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攻堅調研報告3篇

本文目錄扶貧攻堅調研報告扶貧攻堅工作調研報告調研報告:如何啃下扶貧攻堅“最硬的骨頭”

組織開展扶貧攻堅、解決邊遠山區貧困農村突出問題,是市委、市政府實施雙輪驅動、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我縣作為全市基礎條件最差、貧困區域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份,扶貧開發一直是縣委、縣政府的頭等大事,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受深山溝、涼氣候、邊沿煤、末梢電、斷頭路、出境水等多種不可逆轉因素的

扶貧攻堅調研報告3篇

制約,我縣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仍沒有徹底改變。到底,全縣378個行政村中,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3000元的村就有245個,貧困人口就有10.65萬,分別佔到全市貧困村總數的48%,全縣行政村總數的66%,農村人口總數的近一半,儘快擺脱貧困,已成為全縣人民的迫切願望。去年,市委、市政府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拉開序幕,我縣迎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殷切的關懷和厚愛,我們積極按照市委、市政府“破窮障、改窮業、挪窮窩、挖窮根”的總體要求,在全縣廣泛開展了“貧困農村發展大調研”活動,通過深入調研,我們深切感受到,導致陵川長期貧困的主要根源除了自然稟賦的先天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幹部羣眾思想保守,資源開發深度不夠,主導產業發育遲緩,農民增收缺乏支撐。具體到一個村和農户,主要表現為項目難選擇,創業難起步,技術難掌握,市場難開拓,條件難改善等問題。要使扶貧攻堅取得實效,核心在增收,難點在產業,根本是環境,關鍵是組織。為此,縣委、縣政府邀請專家,深入論證,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產業扶貧為重點,提出了“五大特色產業促進增收(特色種植業、規模養殖業、道地中藥材、綠色林產品、生態旅遊業)、三大基礎設施改善環境(農村飲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生態綠化和村莊環境整治)、五項社會事業保障民生(教育事業、衞生事業、文體事業、廣播電視事業、社會保障事業)、三項工程提高自我發展能力(村級組織建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農民素質提升)”的扶貧攻堅總體思路,並緊緊扭住這條主線,培育了一批促進農民增收的產業項目,改善了貧困農村發展的環境,有效激發了山區幹部羣眾幹事創業的熱情,提升了貧困農村的自我發展能力。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尋求比較優勢,打造產業集羣,拓寬農民創業增收的新空間。陵川之短在於大山,陵川之長在於生態。山大溝深阻礙了山區經濟發展的步伐,但也賦予了我們豐富的生態資源。全縣有耕地45萬畝,牧坡58萬畝,宜林地13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1.6%,發展以綠色、生態、健康為特色的種養業、林果業、旅遊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比較優勢和可持續的後發優勢,只要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曾經被看作是“包袱”的大山,就會變成潛力無限的財富。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提出了“陵川要脱貧,希望在大山,潛力在生態,出路在苦幹”的理念,並確立了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三條基本原則:一是針對山區“十里不同天、地無一丈寬”的特殊氣候和立地條件,在產業佈局上堅持“家庭小規模,區域大羣體”;二是針對農民只顧眼前利益的小農意識,在產業選項時注重“當前能增收,長遠能致富”;三是針對全縣二三產業發展滯後,農村勞動力就業不充分的現狀,在產業實施中力求“户户都參與,人人可就業”。去年以來,通過政府積極引導,政策大力扶持,鄉村精心組織,農民廣泛參與,以“小規模,大羣體,低投入,快見效,廣覆蓋,可持續”為基本形態的特色產業集羣遍佈全縣農村,為農民脱貧增收開闢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利用我縣山大坡廣的資源優勢,藉助於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政策推動,我們制定了建設20萬畝連翹基地,2萬畝優質核桃的產業規劃,並由縣級財政免費提供種苗,產業覆蓋個村、個農户。目前已萬畝;規模健荒山種植連翹8萬多畝,發展核桃經濟林康養殖作為農民增收的“短平快”項目,一年多時間就在貧困村建成山地放養土雞、圍欄種草養畜等生態養殖項目210個,參與農民2100餘户、8000餘人;依託山區豐富的次生林木資源,開發食用菌產業,正在成為我縣資源深度開發的“亮點”。奪火、馬圪當、古郊等鄉鎮的20個村,新發展香菇13.5萬袋、木耳200萬根,項目户年收入均在萬元以上;依託王莽嶺、黃圍山、鳳凰歡樂谷等主要旅遊景區,農家樂接待、農產品展銷、農事展示為主的旅遊服務業也有了長足發展。新發展農家樂旅遊客棧200餘户,形成了接待牀位2500餘支、就餐人數3000人的規模。五大主導產業開發,使全縣所有貧困村都有了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覆蓋80%以上的貧困農户,為實現扶貧攻堅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扭轉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危機之年達到3618元,同比增長7.1%,創下近年來農民收入增幅的最高記錄。

二、整合優勢資源,破解發展難題,構建保障農民增收的新機制。推進扶貧攻堅,政府是主導,農民是主體。把政府的組織引導變成農民的自覺行動,讓農民的創業熱情得到正確引導和有效保護,是提高扶貧攻堅速度和效果的關鍵所在。為此,我們積極探索實踐了“部門推介,農民創業,金融支持,跟蹤服務”的組織模式,建立了內外互應,上下互動,左右同步,整體聯動的產業扶貧新機制。一是部門推介。由涉農部門通過實地考察、技術論證、市場調研,篩選出適宜陵川不同區域、不同條件,適合廣大農户創業需要的項目,通過會議、電視、網絡、報紙等多種形式,向廣大農民推薦介紹,告訴他們項目建設內容、適宜範圍、發展條

件、相關政策、投資概算、效益及風險,讓農民知道了幹什麼、怎麼幹。去年,全縣共推介項目8大類24項,受到廣大農民歡迎;二是農民創業。在部門推介的基礎上,由家户依據當地實際和自身條件,自主選擇創業項目,通過鄉村組織,向涉農單位和金融部門進行申報,審核通過後,建檔立卡,有針對性地進行扶持和服務;三是金融扶持。圍繞部門推介的產業扶貧項目,各金融企業同步推出面向農户的3至30萬元不等的金融支農產品4大類16種,採用“項目審核,信用評定,一次授信,隨用隨貸,餘額控制,週轉使用”的管理辦法,對項目户給予信貸支持。,共評定信用户4000户,授信1.4億元,發放貸款3000萬元;四是跟蹤服務。由縣鄉兩級涉農部門,對項目户實行責任到人,全程跟蹤的“一站式”服務,幫助農民解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技術、管理、銷售等方面的困難,保證項目建得成,幹得好,能受益。去年以來,全縣以家庭或專業合作社為單元,共申報實施各類項目1103個,投資總額8922萬元。扭轉了山區農民創業無力,脱貧無路,增收無望的困境。

三、破除瓶頸制約,改善生存條件,創造農民安居樂業的新環境。生存環境惡劣是制約貧困農村發展的最大“瓶頸”。在推進扶貧攻堅過程中,我們借勢而進,乘勢而上,集中力量改善貧困農村的基礎設施,竭力破除山區農民生產生活硬件制約。多方籌措資金9726萬元,實施了磨河供水擴建改造工程,輻射了8鄉鎮279個行政村15.8萬人。通過實施飲水安全全覆蓋工程,新解決了142個村、4.6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投資4050萬元,攻堅“村村通掃尾工程”,新增水泥路202.6公里,涉及47個貧困村,全縣水泥路村通率達到98%以上;對於一些居住特別分散,基礎條件惡劣的山莊窩鋪,持續推進移民搬遷工作,僅去年一年就搬遷百人以下自然村20個,解決了近千名貧困農民的生存困難。

四、用好用足政策,激發內在活力,營造全面參與扶貧的新氛圍。我縣貧困面大,可用財力有限,為了增加扶貧投入,加快脱貧步伐,我們在資金籌措上,通過積極主動爭取上級,精打細算用足本級,政策引導激活民間,動員社會多元參與等途徑,有效緩解了資金投入不足的困難。去年,全縣爭取市級以上各類扶貧資金貼息資金萬元;縣財政籌措產業扶持、貸款萬元;通過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的政策引導,萬元,農民籌資萬元。在資金拉動金融部門投入貸款使用上,我們堅持“扶持依據幹勁定,投入隨着規模定,資金跟着項目走”的原則,力求通過政府扶持和社會幫持,激活廣大農民的內在動力,確保有限的扶貧資金髮揮最大的激勵作用,最優的拉動效應。去年,列入市級首批扶持的80個貧困村,個產業扶貧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在增強扶貧力量上,我們全力推動各級領導帶頭,機關定點幫扶,幹部結對到户,社會廣泛參與責任的落實和氛圍的形成,在71個市級單位對口幫扶80個貧困村的基礎上,154個縣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共幫扶貧困村165個,621名副科級以上幹部共結對貧困户623户。有21家民營企業參與了貧困農村開發工作;一年來社會各界累計投入貧困村資金達餘萬元,捐贈物資價值300萬元,形成了全社會關心扶貧、支持扶貧、參與扶貧的大格局。

五、着眼長遠發展,着力強基固本,增強農村自我發展的新能力。多年來實踐證明,扶貧攻堅成果要得到長期和鞏固和發展,不能只靠一時一事的給錢、給物,重要的是提振信心,提升素質,創新機制,創造活力。我們着眼於貧困農村長遠發展,在強基固本上狠下功夫。一是抓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能幹事、會幹事的本領和勇氣。全縣共開展畜禽養殖、大棚蔬菜、乾果經濟林、中藥材等農業實用技術培訓350餘場,培訓農民3.86萬人次,開展計算機、焊工、汽車駕駛等各種創業培訓20場1000餘人。潞城鎮通過晉煤集團牽線搭橋,選派30名農民赴山東壽光,經過15天的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全部建起了設施蔬菜種植項目,成為全鎮千畝大棚蔬菜種植的骨幹;二是狠抓基層組織建設。針對部分貧困農村人才缺乏的實際,我們採取“四帶一派”的辦法,從富村選派幹部到窮村任職,從強村選派幹部到弱村任職,從大村選派幹部到小村任職,從先進村選派幹部到後進村任職,從縣鄉機關選派優秀幹部整頓亂村,共選派了81名優秀人才跨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基層黨組織在扶貧攻堅中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得到增強;三是大力發展合作組織。圍繞中藥材、蔬菜、生態養殖等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組織130餘個,擁有社員2萬多人,增強了貧困農民闖市場的能力。我縣的扶貧攻堅雖然能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一點成效,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確決策的結果,是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的結果,是市直各部門和幫扶單位傾力支持的結果,也是全縣人民奮力拼搏的結果。特別是市委張書記、市政府王市長,多次蒞臨陵川調研,就扶貧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市四大班子的各位領導情繫山區,心繫農民,經常深入我縣指導工作,幫助縣鄉幹部理思路、解難題。市農委、財政局等職能部門,在項目建設、產業扶持等方面給予了最大支持。晉煤集團、交通銀行、園林局等幫扶單位,也盡其所能,從人、財、物等方面對貧困農村給予了大力幫助。這些,都為我們堅定信心,奮力攻堅增添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提供了寶貴的物質支持,陵川人民將永遠銘記在心。

貧困是陵川最大的縣情,脱貧是我們最大的責任。我們決心以這次會議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好會議精神,虛心學習兄弟縣市的好經驗、好做法,再鼓幹勁,負重奮進,努力把我縣扶貧攻堅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和水平,以實際行動回報各位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愛。同時,我們也熱切地希望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單位的各位領導,能一如既往地對陵川的經濟社會發展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我們堅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有市直各單位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全縣幹部羣眾的共同努力,陵川一定能夠奪取扶貧攻堅的新勝利,譜寫全縣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扶貧攻堅工作調研報告扶貧攻堅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根據縣委辦公室和縣政府辦公室關於開展扶貧攻堅工作督查的通知要求,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組織人員對精準扶貧工作落實情況開展了全面檢查,認真自查自糾。現將自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縣委十三屆全體(擴大)會議精神傳達貫徹情況。

一是召開鎮黨委會,給合我鎮實際情況,制定了《關於加強XX年度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對我鎮扶貧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等作了全面要求。

二是為了落實縣委及鎮黨委會議精神,鎮黨委政府組織召開了鎮村幹部會議,傳達了縣委和鎮黨委會議精神,對扶貧小額信貸、不精準貧困户的排查、扶貧項目的推進等近期扶貧工作作了安排和部署,要求鎮村組幹部必須深入扶貧農户調查瞭解扶貧户需求,為其制定可行的幫扶措施和方案。

三是着力解決特別貧困户住房困難問題。在聯繫我鎮縣領導的關心和協調下,張村3組王繼淮、楠木6組楊元平,星海村4組李恩均、同福村6組楊元平4户扶貧户住房困難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年底前完成上述扶貧户危房改造。

二、幹部人才駐村幫扶工作動員大會貫徹落實情況。

一是在鎮黨委會和鎮村幹部會議上對沐委辦22號《關於選派幹部、人才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的通知》和沐組幹24號《關於王顯楊等同志任職通知》文件進行了傳達,組織成立了市級幫扶部門市住建局局長任組長,張村貧困村第一書記、鎮專業技術人員和鎮聯繫村幹部為成員省定貧困村張村駐村工作組;專職黨委副書記為鎮黨委專職負責主抓扶貧工作。

二是為推進我鎮各村扶貧工作,對部分村聯繫村幹部進行了調整和充實。

三、駐村幫扶落實情況。

鎮黨委政府對駐村工作組到貧困村開展工作全力支持,對工作組成員入村工作車輛提供保證,對其生活做到了妥善安排張村駐村工作組已深入張村7次,已對全村82户扶貧户進行了走訪,已瞭解了村情和各貧困户家庭狀況。現在駐村工作組正結合貧困村村內基礎設施及基本公共服務建設需求數據採集工作,對各扶貧户經濟發展需求作進一步的摸底。

四、扶貧項目推進情況。

今年我鎮扶貧解困脱貧人口任務數為120人,目前已脱貧23人,完成比例為19%;扶困户危房7户,目前已完成4户,另外3户正在修建中,預計年底前可全部完成;土雜雞養殖50户 ,7500只,目前已完成雞苗採購招標和採購合同簽訂,在9月底中標企業將供雞苗。以上扶貧項目的實施,各涉及的村都進行了公示。

五、貧困對象動態管理情況。

目前我鎮正按照要求對未錄入貧困系統的貧困户和不精準貧困户進行核實,待名單確定後,將對精準扶貧困户進行相應的調整。同時完善相關台帳和檔案資料。

六、存在問題。

一是在幫扶工作中,鎮村組幹部無資金項目,對扶貧户無實質性的幫扶;二是部分扶貧户發展經濟的主觀能動性較差,等靠要的思想嚴重;三是部分扶貧户家庭缺勞力,缺乏發展經濟的能力。

七、下步工作措施。

一是做好未錄入貧困系統的貧困户和不精準貧困户進行核實,做到扶貧對象精準。二是繼續做好扶貧項目推進工作,確保按時完成扶貧民生工程項目。三是按照我鎮XX年度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加強組織領導和對鎮村幹部的督查,全面完成XX年精準扶貧工作。

調研報告:如何啃下扶貧攻堅“最硬的骨頭”扶貧攻堅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武陵山片區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於一體,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佈廣的連片特困地區,也是重要的跨省經濟協作區。XX年11月,隨着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試點的啟動,政策機遇給地處湘鄂邊陲、武陵山脈東端的石門縣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更大的資源優勢。近年來,石門縣委、縣政府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以建設“生態石門、現代石門、幸福石門”為目標,提出了“把扶貧作為民生攻堅一號工程”的戰略要求,取得了非常明顯的工作成效。然而,成績的背後是長期與貧困落後為伍,目前仍然戴着“三頂帽子”(省扶貧開發重點縣、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縣、少數民族高寒山區貧困縣)、扶貧對象達8.25萬、納入扶貧攻堅規劃的貧困村有124個的嚴峻現實。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之路怎麼走?特殊貧困片區如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湖南省委黨校聯合石門縣委黨校,通過實地調研走訪,給出了一份清晰答卷。

一、搶抓機遇,突破交通瓶頸

著名全球發展問題專家、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傑弗裏·薩克斯説過:“結束貧困的關鍵在於讓窮人走上發展的階梯。”建立一個結構完善、佈局合理、出行暢通、城鄉連貫的綜合交通網絡,正是此“階梯”的第一階。交通不改善,脱貧只是空談和幻想,發展旅遊等第三產業無從談起,“風景好,路不通,只能望而卻步”。扶貧攻堅一定要把改善交通設施作為前提,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儘快加以解決。

一是積極爭取國家項目支持。縣委、縣政府要對照《武陵山片區石門縣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在爭取扶貧攻堅優惠政策上主動作為,搶佔先機,將優惠政策轉化為突破交通瓶頸的扶貧開發項目。特別是對石門西北山區扶貧攻堅有着決定性意義的宜張高速要督促相關部門抓緊立項開工。

二是要加大統籌力度提高項目工程投資標準。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要從貧困山區建設成本高的實際出發,取消縣財政配套項目資金的有關規定,因地制宜確定山區路幅寬度,將西北山區過窄的道路拓寬到4.5米,從而為開展西北旅遊創造有利條件。

三是要按照路網建設與產業佈局、旅遊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建設好宜張高速、常張高速、安慈高速石門連接線,提高通達廣度和快捷程度,增強交通幹線的承載能力。另外,要打通斷頭路,修好環城公路,升級水泥路,實現內外全覆蓋。在村組道路建設上則要因地制宜,宜寬則寬,適度超前,併為未來預留髮展空間,切實突破交通瓶頸。

二、因地制宜,培植特色產業

培植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是貧困地區脱貧致富的“造血”之舉。縣委、縣政府要以美化生態環境為目標,以提高扶貧效益為中心,以改善貧困山區生產和生活條件為重點,寓生態建設於扶貧開發之中,依照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特點,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走發展現代農業和特色產業的路子,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一是要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在壯大柑橘、茶葉、煙葉、蔬菜、油茶、藥材等產業的基礎上,培育發展蜜蜂、馬頭山羊、黃牛、野豬等生態養殖產業。集中扶持培育一批規模大、技術先進、品牌優勢明顯、輻射帶動力強的生產基地、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採取由龍頭企業帶動及工業化生產的方式,把特色產業從原料生產—產品加工—市場營銷連接起來,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抗風險能力,保持長期穩定的高效益。同時要重視貧困地區農產品市場建設,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以石門柑橘產業為例,目前石門柑橘樹齡大都達到或接近三十年,品種改良迫在眉睫,國家和省市有關職能部門應加大柑橘品改資金的支持力度,以增強柑橘產業的發展後勁。又如石門茶葉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然而深加工還有巨大的空間,品牌價值的潛力亟待進一步挖掘,對此國家及省市相關部門應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要發展生態旅遊業。石門的自然風景獨特優美,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歷史文化底藴深厚,因此,發展生態旅遊業可謂得天獨厚。因此,要在成功創建旅遊強縣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生態遊、休閒遊、鄉村遊等旅遊產品,推進旅遊產業提質升級,特別是要與上級旅遊部門及有實力的旅遊企業合作,通過積極謀劃、全力推介,使石門儘早儘快融入張家界-吉首-鳳凰風情旅遊圈及宜昌-張家界生態旅遊圈,進一步做大做強石門的旅遊產業。

三是要發展礦物加工業。石門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矽砂礦、石膏礦、磷礦、鐵礦等都有巨大的儲量,但目前大都是出售原礦,附加值很低,如何進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已成為當務之急。可考慮引進一些戰略性和生態環保性的企業,對礦產資源進行精深加工。

三、優先教育,深化智力開發

優先發展教育是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增強“造血”功能的有效扶貧方式。一是要抓好基礎教育。對目前的學校特別是農村的學校要增加資金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為了提高農村學校的師資水平,可考慮設立貧困山區教師特殊津貼,以吸引城市學校的優秀教師去農村學校教書,讓城市和農村的教師實現雙向良性交流,讓貧困人家的孩子共享教育公平。

二是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是讓貧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長、解決就業的重要手段。對一個貧困學生進行免費的職業教育,就是為一個貧困家庭注入“造血細胞”,必將帶動這個家庭脱貧致富。

三是要繼續落實“雨露計劃”。讓農村貧困家庭的新生代勞動者免費接受就業培訓及實用技術培訓,或者獲得培訓結業證後予以補貼,以督促農村勞動力掌握一技之長。同時加強與農業高校和農科所的“聯姻”,為他們提供科研基地,爭取他們對農副產業進行長期指導。建議省、市政府將有關高等院校和高等職校納入扶貧後盾單位,利用他們的優勢到石門開展支教、科技興農等方面的工作。

四、統籌安排,實施易地搬遷

石門縣地理環境特殊,西北山區和縣城周邊地區自然條件迥異,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全縣80%以上的生產總值由縣城及周邊地區完成,而佔總面積70%、佔總人口45.2%的西北部山區僅完成20%左右。這已經成為石門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肋”,也是扶貧攻堅工作要啃的“硬骨頭”。可以這樣説,石門縣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是要實現西北部山區的突圍。正如縣委書記董嵐所説的“沒有西北山區的小康,就沒有石門全縣的小康。”

因此,一方面要在政策特別是在資金、項目上向西北部山區傾斜,狠抓交通等公共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發展西北部山區的產業。另一方面必須統籌安排,讓一些生活在自然條件最嚴酷、資源最貧乏、環境最惡劣的山區貧困人羣通過土地整理、置換、流轉等辦法在所轄區域內進行易地搬遷。搬遷的村鎮要進行整體規劃,把集鎮建設與移民扶貧有機結合起來,在建設好集鎮的同時,建設好移民小區。縣內不具備安置條件的,可由省、市出面協調,解決移民安置地問題,使移民搬遷的扶貧工程得以有效實施。

五、完善機制,妥用扶貧政策

石門縣已被國家納入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範圍,縣委、縣政府一定要完善機制,用活用足扶貧政策。

一是把專項計劃扶貧、惠民政策扶貧、行業部門扶貧、對口支援扶貧以及社會各界扶貧整合起來,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真正形成相互配合、相互補充、互為支撐的大扶貧工作格局。

二是除大力爭取扶貧項目資金外,還要積極主動爭取對口幫扶的單位、企業,社會團體、民間組織、民營工商企業家參與扶貧開發,並使之在税收和其他方面享受國家有關優惠政策。

三是積極支持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的發展,使之納入大扶貧的格局,充分發揮其生力軍作用。

四是整合財力資源。按照“政府統籌,資金捆綁、綜合開發、整村推進”的思路,建立“資金跟着項目走,項目定在重點村”的項目資金整合原則,將交通、農業、水利、國土資源、林業、教育、衞生、社會發展、城鎮建設等方面的專項資金,用於特困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發展,有效地提高扶貧開發的整體效益和水平。

五是落實國家有關扶貧開發項目的税費免徵政策。對企業用於扶貧事業的捐款,符合税法規定的可按規定在税前扣除。對移民扶貧搬遷所需土地優先審批,允許搬遷農户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相應的財產收益。

六是積極探索金融支持扶貧攻堅。探索出用財政扶貧資金引導金融資金投入,破解貧困農户、龍頭企業貸款難、融資難、擔保難的難題。

七是激勵、引導企業和個人等社會資金進入法律、法規沒有禁止進入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動與市場推動相結合的多元投資模式,保證扶貧資金源源不斷,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