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報告 濟寧市農業局 李長江 (XX年5月) 根據市政府辦公室安排,為掌握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對勞動力吸納情況,找出轉移中存在的制約因素,研究進一步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對策措施,我們採取調查統計與典型分析相結合的形式,就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的帶動和影響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查的有關情況綜合如下: 一、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情況 調查情況表明,自XX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關於培育壯大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農村勞務經濟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以來,全市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紮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在有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效推動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深刻變化。據初步調查統計,到XX年底,全市鄉村總人口645.7萬人,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為355萬人,其中,從業人員為343萬人,常年性剩餘勞動力資源約20萬人,季節性臨時剩餘60萬人。其中按從業結構分,從事第一產業的197萬人,佔從業人員的57%;從事二三產業的146萬人,佔43%。在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中,行政區域(指縣市區)內就近就地轉移就業73.4萬人,行政區域外勞務輸出72.4萬人,境外就業人員1926人,實現勞務經濟收入近50億元。綜合分析,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帶動促進情況,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一是以種養業為主的現代集約型農業呈現出吸納農村勞動力的潛力巨大。以露地瓜菜、反季節精細瓜菜、苗木花卉、特色種植和規模養殖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把現代農業科技與傳統精耕細作、精養細管相結合,呈現出對農村勞動力較強的吸納潛力。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促進畜禽、林果、瓜菜和優質專用糧棉油等主導產業規模的迅速膨脹,把越來越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吸納到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上來。金鄉50萬畝大蒜,僅收穫季節就吸收15萬外來打工勞動力。二是農業產業經營已成為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重要途徑。農業產業經營特別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許多地方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途徑。目前,全市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2200餘家,其中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810家,年銷售收入280億元,吸收本地和外地15萬勞動力就業。像兗州綠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種鴨飼養、苗鴨孵化、飼料供應、肉鴨宰殺、出口創匯為一體的大型肉鴨綜合加工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現擁有固定資產1.4 億元,年銷售收入4億多,該企業從基地養殖、生產經營管理到肉鴨加工、市場開拓、產品銷售等各個環節,吸收當地和外地不同層次技術、管理和普通工人共1900餘人就業。菱花集團是一家擁有固定資產8.2億元、年銷售收入12億元、以玉米為主要加工原料的味精企業,僅在濟寧本地就吸收3200名勞動力就業。三是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已成為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的主體。近年來,農村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和商業飲食服務業等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吸收和消化農村富裕勞動力重要載體。到XX年底,僅全市24.3萬户個體工商户和民營企業,就吸收120多萬勞動力就業。四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已成為農村富裕勞動力就地消化的新途徑。近年來,農村道路、交通、農業設施建設以及以荒山、荒灘、荒水、陷地治理、中低產田改造等各類農業綜合性開發,也吸納了一批富裕農村勞動力,併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內部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新途徑。 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吸納農村勞動力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整分析,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在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並呈現出領域不斷拓寬、容量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但就總體上看,通過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農業產業經營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吸納能力不夠強,消化吸收的農村勞動力數量不夠多、質量不夠高,無論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還是與農民收入快速增加的要求都不相適應。其主要原因:一是農村勞動力的思想觀念落後。受傳統陳舊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影響,認為在農業內部從事種養業生產經營,是沒有出息和沒有本事的表現,主觀上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二是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低。從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看,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佔82%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佔18%。受過專業技術培訓學習、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特長的僅50%左右,有相當比例的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沒有一定的技術特長。由於文化素質低下、專業技術水平差,嚴重製約和影響了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就業。三是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目前就全市來講,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農業結構調整的數量規模小,農業結構調整的質量檔次低,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這些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消化吸收。四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小、規模小、帶動能力弱,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小、檔次不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發育緩慢,造成農業產業化工水平提升不快,影響了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消化吸收。五是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發展不夠快。受經濟基礎、經濟發展水平等多方面的條件制約,我市農村二三產業和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與省內外經濟發達地區表現出較大差距,與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要求,不相適應。 三、深化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對策措施 針對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內部轉移就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吸納能力,擴大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吸納的容量,通過對落後的農業生產條件、低水平的農業生產結構和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的全面改革創新,通過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方位開發等來挖掘農業農村內部的就業潛力。下步工作中應採取以下對策措施: 一是以農業適用技術培訓為重點,強化

關於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報告

農村勞動力技能素質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適應能力。以新世紀青年農民培訓、農民綠色證書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培訓和農村勞動力創業培訓等一系列提高農民素質培訓為重點,切實搞好對廣大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的科技、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特別是針對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的需要,搞好訂單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從業適應能力,為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 二是以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為主線,深度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通過發展規模經濟和現代集約型農業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立的農村五大主導產業,適應市場需求,藉助現代農業科技成果,加快膨脹產業規模,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大力發展高市場佔有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和產品,通過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經營,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以市場為導向,依據資源特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必然要求,又為深化農業內部就業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一方面,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要求農業生產應發展滿足市場需求的優質農產品,調整過程中必然要求更多的勞力、資金、技術等資生產源要素的投入,因而會產生更多的勞動力需求;另一方面,根據加入wto後農業發展面臨的形勢,依據我市人多地少、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特點加快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包括棉花、糧食、油料、畜產品、水產品以及水果、花卉等農畜產品生產業。加快農業生產從耕地密集型產品為主向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轉變,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產生更大的勞動力需求。 三是以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產業鏈條的延伸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實行農產品產、供、銷對接,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等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從而改變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渠道僅侷限於農業生產部門的局面,形成農村勞動力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多部門就業的新局面。適應現代農業、市場農業發展的需要,採取力度更大、更直接的措施,特別是對市場前景好、規模大、帶動輻射能力強的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在用地、用電、用水、税收、貸款、出口退税等方面,進行多方面扶持。通過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快速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 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通過產業化和所有制結構的優化調整促進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借鑑學習經濟發展地方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制定鼓勵和支持農村二三產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通過農村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的優化調整,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消化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 五是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通過培植農村經濟新增長點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 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繼續加大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良好機遇,通過爭取上級政策支持、自身立項和制定更寬鬆的政策調動基層等多種途徑,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吸納更多的臨時性、季節性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