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精選9篇)

鎮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

留守兒童 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並 留守 在農村的少年兒童。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大量湧入城市,越來越多的兒童遠離父母。為深入瞭解留守兒童日益突出的心理、社會等問題,尋求 救治 良藥,我們對全鎮18個行政村1個社區的留守兒童進行系統調查。

鎮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精選9篇)

目前全鎮共有2589名外出務工人員,416名留守兒童。調查了260名留守兒童,其中男童130人,女童130人。調查中,我們感到 缺失父母 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巨大困惑,從而導致其情感孤寂、道德教化缺失、學習積極性不高、心理不健全以及人身安全度不高等問題。

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分析

學習狀況不容樂觀

留守兒童和監護人對待讀書和教育的認識上不容樂觀。由於監護人本身素質不夠高,他們對孩子的教育都疏於管理; 而留守兒童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都不高,主要是學習自控力較差以及心理問題干擾造成的,80%的孩子學習成績中等偏下。

留守兒童親情需求較強

根據我們對留守兒童的調查,不難發現他們家庭的經濟狀況大都不大好。由於經濟原因,留守兒童父母回家的次數也普遍較少,僅在春節回來的佔45%,還有11.4%兩到三年才回來一次,調查中甚至還發現極少數七八年未回來的例子。下灘村一組的孫某夫婦告訴我們,他們夫妻走的時候孩子還是抱在懷中,回來時已是滿地亂跑,孩子連爸媽的模樣都不記得了。兩年甚至長時間不照面;我們在走訪中還接觸到康寧社區的一個名叫王甜的女孩,她的父母也是常年在外,她幾乎是獨自一個人生活,姑姑偶爾會過來照顧一下她,她自己平時經常是吃點冷菜冷飯,身體極度瘦弱,跟人接觸也都是怯生生的,低着頭不言語,這些孩子往往感情漠然,不與人交往,覺得自己是被遺棄的,心理上有很大的創傷,這無論對孩子還是對家長來説,都是心靈的傷痛。

監護狀況不容樂觀

監護人情況:根據調查,88.3%的留守兒童是由爺爺奶奶等祖輩照看,他們的年齡基本上在50歲以上,行動不很方便,做三頓飯都感到困難,孩子衣物難洗,對於照顧孩子,只要不冷着、餓着就行了;由於存在代溝,孩子的逆反心理、懶惰心理、依賴心理越來越嚴重,根本不聽長輩的話。留守兒童中10.7% 由親戚代管,1%由別人託管,可見隔代監護成了留守子女主要的監護方式。

家庭教育是監護的重要部分,父母在家庭內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對子女進行教育和影響,它對人的影響極為廣泛而有效,它可促使兒童的身心、品德、健康和智力得以正常發展以形成個性、個人理想和發展志趣。在留守兒童身上,這一部分被無情地遺漏。

留守兒童形成原因分析

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温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社會整體發展來看,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嚴峻的現實使務工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主要是户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他們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建議和對策

轉變觀念,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留守少年兒童出現生存危機和道德滑坡的問題,有農村現實生活環境的制約,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認識和觀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認為,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讓孩子有實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也是自己辛苦打工價值的體現。這是一種錯誤的片面的觀念,往往會適得其反。我們建議父母要儘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繫和溝通。有條件的儘量把孩子接到身邊,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認真從孩子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尋找和確立孩子的監護人,細緻地落實孩子的被監護權。

建議基層教育行政部門成立專門領導小組,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及教育問題。各中國小校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的專門檔案,分類管理。把學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麼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聯繫方式等內容增加到學生的檔案裏。通過留守學生檔案,學校一方面加強對留守孩子的特殊關心和監護,另一方面配備專門的老師負責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等監護人的聯繫和溝通,並建立成長記錄卡,幫助留守學生健康成長。

開展對農村學校教師的特殊培訓。目前,相當一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為學齡兒童。在這些留守學生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況下,學校應該承擔起一部分為這些孩子提供一些直接有效的社會支持、幫助他們減少生活風險、提高他們發展能力的家庭功能。但是,大部分農村學校在這些方面的能力建設不夠。所以,我們建議有關部門對農村學校教師進行特殊的培訓,並把這些培訓的內容融入課堂教學。培訓的重點一是關於提高兒童生活技能的培訓。

鎮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2

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裏,在農村出現了一個新的特殊兒童羣體留守兒童,且這個羣體的人數正在不斷擴大,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針對這一現狀,為深入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發展情況,__縣婦聯、縣教育局、縣關工委於20xx年4月25、26日到部分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龍海鄉、中樞鎮、芳華鎮、三岔河鎮的中國小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調研。據抽樣調查,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高達50。由於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政府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存在的主要問題

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呈兩極分化,普遍較差。父母外出,由於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於事半功倍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學習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這種情況讓學校的管理者和老師十分擔心,在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貧困山區、半山區,這種情況已經影響了班級、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課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學、厭學,上課紀律性差。

但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着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秀品質。比如:獨立性、自理能力強、意志品質堅定,更懂事和體貼別人。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良好。這種情況雖然在留守兒童中所佔比例小,卻也提示我們,對留守兒童來説,成長和生活環境是辨證的。如何將留守兒童的不利處境轉化為積極因素,是需要探討的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衞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不服管理,説謊騙人,小偷小摸,抽煙、喝酒、打架、罵人 成為了 問題兒童 。如雙箐口國小二年級學生保傅林在父親外出打工多年裏,由於長期在放任自流的環境裏,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他在家裏不聽代養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老師反映他不是幹壞事,就是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説謊、打架等現象發生;芳華中學學生謝小兵,由於家庭困難,父親到廣東打工,他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但由於父親長期不在身邊,他不但不聽母親話,花錢大手大腳,而且經常頂撞老師,並且敲詐低年級同學的錢財。

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出現心理障礙。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週歲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我們對名學生問卷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的佔,有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極,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雙箐口國小二年級學生趙曉蓉父母雙雙打工,原本就內向的她在學校就更不愛講話了,上課常常發呆,不願意回答老師的提問,集體活動也不願意參加,經常獨自一人躲在一個角落;芳華中學有一個有一個叫李遠的男生,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自己一個人生活,經常獨來獨往,從不與同學、老師講話,極端的封閉。

監護管理不夠強。對169名留守兒童調查發現,留守兒童託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佔75;拖付親朋好友照管的佔10;有5的留守兒童沒有監護人,獨自一人生活。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親朋好友,在他們眼裏,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只要孩子能有飯吃,身體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盡到了責任。甚至部分監護人,因為忙於農活,對留守兒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問卷調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藥;20的給父母打電話。隔代的祖輩對孩子過於溺愛,物質上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在本次調研中,有一個叫黎紹林的男生,父母都到上海打工,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椐他的班主任反映,他每隔一段時間,便以各種理由向外婆要錢,然後到縣城去玩耍,直到錢用完後,才會回家。同時,祖父母等臨時監護人因年老體弱等多種原因無法認真行使對兒童的監護權,特別是老人防範防護能力弱,安全保護意識不強,也導致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屢有發生,使孩子的生存狀況存在諸多隱憂。

監護人自身素質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加之新課程改革以後,教學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就連一些年輕的農村家長也難以很好地輔導學生,更不用説老年人了。並且,由於監護人的素質偏低,也造成了學校與監護人溝通上的困難。老師們更擔心,隨着打工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留守兒童會進一步增加,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影響的將不再是少數人的素質,而將是未來農村建設者這個大羣體的素質。

鎮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3

近年來,隨着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離開家鄉到城市務工,農村因此留下了大批三八六零羣體,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 空巢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 。我們發現,農村留守人羣在生產生活、受教育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問題和困難,已經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所必須解決的一個十分現實而嚴峻的問題。近段時期縣婦聯對農村 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留守兒童 狀況調查採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幾個鄉鎮進村入户發放問卷對留守人員的基本情況、經濟狀況、生活需求狀況、婚姻家庭狀況等進行了問卷調查。

基本情況

據統計,藍山縣全縣人口有39.06萬人,農村人口在22萬左右,全縣17歲的兒童有10.63萬,農村留守兒童有2.4萬人,全縣已婚婦女有7.6萬人,留守婦女1.2萬人,佔留守婦女,全縣55歲以上的老人大約在7.8萬人左右,留守老人約4.2萬人,農村留守人羣佔農村人口的35%。

當前農村留守人員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後,留守人員的勞動強度和生理負擔被大幅度加重。尤其是農忙季節,在高強度的體力勞動面前往往焦頭爛額,很多家庭無力聘請勞力,為了不耽誤生產,維繫生存,只有咬牙硬撐,廣種薄收,甚至還有很多耕地拋荒的現象。

二是留守兒童家長大多采取 物質+放任 的方式照顧孩子,留守兒童在學習中缺少父母的引導和幫助,致使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習慣不良,學習成績不容樂觀,還有少部分留守兒童迷戀電腦遊戲,受到糟粕文化的影響,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

三是由於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使人口結構產生變化,導致農村治安防範力量嚴重削弱,增加了留守人員的財產和人身隱患,受他人侵犯和出現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加大。

四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政治參與程度低,影響了農村民主政治建設。調查發現,只有不到60%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參加過村中選舉投票,15%的留守老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參加村中選舉的投票這回事,而參與競選村中職務的留守老人更是沒有。

五是大量的55歲以上的老人留守在家,年紀大了在外打工很難找得到工作,只能在家做點農活種地,在家照看孫子、孫女。大部分老人年老多病,雖然都100%進了農合,但子女都不在身邊,身體上和心理上都得不到關心與照顧,帶病照看孫子孫女也是力不從心。

六是有近15.7%的婦女留守在家,年齡段在31歲以上的婦女佔到留守婦女的75%,部分是在家帶6歲以下的小孩,這部分婦女文化水平偏高點國中、高中、大學學歷都有。還有一部分40歲以上的婦女文化水平偏低,國中以下居多。就近找點零工做,重的農活幹不了,部分在家打打小麻將靠子女寄錢回來用於照看孫子孫女。留守婦女最大的困難是生產上缺技術,子女教育壓力大,夫妻感情很容易出現危機,長期分居存在孤獨感。要照顧多病的老人,權益受到侵害時無法解決。

造成留守人羣存在問題的深層原因

第一,農村留守人羣問題的出現表面上看,是父母(子女、配偶、親人)外出務工、不在身邊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在於城鄉二元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次矛盾。城鄉隔離的户籍等制度給農民工子女、農民工配偶、農民工父母進城就學和生活帶來的高額成本,直接推動了留守人羣這一羣體的產生。

第三,農村中國小教育滯後耽誤了孩子,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影響了可持續發展,農村學子一旦 跳入城門 便一去不復還,農村務工人員一朝進入城市就難得再返鄉,更別説利用自己掌握的先進文化知識服務農村了。如此惡性循環,農村留守人羣越聚越多,問題也越來越多。

第四,由於農民工文化水平低,勞動技術缺乏,進城務工只能幹些髒活、累活、工資微薄,甚至不能及時得到工資,使他們即使進城也享受不到城市生活待遇,不可能在城裏購買住房,更不可能把老人、孩子帶進城市,真正實現轉移,只好把老人、孩子、婦女留在農村。

關愛農村留守人員的幾點建議

農村 留守人羣 問題是我國經濟轉軌、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將在一個較長的時期裏存在。這一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農村家庭問題,也不僅僅是 三農 問題,而是一個急需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的社會問題。為切實解決好我縣的 留守人羣 問題,我們建議:

完善機制是關愛留守人員問題的前提。農村基層政府應該承擔起 留守人羣 管理的重任,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要建立 留守人羣 檔案。村委、婦聯和學校要分別做好 留守老人 留守婦女 留守兒童 的摸底排查工作,將其基本情況分類彙總,整理成檔案,做到心中有數。二是開設 二線一室 。即開通 親情熱線 ,讓外出務工的農民定期與妻子、子女通電話;開通 師長熱線 ,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繫;設立 心理健康諮詢室 ,安排有經驗的人員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 留守人羣 解決心理上的困惑,以逐步緩解 留守人羣 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三是加大關愛扶助力度。 留守家庭 常常在生活中、農忙時、節假日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各部門要給予力所能及的物質幫助和精神支持,解決他們的具體困難和現實問題,確保在外務工人員後顧無憂。尤其對 留守兒童 ,教師要切實增強對他們的關愛度。調查顯示,在很多教師眼裏, 留守兒童 已與 雙差生 劃上了等號,屬於 不受喜歡 的人, 留守兒童 從教師那裏得到的關愛明顯少於非留守兒童。對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而言,教師與其親密程度越高、就越有信賴感,對兒童的影響就越大。在家長與 留守兒童 之間產生隔閡或關係較為疏遠的情況下,教師理應擔當起 扭轉乾坤 的角色。

政府重視是解決留守人員問題的關鍵。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留守人羣問題作為解決 三農 問題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各級政府要加強輿論宣傳。特別要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婚姻法》、《民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建立流動人口子女、農村留守兒童示範家長學校,強化外出務工家長對子女、妻子、父母的監護、關愛、贍養責任,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打工緻富與家庭的關係。二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要大力發展好勞動密集型企業,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加大對我縣承接產業轉移成果的宣傳力度,出台一些更優惠的地方規定來留住本土的人力資源,促使人力資源不外流。讓農村富餘勞動力離家不遠依然有掙錢的門路,以此減少外出務工現象,就在自己家鄉打工,以達到減少留守人員的目的。三是強化社會關愛教育。充分發揮縣 關工委 、婦聯、敬老院的作用,構建和諧家庭。四是淨化社會環境。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管整治,徹底清理 三室兩廳一吧 ,為 留守兒童 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此外,農民工集中地的政府要切實落實好國務院關於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就學的有關政策,通過興辦農民工子女學校、降低農民工子女入學 門檻 等有效舉措,讓更多的 留守兒童 可以跟隨父母在異地享受平等、良好的教育。

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留守人員問題的根本。應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城市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與户籍相聯繫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使流入城市的農民工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要逐步推行進城務工人員養老、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最低工資保障,為工作有困難的務工人員提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並加強勞動監察,維護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同時,加大進城務工人員培訓力度,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們幹得了工作,留得住人心。進城務工人員的家屬,包括配偶、子女,應與城市失業人員、居民子女享有平等權利,享受就業、教育、福利、保障待遇,消除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

鎮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4

隨着社會的發展與轉型,在如今特殊的歷史時代中,大量的農村勞力湧向城市,在這股社會洪流中,堡子鎮這個小鎮自然也融入了社會大潮。大量的剩餘勞動力走出了家門,只剩下了老人與小孩子們,留守的爺爺奶奶與留守兒童太多太多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牽扯着老師們的心,留守兒童的教育被學校高度重視,為更好地教育好祖國的新一代,讓留守兒童在健康的環境中學習成長,堡子國小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並就這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調研,這次調研重點針對四、五、六三個年級進行,因為這些年級感知認知能力較強了,對於父母外出的感受更加深刻,並且能表述清楚自己的感情。

一、 堡子國小留守兒童基本情況。

堡子鎮在會同縣來説是一個相對較大的鎮,全校學生共861人,其中留守兒童有569名,佔全校總人數的66。而四、五、六三個年級的留守兒童只這幾個年級總數的58。出現了低年級留守兒童相對較多,高年級的相對較少的情況。老師行了分析,其原因可能有這些,首先是因為孩子的原因,因為長年的在外打工生活,父母與孩子的距離遠了,起初並不太引起父母的關注,隨着孩子們年齡的增長,因為長期缺少父母關愛而長大的孩子,性格方面與父母所期望的相差太遠了,家長們感覺已經管不住孩子們了,想在他們這個時候努一把力,挽回一點,儘自己為人父母的心意吧。另一個原因是經過幾年資本的積累,早年出去打工的父母現在有了一定的本錢,回來自己家鄉發展了,少掙點錢,孩子是最重要的。

本次重點調研的孩子在9到12歲之間,從孩子們生活的家庭環境、學習狀況、心理狀況三個方面進行調。首先家庭環境方面,在這些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佔了三分之二,這此孩子百分之九十是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其餘是和親戚住在一起,這種隔代教育或者隔了一層山的教育最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父母一年回來一次的佔了百分之八十多,其餘是半年回來一次,雖然孩子們表示自己的父母每個星期都給自己打電話聯繫溝通,但因為長期不見面,電話上的話有的也少得很。但另一方面又都強烈是自然地想念遠方的雙親。但內心有的已經慢慢地疏遠了。所以他們一遇到困難,就只能向同學和朋友訴説,很少選擇向父母訴説的。而與他們玩得最多的是同學和朋友,父母遠在天涯,而爺爺奶奶老了,有的還要照顧好幾個孫子孫女,能管好吃喝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經過調研總結出留守兒童的特點有:

(一)學習積極性不高,自控能力差

因為留守兒童是祖父母與親戚帶的,他們一般只管好孩子的吃穿住就行了,沒有精力出沒有責任去管理孩子們的學習,學習上沒有人督促與監控,加上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這種能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脹,很容易形成學習上懶散的習慣。在學校違犯紀律,拖欠作業,不愛學習的留守兒童佔的比例很多,是一大片。老師們感覺,現在教書壓力很重,學生真的好難教。

(二)性格孤僻但暴躁,內向而易逆反

在調研中與老師們交談中發現,每個班都有幾個這方面極典型的例子,內向的學生一問三不理,與同學老師都不願意交流,對一切失去興趣。一旦遇到什麼事情卻又不能冷靜對待,而是以極端的方式發泄,或者更加沉默,或者極力反抗,有的甚至一怒就動武。就算是老師也一樣的頂撞不誤,長幼觀念全無,難以疏導。

(三)物質上的富有,感情和親情的淡漠,

其實他們本來就是在這種缺少關愛的環境下成長,儘管監護人如爺爺奶奶也疼他們,但哪比得上父母的愛呢?這是一種世間最親最本能的感情,從小就讓他體會得少,又怎麼能指望他們對周圍的人與事產生多麼深厚的感情呢?有的父母為了彌補對孩子們的虧欠,有的每天給孩子五元或者三元的零花錢。但這錢不是感情的縫合劑,只會讓孩子養成對物質過分的追求與依賴,更加地缺少感情。

二、 學校針對留守兒童進行的一些教育方法。

其實這幾年來,為了教育好這些留守兒童學校是想了很多辦法,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具體大的.舉措有如下這些。

(一) 開展“關愛貧困留守兒童,百名老師下農莊”的大型家訪活動。

這個活動已經在堡小進行了兩年了,每個學期,學校規定每個班確定家訪對象,特別是留守兒童作為重點家訪對象,老師們對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進行全面的瞭解。經過家訪,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很不容樂觀。祖父母表示對孫子孫女的教育力不從心,事務多,孩子們不聽管教,反而把全部希望寄託在學校。有的監護人則根本不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家訪的老師在田間地頭找家長們説了幾句話,他們又忙着去做事了,根本沒時間和老師們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説隨其自然吧。但有一部分還是起作用了的,家訪的老師與監護人互相把孩子在學校與家庭的情況做了溝通,達成了教育共識,找到適合教育孩子的切入點,這樣對留守兒童好一些。儘管如此,堡子國小一如既往地堅持大型家訪活動,終於讓家長們瞭解了老師的良苦用心,答應與老師共同管理好孩子。另一方面我們也更加理解孩子們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個性了,而不是一味地指責了,而是想辦法耐心疏導與教育他們。

(二) 對留守家長開培訓會,讓他們掌握教育留守兒童的一些方法與技巧。

學校每個學期召開一次家長會,其實就是留守家長會議,會和留守家長們溝通,建議幾種能讓他們接受的一些教育子女的建議,如提醒他們,要怎樣不溺愛,做到愛得有度,孩子們使性子爺爺奶奶一定得怎麼辦等。學校還召開了寄宿生家長會議,因為寄宿生其實基本上是留守兒童,父母外出了,而寄宿的話有老師管理,有的還有生活補貼,乾脆放學校寄宿算了。這些留守兒童是最讓老師們費盡心思的學生,對於調皮的難管的學生除了學校就沒地方管了。於是又專門召開寄宿生家長會議,讓學生輔導員與家長面對面談話,互相瞭解學生在家在校的情況,做好家校教育的銜接工作。

(三) 師生結成一對一幫扶對象。

每個老師都指定兩名到三名左右的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象,就象母子父女一樣,抽一定的時間陪他們談心,瞭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好有的放矢進行及時的教育,讓他們的困難得以及時有人發現,有人訴説,有人解決,儘量讓問題兒童不成為問題。

留守兒童問題不光是老師的問題,也是全中國的問題,是時代造成的,但原留守兒童時代早日結束,還孩子們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社會也會更加安定和諧。

鎮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5

外出打工成了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近20多年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加,流動人口主要是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青壯年勞動力,青壯年勞動力佔全部流動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動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普遍出現了“留守家庭”問題。目前,在與留守家庭有關的諸多問題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後,他們整日忙於打工,大多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內心的困惑、需求、興趣更無法關注。有的即使想關心,限於經濟等條件,他們也無法更多地給孩子打電話或者經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於夫妻一方長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農村家庭的破裂,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展。留守孩子由於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勢必會形成下面一些問題:

1、學習上缺人輔導。留守學生多發生不完成家庭作業、逃學、輟學等現象。成績中等偏下和較差的佔大多數。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一些留守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2、生活上缺人照應。留守兒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務工的父母寄錢回家或者在家的臨時監護人提供。大多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比較貧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極其艱辛。更有部分留守兒童的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

3、親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兒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邊,缺少應有的關愛。父母在外務工,大部分身心疲憊,與家人聯繫較少,骨肉分離,與子女缺乏交流和溝通,親情失落。在調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學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失落和孤獨感。有的父母外出時間長達多年,從未回家,也無電無信,無從談上親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幫助。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的缺陷,與外界不願接觸或接觸太少,大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對集體漠不關心。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生活、衞生習慣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鬥毆。

6、行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軌的行為很容易被缺乏正確判斷的他們接受。他們逐漸養成許多不良行為,有的沉迷上網無法自拔;有的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有的時常不回家,打架鬥毆。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兒童面臨玩耍、勞動、生活中的安全問題,因其監護人不力或無臨時監護人常發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認為,為構建和諧社會,緩解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併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應該採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長的教育素養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學校要主動負起指導親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馬卡連柯所説的:“學校應當領導家庭。”農村學校必須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低起點,高效率,靈活機動地開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長愛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更新教育觀念;二是幫助家長正確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質屬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於文化輔導;三是幫助家長全面瞭解孩子的身心特點,理性地去開展家庭教育;四是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加強情感交融,扭轉留守兒童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勢。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點,引導同輩羣體的交往和活動

同輩羣體雖是孩子自發的組織,但只要引導得當,它會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誠的關心贏得孩子的信賴,掌握同輩羣體交往的“小祕密”,尤其要與羣體的“小首領”交上朋友。其次通過交談、遊戲、討論等形式引導孩子們妥善處理羣體內的矛盾,正確看待各種社會現象,增強孩子對不良社會誘因的“免疫力”。最後通過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閒暇教育,吸引羣體成員投身於集體生活,彌補孩子的親情缺憾,創建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羣體文化。

(三)發揮農村優勢,充實孩子的課餘生活

學校的社會職能決定了學校在教育網絡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對家庭和同輩羣體加強指導外,還應從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區的優勢,開發活動課程,愉悦留守兒童的身心,填補他們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動為平台,構建留守兒童“手拉手”體驗教育互動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隊組織的經典項目,已有眾多少年兒童從中受惠。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樣可以利用這種平台,構建起兩種“手拉手”的少年兒童體驗教育互動模式。一是在農村學校內部,構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手拉手”活動。利用同輩羣體在少年兒童社會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隊輔導員帶領和倡導非留守學生與留守學生交朋友,儘量打破原來留守學生一般只和留守學生交朋友的現象,讓留守學生積極融入到班級、少先隊或校團委這樣的大集體中來。二是構建城市少年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手拉手”活動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內容融人到生動有趣的“手拉手”活動之中,用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良革命傳統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本站鄉不同生活環境中成長的未成年人,培養他們相互理解、相互認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優化社區育人環境

社區環境對兒童少年乃至成人來説,是最直接、最具體可感、生動形象的社會氛圍。一般農村人包括一部分農村教育工作者都沒有充分認識到社會環境的教育功能,因而優化農村社區育人環境,首要的是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強化大教育觀。要提高社區領導(在農村一般是村級領導)對教育的關心程度和參與意識。由學校、村委、家長代表組成聯合教育委員會,校長定期或不定期召集開會,關心留守兒童家庭中出現的問題,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協調作用。通過有線廣播、文藝宣傳等形式,向廣大農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知識。爭取人人都成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抓手,形成科學文明的育人氛圍。結合農村税費改革,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建好村級圖書室、文化室,用豐富的書籍和科教影片、娛樂活動吸引農民,為留守兒童開闢活動園地。

(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農村生活

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將農村勞動力就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改善小城鎮的投資環境,千方百計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使部分農民能在本鄉或本縣打工,縮短務工農民回家週期。加強農村吸引外資力度,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儘量減少留守兒童。

鎮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6

近年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其中一部分羣體赴韓務工,一部分湧入經濟發達城市,而他們的子女大多留給了祖父母、兄弟姐妹和親戚照顧,從而形成了一支特殊的“留守兒童”隊伍。大部分“留守兒童”缺少家庭正常的愛護、教育和關懷,有的從小就染上了諸多不良社會習氣,留守兒童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而其教育問題更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目前,我市有中國小校共計28所,農村中國小14所;其中漢校有6所、朝校有4所、民族聯校有4所。從留守兒童分佈情況看,漢族學校留守兒童佔全校學生總數的8.6%~68%之間;朝鮮族學校留守兒童佔全校學生總數的72%~90%之間;民族聯校留守兒童基本是朝鮮族學生。從圖表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市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比較高,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接近極化,尤其是朝鮮族學校留守兒童所佔比更為突出,民族聯校和漢校的留守兒童也多是朝鮮族學生。

(一)學習教育不繫統。外出務工父母常年在外,一週或一個月才能與孩子通過電話、網絡等渠道聯繫一次,有的甚至好幾年不回家。這種父愛、母愛的嚴重缺位,不利於引導、教育和監督子女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更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部分監護家庭只注重孩子的物質生活,而忽視孩子的學習,尤其是忽視了對孩子人格的培養。

(二)人格發展不健全。由於爺爺、奶奶等隔代監護者,對孩子溺愛、放縱,留守兒童的生活幾乎處於無限制狀態,缺乏正常、積極的教育和引導。而且由於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無法與父母進行溝通和感情培養,長此以往,大多數留守兒童會變得感情冷漠,容易形成內向、自卑、孤僻等性格特徵。可以説,父母外出打工的時間越長,留守兒童的性格變化就越大;兒童年齡越小,變化就會越快。親情缺失直接影響到了留守兒童的人格形成以及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三)人際交往不和諧。一是由於外出父母回家頻率很低,與孩子聯繫較少,導致親子關係相對而言比較淡薄,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正常交流關係慢慢淡化,使留守兒童難以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二是學校作為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最關鍵的`社會化主體,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學校老師並沒有對留守兒童給予較其他兒童更多的呵護,師生關係不密切。三是在與同齡夥伴的交往中,留守兒童可以擺脱家庭和學校的約束。留守兒童與同伴,雖然能夠相互傾訴或簡單勸解,但由於他們社會交往閲歷淺,交往能力差,不能夠完全相互指正各自的問題。

(四)社會救助不完善。隨着留守兒童受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救助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社會救助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得到社會救助的留守兒童家庭比例小,另一方面是在接受救助的留守兒童中,接受一次性救助多,接受長期救助少,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困境。而且,大部分救助形式主要是物資幫助,缺乏對留守兒童的精神支持。

(一)家庭收入低。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收入的總體水平直接決定着家庭的生活狀況,也決定着孩子的教育支出。為了改善家庭生活條件,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農村,到韓國或者是經濟發達城市務工經商。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無法兼顧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當二者發生衝突時,多數會選擇前者。簡言之,較低的經濟收入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學校教育管理不到位。由於留守兒童家庭父母監護缺位,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的作用也難以充分發揮。留守兒童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常有逃課、打架等現象發生,而部分學校教師對此感到無能為力,認為只要不出大事就行,有時對留守兒童採取放任的態度。而且,大部分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裏課程,配備的心理輔導教師也是由其他任課老師兼任,缺乏專業性。對於留守兒童的學習,學校教師往往力不從心,很難做到給每個學生做家訪。

(三)同齡羣體負面影響較多。由於許多留守兒童與監護人關係不和諧,使得他們更願意與其同齡夥伴交流。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同齡羣體與他們年齡相當,對社會的價值觀與他們一樣存在歪曲的方面;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同伴往往還是留守兒童,他們有共同的弱點,這就使得他們之間容易達成某些共識,包括正確的和錯誤的,不利於他們的健康發展。

(四)大眾傳媒缺乏正確引導。隨着社會的發展,大眾傳媒日益興盛,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受到報紙雜誌、電視、廣播以及互聯網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對於性格還沒有形成的留守兒童而言,大眾傳媒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伴隨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各種暴力遊戲和不良網站氾濫,這就對未成年留守兒童造成了嚴重影響,尤其對於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來説,遊戲廳、網吧等場所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實行“三個納入”,即堅持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點工作計劃和相關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評範疇,納入市本級財政預算提供經費保障,全面加強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組織領導和專項考評機制,制定工作規劃,完善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實。

(二)強化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教育水平。教育部門和各學校應及時收集留守兒童的資料,為每個留守兒童建立專門檔案,詳細記載留守兒童的身心

發展,及時與孩子外出父母聯繫,共同為他們制定相應的發展計劃,提高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為改善兒童的教育環境提供更具科學性的決策。同時,要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比較集中學校的師資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提高學校教師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認識,強化老師們的引導和教育能力,改善留守兒童的學校社會環境。

(三)提高家庭盡責意識和社會參與水平。一方面要建立以政法部門為主體的法律保護網絡,充分發揮“家長學校”載體作用,搶抓時機積極組織留守兒童父母開展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專項教育活動,積極探索在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通過勞動部門建立維權崗等組織加強家長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自我教育和監督工作,不斷增強其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主體意識;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宣傳教育工作力度,積極引導社會各界自覺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愛心行動中來,着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不斷提升留守兒童教育管護社會參與水平。

(四)健全完善留守兒童教育管護長效工作機制。一是堅持“教育為主”,積極發揮教育主渠道和學校主陣地作用,切實將留守兒童教育管護納入學校重點工作範疇和校長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狠抓學校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長效機制建設,積極轉化留守兒童課題研究成果,大力提升學校留守兒童工作科學化、規範化、精細化水平。二是要捆綁國家各類救助政策,面向全社會廣泛爭取各類愛心捐助,進一步加大貧困留守兒童資助工作力度,不斷完善貧困留守兒童救助長效機制。三是要進一步強化“兒童為本”理念,不斷加大教育宣傳力度,廣泛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增強留守兒童自我主體發展意識,引導自立自強,促進留守兒童全面協調發展和健康快樂成長。

(五)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加快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農村人口外出打工的關鍵問題。我市農村人口之所以選擇外出打工,最主要原因就是在當地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此,要集合我市各方面優勢,支持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使農民在當地就能夠就業,達到發展農村經濟與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管理工作相互促進的作用。此外,要重視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把開發農村實用人才,作為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城鄉共同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上述舉措,讓農民“離土不離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產生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鎮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7

近年來,隨着我區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大批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造成留守兒童增多。由於親情缺失和監護缺位。存在生活失助、學業失教、安全失保、心理失衡等現象。連雲港市xx區婦聯把關愛貧困留守流動兒童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爭取全社會的力量,共同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為他們身心健康,自由成長撐起一片愛的天空。

一、領導重視,推動政策落實。

我區《“十二五”婦女兒童發展規劃》經20xx年縣政府第3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於20xx年12月正式頒佈實施。新規劃更加關注婦女兒童民生問題,新增了兒童與福利領域。增加“逐步完善救助制度,為貧困和大病兒童提供醫療救助”、“發展面向留守流動兒童的公益服務設施,滿足孤兒、單親困難家庭兒童的生活、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促進其健康成長”系列目標,區婦聯作為職能部門,積極作為,推進實施力度。“六一”期間,區四套班子領導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到鄉鎮學校看望他們,送去了慰問金、玩具等節日禮物,並與他們一起慶祝“六一”兒童節關愛留守兒童調研報告關愛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二、分門別類,建立信息庫。

建立貧困留守流動兒童信息庫,對各鎮貧困留守流動兒童分類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統計、登記造冊,全面掌握了貧困留守流動兒童學生的資料。目前,共有留守流動兒童5000餘人入庫(留守流動兒童、孤兒(包括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服刑在押人員未成年子女、殘疾兒童、流浪兒童、受艾滋病影響兒童、吸毒家庭子女、受暴力侵害兒童(尚有三個鄉鎮沒有報齊材料)。全面建立貧困留守流動兒童檔案,及時做好留守流動兒童的`發展情況記錄,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改進工作方法。

三、積極爭取,實行幫扶制

積極爭取省兒基會、愛德基金會等慈善救助項目,建立幫扶制度。為全縣198名孤兒,每年發放資助款30餘萬元;為區30名特困孤兒款,每年發放3萬元。積極申報“職教xx班”,新增 2個“職教xx班”,每年發放資助款10萬元。對上爭取xx省兒基會和綜藝頻道聯合啟動“音樂教室暨音樂助困境兒童健康成長計劃”,在xx國小建成一間多媒體音樂教室,幫助50名蘇北農村困境兒童圓音樂夢想,著名主持人專程到xx國小參加啟動儀式,與留守兒童快樂互動。同時,音樂助困境兒童健康成長計劃爭取資金15萬元,在宋莊中心國小、xx國小、歡墩石門頭國小為150名困境兒童免費開展“五個一”培訓服務。(一年的藝術培訓、一次健康體檢、一套優秀兒童讀物、一次藝術夏令營、一次藝術展示。)新增“音樂種子”xx班5個,完成資料審核、上報等相關工作,為476名困境兒童爭取每人連續三年共1200元的資助款。做好市婦聯“海生草”關愛睏境兒童公益項目,爭取“海生草”培訓班3個(中心國小、中心國小,xx國小),為90名困境兒童連續三年送去“六個一”免費公益服務。(一年的藝術培訓、一次健康體檢、一次夏令營、一次才藝展示、一次社會媽媽結對、一次城鄉兒童“手拉手”)

四、整合資源,結對聚愛心。

發揮婦聯“海媽媽驛站”、巾幗志願者隊伍資源優勢,發動結對服務,全區女黨員、女幹部、女教師等與留守兒童結成“社會媽媽”、“代理家長”、“陽光夥伴”等形式的互助對子300多對,廣泛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學習指導、生活引導等愛心牽手活動。區國税局的“愛心媽媽”連續15年為貧困留守流動兒童累計捐款20餘萬元,除了定期資助外,每年的“六一”兒童節,愛心媽媽們帶着書包、文具盒、鉛筆等節日禮物看望孩子們,送去全體幹部職工的一份關愛。

五、利用陣地,活動促和諧。

鎮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8

日照市東港區三莊鎮轄 62 個行政村, 7.1 萬口人,全鎮現有中學 3 所 , 國小 11 所.根據愛心聯盟的初步統計,僅鎮兩所中學兩所國小,就共有留守兒童130餘名。若是按照全國共有留守兒童5800萬的比例來計算,三莊鎮有留守兒童300餘名,還不包括單親家庭和父母雙雙不在身邊的。

農村勞動力湧向城市的,出現了數目巨大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的問題最為突出,最急需解決,對社會穩定的影響最大。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關心和幫組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家庭、學校、社會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北京“兩會”期間,有46位農民工兄弟參加了問卷調查。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農民工朋友的心聲和願望。在46位參與者中,有67%的農民工兄弟兩年及兩年以上時間才能和孩子見一次面。他們中間85%以上都是因為條件不允許所以沒能把孩子帶在身邊,而條件不允許到底指什麼呢?其中選擇收入低,在城市撫養孩子壓力大的佔到42%;選擇工作時間長的佔到7%,而30%的農民工兄弟選擇了孩子上學有困難,18%選擇了住房條件不允許,還有3%選擇了其它因素。而離開孩子,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和教育,選擇這兩個選項的分別佔到28%和46%。當被問到希望孩子簡單的學一些知識就外出打工還是希望他們一直上學時?參與調查的所有農民工兄弟都選擇了後者。從這些調查結果都能看得出來,這些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兄弟,對孩子的.牽掛以及對子女教育的重視。

農民工兄弟希望政府能把教育辦得更好,讓更多農村孩子能夠成才。

日照愛心聯盟作為民間公益力量,一直在關心着留守兒童,尋找突破口,和三莊鎮學校協商溝通,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不懈的努力。

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多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隔代培養導致留守兒童營養健康狀況、心理狀況、人身安全等三大問題比較突出。

“早上醒來,爸爸、媽媽就不見了。”

“爺爺奶奶對我很好,每天都給我做飯,洗衣服,放學時去學校接我。”孩子們遺憾的是,有許多心裏話和爺爺奶奶説時,他們聽不懂,只能等到見爸爸媽媽時再説。

雖然爺爺奶奶很疼愛孩子,但營養健康狀況不佳和性格內向是留守兒童突出表現的兩大問題。隔代培養,提供給孩子的僅僅是吃得飽、穿得暖。而孩子們需要的是營養豐富的飲食和父母在平時生活中的親情關愛。

事實上,在精神層面,除性格內向外,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尤其令人擔憂。由於缺乏父母關愛,再加上經濟條件差、生活環境不好等方面的影響,留守兒童承受着幾倍於同齡人的心理壓力。他們普遍存在孤僻、膽小等性格特點,容易出現偏執、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徵,並易發一些心理和情感問題。

“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厭學情緒。”學校的老師多這樣説,學校裏差生多為留守兒童,中途輟學的也以留守兒童居多。“留守兒童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沒有父母的正確引導,自我約束力差的孩子很容易放棄學業,走上人生歧路。”

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問題也普遍存在。留守兒童出現安全問題的概率是其他兒童的數倍。

“留守兒童已經成為社會弱勢羣體,他們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社會的安定和諧和祖國的未來發展。”

愛心聯盟和三莊鎮的主要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了摸底造冊,基本摸清了三莊鎮留守兒童的情況。學校和老師已經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倡導關愛-----走進學生家”的活動早已開展。豎旗中心國小已經做了很好的工作,許多老師在放學後沒有回家,而是走進學生家裏,進行了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與家長進行面對面的溝通,進一步的瞭解學生在家裏的學習狀況和生活環境。學校的老師和許多留守兒童結成了“一幫一”固定關愛對子,範豐路老師代管的跟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張寶華,趙慶祝老師代管孔東雲,校政教主任平傳亮代管單親學生—孟豔紅------。問題在於老師的數量遠遠不能和留守兒童的數量成為比例,僅僅依靠學校和老師,顯然是不能完成這項工作的,杯水車薪。

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到了迫不及緩的程度,僅僅依靠民間公益組織和學校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必須由政府出面,統籌安排,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全社會都行動起來,就能夠做好這項工作。

在和豎旗中心國小負責人交流中,有一個很好的建議,由社區提供場所,組織志願者隊伍,每逢週末進駐到社區,和留守兒童近距離密切接觸,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鎮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9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後備力量,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及管理問題,對於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統籌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落實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市農村人口較多,隨着農業生產的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大部分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其中一部分孩子隨父母湧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受到多種條件的制約,只好留在農村由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親戚照料。為探究我市“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新機制,我們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並提出建議:

(一)安全問題

留守兒童由於得不到家庭及父母的有效監督,易產生安全教育問題。在與某些兒童的監護人進行訪談時,得知這些安全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由於得不到親情照顧而產生的安全問題。二是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受影響的都是父母不在家親自監護的女學生,給留守女童造成了嚴重的身體傷害和心理創傷。三是自己行為失控導致的安全問題。一些孩子由於父母不在身邊,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養成了小偷小摸的不良習慣而遭到失主的毒打,甚至致殘。此外,由於父母的“缺席”,缺少親情照顧,導致孩子輕生自殺的案例也有發生。

(二)教育問題

那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家庭,由於祖(外)父母的文化水平較低,一些親戚也是覺得自己的責任主要是在照顧孩子的`衣食起居、安全等,對孩子的學習問題往往都不能給予幫助。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守家庭中的父親或母親由於承擔了全部家務勞動,也沒有時間去過多關注孩子的學習。雖然在學習興趣上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的區別不大,但父母進城務工對孩子的學習還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心理問題。一些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外出務工,覺得自己有責任用成績來回報父母,給自己過大的壓力,變得“自我封閉”。或是有些留守兒童因為父母外出,過於放鬆,對學習產生散漫的心理,甚至厭學情緒;二是學習成績難以提高。很多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學習成績下降,雖然其中大多數學生過一兩個月能有所恢復,但最多隻能維持原有的水平,不少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打工後,自己的成績變差了”。總體上,不少學生的學習成績均有所下降。

(三)品行問題

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得不到父母的親情、關照和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圍,留守兒童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的變化。這些主要表現在放任自流,違反校紀,小偷小摸,看不良錄像,同學之間拉幫結派,與社會上的混混攪在一起,抽煙、酗酒、賭博、搶劫等。有些孩子由於失去父母的監管,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一些無學上、無工打、未成年的留守青少年品行問題則更多。

(四)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問題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中表現最為突出。由於這些孩子缺少家庭的親情關懷,寄養在親戚家裏或由他人代管,或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甚至由於託管的親戚又外出,出現被二次託管的現象,因此這些孩子因為生活中缺失親情,缺少及時溝通致使他們大多內向、自卑、悲觀、孤僻、情感相對冷漠、人際交往能力較差,表現為自私任性、蠻橫霸道、易衝動、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低、以自我為中心,調查中覺得自己在學校朋友很少的留守兒童佔20.%。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兒童的焦慮、緊張和孤獨感比其他兒童高,對父母、老師的信任感比其他兒童低,不喜歡上學,同時有多數留守兒童認為社會不公平,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不僅會危及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還會給農村教育乃至社會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應當引起政府的特別關注和重視。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需要由政府牽頭家庭、學校、社會及各方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別

改革户籍制度並不在於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其核心在於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户籍相聯繫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同時,逐步實現以户籍制度改革為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繫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鄉間有序流動,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根本所在。

為此,應鼓勵城市中國小降低入學門檻,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這一方面可以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比重,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使農村的孩子能夠從小接受較為優質的教育,融入城市文明,使農村兒童與城市兒童擁有平等的就學權利和環境,消除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所遭受到的歧視,為他們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鼓勵城市公辦中國小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的同時,應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民工子弟學校,以幫助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在比較集中的地區解決其子女接受教育的問題。但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對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者、辦學環境以及學校的師資等方面應由具體的要求,為這些農民工子女提供達標的受教育場所,可以減少公辦學校的辦學壓力。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強陣地建設

隨着城鄉“二元”結構的弱化,更多的流動人口的子女可以隨父母進城。但是對農村留守兒童而言,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不失為一種更好的選擇,寄宿制學校可以解決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從而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在有條件的地方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國小寄宿制學校,同時加強對寄宿制學校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幫助留守兒童克服面臨的各種困難。

第一,改善留守兒童的寄宿條件或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

教師,給留守兒童及廣大農民子女提供比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吸引農民工將他們的孩子寄宿在學校,從而加強以對留守兒童的管護。

第二,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動來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良好的教育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孩子們課餘時間在兒童之家得到了很好的身心放鬆,開拓了視野。

第三,重視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諮詢與輔導,建立留守兒童心理髮展檔案,及時發現和診治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第四,成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來承擔與留守兒童家庭的聯繫,並協調各方的關係,以制度形式保障與留守兒童父母及監護人經常性的聯繫。

第五,建設校外活動室陣地,利用鎮綜合文化活動室、村部等建設留守兒童校外活動陣地,豐富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

(三)調動社會力量,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的整體生活環境主要可以分解為兩類:第一類是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同輩羣體生活;第二類是社區及宏觀的社會文化生活環境。儘管學校生活是留守兒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任何一類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從所調查的情況看,絕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不好心理和行為,都可以從他們現實生活環境的差異、矛盾和衝突中找到原因。因此,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種種問題,必須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

第一,加強農村鄉鎮文化建設,大力整治校園周邊環境,讓留守兒童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和薰陶;

第二,積極組織“志願者”和大中專學生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種形式為留守兒童提供教育和精神支持。

第三,政府的文化、新聞等職能部門應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與學校共同承擔起留守兒童宣傳和保護的責任。通過宣傳和教育,使留守兒童的家長認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