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市區社區建設的啟示

“社區建設是城區工作的永恆主題”,這個得到全國社區建設同仁認同的命題,5年前,被塑在了xx市xx區政府機關的大樓上。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一個命題——“税源經濟是全區事業的生命線”,也被塑在了區政府機關的大樓上。在這個並列的“永恆主題”和“生命線”之間有着怎樣的內在聯繫,外人也許不會深究,而xx人正是在這個充滿了辯證法的發展思路指導下,以社區建設促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支撐社區建設,演繹了一曲踏踏實實、轟轟烈烈打造新世紀的新xx之壯歌。

來自市區社區建設的啟示

“永恆主題”為什麼永恆?

——來自xx市xx區社區建設的啟示

早春3月,xx的夜晚還有些寒冷,而位於市中心、長達一公里的湖南路卻是一派暖融融、喜洋洋——全市10多萬市民為慶祝“梅花節”在這裏盡情狂歡。歡樂的人羣與燈光隧道、水幕噴泉、光環燈柱交相輝映,“全國文明一條街”、“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街”等標識若隱若現。xx區區委書記葉皓看着這一切,臉上流出了微笑。 “XX年前的湖南路還是一條4米多寬的小路,1992年拓寬後,老百姓自發的拆牆開店,東搭一塊,西蓋一點,整個街雜亂無章,賣的大都是假冒偽劣商品。”葉皓介紹説,“現在的湖南路不僅成為我們xx區乃至xx市的環境亮點,更重要的是,它一年要為我們區貢獻數億元的財政税收。”

湖南路的神奇崛起,得益於xx區在1997年提出的“税源經濟是全區事業的生命線,社區建設是城區工作的永恆主題”這個充滿了辯證法的發展思路。正是這個思路拉開了xx社區建設的大幕。

永恆主題:環境和發展的辯證法

改革開放的歷史走到九十年代,不過十來年的時間。在全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xx區的工作也不例外地圍繞經濟這個中心來開展。一時間,全民經商辦企業,區、街、居似乎都成了經濟組織。

然而,城區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區、街、居全民經商辦企業的結果就是“破牆開店”——搭違章、鋪攤點、搞創收。犧牲了市容和環境,並沒有見到經濟就此繁榮起來,卻造就了一個職能錯位的政府。如衞生城檢查,檢查時,政府是做管理的,忙着拆違章、趕攤點;檢查結束,政府又成了抓經濟的,忙着建違章、布攤點。結果是老百姓怨聲載道,認為政府不講信譽,搞形式主義。痛苦的實踐讓xx人開始反思:在市容和繁榮之間有沒有一個平衡點?城區政府的職責到底是什麼?

xx是xx市中心城區,雲集着眾多的企業商賈、機關學校。作為一個城區政府,要不要為這些不歸自己管轄的單位和人口服務?為他們服務算不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通過反覆思考、論證,xx的決策人統一了認識:作為一個城區政府,不能只抓微觀經濟,更重要的職責是城市管理;衡量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和政府辦事能力主要是看税收,而城市環境、氛圍正是税源好壞、大小的重要前提;是納税人養活了政府,政府理所應當做納税人的公僕,為所有社會單位和個人提供服務。

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xx區提出了“税源經濟是全區事業的生命線”和“社區建設是城區工作永恆主題”這樣兩個相互關聯的命題、一個完整的工作思路。 當時,還以創造了多少產值和利潤來評價一個區,一個街道,甚至一個居委會的工作,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提出這樣的思路,是需要見地和勇氣的。

據葉皓書記回憶,“這兩句話提出來以後,我們就把社區建設作為綱來統率全區的工作。實踐中我們感覺到,社區建設不僅包容同時還擴大了城區工作的內涵和外延。”

1999年歲首,“全國城市社區建設理論研討暨xx經驗論證會”在xx舉行。同年2月,xx區被民政部第一個確定為“全國社區建設實驗區”。“社區建設是城區工作永恆主題”這一命題被推向全國。

在“永恆主題”和“生命線”的辯證理念統帥下,短短几年間,xx就實現了税源經濟與社區建設的良性循環。

跳出街居:走向社區大舞台

社區建設千頭萬緒,從哪裏入手?是採用傳統的工作方式,按區、街、居這條直線佈置下去,還是從街居走向社區,開門搞社區建設?

放眼xx轄區,xx大學、河海大學、紫金山天文台、水利科學院、躍進汽車集團、三樂電氣總公司……共有22所高校,60多所科研院所,32家大企業,還有包括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在內的50多個大機關。過去,這些赫赫有名的大單位“閉關鎖國”,自成體系,與地方和外界很少往來。如果這些佔轄區90%以上的大單位不參與,這樣的社區建設還是不是真正的社區建設?

這些問題,關係到xx社區建設的羣眾基礎和真假成敗。

於是,他們對社區建設這個“永恆主題”做了一個界定:在全區範圍內打破行政隸屬關係界限,圍繞社區經濟、社區政治、社區文化、社區教育、社區管理、社區服務各個方面,發動駐區單位和駐區居民,同創共建自己的家園。

葉皓説,“做這個界定,我們主要突出兩條,一是政府的職能應與社區建設方向一致,這就是為駐區單位和居民創造最佳工作和生活環境;二是條與塊的行政隸屬關係要在社區建設中打破,體現同創共建。”

正人先正己。區裏首先提出了“三服務一爭創”的目標,即“為全區老百姓服務,為省委、省政府、省市機關服務,為駐區部隊、院校、企事業單位服務,爭創全省首善之區”;同時,制定了“做優環境、貼近服務”的原則,為駐區單位拓路、栽樹、送服務上門,為市民建廣場、鋪綠地,在全區開展住宅小區出新工程、全民健身工程、樓道亮化工程。另一方面,他們經過深入的發動宣傳,通過“同住一個社區、共建一個家園”的號召,與駐區單位和駐區居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在區街兩級成立“社區建設發展委員會”和“社區黨建聯席會”,與大單位及時溝通、共謀發展、有效組織社區資源。

跳出街居走向社區,為xx的社區建設贏得了廣闊空間。駐區單位不再把自己當“外人”,而是積極主動的出地、出人、出物支持社區建設:各院校的圖書館、體育場免費向社區開放;部隊的生活服務設施與居民共享;過去拓寬道路,修建活動場所,被認為是區裏的事,寸土必爭,寸步不讓。現在則是慷慨解囊,主動資助,無償出讓。西康路工程,省級機關一次性資助XX萬元,廣東路拓寬,xx軍區某部讓出1000平米樓房和XX平米營地。

“如果把駐區單位算進去,我們的文化硬

件設施是全市一流,如果沒有駐區單位,我們是倒數第一”。即將獲得“全國文化先進區”稱號的xx人如是説。

解放居委會:邁出自治第一步

社區建設不能全靠政府包辦代替,居民的事,説到底,還要靠居民自己來當家作主,要靠居委會來協調、落實。可是,居委會成天都在幹什麼呢?xx人有一個很形象的形容:忙自己的嘴、做政府的腿。社區建設這個“永恆主題”要永恆下去,必須把居委會從“嘴”和“腿”的困境中解放出來。

其實,居委會從50年代誕生以來就一直做着政府的“腿”,但政府並沒有給他們多少好處,辦公經費少、人員待遇低是每個居委會的寫照。在全民經商辦企業的大潮中,產值利潤也成了居委會的工作目標。不把他們從“忙嘴”——解決自己“錢”途的境況下解放出來,何談組織居民開展社區建設?同時,街頭巷尾的違章搭蓋拆不拆,出租的辦公用房、社區服務用房收不收回,羣眾也在看。 雖然沒有更多的上級精神和前人經驗,xx區還是義無反顧地下決心,要把居委會從“忙嘴”中解放出來。

他們從1998年初就開始實行居委會運作經費完全由區財政拿錢的政策:給你辦公費用、工資、獎金,解決你的後顧之憂,逼着你拆違、退租、全身心地投入為羣眾服務。現在,xx區每個居委會每年的經費約在10萬元左右,居委會基本不需再為“錢”途擔憂。

然而,不再讓居委會做政府的“腿”是比給居委會解決經費更需要下大決心的事情。上級機關、職能部門,誰不願意在下面有條代勞的“腿”?所謂“上邊千條線”,誰都離不開那“下邊一根針”。居委會100多項工作,80%以上都是上級政府交辦的。社區建設要深入,必須把居委會解脱出來。

首先,從最令居委會頭疼的計劃生育工作入手。計劃生育是國策,無人敢輕視,但是指標壓力太大,報表台帳太多,常常是居委主任們手忙腳亂,工作效果卻不盡人意。他們決定由區財政、街道、計劃生育部門各出一些經費,為每個社區居委會聘任1名社區計生幹事,專司計劃生育工作,既為社區居委會減了負,又確保國策落實在基層。這種“只減負,不剝離”的經驗,得到國家計生委的肯定。

社區環境衞生也是一項壓力大的工作。以往,居委會整天疲於應付垃圾清掃、上級的衞生檢查評比等,辦公室常常是“鐵將軍”把門,居民羣眾要辦事找不着人,急得直罵娘。居委主任們一肚子委屈:“我們出了力,受了累,反而不落好。”於是,xx全區環衞工作按市場機制運作,向社會公開招標,讓具資質的保潔公司一攬子承包,實行垃圾清掃、保潔、運輸一體化。社區居委會不再當清掃工,只需做監督者。

逐漸地,居委會淡出了行政性、事務性工作,把聰明才智和時間精力更多地運用到社區工作和為居民服務的實踐中去。

在湖南路街道西流灣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楊順新運用掌握的電腦知識建立社區信息數據庫,登記社區所有居民和單位的基本情況,隨時調閲,方便快捷。康藏路社區42號大院髒、亂、差,自行車常遭竊。新一任居委會上任伊始,即召集居民代表和產權單位共同出主意、想辦法,很快改善了環境和治安狀況,居民們直誇新社工真能幹。中央門街道9個社區居委會把社區養老作為工作重點,推行《社區助老服務時間儲備制度》,動員低齡老人、青壯年義務為高齡老人、困難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務,深受社區居民歡迎。

放權立制:給民主一個生長空間

1999年底至XX年初,xx區全面實施社區體制改革,按照區位、人口、社會心理等要素,把全區173個居委會的屬地格局劃為87個社區,並通過社區成員代表大會,民主選舉了新一代有文化的年輕當家人。

與此同時,他們大力加強社區硬件建設,87個社區基本做到社區居委會辦公室、警務室、社區服務站、社區衞生站“四房”到位,電話機、傳真機、空調、電腦、電視機、影碟機、照相機“七機”齊全。其中,90%的社區居委會用房達100平方米以上,35%達到200平方米以上。 但是,有了這些還不夠,他們要給社區一個真正的自治空間,讓基層民主這顆大樹生長起來。

首先,他們看到了一個事實:社區居委會沒有財權。沒有財權的居委會就得看別人的眼色行事,就很難説擁有真正的民主自治權力。打開這個制約社區建設發展的“瓶頸”,給社區居委會放財權!xx區為此出台了三條措施:為所有社區居委會開設獨立的銀行帳户,並配備兼職會計、出納人員;區級財政把對社區的投資(包括經費、社區建設專項資金)納入預算,直接撥款到社區居委會帳户;實行社區民主理財、財務公開制度,以社區成員代表組成財務監審小組實行跟蹤監督,並定期公佈財務收支情況,接受社區居民監督。

這項改革,一方面使社區居委會地位有了實質性的提升。居委會擁有自己獨立的財務,為社區居民辦事腰桿硬,可以按自己的意願去建設美好家園,民主自治不再是一句空話;同時,財力的保障穩定了社區工作者隊伍,使“社工職業化”有可能儘快實現;另外,居委會有獨立賬户,可直接接受社會捐贈,暢通了社會捐贈渠道。XX年,有了獨立帳號以後,社區居委會接受各界捐款達80萬元以上。

當然,自治的培育要做的不僅僅是放權,還要有健全的制度保證。

在xx區,所有的社區都建立了民主議事制度,除了社區成員代表大會代表議事外,還有議事園、公示欄、議事箱等形式,在社區居民中就社區的大事、小事和存在問題以及解決辦法廣泛議論後再做決定。天津新村社區居民自願捐款1萬多元建立了社區幫困基金,圍繞基金的使用,通過開展議事園活動,大家一致同意拿出一部分資助孤兒童紫薇的生活和教育費用,資助唐彩珍老人做股骨手術的醫療費用。

同時,還有民主評議制度。社區居委會主任每半年要向社區成員代表大會做述職報告,接受評議,並把居民的意見和建議以及居委會處理和採納的結果向社區公示; 民主監督制度。社區居委會和社區居民代表參加街道每季度召開一次的政務監督會,給街道和區政府各職能部門提意見、反映問題;

社區信訪接待制度。每個社區設有信訪接待室,住社區的人大代表和街道領導幹部定期接待,傾聽居民羣眾呼聲,化解基層矛盾。

這些制度極大地調動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民主,不再是一個畫餅。

以民為本:政府職能的良性迴歸

通過抓社區建設這個“永恆主題”,税源經濟這條“生命線”得到節節高漲,xx區不再眼盯着產值利潤,但實力越來越雄厚。有錢了,幹什麼?

xx曾經是國民黨政府的高級住宅區,但隨着歷史的變遷,往日的繁華已為陳舊。褪舊變新,既保留過往開來的遺蹟,又展示新時代的風貌,成為xx區的一件大事。經過幾年來的“住宅出新工程”,現已改造舊住宅400多萬平方米,受益居民羣眾達20多萬人。同時建成91個社區“全民健身點”;在3550幢住宅樓中新安裝36000盞樓道燈,全區90%以上的樓道亮了起來。還投資60億元,拓寬改造道路34公里,新建17個室內農貿市場,基本解決了“佔道經營”的城市“頑症”。

xx區有64萬人,其中60萬以上的人生活都比較好,相形之下,1萬多困難羣體的困難就比較突兀。因而,區政府一方面拿出資金在最低保障標準上增加40元補助;同時,動員區直機關所有幹部和單位通過與街道對口的形式深入社區,與困難家庭“攀親結對”;另外,他們還建立慈善醫療機制,為困難羣體發放慈善醫療優惠卡,建立慈善醫療基金,對重病患者進行救助。這些舉措既讓困難羣體分享社區建設的成果,又讓他們體會到什麼叫社區的温暖。

為實現對下崗職工“只要不挑不撿、保證在24小時以內上崗就業”的承諾,他們拿出XX多萬元招聘保潔員,又撥款200萬元購買社區保安崗位。下崗職工取代農民保潔員的同時,也解決了亂搭亂蓋、保潔不潔的問題;本社區來的保安員,責任心強,社區盜竊案件發案率明顯下降。 xx區社區老年福利“星光計劃”已有29個項目進入實施。他們今年已經準備100多萬元,為低收入、無收入和子女下崗的老人入住養老院、老年公寓發放補貼。同時,他們結合“星光計劃”的實施,在87個社區成立老年協會,並要求所有的社區老年活動站(室)由老年協會管理運作,政府不再插手包辦。

在“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思路下,xx區大力扶持民營社區福利服務機構,鼓勵他們在轄區內安家落户。主要了採取這樣一些措施:對符合條件者,以最短的時間辦理“兩證”——社區服務機構證和民辦非企業單位證;在業務上提供指導;給予財力、物力支持;幫助開發資源、拓展業務。

在這樣的政策感召下,下崗職工開辦的“心貼心老年服務活動中心”、“期頤托老院”、“愛心託殘院”來了,企業合辦的“百利-民生社區網絡服務中心”來了,愛德基金會開辦的專門託養智殘兒童的“愛德慈佑院”也來了。嚐到了甜頭的“心貼心老年服務活動中心”負責人、下崗再就業明星韓品嵋認為,“我有今天的發展,全靠xx社區建設的大環境”。而由百利物流超市公司、林寧食品有限公司、市電信技術發展公司、東奇信息技術公司4家企業合作的“百利-民生社區網絡服務中心”,在區裏的組織、協調下,通過在社區安裝通訊網絡和家庭求助系統,向居民提供家政、商品配送、醫療急救、物業服務、治安保衞等一條龍服務,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羣眾。

調整街道:上下求索的新步伐

社區體制改革為社區建設搭建了平台,社區居委會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負有指導社區工作職責的街道則“捉襟見肘”,不相適應的狀況日趨顯露:所轄地域規模偏小,制約發展;資源分佈不均,不能有效開發利用;財力薄弱,限制職責的履行與能力的發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編制造成管理成本的浪費;人浮於事,給居委會增加了無謂的負擔。

街道的劃分,已是上個世紀50年代的歷史,xx區的10個街道,除由郊區劃入的江東街道外,另外9個街道均已歷經半個世紀沒有變動。

在社區建設的進程中,要不要調整區劃,改革街道?上級沒有説,xx人面臨又一次創新。

按照“小政府,大社會”的時代趨勢,根據社區建設這個“永恆主題”的發展要求,xx人審時度勢,於去年底進行街道區劃大調整,把原主城區9個街道調整、合併為5個。

這一調整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調整後的街道形成規模優勢,帶來較為理想的發展空間;優化整合資源,帶來開發利用的最大效益;經濟實力增強,硬件設施擴容,社區服務中心面積大大增加;“拆廟減僧”,減少成本支出,增加辦事效率;有利於轉變職能,理順關係,為居委會“減負”。實際上,在這些看得見的好處之後,還有一個着眼於未來的打算:為最終調整城市基層社會結構、由街居制走向社區制,埋下伏筆,做好準備。 街道調整,是xx人加速社區民主自治進程的一個深謀遠慮;是社區建設這個“永恆主題”永恆下去的一個新探索。

在抓社區建設促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保障社區建設的良性運作中,xx人嚐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區委書記葉皓毫不諱言這一點:我們確實嚐到了甜頭。這幾年,我們的政府職能轉變就是這幾個字:抓税源做環境。社區建設就是做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有了好的環境,才有更多的税源,税源多了,政府就能幹更多的事情。可以説,我們在職能轉變以後完全進入了良性循環。我們的企業已經全部改制完畢,連續四五年沒有下崗職工來區政府要飯吃;我們可用的錢越來越多,包袱負擔越來越小。 進一步深化社區建設這個城區工作的永恆主題,把一些做法和經驗形成制度和規範,在體制和機制上取得更多的突破和進展,這是xx人想做和正在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