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開題報告(精選3篇)

隔代教育開題報告 篇1

一、題目背景:

隔代教育開題報告(精選3篇)

1、課題題目:

學前兒童隔代教育現狀及

2、背景:

隨着時代的發展,目前一些年輕或者因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為離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全部推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祖父母們自覺地成為全面照顧第三代的“現代父母”。這樣的確讓年輕一代的父母贏得了更多的時間去忙工作,但是由於祖輩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與父輩或多或少會有差別,容易造成教育的不一致,特別是由於隔代親,祖輩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現過分保護、包辦代替等溺愛現象,也容易出現由於代溝、溝通不良、祖父母教育能力有限,出現只養不教的現象,對於成長中特別是年幼的兒童而言,長期與父母的分離不利於親子之間親密情感關係的建立,也失去了相互瞭解的機會,影響孩子的全面發展。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創新之處

1、研究目標:

本課題研究學前兒童隔代教育現狀及利弊的研究,引起研究對象(家長)對此現狀的思考。重點在於探討出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對兒童的影響,針對現狀,使家長在懂得其利弊的同時能更好的發揮隔代教育的優勢,同時我們堅信研究結果對於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社會的長遠發展有很大影響。

2、內容:

“隔代教育”形成的背景什麼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的內涵以及利弊。

“隔代教育”對家長的要求。

“隔代教育”將從哪些方面進行改善。研究此課題的重要意義

3、本課題的創新之處:

本課題通過對學前兒童隔代教育現狀及利弊的分析與研究,結合真實案例,使祖輩家長和孩子父母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深入理解隔代教育的內涵及影響,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通過觀察、談話,向家長提出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育應注意的事項,從而使隔代教育的優勢得到更好的發揮。

4、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1、資料法:主要是通過圖書、網絡等,深入瞭解隔代教育的`內涵。

2、觀察法: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觀察分析,從各方面深入研究隔代教育的現狀及其利弊。

3、談話法:通過與學前兒童家長、同學、老師一對一談話,瞭解他們對隔教育的看法及意見。

4、討論法:通過對所收集資料的分析,討論當前隔代教育的相關問題:產生的原因、利弊及其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三、本課題參考文獻:

《論隔代教育與兒童心理的發展》黃祥祥《經濟與社會發展》20xx年04期

《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李洪曾《山東教育》20xx年33期

《隔代教育研究綜述》黃珊、陳小萍《現代教育科學》20xx年04期

四、意義:

理論意義:

1、通過對隔代教育現狀的探討和解析,説明隔代教育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2、通過分析隔代教育利與弊,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3、闡述了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育應注意的事項以及怎樣更好的進行隔代教育

實踐意義:

1、利用隔代教育的自身特點指導現實生活的隔代教育

2、利用隔代教育自身的優勢使祖輩家長和孩子父母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3、通過積極引導幫助更多的祖輩家長們成為與時俱進的合格家長,讓隔代教育成為“特色教育”,通過學校、社會與家庭相互配合合力打造新式的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開題報告 篇2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

隨着時代與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或迫於生活出去打工,而把年幼的孩子交給雙方父母進行教育,或者處於離婚的原因,讓孩子在更多的時間由雙方父母進行照顧,我們稱這種教育方式為“隔代教育”。3-6歲的兒童,對他們影響最大的教育有兩種教育形態:一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我們稱之為“親子教育”;另一種則是祖輩對孫輩的教育,我們稱之為“隔代教育”。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國家。在國外,孩子很小就進了幼兒園、託兒所,18歲獨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沒有隔代教育。據調查顯示,在我國城鎮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家長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隨着社會高齡化趨勢的形成,隔代教育現象愈來愈普遍。年輕的父母在生活、學習、工作壓力下,該如何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如何看待中國的隔代教育,長遠看隔代教育弊大於利,但也不能全盤否定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着極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在發揮其教育優勢的同時,認真克服種種負面影響,使孩子現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使我們的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我們積極引導,通過開展大量的鮮活的、校本的隔代教育應用性課題,幫助更多的祖輩家長們成為與時俱進的合格家長,讓隔代教育成為“特色教育”,通過學校、社會與家庭相互配合,合力打造新式的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的現狀分析

無論如何,在現在的社會中,隔代教育是無法避免的,一方面是隔代教育在中國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已經逐漸演變為一種教育的傳統模式,另一方面是迫於生活的物質現實。

老人退休以後在家閒着整天沒有事情,照顧孩子會使他們感到生活很充實,而且會讓老人在年老的時候也會感覺到自己的社會價值,他們會有一種滿足感,因此他們會很樂意去照顧孩子。另一方面子女迫於生存,整天出去工作甚至出差,根本無暇去照顧孩子,因此老人為了減輕子女的負擔,他們會自然而然的去承擔起這份責任。綜上所述,隔代教育在中國這種大環境下,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客觀存在的事實。

隔代教育的優勢:

優勢一:中國有句俗話説:老來少。意思就是説,人的年齡大了以後心理會越來越像個孩子,雖然身體已經逐漸老化但是卻有一顆童心。因此,從心理年齡來説,老人的心理年齡相較於子女的心理年齡更接近於孩子的心理年齡,這樣會讓老人跟孩子相處的更加融洽,同時也會讓老人在經歷人生種種以後,得到心靈的解脱,讓孩子陪伴自己享受晚年。

優勢二:在發展迅速與競爭激烈的現實生活中,子女迫於生計工作的過程中會承受很多的壓力,因此也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年幼的孩子,倘若聘請保姆,一方面加重家庭經濟負擔,再則保姆畢竟不是自己家人,對家庭對孩子都沒有安全保障。俗話説”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因此孩子幼時教育對於孩子教育極其重要,不能輕易地交給別人去照顧。

因此,只有把孩子交給祖輩,不僅能讓子女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且對於孩子的照顧以及教育無疑都是最佳的選擇。

優勢三:在中國農村普遍存在這樣一個羣體—留守兒童。所謂的留守兒童,就是子女出去距離家鄉較遠的地方打工,而把未成年的孩子交與祖輩來照顧的這樣一個羣體。把孩子交與老人照顧,一方面在子女定期定時往家裏面寄錢的時候,會讓老人在晚年生活得更加愉快,同時也會增進老人與子女之間的感情。同時,在老人沒有勞動能力的晚年時期,還能去照顧孩子,同時也是個人價值的體現,會讓老人覺得人生更加有意義,會讓老人的心靈得到慰藉,得到尊重,更有利於家庭和諧。

隔代教育的弊端:

俗話説“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因此,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來説,小時候對孩子進行的教育以及影響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很多人會認為,祖輩們有着充足的經驗以及方法更好的教育孩子,所謂的“隔輩親”也會在這個時期充分體現,祖輩帶給祖孫的這種關愛是任何幼兒教育機構以及保密都是無法比擬的,但是雖然減輕了孩子生活負擔,也為老人增加了生活樂趣,但是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説,是極為不利的。

(一)“隔輩親”溺愛,不利於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

很多老人為了彌補在年輕的時候由於生活或者工作壓力沒有及時的給予子女的關愛,而把這種愛轉嫁到孫輩的身上,因此就很好理解“隔輩親”的形成了。在祖輩年輕時沒有給子女全方位的照顧,因此在照顧孫輩的時候,老人對孫輩孩子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孩子在這種嬌生慣養的生長環境下,不利於獨立的性格養成,甚至會造成孩子較差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其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甚至,有些老人把孫輩孩子視為掌上明珠,讓他們有恃無恐,更加不利於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受傳統思想束縛,不利於跟現代社會融合

3-6歲的孩童,是他們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他們開始出現認知以及模仿的能力,這時候便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以便於孩子健康成長,但是相較於祖輩傳統保守的思想,子女對孩子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的發展能夠接近現代社會的發展,以便孩子長大以後能夠與社會更好的融和。尤其現代社會高科技發展迅速,把祖輩老人們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因此,祖輩的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用他們那個時代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這樣便讓孩子的發展受到了限制,不利於孩子在成長以後跟社會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三)容易使孩子與父母感情隔閡

1、子女由於工作原因,長期與孩子分割,雖然在物質條件上滿足了孩子,但是此時的孩子需要的是心靈的呵護,由於缺乏心靈的共同,與語言的互動,會使子女與孩子心理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在子女教育孩子的時候由於缺乏耐心,會使孩子覺得父母不懂自己,這樣會使隔閡越來越大,彼此的距離越來越遠,長大以後,甚至發展成為憎恨,嚴重者則出現刑事犯罪行為。

2、老人則不同,老人對孩子的溺愛,會讓孩子覺得祖輩比父輩更加愛他們,更懂得呵護他們的心靈,因此,在他們內心相比之下,也會使孩子與子女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甚至出現逆反心理,不利於孩子健康人格的發展。

(四)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

在這個時期的“生活自理”能力,無非是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洗一些簡單的衣物,甚至幫助老人以及父母做一些簡單的事情,看似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卻對孩子以後的健康發展有着不可密分的聯繫。但是老人會覺得孩子很小,這些事情幹不了,甚至會害怕把孩子累着了,老人自己也閒來無事便不會去鍛鍊孩子去做一些簡單色事情,久而久之,便會讓孩子養成不良的習慣,甚至在上學以後,住在寄宿學校,連繫鞋帶、洗衣服都不會不願意去動手解決問題,而是週末拿回家,讓老人或者父母去替他們做。因此,長期以往會讓孩子形成較差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及其不利於孩子健康發展。

隔代教育開題報告 篇3

首先,從教師的角度來談一下語文教的情況。

我調查發現,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大多數老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是正確的,它符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很多語文老師在備課時,設計了很多的問題,以便上課時提問學生,達到和學生交流的目的。調查中有的語文老師對我説現在的學生比較懶,對學習不是很重視,尤其是語文這門課,認為努力與否考試時都不會得太高的分,也不會得分很低,和其他同學不會有太大的差距,況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績。因而,你讓他們回家預習課文的時候,大多數學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課要多提問題,這樣才能迫使他們課後去看。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多問個“為什麼”,這一方面可以使老師和學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挖掘教材的有關內容。我自己在實習的教學中也採用了此方法,成績果然不錯。

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我發現在現在的中學的教學中並不是很受歡迎,重要的原因就是採用這種教學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減少了師生互動的機會。以使用多媒體教學為例,上課時學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學生再看書本了。學生多愛看一些圖畫,對圖畫的記憶倒很清楚,但卻忽略了圖畫旁邊的文字。這種教學方法還使得老師變得懶惰起來,大部分老師在上多媒體課時很少板書,一些老師一節課下來,根本就沒在黑板上寫一個字,學生也就不作筆記了。

老師們認為一個班裏的學生語文成績有很大的差別,可以把學生分為幾等。一個老師要想讓所有的學生都把語文學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學生的具體情況,視個人的情況不同而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對於成績特別差的學生一些老師就採取了放棄的態度,他們認為不能因為某個學生成績差而犧牲了大家的利益,那樣是不值得的,而且老師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老師們也承認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存有偏見,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有一個大學聯考的指揮棒在無形中束縛着他們。老師不能平等地看待學生,這一點老師們能很坦誠地同我講,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們對文言文教學工作要認真、仔細的多,因為考試時有一道大題是文言文,而且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也不是能夠很準確地把握。調查中,大部分的教師採用的文言文教學方法是讓學生讀課本,反覆地讀,以致於達到背誦,然後疏通字詞,講解一些文言文常用的句法,句式等。在文言文的授課中,很少有老師採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法,多是以講解為主,這樣更能夠讓學生很好地記憶。而小説的講解卻與此相反,多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電視、電影的片段,讓學生從中去領會故事的情節,去感受其中的人物形象。這也説明了老師們能因材施教。

在調查中我還發現有經驗的老師進行教學時,課堂氣氛總是很活躍。他們備課時不限於教參、優秀教案等書,能夠根據自己所教的學生的實際情況去發揮,這在我實習期間聽不同的'老師講課時感受最深。有一個老師講授一篇很枯燥的文言文時,給學生補充了一些甲骨文字,引起了學生的極大好奇,激發了他們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很好地記住了難懂的字詞。他的語言也十分的幽默,還不時地做一些動作,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瞭解及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情況有直接的影響,這就是教育學中提到的“備課的同時要備學生”,這一理論在我教育實習的調查中得到了驗證。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來談一下語文學的情況。

用多媒體播放一些電視、電影的片段,讓學生從中去領會故事的情節,去感受其中的人物形象。這也説明了老師們能因材施教。在調查中我還發現有經驗的老師進行教學時,課堂氣氛總是很活躍。他們備課時不限於教參、優秀教案等書,能夠根據自己所教的學生的實際情況去發揮,這在我實習期間聽不同的老師講課時感受最深。有一個老師講授一篇很枯燥的文言文時,給學生補充了一些甲骨文字,引起了學生的極大好奇,激發了他們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很好地記住了難懂的字詞。他的語言也十分的幽默,還不時地做一些動作,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瞭解及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情況有直接的影響,這就是教育學中提到的“備課的同時要備學生”,這一理論在我教育實習的調查中得到了驗證。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來談一下語文學的情況。

在調查中,部分學生對我公開表示他們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不想學語文。他們認為語文從國小一年級到現在一直都在學,每天説的也都是母語。特別是理科生,他們的這種想法更為嚴重,他們認為自己又不想成為作家,語文學的再好也沒有多大用,況且自己考試時得分也不會太低。現在的學生是多麼有個性,我想學好語文還是有不少好處的。畢竟在大學聯考時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更何況以後踏入社會後,要進行人際交往,好的表達能力是很受人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