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調查報告4篇

本文目錄2017年貧困調查報告貧困學生情況調查報告農村貧困地區學生營養調查報告當地社區貧困居民調查報告

隨着農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應家塢村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已過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於農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還有一部分農户收入水平較低、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延緩農村的全面小康進程,制約了農業的發展,也是引發社會經濟中的突出問題之一。因此,關注農村低收入户的增收問題,對農村居民總體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會穩定都具有現實意義。

貧困調查報告4篇

為了摸清新的時期貧困產生的原因,為下一步農村開展扶貧工作制定切合實際的戰略決策,駐村以來,對應家塢村部分貧困住户進行了調查,在分析低收入農民的現狀特徵及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促進低收入農户增收的具體措施。

一、被調查貧困户的基本情況

在扶貧調查收取的17户資料中,人均收入少於1500元(浙江省20xx年的貧困標準)的絕對貧困户佔有12户。12户貧困户共有人口34人,勞力9人,外出打工5人,人均收入502.5元,其中勞務收入123.2元,佔24.5%,種植業收入254.6元,佔50.5%,養殖業收入87.8元,佔17.4%,其它38.4元,佔7.6%。人均擁有耕地0.89畝,人均佔有林地0.64畝,人均擁有口糧239.5公斤。住土草房2户,佔16.7%,住土瓦房5户,佔41.7%,住磚瓦房及板房2户,佔16.7%,住危房1户,住樓房1户,無房户1户。

二,貧困原因分析

從收入支出角度來説,貧困是收入少,而正常必需的支出相對收入又較多的情況下產生的,導致不能解決起碼的温飽問題。對貧困原因調查主要採取對農户個別訪談和通過村兩幹部座談的方式進行,從收入和支出兩方面來調查農民的貧困原因的。根據整調查情況,貧困原因有:

1、缺文化致貧。

文化程度低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根據調查統計結果,12個貧困户中家庭主要勞力是文盲和初識的有2户,佔16.7%,國小文化程度的有5户,佔41.7%,國中文化程度的3户,佔2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户,佔16.7%,高中與國中文化程度之和只佔41.7%,比例非常少。家庭主要勞力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户家庭,人均收入為532.94元,而家庭主要勞力是文盲和初識的2户家庭,人均收入僅為417.00元。人均收入在500~826元的家庭中,有10.5%的家庭主要勞力是文盲,而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家庭中,家庭主要勞力是文盲的竟達36.6%。

缺文化必然導致觀念的落後,觀念落後是貧困的根源。貧困地區不少農民對商品經濟至今還很不習慣,他們一貫視農為本,寧願守着土地受窮,也不願昌險出外經營工商業;許多農民聽天由命,消極悲觀,缺乏信心和勇氣,把希望寄於“老天爺”風調雨順;依靠國家支援,救濟的“等靠要”思想非常嚴重,視吃救濟、拿補貼為理所當然;觀念保守,不願接受新技術,甘願受窮。

2、自然災害致貧。

因自然災害導致貧困的,也有2户,佔16.7%的機率。因災貧困是目前絕對貧困最根本的原因,對這種貧困,脱貧速度慢,是比較難以改變的一種貧困。在應家塢村調查中的有兩户村民。因災貧困也是返貧的根本原因,由於國情所決定,上世紀我國的脱貧標準低,有些農户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又加入貧困的行列。

3、因病、殘致貧。

因病、殘導致貧困的原因,在所有貧困原因中佔第一位,共有4户,佔33.3%的概率。這可能是收入太少的農民,用在治病上的支出更少的原因。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生病無錢醫治,不管不問的貧困户在農村比較常見。由於我國農民還沒有享受醫療保健待遇,農民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負擔,一年中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病稍大一點,一般農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貧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在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本來就少,農民家庭成員中,如果有人生大一點的病,就會給貧困的家庭帶來更加貧困,如果是大病,只有聽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殘疾,也是導致家庭貧困的根源。

4、缺耕地致貧。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要是沒有耕地,也就無法生存。我國進行大規模的扶貧已有近20年了,農村不少家庭擺脱了貧困,現在剩下的一些貧困户基本是比較難以脱貧的貧困户,大都是分佈在庫區和偏遠的山區,有些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耕地、水資源少或耕地質量差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調查中發現,由於缺耕地導致貧困也有1户,由於應家塢村人均人均耕地僅有0.1畝。這麼少的耕地,加上貧困地區農民文化素質差,不能適時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從種植業獲得的收入自然就少。

5、缺勞動力致貧。

貧困原因中,越是缺勞力,越是貧困的佔2户。家庭勞力與人口比小於0.3的人均收入為437.7元,而家庭勞力與人口比在0.8~1時,人均收入為610.4元,是前者的1.4倍。這種貧困原因以前表現不明顯,也只是在90年代後期才突出,是一種新的貧困原因。貧困地區大都是人多地少,勞動力嚴重過剩,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就是有了勞動力也沒有出路,勞動力的多少並不是影響貧困的重要原因。到了90年代後期,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貧困地區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貧困地區勞力紛紛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遠遠多於農業收入,也許一個家庭有勞力外出打工,就能擺脱一個家庭的貧困。當然外出打工與外出勞動力的素質有關,素質越高,獲得的勞務收入越多。

6、因上學致貧。

因上學致貧也是一種新的貧困原因,也是90年代末才出現的的。雖説我們國家的國小、中學都是義務教育,但貧困地區財政收入少,用在學校上開支也比其它地區少,為了維持學校正常開支,有的學校採取增加收費來保證學經費缺口,於是教育亂收費在貧困地區比較常見,有的地方一個國小生學雜費一年要7~8百元,一箇中學生的學雜費一年要1千多元。如果貧困地區一個家庭中幾個孩子都上學,對收入不高的家庭來説,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會導致家庭的貧困。如果貧困地區的孩子考上大學,在教育體制實行改革的今天,一個大學生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加起來至少要一萬元左右,對一個貧困家庭更是無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學,只有依靠借債,那麼,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貧困的境地。

二、結論

在所有貧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災、因病殘、缺勞力是形成貧困的重要原因。其中缺乏文化、自然災害和環境惡劣是致貧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殘致貧。缺勞力和因上學致貧是新的時期下的兩種貧困原因,這兩種原因計劃經濟年代比較少見,即使有,也不明顯,只有到了九十年代後期這兩種貧困原因才變得突出。也許隨着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兩種貧困原因還會有所突出。

三、促進貧困農户收入增長的對策建議

面對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如何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多渠道增加低收入户的收入,達到共同富裕的最終目的,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重點考慮的問題。

1.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農業結構調整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引導農民調整種養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一是要在低收入農户中,改變廣種薄收的經濟模式,提高農業的產業化,集約度,通過對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充分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蔬菜、水果等勞動密集性產品,增加就業,實現增收。二是大力發展畜牧業。畜牧業是一項低投入、高回報、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小、適宜貧困地區發展的富民產業。在畜牧業發展上,要實現新的突破,多發展“食草型”動物,降低飼養成本,提高養殖效益。同時要加快畜牧業的市場建設、防疫體系建設、服務體系建設,為畜牧業生產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三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通過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方式,延長農業產業鏈,讓從事農產品種植和加工的農民從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2.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文化素質

從戰略高度認識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性,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不僅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低收入户增加收入的長遠基礎。一是努力普及國中教育。必須把發展教育的重點放在普及國中教育上,努力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解決部分少年兒童不上學和中途輟學的問題,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產生。二是通過開設各種培訓班,對一些上過國小、國中或高中的農民進行職業培訓,傳授給他們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爭取幾年內使每個低收入家庭都有一個掌握一至兩門實用技術和經營特長的勞動力,這對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既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又有長遠的作用;三是大力發展農村中等專業學校、農民職業中學,培養一批中級層次的人才,以適應商品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

3.加大扶持力度,轉變扶貧方式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二、三產業,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貧困農户由於收入的絕大部分用於生活消費,維持簡單再生產都比較困難,要想擴大再生產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難的。對於貧困户,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財政撥款。同時,改變面面俱到的救濟式的扶貧形式,“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

4.積極組織剩餘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勞動力轉移是低收入農户快速增加收入的首要措施。低收入農民家庭一般有較多剩餘勞動力,但勞動力轉移的能力比較差,轉移的勞動力較少,所以,轉移勞動力是快速提高收入的首要途徑,也是一條捷徑。

5.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搞好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變化,及時有效地保障農民特別是低收入户基本生產權益的迫切需要。低收入羣體應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救助和有力扶持,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強化相關政策,建立農村低收入羣體生活保障體系,保證低收入農民的基本生產和生活,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

貧困學生情況調查報告2017年貧困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為了掌握全區貧困學生的情況,**區婦聯深入22個鄉鎮中、國小和4所區屬中學對貧困學生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面的摸底調查,調查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貧困學生的基本情況

**區XX年在校學生58110人,其中1-9年級50945人,高中7165人。1-9年級貧困學生4107人,佔九年制義務教育在校學生的8.1%。其中國小生36323人,貧困學生2407人,佔九年制義務教育在校學生的6.6%;國中生14622人,貧困學生1700人,佔九年制義務教育在校學生的11.6%;高中7165人(普高5364人,職高1801人),貧困學生1903人,佔高中在校學生的26.6%。

二、貧困學生的現狀

XX年下學期以來,國家對九年制義務學生實行了“兩免一補”政策,即:免書籍費、免學雜費,給予貧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補助費。1-9年級學生屬九年制義務教育,已免書籍費和學雜費。貧困家庭寄宿生的國小生每年補助生活費700元,中學生每年補助生活費1000元。高中學雜費和寄宿費(以XX年上期為例):高一每學期學雜費1664元,高二每學期學雜費1369元;高三每學期學雜費982元。寄宿費女生每學期200元(公寓樓),男生每學期120元,生活費每月300-500元之間。高中學生平均每學期的學習、生活費用約4000元,加上其他費用,每年約10000元。

家庭貧困不只是交不起學費的問題,還有很多學費之外的費用,如吃飯、穿衣、治病、學習資料等。由於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存在,導致有的貧困家庭學生輟學。從調查的情況看,國小輟學現象少,只是極個別的學生因身體、智力等原因輟學。國中輟學生(XX年9月至今)473人,佔在校國中生的3.1%;高中輟學生333人,佔高中在校學生的6.2%。

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重視下,大多數貧困學生對待家庭貧困能持樂觀態度,能積極向上,奮發圖強,並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但是也有少部分貧困學生因家庭貧困膽小、自卑、不合羣,怕別人嘲笑、看不起,進而自我封閉,自暴自棄,成績一落千丈。

三、貧困學生的貧困原因分析

我區貧困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少部分來自區城下崗失業和無固定工作家庭。從全區摸底的情況看,貧困原因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一)、地處偏遠山區,經濟狀況差,收入低。這部分貧困學生3334人,佔在校學生的5.7%。這類貧困學生有3種情況。

1.自然條件差,無經濟來源。如湘江鄉八年級學生趙琴,家住廟子源村香草組,距鄉政府20公里,山高路遠,交通不便、信息阻塞。近年來,由於林區封山育林,限制砍伐,返貧現象嚴重,加上父母沒文化,缺乏經營頭腦,家裏無其他經濟收入,生活非常困難。

2.田地少、人口多,讀書子女多。如:界牌鄉大林江村(沱江鎮五小就讀)李恆,家裏4口人一畝田,父母文化程度低,外出打工掙不了錢,生活艱難。大錫鄉中心校六年級學生劉曉豔,家裏三姐妹,大姐是株洲中醫學院大二學生,二姐是**三中高三學生(因家庭貧困,現已輟學外出打工)。加上爺爺、奶奶、父母,一家七口人,靠父母微薄的打工收入支撐全家。

3.父(母)下崗失業。如:**一中高一學生黎斯潔,父母都是**國有林場下崗職工,爺爺奶奶年邁且常年有病,家裏靠吃低保和父親打零工維持生活,家裏貧困讓她有輟學的念頭。

(二)本人或家人因重大疾病、事故、災害導致貧困。這類情況的貧困學生1481人,佔在校學生的2.6%。這類貧困學生有3種情況。

1.本人或家人患重大疾病,入不敷出。如白芒營鎮中心校五年級學生徐千紅,家住石角嶺5組,家裏6口人,本人兩年前查出患有白血病,現在每天需吃藥,每季度需到長沙湘雅醫院化療、輸血。其父母智力低下,每天外出賣苦力。河路口中心校一年級學生廖麗姿,父親XX年患尿毒症,藥費花了30多萬元,爺爺將自己的腎捐了一個給父親,現在每月還要吃6000多元的藥才能維持生命,一家六口人全靠爺爺一人的退休金生活。小圩鎮中心校鍾土蘭、鍾水旺兩姐弟,家住繡球村鍾家組,上面還有兩姐姐,其母親智商低下,父親患肝癌已到晚期,依靠社會救助才得以生存。

2.因禍致殘。如:小圩鎮練江村國小一年級學生陳穎,父親因車禍變成植物人,家中欠下鉅額債務。東田鎮中學七年級學生徐珍珍,母親去世,父親因車禍喪失了勞動力。

3.重大災害給生產生活帶來影響。如:沱江鎮一國小生鄭建華,家住富江路,今年因火災房子被燒,現在租房住。務江鄉中心校六年級學生李光耀,家住胡青村苟仔坪組,去年因山洪,住房被泥石流沖垮,建房非常困難。

(三)父母離異、單親和失去雙親家庭。這部分貧困學生有1105人,佔在校學生的1.9%。這類貧困學生有4種情況:

1.父母離異。如:務江中心校三年級學生盤鑫,父母離異後沒人管,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大錫鄉中心校二年級學生趙麗婷,父母離異後,隨父親生活,父親上要贍養爺爺奶奶,下要撫養一雙兒女,生活壓力非常大。

2.父(母)一方死亡。如:**二中高二學生林付妹,年幼時父親去世,姐弟二人上學全靠母親。母親現在精神恍惚,做不了事,儘管自己學習成績好,但即將面臨輟學。**職業中專七年級學生楊琳珍,幾個月時,母親去世,父親將其交給外公外婆後再也未聯繫和撫養過,外公已去世,現在與70多歲的外婆相依為命。

3.孤兒。無父母,跟隨祖父母生活或由其伯、叔、姑撫養。如:白芒營中學七年級學生胡建,家住神仙洞十二組,父母去世後跟隨爺爺生活。**三中高二學生奉秀繁,家住濤圩漢衝村,父母去世後,跟隨伯伯生活。

4.遺棄兒。自小被親生父母遺棄,被他人收養。如:大圩鎮中心校五年級學生鍾遇輝,自幼被父母拋棄,被單身養父收養後,由奶奶帶養。巖口鋪完小六年級學生唐撿愛,遭父母遺棄後,被現在的養父母撿養,養父母已年邁,外出打工不可能,種田也力不從心。

貧困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不是貧困學生本身的過錯,但是貧困卻使他們失去了應有的快樂和夢想,承擔不該承擔的生活壓力、精神壓力和社會壓力。貧困學生應該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特別是政府的關愛。

四、解決貧困學生問題的建議

1.增加貧困學生家庭成員的就業機會。我區下崗失業現狀較為突出,夫妻雙雙下崗或一方下崗另一方收入較低,很容易導致家庭貧困。有的雖然解決了低保,但低保只能維持最低生活水平,對於一個有子女在校讀書的家庭來説,光靠低保是不夠的,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使其就業。因此,勞動就業部門要加大培訓力度,使他們掌握一技之長,擁有更大的就業空間。同時,優先考慮貧困家庭成員就業,增加下崗失業人員就業機會。

2.整合資源,加大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助學投入。將品學兼優貧困學生(特別是高中貧困學生)的生活、學習費用納入救助統籌範疇,使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能安心學習,出好成績、出好人才。第二,發揮部門(如民政、人社局、工會)作用,加大對低保户、下崗失業、困難職工家庭學生的救助,對這些家庭考上大學的子女給予資助,切實解決貧困學生的後顧之憂。第三,設立愛心助困基金會。組織愛心助學捐款活動,將社會各界、慈善機構捐助的資金由教育局集中管理,集中使用,幫助最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

3.給予貧困學生更多的關愛。首先各級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門要密切關注貧困學生家庭動態,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其次學校老師要定期走訪貧困學生,加強與貧困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必要時給予心理疏導、精神鼓勵和智力支持,讓貧困學生正視貧困,戰勝困難,從而奮發圖強,學有所成。第三,開展結對幫扶。婦聯、團委充分發揮羣團組織的橋樑和紐帶作用,開展“愛心結對”、“愛心幫扶”、“愛心救助”等活動,使貧困學生不因家庭貧困而自卑,不因家庭貧困而放棄學習。去年,我們爭取同天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龍春明的支持,幫助5名貧困學生圓了大學夢。同時,我們還爭取了北京兒童慈善基金會的“童緣”項目(此項目落户沱江鎮二小),在沱江鎮二小成立貧困山區少兒藝術團,挑選60名貧困兒童、留守兒童不附帶任何條件的進行書法、美術、舞蹈等方面的培訓,並搭建平台,讓他們有機會走出瑤山,走向全國,甚至走出國門。通過我們牽線搭橋和其他部門的支持、配合,“愛心結對”、“愛心幫困”、“愛心救助”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貧困學生的問題不是個別現象,靠一個人、一個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政府主導,部門支持,社會參與,共同關注。把幫助貧困學生成長成才作為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成就感貫之下去。

農村貧困地區學生營養調查報告2017年貧困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歷時三個多月,跨越5個省,一份全景式反映農村貧困地區學校廚房和學生營養狀況的調查報告日前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正式對外公佈。這份報告共調查了新疆、青海、內蒙、雲南、甘肅、山東五省農村貧困地區的學生近5萬人,共對5100多名學生進行了營養狀況調研,對3853學生進行了體檢。從調查結果來看,農村貧困地區學生營養狀況亟待改善,43.2%的學生上課時感到飢餓,近半數受訪學生營養不良,受訪地區學生身高比北京同齡學生低6釐米。

XX年6月15日,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九陽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發起了“希望工程營養健康計劃——九陽希望廚房XX公益行動”活動,該活動深入到雲南、青海、內蒙、山東、新疆5省實地調研了100所學校。考察團有全國知名的營養專家解放軍309醫院營養科主任張曄、浙江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系教授李鐸,有騰訊、新浪、搜狐、網易、千龍網、中華網、鳳凰網、人人網、第一視頻、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新京報、公益時報、健康時報、貝太廚房、good好主婦、都市主婦、時尚好管家、齊魯晚報等的編輯、記者,還包括閆妮、高亞麟、陳曉東、鄔君梅、劉之冰、茹萍等演藝界明星。

所有考察隊員返京後,XX年九陽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設立九陽希望基金,將利用XX年時間,募集和捐助5000萬元,專項用於為貧困地區的希望國小建設“希望廚房”,改善貧困地區正處在成長髮育關鍵時期的青少年營養不良的現狀。

調查報告指出:受訪學生中17.7%的孩子們經常喝生水;接近半數受訪學生體型偏瘦,營養不良,其中,兩成的學生屬嚴重營養不良,營養不良現象在6-8歲學生身上表現最為明顯,營養不良率超過八成;受訪地區學生身高低於北京同齡學生6釐米,低於上海學生3.5釐米;兒童身高和體重與城市兒童相比要低1-2個年齡段。而且,從調查可以看出,農村學生飲食習慣受到城市文化的誘導,58.1%的學生最喜歡喝的飲料是可樂,54.9%的學生最喜歡和“果汁”(汽水),孩子們喜歡吃在他們看來比較“稀罕”食物:比如麪包、牛奶、巧克力等。

此次還對上述5省的100所貧困地區學校的廚房進行了全面考察,調查報告顯示,貧困地區廚房的三個突出問題是:廚房設施嚴重缺乏、老化嚴重,衞生條件差;廚房工作人員營養膳食觀念落後;學校食堂功能缺失,學生就餐沒有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報道還對希望工程全新公益項目“希望廚房”的作用進行了探討,它認為,希望廚房的建立能夠改善學生用餐環境;提升學生餐飲質量;保障學生飲食衞生;為學生營養餐的實施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持;普及營養知識,改善學生的營養狀況,為貧困地區學生營養改善之路進行有效的探索。

解放軍309醫院張曄認為,這份調查報告真實地反映了我國農村貧困地區學生的營養現狀。她認為,解決貧困地區孩子的營養不良問題,必須因地制宜,要根據各個省份的不同情況,讓營養專家為孩子們制定膳食營養食譜。在國小階段,就要讓孩子們瞭解必要的營養健康知識十分必要。這就要對教師、食堂從業人員加強培訓,教育主管部門加強監管,讓學校的廚房真正成為孩子們的成長加油站。

浙江大學李鐸教授明確指出,貧窮地區孩子的營養狀況直接影響我國未來的發展,如果我國有幾百萬的營養不良兒童,貧富差距將會進一步的拉大,我國將永遠不能成為一個發達的、文明的、現代化的世界強國。

當地社區貧困居民調查報告2017年貧困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為了將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自己於XX年1月20日在當地社區進行實踐活動。本次實踐主要是瞭解貧困程度和提出建議。通過走訪各個居民,瞭解到有較貧困居民15户,貧困居民7户,非常貧困居民1户。

在較貧困居民中,典型的例子如廖奶奶,廖奶奶身帶不到九歲的孫女,居住在不到七十平米的平房內,六十多歲的廖奶奶明白微薄的薪水不足以維持生活,靠着給人縫補衣服獲得資金來充實生活。廖奶奶生有一男,兒子與妻子均外出打工,至今廖奶奶家庭已有部分好轉。

在貧困居民中,典型的例子如聶爺爺,聶爺爺都處一間四十平米的小平房。聶爺爺的老伴已去世多年,自己的孩子很少會見來看看聶爺爺,聶爺爺靠當環衞工人勉強維持生活。

在非常貧困居民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瞿奶奶與王爺爺。瞿奶奶左手有疾,患風濕;王爺爺雙腿患病,卧病在牀,由於瞿奶奶與王爺爺均為下崗工人,沒有穩定的工資,靠瞿奶奶單人去拾破爛維持生活,自然過的是艱難萬分。

通過這次調查活動,瞭解到各個貧困居民在生活中的不便,在此提出幾點建議:1、提高各貧困居民生活水平。2、改善貧困居民生活環境。3、國家加大幫助,發放保障資金。

這次調查中,我感觸很大,看到那些貧困居民中有些與我同齡的還在早已懂得省吃儉用、勤儉節約,還懂得如何幫家人分擔一些事,而我呢,卻在家中什麼事都靠父母,在外大筆花錢,在內大筆報銷,都不知道以後是怎麼樣的一種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確是真的。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需要大家的幫助,國家的援助,才能振作起來,不然永遠擺脱不了貧窮。讓我們伸出雙手,關愛貧困家庭,一份真誠一份情,讓世界充滿愛,讓窮人充滿樂,讓關愛貧窮家庭的信念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