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會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調研報告大綱

縣中村鄉峨山村委會地處縣城北端,距縣府50公里,離鄉政府37公里。西與該鄉山前村委會毗鄰,南與該鄉魯支村委會接壤,北與元謀縣羊街鄉高山峻嶺相交錯,東與武定縣貓街鄉隔河而居,整個村委會淹沒在三個縣的大山環繞之中,海拔1900米,是一個彝族、苗族、漢族雜居的高寒山區行政村。目前,整個村委會經濟結構單一,發展後勁不足,尋求區域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問題一直是該村黨支部及村委會領導班子的頭等大事。

村委會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調研報告大綱

一、峨山村委會社會經濟發展現狀

XX年,全村有16個自然村,18個村民小組,長住户273户,長住人口1128人。總耕地面積1325畝,其中水田280畝,佔總耕地面積的21%。村委會經濟落後:XX年,人均糧食產量359公斤,在全縣163個村居委會中排名125位;農民人均純收入718元,在全縣163個村居委會中排名163位。交通不便:全村委會僅有一條鄉村公路延伸至轄區境內,是一個單線的“死角”,且山高坡陡路難行,暢通率低,晴通雨阻。受教育程度較底:據中村鄉黨委有關人士調查,解放初期至今,現有高中以上學歷人員僅4人,許多通過“兩基”教育“脱盲”的人口又“返盲”已成為落後地區難以解開的“結”。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社會狀況依然存在。多年來,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村黨支部為發展地方經濟勞苦奔波、嘔心瀝血,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收效不盡人意。整個村委會還是處於在外地人眼中“談虎色變”的尷尬境地,要想加快推進該村委會經濟社會發展步伐,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比比皆是。

二、該村委會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困境

(一)歷史的原因與區位的弊端,造成擁有田地不均衡

由於山高箐深和偏遠落後,政策的貫徹落實難免會出現不到位的現象。在第一輪土地承包時分田地的主要依據還是延續了舊社會的慣例,舊社會生活富裕的農户家庭,佔據了大量田地,承包土地時優先佔有了好田好地,而且人均擁有田地嚴重不均。通過推行計劃生育政策,集居高寒山區的少數民族在逐步享受到了少生快富的甜頭後,近年來結婚的許多年輕夫婦甚至辦理了獨生子女證,人口增長得到了有效遏制。全村委會長住人口從1996年的1169人下降到XX年的1128人,減少41人,無形中加劇了田地的不均衡。同時,多年來,該村幾乎從未調整過田地,所以,人均佔有土地差距越拉越大,形成田地過剩者視其為“雞肋”,不足者也只好隨遇而安,致使整個村委會精耕細作程度低,糧食總產量難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停滯不前。

(二)糧經比例不合理,經濟效益低

由於地處高寒山區,科學技術傳播少,羣眾科技意識落後,全村農村勞動力科技素質低,對農業科技知識瞭解、掌握知之甚少,受陳舊思想觀念的束縛,在生產方式上沿襲過去粗放的耕作方式,勞作科技含量低,難以提高生產力。信息閉塞,缺乏商品意識。農村羣眾一直以來飽受飢寒問題的困擾,“温飽即安”。種植經濟作物只視為一種附屬品,生產不看市場,在種植、養殖等方面無計劃、盲目生產,不能實現經濟效益,具有較好經濟價值的豆類、薯類難以形成一種經濟支撐點。再則,氣候寒冷,地勢陡峭,土地貧瘠,廣種薄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就是該村的真實寫照。

(三)人地兩居,交通不便,既誤時又誤工

凡是位居高寒山區的羣眾,在生產生活中都很難徹底解決人地兩居的現狀。該村也不例外,由於山高坡陡,氣候冷涼,能住人的地方田地少,大部份田地都分散在山頭箐底,交通不便,人們來回奔波于田地與住所之間,既誤時又誤工,身心勞累,勞動效率不高。

(四)男女比例失調,人口遞減增速,導致不和諧因素的滋生

受傳統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男女比例失調。通過對户籍人口進行分析,XX年,男女性別比為100:115(女性比為100,下同),與全縣的100:104.3和全州的100:105.2相比,男女比例嚴重失調。若是針對已進入婚齡而還過着單身的男輕年進行統計,其“光棍”的增長速度會使人深感這個地方和這個地方的人逐步被女青年所遺忘,導致男女比例失調問題惡化。人口遞減過快。根據對全村户籍人口進行分析,XX年與XX年相比減少13人;XX年與XX年相比減少26人。人口減少速度之快,其引發的男輕年婚姻問題,贍養老人的問題,社會和諧問題,將成為該地社會經濟平穩發展的一大障礙。

(五)經濟結構單一,現金收入無源,是難改善生活質量的根本所在

烤煙“雙控”,無烤煙種植指標,缺乏經濟支柱產業;封山育林,靠山吃山已成歷史;糧食產量低,以糧換幣不成現實;養殖業,重存欄輕出欄的現狀難以改善(XX年期末大牲畜存欄950頭,當年出欄僅153頭)。其主要原因在於缺乏科學餵養,繁殖率低,生長緩慢。因此,現金收入無源,致使人民生活質量沒有得到明顯好轉。

(六)稀有魚類不斷減少

隨着人類活動與環境變遷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該村兩條河流裏魚類總體資源量明顯下降,其特有的石頭魚等已呈瀕危。

(七)紅白喜事攀比之風盛行,也是造成當地羣眾致貧或返貧的一個因素

紅白喜事程序繁雜,開支過大。就説取妻所要經過的程序:找謀人、説親、過禮銀錢、訂親、過禮、回門、接連三年中一年兩拜年。取妻三日,要準備早點、午飯、晚飯、宵夜,本家户族全到場祝賀,近親要拉羊放炮送重禮。遇到辦喪事,事越急程序越複雜,從事發之日起至所選發送之日止,主人家每天備飯四次,本家户族全到場奔喪,近親要拉羊吹號外,還要送亡靈飯三天,滿月、頭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和大年三十日聚集墳山各獻飯一天。這樣繁雜的紅白喜事程序,耗費了大量財力和物力,一户一年中只要參與到其中一件事,一年到頭糧錢所剩不多。

三、對該村社會經濟發展出路的探索

(一)積極貫徹落實退耕還林政策和適時調整土地,有效解決地多田少產量低,糧食收入差距大的問題

由於人口下降,人均佔有田地從1996年的1.24畝增長到XX年的1.75畝。人均擁有耕地面積之大,在全縣範圍內也唯數不多(XX年全縣人均耕地面積為0.82畝,全國為1.39畝),這還不計算自留地和開荒地,如此龐大的耕地面積,應該算是一種過剩。隨着社會的進步,計劃生育工作的推行,人們意識的轉變,想退出多餘山地的大有人在。加之,退耕還林優惠政策的實施,部份人視退底產山地為一種甩包袱,既不需勞心費神,又可增加收入,何樂而不為。因此,應進行適當調整土地,平衡田地人均佔有量,促進糧食單產的同時,也應積極爭取退耕還林政策項目(國家計劃安排XX億元啟動第二期退耕還林工程),這樣既可使部分勞動力從土地上釋放出來從事二、三產業,推動勞務輸出,又可擴大林地面積,保持生態環境。

(二)要提高作物經濟效益,應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提高糧食單產,確保糧食足額供給的前提下轉變觀念,調整糧經比例

要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首要任務是要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意識,要把傳播農業技術作為地方致富路子,以確保糧食足額供給。就具體而言,總耕地面積1325畝,其中280畝水田只能用於稻穀種植,這是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所需大米的根本來源,其餘1045畝山地可適當增加種植部份豆類、薯類。其理由是:目前,山地主要種植包穀,所收糧食少部份用作口糧外,主要是餵養生豬及家禽。而餵養過程中,防病治病能力弱,缺乏科學餵養,出欄率極低。XX年,全村生豬期末存欄1029頭,當年出欄卻才有646頭,户均2.4頭,扣除自家食用外,户均出售還不到1頭;家禽期末存欄4133只,當年出欄也只有3142只。如此之長的餵養時間,所消耗費用與收入僅能達到持平而已。所以要增加羣眾經濟收入,除開辦科學養豬、養家禽培訓班,提高科學餵養技能外,還要廣泛宣傳市場信息,及時提供市場需求,激勵羣眾種植經濟作物熱情,並開辦農業科技培訓班和科技人員下基層作指導,提高經濟作物種植和管理水平。

(三)不斷擴修道路,改善運輸條件,努力解決人地兩居的矛盾和農產品上市難的問題

“如要富先修路”這是真理。可土地承包到户以後,大家都各忙各的,由於無集體經濟,小組上難組織開展公益事業,村委會囊中羞澀,愛莫能助。所以,村委會應該形成一種有效機制,村小組也要制定鄉規民約,每年定期組織勞動力有計劃地擴修鄉村道路,儘量做到能用馬拉的地方不用人背,能用車運輸的地方儘可能用車拉。從而改善時空的限制,提高田地耕作效率。同時,各級政府也有必要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及時改善唯一的一條公路,確保長年暢通,逐步解決農產品上市難的問題。

(四)男女比例失調,有利於也是有必要引導勞務輸出,使有文化、有技能的人到外地立家創業

地處貧困山區,家庭經濟收入微薄,子女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具有國中文化的年輕人還是不少,這些人經過長期在艱苦環境中磨練,品行端正,意志堅定,能吃苦耐勞,有些還繼承了父輩的一技之長,如果通過耐心引導,使他們走出大山,進入勞務輸出行列,能在外立家創業者不乏其人。這樣既解決了他們的婚姻問題,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狀況,也能為家鄉的發展提供了資金和技術。

(五)無經濟來源,可從種植核桃樹、中草藥、發展刺繡等方面多下功夫

中村鄉峨山村委會山林面積廣,氣候和土壤比較適合於發展核桃種植。七八十年代,成片成林的核桃樹是當地居民食用油的主要來源。1992年,聽説某地採購大量核桃木板,該村核桃樹一夜之間全遭惡運。近年來,由於核桃市場價格連年攀升,以成為該地經濟來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XX年,該村優質的泡核桃價居19元以上,且除昆明外,當地難能採購,可已掛果泡核桃樹卻少之又少。通過推行退耕還林政策,羣眾對種植核桃樹的熱情異常高漲,但疏於管理,成活率低,生長緩慢,應加強技術培訓和管理工作。其次是可適當栽培中草藥。雲南素有植物王國之稱,而中村鄉峨山村委會歷來以森林覆蓋面積廣而著稱,其天然生長的中草藥歷來是當地居民治病養傷的有力保障。許多市場上走俏的當地草藥可進行人工培植,只要有人用心去做,打開銷路後定會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新亮點。再則,是發展地方少數民族刺繡。各個民族有別於其它民族最直觀的特徵在於服飾,也是一個民族個性的彰顯。所以服飾的傳承和發揚,就是對該民族文化的追溯與開發。社會上廣為流傳的是黑彝族服裝系列的均多,而中村鄉峨山村委會這種紅彝族裝飾必不多見,因此,發展該民族刺繡具有很大潛力。

(六)如能舉全鄉之力,建成一個乾果示範基地,全村委會經濟高速發展指日可待

縱觀全縣,中村鄉盛產板梨和核桃。而中村鄉峨山村委會又以出產核桃為名。據統計數據表明,XX年,全縣年末實有核桃面積18478畝,中村鄉為11500畝,佔全縣62.24%,該村委會佔全鄉66.04%(7594畝);全縣核桃樹298014棵,中村鄉為184443棵,佔全縣61.9%,該村委會佔全鄉60%(109650棵);全縣產核桃122758公斤,中村鄉為46860公斤,佔全縣38.17%,該村委會佔全鄉27.95%(13100公斤)。通過對以上三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中村鄉峨山村委會實有核桃種植面積位居全縣、全鄉第一,種植棵數第一,是種植和發展核桃樹首選之地,但產量卻所佔比例很小。這一方面説明羣眾種植核桃樹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另一方面也説明種植起步晚,實際進入掛果期的核桃樹還很少。因此,大量種植核桃樹的發展空間還很大。如果鄉政府每年能夠安排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藉助科技和資金,以扶持產業的認識高度去認真對待,有了上下聯動的基礎,該村委會以種植核桃樹而快速擺脱了貧窮落後面貌的成功經驗一定會成為脱貧致富的新模式。

(七)採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水資源,保護魚苗繁殖,打造地方品牌

由於自然條件好,環境優越,無污染,在分析致危原因的基礎上,應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一是保護水域自然環境。物種保護的最佳途徑是保持原有環境,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就魚類資源而言,其核心是保護水域環境及資源持續利用。二是合理捕撈。堅持合理捕撈是保持資源不衰,保護魚類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措施。三是堅持合理引種。四是建立自然保護區。

(八)引用“沼氣池”,強化封山育林工作,確保野生菌正常生長

山區羣眾蒸煮熟食所使用的都是“老虎灶”,燃料均為林木,每年每户要消耗上千公斤成才林,長期如此,破壞森林程度不言而喻。亡羊補牢式的植樹造林與每户補助資金建“沼氣池”何為最佳?幾年前,燒“林碳”之風盛行。據瞭解,一個成年勞動力,燒“林碳”一天可獲50元以上收入。不論颳風下雨,農忙或閒時,滿山遍野風煙四起曾為一“壯觀”。通過強化封山育林,這一現象已得到控制,但看着滿山禿嶺,使人黯然神傷。生態慘遭破壞,野生菌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間,生活于山林間的羣眾也就失去了經濟來源依託。

(九)移風易俗,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民族文化的保護與挖掘,民族風俗也得到了社會的關注,但個性化的民族風俗僅有助於旅遊景區的開發。而中村鄉峨山村委會,紅白喜事攀比之風“蒸蒸日上”,遠遠超出了羣眾的收入,這種逢節必有“事”的傳統習性至少現在還不適宜。還是要從抓物質文明着手,逐步提高了生活水平後再來追求民族風俗的傳承。

(十)加強素質教育,提高羣眾致富能力

吃苦耐勞是山區人的本色,農民羣眾的誠實守信位居全世界首位,是人所共知。可致富需要的卻是技能。因此,對當地適齡學子進行文化教育和對成年人的技能培訓,山區地方的經濟發展才有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