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醫養結合模式的調研報告

隨着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養老觀念的轉變,老年人在養老機構養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關注疾病治療、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問題,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蒐集的醫養結合調研報告範文,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2022醫養結合模式的調研報告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範文(一)

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我國今後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民革中央一直思考的問題。

今年全國兩會上,民革中央提交的37篇提案中,《關於大力發展康養產業的提案》引起廣泛關注。民革中央認為,健康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必要條件。養老問題則是當前我國最重要的社會熱點之一。健康與養老產業(以下簡稱康養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頭連接民生福祉,一頭連接經濟社會發展,可以被打造成為我國又一個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這份提案源自民革中央去年的調研。去年4月和6月,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齊續春率民革中央調研組分別赴四川攀枝花和河北秦皇島,就健康與養老產業發展問題展開調研。

調研組發現,由於我國康養產業發展還處於探索階段,政策體系還不完善,“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各地尚未形成集養老、醫療、休閒等多位一體的綜合性健康與養老服務體系,致使相關產業無法得到突破性發展。調研結束後,民革中央在徵求各方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形成調研報告。

2019年12月,由民革中央與四川省政協聯合舉辦的首屆中國康養產業發展論壇在四川攀枝花召開。論壇達成了《首屆中國康養產業發展論壇攀枝花共識》,並推動240億元的21個攀枝花康養產業項目成功簽約,總計簽約意向高達400多億元,為康養產業發展注入一劑強針。

找準切入點,就能推動經濟發展。針對當前康養產業發展面臨的難題,民革中央提出,將康養產業定位為國家現代服務業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方向。“康養產業覆蓋面廣、產業鏈長,涉及醫療、社保、體育、文化、旅遊、家政、信息等多方面,可以成為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大力發展健康與養老產業對擴內需、促就業、惠民生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滿足‘健康老齡化’巨大剛性需求的長久之計。”民革中央參政議政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目前,國務院已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康養產業頂層設計基本完成。為此,民革中央建議進一步完善產業政策體系,研究出台產業子領域專項政策,督促政策落實、落地。以科學規劃為先導,指導地方結合實際進行發展規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設立國家健康產業投資基金為引導,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投資;以生態環境為依託,以中醫藥服務為特色,鼓勵自然環境優渥地區先行先試;以醫療資源為保障、以規範標準為基礎,推進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的融合,積極探索“醫養結合”新路子、新標準。

康養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如何尋找到合適的突破口?在民革中央看來,“醫養結合”就是最大的突破口。建議出台扶持政策,鼓勵和扶持“醫養結合”的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健全健康保險體系,發展護理保險,鼓勵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加強合作。將養老機構所設醫療部門提供的醫療服務納入醫保範圍,同時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採取遠程醫療、委託管理、健康管理諮詢等多種形式,提高對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務能力,提供多樣化醫療、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務,有力推動建立“醫養結合”體系。

人才是康養事業發展十分重要的條件。民革中央在調研中發現,當前康養產業亟需的專業人才極為匱乏,直接制約了康養產業的發展壯大。為此,民革中央建議國家重視康養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完善康養職業教育體系,提高康養職業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康養事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力資源保障。

此外,民革中央還建議設立國家康養產業發展實驗區,賦予實驗區一些先行先試的相關政策,形成以區內優勢產品和服務為龍頭的產業集羣,為實現康養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探索路子、積累經驗,推動我國現代服務業更好更快發展。

醫養結合調研報告範文(二)

隨着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養老觀念的轉變,老年人在養老機構養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關注疾病治療、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問題。及時有效地獲得醫療保健和養老服務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9〕35號)、《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9〕40號)和《省政府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19〕39號)等文件精神,調查瞭解醫療衞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以下簡稱“醫養結合”)情況,積極探索推進養老服務新模式,2019年7月21日-23日,以省衞生計生委黨組成員、幹部保健局局長蘭青為組長的調研組深入無錫市社區、養老和醫療機構,走訪考察了南山家園養老中心、江溪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朗高護理院、濱湖區太湖街道養老院、無錫市社會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市康復醫院和同仁康復醫院,並召開醫養結合工作座談會針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無錫市開展醫養結合基本情況

無錫市是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全國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和全國康復醫療服務分級醫療雙向轉診試點重點聯繫城市。近年來,該市通過政府試點、機構探索、社會協作等方式推進醫養結合,取得了較好成效。截至2019年底,全市擁有養老機構150家,居家養老服務機構1092家,護理院11家,康復專科醫療機構7家,其中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28家,每千老人養老牀位39張,養老機構護理型牀位佔比達到55%以上。具體做法是: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制度建設。無錫市將養老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明確各部門職責,加強領導,加大投入,超前謀劃,統籌推進。近五年,僅市、區、街道三級財政資金投入就超過20億元。2019年,制定《無錫市養老服務設施佈局規劃》,提出到2019年市區護理型牀位佔比不低於65%,江陰、宜興等農村地區不低於55%,2020年護理型養老機構要大幅度提高,在社區形成融老年活動、照料、護理、老年健康的十分鐘服務圈。2019年,市政府制定《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更加突出養老機構醫療護理服務功能的建設。2019年,出台《關於加快推進醫養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做好醫養融合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目標、主要任務、時間安排及工作要求。去年,市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了《無錫市養老機構條例》,以地方法規形式,將養醫融合、醫療服務、醫保定點等養老服務中涉醫服務的具體事項作了規定,形成了醫養結合發展的法律保障。

二是堅持試點先行,優化服務內容。醫養結合是一項創新性工作,無錫市堅持試點先行,點面結合,不斷優化,逐步完善。2019年,在市級層面上,選擇濱湖區朗高養老院開展內設老年護理院及醫保定點試點工作。2019年,開放了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門診醫保定點政策。2019年,又對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住院醫保定點政策作了具體規定,對符合要求的,不設門檻、數量,一律納入住院醫保定點範圍。這些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應,促進了醫養結合工作的開展。與此同時,該市不斷優化醫養結合服務內容,鼓勵開通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預約就診綠色通道,協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復護理,明確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應開設老年病科,提倡多學科團隊合作模式,規範開展老年常見慢性病診治,滿足老年人醫療和康復需求,推動二級以上醫院與老年病醫院、老年護理院、康復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等之間的轉診與合作,積極構建養老、醫護、康復、臨終關懷服務相互銜接的服務模式。

三是落實激勵措施,加強政策引導。無錫市在推進醫養結合工作中,勇於創新,敢於突破,不斷完善政策保障機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將符合住院定點的機構,優先納入門診定點醫保範圍。民政部門對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接收護理型老人等實施專項補貼和運作補貼。其中對養老機構內部設置醫療機構的,給予10萬元一次性補貼。對接收全護理、半護理老人,按實住老人牀位數,分別給予每月180元、120元運行補貼。對收住進市失能老人託養中心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分別給予老人家庭每月每人1425元、1200元補貼。衞生計生部門鼓勵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支持各類醫院和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與養老機構合作,暢通設置審批綠色通道,推進醫養融合信息化建設。其他相關部門積極支持醫養結合工作,完善相應的扶持政策,優化發展環境,引導社會各方參與健康養老,更好地促進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發展。

二、醫養結合發展模式及存在問題

醫養結合服務是以基本養老服務為基礎,着重提高疾病診治護理、健康檢查、大病康復、臨終關懷等醫療服務質量的一種服務方式。從醫療與養老服務關係看,醫養結合將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本質是養老服務的充實和提高。目前全省各地醫養結合類型和路徑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三種模式:

一是“醫養整合”模式,即由單一機構提供醫養結合服務,包括具備醫療功能的養老機構和具備養老功能的醫療機構。一種是養老機構自辦醫療機構,另一種由醫療機構依託自身醫療資源建設護理院。該種模式打破醫養封閉分割,老年患者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療期進入住院狀態、在康復期和病情穩定期轉為“養老院”休養狀態,形成一體化服務。無錫朗高護理院將服務區域分為病理區、護理區和養老區3個功能區,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康復理療等服務。

二是“醫養聯盟”模式,即由一個或多個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合作,互利共贏。以無錫市社會福利中心、南山家園養老中心、濱湖區太湖街道養老院等為代表,這個三個養老機構都和醫療機構緊鄰,他們充分利用地域優勢,整合養老和醫療兩方面資源,建立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簽約合作關係,醫療機構為養老機構入住老人提供預約掛號、會診等專業技術指導,並開闢轉診綠色通道,護理院提供病後的護理和康復服務,實行無縫對接。

三是“醫養協作”模式,即醫療機構或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與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開展合作,為居家社區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務,實現“居家式”生活照料服務與“專業化”的醫護服務有機結合,築起一所沒有圍牆的醫養結合模式。我省各地還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與居家養老服務相結合,為目標人羣提供醫療和保健服務。

調研中我們也瞭解到,各地在推進醫養結合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但在服務能力、醫保結算、政策引導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制約因素,亟待研究解決。一是在服務政策方面。康復養老不等同於醫療,入住者多是以慢性病和老年病為多,收費相對低廉,直接經濟效益低,在政府投入補償不到位的情況下,社會創辦熱情不高。而目前,多數養老機構所屬的醫務室醫療水平偏低,無法取得首診資格,也無能力與醫療機構相對接。而診療水平高、信譽好的醫療機構,特別是大型醫院本身醫療資源十分緊張,缺乏為養老機構提供醫療支持的動力。二是在醫保政策方面。由於養老不屬於診療項目,即治病的“醫保錢”不能轉為“養老錢”。因醫保報銷金額和住院時間的限制,造成康復期較長的老年患者不得不連續出院轉院,或採取各種方式壓牀。無錫市具備醫療條件的28家養老機構中僅有8家實行了住院醫保定點,即使老年人在養老機構中能夠就醫,也無法享受醫保報銷。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護理特別是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護理有一定的專業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線護理人員和專業養老服務管理人員十分短缺,難以為老人提供專業康復保健、健康諮詢等服務。同時,養老護理員工作勞動強度大、福利待遇低,就業吸引力有限,專業化護理人員不願從事養老護理。此外,我們調研中也發現,不同部門對醫養結合工作在認識上還不完全統一,存在不同程度的部門“本位主義”。

三、推進“醫養結合”的思考和政策建議

推進醫養結合既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戰略的重要舉措,是發展養老服務業和健康服務業的重要任務,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必然要求。國家已經將發展養老服務業和健康服務業,打造健康養老服務體系作為發展服務業,推進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改革的優先方向。省委省政府堅持養老服務和醫療衞生相結合,全面推進醫養融合發展,着力解決老年人生活照料和醫療服務需求高度疊加問題。特別是近年來,通過實施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已初步建立;通過實施醫改,基本公共衞生服務條件顯著改善,社區衞生機構、鄉鎮衞生院等基層衞生服務功能得到加強;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等已實現了制度全覆蓋。基本養老、基本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保險已具備互聯互通、統籌推進的條件,這些都為今後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目前的醫養結合工作還處於起步、爬坡階段,推進醫養結合,構建健康養老服務體系,為老人提供及時、便利、優質的醫療服務,還有許多基礎性工作要做。

一是要明確醫養結合的服務對象。這是難點,也是重點,涉及到醫養結合的服務內容和路徑的選擇,也牽涉到醫保政策的確定。 “醫養結合”機構主要針對需要中長期專業醫療服務的老年人,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與老年慢病和惡性疾病患者的重合部分,其服務特徵是治療時間長,醫療技術含量偏低,生活照料等勞務費用比重較大。服務的內容以生活護理服務、精神慰藉服務為基礎,醫療診治服務、大病康復服務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為重點。而普通老年慢病中的生活自理老人,可以通過醫院門診解決醫療康復問題。處於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期的老人,由於治療時間短、技術含量高、藥品和檢查費用比重大等原因,應採取醫療機構住院治療方式解決。對於健康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未患病人羣,由於無治療項目,養老仍應以生活照料為主,輔之以健康管理、疾病預防等公共衞生服務。建議率先開展老年人能力評估和服務需求評估工作,確定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需求類型。

二是要確定醫養結合的發展路徑。針對不同的養老服務形式選擇不同類型的醫療服務,實現醫療機構和養老的有機對接。要堅持政府引導和社會參與,強化政府統籌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發展設置規劃,探索建立基本醫療保險支持政策,在科學界定服務對象和服務需求前提下,以整合和利用現有養老和醫療衞生資源為重點,以發揮基層衞生服務機構在健康管理、家庭病牀、老年病治療方面的作用為基礎,鼓勵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開展雙向轉診、遠程醫療、協議委託等多種合作,合理引導養老機構、養老居住社區建設醫療機構,以及部分一、二級醫院和專科醫院轉型為老年人康復院、護理院。穩步推進養老機構建設醫療機構,提升養老機構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建議推進養老和醫療機構結合集團化發展道路,一方面鼓勵大型和綜合型醫療機構依託現有的醫療資源,興辦養老服務機構;另一方面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設立醫療機構,提供專業化醫療服務,建立醫療型護理院。

三是要優化醫養結合的政策措施。認真貫徹國家和省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推進醫養融合的文件精神,統籌基本養老服務、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基本醫療保險以及商業保險等多方資源,破解制度藩籬。要將醫養結合作為養老機構設立許可指導的重要內容,加強民政和衞生計生部門在規劃和審批環節的合作,做好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建設的規劃銜接。要理清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的責任界限,在規範醫保資金監督管理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醫保結算方式,將養老護理費用適度納入醫保範圍,切實解決部分高齡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長期患有慢性病老人經濟負擔較重的實際問題,讓更多的老年人能夠看得起病、養得起老。建議積極推廣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促進長期護理保險與醫保政策的銜接。充分發揮商業保險的風險分擔作用,設計開發適應醫養結合需要的商業護理保險,健全壽險、健康險、意外險等多種人身保險險種,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的醫養結合選擇。各級政府應設立養老扶持專項資金支持建設,加大對“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向“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金融部門加大對“醫養結合”養老機構人信貸支持,放寬貸款條件,提供優惠利率,給予税費優惠政策。此外,要優先保障“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建設用地等。

四是要提供醫養結合的人才支撐。要鼓勵高校、中職學校開設老年護理和管理專業,培養老年護理和管理專業人才。應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技能培訓納入城鄉就業培訓體系,對在“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就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執行與醫療機構、福利機構同等執業資格、註冊考核政策,護理人員經培訓考試合格後頒發等級證書、持證上崗,努力培養一支能夠滿足養老需求的專業護理服務隊伍。此外,還要發揮各類社會培訓機構培養養老服務人員,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培養養老服務人才,緩解當前一線專業護理人員和管理人員短缺問題。同時,建議發動社會參與,通過倡導開展關愛老人志願活動,充分發動社會力量,在全社會培育從事養老服務的志願者隊伍,大幅降低失能老人的養護成本,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養老服務的良好格局。

五是要創新醫養結合的監督管理。努力打破行業界限,大力發展跨部門、跨行業的養老機構。管理模式上要積極創新,可以通過公共招標、委託管理等形式,引進有先進養老服務管理經驗和先進醫療、康復技術及設備的專業機構經營,以提高醫養結合的專業化水平。此外,“醫養結合”是一種新的養老模式,要從制度上加以規範,要有嚴格的准入制度,制定建設標準和收費標準,對設備配置、醫療水平等方面要有明確要求。要加快出台和完善相關服務標準、設施標準和管理規範,抓緊制定“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建設標準,建立“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准入退出機制,健全等級評定製度、評估制度、獎懲制度和科學合理的服務價格形成機制。根據養老機構資金投入、設備配置、醫療水平等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形成差異化的“醫養結合”服務層次,讓有不同需求的老人都能享受到“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