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報 告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政 府 工 作 報 告

二○○五年一月十一日在蚌埠市禹會區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代區長 宋家傳

各位代表:

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區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4年工作回顧

2004年,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帶領全區人民團結奮鬥,開拓創新,確保了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全面完成了區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一)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綜合實力得到提升

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466萬元,增長13%,三次產業分別增長18%、14.2%、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0026萬元,增長15.1%。實現財政綜合預算收入11559萬元,增長14 %,其中地方收入6546 萬元,增長17%。

以農民增收為核心,農業經濟效益顯著。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嚴格執行農村税費制度改革政策,加大對農民負擔的監管力度。落實中央糧食補貼政策,及時足額下撥糧補款。大力推廣優良品種,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 2429萬元。種植業喜獲歷史性突破,全年糧食總產達3.19萬噸,較上年增長158.8%。農民人均純收入2766元,較上年增長28.9%。

以“工業強區”為主線,工業經濟持續增長。繼續加大對規模以上企業經濟運行的監測、協調、服務力度,工業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預計實現利潤1628萬元,增長15.4%。進一步優化資產配置,整體轉讓了新光皮件服裝總廠,先後對3家企業實施了股份制改造,對1家企業實施了破產,共盤活存量資產6754萬元,調整勞動關係1682人。輕工製藥機械有限公司、汽車油箱製造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企業改制成果進一步顯現,“工業強區”戰略得到推進。

以招商引資為抓手,外向型經濟水平有所提高。行政區劃調整為發展外向型經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我區以此為契機,修訂完善了招商引資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將任務分解到各級各部門,在全區基本形成了“人人關注招商,人人蔘與招商”的良好氛圍。充實完善招商引資項目儲備庫,重新制作了禹會區招商引資指南,着手啟動失地農民創業開發區建設。不斷完善招商優惠政策,強化激勵機制,拓寬招商途徑,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年實際引進內資1.2億元,利用外資369萬美元。天河景區開發項目已與投資商初步達成開發意向。

以提升三產層次和水平為重點,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全面落實關於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商貿流通、餐飲服務、社區服務等第三產業不斷壯大,三產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安徽淮宇建築公司等一批民營企業落户我區。2004年全區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總量已佔全區的60%以上。

努力增收節支,確保了財政平衡。強化税收徵管,大力開展協税護税工作,支持納税大户發展,積極培育税源。全年支持經濟發展支出資金近149萬元,確保了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深化公共財政支出改革,強化支出管理,大力壓縮一般性支出,保證了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需要。嚴格執行財經政策,加強會計監督和服務。

(二)社區基礎工作得到加強,社區建設穩步推進

積極推進社區建設。在轄區單位大力支持下,全面完成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建設任務,並被授予“安徽省社區建設示範城區”。

構建社區勞動保障平台。做到了“四有”、“六到位”。就業服務網絡不斷完善,全年共成立非正規就業組織104個,各社區介紹就業1160人,並湧現出一批自主創業帶頭人。大慶街道紡北社區居委會被授予全省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先進工作站。

積極探索社區衞生服務新路子。按照集預防、醫療、康復、保健及健康教育為一體的標準,建立健全以具有綜合功能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服務站為主體的多樣化社區衞生服務網絡。

不斷健全社區治安防範體系。張公山街道長盛路社區居委會“社區110”模式在全市推廣。

廣泛開展以社區為主體的全民健身活動和羣眾性文化活動。張公山街道被國家體育總局、中央文明辦評為“全國城市體育先進社區”,緯四街道上海棧社區居委會被中央文明辦、文化部評為“全國羣眾文化先進社區”。

(三)城市建設和管理力度加大,城區面貌明顯改觀

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修建了大慶長青社區等4條三、四類道路。新建了1000餘平方米的張公山五村遊園。整修了大慶長青社區、朝陽紅陽社區等健身活動場地。全面維修改造了56座水衝式廁所。新建了6個地下垃圾中轉站。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面積達21萬平方米。完成了紅旗三路農貿市場、緯四路農貿市場和淮上路農貿市場一期建設任務。6.2萬人次參加了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共新植樹木3.2萬餘株,新增公共綠地面積2.4萬平方米。

文明創建工作取得實效。圍繞 “深化文明誠信建設,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的工作目標,組織開展了“全國第二個公民道德宣傳日”等創建活動。制訂了《禹會區文明創建工作目標考核辦法》等一系列制度。創建了張公山八村社區居委會等13個市級文明社區。

城市管理力度不斷加大。強化市容整治,開展了佔道經營、飲食攤點、農貿市場等專項整治活動。環衞作業質量進一步提高。拆違工作進展順利,全年共拆除違法建築12萬平方米。組織開展了農民宅基地普查登記工作。

全力配合市重點工程建設。繼續為張公山大塘區域綜合治理改造、豐原二期還原小區建設徵地等市重點工程做好服務工作。八一集團擴建項目徵地拆遷截止到上年12月底,已拆遷居民228户,完成工作量90%。提前完成豐原倉儲項目128户居民的拆遷任務,豐原酒精配套工程徵地項目順利完成。做好城市防洪工程協調服務工作,“兩溝三站”項目施工環境得到保證,宋灘村整體搬遷已經啟動。全年重點工程拆遷面積15.7萬平方米。完成了7.5萬平方米的光彩還原小區的建設和5000餘平方米的豐原二期還原小區建設任務。

(四)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順利完成了區劃調整。在區委的統一部署下,政府各部門密切配合,分工負責,順利完成了區劃調整更名揭牌、人員劃轉、資產交接等各項任務,成立、撤併了相關工作機構,實現了工作對接,理順了管理關係,保證了平穩過渡。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推進素質教育進程。制定實施了“名師名校”工程,並被授予安徽省首批“中小學生課外文體活動工程示範區”。朝陽三小教學樓投入使用,35中和張公山一幼教學樓已經建成,辦學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順利完成了二十八中、山香國小、宋灘國小撤併工作。

圓滿實現了人口與計劃生育的預期目標。以宣傳貫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安徽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為主線,開展計劃生育專項清理整治活動,實施“關愛女孩行動”,在計劃生育依法行政、規範管理、優質服務、創新機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績。不斷完善區、街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平台,形成了就業再就業工作組織體系和工作責任體系,全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4760人,農村勞務輸出2605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4247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落實。組織開展最低生活保障線入户審核工作,全年享受低保為6.48萬户次、19.01萬人次,發放低保金1052萬元,做到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積極做好受災農民春荒救濟工作,並在兩個鄉鎮展開了被徵用土地農民“農轉非”工作,共轉城7833人。

文化事業不斷髮展。區文化館正式投入使用,秦集鎮馮嘴村被文化部正式命名為花鼓燈藝術原生態保護村。積極組織各類花鼓燈藝術團體參加安徽省第六屆花鼓燈藝術節並取得了優異成績。

全面構築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格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深入開展創建安全文明小區活動。加強對轄區內“法輪功”修煉者的幫教、轉化,加大對頑固分子的打擊力度。消防、禁毒工作取得新的成績。積極做好部分企業軍轉幹部的穩定工作,全力做好重點工程、企業改制等方面的矛盾調處工作,穩妥解決了各類羣體上訪隱患等不穩定因素。順利通過安徽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城區複查驗收。

高度重視安全工作,安全生產常抓不懈。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先後組織進行了非煤礦山、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等專項整治活動,全年未發生安全生產責任死亡事故。進一步加強食品衞生監管和查處力度,實施食品放心工程。

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單位清查摸底工作基本結束。國防武裝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連續三年被評為徵兵工作先進單位。民族宗教、殘疾人事業、老齡、僑務、民防、機關事務等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進步。

(五)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

制定和完善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在全市縣區中率先改革,修訂完善了鄉鎮街道和區直機關目標考核責任體系,進一步體現其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行政效能不斷提高。

自覺接受監督。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的制度。認真辦理了區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提出的2件議案、42件建議和區政協六屆二次會議提出的62件提案。依法理順農村基層管理體制,政務公開、事務公開、村(居)務公開、廠務公開紮實推進。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婦聯和工商聯等羣眾團體的聯繫,民主渠道進一步拓寬。

推進依法行政。深入開展“四五”普法教育活動。認真實施《行政許可法》,積極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切實規範政府職能,進一步依法行政,在提供公共服務、加強政策引導、提高行政效能和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做了積極的努力。以政風評議為契機,切實加大政府效能監察力度,政府工作人員堅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工作作風有了明顯轉變,政府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程度有了新的提高。

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動。進一步做好經濟責任審計和政府採購、招投標工作。完成5個單位的經濟責任審計,全年節約採購資金44萬元。積極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及時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的一年,成績來之不易。我們在面對和克服各種困難,着力解決各種具體問題的同時,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正確把握髮展大局不放鬆,統籌兼顧,重點突破,各項工作都取得較大的進展。這是區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人大、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區各界團結戰鬥、奮力拼搏的結果,也是轄區單位大力支持、全力相助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區人民政府,向所有關心、支持、參與禹會區建設和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總量偏小,發展速度不快,其中工業經濟發展速度低於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中小企業的利潤率低,效益不夠理想。從農民人均純收入分析,傳統種植業比例偏大;從農村經濟結構來看,養殖業和勞務經濟總量偏小。二是因鐵路專用線規劃原因,工業園區建設受滯,招商引資缺乏載體,發展空間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三是財政收入的增加難以滿足工資的剛性增長及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需要,收支矛盾依然尖鋭。由於城市開發和重點工程建設,局部地區的税源損失較大。四是隨着改革的深入,以往長期積累的一些矛盾和問題難以化解,信訪穩定形勢仍然嚴峻。五是在區劃調整中,由於人、財、物和管理體制等沒有完全理順,導致在有些方面權責不清、關係不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的開展。以上這些問題有待於我們採取切實措施,逐步予以解決。

二、2005年主要任務

2005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鞏固加快發展成果,保持經濟社會良好發展態勢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面實現“十五”計劃目標、銜接“十一五”發展的重要一年。我們既要看到宏觀經濟形勢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的良好外部環境,又要看到面臨的各種不利因素,更要看到我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所具備的良好基礎、獨特優勢和巨大潛力。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信心,做到堅定、清醒、有所作為,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2005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進一步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着力推進改革開放,積極培育税源經濟,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發揮各類資源的綜合效益,努力在企業改制和旅遊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突破,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主要奮鬥目標是: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三次產業分別增長6.7%、10.5%、10%;

財政收入增長10%,其中地方收入增長11%;

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

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9‰以內。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的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突出抓好招商引資,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

搶抓機遇,加快招商引資載體的建設工作。園區是招商引資的載體,經濟發展的平台。失地農民創業開發區對我區經濟發展來講是一個極為難得的機遇。我們要抓住機遇,按區委領導、政府主導、全員參與、發揮整體功能的要求,積極協調市有關部門給予有力支持,做好園區前期規劃,爭取在年內實現基礎設施動工建設。

夯實基礎,不斷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機制。強化招商引資工作目標責任制,嚴格目標考核,建立以獎為主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鄉鎮、街道、部門和個人招商引資的積極性。加強與國內外重點客商的溝通聯絡,及時準確地掌握客商的投資意向、投資動態,爭取招商引資的主動權。進一步充實招商工作力量,強化招商業務培訓,努力提高招商工作水平。不斷改進招商方法,創新招商模式,明確企業招商引資的主體地位,鼓勵企業以商招商。在繼續抓好小分隊招商、組團招商的同時,積極探索代理招商、委託招商、網上招商、利用友好城區招商等新型招商方式。

拓展發展空間,深入挖掘招商資源。繼續把招商引資工作與企業改革緊密結合,爭取推出一批檔次高、吸引力強、操作性強的招商項目。注重抓大項目,抓有牽動性的項目,抓有增長點的項目。大力宣傳和推介現有重點項目,努力做好以項目招商、引商的工作。

牢固樹立服務意識,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充分發揮投訴受理中心作用,健全投訴受理機制,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努力營造一個安全文明的法制環境、誠實守信的人文環境、高效快捷的辦事環境。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為投資者提供全方位和高質量服務,對外來投資項目進行全程跟蹤服務,協助辦理立項、登記、審批、發證等各項手續,全力排解外來投資中的各種困難。切實兑現招商承諾,落實招商引資優惠政策。

(二)樹立工業強區理念,做大做強骨幹企業

緊扣產權制度改革這一核心,紮實推進企業改制。運用產權轉讓置換、公司制改造等多種形式,通過結合重點工程建設、招商引資等多種途徑,盤活企業資產存量。多方籌措改制資金,妥善安置企業職工,實現企業產權和職工身份雙置換。年內要爭取完成3 - 5户企業改制。

扶優扶強,促進骨幹企業發展壯大。充分發揮政府信息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協調各方關係、搭建信息平台等方式,引導晶菱機牀有限公司等一批優勢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經濟效益、拓展發展空間,促進骨幹企業逐步發展壯大。

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大力支持轄區單位發展。突破條塊分割式管理觀念,不斷加強與轄區內企業和科研院所的聯繫,努力為轄區單位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主動接受轄區內企業和科研院所輻射,充分利用其豐富的人才、管理、技術等優勢,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三)統籌發展城鄉經濟,加快推進農村小康進程

高度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大力調整農產品結構,加速構築體現特色、突出優勢、適應市場、富有強勁競爭力的農業產業結構體系。在抓農產品質量上狠下功夫,着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培育一批名牌農產品。大力推廣“公司+農户”的產業模式,加快東周蔬菜基地、西朱水生蔬菜(蓮藕、茭白)基地建設,推動蔬菜生產向規模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圍繞天河湖的綜合開發,着力發展名、特、優水產品,提高水產品的產量和效益。加快發展優質畜禽養殖,大力發展林果經濟。

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是加快小城鎮建設、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要把這項工作落到實處,必須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力度,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加強勞動力市場體系建設,增強勞動力就業的對外競爭力。

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切實做到農民增收、減負。繼續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健全涉農收費公示制和監督機制,不斷鞏固農村税費改革成果。嚴格執行土地徵用政策。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

(四)加快發展民營經濟,不斷增強區級經濟活力

積極發展旅遊經濟。着手編制天河、黑虎山旅遊風景區的控制性規劃。繼續推進馮嘴花鼓燈藝術原生態保護村的建設工作。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投入景區景點開發,推動天河景區中心區項目的儘早實施。強化旅遊項目的開發宣傳和推介工作,促使旅遊經濟早日成為我區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和經濟增長點。

全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繁榮市場、擴大就業、增加税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貸款難、用地難等問題。重點引導科技型、外向型、吸納就業型和農產品加工型企業加快發展,集中扶持一批規模較大、實力較強、有品牌優勢的企業做大做強。

不斷提升三產層次和水平。積極發展社區服務業,推動社區服務向產業化、市場化發展。大力發展物業管理、家政服務等便民服務業。積極推進會計、拍賣、招投標、法律諮詢等中介服務業的發展,促進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的市場化和社會化。大力發展商業流通。繼續加強市場建設和培育,壯大原有商業街區。支持大慶建材城、上海棧建材裝飾批發市場等專業市場鞏固和擴張,扶持紅旗二路茶葉市場、張公山服裝市場、秦集東周蔬菜批發市場等特色市場發展壯大。

(五)推進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努力構建公共財政框架

大力培育税源經濟。鞏固重點税源和骨幹税源,最大限度地釋放轄區企業税收增長潛力,力爭實現區域税源經濟的新突破。依法加強税收徵管,大力開展協税護税工作,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強對税源的動態管理,保證財政收入及時、足額、均衡入庫,確保完成全年預算任務。

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繼續推進複式預算、零基預算、部門預算改革,規範預算編制的方法和標準。健全完善政府採購預算管理體制,加強政府採購監督和管理,規範採購操作行為,擴大政府採購規模。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強化預算外資金管理,統籌安排預算內外財力。努力保證各項重點支出的需要,認真落實中央和省關於一般性支出繼續實行零增長的要求,嚴格控制會議費、招待費等支出。

紮實推進鄉財區管改革。嚴格控制鄉鎮新增財政供給人員,研究制定控制鄉鎮新增債務和積極消化舊債務的考核辦法,逐步減少鄉鎮財政負債。

強化財政監督職能。加強對財務收支和專項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嚴肅查處截留、隱瞞、藏匿、私設“小金庫”、亂收亂支等違規違紀行為,做到預算外資金全部納入財政專户統一管理,各專項資金按規定用途使用。

(六)推進重點工程項目實施,提升城區建設和管理水平

做好重點工程項目協調服務工作。加快八一集團擴建項目徵地拆遷工作,開工建設拆遷還原小區。協助做好光彩市場一期拆遷户還原工作。組織實施張公山大塘區域綜合治理改造二期工程拆遷工作。加大宋灘村整體搬遷前期有關工作力度,保證城市防洪工程順利進行。配合做好蚌埠新港擴建工程。圍繞豐原集團、華光集團、蚌埠捲煙廠擴建工程,幫助做好相關區域的拆遷徵地工作。努力營造良好的建設環境,促進城區面貌的改善,推動城區經濟發展。

加大城區建設力度。圍繞張公山大塘區域綜合治理改造、八一化工集團擴建等工程,推進塗山西路、朝陽南路的綜合開發。啟動張公山北村拆遷改造工作。全年實現舊城開發改造面積20萬平方米。加快長青北路農貿市場和釣魚台長中路農貿市場建設,做好淮上路農貿市場的二期拆遷建設工作。繼續抓好鄭郢垃圾場的綠化工作,新植樹木2.5萬株,新鋪草坪2.5萬平方米。改造3條三、四類道路,爭取修建1-2條縣、鄉級道路。

強化城市管理。積極穩妥推進環衞體制改革,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治理,着力整治城市出入口、城鄉結合部、集貿市場等重點部位的髒、亂、差現象。積極探索加強城市綜合管理新途徑、新辦法,建立健全市容環境的長效管理機制。加大對新生違法建築拆除力度,認真抓好拆違後的建設和管理工作,鞏固拆違成果。

(七)着力打造社區建設平台,不斷拓展社區服務功能

充分發揮社區各項硬件設施的作用和效益,不斷規範完善社區各項規章制度,為打造社區建設平台、為轄區居民、單位提供服務奠定堅實的基礎。根據新形勢下社區特點,繼續加強社區幹部隊伍建設,引導社區工作人員不斷加強學習和實踐鍛鍊,努力提高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充分發揮社區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功能。加強社區工作網絡建設,整合各方面的有效資源,努力建立一個渠道暢通、運行有效的社區工作網絡。建設以人為本、和諧的社區。大力營造建設現代化社區的良好氛圍,鼓勵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和支持社區建設,促使轄區單位積極配合社區建設和各項工作,實現資源共享、社區共建、文明共創的社區工作目標。

(八)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進一步鞏固提高“兩基”成果,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實行教師崗位職務評聘分離制度,加快教育現代化、信息化進程。繼續增加教育投入,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新建天河中學教學樓,爭取啟動十四中和大慶路國小教學樓建設。推動全區創建示範學校和創建文明校園工作深入開展,爭創1-2所省級特色國小和1-2所市級示範學校。

認真貫徹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以“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為核心,以提高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和羣眾滿意率為標準,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別比,落實“屬地管理、單位負責、居民自治、社區服務”的工作機制。做好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健全基層計生工作網絡,強力推進城區和農村計劃生育綜合治理。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繼續推進“深化文明誠信建設,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活動”的各項工作。抓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在全社會廣泛開展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文明教育活動。積極開展以創建文明社區、文明單位、文明校園為主要載體的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升市民現代文明素質,努力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提升城區文明形象。

把擴大就業繼續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堅持勞動者自主創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以組織起來就業為重點,大力開發就業崗位。加快再就業園的建設,着力推進各項優惠政策的全面落實,使下崗失業人員切實體會到黨的關心和温暖。大力開展面向下崗失業人員的創業培訓,並與創業諮詢、開業指導、小額貸款、税費減免、後續扶持結合起來,為下崗失業人員創業提供系列服務。

努力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維護穩定工作。全力推進 “平安禹會” 創建活動,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專羣結合、依靠羣眾”的方針,嚴格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進一步推廣“社區110”工作模式,不斷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堅決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高度重視社會“轉型”、經濟轉軌和重大工程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妥善處理和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關係。認真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積極開展人民調解和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最大限度地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

積極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廣泛開展羣眾性文化活動,加強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積極發展社區體育。擴大社區醫療覆蓋面,降低傳染病發病率,繼續加大食品衞生安全監管力度,提高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處置能力。切實加強對醫療市場的管理,嚴厲打擊非法行醫。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積極穩妥地做好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做好殘疾人工作,爭創全國示範區。認真開展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特困羣眾生活救助工作,做到應保盡保,應助盡助。繼續做好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第二階段入户登記工作和編碼彙總錄入工作,圓滿完成經濟普查任務。重視安全生產,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努力實現“杜絕重大事故、減少一般事故”的安全生產工作目標。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三、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確保2005年工作任務全面完成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做出了《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這是黨在新形勢下,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做出的戰略決策。政府作為黨執政的載體和平台,提高執政能力,建設“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其根本是堅持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讓人民滿意。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不斷提高公務員隊伍的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和總攬全局的能力。政府工作人員都必須按提高“五個能力”的要求,在實踐中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做到會辦事、能辦事、能辦成事。

(一)不斷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執政能力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依法行政,按事物發展規律去運用權力,正確發揮權力的社會管理功能,防止和規避行政權力被濫用,從而規範行政行為,不斷提高領導幹部的行政能力和領導水平。要建立和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專家諮詢制度、社會公示制度、聽證制度和決策責任制度,不斷提高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決策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保障人民瞭解和參與決策的權利,使政府決策能夠更好地反映民情、順應民意,保護人民羣眾的積極性和實際利益。依法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認真執行各項決議、決定,自覺接受監督。積極支持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高度重視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的辦理和落實工作。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羣眾團體的建議和意見。加強基層民主法制建設,認真開展“四五”普法宣傳教育,深化政務、事務、廠務、村(居)務公開,以全面推進《行政許可法》為契機,實行行政責任問責制度。進一步完善審計約束機制,強化層級監督和專項監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紮實推進廉政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

(二)不斷提高協調服務能力

強化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搞好公共服務、創造公平環境的職能,不斷理順政府與企業、市場和社會的關係,推動政府職能轉移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加強與轄區單位的溝通與交流,從依法管理、熱情服務的角度處理好各方面關係,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主動為轄區單位提供優質服務,想為轄區所想,情為轄區所繫,辦為轄區所需。通過經常性的宣傳、聯繫、溝通、服務,積極尋求各方的理解和支持,促使轄區單位主動配合和支持政府的工作,實現各種利益的“雙贏”。

(三)不斷提高創新突破能力

當前,我們的各項工作任務十分繁重,工作中的難題和難事也比較多,這就要求我們在完成各項日常工作任務的基礎上要敢於創新和突破,善於在工作中抓特色和閃光點,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人精我強。重點工作和工作中的難點要着力尋求突破。通過不懈努力,各項工作在現有物質、現有機制、現有環境條件下,不斷得到鞏固提高。不斷創新思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並切實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堅持經濟發展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切實加強薄弱環節,抓住有利時機,着力推進改革。堅持以人為本,維護和實現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

(四)不斷提高狠抓落實能力

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堅持講真話、出實招、辦實事,雷厲風行,一抓到底,務求實效。堅決反對各種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努力把政府的各項工作和決策落實到為人民羣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上。大力提倡敢於負責、敢於碰硬的精神,進一步增強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繼續推行經濟工作目標責任、運行監測、督查考核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每一項工作我們都要謀劃好起步、發展、提高階段的辦法和措施,並在具體實施中不斷修正和完善。要堅持按規律行事、按程序理事、按規矩辦事,用足、用活各項政策,積極爭取各方面支持。各項工作要有前瞻性和預見性,要有特色、有亮點。要全力維護各方面利益,時刻把人民羣眾特別是特困羣體最關心的問題放在心上,充滿感情,全力以赴地去解決。

(五)不斷提高執政為民能力

政府全體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時刻牢記“兩個務必”,勇於面對困難,善於解決難題,用更多的時間深入羣眾、深入基層,用更多的精力調查研究、體察民情。堅持正確的政績觀,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不斷塑造廉政、高效、實幹、親民的政府形象。政府的每一位公務人員,都要着力豐富和提高自己,努力適應形勢、任務和履行職責的要求,全面提升工作能力。工作不僅要講結果,講效果,還要講效率,講效益,通過紮紮實實的工作,創造出實實在在的成績和政績,把人民羣眾的利益維護好、發展好,以出色的成績造福於民。

各位代表,禹會這一方熱土,正煥發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加快發展,富民強區,時不我待,催人奮進。讓我們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在區委的堅強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區人民,振奮精神,搶抓機遇,攻堅克難,奮力拼搏,為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項工作任務,努力開創禹會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