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進一步深化改革是中國富強的必由之路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於2013年11月9日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被公認為“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改革總體部署將面世。

時評:進一步深化改革是中國富強的必由之路

改革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1978年到XX年,我國gdp從3624億元增加到18.23萬億元,平均每年增長9.4%,而同一個時期,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長3%左右。

改革使人民生活水平顯着提高。從1978年到XX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049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255元。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從6.1平方米和8.1平方米,增加到26平方米和29.7平方米。改革以來的28年是人民收入增長最快、得實惠最多的時期。

改革明顯提高了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日益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1978年到XX年,財政收入從1132億元增長到3.16萬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加到1.4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從1.67億美元增加到8189億美元。現在,我國gdp列世界前四位,外貿進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三位,穀類、肉類、棉花、鋼鐵、煤炭、電視機、電腦等產品產量以及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位。不久前召開的世界經濟達沃斯論壇的中心議題就是中國和印度,並決定論壇夏季還要在中國召開。所有這些成就,都來源於改革開放的正確決策。因此,我們必須理直氣壯地、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堅定不移地加快推進改革。

中國改革實踐充分證明,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的正確選擇,是富民強國的正確道路。

改革雖然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就,但並不是十全十美的,還存在不少前進中的矛盾、問題和體制性的障礙。比如,現在基尼係數確實已經很高了,貧富之間、不同地區之間、不同羣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呈擴大化趨勢,看病難,上學難等問題也亟待解決。對這些問題要客觀分析,不能武斷地説醫療改革失敗了,教育改革失敗了,住房改革失敗了,不能簡單地下這些結論。這些問題有的是由於改革不到位、不完善造成的;有的是由於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和協調性缺失,沒有兼顧各方面利益造成的;有的是由於改革變形了,變成了假改革。因此這場爭論的核心不在於是否承認問題,而在於如何分析問題。

90年代中期以前的改革,大家基本上是普遍受益,現在,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同時也形成了數量龐大的困難羣體。在社會結構大變動時期,利益主體多元化,思想多樣化,改革觸動到利益主體,改革要調整利益關係。改到這裏難度就大了。在這個新階段,改革不僅涉及經濟領域,而且涉及政治領域、社會領域、文化領域,改革的深度、廣度、複雜性正在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對過去改革進行總結,從而汲取經驗教訓,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我們有些同志在受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和計劃經濟的影響很深,往往跟不上形勢發生的變化,一旦遇到問題,往往做出意識形態化的極端判斷,認為現在出現的問題,是改革所導致的。

當前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與公共產品供應嚴重不足。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中,基於個人能力和公平競爭導致的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不是社會爭議的焦點。老百姓最不滿的就是權錢交易,發橫財的,暴富的。所以,真正的焦點在於行政權力參與市場化分配產生的不公平。當前一個突出問題是,行政性資源配置中的權力市場化問題,如1980年代中期利用“雙軌”價差牟利,1990年代要素市場化中的“尋租”,近年來土地批租轉讓、資金信貸以及資本市場中的“圈錢”等腐敗現象。這是對社會財富的瓜分,引發了廣大人民的不滿。

在這種局面下,只有着力推進改革,尤其要把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重點,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才是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的基礎和前提。政府要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和效率,同時要防止權力“尋租”性腐敗,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此次全會出台的總體改革方案,將是化解社會深層矛盾、紓解內部壓力、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的“藥方”。然而,有了“藥方”,改革戰才剛剛開打,戰役的前方,則是一條充滿險阻挑戰的荊棘之路,這需要執政層的勇氣與智慧,同時也需要全社會的協同聯動。十八屆三中全會最重要的就是《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10月2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稿進行了修改,並提交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決定》應是對中國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將從全局勾勒未來中國改革的總路線圖。”輿論普遍認為,這次會議或將開啟中國改革“2.0時代”,那麼這個《決定》就將是對“2.0時代”的總部署。“過去談改革,多是強調以經濟為主題的改革,這次會議將強調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的改革。改革的最終目的在於惠及人民。此次會議召開之際,有調查顯示,中國民眾的改革訴求集中聚焦轉變政府職能、縮小收入差距、打破壟斷、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體系改革等“硬頭。xx指出“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説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進一步堅定改革的決心和信心。”“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xx的鏗鏘話語彰顯出我們黨迎難而上的決心和信心。《人民日報》發表了“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為實現‘xxx’規劃目標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和《求是》雜誌刊登“推進改革開放努力實現新突破”的評論文章。《人民日報》和《求是》發表的兩篇重要文章,反映了中央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進一步堅定改革的決心和信心,反映了我國廣大人民的意願。

改革就是利益的調整,深水區的改革,繞不開政府與企業、中央與地方、城鎮與農村等利益格局的全方位調整,利益調整就會有增有減。有些不合理的做法必須果斷糾正,有些利益格局的調整則應着眼於培育新的利益,在增量上做文章。

事非經過不知難。愈難愈進,迎難而上,正是改革者的品格。改革前無古人,深化改革就要攻堅克難。

不改革沒出路。當霧霾連日不散、當房價節節攀升、當“冷漠症”四處蔓延,有人抱怨:“都是改革惹的禍。”改革不是完美無缺,發展難免伴生問題。有些問題,是改革經驗不足造成的,需要及時調整。有些問題,恰恰是改革還不到位引發的,需要持之以恆推進改革。有些問題,則緣於發展理念的偏差。“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其根源多在於體制機制不完善。改革正是清除體制機制障礙的強大動力。”

改革是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抉擇,破解發展中的難題,改革仍是我們唯一、最好的選擇。(潘偉 鹽亭縣人口計生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