關於送別傷感美文:送別-隨想

上個月,我的一位遠在香港的親戚過世了,親戚是一位90多歲的老婆婆,幾十年前“大逃港”的時候偷渡到了香港。她走得很平靜,平靜得讓人猝不及防,親戚説她感覺到自己大限已至一樣,很早就回到自己的牀上。眼睛一閉,便再也沒有起來。

關於送別傷感美文:送別-隨想

天色有些昏暗,灰濛濛的雲沉沉的卷蓋着天空,雨如細絲一般斜斜密密的織着,讓人心頭不免有一絲絲壓抑。我們出發去到殯儀館。

我與這位婆婆並沒有太多的交集,理應不會悲傷,但心裏還是有幾分沉重,有對親人的緬懷,但更多的,其實是生命的無奈和悲傷——在面對死亡這一終極命題,再強大的人或許都會沉默罷!

殯儀館的一切都顯得莊嚴肅穆,這是對死者的尊重,也是對生者的尊重,但這莊嚴中,卻透出一絲空洞。老婆婆信仰的是佛教,她的遺物中,有很多佛教的經文和一疊疊的“往生咒”。一位大師正在幫她的親屬作法。

我心中忽然升起一陣荒謬和茫然。

宗教中的東西,什麼“神”啊,“鬼”啊,自然都是假的,那人們在面對未知的力量的恐懼時為了解釋而編造出來的。古人對天、對地有三分敬畏——畏懼雷電的力量,便有了雷公電母,害怕“火”的力量,便有了火神,祈禱風調雨順,便有了四龍王。隨着現在科技學的進步,人們逐漸明白了自然的現象,便對此不再保有敬畏,可為什麼宗教還在呢?

因為,科學現在還無法詮釋死亡,而宗教的任務,就是給死亡一個讓人心安的解釋。

死亡是什麼?説起也簡單,就你的身體機能停止,大腦停止運轉,你就徹徹底底的死了,簡單的令人膽寒!而人類的所以宗教和哲學,從釋加牟尼的菩提下悟到德國海格爾斯“向死而生”的存在主義,無非都是為死亡尋找另一種解釋,讓活着的人心安。

其實,宗教就像是一個屏風,一片葉子,遮着你的眼睛,讓“死”這個大大的紅字不這麼昭然若揭罷了。

一葉障目固然可悲,可誰又能直面那真正的生死呢?

在老婆婆的遺體快進人花火爐時,奶奶突然站起來,用顫抖的聲音大喊!“阿花!你走慢點,好人走好道……”接着猛然蹲下來捂着臉,哭的像個孩子一樣,我未見過奶奶像這樣哭過。

我們無法相信死亡只是一個簡單的機能停止,更無法相信摯愛的親人轉眼間就成了火燒的一乾二淨的物質。——這或許就是人作為一種智能生物的悲傷吧!我們擁有了太深的自我意識,所以才不肯失去,怕死,其實更怕的是失去!

如果有的選,我情願作一隻深山裏的鹿,縱情地跑吧,跳吧,不知死之將至,方能活得盡興。——不曾擁有,便無所謂失去。

天,仍然灰濛濛的,忽然想起狄金森的一首詩: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如果我不曾見過陽光,

然而陽光已使我的荒涼,

成為更新的荒涼。”

既然已經到了這光明之中,那便好好活着罷!

【本文作者:盛俊燁 】

【微信公眾號:一瓣書香】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寫這篇文章的同學今年八年級。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很驚訝他會寫這個題材。中國人對於死亡是很忌諱的。好像不説,它就消失了一樣。而年輕的孩子卻沒有那麼多禁忌。它探討的這個話題也許沒有飽經風霜的人那麼深刻,但也不會有他們那麼多隱晦。— —萬萬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