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文化調研報告(精選3篇)

年俗文化調研報告 篇1

聊城市,坐落在山東西北部,有着江北水城的美譽。在唐虞三代聊城是當時中國的政治中心之一。聊城諸部落是眾多東夷部落的一員,這一時期屬於戰爭階段。聊城名稱的由來出自《地方誌史資料叢書‐聊城》中所記載,“聊城”名稱之由來有兩種不同版本的傳説。一曰,春秋為齊國西境聊攝地,即《春秋左傳》所載的“聊攝二城,齊之西鄙也”後為齊國吞併,因國衍城,故曰“聊城”。二曰,此城因位於古聊河之西岸,由河及名,然“古聊河”至今仍查無記載。古老的聊城市被京杭大運河貫穿其中,從隋朝開始便澆灌着聊城這塊肥沃的土地。

年俗文化調研報告(精選3篇)

新春佳節的來臨,市民們將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不僅聊城市區有着豐富的年俗文化,聊城各縣春節期間的文化活動也將精彩紛呈。

陽谷——敲鐘祈福逛古城

每年的春節,陽谷的文化活動很精彩,今年也會讓民眾眼前一亮。“春節期間,陽谷蚩尤陵舉辦祭祖尋根祈福遊、海會寺開展敲鐘燒香祈福遊等系列祈禱遊活動。”市旅遊局信息科科長謝文博説,春節、元宵節期間,將在陽谷古城區舉辦第二屆“萬盞燈火賀新春”系列燈展,分水滸文化展區,運河商業文明展區,傳統民俗展區,造紙術、

酒文化等傳統工藝特色展區和祥瑞富貴宮燈展區等多個主題展區,營造出傳統文化氣息濃重的古城節日氣氛,豐富活躍廣大城鄉居民節慶文化生活。

景陽岡旅遊區將開展“體驗水滸英雄豪情,陽谷特色名吃品嚐會”活動,獅子樓旅遊區將舉辦“新春逛古城,民風體驗遊”活動,推出了適合遊客參與的娛樂項目。

2月18日—2月26日,陽谷還在縣城各街道、文化廣場舉辦陽谷縣民俗展演。

臨清——蹬高蹺嘗美食

春節期間(2月25日),臨清市直單位及各鎮辦事處在臨清市文化

廣場舉辦臨清市元宵節社火展演。

臨清作為明清時期繁榮的運河城市,多種飲食文化交融發展並形成獨特風味的各色美食,在周邊地區素有“吃在臨清”的美譽,春節期間,依託“臨清運河美食”的品牌,舉辦“遊古城、品美食、體驗運河文化”活動、賀年會運河風情美食大品鑑活動等。

春節期間,臨清還將組織民俗文化豐厚的地方的民間藝人和團體演出,舉辦舞巨龍、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及民間戲曲等文藝活動匯演。民俗主題街區依託臨清竹竿巷,對竹竿巷進行美陳裝飾,將運河繁盛時期傳承下來的`竹編等技藝進行展示,開展竹編制品展銷活動。

東阿——民俗歌舞齊上陣

正月十二,東阿在演藝中心舉辦元宵文藝晚會;正月十四,在縣城主要街道舉辦元宵節民間藝術展演。同時,還舉辦書畫攝影展、戲曲、歌舞專場等。

東阿舉辦登高祈福賀新春活動,藥王山農曆新年門票優惠,在新年的開端之初,向藥王上一炷香,撞響第一聲鍾,祈願新年新氣象。魚山曹植墓景區正月七年級舉辦新春廟會,遊客可以在登臨魚山感受風光的同時欣賞精彩的民俗表演。

舉辦中國阿膠文化節,文化節期間開展名醫義診、醫學名家大講堂、阿膠宴展示、美食大賽、長壽之星評選、子夜點火取水煉製儀式、大型文藝演出以及阿膠祈福壽大型狂歡之夜活動;東阿魚山賀年梵唄祈福遊活動。大年七年級舉辦“迎春敲鐘、焚香祈福”“祭祖尋根祈福”“梵唄音樂祈福”等活動。

莘縣——絢麗的焰火照夜空

春節前夕,莘縣舉辦“莘縣春節聯歡晚會”,2月20日,在燕塔廣場舉辦民樂民舞大賽;2月24日,在順河公園舉辦莘縣元宵焰火晚會。

2月22日,在城區中心舉辦元宵節燈展。屆時市民朋友可以看花燈,猜燈謎

年俗文化調研報告 篇2

一、調查背景

近年來,隨着國家對農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調整、完善,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北京的農村到各地的農村,都在不知不覺中變化着,農村在我國的新時代發展中一直都是不可忽略的部分之一,所以時刻關注農村近年來的發展與變化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為全面瞭解掌握農户的家庭經濟和生產經營情況,建立完善農户檔案,推進新農村信用建設,有效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更好地為新農村經濟發展而服務。

二、調查目的

通過調查家鄉的發展狀況來了解家鄉的變化及家鄉人生活的變化,從中感受和社會主義制度帶給中國農民的好處。

三、調查方法

2、走訪老人,詢問他們對家鄉這幾十年變化的經歷及感受。

3、各處走走,比較家鄉與自己記憶裏的區別。

4、到家鄉周圍調查,看看家鄉周圍的變化。

四、調查結果

1、經濟發展

我的家鄉在,村民努力勤奮,樸實待人,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改革開放以來,我村經濟發展呈現多元化。耕地不再是農民獲得財富的唯一途徑,務工、個體私營、公司、合作社等新的形式層出不窮,並且它們已經日益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近年來,由於城市發展迅速,農民工日益崛起。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勞力離開農村,進入城市,以此成為謀生的主要手段。

目前,農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為以務工收入為主、種地為輔。然而,隨着國家政策的推行,農村農業經濟也在大力發展。人民生活條件正在逐漸提升至新的層次。

2、村容村貌

這兩年村容村貌的變化是最大、最明顯的,主要體現在村級公路的修建、房屋的更新和村容的整治幾個方面。

村級公路的修建,由鄉里統一出資修建了通過村裏與各個村子連接的柏油路,並通上了公交客車,因此外出再也不用走幾里路才能坐車了,村內的道路由村裏出資也由原來的土路修成砂石路,再也不怕一下雨就出不了門了。

房屋的更新,俗話説:看一個村子的窮富關鍵看房屋初步統計這兩年全村翻蓋新房16座,整個村子的房屋全是磚混建築,兩幢土坯草房於前年在政府的幫助下在村裏徹底消失,新房都有上下水設施。村容的整治,近幾年村裏下大力氣整治村容,村幹部挨家串户説服,將柴草垛和糞肥堆移到院內或移到村外,不允許堆放在村裏道路兩旁,解決了既影響交通又影響美觀的問題,並對一些道路進行取直修理,走在寬闊的村路上心情特別舒暢。

3、教育醫療

教育和醫療問題是最貼近農民的問題,也是鄉親們最關注的問題。

關於農村義務教育情況,現在孩子們都能上起學了,從20xx年起徹底免除了學費,根據政策規定,鄰村幾個特困户家庭的孩子憑特困證明還享受了免費提供課本的待遇,義務教育教師工資調整在春節前也進行了補發,但是農村國小的師資力量仍然不強。

關於農村合作醫療情況,全村人基本都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特困户由村裏出資也按時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真正體驗到農村合作醫療的益處。

五、總結感想

家鄉的經濟隨着時間的流逝,慢慢地發達起來。以前,人們一個月的收入一般都極少,能維持家裏的生活就已經很不錯了。而現在,人們一個月的收入不知道是以前的多少倍,不僅能維持家裏的生活,還有錢多出來買車買房和一些珍貴的東西。還有,人們的住房和食物也變得好起來,和以前的簡直是無法比較,就連最基本的交通工具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早的時候,人們外出只能靠步行,慢慢地有了用牛、馬等動物拉的車,到現在幾乎家家户户都有車了。

無論是經濟上的進步,還是教育醫療的改革,都給我的家鄉帶來了很大的改善,使家鄉人生活越來越好,這一切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相信我的家鄉會變得越來越美麗,越來越繁榮。感謝黨和政府給予我們幸福的生活。我愛我的家鄉,我愛。

年俗文化調研報告 篇3

潮州工藝

潮州工藝琳琅滿目,光彩照人,是優秀的潮州文化的一部份,是潮州人民智慧的結晶。潮州的陶瓷,自晉以來,已有深厚的根基,至宋代的筆架山窯,更是名震遐邇。筆架山宋窯有百窯村之稱,其瓷器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美譽。產品源源不斷地遠銷海外,使潮州成為廣東宋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一環。前些年,新西蘭學者露易.艾黎訪問,當他在博物管的陳列室見到筆架山宋窯出土的瓷器時,高興得叫起來:“啊,它的故鄉原來在這裏!”近年,日本福岡市的一批學者組團攜帶當地出土瓷器的照片,尋根訪祖來到潮州,印證了他們出土的瓷器正是筆架山窯的產品。解放後,潮州的陶瓷業得到繼承和發展,並不斷推陳出新。盛產瓷器的楓溪被譽為“南國瓷鄉”。1978年,將楓溪陶瓷工人創制的1.3米高,三層《友誼》通花瓶,作為國禮品贈送朝鮮的金日成,更使潮州陶瓷聲譽鵲起,身價百倍。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是工藝美術的佼佼者,説來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辭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詞,必須貫以“潮”字方可查到。“潮州木雕”成為專有名詞,可見其藝術性、專訪性之強,影響面之廣。潮州木雕在唐宋時已初具規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潮州木雕形成了鮮明的風格。其形式有圓雕、沉雕、浮雕、多層次的鏤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為黑漆裝金、五彩裝金、本色素雕三類。在應用上則大致分為建築裝飾,傢俱裝飾,神器裝飾和案頭陳設等四類。在潮州,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民居之陋,人們隨處都可以見到木雕藝術的存在。所以,潮州有“木雕城”之譽稱。

潮繡

潮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粵繡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現,明、清兩代更趨成熟。《潮州府志》雲:“潮州婦女多勤紡織”,“織任刺繡之功,雖富家不廢也”。清末,潮州還出現過二十四名“繡花狀元”,並赴南京參加全國刺繡比賽。潮繡講究構圖均稱,色彩濃烈,富麗堂皇,其品種大致可分為日用品、欣賞品和劇服三種,形式有絨繡、紗繡、金銀線繡、珠繡四大類。針法千變萬化,主要有“過橋”、“鑾乾”、“歷艮”、“二針鎖”、“三針鎖”、“三山起”,以及“打只”、“化針”、亂針”、“點繡”等六十多種。潮繡因其瑰麗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稱,產品行銷世界各地,深受青睞。

此外,還有巧奪天工的潮州抽紗,多姿多彩的潮州花燈,潮州剪紙,潮州銀飾,潮州嵌瓷等等,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潮州飲食

潮州飲食文化別具一格,潮州飲食最為出名的是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潮州菜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由潮汕原來獨有的菜式與按潮汕味加工改造了的菜式所構成的一個開放的體系。潮州工夫茶是中國古老的茶文化之一,在粵東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在中古以前潮州地區因地處蠻荒而不發達。自宋代以來,隨着城市手工業的逐步繁榮和城鎮人口的增多,加之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等因素,潮州地區逐漸開始發展,並且具有特殊的地方特點。但總體上説水平不是很高,也談不上對中外飲食文化有什麼影響力。

到了近代,由於潮屬地區人口劇增,商品交換意識增強,逐漸有潮人外出謀生而居於諸如廣州、香港、上海等都市,更有不少潮人移居東南亞等各國。在這些有一定數量潮人居住的城市和國家,也就開始有潮式飲食的店鋪開張經營,但早期還多是平常小食和中低檔次的飲食店。

而在潮州本土,由於19世紀 60年代汕頭開埠,各國在汕頭開辦洋行,商業的發展,商埠的形成,流動人口的增多,相應的飲食業也就隨之而有較大的發展,出現了專業廚師。所謂“舟車雲集,商旅輻輳”,消費能力很快攀升。當時汕頭埠有永平、陶芳、擎天、等30多家著名酒樓,還有四五十家飯店酒館。其中,也有外地經營者開設的酒家,這樣,各著名酒家在交流、融會、競爭中競相推出名牌菜、特色菜和改善環境設施。當時流行有“陶芳好魚翅,好空氣,永平好佈置”等口頭語。在這個時期,潮菜悄然地走出粵東。在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區、東南亞各國,差不多都有潮菜的菜館酒家出現,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這是潮菜第一個飛躍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