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農政策調研報告(通用3篇)

惠農政策調研報告 篇1

隨着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家投入“三農”工作的資金不斷加大,惠農資金的“含金量”也越來越高,補助補貼覆蓋面越來越廣,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但在惠農政策落實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惠農政策的有效落實。

惠農政策調研報告(通用3篇)

一、存在問題

1.政策宣傳不深入。惠農政策的項目較多,農民羣眾知曉率還不高,在少數地方還出現基層幹部和農民羣眾不知道的問題。個別村組幹部還存在落實惠農政策上不公開,不公正,不負責,項目落實不透明等問題。在村務公開欄幾乎沒有公佈惠農政策,只有享受户和區、鄉主管部門知道,廣大農民羣眾和不是主管部門的都不太清楚。村幹部在宣傳時,只是對家族、親戚朋友個別講,暗箱操作。如貧困生“兩免一補”,大多數是讓村組幹部家族、親戚朋友的學生得到。

2.貫徹落實有偏差。由於村組幹部素質、精力等因素,導致農村低保、民政救助、扶貧對象、種糧直補和良種補貼等項目錄入的基礎信息資料部分失真,扶持救助對象定位不準。種糧直補沒有實現應補盡補,甚致部分資金使用不規範,長期外出務工土地撂荒的、土地承包權轉讓的、承包者沒有耕種的仍然在享受種糧直補政策。在實施新農合醫療政策上,部分鄉鎮衞生院管理較差,醫生素質較低,服務意思淡薄,重收費現象較突出,導致農民主動參保的積極性不高,有的農民是村組幹部墊支參保,甚至有墊支上萬元的。

3.預算標準不一致。同類工程預算定額標準不一致,項目推進矛盾突出。主要表現為在同一鄉鎮、同一整合區域,實施同類型工程建設質量標準一致,但投資標準不一致,並且有的項目投資補助標準差距還比較大,如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京福高鐵”建設徵地,過境各鄉鎮甚至同一個鄉鎮的相鄰村組徵地標準就不同,造成在推進過程中矛盾突出。

4.資金監管不嚴格。在工作中,受人力和經費限制,部分惠農政策資金監管力度不夠,出現有的政策資金監管失控,違規違紀較突出。在種糧直補上,部分鄉鎮的村社幹部工作方法簡單,將農户種糧直補款扣去抵交醫保費、村公路建設集資款等。有的村幹部不給農户辦直補卡,用他人的名字冒領種糧直補款。有的在農村低保中,不堅持原則,親朋、好友和關係接近的人享受農村低保政策的多。

5.政策執行成本高。要落實的惠農政策多、召開會議多,印製相關材料多,支出業務費用多,需要人力多。增加了部門和鄉鎮政府的運行成本。上級沒有專項工作經費,鄉鎮和部門經費支出壓力大。沒有工作經費,為單位、部門、鄉鎮、村組幹部套取政策資金提供了理由或藉口。各項惠農補貼的性質不同,管理的單位也不同,各項補貼發放的依據、要求各不相同,自然就形成了“一補一發”,多頭多次發放,造成了發放成本和農民領取成本高。

二、解決辦法

1.強化惠農政策宣傳。落實惠農政策,要把各項惠農政策及時傳達到基層,把主要精神實質和操作程序向羣眾講透徹,向村組幹部講清楚,做到家喻户曉,羣眾明白。要針對當前農村接受政策能力強的人羣外出的現實,認真研究政策宣傳的方式、方法,採取更加靈活,更加方便、快速的宣傳形式,提高政策入户率。

2.強化幹部隊伍建設。農村幹部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效果,因為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主要靠村支兩委幹部去落實。為此,信州區委、區政府及時印發了《預防村幹部職務違法違紀工作方案》,區檢察院還印發了《預防村幹部職務犯罪教育讀本》,充分調動了村組幹部的工作積極,提高了基層幹部的工作能力,提升了村組幹部的理論素質和服務水平。

3.強化各種關係理順。在制定政策時,應對強農和惠農政策做一個基本的界定,強農政策應側重從增強和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着手,着眼於強化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惠農政策應側重於讓農民羣眾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着眼於保障農民羣眾生活,提升農村生活水平。惠農是基礎,強農是方向,應緊密結合實踐經驗梳理和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同時簡化程序,加大資金整合力,確保最大限度發揮涉農資金綜合效益和項目政策效應。

4.強化職能部門職責。加強分工、各司其職,確保政策落實嚴格程序,規範操作。落實政策要堅持公開、公正、公平、農民直接受益的原則,規範管理,陽光操作。對各項補貼在村組實行公開化,實行張榜公佈,接受羣眾監督,農户認可,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5.強化政策資金兑現。針對部分政策資金兑現不夠及時的問題,政府要加大惠農政策資金的爭取、調度和有關問題的協調力度,把政策資金按規定及時兑現給受益對象。要整合部門力量,深入鄉鎮明查暗防,有效預防和查處惠農政策實施中的挪用、套取、私分等違規違紀行為,提高監督實效。讓老百姓充分享受惠農政策帶來的真正實惠。

6.強化政策落實監督。區委、區政府要針對監管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細化措施和責任,切實加強政策貫徹落實過程監管。由區紀委監察局總體負責,敦促財政局、審計局、物價局等執法部門,將監督惠農政策落實到位工作納入重點,安排人力,落實經費,保障監督工作順利開展。

惠農政策調研報告 篇2

為進一步督促強農惠農政策在我縣的貫徹落實,更好地促進全縣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根據縣人大會20xx年監督工作計劃,縣人大會調研組於11月22日至30日,深入到縣直有關部門和部分鄉鎮,採取聽彙報、召開座談會、實地察看等形式,對我縣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我縣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基本情況

近幾年來,隨着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先後出台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全縣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為統領,採取切實有效措施,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出台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確保了各類強農惠農資金落實到位,有力地促進了全縣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一)農村土地政策落實情況

近年來,全縣各級政府及農業主管部門嚴格按照省、市有關文件精神要求,認真開展土地承包證的換髮和補發工作。全縣14個鄉鎮(場)、1個園區、158個村委會,1424個村小組,47758户農户,總承包面積336002.4畝,其中旱地面積3841.24畝。目前,全縣共簽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44144份,佔應籤合同的92.4%;全縣共換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33250户,佔總農户的70%。調研瞭解到,我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都是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在農户與農户之間進行口頭協商流轉,未出現在承包期內違法收回承包地和違法違規徵佔農村土地等情況,農村土地承包運行總體情況良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穩定,為我縣農業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強農惠農資金管理使用情況

20xx年以來,全縣強農惠農資金總計25434.384萬元。其中,20xx年6949.01萬元,實際撥付使用6875.79萬元,尚有73.22萬元地方配套資金未到位;20xx年9269.344萬元,實際撥付使用8504.3326萬元,地方配套未到位194萬元,農村公路資金526.6萬元未下撥,結餘44.4114萬元為項目尚未實施;20xx年9月底9216.03萬元,實際撥付使用7528.73萬元,結餘1687.3萬元為項目尚未實施)。資金來源:20xx年中央4738.84萬元,省980.86萬元,市311.2萬元,縣918.11萬元;20xx年中央6060.314萬元,省2110.94萬元,市260.65萬元,縣837.44萬元;20xx年截止到9月底中央7858.368萬元,省846.412萬元,市149.65萬元,縣361.6萬元。具體分類使用情況為:

1、扶貧開發資金。20xx年安排189.42萬元,其中縣級配套0.32萬元未到位,實際撥付使用189.10萬元;20xx年安排128.7萬元,除賬户結餘1.24萬元外,其餘全部使用到位;20xx年實際撥付使用38.8萬元,結餘在財政專户142.8萬元。

2、糧食直補和綜合直補資金。20xx年兩項資金共1282.02萬元,全部發放到位;20xx年兩項資金共1937.44萬元,實際撥付使用1935.7556萬元,結存在縣糧食直補專户1.6844萬元,預留用於廖坊水庫移民要求增加糧食直補。通過自查,已將違規資金17.3303萬元繳入鄉財局涉農專户。

3、新農村建設試點直接統籌資金。20xx年160.8萬元,20xx年311萬元,20xx年9月底315.85萬元,均全部使用到位。

4、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資金。20xx年、20xx年分別為376.75萬元、412.5萬元,均已撥付使用到位,20xx年9月底為356萬元,實際撥付使用100萬元,結餘在財政專户256萬元。

5、水稻良種和油菜種植補貼資金。20xx年以來水稻良種補貼資金共1107.9萬元,油菜種植補貼資金3.04萬元,均已全部撥付發放到位。

6、能繁母豬飼養補貼資金。20xx年24.38萬元全部撥付發放到位。

7、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專項資金。20xx年以來共安排資金518.76萬元,全部撥付使用到位。

8、農村沼氣項目資金。20xx年106.874萬元,其中撥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用64萬元,撥付農業局實施項目22.837萬元,結存財政專户20.487萬元;20xx年9月底為112萬元,由於項目尚未實施,全部結存在財政專户。

9、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資金。20xx年以來金藍領工程資金共安排551.94萬元,陽光工程培訓資金160.5萬元,除縣配套7萬元未到位外,其餘全部撥付到位。通過自查,已將違規資金36.6153萬元繳入鄉財局涉農專户。

10、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20xx年、20xx年分別為103.2萬元、57萬元,全部撥付使用到位。

11、退耕還林補助資金。20xx年下撥退耕還林糧食補助資金840萬元和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資金20萬元,20xx年下撥退耕還林糧食補助資金258萬元,全部撥付到位。以上資金通過自查,已將違規資金41.9549萬元繳入鄉財局涉農專户;20xx年現金補助80萬元,20xx年現金補助75.9萬元均已撥付使用到位;20xx年9月底種苗補助資金50萬元,由於林業部門尚未提供種苗補助方案,全部結存在財政專户。

12、自然災害救助資金。20xx年、20xx年分別為230.3萬元、286萬元,其中撥付各鄉鎮452.1萬元,撥付民政局53.2萬元,財政專户結存11萬元,以上兩年資金通過自查,已將違規資金169.8768萬元繳入鄉財局涉農專户;20xx年9月底339萬元,實際撥付232萬元(通過“一卡通”方式發放119萬元),財政專户結存107萬元。

13、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資金。20xx年216萬元,除省、市、縣三級配套65.9萬未到位外,其餘150.6萬元全部撥付使用到位;20xx年353萬元,其中省、市、縣三級配套194萬元未到位,實際撥付使用159萬元;20xx年9月底資金為108.9萬元,全部撥付至水利局農飲工程專户,已使用49.4萬元,專户結餘59.5萬元。

(三)建立健全落實強農惠農政策配套措施情況

全縣在落實強農惠農政策過程中,通過建立一整套有力的配套措施,確保強農惠農各項政策得到落實。一是制定實施方案,為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提供有力保障。在每年的中央、省、市委一號文件下發後,縣委、縣政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我縣實際,制定出台操作性強的實施意見,提出工作目標、政策措施和要求。各鄉鎮及有關部門結合自身實際和工作職責,進一步細化工作目標,制定貫徹措施,確保強農惠農政策在貫徹落實中不卡殼、不走樣。二是廣泛宣傳部署,為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營造濃厚輿論氛圍。為保證強農惠農政策的順利貫徹實施,各地各部門採取層層召開會議、舉辦培訓班等形式,切實加強強農惠農政策的學習培訓,不斷提高各級幹部尤其是農村基層幹部的政策水平,增強執行政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同時,充分運用電視、廣播、網絡、宣傳欄、橫幅等各種形式,向農民羣眾宣傳,使強農惠農政策家喻户曉,深入人心。三是規範資金管理,確保強農惠農資金使用安全。近幾年來,中央、省、市每年下達我縣的強農惠資金數額大、範圍廣,為確保資金安全運行,發揮最大的使用效益,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不斷完善財務制度和監管制度,切實加強強農惠農資金監管,所有強農惠農資金由財政部門集中管理,實行專户儲存、專賬核算,嚴格按照規定審核、撥付資金。對資金補貼給農户個人的採用“一卡通”發放,封閉運行,直接發放到農户手上,減少中間環節,避免剋扣、挪用現象的發生。同時,財政、審計部門經常對強農惠農資金進行財政、審計監督,對資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出,並提出整改意見。四是開展監督檢查,推動強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今年2月至8月,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工作,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按照活動的要求,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周密安排,紮實做好監督檢查的各階段工作,解決了強農惠農政策落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推動了強農惠農政策的進一步落實。

二、存在的問題

20xx年以來,全縣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在落實政策上措施得力、工作紮實,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總體情況較好,但在落實的過程中,也遇到一定的困難,存在一些問題。

(一)農村土地承包政策有待完善。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政策,耕地承包期內30年不變。一方面,目前農村土地、人口情況變化較大,多數村組按所謂“村規民約”對土地進行三年一小調,五年一大調,土地承包變動頻繁,給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期30年不變和換髮補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工作帶來困難,也影響了規模經營和農民對土地的投入。另一方面,如嚴格按照現行政策執行,有些地方的人地矛盾又會日益凸現,產生一些家庭人多地少或地多人少等不合理現象,造成農村新的經濟和社會的不和諧。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規範。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過程中,除少數承包大户簽訂合同外,大多是在自發、自主的原則下口頭協商流轉,沒有依法履行簽約和辦理有關流轉手續。

(三)強農惠農資金管理使用不夠規範。少數鄉鎮存在套取、截留專項資金現象,個別項目資金沒有做到專款專用,對專項資金的監管還存有盲點。

(四)縣級配套資金難以落實到位。上級在安排惠農項目時,都要求縣財政按一定比例進行配套,由於財力有限,在實施一些項目時配套資金到位不及時,使項目的實施受到一定影響。

(五)一些項目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實施難度較大。隨着形勢和客觀條件的變化,上級下達的一些項目與實際情況不太相符,項目實施效果不甚理想。如農村沼氣項目,一是農村沒有實施沼氣的習慣,羣眾接受程度低,鄉村的積極性也不高;二是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多,農户牲畜養殖量少,沒有實施沼氣項目的條件;三是建築成本上漲,項目經費沒有增加,農户負擔加重,更加沒有積極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因生源不足,實施也比較困難。

(六)惠農補貼資金髮放工作還需進一步改進。通過“一卡通”發放的惠農補貼資金種類多,發放工作量大,導致有些工作做得不細,沒有標明科目,羣眾看不明白,容易產生誤解。少數基層信用社不支持、不配合,服務質量不高,給資金髮放工作帶來一定影響。同時,外出打工的農户較多,一些農户常年在外,無法聯繫,“一卡通”賬户開不了,部分農户存摺經常遺失,賬號更改頻繁,也給補貼資金的發放帶來難度。

三、建議意見

(一)進一步提高對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強農惠農政策涉及農民羣眾的切身利益,是社會關注、百姓關心的熱點問題,抓好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對於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農民羣眾的切身利益,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羣眾的關係至關重要。各級政府要從學習貫徹黨的xx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認識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工作的重要性、複雜性和艱鉅性,大力加強和改進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工作,切實解決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推動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促進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政策的學習宣傳力度。各地各部門要採取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強農惠農政策學習宣傳,使廣大幹部羣眾全面理解和掌握政策,自覺貫徹執行政策,特別是與廣大農民羣眾直接打交道的鄉村幹部和基層部門,要認真轉變工作作風,主動為羣眾答疑解惑,提高服務質量。要結合在自查中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整改,確保有關政策和資金落到實處,切實維護好農民的合法權益。

(三)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政策。鑑於農村土地承包政策一些規定與目前農村土地調整現實,具體落實過程中,在既不違背中央政策的前提下,又充分考慮到羣眾的意願和現狀,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採取一些靈活性措施,妥善解決一些農民家庭人多地少或地多人少的矛盾。對因國家建設用地、農村公益事業發展等原因造成土地或人口變化較大、人地矛盾突出的村組允許依照有關規定,對承包地進行適當調整等等。

(四)進一步規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各級政府要切實執行黨的土地承包政策,監督土地的合理使用,制定操作性強的土地流轉辦法,建立土地流轉檔案和信息網絡,規範土地流轉行為,確保土地流轉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前提下健康、有序進行,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妥善處理好土地流轉糾紛。

(五)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資金投入。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20xx年1號文件和xx屆三中全會關於《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決定》精神,繼續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社會事業的投入,對現有項目資金的投入,進行必要的整合,相對集中,避免項目重複和資金分散。

(六)進一步建立健全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的長效機制。各地各部門要認真總結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工作的經驗,對在政策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制度和監督缺失進行認真研究,制定推動強農惠農政策落實的配套措施,進一步規範和完善強農惠農資金管理、使用和監管機制,加強對強農惠農資金的審計監督檢查,嚴肅查處截留、擠佔、挪用強農惠農資金等違規違法行為,確保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惠農政策調研報告 篇3

自20xx年以來,為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黨中央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連續下發了10個涉農1號文件,全方位的加快農村改革,促進農民增收,鞏固農業基礎性地位,同時配套大量的項目資金,直接反哺“三農”,讓人民羣眾得實惠。認真宣傳好、落實好、執行好這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僅是貫徹黨中央親民愛民之舉的政治任務,也是抓機遇、促發展,加快改善我縣民生事業的現實舉措。為此,近期由縣紀委牽頭,縣農工部、財政局等相關部門參與,對我縣落實十個中央1號文件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執行情況開展了專項檢查,我部在積極參與檢查的同時,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力求進一步摸清實情、找準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建議,促進此項工作的規範穩步推進。

一、基本情況

從檢查調研的情況來看,負責惠農政策落實的縣直相關部門,通過多年的工作運轉開展,已經形成了程序化、規範化、日常化的長期運作機制,主要體現在“四個到位”。一是領導認識到位。各部門堅持把惠農政策落實作為單位工作的重要內容,與其它業務中心工作同安排、同檢查、同考核,成立組織機構、制定工作方案,明確分工、強化責任,確保了工作的紮實有效開展。二是措施落實到位。本次檢查調研的十餘個單位,涉及的政策資金都與羣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各部門都能結合工作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做到準確、高效、便民,無論是量大面廣的農業直補、教育營養改善計劃,還是針對特定人羣的新農合、新農保的擴面覆蓋,都有創新亮點,走在全市前列。三是工作程序到位。通過廣泛宣傳,把上級政策精神原原本本傳達給農民。實行公示制度,使政策的執行與操作公開化、透明化。利用 “一折通”,減少中轉環節,實現惠民資金與農民羣眾的無縫對接。四是檢查監管到位。對惠民資金嚴格執行“六不準”制度,即不準擅自改動明白卡、不準抵扣其他收費、不準截留挪用、不準拖延兑付時間、不準增加農民負擔、不準虛列套取,同時對項目資金經常性檢查審計,嚴肅查處涉農項目資金違紀違規行為,確保了整體工作健康有序開展。

十年來通過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深入落實,有力的促進我縣民生事業、社會保障、農業生產等各項工作的長足發展,我縣在落實10箇中央1號文件、省上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上也取得了豐碩成果,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財政支農力度大。我縣在收入有限、財力緊張情況下,始終堅持支持“三農”標準不降、力度不減,20xx 年以來,縣級財政總支出693126萬元;用於“三農”支出409362萬元,佔財政總支出的59.06%;支農支出88805萬元,佔財政總支出的 12.81%。縣級財政五年來對農業總投入增長幅度是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的4.5倍。

(二)惠農補貼落實好。全面落實惠農各項補貼,提高農業效益,確保糧食安全。十年來退耕還林累計發放補貼資金 69785.49萬元;從20xx年到20xx年,累計發放地膜玉米補貼資金431.58萬元;從20xx年起,累計發放農資綜合補貼資金 16521.51萬元、發放農機購置補貼資金4500萬元;全縣從20xx年開始,累計發放糧食補貼資金2911.96萬元、發放能繁母豬補貼996.8 萬元、發放水稻油菜保險縣本級配套資金6.73萬元;從20xx年起,五年累計發放良種補貼資金達3304.66萬元。

(三)信貸支農勢頭強。不斷加大信貸支農的深度和廣度,逐步解決農業融資難,農民貸款難的問題。截止20xx 年末,全縣6家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796226萬元,當年新增145125萬元;各項貸款餘額462997萬元,較年初淨增49171萬元,存貸比 57.57%,當年新吸收的存款用於當地發放貸款的比例約佔34%。其中涉農貸款餘額332926萬元,較年初增加63824萬元,涉農貸款佔全部貸款餘額的72%,涉農貸款增速高於全部貸款平均增速8個百分點。縣內兩家金融機構當年享受涉農貸款增量獎勵427萬元,農户貸款税收優惠389萬元,小額擔保貸款貼息650萬元。

(四)義務教育發展快。這十年也是我縣教育事業發展最快的十年,“雙高普九”、“教育創強”順利完成,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全面實施“兩免一補”和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從20xx年秋到20xx年春共有80.527萬人次享受了此項惠民政策(國小46.2648 萬人次,國中34.2522萬人次),下達免雜費和公用經費資金18552.5302萬元;我縣從20xx年春開始實施免教科書,近十年共免課本費 28.5216萬人次,資金2198.9798萬元;“一補”近十年資助10.6050萬人次,下達資金3790.2410萬元,十年來累計投入義務教育保障經費22342.7712萬元。營養改善計劃從20xx年至今縣財政下撥資金5859.1524萬元,享受學生37.908萬人次。學前教育我縣從 20xx年秋至今,共免除學前一年幼兒(滿五週歲)保教費12555人次,免費資金529.78萬元;共補助學前公用經費28336人次(幼兒園 22920人次,附設班5416人次),下達補助資金456.895萬元;共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學前一年幼兒生活費2712人次,財政下達資金101.7萬元。

(五)社會保障覆蓋廣。以新農合、新農保、城鄉低保以及敬老院為重點,構建起覆蓋全縣的民生保障新體系。新農合參合率從20xx的91.2%增長到3020xx年的99.76%,截止20xx年7月份,全縣參合農民門診統籌就診29.2萬人次,報銷門診統籌基金 1145.3萬元,實際補償比例為61%,人均補償費用2489.06元,累計基金支出9418.44萬元。新農保自20xx年7月1日正式啟動,到 20xx年7月底累計發放養老金16.3363萬人次,累計發放金額9000.7002萬元,參保率為93.6%。我縣從20xx年起實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止20xx年底,共為農村低保對象22.5033萬人次發放資金16485.2萬元,共為城市低保對象3.9677萬人次發放資金 8705.6萬元。全縣建有有縣級中心敬老院1個,區域性敬老院6所,鎮級敬老院16所。全縣敬老院牀位數達3128張,集中供養五保對象3095人,集中供養率達70%。

二、存在問題

(一)運轉管理有漏洞。一是宣傳、公示不到位,從檢查情況看,有少數鎮在落實糧食直補、農資補貼、農村低保、各種良種補貼時,沒有完全做到張榜公佈,三榜定案。二是各鎮不同程度存在一户多折、基本信息不全、花名冊與網上資料不符,加之有些農民長期外出務工,致使補貼資金錯上、漏上、無法上折問題,影響資金兑付進度。三是少數村幹部在政策落實中存在優親厚友、弄虛作假和虛報冒領等問題。

(二)財政支持難滿足。在教育方面,按上級文件精神公用經費20xx年秋在原來標準上每生再提高300元,寄宿生再提高200元,按5:5原則分擔,學前公用經費附設班要達到每生每年1000元,縣級承擔500元, “一補”資金縣級要承擔40%,由於我縣仍屬吃飯型財政,對民生方面的配套盡了最大努力,但仍無法滿足各類民生的全額配套。 20xx年上級下達補助貧困寄宿生13874人,實際補助8338人,減少5491人,學前補助下撥資金也未到達標準。在新農合、新農保等方面,也存在運轉成本過高,縣級預算難以滿足的問題。

(三)政策對接難理順。比較突出的,一是目前城鄉居民生活成本相差無幾,但城鄉低保補助差距過大,現在城市低保人均月補助236元,農村低保人均123元。二是良種補貼、農機補貼資金由於數額有限,補貼標準低,只能在一定範圍進行,一定程度影響了效益發揮,同時由於農民種糧成本增加,對國家補貼有所抵消。三是由於農民擔保不足,加之農業的高風險,金融機構對農業信貸有顧慮,放貸積極性不高。

三、幾點建議

(一)管理監督再加強。一要強化惠農政策宣傳。做好惠農政策宣傳是開展各項惠農政策兑現落實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在現實工作中,好多問題比如農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夠、一些村組幹部鑽空子包括一些上訪訴求,都與羣眾沒有吃透相關惠農政策有關。涉農各部門、各鎮要繼續加大惠農政策宣傳的力度,編寫通俗易懂的內容、採取羣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政策帶到千家萬户,做到家喻户曉、成人皆知。二要把好公示這一關鍵環節。各鎮村要嚴格工作程序,堅持張榜公佈、三榜定案,主動接受社會和羣眾的監督,增強工作的透明度,給羣眾一個明白,堅決杜絕暗箱操作、私自篡改等錯誤做法。三要完善“一折通”管理。各級財政、信合部門要通力配合,嚴格審核到户存摺信息,嚴禁出現一户多折現象,對變更和掛失的農户要及時辦理信息變更,避免補貼不能及時到賬,要進一步改進工作方法,鞏固我縣“一折通”這一得民心工程的改革成果。三要切實強化監督檢查。要把惠農項目資金監督檢查經常化、日常化,由縣紀委牽頭,縣財政局、農工部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定期與不定期、全面檢查與專項抽查等相結合,及時發現矛盾,化解問題。對惠農項目資金中出現的違紀違規問題要嚴肅查處,確保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財政支持再給力。客觀來看,現在中省的所有項目政策,都需要縣上配套,對於我縣保工資、保運轉的財政,時顯捉襟見肘,心有餘而力不足。面對現實困難,需要我們從保民生就是保穩定、保發展、保全局的高度,對民生事業高看一眼,厚待一層。一要千方百計增加財力。進一步加大向上級爭取財政轉移支付的爭取力度,繼續深入推進工業強縣戰略,不斷拓寬非税收入領域,特別是全縣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轉變作風,反對奢侈浪費,提倡勤儉節約,開源節流、增收節支,為以財促農、以工哺農奠定堅實的基礎。二要傾注民生重點領域。隨着近幾年我縣教育、衞生事業的快速發展,上學難、看病難基本得到解決,但是羣眾對教育、醫療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城區的優質教育資源成為農民進城的重要吸引、由於我縣醫院條件有限,很多合療羣眾要求轉院等。要進一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醫療重點發展的觀念,在財力資金上重點配套投入,全面提升我縣教育、醫療體系建設質量和水平。三要正視困難形成合力。目前中省很多項目,只有兑付資金,沒有配套運轉保障經費,給實際工作帶來很大困難,這次檢查調研在我縣新農合、新農保工作中比較突出,比如單靠縣級財政預算的人頭經費,遠遠不能滿足新農合宣傳籌資、培訓指導、監督稽查和檔案管理等費用開支,還需要不斷建立完善合理的財政保障供給機制。同時各鎮要加強對新農合、新農保工作的支持力度,沒有資金幫扶,要在組織上、人力上來彌補。

(三)正視問題再探索。在這次檢查調研中,發現反映出的一些問題,有些可以在縣級層面解決,有些問題的根源在上級的制度設計,基層無力解決,比如城鄉低保的差異、農業補貼項目多總量小難以發揮效益等,需要對應的相關部門把這些情況逐級向上反映,爭取上級在政策出台中進一步調整完善。對於農民擔保難、貸款難的問題,一方面要引導縣內金融機構進一步轉變經營理念、調整服務觀念,立足我縣農業大縣的縣情實際,真正做到情繫三農、紮根三農,與三農發展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另一方面,要積極調整農業生產內部結構,逐步從農户單家獨户經營向家庭農場、產業大户、高效園區過渡,吸引工商資本、社會閒散資金向農業投入,不斷拓寬農業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