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開題報告(精選7篇)

教師開題報告 篇1

一、論文題目

教師開題報告(精選7篇)

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觀察行為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從20xx年開始,在基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國幼兒園教育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出台標誌着我國幼兒園教育改革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目前的幼兒教育改革將教育價值取向推至更多的關注幼兒自身的經驗,強調幼兒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得到發展,重視每個幼兒之間的差異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對幼兒園教師角色的要求是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應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遊戲和偶發事件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這對教師的傳統教育觀念與行為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轉變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與作用,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隨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 20xx年)》、《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的貫徹實施,全國上下大力發展學前教育事業。在加快普及學前教育的新形勢下為保障教師隊伍質量和幼兒健康成長,教育部出台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

標準明確了教師在教育活動計劃與實施領域中應當具有觀察幼兒.的能力,根據幼兒的表現和需要,調整活動,給予適宜的指導,有效運用觀察、談話、家園聯繫、作品分析等多種方法,客觀地、全面地瞭解和評價幼兒。幼兒園教育的質量問題己成為幼兒教育實踐者、研究者和決策者普遍關注的問題。教師行為是直接影響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素。事實上,教師對兒童行為的發現、評估和引導既體現着教師行為的改變,也反映了教師的專業發展程度。教師觀察行為的改善成為改進教師行為的一項重要內容。首先,觀察是教師為幼兒提供適宜而有效的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師只有在充分觀察及瞭解幼兒的發展水平、行為特點、興趣傾向和學習風格的基礎上,才能設計出符合幼兒發展特點與學習需要的教育活動,並在活動過程中根據幼兒的表現及時調整,從而保證教育活動的適宜性和有效性。其次,觀察能力是有效教師必備的專業素質之一,是區分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研究表明,新手教師與專家型教師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於是否具有觀察意識和觀察能力。專家型教師不會衝動地做出教學決策,而是客觀冷靜、全面深入地觀察和傾聽幼兒,然後依據觀察到的信息理性地做出判斷和行動。最後,觀察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手段之一。觀察是教師用以蒐集幼兒資料、分析教育方法,從而有效促進幼兒學習和改進教學效果的基本途徑。通過觀察,教師可以獲得有關幼兒發展與教育的實踐知識,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促進自身的教學反思,從而推動自己的專業化發展。

然而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由於教師專業的觀察意識和觀察能力的雙重缺失,導致教師觀察的專業品性不足,既不能真實反映幼兒的實際發展情況又不能為教師做出適宜的教學決策提供依據。?幼兒園對教師的觀察記錄只有量的規定並無質的要求,也沒有發揮觀察記錄應有的反思與交流的功能,使得教師觀察記錄因沒有討論和反思而流於形式,以致於教師將觀察記錄視為額外的負擔,而非對自己工作有益的做法?。

如此觀察失去了 齡聽童聲、解讀童心的意義,使以兒童為本的先進教育觀念在現實中遭遇困境。目前國內對幼兒園教師觀察行為的討論相對不足。幼兒園教師的觀察行為的現狀究竟如何,幼兒園教師的觀察行為與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發展之間又是怎樣的關係?基於此,本研究把視點投向幼兒園教師,試圖通過對幼兒園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對幼兒觀察行為的探討,呈現其觀察行為的現狀及總結出教師觀察行為的基本特徵及影響因素,為改善幼兒園教師觀察行為提供理論依據。

三、研究問題

確立研究問題是一項研究的開端,研究問題確立的恰當與否對研究過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③依據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對個案幼兒園教師觀察行為進行考察, 瞭解教師對觀察的認識,觀察的過程與結果,觀察應用的基本情況,探究影響教師觀察行為的因素,研究者確立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幼兒園教師觀察行為的基本特徵及其影響因素,並以此作為研究最終的結論依據。

幼兒園教師觀察行為屬於學前教育領域一個微觀的研究問題,對此問題的研究必然依託於教師的教育教學生活實際,因此,真實的實踐情境將是進-步形成具體研究問題的依據。

問題一,教師對觀察的認識情況。

1.教師對觀察含義有何認識?

2.教師對觀察價值有何認識?

3.教師在觀察中的困難是什麼?

問題二,教師觀察的過程與結果

1.教師是在什麼情境下進行觀察?

2.教師觀察時的行為表現如何?

3.教師觀察後的反應是什麼?

問題三,教師觀察後的表現

1.教師觀察後如何思考與分析?

2.教師如何利用觀察信息跟家長交流?

3.教師如何利用觀察所得改進教學?

問題四,教師觀察行為的影響因素

1.教師自身的因素

(1)教師是否具有一定的觀察意識?

(2)教師的信念對觀察行為有何影響?

(3)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對其觀察行為有何影響?

2.幼兒方面的因素

(1)幼兒的突發狀況對教師觀察有何影響?

(2)幼兒的問題行為對教師觀察有何影響?

(3)幼兒的興趣需要是否影響教師觀察?

3.幼兒園方面的因素

(1)幼兒園是否為教師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

(2)幼兒園為教師觀察提供了哪些資源?

4.家長方面的因素

(1)家長與教師的關係是否影響教師對幼兒的觀察?

(2)家長對教師觀察結果的看法如何?

四、研究意義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根據D ey0979)的觀點,教師教學有效性研究是從教的角度研究教師教學有效性的歷史教師是有效教學研究的切入點。自20世紀60年代起,有效教學的研究由研究有效教師的特徵或品質轉向着重研究有效教師的教學行為。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可以影響學生的學,但並不能決定學生的學。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只有被學生感知、接受、配合、反應,並通過學生表現出有效的學習行為時,其效果才能體現出來。在本研究中,教師觀察行為是將幼兒作為行為主體的教師行為,它關注的是教師對幼兒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行為的理解及應對。在教師教學行為研究基礎上展開對教師觀察幼兒的行為研究,是對有效教學行為研究的有益補充,通過透視幼兒的表現來增進教師對教學行為有效性的認知及調節。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教師專業發展一直是教育領域探討的焦點問題。隨着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被賦予新的內涵。對於幼兒園教師應具有怎樣的專業素質和能力,以往教育理論界已有相當豐富的論述,而對於幼兒教育改革進程中出現的幼兒園教師觀察行為的探討稍顯薄弱,這種缺失有礙於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本研究將細緻考察幼兒園教師觀察行為的基本特徵與影響因素,致力於探討如何改進教師觀察行為,相信這能對豐富我國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體系盡一份綿薄之力。

有利於引起幼兒園教師對觀察幼兒的重視,激發幼兒園教師對教育工作的思考。教師對教育中發生的各種現象進行仔細地觀察,有助於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改變視而不見 見慣不驚的麻木狀態,保持教師的工作熱情。有利於教師從個案幼兒園的觀察現狀中吸取經驗,促進高效的教師觀察,提高教師觀察能力,使幼兒在教師觀察中獲得更多發展;同時也對提高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五、研究方法

對一項研究而言,研究方法的選擇取決於研究問題的性質和研究的需要。一般來説,量的方法比較適合在宏觀層面對事物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和預測,而質的研究比較適合在微觀層面對個別事物進行細緻、動態的描述和分析。量的研究從研究者自己事先設定的假設出發,收集數據對其進行驗證,而質的研究強調從當事人的角度瞭解他們的看法,注意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意義建構。i本研究的問題幼兒園教師觀察行為屬於微觀層面對教師觀察的認識、運用等現象的研究,研究關注的是教師對觀察幼兒的看法、做法以及是何種因素在影響教師的思想和行為,研究的目的在於對教師觀察行為的理解及其意義建構的探究,符合質化研究的要求。因此,為了探究幼兒園教師怎樣看待觀察行為,教師如何觀察幼兒,教師如何應用對幼兒的觀察及什麼在影響着教師的觀察行為等描述性、解釋性問題,本研究釆用質的研究取向。

抽樣指的是根據研究的需要對有關的人、時間、地點、事件、行為、意義等進行選擇的行為。丨本項研究的被研究現象是發生在當下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的觀察行為,與之相對應,研究的對象應該是在幼兒園教育活動場景中發生觀察行為的教師。受研究時間、地點和經費所限,為了能夠在現有條件下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為研究問題提供最大信息量,研究者選擇了一所公立幼兒園的教師為樣本。由於本次研究關注的是對教師觀察行為獲得比較深入細緻的解釋性理解,因此研究對象的數量比較小,研究主要釆用了分層目的型抽樣和滾雪球抽樣方式。

分層目的型抽樣,是指研究者首先將研究現象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層,然後在不同的層面上進行目的性抽樣。目的在於瞭解研究現象中不同層次的具體情況,進而對研究現象的整體異質性進行探究。②就本研究現象教師觀察行為而言,任職年限不同會使得教師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學經歷和經驗,經驗的累積會造成教師行為成熟度和自動化程度的差異。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對象的抽樣上分別選取了3年以下、3-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各個教齡層次的教師。其次,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特點,教師在觀察的內容上會有所區別。

六、論文提綱

摘要

Abstract

目 錄

一、問題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問題

(三)研究意義

(四)研究方法

二、文獻綜述

(一)概念界定

1.觀察

2.教師觀察行為

3.幼兒園教育活動

(二)教師觀察的相關研究

1.觀察的價值

2.觀察的維度

3.觀察的類型

4.觀察的過程

5.觀察存在的問題及改進

(三)幼兒園教師觀察的相關研究

1.觀察的價值

2.觀察的內容

3.觀察記錄中存在的問題

4.改進策略

三、A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觀察行為的考察

(一)教師對觀察的認識

1.觀察是瞭解幼兒的途徑

2.教師的觀察是旁觀者清

3.觀察兒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師觀察了什麼

1.觀察幼兒的興趣

2.觀察幼兒的學習效果

3.讀懂孩子的需求

(三)教師如何觀察

1.調動一切感官蒐集信息

2.記錄,讓教學看得見

(四)教師觀察的結果

1.積極正面迴應幼兒

2.搭建鷹架幫助幼兒發展

3.及時與家長溝通

4.反思與教學行為的改善

(五)是什麼影響着教師的觀察

1.幼兒意外狀況容易引起教師關注

2.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有餘力觀察幼兒

3.教師的主觀傾向影響教師觀察

4.幼兒園支持教師觀察

5.幼兒教育工作本身影響教師觀察

四、對A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觀察行為研究的結果

(一)教師觀察行為的特徵

1.教師對觀察認識具有模糊性

2.教師觀察與教學目標緊密相聯

3.教師觀察的記錄停留在感官層面

4.觀察促進教師教學的反思與改進

(二)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觀察行為的影響因素

1.教師對觀察方法掌握能力

2.教師的知識經驗儲備

3.幼兒對教師觀察的影響

4.幼兒園對教師觀察行為的支持

五、建議

(一)通過培訓,提高教師觀察技能

1.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2.優化觀察記錄方式,提高i己錄的準確性

3.明確觀察記錄的基本要求,確保紀錄與評價的客觀性

(二)加強學習,改善教師知識結構

1.通過反思促進知識的發展

2.閲讀專業書刊

(三)幼兒園為教師觀察提供支持性環境

1.改善管理制度

2.提供技術性支持

3.形成重視教師觀察的氛圍

(四)教師為觀察爭取有利條件

1.檢視自己的工作習慣

2.減少可能的干擾因素

參考文獻

附錄

教師開題報告 篇2

一、選題緣由

國小數學作業的批改,多年來已經在教師中形成了一種共識,這個統一的格局一直在延續着。這個格局是:錯題打“x”,對題打“v”,落款是X月X日,再加一個等級評價,錯題要求更正,若再錯再打“X”,再更正,直至做對為止。我的老師、老師的老師……都是忠實地、不折不扣地執行着這樣的數學作業批改規則,也從未因此引發過任何爭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領導與教師,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都習以為常。基於此,我想打破這個格局,對數學作業的批改作一些探討。

二、研究意義

我認為數學作業批改方法研究有以下功能:

1、適合國小生作業批改的方法,可提高學生的作業正確率。

2、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自覺性。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數學能力。

4、減輕數學教師的繁重無效勞動,提高數學作業批改的質量和效率。

5、幫助中、差生學好數學,克服大面積“兩極分化”現象。

三、文獻綜述

程明美在《怎樣批改作業才更有效》(《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xx年第1l期)中對作業批改的有效性進行了思考,認為作業要及時批改;做好記錄;及時講評;加強個別輔導;給學生充分的改正時間;加大第二次作業批改檢查的力度;增加面批的時間和次數;樹立學生效仿的榜樣;給一些客觀公正的評價。其中“加大第二次作業批改檢查的力度”、“增加面批的時間和次數”在其他文章中較少提到。 教師批改作業,任務量比較大,如果有一部分改為當堂處理,效率就會提高很多,另外,學生互批、互改作業,也是普遍採用的形式,這有利於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聽課率,增強學生的評價能力。 孫琪斌、楊麗在《作業批改的多元評價模式初探》(《教育科學》20xx年第8期)中提出四個“引入”作為作業批改的評價標準,值得借鑑:引入“解題速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思維敏捷性;引入“正確程度”,有利於激活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引入“創新程度”,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人智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創作能力;引入“規範程度”,有利於激活學生的責任意識,提高學生良好的書寫表達能力。

四、研究步驟及措施

1、調查階段(20xx年6月至8月)在全鄉國小數學教師、家長、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瞭解他們對國小數學作業批改方法的看法。

2、實施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5月)以自己班的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創設自己的數學作業批改模式。

3、總結階段(20xx年6月至9月)收集、整理研究資料、分析、歸納實驗研究情況,總結經驗。

五、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課題研究主要採用調查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方式進行。

1、    調查法。採用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

2、    行動研究法。以行動研究法為主,結合個案研究,並採用錄像、案例、學生訪談等手段對課題實施情況進行記錄。

3、    經驗總結法。總結經驗。

六、成果預測及結題報告結構

1、通過課題研究,使每個學生通過作業的訂正過程,能夠取長補短,明確目標,瞭解更多的思想、信息,開闊視野,加強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準確性,尤其對差生有機會學到正確的解題方法,不再“望號興歎”!

2、通過課題的研究,真正體現“訂正為了更好地學習”的原則,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教師開題報告 篇3

一、選題緣由和意義

根據在南陽以及洛陽走訪調查發現:現如今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日益增高,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中的自我期望和工作條件、工作負荷、幼兒和家長的評價三個因子對其工作壓力更是影響甚重。為了緩解幼兒教師工作壓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加強我國幼兒教育的整體提高,使幼兒教師能夠完全的自我投入到幼兒教育事業當中,特提出緩解幼師壓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二、關於該課題的研究現狀和趨勢

通過走訪南陽,洛陽,包括其它縣級城市幼兒園,以及internet互聯網搜索,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調查,對現今幼師工作壓力日益增高,心理健康水平較低以及幼師地位的認可度不夠高的現象有了更深的認識。

現今,我國幼兒園教師的社會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認可,社會上對此還存在各種偏見,致使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壓力不斷加大,逐漸成為高壓力人羣。雖然每個職業都有壓力現象存在,而且並非所有壓力都是負面的、消極的,但是壓力增大到使人“不能承受”,以及整個職業羣體都存在相同的負擔加重和壓力增大的問題時,將會成為職業發展的阻礙,對職業羣體的發展十分不利。因此,本研究嘗試編制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問卷,希望通過對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狀況及相關因素的調查研究,分析相關因素與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的關係,並提出建議,以減輕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壓力,進而提高幼兒園教師羣體的職業素質。

三、研究內容以及解決方法

(一)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壓力相關因素:

1.工作特徵

2.家庭及社會

3.幼兒園管理

4.職業發展

5.壓力反應

(二)針對以上因素提出的應對措施:

1.關户幼師,提供輕鬆的環境,科學安排工作,勞逸結合,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2.實行分班倒班制度讓幼師有充足的自我調節空間,給予幼兒園教師更多的鼓勵和支持。

3.從實際出發,減少不必要的工作負擔,提高幼兒園教師的積極性。

4.關注幼兒園教師的成長髮展需要,關注高學歷教師的發展需要,提供自我發展和完善的機會,減輕職業發展壓力。

5.因時制宜,讓孩子反過來“教”老師。

幼兒園教師這一行業制度還不夠完善,導致幼師工作壓力過重,現如今,必須通過以上措施來緩解幼師的壓力,才能讓我國的學前教育事業得到一個質的飛躍。

教師開題報告 篇4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從日常的心理諮詢工作、相關的調查研究和媒體介紹的大量案例中不難看出,目前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以及學生在自身成長過程中產生的煩惱與困惑等是中國小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其中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巨大的。許多研究表明,教師的素質和學生的發展有着必然的聯繫,因為教師性格對學生髮展的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並且學生年齡越小越容易接受教師語言態度、行為習慣的影響。教師良好的素質特徵,不僅時時感染和教育着學生,而且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

1、從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觀”看,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發展學生個體的全面素質,二是發展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素質教育的學科教育面對的是學生全體,故而把心理品質教滲透到學科教育中,其實質就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品質。

2、從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看,自從提出素質教育以來,很多地方從各個角度對其進行了實施途徑的探索。有的從課程結構入手,有的從教學管理入手,有的從教育評價入手,有的則從教師素質入手等。但人們漸漸發現,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嘗試,素質教育必須進課堂才能落實。同樣,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培養,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內容,也必須進課堂才能真正得到落實。那種把心理教育遊離於課堂這個教育陣地地以外的方式既不實際,也不實惠。

3、從國外心理教育的發展趨勢看,“矯治與發展並舉”是心理教育的必由之路。以着眼少數有問題和適應有困難的學生,注重補救性行為的“矯治性”工作,雖是輔導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對正常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和心理潛能的發揮的“發展性”工作卻不能忽視。美國學校輔導主任協會在所制訂的“中學輔導主任的工作”中就明確指出:“發揮性的指導是指導工作的組成部分,這個指導是努力對學生成長的有計劃的積極的干預,從而推動學生多方面個人的、社會的、情感的、生活的、道德的、認識的、審美的能力都得到發展,並促進這些方面綜合統一到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中。”這就是説,我們把心理品質教育納入學科教育中去實施,其實質就是要面向全體,注重“發展“,走“矯治與發展並舉”的道路。其目標體系是:把矯治學生偏差行為和消除心理問題作為短期目標;把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觀、自主性、學習能力和社交適應力等作為中期目標:而把促進學生自我完善,使個人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

4、就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客觀實際而言,學生許多心理問題都源於學習問題,尤其是學習心理問題。有的學者指出:學生心理健康是影響學生學習和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卻沒考慮到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排解,才可能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而這些心理又反過來影響學生的學習。所以,直接把心理品質教育滲透到學科教育之中,其目的就是要把心理品質教育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習過程直接掛鈎,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5、從人們對心理教育的認識上看,人們通常把心理教育看作是少數心理學工作者的事,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心理教育應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分內之事。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就明文規定,“對中國小生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要求“全體教師共同參與”。

6、從培訓師資的角度看,在學科教育中實施心理品質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迫使所有學科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修養和心理教育水平。教師負載着傳遞人類文化知識和培養下—代的崇高使命,由此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否則,不僅影響自身發展,更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

7、從教育本身的內涵看,學校教育絕非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這樣一個“三位一體”的協和系統。教育心理學認為,知識是對事物屬性及其聯繫的認識,表現為對事物的知覺、表象、概念、法則等心理形式;能力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需的個性心理特徵。素質的含義有多種,現在多指人在某一方面的心理修養或各方面心理修養的綜合表現。這就是説,知識、能力、素質三者是相輔相成的,教育的本質就是一種心理過程。所以,我們把心理品質教育納入學科教育的常規課堂中,是有其級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的。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從當前的國內外情況來看,目前普遍的誤解是心理健康教育以人為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人為本,更多的是為了把學生轉化成符合教學的學生,而很多教學行為本身又存在着各種各樣違背以人為本的事實。長期以來,很多研究往往只停留在對某類問題學生的研究上,還沒弄清學生到底有沒有問題,是什麼問題,這些問題與教師的素質有什麼關係,就把一些學生歸為另 類,對他們另眼相看,採取一系列的預防和矯正措施,這本身就違背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阻礙了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發展。在這樣的研究背景下,開展教師素質和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與時俱進的積極的現實意義。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國小生的個性心理全面、健康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本課題中的“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課題界定據國小生成長髮育的規律、特點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發展心理入手,運用心理學理論,採取各種適當的方法,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在學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學生提高適應和生存能力,並針對我們發現的國小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行為,進行引導、轉化和調治,以達到提高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其個性心理全面、和諧發展,全面提高國小生整體素質的目的。如何通過提高教師素質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面對的課題。怎樣在國小生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研究和探索的主要目標。“教師素質和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通過提高教師素質探索適應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易於被國小生接受併為國小生所喜愛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徑。研究本課題的依據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和國家法律、國家的有關教育政策以及國家教育行政機關的有關規定進行探索和研究的。

四、研究內容

本課題分為主體工程和輔助工程兩部分:主體工程的價值取向着眼於“發展”,輔助工程的價值取向着眼於“矯治”,二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主體工程包括:

1、課堂心理環境的營造研究。學科教育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學校特有的育人環境,這種環境是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雙向心理交流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課堂心理環境是指課堂教學中對師生心理產生實際影響的學習生活環境。課堂心理環境有積極、健康、生動活潑的心理環境,也有消極、冷漠、沉悶的心理環境。創造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學科教育進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有效實施心理品質教育的重要條件。科學家們研究表明,一個人在積極性高漲時,可以發揮80%—90%的才能,反之只發揮20%。因此,只有營造協調、融洽的心理氣氛,才能激起相同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2、以語文學科為龍頭,帶動其他學科實施心理品質教育的策略研究。每個學科都或多或少地含有心理品質的因子,但如果一開始就在所有學科中全面展開,這顯然既不實際,也不科學。語文學科本身就是“語言性”、“工具性”、“文學性”、“人文性”等的包容體,換句話説,語文本身就是社會生活的反應,本身就是人性的張揚及個性心理品質的折射。所以,我們決定以語文學科為突破口,探索學科(所有學科)教育實施心理品質教育的方法、策略、途徑等。具體説,就是重點放在語文學科中進行研究,其他學科參照研究。當實驗取得一定實效後,再逐步輻射和規範其他學科。這樣,既能為其他學科摸索出一條可資借鑑的前路,又解決了師資培上的難題。

3、.學科教育實施心理品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教育教學模式的研究。常規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成果可謂異彩紛呈。但正如美國教育家埃根等人在其所著《教師的策略》一書中所説的那樣:“教學中不存在一種可以適合於所有教學情景的模式或結構,不同的教學目標需要有不同的教學的策略相適應,世界上不存在一種萬能的教學模式。”由於我們在學科教育的常規課堂教學中納入了心理品質教育這一特定因素,故而必須重新構建一種能把學科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4、教師自身心理素質和心理教育水平的提高研究。在應試教育的桎梏下,我們的教師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上的疾病。在這種情況下,要實施心理品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顯然是很艱難的。為此,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培養一批具有較高心理素質和心理教育水平的教師。其基本思路是由少數骨幹帶動某一學科(語文)教師,再由某一學科(語文)教師帶動其他學科教師,從而產生一種油浸紙巾的效果,即“點———片———面”的培訓模式。

5、心理活動課研究。心理活動課與常規活動課,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其相同點是都以“活動”為主,讓學生在自主行為的活動嘗試中去感悟與體驗。所不同的是,常規活動課的內容及範疇要廣些,而心理活動課則把目標集中指向心理規律的探索和心理品質的提高這一點上。關於心理活動課的研究,兄弟學校已經總結了不少成功經驗,我們在借鑑相關成功經驗的同時,結合本校實際,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於本校、本地區的新路子。

6、校園心育環境的建設研究。我們説的校園心育環境主要包括“心理諮詢室”、“心理諮詢信箱”、“心理諮詢熱線”、“心理廣播”、“心理諮詢導報”等側重於心理矯治和補救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

五、實驗方法

本課題研究採用:

1、文獻研究法:從多方位、多角度開展對情報資料的比較研究,把握國內外同一課題的研究動態,借鑑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為課題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 論。

2、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及個別訪談等方法,調查“隔代教育”下的生對自主需求、追求的心理現狀和潛能發展的可能性,總結篩選有利於該課題研究的經驗、方法,為構建課題研究提供經驗性原型和基礎。

3、實驗研究法:從該課題研究的理論和假設出發,有效地控制無關變量,成功地操縱自變量,科學地觀察因變量,開展課題實驗,檢驗理論構想,豐富課題研究模式。

4、行動研究法:一切為了行動,為了行動的一切。課題研究價值的取向取決於學生羣體的行為方式和結果。培養學生的自主心理旨在激發追求自主的意念,自主意念的激發又旨在學生行動的催化。行動結果是檢測課題績效的主談話法、諮詢法、建立心理檔案、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等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驟

1、準備階段:(20xx.9~20xx.12)組織有關成員學習理論,參加培訓;設計方案,組建課題研究小組,做好各項測試,申報立項。

2、實驗階段:(20xx.1~20xx.9)進行課題方案的論證。制定階段實施計劃。圍繞計劃全面展開實驗研究。舉辦階段報告會。

3、總結階段(20xx.9~20xx.12)整理資料,分析研究,撰寫實驗報告,舉辦結題報告會。

教師開題報告 篇5

古典文學中常見論文這個詞,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為論文。以下就是由編為您提供的教師開題報告。

一、選題緣由

我長期帶國小數學,且一直教的是老教材。我常常在想這樣一個,老教材就是單一地提出問題,讓解決,可能導致優生認為太簡單滿不在乎,中等生認為剛合適容易滿足,差生認為太難失去信心的局面,使學生受到侷限,課堂氣氛冷清,無法激起他們數學的興趣,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自從去年秋季學期我使用新教材後,豁然開朗,原來新教材中創設了大量生動有趣的。因此,我認為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值得認真研究、探討。

二、研究意義

我認為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有以下幾大功能。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能讓學生積極主動的發現信息,並能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進行解答,激發每個學生的求知慾 望。

(二)為學生提供參與機會。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給每個學生提供了發現信息與老師和同學們交流合作的機會,也讓學生聆聽他人的想法,啟發自己的思維。

(三)建立模型。

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通過觀察、實踐、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這一問題的數學模型,然後運用這一模型去解釋一些現象,或解決一些問題。

(四)培養能力。

有效的情境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與他人的團結協作能力,從而提高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反饋教學信息。

有效的情境也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向過程,都是可通過學生髮現信息,解答問題的情況,瞭解他們對有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查漏補缺。

(六)促進課堂教學。

生動有趣的情境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是輕鬆而快樂的。

三、文獻綜述

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關心學習。

1、建構主義理論

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繫。知識的學習是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在生活的具體情境中,由學生自己通過主動探索得出結論。

2、“思維”的心理學分析

心理學家皮亞傑説:“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可見,人的手腦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要讓兒童多動手操作、多觀察。

3、課堂教學論

《新課標》指出: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經歷抽象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體驗。

教師開題報告 篇6

課題名稱

《國小音樂欣賞課“聽唱融合”教學法的研究》

負責人

所在單位

平利縣城關國小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一、研究的背景

音樂是聽覺藝術,欣賞音樂也稱之為聽覺音樂。音樂只有通過“聽”才能感知其美的藴含,才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引發心靈上的火花,產生飛躍的聯想,產生創造的激情。通過欣賞教學,使學生的音樂之耳,能對大千世界的聲音有敏鋭的感受力、觀察力、甚至具有對聲音選擇、篩選的能力。從學習音樂的先後順序上來説,必須先吸收,然後才能有所表現;通過欣賞學習音樂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隨着課程改革的進展,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教會學生學習音樂要從欣賞入手。從心靈的深處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最重要的是淨化心靈讓每個人享受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頭戲。應該成為音樂教育的核心,通過欣賞教學的研究,提高學生的素養及教師的教學水平。目前的欣賞教學,還停留在聽的方法上,沒能進一步介入“唱”的研究,多年實踐發現聽與唱都應該一同進入欣賞教學,加快速度提高“聽唱融合”教學是燃眉之急。學生聽了作品,要能夠快速地表現出來,首先是解決唱的問題,耳朵聽到是第一感受,嘴上唱出來是內化的感受,是音樂的二度創造。唱是為聽服務的,是在聽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與理解音樂。真正入心是全面的感受與提升!“聽唱融合”在一起會達到欣賞教學的更高的層次。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理論意義:

1)創造一個適合國小音樂欣賞教學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填補欣賞教學“唱”的不足中的空缺。

2)本課題研究為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及學生欣賞水平服務,為平利縣國小音樂教學發展提供參考實踐的依據。

3)本課題有助於課程改革的進程,為創新音樂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提供了保障。

2、實踐意義:

1)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反覆性:音樂欣賞教學的反覆性是由音樂的這種特性所決定的。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它稍縱即逝,只有記憶才能抓住它,而記憶最有效的方法是反覆,對音樂的情感體驗和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經過不斷深化的過程,必須進行反覆欣賞。常規經驗告訴我們,當欣賞一首作品時,聽得多了對音樂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教學時間不容許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聽,只好選擇最有效的方法——-邊聽邊唱。即解決了實際問題,又收到比較好的效果;比光聽要好,“唱”加入了二度創造,學生會即刻感受、理解、記憶,會減少週期,提高效率。

2)強調以生為本,動靜結合,學生參與。符合心理與年齡特徵,“聽唱融合”符合音樂韻律的特性。

3)提倡整合的原則:將新理念與教學行為整合,現有資源:音響、課本、多媒體等整合;聽、唱、奏、跳活動統一在音樂體驗上。

音樂只有通過“聽”才能感知其美的藴含,才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引發心靈上的火花,產生飛躍的聯想,產生創造的激情。學生聽了作品,要能夠快速地表現出來,首先是解決唱的問題,耳朵聽到是第一感受,嘴上唱出來是內化的感受,是音樂的二度創造。唱是為聽服務的,是在聽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與理解音樂。由聽到唱,不僅僅是一個行動的改變,更是心理髮展的反映。“一曲三聽”、“一唱三聽”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歌聲產生動人、感人的藝術魅力,使學生聽了還想聽,唱了還想唱,百聽不厭,百唱不煩。這是一個反覆揣摩、不斷提高的練習過程,使學生更深刻地體驗和表達歌曲的感情,限度地發揮歌唱的審美潛能。真正入心是全面的感受與提升!聽唱融合在一起會達到欣賞教學的更高的層次。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研究步驟:

(一)前期準備階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

(1)課題論證、成立課題小組、設計研究方案。

(2)調查學生欣賞現狀,整理評估數據。(隨機抽樣調查)

(3)培訓教師、研討欣賞教學已有的方法,開創新的聽唱結合的方法。

(4)專家開題論證、答辯。

(5)結合“項目管理,任務驅動”搞好課題研究,制定並寫出計劃。

(二)實施階段:(20xx年6月——20xx年11月)

(1)聽唱融合教學法進課堂。

(2)聽唱融合教學案例的推廣。

(3)聽唱融合教學論文的撰寫。

(4)聽唱融合教學的比較與區別。

(三)結題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1)整理資料,準備結題報告。

(2)專家指導。

(3)專題研討會。

(4)全部資料展示。

(5)收集存盤、刻盤。

(6)推廣經驗,彌補不足,繼續開展好新課題研究。

研究舉措:

1)通過課堂教學實現“聽唱融合”教學的研究,感受與鑑賞是最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審美的有效途徑。

2)形成欣賞音樂的習慣,多聽、多唱,學會欣賞音樂,培養鑑賞音樂的能力。實現《課標》對國小音樂學習領域目標: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三維目標,培養音樂愛好者。

3)通過課堂評價把握音樂要素,音樂的表現手段,音樂的結構單位;音樂的風格及作曲家個人風格特點;音樂體裁等。積極創造出各種各樣很具有個性的表現方式,去表達對音樂藝術的理解。

4)開發課程資源,拓展欣賞教學的渠道;教育資源:電視、廣播、書刊、報紙、音響、影像等。

研究的途徑:

1、聽唱融合教學法主要途徑,點上滲透,面上進行。對實驗校進行全面跟蹤實驗。

2、開展好“三結合”學校、教師、學生;科研、教研、培訓相結合。

3、從課堂入手,解決欣賞教學的實際問題,按照預定計劃實施課題,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做好前測、中測、後測數據統計調查,利用好第一手資料調整實施。

4、在研究實踐中拓展教學思路,解決教學實際問題。培養教師欣賞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的水平,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習慣與能力。

課題預期成果:

1、培養學生聆聽音樂的興趣與習慣。

2、改變以往過分強調音樂故事,人物軼事傳聞的介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音樂,引發想象和聯想。

3、採取有效生動的教學法,使學生能對音樂作出相應的情緒或體態反應,能以簡單的線條,色彩直覺地反應表現音樂。

4、通過實施使教師的理論、業務水平進一步得到提高。

5、使音樂欣賞課堂氣氛活躍、豐富多彩。

課題成果呈現形式:

1、完成研究報告及相關論文。

2、典型的教學設計、敍事、隨筆、案例分析、教學反思及課件、教具等材料。

3、各階段素質檢測成績及相關資料等。

教師開題報告 篇7

研究教學、改進教學是當今時代的要求,特別是當我們自己對自己的工作還不太滿意的時候,更有必要潛心研究,要審視我們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不等不靠,解決所有我們力所能及的問題。根據我校青年教師佔絕大多數、新教師比例過大的實際情況,加強備課管理成為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對相關的問題進行商議和探討。

一、本選題的意義和價值

備課是一個老聲常談的問題,它伴隨教師這個職業的產生而出現,它是教師上課的前提和基礎。備課的重要性任何一位教師都明白,也都知道備課要“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作業”等。然而在當前課改的新形勢下,伴隨着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及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的備課已不再是對教材進行詮釋,對教學過程進行安排,對學生設置“啟發”性問題這樣簡單的要求了,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在落實學生為學習主體上下功夫,在落實每一位學生能自主學習並形成能力上下功夫,在落實學生合作學習上下功夫,在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教師所備出的課要防止學生的學習流於形式,要切實使學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研討的學習意識和能力,要對學生終身成長起到引領作用,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對教師的備課工作應上升到新的高度來重視,要對教師的備課工作重新定位,加大研究力度。

備課是我們教師在學校所進行的常規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內外對教師常規工作的研究較多,著述也不少,但是在很多情況下,一些專家學者往往從大的層面去談學校的常規工作,感覺概念性的東西多,理論層面的東西多,涉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具體去操作卻鮮有詳盡的方法。做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自己也在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不斷探索有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我們知道,教師是知識的傳承者,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要更好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並形成能力,教師就必須為學生規劃出一條能在學生求得真知、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發揮積極作用的通道,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透徹的研究。在當前要求構建高層次課堂課改的大形勢下,這種要求更凸顯其迫切性。這就需要我們對備課工作更加重視起來,我們就必須對具體的案例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要從教師的備課到課堂中教學的實施及學生知識、能力形成的現象進行剖析,進行探討,進行評估,最終形成更加科學高效的備課機制。

當前,高效課堂改革正在全國以一種勢不可擋之勢如火如荼地進行着,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是以導學案為教師教、學生學的抓手的,而導學案的撰寫、定稿正是在教師備課的基礎上完成的。可以説,導學案是高效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分水嶺——一份優質的導學案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把學生引入知識的殿堂;反之,一份劣質的導學案也往往能把本就優秀的學生“導”成庸才。

二、研究目標、內容、思路

1.研究目標

尋求在青年教師居多的情況下提高備課質量的的方式、方法。

2.研究內容

明晰影響備課質量的因素,尋找發揮有利因素、遏制不利因素的途徑,探究提高備課質量的途徑。研究如何調動教師備課的積極性,研究備課的有效管理,研究對備課工作和導學案(教案)的評價,研究教師個人業務素質與備課工作的關係,研究校本培訓與備課工作的關係,側重研究導學案(教案)材料內容的組織、方法的確定與認知規律之間的關係。

3.研究階段與方法

研究過程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素材收集和整理階段。即收集教師備課的方法、遇到的問題、成功的體驗、失敗的教訓、評價方式、備課環境、教師個人業務水平等信息,並進行分類整理;第二階段篩選收集到的信息,並有選擇地在實踐中驗證,確定有利因子和不利因子,初步形成現有環境背景之下的備課工作指導思想和操作模式;第三階段驗證備課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操作模式,並且進行完善或修訂,形成備課工作操作規範和相關論文。

三、研究基礎

1.我校在教師備課方面的研究探索過程與成果

對教師的備課工作,我們經歷了幾個探索階段。開始教師們使用的是原始的老式白紙備課本,後使用了橫格本,接着編制了有一定格式的備課本,後來又設計了有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和各環節設計意圖的教案本,通過反覆琢磨研究又使用了活頁式教案紙。直到近兩年,我們使用了師生共用的有學習目標、互動策略、學法指導、展示方案、學習流程和個性化筆記的導學案。

為了撰寫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學生綜合發展能力的高質量的導學案,我們實行了教師個人初備——備課組研探——主備執筆——個人復備的備課程序。通過研究備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有關備課的要求、範圍、注意事項等。關於備課方面的研究促進了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對課堂教學實現高效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至使我校連年在會考、統考和聯考中各年級各學科均取得了全縣第一的好成績,教學成果顯著,有目共睹。

2.課題負責人和主要成員曾完成的重要研究課題及社會評價

我校課題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大多數過去都是搞教學研究的,這些老師先後都曾從事過的相關研究工作,在全國有較大影響;於20xx年經專家組驗收已經結題,課題研究深入、廣泛、有推廣價值,獲得了專家組的肯定。此課題在研究、探索、實施過程中,縣教育局組織全縣中學教師多次召開觀摩、研討現場會,反響強烈,好評如潮,受到了領導、教育同仁很高的社會評價。

四、完成課題研究的保證條件

課題組由教研人員、任課教師、各級領導組成,一老教師和中年教師為主,這個集體內多人從事過專業的教學研究工作,並取得過突出的成績,新課程理念運用得心應手,有較強的理論視野和指導總結能力,具有課題操作經歷和經驗;部分青年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有熱情和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

課題組由副校長牽頭,有中層管理人員的參加,能捋順組織和實施系統,從組織管理上對課題成功做出了保障。學校具備經濟實力,能夠保證研究經費的支出。課題組的人員任課任務不大,有較充足的時間進行課題研究。學校實行電子辦公,具有很強的信息收集、信息交流、資料整理的能力,可以在技術手段上保證課題的順利進行。學校圖書館藏書豐富,並且在不斷地豐富藏書,資料查閲比較方便,並且學校有規定如果需要可以隨時購買所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