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文:深化教育改革 優化教育結構

——關於##縣教育事業發展的思考

教育論文:深化教育改革 優化教育結構

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教育事業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基礎事業。黨的xx大提出:“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針對全縣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問題提出初步預測和思考。

一、現狀及預測

1、各年級在校學生數現狀及預測

全縣現有各類學校612所,其中國小560所,國中38所,高中4所,幼兒園9所,職中1所。在校學生82870人,其中國小在校生47786人,國中在校生25012人,高中在校生5426人,職中在校生1389人,幼兒園人數2633人。

根據目前人口出生率及對現有0-5週歲兒童的摸底調查情況預測到XX年全縣中國小各年級人數處在高峯期,到XX年後,中國小各年級人數均呈逐年減少趨勢。

2、現有教職工現狀及變化

XX-XX學年度全縣政府舉辦的基礎教育單位總教職工人數為4331人,其中國小部分2377人,國中1453人,高中356人,職中為72人,幼兒園73人。按照目前國家的編制標準,到XX年全縣基礎教育單位教職工人數需求較現在有很大的變化:其中學前教育700人;國小教育1102人;國中教育1260人;高中教育1040人;職中教育142人。高中教育單位教職工人數需求大幅上升。

二、思考與建議

按照xx《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有關基礎教育和農村教育發展的基本原則,以及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求,對今後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以下思考與建議:

1、合理調整中國小學校佈局。學校佈局不合理,有限的教育資源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從未來5─XX年學生總數下降趨勢和國家對課程設置改革的要求考慮,中國小布局應以鄉鎮中心學校為軸點,以寄宿製為特徵,進行合理調整,壓縮學校所數,擴大學校規模。國小應由現在的560所調整至200所以內;國中學校應由現在的38所調整到30所以內;現高中佈局基本合理應予以保持。

2、教育投入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注意投資效益。現在教育建設資金很少,投入應考慮投資效益問題,有些村級學校服務人口不多,投入一、二十萬元建校,再過五、六年學校就會因生源問題而改變用途,造成有限教育經費的浪費。因此,建議所有投資建設均要求進行投資效益論證。建設投入應集中投向鄉鎮中心國小、國中及調整後保留的學校,避免投資浪費。

3、深化改革,推進基礎教育事業發展。要按照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三大塊來思考教育改革發展問題。

學前教育應着力發展民辦幼兒園、學前班,政府不再投資新開辦幼兒園。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指導和示範引導,逐步建立社區、鎮村學前教育服務網絡。現有政府舉辦的學前教育機構可根據收費與成本的變化情況,採取差額預算或核定基數定補的辦法,逐步提高受教育者分攤教育成本的比例,從而有效控制財政供給人員的增加。

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中之重,政府應加大公用經費投入,認真落實“三個增長”的要求,確保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

高中教育應採取更加靈活的形式,吸納社會資金擴大高中辦學規模,儘量滿足人民羣眾送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需要。一是大力提高高中學校後勤服務社會化程度。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吸納社會資金加快學校後勤服務設施建設,吸納社會賢士能人蔘與管理學校後勤服務工作,提高和完善學校的後勤服務功能。二是引資招商開辦民辦高中。未來10-20年高中生源狀況有開辦民辦高中的空間,可以在大河南或青泥、草坪、黨家壩一線開辦一所規模在XX名學生左右的民辦高中。同時適當控制現有政府舉辦高中學校的發展規模,既可抑制高中教師增長過快的勢頭,又可以給民辦高中留存充足的生源。三是改革現有政府舉辦高中教育的財政預算辦法。基本思路是按照受教育者分攤的教育成本比例,核減預算基數,根據各高中學校收費和教育成本的變化情況,由政府採取差額預算,核基定補或自收自支等財政預算手段予以調節,儘量減輕縣本級財政對高中教育的投入負擔。在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逐步走向自我負擔、自我發展的軌道。

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決定了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對當地教育發展作出長期性和階段性的規劃,而規劃的依據必須充分考慮和預測到生源的變化情況,必須充分考慮國家對教育發展的要求和國家對課程開設改革的要求。 (作者系##縣教育局黨委書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