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區政府工作報告

甘州區位於千里河西走廊腹地,隸屬張掖市,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分享幾篇甘州區政府工作報告,一起看一下吧!

甘州區政府工作報告
甘州區政府工作報告篇1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xx屆政府工作回顧 區xx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和艱鉅繁重的發展改革任務,區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及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系列講話精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積極認識新常態、踐行新理念、培育新動能,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較好地完成了“xx”規劃及區xx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預計20xx年完成生產總值171.5億元,年均增長8.3%;固定資產投資126億元,年均增長17%;大口徑財政收入24.6億元,年均增長2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4億元,年均增長2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52元,年均增長1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58元,年均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50億元增加到88.4億元,年均增長12.4%。經濟總量佔到全市的42%以上。

——堅持政策引導,突出質量效益,農業優勢進一步擴大。以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為核心,連續出台扶持政策,累計完成投資25億元,培育壯大制種、蔬菜、草畜三大主導產業,擴大食用菌、小雜糧、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種植業結構逐步優化; 加快綠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整理土地6.2萬畝,開展試驗示範400多項,示範帶動效應不斷擴大; 規劃建設現代循環畜牧產業園,配套完善園區道路、供電等基礎設施,已入駐大中型養殖企業12家,成為全省唯一同時實施國家糧改飼和草牧業試點項目的縣區,先後被認定為全國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示範區和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緊盯扶貧攻堅與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全力打好精準扶貧精準脱貧攻堅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脱貧。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完善渠、路、林等基礎設施,新建、改建農村公路658公里、渠道314公里,完成“三北五期”防護林6.1萬畝,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2個,省級美麗示範村7個。

——堅持綠色循環,注重平台建設,工業經濟擴規提質。堅持走綠色循環生態工業發展道路,堅決杜絕過度依賴資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堅決杜絕過剩產能的重複投資建設,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32億元,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7户,達到80户。緊緊圍繞打造“千億級工業園區”,構建“一區多園”發展格局,配套建設道路、水電、排污等基礎設施,張掖工業園區綜合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國電龍源、華西新能源等一批投資上億元的招商引資項目落户園區,張掖工業園區成功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被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授予“綠色工業園區”稱號。實施節能節水改造項目29項,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3%,工業萬元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6%。

——堅持完善設施,培育多元業態,商貿旅遊業持續升温。以建設河西走廊商貿物流中心為目標,規劃建設綠洲現代物流園區,實施基礎設施項目8項,招商引進項目34項,建成專業交易市場6個,園區產業聚集效應逐步凸顯。配合完成蘭新高鐵建設任務,開工建設甘平一級公路,“居中四向”交通樞紐優勢更加突出。堅持把旅遊產業作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深入實施國家濕地公園、沙漠體育公園、平山湖大峽谷景區提升工程,老城區6個文物景區實現“一票通”,連續成功舉辦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國際露營大會、全國民間讀書年會等品牌賽事節會活動,“甘州號”品牌列車冠名開行,“濕地之城、賽車之都”品牌形象不斷提升,遊客接待人次、旅遊收入連創新高,分別比20xx年增長2.7倍和5.3倍。

——堅持強化基礎,提升空間品質,城市承載能力大幅提高。緊緊圍繞構建“1+5”生態城市框架,強力推進濱河新區建設,累計投資85億元,實施公共服務項目98項,道路、供水、供熱、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基本建成,學校、醫院、養老等公共服務體系正在逐步健全,新區建設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了城市品位,而且為未來城市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堅持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建設開發相結合,全力推進總兵府等文物景區保護和甘泉公園周邊區域改造,啟動實施西洞堡大捷遺址恢復建設等紅色旅遊工程,旅遊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清晰。集中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探索推行環衞保潔、園林綠化市場化運作,城鄉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順利通過省級衞生城市驗收。加快重點小城鎮建設,黨寨鎮被列為全省新型城鎮化試點鎮,城鎮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堅持改革創新,優化要素配置,發展後勁明顯增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點打造金張掖農業創新孵化園、金張掖汽車城創業服務園等七大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協調雙創金融貸款5.2億元,落實補助資金7600萬元,帶動新增中小企業2185家,吸引社會投資近22億元。堅持把改革作為推動發展的有效抓手,紮實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積極開展權責清單審核,建成“三張清單一張網”,政府職能更多轉向市場監督、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推進商事制度改革,“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試點走在全省前列。深化企業改革,成立區城投、旅投等五大政府投融資平台,政府投融資能力明顯增強。深化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工作,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

——堅持項目帶動,強化招商引資,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堅持把項目作為推動發展的第一支撐,緊緊圍繞“3341”項目工程,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累計建成各類項目932項,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8億元,是“xx”期間的3倍,其中建成張掖軍民合用機場、蘭新鐵路第二雙線甘州段等重大項目95項。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項目建設的持久動力,累計引進項目251項、落實到位資金220億元,與“xx”期間相比,分別增長54%和471%。

——堅持民生優先,加大財政投入,羣眾幸福感得到提高。始終把保障改善民生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累計投入資金88億元,實施民生項目467個,財政對民生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積極推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新建、改擴建城鄉學校112所,順利通過國家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着力改善羣眾就醫環境,建成區醫院門診綜合樓、區婦幼保健院和殘疾人康復中心,改擴建衞生服務機構159個,被評為全省中醫工作先進區和全國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示範區。加快文化事業發展,“三館”建成啟用,改擴建鄉鎮文化站5個、農村文化廣場169個,發展規上文化企業6户,順利通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評估驗收。健全城鄉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全國養老示範基地一期工程主體完工,殯儀服務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建成各類保障房3500套,改造農村危舊房、城鎮棚户區3萬户,累計發放補助資金5億元。實施就業再就業工程,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8億元,新增各類就業6.4萬人。平安甘州和法治甘州建設深入推進,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民主法治進程明顯加快,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監管逐步強化,社會和諧穩定、羣眾安居樂業。

——堅持依法行政,推進作風轉變,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圍繞建設廉潔高效政府,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省委“雙十條”規定、市委八項要求和區委相關規定,深入開展小金庫專項治理,強化政府投資項目跟蹤審計,從嚴控制行政辦公經費,政府履職、理財水平進一步提升。深入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紮實推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各級幹部宗旨意識、紀律意識、法治意識明顯增強。堅決貫徹區委決策部署,及時向區人大報告財政預算、城市規劃等重大事項,向區政協通報項目建設、民生改善等重點工作,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監督,累計辦理人大代表意見建議279件、政協委員提案428件,辦復率達100%,政風行風顯著改進,政府執行力不斷提升。

各位代表!五年來,全區上下付出了積極的努力,創造了輝煌的業績。這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區人大、區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區幹部羣眾團結奮鬥的結果,也是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離退休老幹部,向奮戰在各條戰線的幹部羣眾、省市駐區單位、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政法幹警,向關心支持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回顧五年的奮鬥歷程,總結改革發展的經驗教訓,展望未來的發展前景,我們深切的感受到,做好政府工作: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各項決策部署,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區委的統一決策部署下,不斷創新和完善發展思路,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必須強化把握趨勢、善於操作的能力,用足用活國家政策,在形勢變化中捕捉機遇,在政策調整中爭搶先機。

----必須堅持把生態作為最大的特色和潛力,加強生態恢復與保護,支持發展綠色清潔產業,厚植生態優勢,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發展體系。

----必須把改革開放、創新創業作為推動發展的有效抓手,用開放的思維、改革的舉措、創新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難題。

----必須以人民羣眾的期盼為奮鬥目標,不斷加強以民生事業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增強人民羣眾幸福感。

----必須發揚雷厲風行、實幹為先、攻堅克難的作風,增強主動意識,敢於直面矛盾,敢於擔當責任。

在五年的發展實踐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業產加銷體系還不健全,抗拒市場波動的能力較弱,缺乏有影響力、有知名度的品牌產品;工業產業性重大項目接續不足,工業經濟“短腿”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轉變;旅遊文化產業業態單一,提質增效的空間和潛力沒有充分挖掘;城市管理法治化、精細化水平不高,佔道經營、違章亂建、交通擁堵等問題依然突出;區級“骨幹”財源培植不足,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部分幹部思想、作風、能力與經濟新常態的要求不相適應,作風建設和長效機制的建立完善還需進一步加強。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在今後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xx屆政府主要任務

今後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期,經濟轉型升級的加速期。能否圓滿完成“十三五”規劃任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能否構建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強大支撐;能否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大局,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保障,新一屆政府面臨着巨大壓力和嚴峻考驗。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各種有利條件,直面應對各種挑戰,全力破解各類難題,在新的起點上推動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

按照區第四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為統領,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堅定貫徹省委“八個並重”“六大支撐”的決策部署,全面落實市委“四二”總體部署、“六六”發展戰略,聚力“四區”建設,增強“四大”動力,實施“四大”工程,強化“四大”支撐,更加註重轉方式調結構推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更加註重保障改善民生提升羣眾幸福指數,更加註重轉作風樹形象狠抓工作落實,努力開創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新局面,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今後五年的發展目標是: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左右,大口徑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城鎮化率達到52%以上,社會治安防控網絡不斷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系更加完善,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平安甘州建設邁上新台階。

主要任務是:

一、深化改革創新,不斷激發發展動力活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好全國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基地城市示範項目資金,多元化打造科技產業孵化園、創業創新基地和高效創業平台,最大限度釋放市場主體創業動力。完善創新創業扶持政策,支持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建設一批“雙創”基地、培育一批“雙創”品牌、塑造一批“雙創”團隊。積極推進科技創新,鼓勵開展區域科技合作,建設多層次的企業研發創新中心,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着力優化創新環境,繼續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力度,營造支持創新創業的法制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行政管理、農業農村體制、國資國企、財税金融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有效突破體制機制障礙。

二、壯大主導產業,力促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按照“一產提質增效、二產提量擴容、三產提速升級”的思路,着力優化產業結構。做強現代農業,堅持以綠色有機為方向,持續做大做強優勢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完善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體系,延長農業產業鏈;加快農業品牌化進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大力培育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完善農產品銷售網絡;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全力推進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提升經開區承載功能,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努力把經開區建成高端產業集聚區、科技創新領航區、循環經濟先行區;以“兩新一特+X”為主導,培育壯大新能源、新材料、綠色有機食品加工、新型煤化工、有色冶金、生物醫藥和節能環保等產業,構建多點支撐、多極發展的產業格局。圍繞建設全省體育與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示範區,深入實施旅遊產業“四大行動”,打造絲路國際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和西北區域性遊客集散中心,提升“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含金量。積極發展現代商貿物流業,加強物流園區信息平台和貨物配載中心建設,加快發展冷鮮配送、冷鏈倉儲等現代物流業,積極發展一批專業市場、建設一批商業網點和特色商業街區,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現代物流體系。

三、強化基礎設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健全完善交通、水利、能源電力、信息等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建立適度超前、功能完善、佈局合理、智能精細的綜合基礎支撐體系,打造河西走廊經濟區樞紐城市。深入推進“6873”交通突破行動,大力實施路網優化、村村通等工程,不斷提升道路通達水平。實施“6363”水利保障行動,加快推進黑河流域綜合治理,持續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實施重點水源、應急水源建設工程和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着力增強水安全保障能力、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實施城區骨幹電網、農網升級改造工程,全面推進智能電網建設,提升電力普遍服務水平。實施“網絡興區”戰略,推進“光網城市”建設,加快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網絡容量和傳輸能力。

四、注重建管並重,打造旅遊城市新形象。緊緊圍繞優秀旅遊城市定位,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打造富有活力、和諧宜居、獨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加大濱河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力度,引導老城區更多公共服務向新城區轉移,吸引更多現代商業業態向新區聚集,實現新老城區功能互補、區域互動、整體推進。堅持老城區服務功能提升與歷史文化名城風貌重現相結合,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實施城市增綠擴綠工程,加大棚户區、老舊小區、管網、道路、建築風貌的改造和歷史文物古蹟的修繕保護力度,規劃建設便民市場、停車場等公共基礎設施。以產業為支撐,切實抓好中心城鎮建設,配套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推進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有效銜接。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推進千村美麗、萬村整潔示範工程,努力打造低碳、環保、宜居、便民的美麗家園。

五、堅持項目帶動,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後勁。把項目建設作

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加大項目謀劃、論證、引進、建設力度,用大項目、好項目促投資、保增長、惠民生。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國家支持西部地區改善基礎設施的重大機遇,積極謀劃爭取並實施一批具有顯著帶動力的大項目、好項目。健全和完善重大項目聯動協調、跟蹤服務、落實推進、督促檢查、責任追究等工作機制,實現項目建設提速、提質、提效。全面推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全力抓好國家和省上PPP重點示範項目申報爭取工作,主動尋求社會資本參與合作,激發市場活力、盤活公共資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深入實施招商引資“招大引強”和“引鳳回巢”工程,提高重點招商項目幫辦、代辦、包辦及跟蹤服務水平,確保招商項目早落地、快建設。

六、加強生態建設,積極創建生態文明先行區。以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抓手,鞏固和提升綠色生態優勢,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立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保護與治理體系,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市場化和信息化水平。深入推進大氣污染、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提升環境風險防控能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廣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促進循環經濟在各領域深度推廣。積極開展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創建活動,形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七、突出民生保障,持續增進人民羣眾福祉。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建立教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覆蓋面,加快義務教育學校建設,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實現教育公平發展。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積極推行“3236”分級診療和醫師多點執業,促進優質醫療衞生資源向基層流動,推動醫療衞生事業和健康產業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鞏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成果,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引導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完善扶貧長效機制,創新扶貧方式,穩定增加財政扶貧投入,鞏固提升精準扶貧成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目標。做好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畢業大學生就業工作,全面落實城鄉低保、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政策,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八、創新社會治理,營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圍繞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紮實推進法治甘州、平安甘州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落實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保障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加強金融風險防範,打擊非法集資和信用違約行為,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着力維護社會穩定,提高羣眾安全感。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健全公民守法信用記錄,使尊法守法成為廣大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牢固樹立安全發展觀念,加大安全生產和食品安全監管力度,營造生產安全、生活安穩、社會安定的公共安全環境。

各位代表!站在歷史新起點,激發動能、轉型跨越,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搶抓機遇、改革創新,是人民對我們的殷切期望。只要我們堅定信心,紮實工作,就一定能夠實現區xx屆人民政府確定的宏偉目標,甘州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20xx年政府工作

20xx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關鍵一年,也是本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做好明年的政府工作,對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大口徑財政收入增長1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以內,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全面完成市政府下達的各項目標任務。主要抓好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綠色有機為方向,提升現代農業質量效益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農業大區向農業強區轉變。

擴大主導產業優勢。加強玉米制種產業規範化建設,健全種子市場監管機制,構建誠信、有序、互贏的種子生產經營秩序,玉米制種面積控制在60萬畝以內。着力發展蔬菜產業,新增設施蔬菜3000畝。把拓寬外銷渠道作為高原夏菜和果蔬產業發展的突破口,立足現有市場基礎,在北京、上海等內地一線城市設立特色農產品展示和直銷窗口,增加國內市場佔有率;通過政策扶持、市場引導等方式,加快“向西走出去”步伐,與中亞國家建立直接貿易網絡,擴大出口份額。依託張掖貫黨珍稀菇業、金花寨小米等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大力發展中藥材、馬鈴薯、小雜糧、食用菌等區域特色產業。培育完善現代畜牧全產業鏈,持續加大現代畜牧產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力度,全力實施德瑞牧業萬頭牧場等產業化項目,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5個,形成年屠宰牛5萬頭、羊50萬隻、豬20萬口的畜產品加工規模。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高標準農田10萬畝以上,配套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擴大機械作業面積,提升農業生產力。實施酥油口下庫、長安水庫、高效節水灌溉示範等重大水利項目,不斷夯實水利基礎。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強化鄉鎮公路管理養護,建成農村通暢工程70公里,改造危舊橋樑20座。以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封灘育林工程為重點,完成三北防護林等生態造林1.56萬畝、退耕還林還草5萬畝、亞行貸款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建設內容,新建優質經濟林1萬畝。全面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構築經濟、優質、安全的新型農村供電體系。

叫響做大農產品品牌。大力推進綠色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三品一標”認證力度,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提升市場話語權和主導權,不僅使農產品賣出去,而且能夠賣上好價錢。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組建有品牌、有實力的產業化經營共同體,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發展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種養大户為基礎的現代農業聯合體,實現產業、要素和利益鏈接。穩定加強區鄉村三級農業公益性服務體系,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專業化服務實體,廣泛參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充分利用農業資源、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農家生活,培育發展集旅遊、休閒、娛樂、體驗為一體的觀光農業、旅遊農業,推動一、三產業融合發展。

鞏固提升精準扶貧成果。全面落實“1236”扶貧攻堅行動,以增加收入為重點,以基礎設施改善、富民產業培育、勞務輸出輸轉、實用技能培訓為抓手,建立貧困人口持續增收長效機制。立足提升脱貧致富能力,繼續加大幫扶力量,不斷創新扶貧機制,逐村落實幫扶項目,逐户落實幫扶舉措。強化金融服務支撐,落實好精準扶貧專項貸款政策,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確保羣眾短期增收有保障、長遠致富有門路,整體脱貧成果得到鞏固提升。

二、以打造新型工業體系為突破口,推動工業經濟擴量增效

圍繞特色資源稟賦,實施工業強基工程,發展壯大特色工業集羣和新興產業基地,使制約發展的短板成為支撐發展的主板。

打造新型工業體系。依託農產品特色優勢,扶持雲鵬工貿、金南瓜高科、華瑞麥芽等一批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加快三元乳業日處理500噸生鮮乳加工、發忠牧業3000噸牛羊肉精細分割及深加工等一批特色項目建設,打造以糧油、畜產品、乳製品加工為重點的綠色有機食品產業集羣;發展新能源產業,加快推進平山湖風電場150兆瓦風力發電項目,力爭光電裝機規模達到156兆瓦、風電達到200兆瓦;培育壯大生物醫藥產業,搶抓京津冀生物醫藥產業轉移機遇,加強與華北製藥、河北維爾康集團等有投資意向企業的溝通聯繫,全力推進100噸雷丸片和地榆升白膠囊劑、1.5萬噸硝化纖維素、2.26噸白黎蘆醇等項目;優化提升新材料產業,新建西部暢想新材料2萬噸秸稈印花糊料、3.8萬噸廢舊塑料回收利用、1.2萬噸農用薄膜生產等項目,形成以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撐,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牽引的工業發展體系。

增強經開區吸附力。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成循環經濟示範園污水處理、供氣管線建設、平易河道整治綠化和農產品產業園天然氣供應工程,建設農產品產業園和生態科技產業園道路10.8公里,啟動建設中小企業創業園公租房、孵化樓和農產品產業園公租房、服務中心。創新管理運行機制,理順規劃、建設、土地、税收等權責職能,推動管理體制向專業化運營方向轉型。實施經開區“服務提升年”活動,全面優化投資環境,提升軟實力,為招商引資企業提供周到、細緻服務。

提升企業發展活力。加大停產半停產企業扶持力度,通過訂單農業合作、電價返還補貼、技改項目補助等有效措施,幫助企業解決原料不足、成本過高、工藝落後等問題,確保工業企業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引導商砼、砌塊、水泥、飼料等企業通過改進工藝、強強聯合、適當轉產等途徑,轉變發展方式,充分釋放發展潛力。綜合考慮企業規模、入庫税收、市場地位等因素,在貸款融資、技改貼息、税收減免方面予以傾斜,支持前景良好的企業發展壯大,力爭桑田清潔能源等8户企業達到規模以上,確保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

三、以消費需求為導向,引領第三產業向更高層次和水平邁進

堅持把第三產業作為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擴大創業就業和挖掘消費潛力的重要途徑,打造融合式經濟發展新體系、新高地。

加快旅遊產業發展。按照旅遊景觀全域優化、旅遊服務全域配套、旅遊治理全域覆蓋、旅遊產業全域聯動、旅遊成果全民共享的要求,全力抓好區內精品旅遊景區建設,提升完善大佛寺景區,完成平山湖大峽谷、沙漠體育公園4A級景區創建工作,啟動運行甘州府城,使其成為甘州旅遊文化的新亮點。加大景區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健全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和文化娛樂等綜合服務體系,加快露營基地、平山湖國際賽車場建設,培育自駕遊、徒步遊、户外探險等旅遊新業態,開發推廣旅遊特色產品,拓展旅遊發展空間。加快建設“互聯網+智慧旅遊”、智慧旅遊大數據中心和雲計算平台,創建“智慧旅遊”試點城市。加大旅遊產業從業人員培訓力度,深入開展旅遊安全生產及服務質量提升行動,着力在規範旅遊市場秩序、強化出租車行業治理上下功夫,切實提高旅遊服務水平和接待能力。

繁榮文化體育事業。實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工程,積極推進“三館”數字化建設,切實抓好鄉鎮文化廣場、鄉村舞台建設。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實施紅西路軍征戰河西甘州史展廳和高金城烈士生平事蹟展廳提升工程,完成甘州系列經典劇目創作任務。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力度,完成黑水國遺址保護項目,繼續抓好古民居恢復、文廟巷等3個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和西來寺、土塔修繕保護工程。實施體育惠民工程,完善健身設施,加快濱河新區體育公園建設,高質量舉辦汽車拉力賽等品牌體育賽事,推動體育文化融合發展。

壯大商貿物流產業。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加快綠洲現代物流園區業態培育和招商入駐步伐,規劃建設生產資料類、農畜產品類、建築裝飾類、機動車銷售維修類等專業市場和大中型商業網點、特色商業街區,構建佈局合理、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現代物流體系。支持綠涵、發年等農產品外銷企業發展冷鮮配送、冷鏈倉儲等現代物流業,藉助“一帶一路”建設機遇,開拓西亞、中亞市場。完成南關蔬菜果品便民市場改造工程,實現物流產業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加快實施紅星美凱龍生活廣場、鑫匯國際商貿城等項目,提升商貿流通業規模、檔次和功能。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建設甘州區電商運營中心,新建農村電商服務站50家。健全社區服務網絡,依託新樂、圓通等公司,建設集商品零售、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為一體的社區便民服務中心10個。

四、以打造優秀旅遊城市為目標,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品位

緊緊圍繞優秀旅遊城市定位,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式擴展向內涵式提升轉變,努力打造富有活力、和諧宜居、獨具特色的現代化生態城市。

強化精細管理。維護城市規劃權威性,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則,在城區及城郊區域規劃建設公廁、垃圾中轉站、停車場等公共設施,整治搬遷南關農貿批發市場、南二環路活畜屠宰交易市場、鋼材批發市場、廢舊物資交易市場、小商品市場、零散煤炭交易市場等影響市容環境的“六大類”專業市場,營造乾淨整潔、規範有序、舒適宜人的城市環境。持續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嚴格落實環衞工人定時清掃、居民單位門前“三包”、重點街區全天候保潔、社區網格化保潔等措施,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環境衞生整治的長效機制。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逐步將城區環衞作業工作推向市場。開展交通整治專項行動,進一步完善交通信號燈、監控器等硬件設施,加大違章停車、違規駕駛行為的查處力度,力創文明、有序、通暢的城市交通秩序。整合城市管理相關職能,設置綜合管理執法機構,組建聯合執法組,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徹底對城市違章建築進行全面清拆。堅持“硬約束”和“軟引導”並重,加強現代城市管理理念宣傳教育,深入開展公民道德素質教育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着力提升市民素質,增強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

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加大新區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力度,以持續完善路網框架為重點,建設連接新老城區斷頭路及續建道路14條;實施三水廠水源擴容、北三環電網改造等項目,力促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加快張掖市人民醫院、隴橋學院張掖校區、濱湖路商業街、新區便民市場等項目建設進度,確保二中分校秋學期實現開學招生,全國養老示範基地年內啟動運行;藉助聲、光、電、3D影像等現代科技手段亮化橋、路、廣場、樓體、湖區等建築物,裝扮生態靚麗新城。在老城區配合實施西南二環路整體改造、祁連路建設等市政工程,加快實施明糧倉、總兵府、大佛寺廣場南片、甘泉公園周邊改造等項目,完成20xx年棚户區改造續建任務和20xx年棚改房任務,提升歷史文化名城整體形象;繼續抓好“清雅甘州”城市風貌改造工程,對東環路、民主東街、馬神廟街等街巷沿街既有建築進行色彩和節能改造,打造富有濃郁歷史文化特色和鮮明時代特徵的現代化城市;深入推進城市綠化亮化工程,擴大立體綠化範圍,建設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綠化體系。

聚集城市產業優勢。充分發揮立體交通樞紐的戰略優勢,加快啟動嘉信農貿市場、恆濱物流鋼材市場和糧油主食產業園,帶動全區物流產業發展。加快濱河新區世貿大廈城市綜合體、萬禾財富廣場等重大項目建設,引導大型超市、酒店、餐飲企業和金融機構在新區布點營業,滿足新區入住羣眾生產生活需要。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全面落實農村教師、醫護人員、鄉鎮幹部新區購房補貼政策,不斷擴大房地產消費;充分發揮我區生態、交通等方面的優勢,組織房地產開發商組團赴周邊省市開展宣傳推介,開拓房地產市場;支持房地產開發企業利用已建成住房或新建住房開展租賃業務,拓展業務範圍;充分利用棚户區改造等政策化解商品房庫存,努力提高棚户區改造貨幣化補償安置率;出台優惠政策,緩繳減免相關税費,協調銀行貸款,鼓勵支持房地產企業轉型發展。

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快村鎮規劃和村莊環境治理規劃編制,指導集鎮和美麗鄉村建設。堅持以產業為支撐,穩步推進黨寨、大滿、沙井等中心集鎮建設,配套完善供暖、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以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公共服務為核心,整合農村危房改造等項目資金,因地制宜推進中心鎮、中心村和新農村建設,配套完善就醫、養老、教育等公共服務功能;推進“家園清潔”工程,完成小滿五星村、沙井新民村等17個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綜合治理項目,力爭每個鄉鎮建成“千村美麗”示範村1個、環境整潔示範村5個,讓農村居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生活得更為舒適、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五、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增強投資的拉動力

堅定不移發揮項目和投資在加快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推動重

大戰略項目化、項目工作機制化、制度保障科學化。

搶抓機遇爭項目。堅持以挖掘增長潛力、培育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拓展發展空間為重點,認真研究創新驅動、“一帶一路”、“互聯網+”、生態建設等投資政策,圍繞“三農”發展,積極爭取特色產業培育、農業基礎設施等項目;圍繞生態工業發展,積極爭取新能源產業、煤炭開發、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等項目;圍繞生態環境保護,積極爭取節能減排、垃圾處理、天然林濕地保護等項目;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交通、水利、電力、信息化等項目;圍繞保障改善民生,積極爭取保障性住房建設、棚户區改造、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等項目,確保全年爭取資金16.5億元。

強化保障建項目。把項目建設作為政府工作的頭等大事,實行項目目標責任制,分解任務,靠實責任,完善項目績效評估和項目爭取激勵機制,調動和發揮全區廣大幹部職工、中介組織、企業和項目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全區上下齊心協力抓項目的良性運作機制。推行區級領導包點抓項目制度,協調解決項目爭取和建設過程中的問題,確保重點項目建設順利實施。加強項目監督管理,嚴格實行項目建設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質量終身制及責任追究制,落實監督措施,形成發改、財政、監察、審計等多種手段有機結合的監督機制。

延伸鏈條招項目。充分利用現有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積極組織區內骨幹企業,參加各類專業洽談會、交流會、展示會、博覽會,全方位開展板塊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集中引進一批助推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項目。建立招商引資任務目標責任制,對有平台、有資源的部門分配招商任務,形成各盡其能、全員招商的強大合力。牢固樹立環境是關鍵、服務是保障的理念,落實領導掛項、手續代辦等機制,用真誠、高效、周到的服務贏得更多資本青睞、項目落地、產業成長,力爭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達到100億元以上。

六、以創新創業為引擎,催生經濟社會發展內生動力

堅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推動科技、產業、金融、人才等全面創新,創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先發優勢和後發優勢有機結合的引領型發展。

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探索建立財政、税收、土地、融資等創新創業政策體系,推動小微企業和社會公眾無門檻、低成本創新創業。在充分發揮小微企業創業孵化園等孵化平台作用的基礎上,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投資建設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產業和創新技術孵化平台。創新服務模式,加大支持力度,健全市場要素對接機制,增強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能力和創造活力,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創新實效。

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積極推廣應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進互聯網向全區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建設農業農村信息化平台,培育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品牌化的“種養加銷”現代農業新模式。鼓勵製造加工企業對產業鏈各環節實施互聯網技術“嫁接”改造,促進生產過程、質量監控、運行管理、產品銷售、市場反饋全面互聯,提升智能製造水平。全力建設智慧旅遊城市,帶動第三產業提高服務質量、增加經濟效益。加快發展線上線下互動的新型消費業態,構建面向公眾的醫療、養老、教育等在線便民服務體系。

構建多層次投融資模式。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槓桿作用,大力推廣PPP投融資模式,激活民間資金和社會資本,釋放流通活力。成立PPP模式合作中心,組織開展PPP項目政策引導、遴選儲備、合作洽談等工作,積極爭取和用好國家推進PPP項目前期工作費用補貼、貸款貼息、資金補助、以獎代補等各項支持政策,為項目建設提供資金支撐。創造條件支持各類企業在“新三板”和股權交易中心掛牌融資。鼓勵區內國有企業發行企業債、私募債、區域集優債等,增強直接融資能力。鼓勵政策性銀行和區內各大金融機構發揮主導作用,擴大信貸規模,創新金融產品,新增貸款40億元,存貸比達到85%。

七、以深化改革為驅動,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把深化改革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抓住影響全區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矛盾,推出接地氣、有抓手、能推動的改革舉措,

以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深化行政審批改革。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工作,積極承接並規範應用國家、省市下放審批事項,釐清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推進“陽光審批”。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積極探索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改善和優化投資置業環境。不斷完善政務大廳功能,力爭全部審批事項和便民服務事項進駐大廳,打造政務服務“超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制定市場主體准入負面清單,有序推進全程電子化登記管理及“一照多址”“一址多照”、集羣註冊等改革措施,全面實施“五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積極推行企業、個體工商户簡易註銷程序改革,優化“一站式審批、一個窗口辦事”服務模式,最大限度方便羣眾辦事。

深化農村體制改革。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農業設施產權抵押貸款。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集體資產股份佔有權和收益權。推動集體林權、國有林場和農村水權水價改革,激活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方式,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探索農村金融改革,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轉換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深化財税體制改革。突出財源建設,全面落實市委“1+4”支持政策,加快培植覆蓋三次產業特別是以二產為主要基礎、二三產為基本支撐的地方財源體系。通過政策引導、訂單種植等措施,引導落實農產品加工企業原料基地,建好“第一車間”,做強財源建設基礎產業;加快構建財源工業發展體系,做大地方財源基本支撐;推進旅遊文化體育醫養融合發展,加快發展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將引進企業納税貢獻與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緊密掛鈎,落實兑現各項税收優惠政策,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最大限度釋放税收供應、產業聚集、資本放大等方面的外溢效應。加快規範現代預算制度建設,強化財政支出與民生改革政策的對接,探索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健全預算績效激勵約束和存量資金盤活機制。深化財政管理改革,全面推行公務用車改革,擴大政府購買服務範圍,降低行政運行成本,提高公共產品供給效率。

深化其他領域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健全國有企業業績考核辦法,提高國有企業經營效益。全面完成絲路春酒業集團公司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全力加快黑河水電開發公司上市步伐。強化國有資產監管,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穩妥推進區屬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農場改革,逐步建立與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經營管理體制,形成國有農場產權明晰、經營有序、效益提高、監管有力的新機制。鼓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更好地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實

現基本公共服務對常住人口全覆蓋。

八、以提高羣眾幸福指數為立足點,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創新機制,提升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促進教育公平均衡發展。持續加大教育事業財政投入力度,全面改善辦學條件,加快思源實驗學校建設步伐,完成花寨鄉、安陽鄉等10所學校改擴建項目。加快發展公益性、普惠性學前教育,全面鞏固義務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信息化建設,升級改造教育信息中心及全區學校教育信息網,建設甘州智慧教育平台。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師德師風考評機制,實施支持鄉村教師發展計劃,推進城鄉教師交流。加大農村教育閒置資源的整合力度,着力提升農村教育質量。

推動健康甘州建設。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和醫、藥分開,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衞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優化醫療衞生機構佈局,完成區醫院住院部大樓主體工程和火車站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張掖市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置中心2個後勤綜合服務中心建設任務。進一步探索完善新農合分級診療、鄉鎮衞生院藥品配備、農民住院費報銷等體制機制,加大新農合資金稽查和村級衞生服務所、個體門診的監管力度,為廣大農村羣眾提供便捷、高效、優質的醫療服務。持續加大大氣污染治理防控和飲用水安全的監管力度,確保大氣、地下水、土壤不受污染。積極發展度假療養、醫養結合、中醫藥養身服務,加強食品藥品、保健品、醫療器械等監管力度,推進健康促進模式改革,不斷提升居民健康素養。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和鼓勵創業相結合的新機制,幫助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全面落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建成20個城鄉日間照料中心,構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留守兒童、困難羣體服務體系,創新城鄉貧困人口幫扶方式,掃除救助盲區,補齊保障短板,推動政府兜底性政策與救助幫扶措施無縫銜接、良性互動、共同發力。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建立全方位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解決城市中低收入人羣住房難問題。

強化社會治理。深化平安甘州、法治甘州建設,全力推進依法治區進程。完善立體化、現代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堅決維護司法公信力和社會治安穩定。開展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加強對擔保公司、投資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的風險監測,避免發生重大非法集資和信用違約案件。加強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着力推進社會風險評估,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及羣體性事件。大力開展誠信教育,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機制,健全完善“黑名單”制度,維護誠實守信、守法經營的良好發展環境。健全信訪責任體系,高度重視初信初訪,依法規範信訪秩序,解決羣眾合理訴求。加強社會治安、環境安全、生產安全、食品藥品安全等重點領域的專項整治,全面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部門監管和屬地管理責任,強化隱患排查整治,確保不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複雜的經濟形勢、繁重的發展任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嚴格履職、狠抓落實,勤勉盡責、永不懈怠,切實提高行政效率和施政水平,更好地為改革發展大局服務、為人民羣眾服務。

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打造創新責任政府。堅定發展信心,始終保持一種加快發展的“精氣神”,不斷增強敢為人先的鋭氣、不等不靠的志氣、蓬勃向上的朝氣,解放思想、創新實踐,徹底打破陳舊觀念和落後思想的桎梏,在體制創新、產業招商、項目建設等重點工作上大膽地闖、大膽地試,知難而進不言難,迎難而上不怕難,充分展現“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進取精神。牢記發展使命,始終帶着感情、責任、追求開展工作,保持鍥而不捨、永不言敗的執着精神,用勇氣去拼搏、用魄力去開拓、用智慧去創造,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徵程中創一流、當排頭。拓寬發展視野,把甘州放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大格局中去分析、去衡量,謀劃工作不急功近利,推動工作不心浮氣躁,以更加寬廣的視野審視自身發展,以更加開放的思

維謀劃區域經濟,以更加積極的措施推進改革開放。

倡導雷厲風行、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打造務實高效政府。端正抓落實的態度,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始終保持一種孜孜以求、一絲不苟的精神,保持一種幹就幹好、精益求精的韌勁,保持一種大刀闊斧、披荊斬棘的勇氣,對認定的事抓住不放、不優柔寡斷,對定下的事持之以恆、不瞻前顧後,對已乾的事一抓到底、不半途而廢。提高抓落實的能力,在幹部隊伍中營造崇尚學習的良好風氣,找準發展癥結,把握政策機遇,增強工作落實的前瞻性、主動性和針對性。強化抓落實的責任,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點任務,敢於擔當、敢於碰硬,努力營造只為落實想辦法、不為落後找理由的工作氛圍。健全問責體系,加大問責力度,對庸懶散慢、不思進取、推諉扯皮、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相關單位和個人,定鐵規、出重拳,嚴肅問責,做到有錯必究、有責必問、失責必追。增強抓落實的合力,認真接受人大代表的依法監督和政協委員的民主監督,對事關全局和長遠的大事要事,始終做到目標同向、工作同頻、行動同步,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構築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

樹立依法行政、清正清明的良好形象,打造法治廉潔政府。嚴格按照法定權限行使職權,堅決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完善民主決策機制,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的管理體制。加強廉政體系建設,以制約和監督權力運行為核心,構建權責清晰、流程規範、制度管用、預警及時、防控有效的廉政風險防控管理機制。加強廉政制度建設,注重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切實加大經濟責任審計力度,從源頭上預防腐敗行為發生。加強廉政社會監督,切實增強政府決策、政務信息、行政過程和行政程序透明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各位代表!新的藍圖已經繪就,新的征程催人奮進。站在新起點、面對新任務,發展的重任激勵着我們,人民的期盼鞭策着我們。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高揚改革創新之帆、鼓足攻堅克難之勁、篤定決戰決勝之志,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甘州區政府工作報告篇2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xx年工作回顧

20xx年,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迎難而上、奮力而為,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實現生產總值356.5億元,增長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5.7億元,增長21.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億元,增長12.3%。大口徑財政收入、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8.1億元和22.1億元,分別增長20%和32.4%。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386元和9489元,分別增長9.5%和12.1%。

一年來,我們重點抓了以下工作:

(一)着眼穩增長、擴投資,加大項目建設力度。把穩增長、快發展作為政府工作的優先目標,堅持不懈抓項目論證、儲備、爭取,全力以赴抓項目招商、落地、進度,開工建設各類項目678項,完成投資275.7億元。爭取政府投資項目1283項,到位資金50.1億元。創新招商方式,加大引資力度,全年簽約招商項目252項,總投資1218億元,到位資金338.3億元,增長40.3%。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循環化改造、民樂生態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濱河新區、張掖國際物流園、前進牧業3萬頭奶肉牛養殖和配套飼草基地、建制村通油路等18項新建續建重點項目完成年度建設任務。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國家玉米制種基地、大孤山抽水蓄能電站、火電二期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順利推進。成立項目落地辦公室,加大幫辦、包辦、代辦力度,招商項目落地進度明顯加快,河北卓達、北京聚鑫達、重慶農投等一批戰略投資者落户張掖。

(二)着眼轉方式、調結構,推動主導產業提質增效。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經濟工作的主攻方向,着力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和各產業內部結構,主導產業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三次產業比重由26:35.1:38.9調整為25.4:33.5:41.1,三產佔比提高2.2個百分點,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和穩定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

在旅遊文化產業發展上,以大景區建設為重點,加快完善配套服務設施,積極開發旅遊新業態、新產品,着力加強旅遊服務管理,廣泛開展全民旅遊宣傳行動,新創建國家4A級景區4家,總數達到13家;丹霞景區快速通道和景觀大道建成通車,智慧旅遊建設工作全面啟動;丹霞七彩鎮、冰溝丹霞、平山湖大峽谷及臨澤七彩賓館、民樂驛都國際大酒店等58個新建續建重點旅遊項目進展順利,完成投資33.76億元;新建四星級飯店3家,全市旅遊接待牀位達2.8萬張。成功舉辦第四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開幕式、絲綢之路旅遊產品展覽會暨第四屆中國玉文化展銷會和汽車拉力賽、冬季山地户外邀請賽等重大活動賽事,户外運動成為特色旅遊新熱點。“張掖金色風光休閒遊”、“祁連山超百公里山地户外挑戰賽”線路被評為20xx年中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十大精品線路和全國體育旅遊十佳精品線路。全年接待遊客11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8.95億元,分別增長46%和50.7%,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到3.13萬人。推動旅遊與文化融合發展,組織實施各類文化產業項目41項,完成投資44.2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到1.9%。三產增加值、税收、固定資產投資佔比分別達到41.1%、50.1%和49.3%,成為推動轉型跨越發展最活躍的因素。

在現代農業發展上,把發展現代畜牧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和轉變生產方式的重點,在擴大農業投資、提高產業化水平、強化科技支撐三個方面重點發力,全年完成農業投資25.5億元,增長110%,是近年來總量最大、增速最快的一年。六縣區全部進入全省畜牧業全產業鏈試點範圍,肉牛、奶牛飼養規模持續擴大,分別達到90萬頭和4.2萬頭。博峯、沅博20萬頭肉牛及30萬隻肉羊精深加工生產線建成投產,昇華農、星碩55萬噸有機肥生產線等重點農業產業化項目加快推進,從“U型”最低端的養殖環節向飼料加工、良種繁育、屠宰及肉製品精深加工和肥料加工兩頭延伸的畜牧業全產業鏈已具雛形。馬鈴薯、中藥材、食用菌、優質林果等區域特色產業面積擴大、產能提升,農業內部結構持續優化。流轉土地102.3萬畝,其中規模經營89.8萬畝。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862户,總數達到4599户。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和標準化生產面積分別達到21.2萬畝、248萬畝和317萬畝,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到73.2%。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的質量和品牌意識明顯增強,產業化水平穩步提升。

在生態工業發展上,把園區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修編完成工業園區規劃,將全市工業園區調整為6個。出台扶持政策,加快推進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民樂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完成基礎設施投資4.34億元,新引進企業47户,總數達到262户,工業增加值、上繳税金分別增長10.5%和5.1%,聚集發展成效進一步顯現。新建續建重點工業項目98項,其中億元以上30項,完成工業投資99億元,增長13.5%。新疆特變電工40兆瓦光伏發電等52個新建項目建成投產,金澤木業8萬立方米高密度中纖板生產等65個項目達產達標。新增規上企業47户,總數達到202户。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85.2億元,增長6.9%,工業經濟在市場環境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實現了平穩增長。

(三)着眼強基礎、保生態,持續改善發展條件。以交通、電力、水利、通訊及城市基礎設施為重點,以生態建設各項試點示範為統攬,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保護力度。開工建設各類城市基礎設施項目119項,完成投資32.3億元。三水廠、污水處理二期及縣區城市道路、供熱、供水、供氣、排污、垃圾處理和綠化亮化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城市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啟動建設新一輪50個“四化”示範村和11個省列“美麗鄉村”,分別完成投資4.5億元和1.7億元。蘭新高鐵建成通車,張掖中心客運站開工建設。臨澤紅山灣水庫,山丹東溝、西溝等重點水源工程開工建設,實施灌區節水改造、河道治理、農村水電、水土保持、庫區移民後期扶持、山洪災害防治等水利基建項目56項,完成投資9.5億元。整理土地7.5萬畝,連續20xx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加大移動通訊、物聯網、網絡電視等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成投資3.4億元。有序推進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市建設,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獲批,部分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8.72億元的黑河濕地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先期下達投資3500萬元。組織實施林業生態建設項目37項,完成投資3.19億元。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政策項目資金2.55億元。黑河流域綜合規劃通過水利部水規總院審查,國際重要濕地申報和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全面啟動。狠抓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空氣環境、水環境質量指標控制在省政府下達的指標以內,國家級、省級生態鄉鎮分別達到21個和53個。生態比較優勢不斷擴大,發展條件進一步改善。

(四)着眼惠民生、保平安,提升社會和諧文明程度。把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根本,着力促進充分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全力維護生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省委、省政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民生實事全面完成。財政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資金達到86.8億元,增長11%。國家和省上出台的職工增資、津補貼政策落實到位。投資2.9億元,新建和改擴建學校80所。農村義務教育優惠政策全面落實,大學聯考總錄取率、本科錄取率分居全省一、二位。張掖醫專、市醫院併入河西學院。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市人民醫院綜合大樓即將投用,新建成基層醫療衞生用房5.7萬平方米。落實人口和計劃生育各類優惠獎勵資金2.5億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16‰。甘州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獲批建設,張掖生態科學研究院成立,5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省級知識產權試點企業通過認定,申請專利總數達到613項,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50%。積極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市級“三館”建成,張掖絲綢之路文化藝術中心主體完工,新建“鄉村舞台”120個。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紮實推進體育惠民工程。深入實施“聯村聯户”和“1236”扶貧攻堅行動,全面完成整村推進、農村公路、危舊房改造、飲水安全工程、易地扶貧搬遷等重點扶貧項目建設任務,全市減貧3.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以下。加大全民創業扶持力度,新增小額貸款擔保基金2195萬元,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82億元。開展就業技能培訓3.9萬人,城鎮新增就業3.1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8%。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棚户區改造安置房11626套95萬平方米,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1626.5萬元。城鄉低保、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五保供養、新農合、計生“兩户”獎扶和重大疾病補償等提標工作全面完成。新建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83所。加大隱患排查整治、安全生產監管、打非治違力度,依法關閉小煤礦23户,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好轉。紮實開展社會治安集中整治、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市場秩序整頓等專項行動,着力解決信訪矛盾糾紛,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體系,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平安張掖”建設成果進一步鞏固,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堅決執行人大及其會決議、決定,全力支持政協履行職能,辦理答覆人大代表建議103件、政協提案141件。審計統計、老齡婦幼、外事僑務等工作成績顯著,雙擁共建、扶殘助殘、地震氣象、人防物價、史志檔案等工作取得新的進步。

(五)着眼增活力、添動力,穩步推進各項改革。把深化改革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總體部署穩步推進。在全省率先公佈186項行政審批權力清單,取消、調整和下放各類審批事項110項。加快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6070户、註冊資本253.96億元,分別增長51.5%和151.7%,非公經濟產值、税收貢獻、就業人數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全面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完成各類交易項目2326個,交易金額142.7億元。順利完成市縣政府機構改革、工商和質監行政管理體制調整工作。從嚴控制機構編制,停止新設承擔行政職能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停止新增自收自支事業編制。全面公開財政預決算、部門預算、“三公”經費,修訂實施預算編制執行、差旅費報銷、基本支出等管理辦法,資金管理更加規範高效。穩步推進“營改增”,免抵企業退税1673萬元,減免企業所得税8714萬元,免徵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增值税5630萬元。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張掖企業孵化基地揭牌,71户企業在甘肅股權交易中心掛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試點工作啟動實施。融資力度進一步加大,各項存款餘額500.5億元、貸款餘額390.7億元,分別增長14.7%和32.9%,存貸比達78.1%。11億“14張掖債”成功發行,政府直接融資實現零的突破。

各位代表,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形勢錯綜複雜的情況下,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委科學決策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關心、支持張掖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向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幹部羣眾,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中央和省屬駐張單位,向離退休老同志、駐張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幹警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們也更加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重大項目數量少、前期工作慢、開工不足,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支撐經濟發展的動力明顯不足;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走低,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市場需求和工業產品價格下跌,企業經營效益下滑,工業對就業、税收、物流、職工收入的貢獻呈下降趨勢;骨幹財源不足,税收佔比下降,收支矛盾比較突出;一些部門和幹部履職不到位,幹事創業的責任心與人民羣眾的期盼還有明顯差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採取有力措施,對症施策,着力解決。

20xx年政府工作

20xx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全會及中央和省、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戰略機遇,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惠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並重,堅持循環經濟發展方向,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先行,更加註重項目建設、產業培育、創新驅動、改革攻堅、依法行政和安全安定,充分激活區域比較優勢,全力推動生態工業再上新台階,促進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確保完成“xx”目標任務,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5%,其中一、二、三產分別增長5%、9%和1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以上。大口徑財政收入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均增長12%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9%和11%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全年接待遊客突破14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0億元以上。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突破400億元。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政府下達指標內。

重點抓好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擴大農業比較優勢,提升整體發展水平

堅持區域化佈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創建、科技化支撐、專業化服務,以現代畜牧業發展為帶動,以綠色有機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為重點,大力提升農業發展整體水平。

1.促進現代畜牧業增量擴容。以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試點市建設為統攬,加強基礎母牛繁育、優質飼草基地和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畜牧業發展的集約化、標準化水平。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100個,爭創省部級標準化示範場6個,申報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綜合示範區1個,肉牛、奶牛、肉羊飼養量分別達到95.5萬頭、4.5萬頭和500萬隻。建成優質飼草基地80萬畝,新建青貯氨化窖10萬立方米,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達到60%以上。扶持壯大博峯、沅博、草原惠成等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力爭形成15萬頭肉牛、100萬隻肉羊的年屠宰加工能力。加快推進重點奶源基地和現代循環畜牧產業園區建設,積極引進北京中地、華美牧業、亞盛集團等養殖企業和高端乳製品企業落户張掖。

2.推動特色優勢產業安全高效發展。緊緊圍繞優勢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市場佔有率,形成80萬畝玉米制種、50萬畝高原夏菜、45萬畝馬鈴薯、40萬畝中藥材、40萬畝優質林果、2.5萬噸食用菌及8.6萬畝日光温室、6.4萬畝鋼架大棚生產規模。組織實施張掖綠洲國家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區,民樂、臨澤、山丹現代農業示範園和高台綠色蔬菜產業園等重大產業項目,完成投資17.5億元。啟動國家玉米制種基地建設,加快“育繁推一體化”建設,建成玉米種子電子交易平台,大力整頓規範市場秩序,促進玉米制種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開工建設奧林貝爾20xx噸高效抗菌肽、善之榮20xx萬袋食用菌、浩博1萬噸沙棘飲料等10個投資千萬元以上的重點農業產業化項目,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0%以上。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產業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把張掖建成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的總目標,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大畜禽疫病防控、病蟲害防治、土壤檢測、產地認證、地理商標保護力度,着力培育“張掖玉米種子”、“張掖肉牛”等綠色有機品牌,逐步形成以質量佔市場、以品牌拓市場、以效益穩市場的新格局。整體規劃和推進種植業、養殖業、菌業和農產品加工循環產業鏈建設,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循環利用水平,創建農業循環經濟的“張掖模式”。

3.加快建設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支持示範性合作社、家庭農林場、專業化公司等各類新興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創建200家市級示範農業合作社和100家電商化合作社。扶持培育10家左右設施先進、市場開拓能力強的營銷龍頭企業。建立鄉鎮、村土地流轉中心和土地銀行等中介組織,推進土地流轉規範化、常態化。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積極穩妥開展農民股份合作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繼續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經理人1600人,完成職業技能培訓3萬人以上。輸轉勞動力26萬人以上,實現勞務收入40億元以上。

(二)加快工業平台載體建設,推動生態工業再上新台階

把生態工業作為經濟工作的着力重點,加快平台載體建設,招引實施重大項目,解決制約工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力促工業經濟擴量增效。

1.加快配套園區設施,儘快完善承載功能。全面落實支持園區發展的政策措施,以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民樂生態工業園區為龍頭、4個省級工業園區為支撐,以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為重點,打造工業經濟聚集發展平台。開工建設110千伏園藝變,做好330千伏甘州變前期工作,加快建設民樂生態工業園區330千伏開關站改造工程,聯通園區與電網對接的各條支線。開工建設東六公路,完善兩個重點園區主幹道路,路網框架年內基本建成。積極推進水務一體化,配套建設園區給排水、排污、污水處理、中水回用和垃圾處理設施。加快園區生活服務設施建設,提升聚集功能。修編完善南華工業園區、花草灘循環經濟示範區、祁青工業園區、臨澤玉米種子產業園控制性詳規,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實現錯位發展。嚴格產業政策、准入門檻、產業佈局和規劃執行,堅決杜絕在園區外新上工業項目。加大資源整合傾斜力度,落實市直22個部門為園區“爭取一個項目、招引一個項目、包辦一個項目”和省屬駐張單位聯繫重點園區1户企業、每年至少幫辦1件實事的要求,羣策羣力助推兩個重點園區加快發展。支持園區進行循環化改造,積極幫助入園企業爭取國家和省級相關獎補資金。進一步理順園區管理體制,將土地、税務、環保等職能延伸到園區,加快組建投融資擔保機構和開發經營性公司,創新管理機制,擴大自主權利,提升服務能力。

2.強化項目支撐,提升工業經濟規模和效益。開工建設重點工業項目135項,其中億元以上43項,完成投資119億元。確保珠峯5萬噸高純氧化鎂、龍源二期5萬千瓦風力發電、黑河水電二期30兆瓦光伏發電等31項投資億元以上的重點項目建成投產。全力抓好卓達100萬平方米新型建材、聚鑫達80萬噸錳鐵採選、鑫泰30萬噸電石、順通50萬噸複合無鉛催化醇醚汽油、巨龍20萬噸鐵合金、晉昌源20萬噸中温焦油加氫處理和崑崙1萬噸麥芽糖醇、聯鑫3000噸鎢精粉等項目建設。積極推動直購電交易,促進電力就地消納。依託主導企業,實行政企合作,組建專業隊伍,深入研究論證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終端食品生產、生物醫藥等方面的大項目、好項目。盡力幫助企業解決融資貸款、產品運輸、電力供應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支持現有企業提質增效,促進老企業挖潛改造、擴大產能。全面推行負面清單,進一步清理、規範涉企收費項目和檢查活

動。實施人才保障工程,在兩個重點園區建立人才試驗區,加強企業家和行業骨幹隊伍建設,強化生態工業發展的人才支撐。深入推進“扶助小微企業專項行動”,加快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網絡建設,實現省、市、縣三級信息資源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力爭40户企業進入規上行列。

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保護生態環境。以不破壞自然生態、不污染人居環境為底線,樹立生態環保理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最大限度減少工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做好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循環化改造補助資金爭取和已批覆項目建設工作,創建山丹省級循環經濟示範縣。以推進企業清潔生產為重點,提高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全面完成投資15億元的技術改造和創新項目建設任務。積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認證,大力培育省級循環經濟示範企業。加快資源勘探勘查步伐,強力推進煤炭資源整合重組,積極申報淘汰落後產能項目,依法關停能耗高、污染重、安全隱患突出的小企業。加強對各類企業環保設施、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大空氣污染治理力度,確保區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三)加快服務業體系建設,促進旅遊文化產業提檔升級

搶抓國家啟動“美麗中國·絲綢之路旅遊年”和蘭新高鐵開通運營的歷史性機遇,以大景區晉等升級、全產業鏈打造、管理服務水平提升、全民旅遊宣傳“四大行動”為抓手,持續推動旅遊文化產業提檔升級。

1.推進大景區建設晉等升級。完成丹霞七彩鎮、冰溝丹霞、甘州府城、華德生態體育公園、扁都口生態休閒旅遊區、高鐵站前廣場遊客集散中心等18項續建重點項目年度任務,開工建設七彩丹霞遊客服務中心、丹霞民俗文化村、平山湖大峽谷遊客服務中心、長城文化遊覽區、國際汽車自駕遊基地等新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0億元。抓好沙漠體育公園、平山湖大峽谷4A級景區創建,啟動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創建5A級景區前期工作。加快景區遊客服務中心、道路、停車場、廁所、導覽標識系統等配套設施建設,健全服務功能。加大景區周邊及公路沿線環境整治力度,着力提升張掖旅遊形象。

2.延伸旅遊文化產業鏈條。以旅遊與文化體育深度融合發展試驗示範區建設為統攬,實施旅遊全產業鏈打造行動。編制旅遊與文化體育融合發展規劃、户外運動體系建設規劃,加強與國內外專業機構合作,積極開發登山探險、滑雪漂流、露營徒步、賽馬賽車、低空觀光等新興旅遊文化產品和項目,健全户外運動產業體系。提升省、市級旅遊專業示範村創建水平,新培育星級農家樂30家以上,從業人員達到7000人以上。緊緊圍繞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積極謀劃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力爭文化企業達到900家,從業人員達到1.3萬人以上,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22%以上。

3.提升旅遊服務管理水平。加快推進智慧旅遊行業管理、諮詢服務和產品營銷平台建設,實現導航、導遊、導購信息功能全覆蓋。推廣國家旅遊規範服務標準,制定出台地方行業標準。組織實施旅遊文化產業發展人才保障工程,培訓旅遊從業人員4000人次。重點整治出租車、汽車租賃、景點服務、住宿餐飲等窗口行業,嚴厲打擊惡意宰客、製假售假、欺行霸市等違規違法行為。廣泛開展“當熱情好客東道主、做文明禮貌張掖人”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

4.深入開展全民宣傳行動。以“人人當代言人、個個做宣傳員”為基本要求,激發全市人民宣傳張掖旅遊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強大的營銷聲勢。舉辦第五屆濕地之夏·金張掖旅遊文化節、祁連山超百公里國際山地户外挑戰賽、張掖汽車拉力錦標賽、清華EMBA全球頂級商學院智慧精英挑戰賽、中國裕固族民族風情節等品牌節會和重大賽事,支持户外運動俱樂部和企業面向全國承辦舉辦大型户外運動賽事。主動與省內各市州、省外友好城市進行旅遊宣傳置換,持續擴大張掖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5.加快發展物流產業。按照把張掖建設成區域商貿物流中心、把物流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總目標,強化規劃引導,以張掖國際物流園為龍頭,以綠洲現代物流園、新張掖國際商貿城、張掖玉米種子暨農產品交易中心、金張掖再生資源回收交易市場和民樂中藥材交易中心等重點物流園區為支撐,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和市場推介招商,儘快形成骨幹物流體系。積極培訓引進人才,建成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園,大力發展電商服務、現代智能物流、跨境電子商務,推動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辦好第二屆“張交會”,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會展經濟品牌。

(四)強化城鄉建設管理,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

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不斷完善城市功能,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持續擴大宜居宜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影響力。

1.加快構建兩個“1+5”城市框架體系。以市區輻射五縣城和老城區加五個功能區為基本框架,加快構建兩個“1+5”城市體系。修編完善宜居宜遊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及濱河新區、老城區等4個片區控制性詳規,編制完成城市風貌和色彩規劃,做好老城區重要節點人行過街設施規劃論證、審批和建設工作。加快各縣城區詳規、控規及建制鎮、公路沿線和景區周邊鄉村規劃編制,實現各類規劃的配套銜接。以濱河新區和五縣新城區為重點,堅持新城區帶動、新老城區聯動、資源整合拉動,儘快建成張掖宜居宜遊城市體系,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2.完善城市服務功能。以道路、管網、水電熱供應和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項目建設,力爭濱河新區配套設施年內基本到位。啟動甘泉公園周邊棚户區、張掖中學學生公寓及家屬區,南二環、西二環沿線改造項目,加快絲綢之路文化藝術中心、高鐵廣場及商業綜合體等重大城建項目建設進度,組織實施116項城鎮基礎設施和57項房地產開發項目,力爭完成投資100億元以上,使城市建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搶抓國家政策機遇,加快推進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建設。實施5縣城區集中供熱改擴建、市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和民樂垃圾中轉站項目,全面推進各縣天然氣利用工程建設,確保市區熱電聯產和污水處理二期、山丹二水廠、民樂供水廠擴建工程投入運行。加快推進市區和高台縣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工作,爭取肅南、民樂創建為省級園林城市。整合資源啟動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嚴格控制老城區建築密度和容積率,加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力度,豐富底藴內涵,提高建設水平,形成鮮明特色。

3.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把城市管理作為社會管理和城鎮化發展的關鍵環節,創新機制,凝聚合力,提升水平。在配套完善便民市場、垃圾處理、公共衞生、交通設施等硬件的同時,加大城區環境衞生監督檢查力度,嚴格落實“六包”責任制,提高城市整潔度。整合執法力量,創新方法手段,有效防控違法違章建設行為。加強户外廣告、商業門店招牌和佔道經營管理,持續整治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深入開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區、文明市民評選活動和以城市風貌大整治、行為陋習大曝光、市民素質大提升為主要內容的“城市形象提升行動”,增強市民自豪感和城市管理內在動力,創造潔淨、舒適、優美、文明的生活環境。

4.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把城鄉一體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方向,加大城鄉建設統籌力度。組織實施高台縣及甘州黨寨、山丹位奇新型城鎮化試點,加快沙井、南華等12個國家級重點鎮和3個新型城鎮化試點鎮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多規合一”試點工作。探索“四化”新農村建設多種模式,加快農村生活垃圾、污水及畜禽養殖污染物處理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改造農村危舊房8000户,力爭10個以上村進入新一批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行列。推廣建新拆舊、土地復墾、土地集約利用等方面的先進典型,建設富有張掖特色的新農村。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發展後勁

緊緊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條件改善,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

1.加強生態保護建設。以國家生態市建設規劃實施和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市、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市、全國主體功能區試點市建設為統攬,積極爭取黑河濕地基礎設施、黑河流域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項目。抓好飲用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垃圾綜合整治、濕地湖泊生態恢復保護、湖泊生態監測能力建設等黑河濕地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的組織實施。做好國際重要濕地申報工作,確保國家濕地公園通過評估驗收。嚴格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組織實施森林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二期、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五期、重點公益林建設等項目,進一步完善綠洲生態防護林體系。爭取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規劃等重點生態項目專項資金,擴大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試點範圍。嚴格限制高台駱駝城、肅南明花灘、山丹東樂灘等重點區域土地開發規模,確保區域生態環境安全。

2.加快交通電力設施建設。開工建設甘州區至阿右旗一級公路、G312線恢復及甘州、山丹、臨澤過境公路,確保G30高速公路長城驛服務區、張掖和高台客運中心站建成投入使用。加快建制村通暢工程和其它農村公路建設進度,建成農村公路400公里以上。積極做好張扁高速、G213線肅南縣城至祁連縣公路及蘭新高鐵綜合客運樞紐站、山丹新城區、丹霞景區客運站等項目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全力抓好六縣區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力爭110千伏白塔變開工建設。緊緊抓住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變電工程過境機遇,積極爭取電力輸送份額。實施4G網絡三期和“寬帶中國”光網建設工程,推進“三網”融合,全面提升各領域信息化水平。

3.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臨澤紅山灣水庫建設,開工建設民樂石灰窯、山丹白石崖水庫,積極推進民樂山城河、甘州酥油口下庫等小型水源工程前期工作。組織實施河西走廊國家級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示範、民樂童子壩等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梨園河河道治理和甘州區大瓷窯中小河流治理等重點項目。新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0處,解決剩餘8.78萬人飲水安全問題。落實耕地保護責任,整理高標準農田10萬畝,確保耕地佔補平衡。

(六)狠抓項目建設,強化跨越發展的支撐能力

積極謀劃、爭取、建設事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大項目、好項目,強力推進招商引資,確保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

1.增強招商引資實效。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拓展招商引資領域,強化招商引資措施,確保招商引資項目、簽約資金、到位資金、完成投資4項指標持續快速增長,力爭到位資金突破400億元。充分發揮“落地辦”職能,提高幫辦、代辦、包辦水平,着力優化招商引資環境。落實各項支持政策,壯大非公企業實力,使非公經濟成為擴大招商、增加投資、吸納就業的重要增長極。

2.加大項目謀劃爭取力度。加快推進火電二期、山丹2×35萬千瓦低熱值煤發電、大孤山抽水蓄能電站、100萬噸高載能產業園區、平山湖煤礦、張掖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確保取得實質性進展。配合做好國道312線提升改造、蘭州至張掖鐵路客運專線等項目前期工作。緊緊圍繞國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投資趨向,科學編制“十三五”規劃,深入謀劃生態保護、現代農業、生態工業、基礎設施、社會建設等方面的項目。抓好西北地區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祁連山和黑河流域生態補償試驗示範區、祁連山腹地公路和七彩丹霞景區、肅南喇嘛坪、山丹焉支山通用航空機場及張掖“無水港”保税區等重點項目的立項爭取工作。

3.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緊緊圍繞列入全年投資計劃的588個項目,按照“新建項目抓開工、在建項目抓進度、建成項目抓達標”的要求,在確保依法依規的同時,儘可能簡化程序、提高效率,確保項目及早開工建設。組建專業化團隊,研究解決項目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提高各級各部門服務項目建設的整體水平。建立市、縣(區)兩級重大項目月調度制度,加大跟蹤推進力度,力爭納入計劃的項目和投資更快、更好、更多地落到實處。

4.積極推進融資創新。進一步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加大信貸投放,新增貸款餘額80億元以上。積極引進交通銀行、招商銀行設立分支機構,改制成立甘州、高台、臨澤、民樂農村商業銀行。用好國家微刺激政策,加快組建產業投資公司,探索政府與私人資本合作的PPP模式,引入優秀基金機構來張開展業務,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採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確保黑河水電成功上市。通過富有成效的融資創新,為項目建設增添動力。

(七)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堅持新上項目向民生聚集、新增財力向民生傾斜,加快發展社會各項事業,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社會保障水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1.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突出抓好擴大就業、完善社保體系、增加工資福利、正常增資機制、提高居民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五大重點增收措施,努力縮小城市居民收入與全國、全省的差距。深入挖掘產業化經營、勞務輸轉、財產性、轉移性增收潛力,保持農民收入在全省的領先地位。落實扶持創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充分激發全民創業活力,以創業促就業,以充分就業促增收。

2.着力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健全完善多層次、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做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啟動、社保擴面徵繳和全民參保登記試點工作。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推進甘州區全國養老示範基地和縣區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互助幸福院、老年福利服務中心及殯葬設施建設。落實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政策,新建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區改造安置房13215套。啟動實施鄉村教師、醫務人員安居工程。整合救助資源,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切實保障困難羣眾、受災羣眾、殘疾人基本生產生活。深入開展“1236”扶貧攻堅和“雙聯”行動,協同推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確保貧困片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於全市2個百分點,實現6000人減貧目標。

3.加快發展社會各項事業。辦好為沿山貧困村投放小尾寒羊、建設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園等民生實事。深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各類教育均衡發展,確保肅南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通過國家評估認定。開工建設張掖二中新校區。籌資2.2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45所,為295所學校配備教學儀器設備。深入推進醫藥衞生體制改革,鞏固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和基本藥物制度,加強疾病防控、衞生監督和婦幼保健工作,積極籌建市第二人民醫院,完成市縣(區)婦幼保健院、兒童病區和鄉村衞生院(所)等重點衞生項目建設任務。落實計劃生育優惠政策,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穩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探索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加快推進創新型試點城市和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建設,建立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和產學研聯盟,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全面完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建設任務,進一步提升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深入落實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健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4.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紮實開展大宣傳、大培訓、大排查、大整治行動,切實抓好道路交通、礦山化工、農村防火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的安全監管。加強防災救災能力建設,完善應急體系、物資儲備管理機制,成立山地户外民間救援隊,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管理水平。加強價格監管,保持物價基本穩定。嚴格食品藥品監管,強化執法能力建設,確保羣眾食藥安全。深入推進“兩個共同”示範縣和民族團結進步市建設,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宗教和順。加強社區治理,創建和諧社區。全面完成“六五”普法任務。進一步強化領導責任,全面落實信訪工作制度改革措施,全力化解社會矛盾。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嚴密防範和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和各領域改革,健全完善權責統一、服務高效的行政體制,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1.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堅決貫徹黨的xx屆四中全會精神,深入研究新形勢下市、縣(區)兩級政府依法行政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索政府依法決策、依法執行、依法接受監督的有效辦法和具體措施。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方式科學決策、處理問題、落實工作,加快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制度化、法律化。建立“三張清單一張網”的權力運行機制,落實和完善決策終身責任追究、評估跟蹤反饋和糾錯問責倒查制度。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有效規範行政許可、處罰、強制、徵收、收費、檢查等行政行為。自覺接受市委統一領導、市人大依法監督、市政協民主監督以及廣大人民羣眾的監督,把各級政府權力置於有效監督和制約之下。

2.持續深化各項改革。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國資國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序放寬市場準入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最大限度為市場主體降門檻、除障礙、添活力。加快市城投集團、山水公司及各縣(區)政府融資平台企業改革步伐,嚴格審計,嚴格項目決算,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運行機制;絲路春酒廠等企業的改革要一步到位,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要全部改製為民營或混合所有制企業;具有經營職能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要整建制向企業轉軌。硬化預算約束,從嚴控制預算追加,確保“三公”經費只減不增。擴大政府購買服務範圍,推進公務用車改革,降低公共服務成本。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運營農業、水利工程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投資生態建設項目。深化農村產權制度、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行政事業性收費改革,做好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深化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改革,推行先照後證,節省創業成本。積極推進食藥監管、工商質監、農林水利、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領域綜合執法,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3.切實加強作風建設。鞏固、拓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確保整改任務全部落實、整改承諾全部兑現。持之以恆落實“八項規定”精神,嚴防“四風”問題復發反彈。進一步強化機關效能建設,深化“庸懶散”專項治理,切實解決“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問題。制定符合縣區、部門、單位實際的管理制度和行為規範,努力做到權責統一、獎懲嚴明,有錯必糾、有責必問,使各級幹部心存敬畏、盡職盡責,着力建設高素質公務員隊伍。強化政府目標管理,改革督查、考核體制和考評辦法,提高督查工作的規範化、科學化水平,推動各項工作高效落實。

4.着力建設廉潔政府。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規定,市政府班子帶頭,全體幹部共同擔責,深入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完善審計制度,加大對政策落實、公務支出、公款消費的審計力度,實現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履行情況審計監督全覆蓋。對權力集中和羣眾反映強烈的部門及崗位實行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強化流程控制,防止權力濫用,健全風險預警和權力運行監控機制。嚴格幹部人事、財務管理、物資採購、工程建設等制度,強化紀律、法規剛性約束。嚴肅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和行政不作為、慢作為等影響環境、貽誤發展的人和事,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是充滿希望的一年,但也將是十分艱辛的一年。完成今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需要我們付出超常的努力。讓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埋頭苦幹、鋭意進取,譜寫改革新篇章,創造發展新業績,努力向黨和人民、向時代和歷史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甘州區政府工作報告篇3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張掖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關於“xx”和20xx年工作

過去的五年,是全力實施“xx”規劃、推動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和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及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把發展生態經濟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基本途徑、把建設生態經濟功能區作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攻方向,緊緊圍繞“四二”部署、實施“六六”戰略,持續強化基礎建設、生態建設、文化建設和產業培育,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優勢主導產業增量擴容,結構持續優化;生態建設全面加強,比較優勢持續擴大;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精準扶貧成效顯著,民生保障改善更加有力;開放開發步伐加快,社會文明和諧程度不斷提高。“xx”規劃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一)着力強化項目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持續增強。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項目作為第一支撐要素,把招商引資作為項目建設的持久動力和源頭活水,實施各類項目2600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00個,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40億元,比“xx”增長1.6倍,年均增長20%。招引項目962個,到位資金先後跨過100億、200億、300億、400億四個台階,累計達到1197億元。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達到564億元、486億元,較“xx”末分別增長114%和268%,存貸比從20xx年的50%提高到86%。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5%,大小口徑財政收入實現翻番,人均GDP突破3萬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加快,實現程度達到76.7%,比“xx”末提高11.6個百分點,居全省第5位,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優勢明顯。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範、張掖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綠洲現代農業示範區、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等一系列國家級示範項目成功獲批,加快發展的基礎更為堅實。

(二)着力強化轉型升級,主導產業規模效益大幅提升。堅持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推動跨越發展的重中之重,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動三次產業轉型升級、協調發展。堅持綠色、循環、效益、品牌發展理念,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市。種植業、養殖業、菌業三元雙向循環模式基本形成。農業投資年均增長27.4%,糧食生產實現十四連增。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7%,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國家玉米制種基地建設項目獲批實施,建成國家級玉米種子產業園和電子交易平台。“張掖玉米種子”、“張掖肉牛”、“張掖葡萄”等獲全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綠色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提高。現代畜牧業擴容增量,規模化養殖優勢凸顯,畜產品加工實現重大突破,沅博、博峯、前進牧業等116户骨幹企業建成投產。流轉土地116.7萬畝,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家庭林場分別達到5554家、1500家和242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60%。堅持走資源循環、企業聚集的生態工業發展之路。着力改善工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張掖工業園區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民樂生態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升,2+4園區體系基本形成,園區對工業的綜合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408億元,年均增長23%;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8%;規上企業由117户發展到210户,實現增加值63億元,年均增長12.4%。“兩新一特”產業體系初步建立,形成10萬千瓦風電、80萬千瓦光電、100萬千瓦水電裝機容量和60萬噸鎢選、80萬噸錳鐵、60萬噸銅選、500萬噸煤炭、300萬噸農產品加工生產能力。15個產品獲甘肅名牌產品稱號,濱河集團獲省政府質量獎。整合關閉煤礦64户,淘汰落後產能230萬噸,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年均下降3.65%。堅持旅遊與文化體育深度融合發展戰略,加快發展旅遊文化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遊客接待人數、綜合收入達到1505萬人次和76億元,較“xx”末分別增長8倍和8.1倍,年均增長34%和38%,旅遊綜合收入佔GDP比重由“xx”末的4.3%提高到20%。市縣兩級落實旅遊發展專項資金6億元,拉動投資130億元,丹霞國家地質公園、景觀大道等188個重點項目建成運營。成功舉辦“濕地之夏金張掖”旅遊文化藝術節、祁連山國際超百公里山地户外運動挑戰賽、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等品牌賽事和重大節會。張掖被確定為全國體育產業聯繫點。祁連玉文化產業園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xx”末的1%提高到2.2%。現代物流、健康養老、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發展加速,三次產業比重由“xx”末的29.3∶35.5∶35.2調整到25.5∶30∶44.5,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三)着力強化基礎設施,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堅持把夯基礎、促發展、樹形象作為城鄉建設的重要目標,全力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兩個1+5城市框架體系基本形成,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95.9平方公里,較“xx”末翻了近一番,城鎮化率達到42.19%,較“xx”末提高7.4個百分點。濱河新區及五縣新城區建設高起點、高標準推進,旅遊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清晰。改擴建城區道路155.7公里,新建改建城區管網659公里,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資140億元,濱河新區三水廠等9個水源工程和五縣城生活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用,城區集中供熱、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垃圾收集實現全覆蓋。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山西會館、鐘鼓樓、福音堂醫院舊址等38項重點文物修繕工程全面完成。推廣“四化”新農村建設模式,建成示範村146個、“美麗鄉村”38個。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河道治理、農村飲水安全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完成投資45億元。整理高標準農田39萬畝。新建改建國、省道及農村公路4468公里,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2488公里,建制村通暢率和班車通達率達91%和99%。蘭新高鐵建成通車,民航機場吞吐量累計達到20.7萬人次。4G網絡覆蓋全部鄉鎮,光纖通村率達95%,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躍居全國前列。

(四)着力強化生態建設,區域比較優勢進一步彰顯。堅持把強基礎、保生態作為改善發展條件的戰略選擇,“一山一水”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國主體功能區試點、生態文明工程試點市、水生態文明示範市、黑河濕地湖泊生態治理等重大國家戰略和項目落地實施。累積爭取國家投資16.1億元,組織實施濕地恢復、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草原生態獎補等各類生態項目130項,完成人工造林36.5萬畝、封育34萬畝、義務植樹2100多萬株。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和全省衞生城市,創建國家園林縣城2個、省級園林縣城4個。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規劃、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獲批,黑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通過評審。黑河濕地湖泊納入全國江河湖泊治理範圍,張掖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張掖被確定為全國資源再生型試點城市。臨澤、民樂被列為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試點縣。創建國家級、省級生態鄉鎮21個和53個。

(五)着力強化民生保障,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改善。堅持把惠民生、增福祉作為科學發展的根本取向,全面落實各項惠民政策,健全完善保障體系,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673元和10823元,較“xx”末分別增長81.23%和94.13%。財政用於民生的投入累計達到392億元,佔公共預算支出的79.8%。投入1.12億元,辦理為民承諾實事54件。城鎮新增就業15.91萬人。五大社會保險參保人數穩步增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8%和97%。新農合報銷比例由“xx”末的50.3%提高到61%。建成各類養老機構230個、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區改造房45607套,改造農村危舊房8.23萬户,完成212萬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築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任務。新建改建義務教育學校206所、幼兒園215所,臨澤、高台、肅南通過國家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評估認定,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48%,大學聯考升學率穩居全省前列。張掖醫專、市人民醫院併入河西學院,部分醫學專業實現“專升本”,省級財政、項目支持力度明顯加大。新建醫療衞生業務用房1.15萬平方米,城鄉醫療衞生基礎設施條件持續改善,重大疾病防控和基本公共衞生工作任務全面完成。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以內。強化食藥安全監管,保障了人民羣眾飲食用藥安全。實施各類科技項目311項,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6家。建成省級重點實驗室、院士專家工作站12個,359項科技成果獲得省級以上獎勵,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xx”末提高5個百分點,市本級和六縣區整體進入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市縣行列。積極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完成投資22億元。市級“三館”、濕地博物館、丹霞地質博物館等重大文化項目及一大批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鄉村舞台”建成投用。全省體育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創建工作全面啟動,中國户外運動名城建設列入國家體育總局規劃。紮實推進“聯村聯户”、"1236"扶貧攻堅和精準扶貧脱貧工作,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33億元,減少貧困人口12.57萬人。

(六)着力強化改革創新,發展環境明顯優化。堅持把增活力、添動力作為改革創新的重要抓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有序推進。全面完成市縣區政府和鄉鎮機構改革任務,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穩步推進。在全省率先公佈行政審批事項彙總清單,先後8批次取消、調整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452項,市縣兩級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大力推進“三張清單一張網”建設,市直部門單位3216項審批權力、23525項責任事項、33477項追責情形公開發布。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行,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全覆蓋。積極開展農村綜合配套改革,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進展順利,82.9萬畝集體林地確權到户。全面公開財政預決算、部門預算、“三公”經費,財政資金管理使用更加規範高效。紮實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化改革,交易額達292.2億元。合理劃分市、區城市規劃建設、綜合執法事權,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11億“14張掖債”成功發行。引進甘肅銀行、蘭州銀行和華安證券公司設立分支機構,95家企業在區域股權交易市場掛牌,新三板掛牌企業實現零的突破。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省委“雙十條”和市委“八項要求”,“三公”經費逐年下降。調整騰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辦公用房6.1萬平方米。深入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健全各類規章制度769項,各級幹部宗旨意識、紀律意識、規矩意識、法治意識明顯增強。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深化“庸懶散慢”專項治理,實行責任倒查機制和問責追究,政府執行力落實力不斷提高。

20xx年,面對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我們緊緊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重大戰略機遇,更加突出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惠民生,力促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基本完成了市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預計實現生產總值376.6億元,增長7.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12.8億元,增長13.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8億元,增長9%。大口徑財政收入、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完成53億元和24.1億元,增長10.2%和1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和11.5%。

(一)實施“雙創示範”城市建設,增強了全社會創新活力。成功入圍全國首批15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範城市,爭取國家支持資金6億元。制定扶持政策措施,啟動建設市級小微企業創富中心、電子商務創業園和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業大廈、民樂工業園區孵化園等一批創業創新基地,建成市級中小企業服務平台27家,6個基地被認定為“省級眾創空間”,民樂生態工業園區創業基地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與高等院校簽訂“雙創示範”和“實訓基地”合作協議,西部創客大學掛牌成立,“互聯網小鎮”籌建工作有序推進。在全省率先出台培育資本市場支持企業擴大直接融資辦法,合作設立首期1億元市級天使投資基金,扶持初創期、成長期小微企業加快發展。積極爭取“互聯網+”現代農業、高效物流、便捷交通等試點示範。開展“金張掖創新先鋒”評選表彰活動,舉辦首屆金張掖創業創新大賽及“贏在金張掖”電視公開賽,創業創新理念深入人心,支持創業、鼓勵創新的鮮明導向已經形成。

(二)緊盯提質增效,鞏固了農業比較優勢。持續培育壯大優勢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完成農業投資33.7億元,增長28.8%。種子企業聯合上市工作全面啟動,種業生產經營秩序整治工作受到農業部和省政府充分肯定。全國糧改飼和草牧業試點等一批重點項目獲批實施,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試點工作紮實推進,奶肉牛、肉羊、生豬飼養量分別達到97萬頭、495萬隻和166萬頭,增長8%、7.3%和5.9%。農產品安全大市建設取得新的成效,甘州、臨澤被命名為全省農產品安全縣區。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為引領的食用菌產業顯示出良好的經濟效益,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奧林貝爾20xx噸高效抗菌肽、嘉宏農牧3萬噸蔬菜恆温氣調庫、金南瓜20xx噸南瓜粉生產線等16個重點農業產業化項目建成投產。20xx年張掖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20xx年張掖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設立霍爾果斯商務代辦處,簽訂農產品出口貿易合同12項7.5億元,6家企業實現出口創匯118.2萬美元,向西開放邁出堅實步伐。

(三)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實現了工業經濟穩步回升。張掖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循環化改造加快推進,民樂生態工業園區污水處理、標準化廠房、中藥材孵化園等完成投資4.9億元。市直和省屬駐張單位幫扶園區“三個一”工作機制效果明顯,爭取各類資金5.67億元,到位1.64億元。新建續建工業項目207項,其中億元以上46項,完成投資112億元,增長12.8%。“兩個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9億元,引進企業15户,總數達到590户。龍源二期5萬千瓦風力發電、華興20萬噸超細礦粉加工、匯能50兆瓦光伏發電、瑞和祥藥業等70個重點項目建成投產。甘電投新能源5萬千瓦風力發電、華西垃圾焚燒發電、晉昌源20萬噸焦油加氫處理、8萬噸棉漿粕等46個重點項目順利推進。預計工業增加值增長5.5%,工業經濟在市場環境不利的情況下回升向好,實現了平穩增長。

(四)深入實施“四大行動”,開創了旅遊發展新局面。持續推進旅遊景區晉等升級、全產業鏈打造、管理服務水平提升、全民旅遊宣傳“四大行動”,開工建設各類旅遊項目73項,完成投資43.9億元。張掖國家地質公園揭牌,張掖國家健身步道總體規劃全面完成。新獲批肅南裕固族民俗度假區、高台月牙湖景區2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4A級景區達到15家,穩居全省之首。出台門票減免等優惠政策,冬季旅遊市場活躍。發起成立河西五市旅遊聯盟,開通上海、杭州、合肥、寧波等地旅遊包機和北京、成都等地旅遊專列,冠名運行“金張掖號”、“裕固風情號”、“張掖丹霞號”、“甘州號”品牌列車。接待遊客突破15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6億元,增長36%和36.2%。組織實施各類文化產業項目42項,完成投資22.2億元。建成重點商流項目21項,實現投資18.8億元。第二屆“張交會”成功舉辦,盛況空前,影響力越來越大。電子商務異軍突起,淘寶特色中國張掖館上線運營,電商企業和網店商家達到860多户,實現網上交易14.26億元。快遞業快速發展,年處理量突破600萬件。

(五)加強交通水利電力建設,持續改善了基礎設施條件。搶抓全省"6873"交通突破行動政策機遇,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與中鐵建集團簽署245億元戰略投資協議,19條2095公里公路列入國網、省網規劃。張扁高速、張肅高速、G312過境段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取得實質性成果,六東、甘平一級公路和黑河大橋開工建設,續建新建農村公路901公里,張掖客運中心站、高台汽車站主體工程完工。紅山灣水庫、農村飲水安全、河道治理、灌區節水改造等各類水利工程完成投資16.5億元。總投資19.1億元的黑河城區段治理一期工程開工建設。組織實施重點林業建設項目37項,完成投資3.57億元。落實草原生態獎補資金2.19億元。開工2座、改建2座110千伏變電站,農網改造升級完成建設任務,供電可靠性和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六)加快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強化了城鄉發展支撐。實施重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68項,完成投資10.3億元。市區供水老舊管網改造、濱河新區天然氣工程等49個項目開工建設,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污水處理二期等項目建成投用,制約市區擴容和濱河新區建設的瓶頸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高台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甘州黨寨、山丹位奇省級新型城鎮化試點穩步推進,沙井、南華等12個國家級重點鎮和12個省列“千村美麗”示範村建設任務全面完成。獲批國家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和“寬帶中國”示範城市,加大骨幹網絡、光纖建設力度,通訊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空氣、水環境質量指標控制在省政府下達的指標以內。紮實推進祁連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影響生態環境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七)全力推進精準扶貧,提高了民生保障水平。制定"1+19"本土化精準扶貧落地方案,把人財物和項目向3.49萬扶貧對象和65個重點貧困村傾斜。整合資金6.21億元,實現安全飲水、通村道路、危房改造、幼兒園、標準化衞生室五個全覆蓋。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3.18億元,當年整村脱貧目標順利實現。省、市為民所辦34件實事按期完成,各項惠民利民政策全面落實。甘州區全國養老示範基地、市第二人民醫院開工建設,新建公租房4990套、棚户區改造房8649套,改造農村危舊房8009户,農村教職工和醫務人員安居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八)致力建設法治張掖,保持了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嚴格落實重大行政決策事項法定程序,設立法律專家諮詢委員會,依法決策、規範決策的機制進一步完善。強化執法監督,嚴格自由裁量程序,行政執法行為進一步規範。實施“平安細胞”工程,大力創建“平安示範村”,在全省率先建立平安指數預警發佈制度,農村社區化、社區網格化管理深入推進,5個縣區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平安縣區”。健全完善矛盾糾紛多元排查調處、依法信訪工作機制,集中開展信訪積案化解“百日攻堅”行動,信訪秩序持續好轉。“六五”普法工作通過省級驗收。紮實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六打六治”專項行動,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平安張掖”建設成果進一步鞏固,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九)持續深化改革,提升了政府效能。抓住抓準金融開放政策機遇,着力破解融資難題,銀行信貸+企業直接融資+政府平台融資格局初步形成。8家金融機構推出40多種創新金融產品。與農發行、國開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兩行授信額度1100億元,對接項目59項,分別審批項目貸款33.35億元和1.24億元。爭取國家專項建設基金6.23億元、政府債券資金16.7億元。新組建3家政府投融資公司並實現實質性融資,城投、山水文旅投、農投、交投、水投五大投融資平台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建立市級PPP項目庫,34個項目納入省級序列。改制成立張掖、臨澤、高台、民樂農商銀行。取消、調整、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21項。全面推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啟動項目環評審批改革試點工作。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深入推進,宅基地使用權抵押擔保貸款取得實質性進展,水權水價改革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先照後證”、“三證合一”及全程電子化登記等商事制度改革措施全面落實,私營企業突破1萬户。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和社會各界監督,辦理答覆人大代表建議97件、政協委員提案139件。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加強重點領域、重點環節、重點部門監察審計,嚴肅查處違紀違規行為,政府效能進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我們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的五年,是經濟發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五年,也是民生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羣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堅強領導、人大政協全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各行各業、各族各界人民羣眾團結奮鬥、開拓創新、苦幹實幹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關心、支持張掖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向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幹部羣眾,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中央和省屬駐張單位,向離退休老同志、駐張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幹警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顧五年的奮鬥歷程,總結改革發展的經驗教訓,展望未來的發展前景,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必須不斷深化市情認識,在實踐探索中創新和完善發展思路,使張掖的發展更加符合時代潮流、更好地融入國家戰略;必須始終緊抓第一要務不放鬆,在加快發展中破解難題,使張掖的發展步伐更快、質量效益更好;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創新,激活全社會要素資源,使張掖的發展獲得持久動力、增強發展後勁;必須牢固堅持為民服務宗旨,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張掖的發展惠及百姓、造福人民;必須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堅持走生態經濟發展之路,使張掖的發展更為科學、更可持續。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困難和不足。經濟總量小,產業層次低,實現轉型發展的難度和壓力依然較大;大項目、好項目儲備不足,新開工項目少,產業性重大項目接續不足,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依然不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受市場和自然風險制約,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難度逐步加大;工業經濟發展緩慢,吸納就業能力較弱,骨幹財源培植不足;市場發育度、開放度仍然較低,發展環境仍不寬鬆;各級幹部的能力水平、紀律作風與創新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羣眾的期望還有一定差距。這些問題,我們將採取針對性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關於“十三五”總體部署和20xx年工作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期、經濟轉型升級的加速期。隨着全面深化改革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創新驅動戰略、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及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實施,多重利好和發展潛力將充分釋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趨勢加強,新技術新業態蓬勃發展,消費理念和方式日趨多樣,將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產生重大影響。省委、省政府提出着力打造“六大支撐”,推動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河西走廊經濟區組團聯盟發展,更加有利於我們發揮比較優勢,實現加快發展。我們既要看到當前新的發展動能正在加快積聚、經濟轉型升級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又要認清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任務異常艱鉅的形勢,進一步堅定發展信心,保持戰略定力,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抓住有利時機、主動積極作為,深度對接、用足用好國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項政策,努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開創“十三五”發展新局面。

根據市委《關於制定張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市政府編制了《張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

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定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四二”部署,實施“六六”戰略,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為動力,以實現更高發展質量和更好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轉變發展方式和促進產業升級為主線,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在創新發展中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西部國家創新型城市,在協調發展中建設河西走廊經濟區樞紐城市,在綠色發展中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在開放發展中建設向西開放重要門户,在共享發展中率先在全省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目標任務是:

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提前2年實現比20xx年翻一番目標,20xx年達到600億元,人均GDP接近5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以上,總投資達到2500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年均增長15%以上,力爭達到3000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分別達到90億元和40億元以上。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同步提升,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產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突出供給側改革戰略取向,全力推動現代農業、生態工業、旅遊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持續推進三次產業結構和各產業內部結構調整,三次產業佔比調整為18∶32∶50。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打造新型業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增加值佔比分別達10%和50%以上。非公經濟比重提高到65%以上。

基礎設施支撐形成新格局。謀劃實施一批事關長遠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交通“四橫九縱十三聯”、水利“31345”和電力“1569”項目建設,基礎支撐能力明顯提升,發展條件顯著改善。建制鎮中心區域實現供熱和污水、垃圾處理全覆蓋。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鎮化率提高到50%。加快4G傳輸基站、骨幹城域網擴容,光纖進村實現全覆蓋,出口帶寬提高到2800G。

改革創新形成新動能。政府職能轉變取得突破性成果,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持續深化,全社會發展活力持續增強。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小微企業“雙創示範”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小微企業數量、就業人數、税收貢獻實現翻番。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分別達到30家和15家以上,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提高到56%。多層次資本市場基本形成,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明顯增強。

生態環境建設開創新局面。國家主體功能區試點示範市、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等9個國家級戰略平台加快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持續加強,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態優勢持續擴大,“兩型”社會建設水平不斷提高,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基礎地位更加鞏固。堅定不移地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全面加強大氣、土壤、水資源污染治理,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人民幸福指數達到新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縮小與全省、全國差距;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以上,繼續保持全省領先地位。教育事業發展均衡,教育質量持續提升。醫療衞生事業和健康張掖建設達到新水平,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城鎮新增就業1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8%。民族團結、宗教和順局面進一步鞏固,法治張掖、平安張掖建設取得新的成效。

工作重點是:

(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建設西部創新型城市。加快推進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生態工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建設具有樣板水平的“互聯網+”示範城市,為西部“雙創城市”建設創造成功經驗。加快河西走廊科技中試和成果轉化基地、張掖科技大市場、創業孵化綜合科技服務平台建設。支持園區、企業和科研院所重點突破一批產業關鍵技術和實用配套技術。發揮政策集成和協同效應,創新融資方式,用好政府投融資平台,加快培育多元化資本市場。積極推進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充分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

(二)發揮絲路戰略通道優勢,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上實現突破。加快交通、水利、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強化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地位和國家經濟、能源、國防安全戰略通道功能。以東西暢通、南北貫通、互聯互通、立體交通為目標,加快骨幹路網建設,實現縣縣通高速、鄉鎮通國省道、村村通硬化路、4A級旅遊景區和重點產業園區通二級以上公路。配合推進蘭州至張掖客運專線、蘭新鐵路貨運專線建設改造,爭取建設張掖到阿右旗至烏海鐵路。擴建張掖機場,建成3個以上通用航空機場。啟動“智能水網”、“智慧水務”工程,加快實施黑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完善水資源配置、農村供水、防洪抗旱和水生態保護體系,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加強風光電新能源基地建設,形成130萬千瓦裝機容量。實施“網絡興市”戰略,打造“數字張掖”。

(三)發揮河西走廊樞紐城市優勢,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上實現突破。以兩個1+5和12箇中心鎮為城鎮空間格局,堅持產城融合發展,構建新型城鎮化發展體系。強化河西五市政府間合作交流,制定區域協作互動策略,建立協同發展機制。加快中心城市建設,甘州歷史文化名城、生態濕地之城、區域經濟中心、遊客集散中心的定位目標基本實現,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加快甘臨一體化進程,推進高台城鄉統籌融合發展,拓展山丹、民樂、肅南區域發展功能。加強地下管廊、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市政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建設美麗鄉村,改善人居環境。創新城市經營機制,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引導人口和產業向心流動、集中發展。

(四)發揮自然條件獨特優勢,在現代農業建設上實現突破。把綠色有機作為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基本取向,着力打造西部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國家級生態養殖示範基地,培育綠色有機品牌,提升產業層次和市場競爭能力。

提高國家玉米制種基地和玉米種子產業園建設水平,健全完善全程監管體系,打造全國種業市場監管的首善之區。大力培育各種新型經營主體,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儲運、銷售集約發展,“四個百萬”工程建設取得重大成效。鼓勵縣區實行差異化探索實踐,充分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五)發揮資源能源富集優勢,在新型工業化發展上實現突破。堅持生態循環型工業發展方向,強化2+4工業園區支撐體系和“兩新一特”產業體系。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新材料、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產業規模。實施產業綠色化、清潔化、信息化和高新科技工程。創新園區建設管理運營機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加快推進清潔能源發電、花草灘循環經濟產業區低熱值煤發電、煤炭綜合利用及百萬噸高載能、火電二期、大孤山抽水蓄能電站等重點項目建設。實施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速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三大計劃”,增強企業創新發展能力。

(六)發揮文化旅遊資源豐厚優勢,在旅遊文化產業提質增效上實現突破。深入實施旅遊發展“四大行動”,精心打造張掖旅遊“五張名片”,全面提升住宿、餐飲、交通、通訊配套設施建設和保障水平。大力發展文化創意、高品質演藝、户外運動、健康養生等新型旅遊業態,力爭20xx年接待遊客突破30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0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到5%。高起點、高標準推進大型物流園區和保税物流中心建設,大力發展倉儲配送、冷鏈物流、保税加工等商貿流通新業態。加快建設一批專業市場、大中型商業網點和特色商業街區,形成佈局合理、銜接順暢、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現代物流體系。積極引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術,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引導傳統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方向轉變。以“張交會”為龍頭品牌,依託更趨完善的區位交通優勢,大力發展會展業和會展經濟。

(七)發揮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優勢,在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上實現突破。力爭啟動實施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規劃和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全面加強祁連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紮實推進黑河濕地恢復與保護、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草原生態獎補等重點生態工程,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持續加強荒漠生態系統封禁與治理,着力構建防風固沙綠色屏障。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綠化美化城鄉人居環境。紮實推進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市、水生態文明試點市建設,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計劃,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八)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培植大產業、建設大項目,挖掘現代服務業、民營經濟、城市經濟和“雙創示範”城市發展潛力,加強骨幹財源建設,提高税收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綜合經濟實力和保障改善民生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支持教育事業優先發展,深入推動醫療衞生事業發展和健康張掖建設。鞏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成果,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加大就業創業力度,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鞏固放大精準扶貧成果,全面改善貧困片區生產生活條件。大力推進依法治市,維護羣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20xx年,是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承受經濟下行壓力最大、困難最多的一年,也是政策機遇最難得、轉型升級時機最好的一年。我們將緊緊扭住“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堅定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圍繞“四二”部署、實施“六六”戰略,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為根本動力,以實現更高發展質量和更好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轉變發展方式和促進產業升級為主線,着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培育保增長促發展活力動力,着力強化重大基礎設施支撐,着力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着力保障民生解決突出問題,着力防控風險保持社會穩定,實現“十三五”發展良好開局。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生產總值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大口徑財政收入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均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9%。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約束性指標控制在省上下達指標以內。

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創新驅動發展,開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局面積極應對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以戰略思維和改革精神,充分激發市場主體和全社會活力,培育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紮實推進“雙創示範”城市建設。堅持就業優先,突出創業創新,實施多方聯動,用好國家支持政策,大力培育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興業態,促進生產模式和組織方式變革,增強中小微企業創新能力和創造活力。全面落實初創型小微企業“五免一補”、成長型小微企業“五獎兩補”、雙創基地“兩補四獎”等優惠政策,降低創業成本,調動創業積極性。建成工業園區創業孵化園、現代農業孵化園、創意文化產業園、電商創業園等32個“雙創示範”基地,引進各類企業和創業團隊1000家以上。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用好阿里巴巴、蘇寧等大型電子商務第三方交易平台,做強臨澤玉米種子、新樂購等本土化電商平台,着力培育張掖特色、甘肅特徵的電商品牌,引導商貿流通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實現交易額20億元以上。辦好西部創客大學,提升辦學質量。依託創業平台和科技孵化器,吸引優秀人才“精英創業”,支持大學生“實訓創業”。實施“本土培育”工程,突出抓好企業家人才隊伍建設,吸收引進創業孵化、技術創新、資本運作、網絡經濟等方面的緊缺人才和團隊。健全完善事業引才、機制留才、環境育才良好機制,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新創業。加快線上線下結合、政府服務與社會服務結合的小微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大幅度提升服務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的能力。

着力推進金融服務創新。支持金融機構創新融資服務,積極為企業、創客羣體量身打造信貸產品,貸款餘額達到580億元。健全完善市屬五大投融資平台法人治理結構,加大注資擴容力度,提高投融資能力。做好張掖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5億債券發行工作。強化財政資金引導,完善投融資擔保體系,建立市級政策性擔保公司,為符合產業政策、投資趨向的各類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和資金支持。籌資5億元,建立企業應急週轉金制度和投貸風險補償機制;籌資3億元,設立科技創新創業投資基金和科技貸款風險補償金。落實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辦法,積極招引專業投資機構和優秀基金來張開展業務,支持企業上市和通過股權交易、發行企業債、私募債等模式多渠道融資,爭取黑河水電在香港H板上市,啟動市山水文旅公司股改和國內主板上市工作。用好創業投資天使基金,鼓勵金融機構和企業依法合規開展網絡信貸、網絡證券、網絡保險等業務,推動P2P、眾籌等融資服務模式規範發展。再推出並實施一批PPP項目,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擴大投資。

深入推進各領域改革。充分發揮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依靠全面深化改革為科學發展提供持久動力。各縣區分別選擇2至3項改革事項試點示範,總結推廣山丹縣簡政放權綜合改革成功經驗。按照“能放必放、重心下移、方便辦事”的原則,着力精簡審批事項,健全完善“三張清單一張網”,探索目錄化、編碼化管理,儘快落實“網上行權”。清理規範中介機構,鼓勵平等參與市場競爭。不斷深化公共資源交易改革,積極探索土地、水資源、排污權等市場化配置機制,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能。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建設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推進土地承包權質押貸款工作。研究制定指導性政策,因企施策啟動112户國企和73户國有農林場改革。完成西夏國寺、平山湖大峽谷、祁連山滑雪場等重點景區及張掖賓館經營管理機制改革任務。落實“雙隨機”抽查制度。穩妥推進承擔行政職能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改革。完成公車改革任務。

(二)突出結構優化,加快培育壯大主導產業

貫徹落實國家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推進三次產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轉型升級,實現有質量、高效益、可持續發展。

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大力實施玉米制種、綠色有機蔬菜、肉牛養殖和優質牧草“四個百萬”工程,促進優勢主導產業、區域特色產業和綠色有機農產品提質增效。加快國家玉米制種基地建設,推動種子企業聯合上市。新發展設施農業1萬畝,食用菌產量達到3萬噸。實施好高台綠色蔬菜產業園、亞盛2萬頭奶牛養殖場、北京三元奶製品加工及萬頭奶牛養殖、民樂中藥材孵化園等18項投資上千萬元的重點農業產業化項目,完成投資12.8億元,新增農產品加工能力8萬噸。鞏固提升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建設成果,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0個,壯大畜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形成20萬頭肉牛屠宰、50萬噸有機肥生產和60萬噸秸稈加工能力。大力培育知名商標,積極打造“金張掖北緯38度”地域名優品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和動植物疫病防控,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0個以上。積極推進“糧安工程”。新發展100家示範性專業合作社、150家示範性家庭農場。規範合作社運營機制,探索實行農業合作社財務代理制度。完成職業技能培訓2萬人次,輸轉勞動力28萬人,實現勞務收入45億元。

推動工業擴量增效。落實支持園區發展各項政策措施,着力優化產業佈局和發展環境。投資24.8億元,建設標準化廠房及道路、公租房等配套基礎設施,加大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等循環化改造力度,抓緊抓好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示範企業、示範園區和示範項目建設。嚴格執行投資強度、容積率等控制標準,提升園區用地集約化水平。堅持資源開發和市場導向並重,加快以“兩新一特”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的產業集羣培育,組織實施好花草灘循環經濟產業區、山丹2×35萬千瓦低熱值煤發電、聚鑫達窯泉錳鐵礦綜合開發循環利用、張掖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循環化改造、甘電投辰旭10萬千瓦風電場等52項投資上億元的工業項目。開工建設華誼60萬噸凹凸棒生物有機肥、歐塑鋁型材、順通新能源50萬噸複合無鉛催化醇醚汽柴油生產等140項重點工業項目,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30億元,增長15%以上。實現工業增加值80億元以上,增長8%以上。新增規上企業30户。

促進旅遊業提檔升級。深入推進旅遊文化體育醫養深度融合發展,鞏固提升“四大行動”成果,加快建設大景區,發展大旅遊,培育大產業,拓展大市場,力爭全年接待遊客18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00億元。大力推進重點旅遊項目建設,抓好華夏牡丹文化旅遊觀光園、方舟水世界、平山湖大峽谷、河西民俗文化村等34項續建項目,開工建設絲綢之路古城邦暨影視基地、長城硤口歷史文化景區、丹霞“五穀園”、張掖通用航空基地、駱駝驛絲路風情小鎮、金張掖遊客集散中心等21項重點旅遊項目,完成投資30億元以上。全面推進智慧旅遊城市建設,4A級景區全部建成免費WIFI、智慧導遊、電子監控和語音指揮系統。以“張掖紅色旅遊年”為統攬,搞好紀念紅西路軍征戰河西80週年系列活動,加快紅西路軍梨園口戰役遺址公園等6個紅色旅遊項目建設,開發紅色教育、文化體驗、休閒度假為一體的複合型精品旅遊線路。編制體育產業發展規劃,着力打造“國際户外運動名城”,辦好中國張掖户外運動節等各類品牌賽事,積極開發户外運動和文化演藝產品,新培育旅遊商品生產銷售企業50户。加大旅遊宣傳營銷力度,新開通11條旅遊包機航線。創建星級農家樂30家以上。持續開展旅遊業專項整治行動,建立旅遊行業管理和突發應急事件處置聯動機制,嚴厲打擊破壞旅遊市場秩序和損害張掖旅遊形象的違法違規行為,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

(三)突出統籌發展,提升城鄉建設管理水平

突出綠洲特徵、生態特色、文明內涵,準確把控城鄉建設的強度和節奏,增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提升城市環境質量和人民生活質量,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的現代化城市。

持續完善城市功能。把新增投入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公益性和基礎性領域傾斜,加快推進產城融合,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水平。用好國家相關政策,實施道路、管網、排污、供氣等城市建設項目106項,完成投資30億元以上。完成112萬平方米既有建築節能及風貌景觀改造任務。修繕恢復西來寺、文廟巷古民居,完成總兵府、明糧倉及大佛寺南片等景區拆遷任務,加快還原歷史文化名城風貌。積極推進棚户區改造,實施鄉村教師醫務人員和鄉鎮幹部安居工程,開拓青海、內蒙、新疆等周邊市場,落實降費、減税等政策措施,促進房地產消費,培育健康的區域房地產市場。

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突出精細化管理,維護規劃的嚴肅性。整合規劃、市政、環衞、園林綠化等城市管理職責,加強聯合執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科學設定城區路網承載負荷,強化道路節點控制分流,加快道路交通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改造綠化帶隔離設施,整合開發停車資源,出台城區臨時停車收費管理辦法,實行公共停車資源有償使用,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問題。推進環衞市場化改革,持續開展城鄉環境衞生整治,着力解決城區、中心集鎮、沿路沿線村莊等重點區域髒亂差現象。加快智慧城市信息平台建設,搭建覆蓋更廣的數字化城市管理網絡。

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科學編制縣域村莊佈局和治理規劃,細化功能區塊定位,優化產業平台、基礎設施、農田保護等空間佈局。加強農業生態治理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成“美麗鄉村”和新農村“四化”示範村建設任務,改造農村危舊房4000户。全面做好精準扶貧脱貧工作,力爭減貧4000人,貧困率控制在2%以內。強化產業扶貧,爭取食用菌產業列為省上重點扶貧項目,着力提高困難羣眾經濟收入;彌補基礎“短板”,爭取6萬畝土地列入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所有貧困村完成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和飲水安全工程。落實金融扶貧和易地搬遷扶貧政策,全力做好自然保護區農牧民及建檔立卡貧困户易地搬遷工作。

(四)突出基礎支撐,加快構築區域競爭優勢

加快生態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發展條件,彰顯區域優勢,增強可持續發展後勁。

強化生態保護建設。紮實推進重點區域生態治理,調整優化產業佈局,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爭取實施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規劃、黑河國際重要濕地、黑河濕地生態獎補、重點生態公益林補償等項目。加快黑河城區段生態治理項目建設進度,實施好黑河濕地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等項目。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中央財政補貼造林工程、森林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三期、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試點擴面、木本油料示範基地建設等重點林業項目。完善財政扶持政策,持續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切實解決農膜污染、秸稈焚燒、垃圾亂倒等突出問題。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制定支持政策,鼓勵社區、單位加快關閉自備鍋爐,完善預報預警、科技治污、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有效改善人居環境。

加快交通電力通訊建設。配合做好蘭州至張掖鐵路三四線建設,完成六東一級公路、G312線臨澤過境段改造任務。20xx年張掖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兩會專題。加快G312線山丹過境段及甘州城區段、甘平一級公路、肅南至祁連二級公路、民樂六壩至馬蹄寺等國省道和4A級景區公路建設。力爭張扁、張肅高速公路項目落地實施,開工建設張掖客運樞紐站、丹霞客運站。實施建制村通暢工程824公里。新建、改造5座110千伏變電站,完成民樂330千伏開關站及農網城網改造任務,力爭開工建設750千伏張掖輸變電工程。持續推進4G無線網絡全覆蓋、光纖網絡進村入户工程,建立農村寬帶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完成“寬帶中國”示範城市年度建設任務。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配合做好黃藏寺水庫建設,確保紅山灣、白石崖、山城河水庫建成投用,加快小海子水庫除險加固進程。啟動大滿、童子壩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實施山丹馬營河、民樂酥油口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完成黑河、梨園河河道治理和山丹抗旱引提調工程年度任務,繼續實施好河西走廊高效節水灌溉示範、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等重點建設項目,新增高效節水面積17萬畝,建設高標準堤防工程30公里,完成各類水利投資15億元。嚴把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加強違法用地清理整治。探索舊宅基地復耕途徑,建立閒置土地退出機制,整理高標準農田10萬畝。

(五)突出項目建設招商,確保投資穩定增長

把項目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積極謀劃、論證、引進、建設一批投資規模大、要素成本低、產出效益好的大項目、好項目,為擴投入、保增長、惠民生提供強力支撐。

加快推進項目建設。開工建設各類項目600項以上,完成投資360億元。強化對25個省列重點項目的督導檢查,落實市列重點項目“五個一”推進機制。加快項目前期工作進度,解決好徵地拆遷、融資籌資、手續辦理等突出問題,加快項目投資建設進度。

持續擴大開放開發。突出向西開放,搶抓敦煌絲綢之路文化博覽會的歷史機遇,拓展放大戰略經濟通道和區域樞紐城市稟賦優勢,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引導支持企業“走出去”、“請進來”,開拓中亞、西亞及歐洲等國際市場,積極吸引消納先進技術、人力資本和發展智慧。落實與霍爾果斯的經貿合作協議,擴大合作成果,促進綠色有機農產品出口創匯。全力推進張掖國際物流園、綠洲物流園、嘉信農貿市場建設,積極爭取建設張掖鐵路物流中心。籌辦首屆張掖中國國際通用航空大會,辦好第三屆“張交會”,搭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區域合作交易平台。

提高招商引資實效。圍繞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和特色農產品加工,以園區為重點,着力選好商、招大商、引強商,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增長20%以上,突破500億元。全力推進萬達廣場、紅星美凱龍城市綜合體、碧桂園商貿綜合體、隴橋學院張掖分院等重點招商項目建設,積極做好100萬噸凹凸棒粘土礦開發、年產3000噸土黴素、年產200噸辣椒油樹脂、祁青銅鐵資源勘探等重點項目銜接落實工作。強化落地服務,實行重大招商項目跟蹤服務制度,促進簽約項目加快實施、在建項目儘快投產、投產項目達產達標。

(六)突出民生改善,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把增進民生福祉擺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着力加強社會事業建設和社會治理創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紮實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好投資3億元的“全面改薄”、學前教育、農村教師週轉宿舍、張掖二中濱河新區分校等130個教育項目。啟動建設艾黎國際職業技術學院。完成市第二人民醫院、臨澤縣醫院、高台婦幼保健院及部分鄉村院所等重點項目年度建設任務。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促進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均等化。依法落實二孩政策,推進計劃生育家庭民生建設。實施“歷史再現”工程,改建各類博物館15個。新建“鄉村舞台”200個、社區文化中心15個,啟動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心、印象金張掖劇院,實施數字文化推廣工程,確保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通過驗收。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開工建設市級體育中心,實施好體育惠民工程。

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辦好省市承諾的民生實事。統籌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政策,促進各類羣體充分就業。城鎮新增就業2.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5%以上。繼續提高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補助標準,完善託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醫療救助制度體系。建成甘州區全國綜合養老示範基地一期項目、市兒童福利院,開工建設精神病院,新建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互助幸福院、老年福利服務中心70所,甘州區殯儀服務中心建成投用。推進棚户區改造安置貨幣化,新建保障性住房30076套。持續強化低收入羣體救助能力,切實保障困難羣眾基本生活。加快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發展。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大力提升監管專業化水平,堅決遏制各類重特大事故發生。健全完善防災減災救災管理體系,提升綜合救災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保障能力。推進基層食品藥品監管機構規範化建設,建立最嚴格、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加強國防後備力量戰備訓練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實施“七五”普法規劃,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制定差異化扶持政策,促進民族地區共同進步、共同繁榮。強化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加快以信息化為支撐的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建設,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和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加強改進信訪和調解工作,有效防範和化解社會矛盾,嚴密防範、依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七)突出依法行政,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新形勢新常態新任務,對政府自身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將以更加強烈的責任擔當和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紮實做好政府各項工作,努力為全市人民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嚴格依法行政。嚴格遵循“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施政要求,健全完善權力運行機制,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堅持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行政決策的法定必經程序,及時發佈、準確提供政府信息,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規範化。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嚴格規範執法行為,營造公平公正市場環境。深入開展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活動,培育對黨忠誠、個人乾淨、敢於擔當的公務員隊伍,提升依法治理能力水平。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提高建議、提案辦理質量。

提升服務效能。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切實加強各級政府黨組建設,從嚴執行“六大紀律”,維護政令暢通,做到令行禁止。進一步規範權力運行,堅持用制度保障幹部擔當。鞏固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進一步完善督查、考核、評價體系,形成作風建設長效機制。圍繞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互聯網+政務服務”平台建設,加強服務方式創新,加大問責追究力度,全力破解羣眾“辦事難”、“審批難”頑疾。強化重點崗位和關鍵環節日常監管,持續整治“庸懶散慢”,集中治理亂檢查、亂收費、亂罰款等問題。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加強廉政建設。嚴格履行政府黨組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認真貫徹執行《廉潔自律準則》和《紀律處分條例》,繼續完善“三公”經費、節慶活動、評比達標、招商引資、職務消費等管理制度。堅持以權力瘦身為廉政強身,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深化廉政風險防控,積極探索建立執行有效、操作性強的責任追究制度,嚴肅查處執行政令打折扣、服務羣眾不盡責、工作責任不落實和消極應付、推諉扯皮的人和事。嚴查“四風”問題和違紀違法案件,始終保持反腐高壓態勢,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各位代表,今天我們在這裏共同描繪了張掖“十三五”美好藍圖,明天我們將開啟建設幸福美好金張掖的壯麗征程。此時此刻,升騰在我們心中的是崇高神聖的使命和責任,落在我們肩上的是創新發展的千鈞重擔。讓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以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振奮的精神、更加務實的作風,全面開創“十三五”發展的新局面,創造絲路明珠金張掖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