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流動羣體黨建工作的調研報告

在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新形勢下,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xx市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高度,提出了全面開展流動羣體黨建工作的新要求,作為新興領域黨建納入基層黨建統籌推進範疇。這是xx基層黨建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流動羣體黨建工作的創新理念和積極實踐,為加強基層黨的建設提供了嶄新的空間和有力的依託。

社會流動羣體黨建工作的調研報告

一、流動羣體黨建工作命題的提出

流動羣體黨建(本文的流動羣體主要是指具有地理區位流動或社會地位流動特徵的各種社會羣體,包括進城務工創業的農民工羣體、大學生羣體等,流動黨員是流動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別於固定羣體黨建的一種新模式,以非固定單位的“社會人”為主要對象,以區域性分塊管理為組織原則,以社會化管理服務為基本手段,把“社會人”培養成“組織人”為根本要求的“非單位”黨建模式。流動羣體黨建的核心思想是:通過黨的工作把“社會人”培養成“組織人”,把“社會人”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當時提出這個命題,主要基於以下三點考慮:

1、這是推動發展的需要。xx作為民營經濟先發地,湧現了大量新經濟組織,既吸引了大量的“新xx人”,又促成了為數眾多的“xx人”在外謀生創業。據統計,全市現有非公企業13萬多家,佔全市工業企業總數的98.8%,有175萬多“xx人”在全國各地務工經商,近300萬“新xx人”來xx創業謀生。比如,我們xx人在xx有40多萬人,其中武漢的就有17萬人。xx省在我們xx有48萬人,其中武漢就有5萬人。據初步統計,xx人在全國各地創辦工業企業1.88萬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60家,產值超億元工業企業180家,創辦商品交易市場240個,成立市級xx商會149家。“新xx人”遍佈xx各行各業,有76%的以進城務工為主,為xx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保障;“新xx人”已經成為促進xx城市建設與繁榮、支撐xx持續發展的重要生力軍。如何使這些“在外xx人”和“新xx人”更好地服務於xx發展,迫切需要加強流動羣體黨建工作。因此,對xx來説,加強流動羣體黨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這是凝聚人心的需要。流動羣體是工人階級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員比較集中的地方,團結凝聚其他社會階層人員,把流動中的優秀人才集聚到黨組織周圍,就必須加強流動羣體黨建工作。“在外xx人”中聚集了大批創業人才和經商能人,其中有的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社會職務。“新xx人”中聚集了大量經營管理和實用技能人才,相對學歷較高、年齡較輕、素質較好。這些流動羣體中的先進分子,正是流動羣體黨建的重點工作對象。在外xx人和新xx人,兩者加起來500多萬人的羣體,集中了大量精英分子和先進分子,是巨大的黨建資源寶庫。因此,要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到流動羣體黨建工作的重要性,把流動羣體黨建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抓緊抓好。

3、這是促進和諧的需要。由於户籍制度等原因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分割,客觀上難以對流動人員一視同仁、公平對待,非國民待遇、非同城待遇的情況時有發生。流動羣體的流動儘管是自由的,但所帶來的問題卻相對集中,而且帶有普遍的社會性。比如,農民工工資過低、勞動時間過長、勞動強度過高,社會保障缺乏,子女入學難,醫療缺乏保障,拖欠工資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存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對社會穩定和諧而言:一是可能失去緩解社會內部矛盾的一支重要力量,社會發展就會平添許多不穩定因素;二是將制約流動羣體融入當地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深度,客觀上減損流動羣體對當地社會的貢獻度;三是可能誘發各種非正常的利益團體和“自發組織”,甚至出現幫派勢力,加劇社會的不可控性。因此,加強流動羣體黨建工作,對構建和諧社會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流動羣體黨建工作的幾個特點

1、要看到流動羣體黨建工作對象的特殊性。與傳統體制中的固定單位人相比,流動羣體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羣體。流動羣體大致有以下特點:一是流動羣體的個體經濟趨利性十分明顯。流動羣體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經濟趨利性明顯增強,對經濟利益看得比較重;相反,流動羣體對精神的追求和政治上的進步相對不太重視,入黨願望比較淡薄,是黨員的也不願亮明身份。二是流動羣體內部的個體差異較大。具體表現在個人素質上,既有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工羣體,也有高水平的柔性流動人才;在從事行業上,以製造業、建築業、服務業為主,也有文教衞、自由職業者等;流動黨員在對黨的感情上,既有刻意迴避組織管理的,也有有心納入新的組織管理卻又苦於缺乏途徑的。三是流動羣體的工作穩定性較差。他們所從事的一般是一些流動性較強的工作,所以一個地方的流動羣體在數目和分佈上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具體表現為“候鳥式”遷移,多為“鐘擺式”和“兼業式”週期性流動。四是流動羣體對黨組織的認同感普遍不強。目前各地對流動羣體的管理服務基本處於無序狀態,加上傳統黨組織重製度管理、輕人性關懷,使流動羣體對黨組織的認同感普遍不強,黨組織的吸引力普遍不高。如我市共有流出黨員大約26000多名,佔全市黨員總數的7.5%左右。他們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人員素質相對較好。外出黨員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年齡較輕、創業致富能力較強。在外出黨員中,經商、辦企業佔53.1%,高中以上學歷佔26.2%(目前xx市農村黨員隊伍中高中以上學歷佔16%),45歲以下的青壯年黨員佔61.3%.二是流動區域分散性。xx市外出黨員遍佈全國各個地方,其中在省外佔51.9%.三是人員構成多樣性。既有農村黨員、復退軍人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外流人員中的黨員,近年來又出現大量返鄉大(中)專畢業生黨員外出流動。從以上流動羣體和xx流動黨員的特徵分析,可以看出流動羣體的自身特殊性和共性特點。

2、要看到流動羣體黨建工作的艱鉅性。由於流動羣體的流動性、複雜性和綜合性,其黨建工作與傳統單位黨建工作相比有明顯的不同之處,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如果不從根本上去改革創新,現有狀況將難以得到真正改變、難以有實質性作為,具體表現為:一是覆蓋面不夠。隨着社會轉型和市場發展,大量“社會人”頻繁流動,“支部建在連上”傳統黨建理論的基礎條件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如果黨建工作僅侷限於傳統體制“單位”之中,顯然已不能適應迅猛發展的形勢需要。如何使黨建工作領域從“單位”向“社會”延伸,是實現全面覆蓋的必然要求。二是有效性不足。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黨組織是建立在行政化的垂直隸屬關係的基礎之上的,表現為“以條線為主”的黨的組織架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經濟、社會組織不依附於某個“上級單位”,流動羣體不依附於某個“固定單位”,而是按市場經濟規則進行重新整合。這就需要探索一種以“區塊為主”新的組織設置,彌補現有組織體制的不足,增強黨建工作有效性。三是影響力不大。從“直接領導和行政控制”到“間接領導和管理服務”,流動羣體黨建的管理方式面臨創新。在新形勢下,如何依靠非權力的、社會化的管理服務方式,在流動羣體中樹立起黨組織的“非權力性權威”,從而實現間接領導和協調管理,是流動羣體黨建必須調整和創新的難題。因此,面對這樣一個特殊的工作領域,我們必須做好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從流動羣體的實際出發,大膽探索實踐,創新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式,拓展工作覆蓋,開闢嶄新天地。

3、要看到流動羣體黨建工作的服務性。流動羣體分佈在各行各業,流動羣體所在組織,大多屬於“兩新”組織和基層組織,而這些組織中的黨組織又大多不掌握行政資源、財力資源等方便開展工作的優勢,流動羣體黨建工作如果不能為這些組織的發展服務,不能為維護流動羣體的合法權益服務,不能為維護社會和諧的公共利益服務,其地位只能被“邊緣化”,為流動羣體所拋棄。我們知道,傳統黨建理論偏重於制度管理、思想教育,強調自上而下管理和服從,在制度性安排之外基層黨組織、黨員不能向黨提出任何個性化的要求。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制度性安排利益缺失的情況下,這種注重管理和服從的工作思維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必須切實加以改變。隨着政府、社會和企業職能的分離和變動,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轉換成“社會人”,有的還成為純粹的“經濟人”.這就更加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服務意識,寓教育、管理於服務之中,通過以人性化的關懷服務,把黨員和羣眾凝聚到黨的周圍。因此,流出地和流入地要聯合起來,改變傳統的工作方式,樹立“服務第一、管理第二”的理念,逐步形成流入地為主、流出地為輔的管理服務新格局。

三、流動羣體黨建工作的基本思路

按照“運行聯動化、組織網格化、服務人性化、載體品牌化、整合社會化”的要求,以流動羣體為主要對象,以區域性分塊管理為組織原則,以社會化管理服務為基本手段,通過黨的工作把“社會人”培養成“組織人”,把“社會人”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

(一)運行機制聯動化。這是實現流動羣體黨建有效對接的機制保證。按照以流入地黨組織為主,流出地黨組織和流入地黨組織共同管理的原則,加強跨省、市、縣合作,強化流出地和流入地黨組織的共同責任,改變地域之間、城鄉之間相互隔離的工作狀態,加強聯繫溝通,互相協調配合,共同做好流動羣體黨建工作。

(二)組織體系網格化。這是實現流動羣體黨建有效覆蓋的組織基礎。要打破固定單位黨建的組織管理模式,形成以“區塊”為組織設置基礎,以綜合黨組織為領導核心,各類組織和黨員共同參與的,跨地理區位、跨所有制、跨行業、跨部門、跨隸屬關係的新型組織形態,實現全面覆蓋,做到哪裏有羣眾,哪裏就有黨的工作。

(三)管理服務人性化。這是實現流動羣體黨建有效凝聚的根本保證。要改變傳統的教育管理方式,堅持以人為本,把服務放在第一位,大力推進服務中心(站點)建設,從黨員實際需求出發,科學設置服務載體,拓寬服務內涵,提供有效服務,維護合法權益,以服務滲透管理,以關懷實現凝聚,把各類先進分子集聚在黨的事業中來。

(四)載體措施品牌化。這是實現流動羣體黨建有效影響的重要推手。要按照“工作主題化、主題載體化、載體具體化”的要求,注重黨建品牌建設,不斷豐富主題內涵,創新載體措施,大膽探索實踐,集中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經驗做法,樹立一批“叫得響、推得開”先進典型,以點帶面向縱深推進。

(五)資源整合社會化。這是實現流動羣體黨建有效推進的重要途徑。要通過着力完善資源整合機制,改造資源整合流程,統籌發揮行政資源、市場資源、社會資源、黨組織資源、信息資源、網絡資源等作用,實現網絡內外資源更廣泛、有效直接地整合利用,並聚焦到提高流動黨建工作的有效性上來,聚焦到服務流動羣體上來。

四、加強流動羣體黨建工作的對策建議

(一)運行機制上-實行聯動化的合作方式,有利於形成流動羣體黨建雙向互動的新格局。

在運行機制上,基本方針是“以合作求發展”.流動羣體黨建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工作難度大,必須樹立“全國一盤棋”理念,建立完善城鄉一體化、區域一體化的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新機制,實行“雙聯雙管”,建立縱橫聯繫,做到開放協調、兼容幷包,實現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形成雙向互動、共同管理的工作格局。

第一是實行雙聯雙管機制。按照《關於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意見》要求,在認真履行流出地黨組織各項職責的同時,主動加強與流入地黨組織聯繫與協作,實行流動黨員委託協議管理,變靜態管理為動態管理,變單一管理為雙重管理,不斷探索建立“資源共享、組織共建、活動共抓、作用共促”的流動黨員雙向共管模式。積極探索創新“雙聯雙管”(省內聯建、省外聯管,屬地主管、原地協管)的方式和途徑,使流動黨員無論走到哪裏,都能編入黨的一個組織,都能參加黨的活動,都能享受黨員權利,都能發揮黨員作用。

第二是構建三級管理網絡。鑑於大量流動黨員從“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的現實,打破以往流動黨員由原居住地黨組織管理的單一形式,建立市、縣、鄉三級管理網絡,實行“一盤棋”管理。市級通過設立社會工作黨委,負責對全市流動羣體黨建工作進行宏觀管理和指導,制定工作制度和措施,定期檢查督促。各縣(市、區)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定期研究和指導流動羣體黨建工作。各鄉鎮(街道)建立綜合黨組織或綜合服務中心(站點),負責流動羣體具體工作。

第三是形成兼容幷包格局。打破現有黨組織封閉的區域界限,擯除對外來流動黨員會給本黨組織政治和經濟資源造成損失的疑慮,主動尋找並接納流入黨員。流入地和流出地黨組織應當轉變觀念,特別是流入地黨組織要帶頭以開放和包容的胸襟,把流動黨員作為納入本地黨員隊伍建設,做到公平對待、一視同仁,實行國民待遇、同城待遇,努力做到“流入流出一個樣”、“本地異地一個樣”、“老鄉外鄉一個樣”.在組織設置尤其是異地黨組織設置上,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可以由流動黨員比較多的縣(市、區)先組建黨組織,再吸收其他縣(市、區)流出的黨員,也可以由市裏統一協調組建黨組織,歸口市社會黨工委管理,努力做到在信息上實現互通,在資源上實現共享,在管理上實現統籌。

(二)管理體系上-實行網格化的組織方式,有利於擴大流動羣體黨建工作的覆蓋面。

在組織設置上,基本方針是“以不變應萬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流動羣體作為“社會人”,具有很強的流動性、社會性,那麼基層黨組織如何以不變應萬變,把流動羣體吸納到黨的事業中來。在組織工作體系設置上,建議按照“網格化、聚人心、全覆蓋”為目標要求,逐步形成以鄉鎮(街道)或開發區為區塊管理單位,以村居或社區為基本網格或次網格,以綜合黨組織為管理主體,以社會化管理服務為基本手段的工作格局。同時,根據流動羣體分佈的實際需要,堅持宜合則宜合、宜分則分的原則,在流動羣體比較集中的社區、開發區、村居等建立綜合黨組織,負責開展特定區域內流動羣體黨的工作。以流入地為例,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形式:

1、依託街道或社區建立綜合黨組織。在流動羣體相對集中的城鎮住宅區、商業區、樓宇、市場等,以街道或社區為基本網格單位,建立綜合黨組織,把大量分散在社區內各類流動人員團結和凝聚起來。

2、依託開發區或工業園區建立綜合黨組織。在非公企業羣比較集中的地方,按照“行業相近、地域相鄰、數量適中、便於管理”的原則,以開發區或工業園區為區塊管理單位,建立綜合黨組織,負責本區塊內各類企業(包括已建立黨組織和未建立黨組織的)中流動羣體黨的工作。

3、依託鄉鎮或村(農村社區)建立黨組織。在流動黨員比較集中的農村,以鄉鎮或村(農村社區)為基本網格單位,主要依託黨員服務中心(站點)建立綜合黨組織,把區塊內的流動羣體納入黨建工作範圍。

4、依託商會或協會建立綜合黨組織。針對外來人員比較集中的省、市、縣,依託流出地駐流入地商會建立綜合黨組織,建立“雙向雙聯”機制,把相應流動羣體納入組織管理服務之中,實現同鄉聯同鄉、同鄉管同鄉、同鄉帶同鄉。

(三)工作內容上-實施人性化的服務方式,有利於豐富流動羣體黨建工作的新內涵。在工作內容上,基本方針是“以服務聚人心”.流動羣體獨立性、分散性的“雨點式”佈局,使其黨建工作也天然地排斥垂直式、從屬式、命令式、剛性化的管理方式。各級黨組織要從健全黨員的服務體系和滿足羣眾需求的工作體系入手,依託綜合服務中心、黨員服務中心、黨員服務點等面向社會的工作平台,開展各類社會活動,以人性化的管理服務方式,更好地發揮好服務羣眾、凝聚人心的作用。

1、創辦“綜合服務中心”.社區和開發區聚集着大量新社會組織和新經濟組織,成為流動羣體工作、生活、學習、交往的重要場所,也是加強黨的工作的重要切入點。建議以服務功能開發為重點,整合區域各類資源,建立綜合服務中心,以流動羣體為主要服務對象,通過開展法律諮詢、就業培訓、政策宣傳、權益維護等措施,把他們納入管理服務中來。綜合服務中心可以掛“黨員服務中心”、“職工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會員服務中心”等多塊牌子,並配備專職工作人員,落實工作經費和活動經費。

2、開展“自主參與型”活動。從流動羣體的自身特點出發,注重“自主參與、自主活動、自主管理”,組建以黨員為主體、羣眾共同參與的載體。比如,通過設立黨員志願者工作站、流動黨員創業指導站、經營管理者沙龍、網絡活動小組等,搭建各類流動人員施展才能的舞台,使流動羣體中更多成員聚集到黨的事業周圍。這些社會化的活動,應以服務進行宣傳動員、以協調進行組織整合、以指導進行管理規範,可以大大增強流動羣體黨建工作的活力和有效性。

3、拓寬黨組織服務功能。各地要普遍加強黨員服務中心(站點)建設,不斷拓展服務功能、拓寬服務渠道、拓新服務方式,使之成為黨的知識傳播陣地、流動黨員服務中心、關心幫助黨員的温馨家園、聯繫服務羣眾的先鋒陣地。黨組織應發揮組織優勢和思想政治優勢,充分運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等,調動各方面的資源,把黨的工作與流動黨員的就業培訓、子女教育、權益維護等結合起來,積極開展黨的宣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把流動羣體中的先進分子吸引到黨內來。

(四)載體措施上-實施品牌化的拓展方式,有利於提高流動羣體黨建工作的影響力。在品牌建設上,基本方針是“以創新求突破”.流動羣體黨建工作是一個嶄新的領域,更加需要以改革創新精神來謀劃研究,更加需要推出新舉措、創造新載體、打造新品牌、形成新合力。實施黨建品牌建設,這是流動羣體黨建工作的重要推手,也是擴大影響面、增強凝聚力的重要途徑。

1、創新主題品牌。比如,xx市提出在黨員中開展“向我看齊”主題活動,加強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建設,增強黨員先鋒模範意識。北京市圍繞服務2019年奧運會,提出“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主題,發動在京的流動黨員積極參與到服務奧運中來。這些主題品牌,都能很好激發組織認同、黨員認同和社會認同,收到較好的品牌效應。

2、創新載體品牌。如何把流動羣體中的先進分子團結凝聚到黨的周圍,需要精心策劃組織,創新載體措施,實現綜合提升、縱深推進、全面提高。比如,xx市提出以“活力和諧企業”建設為總載體、總目標、總抓手,得到企業主、黨員和黨組織三方廣泛認同,取得很好的創建效果,引起全國黨建專家的關注。

3、創新制度品牌。加強流動羣體黨建工作,更需要從加強制度和機制創新入手,解決核心性、根本性的問題。比如,如何使流動黨員經常受教育、永葆先進性,如何在流動羣體中做好黨員發展工作,如何落實黨員主體地位等,都需要進行制度和機制創新。武漢市探索建立的流動黨員“雙聯雙管”機制,就是很好的制度品牌。

4、創新文化品牌。文化是組織的靈魂,能夠產生強烈的思想認同和價值認同,能起到很好的凝聚人心效果。從流動羣體的特殊性出發,加強流動羣體黨建文化的研究,創新文化載體,培植特色文化,提高文化軟實力,發揮黨建文化在凝聚黨員、凝聚羣眾、凝聚社會中的特殊功能。

(五)黨建資源上-實施社會化的整合方式,有利於增強流動羣體黨建工作的推動力。在流動羣體黨建資源整合上,基本方針是“眾人拾柴火焰高”.網格化是一種配置體制和協作機制,其實質是資源整合。一方面,綜合服務中心、綜合黨組織作為網格資源的組成要素,是提供資源的主體;另一方面,在網格內資源整合、配置優化的效應下,流動羣體是發展成果和社會資源共享的受益者。流動羣體黨建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以社會化的方式,充分整合各種資源,解決組織支撐難、推動力不足的難題。

1、加強部門職能整合,做到工作共抓。建議在流動羣體比較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動羣體專門管理機構,負責流動羣體工作綜合指揮和管理服務。整合組織、公安、勞動、計生、教育等部門的職能優勢,建立健全聯席會議制度和定期通報制度,定期協商溝通,解決突出問題。把流動羣體黨建工作列入各級黨委黨建目標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組織部門要加強組織指導和具體協調。

2、推進黨內信息化建設,做到信息共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政府專網為依託,以黨務信息管理系統為載體,完善黨員信息定期更新制度,健全連接省、市、縣、鄉鎮的黨內基本信息管理網絡。加強跨省、市、縣的流動黨員信息庫建設,實行流出地與流入地的雙向協查溝通,及時掌握流動黨員的動態情況。

3、加強虛擬網絡建設,做到資源共用。要善於藉助互聯網優勢,綜合運用遠程教育網絡、黨建網站、手機短信平台等,通過設立網絡會議室、直播課堂、視頻互動、黨員博客、黨員信箱等各種渠道,加強虛擬網絡建設,搭建網絡服務平台,從而實現網絡資源整合,促進聯繫溝通、管理服務、學習教育、共同進步。

4、實行黨務人員社會化,做到隊伍共建。為保證流動羣體黨建工作的正常開展,結合實施“一村(社區)一名大學生”計劃,借鑑海外職業化“社工”經驗,建立社會化的專職黨務工作者隊伍。具體建議:一是有別於現行機關、事業單位黨的工作者,不專門設立獨立編制,簽訂勞動合同、實行聘任管理。二是可面向高校畢業生和社會公開招聘,經專業資格考試合格後持證上崗。三是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確保職業化專職黨務工作者的收入不低於國家公務員,使專職黨務工作者崗位具有足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