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心得體會

大學教師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心得體會

大學教師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心得體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在我國改革開放新的重要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全會聽取和討論了xx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次會議的召開,是我們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xxxx”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新形勢下堅定不移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體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總部署、總動員,必將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深刻剖析了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瞭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未來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願景、新目標,合理佈局了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動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彙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形成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

認真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要而緊迫的政治任務和工作的中心任務,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全會精神對於我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全力做好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每一名黨員幹部都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

結合自身工作,要進一步學習貫徹好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我覺得首先應該要圍繞“勤政、務實、高效、廉潔”,打造良好環境,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方便外來企業為宗旨。按照建設“學習型”幹部的要求,建立常抓不懈的長效學習機制。為使學習不流於形式,收到良好效果。通過學習使自身樹立三種觀念,在接待服務對象做到“四無四真”,即:“羣眾利益無小事,羣眾諮詢無小事,羣眾辦事無小事,真情相待,真心相助,真實解難,真誠服務。”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激發了工作熱情,用實際行動塑造了黨員新形象,展示了黨員新風采。

其次要積極活躍工作氛圍,深化“愉快工作法”,活躍工作氣氛,開展三項活動。一是開展向組織説句心裏話活動,在召開民主生活會的時候,多談心交心,創造機會,使自身將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及時向組織反饋;二是開展思想交流,及時消除自身的思想障礙,不讓自己在工作時有心理壓力;三是要積極參與多種形勢的郊外活動,到外來投資企業參觀學習,既增長了見識,又增進了團結。

總的,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要相信在黨中央的帶領下,國家會逐漸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並且作為黨員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更要堅持走羣眾路線,真正為羣眾辦實事,把自己奉獻給國家的事業。

大學教師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心得體會二

今年十八屆三中全會一個鮮明的主題,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改革”是公報中出現最多也是最重要的關鍵詞,全文共出現59次。這也表述了中央對改革的關注和決心。對於一名大學青年教師來説,我只關注教育和文化改革,下面就對此次公報的瞭解及心得作下簡要總結。

關於文化體制改革,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關於教育改革,公報將教育領域的改革,描述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其中三個“最”,既表明了對民生問題的持續關注,也體現出了改革的創新。比如,在教育領域的改革,使用了“綜合改革”的字眼,這實際上拓展了教育改革的範疇。可以展望,這不僅意味着基礎教育、義務教育要強化履行政府的法定義務,還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將向更加註重教育規律,注重創新的模式轉變。

任何一個社會都是由政治、經濟、文化形成的一個系統。既要有經濟發展,又要有政治發展,也要有文化發展,這三者是不可分離的。但同時它們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個國家可以擁有高速發展的經濟,卻未必有高度的文化發展水平。馬克思也曾經講過,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它的文化可能會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此,這就要求全國各族人民自覺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推動文化的發展,使人民羣眾既有物質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當然我們的經濟繁榮很重要,軍事實力增強也很重要,制度建設也很重要,但是最後中華民族能不能復興,最根本的標誌是中華文化的復興,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思想體系、價值體系、生活方式、社會科學、大眾文化等等。只有當我們的整個文化體系具有現代性,具有領先性,能夠吸引全世界的人民來學習,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中國的現代化才可以説是真正的實現了,中華文化才可以説真正復興了,整個中華民族才可以説真正復興了。

文化活動與經濟活動、政治活動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社會活動的基本內涵。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類。如今,我們已進入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時代,社會交往的廣泛和大眾傳播技術的迅猛拓展,使得社會心理和民眾素質,越來越成為重要的文化力量。目前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民族素質的競爭。這就預示着各種文化產品,作為社會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容器和出口,它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將會加倍地呈現。文化及其產品日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成為綜合國力激烈競爭的因素。人們看得很清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正在並將繼續為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的動力與支撐。在這中間,文化產品對社會道德形成的影響力,也會日益凸顯。文化產品有認識、審美、教育等功能。文化產品對社會道德的影響力,屬於教育功能的範圍。

教育事業是培養人才的行業,教育系統是社會的文化高地,是保存、傳承、傳播和創造先進文化的重要場所,對社會的文化建設具有強烈的輻射功能、提升功能和示範功能。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就要大力推進學校文化改革建設,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學校文化的創新力、軟實力和競爭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