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公眾對人情消費看法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時間:x0xx年x月。

關於公眾對人情消費看法的調查報告

二、調查地點:網絡調查

三、調查對象:社會公眾

上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和新浪網,發起的一項題為“你為人情消費所累嗎”的調查顯示(5795人蔘加),53.x%的受訪者感覺人情消費負擔重。

萬家團圓的日子過完了,許多人的錢包也癟了。過年送禮是傳統習俗,但如今越來越高檔的禮品、一年多過一年的壓歲錢,成為許多人過年回家的沉重負擔。上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和新浪網,發起的一項題為“你為人情消費所累嗎”的調查顯示(5795人蔘加),多數人每年在人情消費上花費1000元~6000元之間(64.4%),但超過6000元的也佔到近兩成(19.1%)。53.x%的受訪者感覺人情消費負擔重。

受訪者中,80後佔3x.6%,70後佔43.x%,60後佔15.9%。

我國户均人情支出在家庭總收入佔比高達7.9%

最近,在某公司上班的陳小姐仔細算了一下賬,發現過年開銷近8000元。這對於剛畢業工作兩年、月工資3000多元的她來説,着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過年回家,總得給長輩們買點禮品,給晚輩們發壓歲錢,這兩年水漲船高,錢少了根本拿不出手。”透支了兩個多月工資的陳小姐過年回來後,只能眼巴巴地盼着儘快發工資來填補“虧空”。

人情消費是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人情往來的費用支出,它具有加深情感和促進交往的功能。但隨着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情消費也在不斷升格,成了不少人一項沉重的生活負擔。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x02019年發佈的數據顯示,我國户均人情支出在家庭總收入中的佔比高達7.9%,農村家庭則高達11.4%。

本次調查顯示,受訪者每年的人情消費層次,主要集中在1000元~6000元,其中有兩個消費區間佔比最高:花費在1000元~x000元區間的受訪者佔16.8%,花費在x000元~3000元的受訪者佔15.7%。但也有19.1%的受訪者每年人情消費超過了6000元。

來自四川的謝先生在國有企業上班,年工資5萬元左右。一年下來,他在人情消費方面要花到5000元,而且集中在日子前後兩個月。“現在人們的人情消費越來越多。比如結婚的禮金就從50元漲到x00元,又漲到三四百元,幾乎翻了好幾倍。”

調查中,53.x%的受訪者感覺人情消費給他們造成了沉重負擔,其中15.6%的人認為負擔“很重”。認為人情消費負擔“不太重”的佔5.6%,認為“沒負擔”的只佔3.1%。

人們對“人情消費”既愛又恨,可謂譭譽參半。正面評價有:“是一種傳統禮節習俗”(43.4%)、“是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38.6%)。負面評價有:“成為許多人的負擔”(34.8%)、“是面子心理作祟”(34.3%)、“是一種畸形的消費”(x5.3%)、“是一種不良的社會風氣”(x4.8%),還有人認為是“滋生的温牀”(x4.6%)。近半受訪者(49.4%)對人情消費持中性看法,認為是一種禮尚往來。

西南財經大學消費經濟學教授王裕國,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情消費實際上是人們禮尚往來習俗根深蒂固的表現,是小農經濟留下的產物。但在當今商品經濟時代,人情消費不再是傳統的相互支持意義上的禮尚往來,而是帶有人情投資的意味。

38.3%的人對人情消費表示無奈,但不得不跟風隨大流

調查顯示,人們進行人情消費的對象主要是:朋友(71.0%)、親戚(67.1%)、長輩(51.8%)、同事或同學(48.1%),還有領導(x8.1%)、老師(17.1%)及一切社會關係(x1.7%)。

人情消費種類繁多,包括:婚嫁送禮(69.0%)、逢年過節送禮(46.1)、添丁送禮(45.4%)、同學同事聚會(44.7%)、壓歲錢(4x.9%)、生日壽辰(38.3%)、祝賀喬遷(31.3%)、看病求醫(x6.6%)、職場打點(x3.9%)、升學拜師(17.8%)等。

“在各種婚嫁、壽辰、升學等宴會中,人們習慣以宴客的桌數來衡量禮儀的隆重程度,這樣只會越來越攀比。普通老百姓一面要應對這樣的排場,一面要應對還禮的負擔,而且還禮通常要高於別人送禮的禮金,最後只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湖北紅安的殷先生説。

湖北宜昌的陳永發在民意上留言,現在一些人情消費已淪為斂財方式,消費標準越來越高,每年收入的一半都要用作人情消費。被請者為收回付出,不得已也開始大擺宴席,結果陷入惡性循環。

王裕國教授認為,婚喪嫁娶等正常人情消費無可厚非,辦一些大事也需要有一定的形式,但為了追逐面子和排場不擇手段、不計成本,就有些變味了。

他説,現在人們的人情消費支出確實在逐年上升,對於收入不高的人來説,是一種負擔。人情消費在農村佔到家庭收入的30%到50%,對於剛擺脱温飽進入小康的農村家庭來説往往很難承受,但是沒辦法,因為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收了別人的禮得還,也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相應的回報。”

對於人情消費,調查中,38.3%的受訪者表示無奈,但不得不跟風隨大流。x3.7%的受訪者表示反感,認為這樣的風氣需儘快改善。也有x3.1%的人認為這很正常。

在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院長陳文江看來,人情消費在中國是一種民俗文化,親朋好友有婚喪嫁娶,人們送財物表達祝福、慶賀、哀悼等,逢年過節,晚輩給長輩送點禮表示祝賀,都是很正常的。只是近年來,隨着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人情消費越來越貨幣化,並在互相攀比中被逐年拉高。“中國是禮俗社會,崇尚禮尚往來,比如你給我500元,我給你就不能少於500元,一來二去就越送越多。”

但他認為,人們在人情消費方面其實會量入為出,但打着禮尚往來的旗號給黨政官員、權力階層送禮則是另外一個問題,它不同於親朋好友之間的正常人情消費,而是一種權錢交易。

54.x%的人建議倡導朋友、親戚之間互免禮節費用

該如何改善人情消費過重這一現象?調查顯示,受訪者的建議有:“大力宣傳節約、簡化精神,提倡禮輕情義重”(61.7%),“倡導朋友、親戚之間互免禮節費用”(54.x%),“嚴肅黨風政紀,狠剎式人情往來”(48.5%),“遏制節假日禮品奢侈包裝現象”(4x.8%),“培育一些打理禮節事務的社會組織,對羣眾人情消費進行合理約束和引導”(3x.1%)等。

王裕國教授提出,在人情消費畸形走高的當下,要提倡移風易俗,維護關係不應該靠物質和金錢。首先,應該提倡鄰里、親朋之間,辦事不要擺闊氣、講排場,提倡節儉。“現在宴席費用都不低,結婚動輒三四十桌,就拉高了送禮的份子錢,何況送禮的人還期望以後收回,人情消費只會越來越高了。”其次,領導要帶頭倡導節儉之風,媒體也要起到輿論宣傳的作用,反對、抵制這樣的風氣,更杜絕以人情消費名義進行權錢交易。

四川的謝先生認為,送禮的目的是大家溝通關係,完全取消不太可能,但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比如大家可以出份子錢、AA制,不要總是請客送禮。

“人情消費已經成為一種負擔。如果能大力遏制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之風、節假日送禮之風,相信很多人都會輕鬆很多。”民意友陳利江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