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塑料袋的危害調查報告

現在城市污染越來越嚴重了,在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氣體,這些看不見的氣體也恰好是引發疾病的主要因素。可這些污染環境的殺手正是我們天天都在用的塑料包裝袋,塑料袋的確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方便,但是這一時的方便卻帶來長久的危害。恰逢本學期電大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社會實踐調查活動,為此我對“塑料包裝袋到底有什麼危害”?筆者取本單位職工作為調查對象,就職工對塑料袋危害情況展開了一次調查。目的是通過此次調查活動,瞭解職工對塑料袋引起環境污染的認識情況,並且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能夠讓更多的人瞭解如何保護環境,讓更多的人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倡導、帶動身邊的親朋好友也加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列中來。

關於塑料袋的危害調查報告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隨機調查職工30名。

(二)調查方法

問卷、座談、個別訪談。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基本情況及問題

1、絕大多數職工家庭成員對塑料袋的危害性基本上形成共識,但仍有一些人存有模糊認識。

從調查統計來看,45.9%的人認識到塑料袋是會污染環境,所以改善塑料袋的使用方式和使用頻率是緩解能源約束、減輕環境壓力、保障經濟安全的得力之舉。有63.6%的人平均每天使用2個以下個塑料袋,21.6%平均每天使用3至4個塑料袋,如果將其使用數量降低,這又能減少不少白色污染。65.4%的人認為使用無害化的代替品來代替塑料袋的方法是最值得提倡的,這説明大部分人的思維方式還是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的。56.4%白色污染問題的治理關鍵在於個人環保意識的養成,29.2%的人認為白色污染問題的治理關鍵在於政府,這説明從自我做起,加上政府的推動,我們完全有能力去改變現狀的。

2、人們的環境意識還靠進一步提高

城市居民的環保觀念雖比前幾年有所提高,開始關注環境問題,但還沒有落實到自身的行動上,隨手拋棄廢物,亂倒、亂堆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為隨處可見。新聞媒介對“白色污染”的報導大多集中在以紙代塑和採用可降解塑料等技術方面,缺少對居民日常行為的引導教育。塑料包裝物的生產、經營單位和消費者沒有責任感,既沒有履行義務的內在動力,也沒有回收、利用、處置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外部壓力。

3、保護環境降低白色污染的具體措施還有待完善

對“您覺得哪些包裝方式比較環保,值得推廣?”的多選回答中75.2%人為“大多使用環保布袋”,50.7%的人為“降解回收利用的塑料袋”,47.9%的人為“紙袋”,46.7%的人選“揹包”,44.9%的為“其他”。可見保護環境,告別白色污染工作的主要措施為使用環保布袋子、降解回收利用的塑料袋、紙袋、揹包等,但並不是絕大部分人都採取了這些生活措施,仍有相當一部分人還沒有開始真正提倡健康生活。

(二)原因

1、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和個別人素質不高

塑料袋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國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袋。在我國,每天光買菜就要用掉10億個塑料袋,至於其他各種塑料袋的用量更每天在20億個以上。到超市、集市購物由商家提供塑料袋,也早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習慣。

但塑料袋在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卻也因為過量使用及不易回收處理等原因,造成了嚴重的能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特別是超薄塑料袋容易破損,加上我國人民的環保意識薄弱,在使用後大多被隨意丟棄,散落在城市街道、旅遊區、水體中、公路和鐵路兩側造成了“視覺污染”併成為“白 色污染”的主要來源。

2、沒有全國性的專門法規

防治“白色污染”不能光靠企業或個人的自覺性,應有強制性措施,約束公民和餐飲、交通等行業的工作人員的行為。如,要求企業或個人對自己生產、經營、消費活動中產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進行回收利用;對隨意拋棄、堆放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為進行處罰等。但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制定這方面的全國性法規。

3、缺少相關的經濟政策

要調動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回收、加工、利用企業的積極性,需要給予這些企業以優惠政策。現有的綜合利用優惠政策尚不足以使廢舊塑料包裝物回收利用行業形成良性的市場機制。為了不增加政府負擔,同時體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應要求產生廢物者自行回

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業或個人要交納回收處理費,用於對回收利用者的補償。這種做法在國外已較為普遍,我國,目前還沒有這類經濟政策。

4、管理工作跟不上

城市、風景旅遊區、交通幹線、水域的“白色污染”主要是管理不力造成的。餐飲、商業、鐵路、水運部門對經營活動中產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沒有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聽任顧客直接扔在地上或水中,甚至一些工作人員對已收集起來的廢物又拋棄到車窗外或水中。城市街道和旅遊區的配套設施還不健全,商場、飯店、公園等繁華地段的垃圾箱密度太低,還沒有設置分類垃圾箱。市容環衞部門雖有規定禁止亂扔廢物,但執法、檢查的人員少,有法不依、有禁不止的現象較為普遍。

5、管理思想不統一

我國相當多的地區對“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認識不足,防治“白色污染”問題還未提上議事日程。有的地方主張以紙代塑或使用可降解塑料來解決“白色污染”,有的地區則主張靠回收利用來解決問題,管理思想還不統一。

6、監督和執行不到位

我國的限塑令一出,意味着我們的生活習慣將要不可避免的要發生改變,又要回到拎着菜籃子買菜的生活。因此引發了眾多的觀點和言論。其中有部分人可能習慣了塑料袋在生活中帶來的便利性,忽略了它所造成的危害而持反對意見。

三、對策與建議

此次調查從總體可以看出,家庭低碳生活工作剛剛開始,雖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一些方面還應採取措施,加大力度。

1、要加強宣傳,廣泛發動,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一要利用報刊、網絡、板報、宣傳手冊和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杜絕塑料袋危害的重大意義,相關的方針政策、法規制度和先進典型。通過宣傳,進一步提高居民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二要加大環保的宣傳力度,要通過各種形式,向社區居民發放宣傳資料、科普讀物,介紹和宣傳日常環保生活知識和技巧,把家庭節約資源知識宣傳普及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三要組織好每年一度的節能宣傳週、城市節水宣傳週及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水宣傳日活動。要緊緊抓住羣眾所關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入採訪和報道,特別是對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各種行為和觀念展開批評,對嚴重的案例予以曝光。四要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理念及相關知識滲透在各級各類的學校教育教學中,從小培養兒童“節能是美德健康要環保”的新理念。

2、國家改進塑料袋製作工藝

採用可降解塑料。在塑料包裝製品的生產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劑(如澱粉、改性澱粉或其它纖維素、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使塑料包裝物的穩定性下降,較容易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目前,北京地區已有19家研製或生產可降解塑料的單位。試驗表明,大多數可降解塑料在一般環境中暴露3個月後開始變薄、失重、強度下降,逐漸裂成碎片。如果這些碎片被埋在垃圾或土壤裏,則降解效果不明顯。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四個不足:一是多消耗糧食;二是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仍不能完全消除“視覺污染”;三是由於技術方面的原因,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不能徹底解決對環境的“潛在危害”;四是可降解塑料由於含有特殊的添加劑而難以回收利用。

3、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我國於前不久由國務院辦公廳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下發《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通知指出:鑑於購物袋已成為“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今後各地人民政府、部委等應禁止生產、銷售、使用超薄塑料購物袋、並將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自XX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4、開展告別白色污染生活社區志願者活動

組織社區志願者向居民宣傳告別白色污染意義及知識;監督和舉報違法用能、排污等現象和行為;採取記錄家庭購物袋使用頻率、減少垃圾排放等方式,動員社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提倡布袋出行購物。

5、搭建環保生活社區平台

可在每個社區委派一至幾位低碳生活巡查員,定期巡視,對各家各户的環保可持續發展情況進行監督指導,還可在社區設立亂扔垃圾、浪費資源行為的曝光欄(台)、舉報電話和節約資源光榮榜,積極發揮居民監督作用。

6、國家法律法規的支持

儘快制定頒佈國家防治“白色污染”的有關法規,明確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回收利用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義務和法律責任。應對塑料包裝物的生產、經營、消費等各個環節,分別制定具體的控制措施和引導政策,控制不易回收利用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產生量,鼓勵提高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回收利用率。

結尾

告別白色污染首先需要一種態度,然後形成一種習慣,最後定型為一種價值觀。積極倡導和推廣健康的生活,需要我們進行觀念破冰;布袋出行的生活要落到實處,政府的引導至關重要;公眾參與是告別塑料袋時代的社會基礎。廣大公眾要戒除“便利嗜好”,從傳統的便捷模式向健康模式轉變,養成健康、無污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本次調查活動,如果能讓更多的人瞭解塑料袋的危險性,讓更多的人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倡導、帶動身邊的親朋好友也加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列中來,就是調查的最大收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