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實力調研報告(精選3篇)

科技實力調研報告 篇1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措施,而“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黨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總體要求,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整合現有資源,挖掘潛力,調整產業結構,科學、合理地規劃佈局,提高農業發展綜合效益和質量,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民增收致富,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科技實力調研報告(精選3篇)

一、xx市農業科技發展現狀

(一)主要成就

“十五”以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科技工作方針,圍繞市委、市政府的農業農村工作重點,以創新為先導,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為手段,先進實用技術為依託,農業科技增收為目的,農業科技成績顯著。

1、種植業科技以“種子創新工程”,先進科學技術的引進、組裝配套和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為手段,促進了糧油增產增收。“十五”期間,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1140萬畝,良種良法使產量穩定增長,平均為310萬噸;油菜、烤煙、辣椒、茶葉等傳統優勢農產品得到鞏固提高;新的種植技術使商品蔬菜產業異軍突起;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並逐步優化,成為農民增收的亮點,由以糧、油、煙為主調整為糧、油、煙、椒、菜、飼料(草)、綠肥、藥材等為主的多元結構,藥、竹、畜和傳統優勢農業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漸成規模。

種植業耕作制度改革多元化,複種指數達到2.86。主要農作物的良種普及率得到穩定提高。與良種組裝配套的高產、保優、無害化、節本增效等多項農業適用技術得到進一步推廣應用普及,種植業科技成果碩果累累,20xx年以來我市獲得部、省、市級農業科技成果達20項,農業科技貢獻率達46%,農業科技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做出了貢獻。

農村税費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農民負擔得到進一步減輕。農村經營體制的創新,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為千家萬户與千變萬化市場對接的橋樑,改變了分散農户在市場經濟中的弱勢地位,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2、科技進步使畜牧業實現了五大突破。一是新的畜牧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使畜牧業發展的增長速度實現了突破,主要生產指標達到兩位數的增長速度。二是防疫技術的創新使動物防疫工作實現了突破,全市轄區內無重大動物疫病發生。重大動物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應急機制逐步完善,動物防疫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逐步健全,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動物防疫的整體能力明顯加強。三是畜禽良種工程建設實現了突破,基本形成了全市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四是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實現了突破,現代畜牧業生產方式正在形成。各地通過積極推行適度規模養殖,鼓勵有條件的鎮村建設養殖小區,結合沼氣能源工程、人工種草工程、稻田生態漁業工程等方式發展“畜、沼、糧、草、漁”良性循環的生態畜牧漁業,逐步推廣適度規模養殖模式,採取自動料槽、自動飲水器等節料、節水設施,促進了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的逐步轉變,即由附帶養殖向規模養殖轉變,由分散粗放養殖向區域化集約化養殖轉變,由自發養殖向組織化養殖轉變,由家庭(大户)養殖向工廠化養殖轉變。五是全市生豬出欄率實現了突破,越過100%的大關。由20xx年的96.59%的出欄率提高到20xx年的106%,提高了9個百分點。

3、林業科技促進了林業“六大工程”實施和“五大轉變”。“十五”期間,全市新增有林地215.7萬畝,新增森林覆蓋率4.9%,使全市森林覆蓋率由期末的37.8%上升到42.7%,實現年遞增一個百分點的預期目標;林業產業體系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初步實現了從“九.五”期間以木材生產為主轉向以竹產業、森林旅遊業、特色林產品生產為主的歷史性轉變,“黔北20萬噸竹漿林紙一體化項目”、“黔北1噸方竹筍保鮮加工項目”已啟動,為竹加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水利科技的應用,提高了農業的抗災能力。建國以來至20xx年底止,全市共建成水利工程26869處(其中蓄水工程9431處,引水工程13941處,提水工程2444處,水輪泵工程1053處)。蓄水量為28.811億m3(其中烏江渡23億m3)。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9.19億m3。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47.58萬畝,農業人均佔有0.42畝;保證灌溉面積達到213.84萬畝,農業人均佔有0.36畝。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02.23萬畝。

5、農機科技推進了農業現代化進程。截止到20xx年底,農機總動力165.35萬千瓦,擁有各類拖拉機1.46萬台,種植業機械0.55萬台,排灌機械3.71萬台,植保機械0.23萬台,收穫機械120台,脱粒機械1.68萬台,加工機械7.54萬台,畜牧機械3.07萬台,農業機械原值9.32億元,全市已建立基層農機化服務組織445個,有農機化作業服務專業户1.62萬户。農村糧食和農副產品加工、農業道路運輸、植保等已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或半機械化,農業機械為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二)主要問題

1、農業科技研究開發能力薄弱,有效供給不足。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少,成果整體水平較低。部分成果的實用性不強。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剛剛才起步。全市農業科技研發人員不僅總量少,而且學科結構、專業結構均不適應調整產業結構和高產、優質、高效、安全、持續農業發展需求,農業科技人員和科研投入尚難於適應進一步深化和超前研究的需要,提高效益、降低投入、保護和重建農業環境的科技積累嚴重不足。農業科研機構體制不順、機制不活,致使科技成果產出較低,科研與生產脱節。

2、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成果轉化率低。全市基層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農業科技服務中介組織發展滯後,服務活力與服務實力不夠。遵義立體農業條件複雜多樣,需求多樣化和成果單一化及推廣服務力量的薄弱,導致實用技術的入户率和技術到位率不高,再加上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農户經濟能力弱和農業比較效益低等因素的影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缺乏市場驅動力。以上各方面原因的疊加,導致成果轉化率低。農業科技人員繼續教育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

3、農業科技投入嚴重不足。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全市農業科技經費分別為0.2827億元.0.3067億元、0.3410億元、0.3819億元,分別佔當年農牧漁業總產值127.7528億元的%,133.9183億元的%、135.0736億元的%、154.8350億元的%,而全國20xx年達0.23%,全省為0.09%,差距十分明顯。全市農業科技諮詢服務系統不健全,科技信息缺乏,手段落後,擴散能力弱,反饋渠道不暢。

二、xx市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基地)建設現狀

(一)南陽科技示範園

xx市南陽農業科技示範園區位於xx縣,總投資100萬元,核心區150畝,劃分為五個功能區:綏陽“朝天椒”種繁區、苗木繁殖區、特種蔬菜種植區、精品瓜果種植區和農產品貯藏加工區。自20xx年建設以來,探索了在貧困地區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經驗和模式,壯大了南陽村村級經濟積累,成功組建了洋川鎮南陽村蔬菜專業協會培育了南陽村無公害蔬菜,使園區內農户種菜年人均收入達XX元以上。同時,通過輻射帶動作用,蒲場鎮也組建了蔬菜協會,發展無公害蔬菜的定單生產,增加了農民收入。在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支持下,通過4年的建設,園區已建成:①科技含量高的一個農業科技“孵化器”和農業技術產業化的龍頭企業;②農業高科技成果轉化、示範、推廣中心和人才培訓的基地;③科技與生產結合的園區,作為科技教育的重要基地;④形成佈局合理、科技創新突出、產業化程度高、示範帶動作用顯著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

(二)遵義星火技術密集區

遵義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從1988年開始創建,1996年經國家科技部正式授牌成立,20xx年被國家科技部複核驗收再次授牌,成為全國134個星火技術密集區之一。現已基本形成了南白鎮以冶煉、化工、藥業、建材、鋁加工、食品加工為主體,龍坑鎮以冶煉、建材、農產品加工、藥業、養殖、種植、休閒旅遊為主體的產業格局,到20xx年底,遵義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共實現:社會總產值126510萬元(南白96848萬元,比20xx年增長7.5%,龍坑29662萬元,比20xx年增長6.1%),佔全縣社會總產值的18%,比20xx年複查驗收時增35%,年均遞增11.22%(南白29.75%,龍坑28.63%)。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第一產業為9725萬元(南白1775萬元,龍坑7950萬元);第二產業118433萬元(南白90720萬元,龍坑27713萬元);第三產業62791萬元(南白57408萬元,龍坑5383萬元)。實現利潤19999萬元(南白15620萬元,龍坑4379萬元,比20xx年的1246萬元增長251.4%)。實現税收6206萬元(南白鎮3794萬元,龍坑鎮實現税收2412萬元)。密集區人均收入3199元(南白3218元,比20xx年的2465元增長31%,龍坑3148元,比20xx年的2300元增長36.9%)。

在密集區內把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結合起來,以遵義兩城區對農產品的市場消費為導向,發展村級特色產業,建立特色產業帶和基地村,密集區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逐年加大,20xx年,密集區實現:農作物良種推廣率達100%,創辦科技示範基地19個,村級示範達100%,蔬菜種植面積達2.5萬畝,同時,根據市場需求,建立花卉基地5個,經果林基地7個,蔬菜基地9個,特別是龍坑建立的謝家、八里兩大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達7000畝,縣級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兩個,面積2800畝,引進蔬菜新品種32個,預計產值6575萬元,菜農人均收入達4000元以上;優質糯玉米遵糯1號廣面積達7萬畝,創產值8500餘萬元。畜牧水產業迅猛發展,到20xx年末,良種瘦肉型豬出欄76069餘頭(南白鎮43100頭,比20xx年增長42.3%,龍坑鎮出欄32969頭,比20xx年的24278頭增長35.8%),創產值9221萬元(南白鎮5200萬元,龍坑鎮4021萬元);大牲畜存欄10106頭(南白5320頭,龍坑鎮存欄4786頭),出欄2047頭(南白鎮出欄1072頭,龍坑鎮出欄975頭,比20xx年的335頭增長191%);家禽出欄76.1萬羽(南白鎮出欄60萬羽,龍坑鎮出欄16.1萬羽);漁業發展穩步推進,魚苗育種面積達15畝,年培育魚苗萬尾,成品養殖面積達600畝,魚產量達450噸,實現產值350萬元。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湧現。隨着密集區特色產業的發與之相配套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也相繼建立,如南白鎮的豆豉廠,龍坑的貴陽南明老乾媽食品公司遵義分公司、龍泰食品廠、龍坑釀造廠、老焦頭辣椒食品廠、遵義興達友源食用油有限公司、xx縣得惠飼料公司、貴州康星油脂有限責任公司、xx縣雙獅米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十幾家農產品加工企業,既拉長了農業的產業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豐富了城鎮居民對物質的需求,同時也解決了一部份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帶動了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起到了較好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三)xx區農業科技“孵化”器

xx區20xx年開始在新蒲鎮建設了農業科技“孵化”器,規劃面積1.5萬畝,園區定位在科技含量高、管理機制新、投入產出高、示範帶動性強;具有示範推動功能、科普教育功能、科普觀光功能、龍頭帶動功能;“孵化”器於20xx年9月正式開園。迄今為止,取得一定成績,一是利用温室大棚、噴滴灌等現代化農業設施進行生產,優良品種和適用技術示範推廣效果明顯,作為農業新材料、新技術的展示平台,“孵化”器已成為農業技術成果推廣的較好方式;二是結合創建全國科普示範城區和綠色證書計劃的開展,以“孵化”器為培訓基地,對農業科技人員進行了高新技術培訓,對農村基層幹部進行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知識培訓,對農民進行了適用技術培訓,人數已達5000餘人次;三是利用現代化實施優勢,為城區節假日提供大量盆花,為發展花卉產業起到基地示範作用;四是現代農業設施生產的綠色無公害農業精品,高品位的規劃設計,優雅的生態環境,深厚的科技內涵,使孵化園區成為市民科普觀光熱點地區,是鄉村旅遊的有益補充;五是與信天公司聯合生產石斛苗,目前已達200萬餘株,成為石斛育苗的良好基地,為大量提供石斛種苗創造了條件。

(四)湄潭永興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新技術示範園

湄潭永興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新技術示範園核心示範區位於xx市xx縣永興鎮,包括永興橋、永興農場、石溪溝、桐子園、雙塘、天堂壩、上壩、天棚等8個村(場),耕地面積1.19萬畝,農業人口8700人,勞動力4258人。核心示範區地形以低山丘陵、平壩地貌為主,其中壩地佔31%、丘陵佔60%,峽谷佔9%。

園區建設共完成總投資1824.7萬元,其中農發財政資金1199.53萬元(有償資金173萬元),農民及單位自籌625.17萬元。其中技術引進54項,完成投資95.48萬元(財政資金),佔計劃的117.88%;技術示範完成3萬畝,投資81.07萬元,其中:財政資金69.77萬元、自籌11.3萬元;完善技術服務體系完成投資495.47萬元,其中:財政資金347.03萬元(有償70萬元)、自籌148.44萬元;配套設施建設完成投資761.06萬元,其中:財政資金565.94萬元(有償10萬元)、自籌195.12萬元;配套農產品加工完成投資363.31萬元,其中:財政有償資金93萬元、自籌270.31萬元;完成其它投資28.31萬元。

縣委、縣政府以糧油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範為工作主線,以強化糧油深加工體系和完善技術服務體系為工作重點,使核心示範區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根本改善,園區功能充分發揮,糧油種植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達到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目的,發揮了較強的糧油新技術示範效應,同時也對地方支柱產業發揮了較強的示範帶動作用。

科技實力調研報告 篇2

為促進轉型跨越發展,全面落實全省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提升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的層次和水平,按照xx市農業局要求,我於2月1日對我市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市農業科技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堅持以“抓產業,建基地、上龍頭、求高效、重生態、保安全”的發展理念,實施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全力推進科技興農戰略,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糧食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特色產品規模化生產趨勢凸顯。

我們活用國家惠農政策,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強化機械作業等關鍵技術措施,使全市糧食總產穩步增長。同時,加快推進了農業種植業優勢區域發展,現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東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雜糧混合種植的糧食生產優勢板塊,連續三年實施了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和糧油高產創建示範田建設,提升了全市糧食生產能力和水平。

特色農業也呈現出規模化發展態勢,“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營、新安等為主的食用菌種植;以平安鎮為主的綠色水稻種植;以溪河、白旗為主的肉雞養殖;以法特、亮甲山為主的生豬養殖;以朝陽、舒郊、二道等為主的綠色蔬菜種植等等一批特色農業專業村、示範村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截至現在,我市本着早認識、早部署、早準備、早安排、早行動、早落實、早出成果七個方面,在行動上堅持認識到位、組織到位、宣傳到位、培訓到位、服務到位、督導到位、落實到位,堅持農業科技攻關不動搖、堅持農業技術推廣能力不動搖、堅持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不動搖、堅持紮實農民科技培訓不動搖、堅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不動搖、堅持千方百計推動農民增收不動搖、堅持惠農政策農民致富不動搖。在工作上重點完成七項工作:完成農村沼氣池建設工程、“雙通”工程、安全飲水工程、環境整治工程、農村文化建設工程、農村科技創新工程。

(三)農業科技推廣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示範輻射效應正在逐步擴大。

近年來,我市農業新技術推廣步伐不斷加快,立體間作套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先玉“335”玉米良種推廣,優質玉米地膜覆蓋,玉米新品種種植示範,土地深鬆旱作農業技術等一大批新技術、新品種得到重點應用,農業產出效益明顯增加,特別是我市今年取得了歷前所未有的輝煌成績:被國務院評為產糧大縣。

二、當前xx市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優勢與存在問題

我市農業科技發展已經邁開了可喜一步,部分資源優勢、人文優勢、政策優勢得到了發揮,但仍藴藏的巨大可挖掘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優勢得天獨厚

我市幅員遼闊,光照充足,氣候温和,適宜於水稻、玉米、小雜糧、藥材等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發展特色農業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動

市委政府期間提出實施“五大戰略”的宏偉構想,其中在農業富民戰略中對今後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特色農業提升提出了明確的思路和目標,為加快農業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良好契機。

(三)特色農業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為先導引領,政策為主導推動,利益為根本驅動的前提下,全市17個鄉鎮都具有產業基礎,且初具“一村一品”雛形的特色產業顯露端倪,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農業新技術運用與推廣勢頭強勁

到目前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已從體制上、規劃上有了較好基礎,開局良好,廣大農民羣眾已經認知,產業發展中科技貢獻份額逐年加大,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然而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總體上還處於初級階段,現代農業發展與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着眼點和立足點沒有完全找準,農業部門協調配合需要更加統一。

雖然近年來,政府對“三農”十分重視,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科技、興農方面沒有制定出完整的現代農業發展統一規劃,投入只偏重基礎建設開發,各鄉鎮對本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和目標不夠清晰,涉農部門之間缺乏統一的協調和配合,資金難以整合,各自為戰突出,因此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沒有統一規劃目標,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投入不足,舉步維艱,基礎脆弱,難以抵禦市場風險。

我老祕網縣農業項目長期以來重基礎建設,輕產業發展,重傳統產業生產,輕科技提升,使農業產業化規模層次不高,規模不大,基礎薄弱,加之各類服務組織和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難以增收增效。全縣10萬畝溝壩地,可謂旱澇保收,但種植單一,傳統耕作方式占主導地位,產業發展滯後,難以產生經濟效益,龍頭企業只能維持現狀,擴大再生產能力較弱,小型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技術設備落後,生存困難。

(三)農業生產組織經營程度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盡人意。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層次較低,目前我老祕網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以生產資料的採購服務和組織農產品統一銷售等初級合作為主,而入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市場信息等農民企盼的,對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開展的較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運作還很不規範,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內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進行會計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力度不夠,各級財政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資金較少,有關部門對合作社的扶持沒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農技推廣體系與服務水平不高,農業科技人才嚴重缺乏。

在鄉鎮機構改革後,鄉鎮農技推广部門,被“轉、並、撤”,鄉級農技推廣“網破線斷”狀態,農業科技人才流失嚴重,沒有形成新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不能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作用,縣直涉農部門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短缺乏、老化、青黃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勵機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五)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不完善,門檻高,農業企業和農民融資困難。

一是小額貸款公司少,農民創業缺乏啟動資金,商業貸款程序繁,利息高,擔保困難,不能適應農業季節性所需的企業資金需求。二是門檻高,貸款數額少,由於農業企業多數為民營企業,土地使用權證、房產證等不完善。企業經營管理條件不能滿足貸款要求。

(六)農業生產規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轉渠道不暢。

現代農業要求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要求土地集中連片開發,現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經營權可以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前提下進行流轉。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農民小農經濟意識淡薄,存在戀土情結和“紅眼病”現象,加之土地流轉費相對較低,農民擔心今後的保障問題,而不願進行土地流轉,從而使土地難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規模經營,限制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七)農產品附加值偏低,產業鏈延伸不長

農產品加工領域,產品設計、原料採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完整產業鏈系統沒有建立,產品流通領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統。

三、推動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發展,加強各部門之間統籌協調。

各級領導應該充分重視全縣現代農業的發展,把農業的現代化科技化擺在重要的位置,加強城鄉統籌發展,統籌協調全縣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二)制定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期規劃,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應該抓緊組織農業各相關部門充分調研全市的農業發展的現狀,借鑑現代農業發展先進地區的經驗,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我市資源優勢,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期規劃,並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合理、有序、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加大農業科技發展投入,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圍繞糧食、蔬菜、藥材、食用菌、特色養殖等優勢產業,進一步加大推進基地建設,提高基地標準、打牢產業基礎,在此基礎上,強力推進農業招商,以招商為載體,緊盯大型龍頭企業,主動對接,力爭在引進龍頭企業上實現新突破。準確把握國家新的投資重點,完善項目儲備,進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爭取更多對農業發展具有支撐性的項目落户我市,適時舉行和參加名優產品展示展銷會,做大做強產品品牌,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主打品牌效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場帶動強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促其擴規模、提檔次、升水平,提高其輻射帶動力。

(四)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

進一步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能力,出台並落實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步伐,建立完善網絡服務平台,創建農產品產加銷和信息化服務新機制,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能力,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

(五)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着力培育農業科技人才。

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鄉鎮站、區域站建設,建立激勵引導機制,大力推行農技人員聯合作經濟組織,聯企業、聯基地、聯專業大户制度。健全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和植保專業化防治體系,提高社會化水平。加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做好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工作,進一步擴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認真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業專業技術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不斷增強農民科學生產和就業創業能力。

科技實力調研報告 篇3

**縣是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縣份。近幾年,隨着國家惠農政策的相繼出台並付諸實施,極大激發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田積極性,出現了新一輪競相種地的熱潮。在中央惠民政策的激勵和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農業有了較快發展,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形勢進入歷史以來的發展時期。

但從實踐看,幾年來,糧食產量始終在低水平徘徊,水稻畝產難以繼續穩定增產,而且糧食品質不優,市場價格不穩,經濟效益不高。究其原因,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科技推廣應用水平不高、典型示範不到位、農業科技貢獻率低,成為我縣農業生產中亟需解決的課題之一。為此,縣政府組織相關部門,深入全縣8個鄉鎮、部分村(屯),通過走訪農户和科技人員,採取調查問卷及座談討論等形式,就我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情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

一、基本情況

我縣現有耕地面積143萬畝,其中水田92.9萬畝。幾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在發展糧食生產上的推廣應用,相關部門及科技人員致力提高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份額,使我縣農技推廣應用工作取得顯著實效。

一是以綜合配合技術為主體,水稻生產得到迅猛發展。我縣是以水稻生產為主的農業縣份,水稻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我縣屬第三積温帶,年活動積温在2300-2500℃,無霜期120天左右,境內有大小河流27條,小型(ⅰ)水庫8座,小型(ⅱ)水庫4座,塘壩820座,泡澤275個,水資源比較豐富,發展水稻生產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使資源優勢儘快轉化為經濟優勢,自上個世紀80年代我縣從方正引進寒地旱育水稻稀植技術以來,全縣上下通力協作,大作“水”文章,使水稻面積平均每年以5萬畝左右的速度增長;加之農機具購買熱的興起,1996年我縣被列為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1998年被列為商品糧基地縣,全力組織實施水稻田間機械化配套工程項目,積極探索大棚育秧、機械插秧、測土施肥、機械收割等水稻生產模式。到目前為止,全縣大中棚育苗面積佔整個育苗面積的75%以上,全縣共有大中棚2.2萬棟,其中大棚4500棟,中棚17500棟,解決了秧苗素質問題,緩解了積温不足、無霜期短的問題;大力發展水稻全程機械化,全縣機械插秧面積達58萬畝,佔水稻插秧面積的60%,全縣擁有各類插秧機18000台,全縣擁有各類收割機4500台左右,機械收割佔總收割面積75%以上。隨着水稻生產稀植、超稀植、寬窄行、拋秧、全程施肥等新技術的應用,全縣水稻單產由上個世紀80年代的610斤提高到目前的830斤;大力發展水稻優質米生產,全縣90%以上的品種都採用優質米品種如沙沙泥、富士光等,實現了增產增收。至XX年全縣水稻面積發展到92.9萬畝,水稻總產達到8.2億斤,佔全縣糧食總產的85%。

二是以大豆壟三栽培技術為主體,大豆生產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大豆是我縣第二主栽作物。“十五”期間重點解決大豆品質和大豆產量問題,改革傳統的耕種方法,大力推廣大豆壠三栽培方法,即攏體壠溝深鬆,分層深施肥、壠上雙行精量點播。經調查採用壠三栽培比普通栽培平均每畝增產35公斤,增加經濟效益84元。同時,科技人員認真研究大豆重迎茬綜合配套栽培技術,即施入防治大豆重迎茬藥劑,平衡施肥,分層施肥,科學管理,選用抗重迎茬品種,經過幾年的努力使大豆重迎茬減產降到最低程度,每畝挽回經濟損失35元。大力發展大豆小壠密植,即45cm小壠壠上雙地垧保苗在35萬株左右,成為大豆增產的又一途徑。

三是以玉米通透栽培為主體,青貯玉米生產取得明顯成效。通過通透栽培,玉米產量由過去的畝產800斤增加到1200斤,為發展畜牧業生產奠定了基礎。科技部門連續幾年搞了青貯玉米加工試驗,畝產可達6噸以上,加工處理也形成一整套技術。

四是以測土配方施肥為主體,糧食增產幅度穩步提升。近年來,縣農技推廣中心投入150多萬元資金和設備,健全完善了土壤化驗室,增添了大量土化設備,免費為農民測土配方,至XX年共化驗土樣6100多個,覆蓋面積20餘萬畝。據測算,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平均每畝地水稻可節省化肥10斤,增加產量80斤,畝節本增效80元。

二、問題及原因

幾年來,儘管我縣農技推廣應用取得一定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是從糧食生產看,存在科技貢獻率低、應用水平差的問題。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因操作不當、不懂或不會運用科技而導致農業效益低下。在對農户調查中發現,有接近70%的農户在生產經營中僅依靠老經驗、老傳統進行耕作;有20%的農户能借助或簡單應用農業科技進行經營;只有10%的農户才基本掌握農業科技,這部分農户大多都是經營大户,在科技方面受益較大。由於大部分農户不懂得運用科技進行經營,因而造成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份額較低。在水稻生產方面,據調查,全縣約有10%農户育苗操作跑粗,在這個環節造成減產約67公斤/畝;有20%的農户施肥方法不正確、不科學,在這個環節造成減產約100公斤/畝;不能合理利用水源進行科學灌水的農户約佔20%,造成總產量降低30%,減產約105公斤/畝。主要表現在:一是育苗及苗牀管理不規範。部分地塊還存在着小棚育苗,苗長勢弱,根系不發達,邊苗浪費多,不適合機械插秧,不便於施肥和澆水;播量過大,育不出壯苗;苗牀管理不及時,造成立枯病,青枯病發生。二是施肥管理不科學。氮肥施用過晚,一次投肥過多,即浪費肥料,又對作物生長不利。應用測土配方施肥農户少,農民盲目投入過大;三是水稻選種比較雜。很難保證質量;四是病蟲害防治存在僥倖心裏。重“治”不重“防”,沒有抓住防治時期;五是農業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抗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業生產風險依然存在。六是農機發展不平衡。機與具的配套不合理,耕地的整體深鬆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二是從縣鄉科技推廣看,存在面上大、作用小的問題。經瞭解,我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的渠道主要有縣鄉政府行政性推廣、有關部門服務性推廣、村級組織針對性推廣和民間以銷售農資為目的的贏利性推廣四種渠道。幾年來,我縣採取每年農閒季節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創辦農民技術學校、舉辦農技電視專題講座等辦法,給農民增收提供了有效幫助。但在具體培訓推廣中,卻暴露出許多不盡人意的問題。(1)科技培訓效果不佳。個別鄉鎮領導重視不夠,個別村委會為農民服務意識不強,參加培訓的農户較少,影響了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2)農技知識更新慢。推廣方式比較單一,農技諮詢服務和田間地頭指導不夠。(3)陣地作用發揮不夠好。有的農村“一校兩室”以及遠程教育流於形式,沒有真正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