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最新調研報告:北京室內空氣1/3時間屬“污染”

清華大學昨天發佈首個室內pm2.5污染公益調研報告。調研結果顯示,北京室內空氣有1/3的時間處於“污染”等級,且由於現代人70%-90%的時間處於室內,人均室內pm2.5的吸入量是室外的4倍;同等外部條件下,辦公環境的室內pm2.5等級略優於居住環境,樓層17層以上的室內pm2.5等級最優。此外,使用空氣淨化器、中央空調,對室內空氣淨化能起到明顯作用。

清華最新調研報告:北京室內空氣1/3時間屬“污染”

報告內容

pm2.5吸入量室內佔八成

本次調研由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清華大學建築環境檢測中心等單位聯合發起。調研歷時4個月,首次以參與式感知的方式,通過社交媒體面向公眾徵集志願者。

在XX年11月14日至XX年1月30日期間,調研組共獲得北京市407名志願者累計11萬小時的室內數據,覆蓋北京市13個區縣的7703個地理位置。

調研項目負責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張林介紹,數據顯示,調研期間志願者日均pm2.5暴露量為2018.6微克·小時/立方米,人均日潛在劑量為787.3微克,其中室內暴露量(總量)和潛在劑量(吸入量)約佔到每日總量的80%以上,是室外的4倍。結果顯示,採樣時間段內,北京室內平均pm2.5濃度為82.6微克/立方米,屬於輕度污染,並且,在1/3的時間內,室內空氣處於“污染”等級(大於75微克/立方米)。

辦公室空氣質量比家裏好

研究發現,在總體平均意義上,室內濃度與同期室外濃度存在0.67的比例關係,這體現了建築物對人體的防護效應。同時,隨着室外污染程度的提高,室內外濃度比值呈現下降趨勢。因此,張林在解讀報告時稱,室外污染程度高時,要儘量在室內活動。

調查還發現,在同等外部條件下,辦公環境內的pm2.5等級略優於居住環境,樓層17層以上室內pm2.5等級最優,距離主幹道大於500米的建築略優於小於500米。

張林解釋稱,因為家中有很多污染源,如烹飪、吸煙等,而辦公室通常會有中央空調,這對降低pm2.5濃度有很大幫助。17層以上室內pm2.5等級最優,是因為高層大氣對流較好,揚塵主要集中在中低層。此外,主幹道的汽車尾氣排放也會增加pm2.5的濃度。

空氣淨化器等有明顯作用

調研還發現,在客觀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的主動行為對室內空氣質量影響最為顯著。“雖然室內外空氣質量存在着一定的相關關係,但是我們發現人的主動行為是影響室內環境空氣質量的

關鍵因素。”張林説,其中,空氣淨化器、中央空調對室內空氣淨化起到明顯作用。但是,開窗通風的作用則因室外情況而異,在室外pm2.5監測值低於75微克/立方米時,開窗通風有利於室內空氣質量的改善,而在室外pm2.5監測值高於150微克/立方米時,開窗通風則成為室內空氣質量的破壞因素;另外,烹飪、吸煙、打掃等行為,也對室內pm2.5有影響。

背景延伸 室內空氣污染受關注不夠

有統計數據顯示,現代人70%-90%時間處於室內,室內空氣質量直接影響着人體健康。對於室外pm2.5,人們可以通過肉眼觀察、查看官方監測值等方式獲知,並採取防護措施,但由於室內環境複雜性強,差異性大,專業pm2.5檢測設備龐大昂貴,難以進行普遍實時監測,這使得人們一直缺乏對於室內pm2.5污染程度全面系統的認識和研究。

張林介紹,傳統意義上的空氣質量監測一般是由環保部門負責,但是環保部門所做的空氣質量監測主要是大氣質量,對於室內空氣質量的監測,不管是認知上,還是標準上,都存在一定盲區。

在他看來,人們對於室內空氣污染的關注和了解還遠遠不夠,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數據,可以進行更深刻的研究,最終能夠促成更多的改變,比如建築材料的更新,室內空氣質量標準的制定,或者基於大樣本量的數據,研究pm2.5與健康的關係,比如拓展現有對於呼吸系統疾病影響因素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