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課題工作報告(通用5篇)

德育課題工作報告 篇1

一、課題的提出

德育課題工作報告(通用5篇)

本課題的研究是時代發展要求,也是學校發展現實需要

豐富國中德育內容和創新德育機制的研究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普遍認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對學生的人格完善和發展有着積極的影響。普遍注重學校德育和家庭、社區相結合的德育教育的實踐性以及互動機制的可操作性。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互動的大教育系統,為全民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活環境,發展終身教育,從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質,已成為當前國際社會教育發展的潮流,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方向。單一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需要,只有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互相配合和協調,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於安康中心城市繁華地帶,建校30年來,學校始終秉承“辦人民滿意教育,以優異的教育質量回報社會”的辦學宗旨,始終堅持 “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管理強校”的辦學理念。自20xx年躋身於省級“示範國中”、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法制校園”之後相繼榮獲“國中教育先進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被評為國家級、省級、市級“課改示範學校”。隨着我校社會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進入我校就讀的學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園面積相對狹小(現有5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600餘人,校園面積15畝,校舍面積16770平方米),部分學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會中不利於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種原因,對教育大環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會教育“魚龍混雜”,學校教育“獨木難支”,有時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

根據教育發展的要求及學校發展現實需要,我們確立“創新德育機制豐富德育活動內容”研究課題,旨在不斷嘗試國中階段創新德育機制豐富德育活動內容,在校內狠抓德育工作,同時把學校德育延伸到家庭與社區,使我校德育工作邁上一個新台階,開展該項課題的研究有利於豐富學校德育理論和家庭、社區教育理論,有利於指導學校德育實踐,提高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利於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為學校、教師、家長和社區服務管理人員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較強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二、研究目標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體系及德育管理運行機制,探索學校、家庭、社區互相溝通和協調的途徑及辦法;

2.創新開展各項特色活動,不斷豐富德育內容,探索活動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3.探討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學科課堂教學及第二課堂活動中的滲透;

4. 通過課題研究,以達到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進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論依據

1.《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

2.“雙主體”理念。教師是“導”即“教”的活動的實施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根據教育規定和學生身心成長特點,對德育環境、德育內容和德育辦法開展選擇、加工和設計,對學生的主體性開展引導和培養;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更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在教師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活動、逐步做到自訂成長目標,自尋成長動力,自擇成長辦法和自評成長效果,最終將社會認識、情感、做法內化為個體認識、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終存在於人的整體生活之中,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的提高與成長也只有通過人們自己的社會生活活動來實現。因此,在學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辦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從學校的小範圍擴大到社會的大範圍。

4.活動理論。活動是指主體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有目的地影響客體,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活動是實現成長的必由之路,學生主體活動是學生認知、情感、做法成長的基礎。學校和教師在組織德育活動時,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以及活動中的互動合作與內心體驗,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蒐集有關資料,進行專題研究。

2.調查研究法:通過座談、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蒐集分析我校學生思想現狀;通過師生相互評價分析師生的認同程度;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明確學校與家庭、社區德育內容需要。

3.行動研究法:本課題的研究將以行動研究法貫穿始終。我們的行動研究將基於我校各項德育特色活動,由本校的教師成為行動研究者,在具體的活動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找出並實施對策,不斷地反思行動的效果,達到“行動”和“研究”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德育課題工作報告 篇2

春暉中學是我國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經亨頤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時期創辦的一所歷史名校。經老校長畢生倡導“自動、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強調學生“求學何為,學為人而己”,主張“凡學校皆當以陶冶人格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對學生進行高尚品性和優良道德的教育。春暉先賢以天下為己任,十分注重學生的思想修養和品德培養。汲取歷代春暉名師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精華,一種以健全學生人格為目標,以情感培養為核心,以實踐體驗為途徑,以學生主體性活動為載體,着眼於學生心靈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應運而生了。

理論依據

1、發展中的人和個性社會化原理。學生是正在發展中的人,這種發展就是其個性社會化的過程,作為社會的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生這種主觀能動性的特點,決定了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青年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們身心發展的各個指標都處在變化之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由於這種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學生的年齡特徵,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可使學生朝着我們期望方向發展完善。因此,必須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

2、“雙主體”理念。教師與學生都是德育的主體,教師是“導”即“教”的活動的實施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根據教育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對德育環境、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進行選擇、加工和設計,對學生的主體性進行引導和培養;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更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在教師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活動、逐步做到自訂成長目標,自析成長環境,自尋成長動力,自開成長渠道,自擇成長方法和自評成長效果,最終將社會認識、情感、行為內化為個體認識、情感、行為。

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們認為道德始終存在於人的整體生活之中,沒有脱離生活的道德。人們是為了生活而培養個體品德,改善、提升社會道德的,並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同樣,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的提高與發展也只有通過人們自己的生活。脱離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將導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體化,脱離了生活去培養人的品德也必將使這種培養因為失去了生活的依託而流於虛空、無效。因此,在學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從學校的小範圍擴大到社會的大範圍。

4、活動理論。活動是指主體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有目的地影響客體,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活動是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學生主體活動是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發展的基礎。從德育活動來説,一方面,通過德育活動將社會道德規範內化為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德育活動讓學生將已有的道德認識外顯為道德行為,兩種過程不斷交替,從而形成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基於這一理論,學校和教師在組織德育活動時,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以及活動中的互動合作與內心體驗,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課題方案

(一)課題組人員組成與分析

課題組由學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長兼政教處主任葛洪金老師任組長、由校團委書記兼政教處副主任華土木老師、校政教處副主任、負責學生會工作的薛安全老師,校團委副書記陳小祥、負責各年段的年段長倪瑞祥、何大江、張建平為核心組。並得到經亨頤教育思想研究專家張彬教授、周恩來生前衞士高振普將軍、鄧穎超生前祕書趙煒女士、周恩來侄孫周國鎮教授的指導,在總課題負責人潘守理校長的主持之下進行。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得到了學校各處室、各班主任、全體教師、及廣大學生的支持和響應。並得到了上虞市教體局、上虞團市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導。

(二)研究目標、德育內涵、及過程方法

1、研究目標:

⑴以現代德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探索並構建適應新世紀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學生成長規律的學校德育途徑及操作模式。

⑵通過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的學校德育,促進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養的培養,毛澤東同志所説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最高目標。

⑶通過研究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促進教師德育觀念更新與德育創新能力提高,提高全體教師的整體素質,並努力提高中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2、研究過程及方法

根據學校人格教育總課題的研究計劃,人格教育德育子課題的研究過程分三個階段進行:

(3)總結階段(20xx.12—20xx.3):課題組進行總結,撰寫課題研究報告,並進行成果鑑定。

人格教育德育子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為研究法為主,輔以案例研究法、經驗歸納法、理論演繹法以及分工協作研究等方法。

實施過程:

(一)開展“知周學周”活動,實施理想人格激勵教育的探索。

孔子説:“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志於道”先於“據於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價值根基與方向在於“道”。沒有“道”的“德”是膚淺的。信仰不僅是支撐人生大廈的頂樑柱;它對道德人格的構建有論證、聚合、與昇華的作用。周恩來的崇高人格魅力,源於他堅定的共產主義政治信仰。自20xx年3月開始,學校開始用周恩來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勵學生,培養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

用周恩來的理想人格激勵學生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具體形象理想教育。這是以具體人物的所作所為的外部特徵為自己追求的理想。這一階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了周恩來所處的時代背景,熟悉了周的生平,為他的革命事蹟所感動,激發了敬佩、仰慕之情。周恩來的人格魅力敲開了中學生的理想之門。第二,綜合形象理想教育。這是與具體形象相聯繫的具有社會意義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這一階段要非常重視學生進行嚴格的自我修養,重視學生學習周恩來的品格,逐漸形成籠統的理想,在個別的場合能把理想和現實聯繫起來。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使學生能清晰地意識到人生的社會意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崇高目標的理想。他們逐漸認識到在周恩來的人格特徵中,藴含着真正共產主義者的整體人格美。通過這一階段的教育活動為我們春暉學子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為共產主義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用周恩來的理想人格激勵學生的具體做法是緊緊抓住知事、明理、動情、導行四個環節。首先通過播放周恩來系列影視片,組織讀書活動,組織學生赴紹參觀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紀念館,舉辦“知周、學周”知識競賽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周恩來精神。在此基礎上,再通過撰寫影評和讀後感、出刊編報、召開主題班會、講恩來故事及演講比賽等形式,使之上升到“明理”、“動情”階段,引導青年學生學習周恩來同志愛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堅忍不拔的心理人格、聰慧高超的智能人格、崇高新穎的審美人格。並不斷汲取周恩來同志偉大的人格力量,把周恩來的理想人格內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去,最後外顯為 “為中華之崛起”的實際行動。同學們自發成立了環境保護協會、校園文明崗,自覺開展“扶貧濟因送温暖、敬老助殘獻愛心”活動,積極爭做奉獻標兵、創新能手和百名優秀學子。春暉園內,同學之間,團結友愛,比、學、趕、幫,蔚然成風。

隨着“知周學周”活動的開展,得到了全校各班的熱烈響應,掀起了一個爭創“周恩來班”、“周恩來團支部”的熱潮,三個年級既相互銜接,又各有側重:高一爭創活動全面鋪開,高二命名“周恩來班”,高三命名“周恩來團支部”。各班的爭創活動做到五個結合:即與形勢教育相結合、與日常教育相結合、與行為規範教育相結合、與班團活動相結合、與校史校情教育相結合。高二(2)班在借爭創之機,結合學校的“四自校風”,提出了“靜、淨、勤、竟、勁”的“五字班風”,極大地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高二(8)班的在爭創過程中提出了“近、進、比、學、化”“五大行動”:近——走近周恩來,瞭解周恩來;進——初步體悟周恩來的人格魅力:比——自我教育階段;學——爭創“周恩來班、周恩來團支部”;化——把學中所得內化為個體的人格內涵。這樣的計劃貼近學生實際,符合認知規律,能有效地指導工作實踐。爭創活動的成效正越來越多的外顯為全校師生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育人的具體行動,無私奉獻的愛心行動。

(二)開展淬礪教育,引導學生自我磨練。

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主張:“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早期春暉就非常注重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曾在春暉兼舍務主任的匡互生先生,他經常以一句“吃得菜根,百事可做”教導學生。到五、六十年代已形成了肩挑鋪蓋米袋,腳穿草鞋布履、長途跋涉來校上學的“草鞋精神”、“黴乾菜精神”。面對新的教育形勢,為更好推進學校的人格教育,潘守理校長提出了淬礪教育的思想,就是要根據時代的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青少年進行自我鍛鍊和刻苦磨練,它具有主體性,一定的強迫性,實踐性的特點。

吃苦耐勞教育是實施淬礪教育的必要準備。每屆高一學生到校,學校即對他們進行“知我春暉,愛我春暉”的始業專題教育,其重要內容之一便是通過組織參觀校史陳列室和校內十大德育基地,開設專題講座,收看校情專題片,學習瞭解春暉先賢的“草鞋精神”、“黴乾菜精神”,培養學生的春暉情結。為了使學生對春暉的學習環境、生活條件、辦學特色有更強烈的認同,我們以多渠道,多方式地與結對扶貧學校——泰順四中、嶺南鄉中加強聯繫,組織學生或參觀訪問,或結對助學,或相互座談,以增強學生吃苦耐勞的意識。

半軍事化管理是實施淬礪教育的重要途徑。春暉是一所全寄宿學校,學校建立健全了寄宿生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老師的值日製度,規範晚自習管理、節假日學生管理制度等,實行寄宿生管理班組化、學生參與民主化、自理化。同時加強對學生進行一日常規教育:從起牀要求到熄燈就寢,從作息安排到三餐落實,從打掃整理寢室到個人洗衣疊被,培養學生的“自理、自主、自立、自治”能力。近年來 ,學校又把建設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作為學校工作的大事來抓。組織了寢室美化大賽,開展了寢室聯誼活動,並每月評比星級文明寢室,每學期推出示範寢室,每學年評比共青示範寢室。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守時惜時,互助合作,團結友愛,樂羣容忍,創新爭先的品格。

勞動教育是實施淬礪教育的主要載體。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視為“全面發展人的唯一方法”。 早期的春暉,生活是艱苦的,名師碩彥們在授課之餘,經常帶領學生參加田間勞動,把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也融入了他們的教育改革實踐中。現在,各方面的條件變好了,學生們已經不再用鋤頭挑着鋪蓋走進校門。但是,勞動教育的傳統不僅沒有丟掉,反而不斷地深化。學校校把加強勞動教育作為實施淬礪教育的主要載體。“清晨即起,灑掃庭除”已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學生承擔250多畝校園的綠化、美化、淨化工作。學校一直保留着十塊學農基地,每星期安排每班一節勞動課學生進行花木栽培或蔬菜種植。學校還把校辦廠的扣絲車間、校內畜牧場等作為學生學工學農基地,學生定期抽出一定的時間去參加勞動。學生在生產勞動中品嚐了艱辛,磨練了意志,淨化了靈魂,逐漸養成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珍惜勞動成果的行為習慣。

德育課題工作報告 篇3

德育課題本學期重在積極教育,以“為每個學生提供自由平等發展的時空”的理念為經,以“每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為緯,以“心育教育”為核心,夯實常規德育,創新德育品牌,開創文萃積極德育新風尚。

子課題一:創設品位高雅的校園文化,優化積極德育氛圍

作為新校,樓道文化是我校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在學校管理中稱之為“校園顯性文化”,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讓每一面牆壁都會説話”,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為此,我們進行了主題系列的文化走廊佈置:

1. 校園走廊文化創設完成,二樓運河廊文化。(成果見照片)

2.  開啟四季的約定——記文萃國小特色樓梯文化佈置(園區)

3. 那一抹亮麗的教室之美——記文萃國小美麗文萃 美麗教室評比活動(園區)

4. 本學期我校新體驗作文進行得如火如荼,為了將教學和德育有效結合,本月主題實踐主要圍繞更新樓梯文化,班刊校刊及時更新。

子課題二:依託校內外的少先隊陣地資源,拓展兒童的教育空間

本學期我校為積極創建蘇州市少先隊先進學校而努力,從期初的計劃到期中的實施,再到期末的迎檢都層層落實,最後成功通過了市少先隊的驗收。

1. 文心小主播、挑戰主持人(勇敢 創新)。本學期文心小主播每週四改成現場直播的方式,力求做到內容廣泛、形式多樣,貼近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播音班級從班主任到播音員、再到外請的學生、老師或家長的參與,都使文心小主播即上學期的廣播大PK後,又推向了另一個高潮。

2. 小幹部、大視野(責任)。文萃國小為增強少先隊員們的責任感、光榮感,進一步加強少先隊自身建設,將少代會開成少先隊員們喜歡的會議,精心設計了“文萃最強音”的新形式,召開少先隊員代表大會選舉文小第一批大隊幹。這些小幹部們個個認真負責,每天準時到自己的崗位,從校門口禮儀崗到餐廳、走廊禮儀崗,每天都穿梭着他們勤奮巡視的身影。學校的小紳士小淑女餐桌,文明靠右行的進步都凝聚着他們的汗水和辛勞。

3. 莊嚴入隊,我驕傲(責任)。本學期我校利用少先隊日,為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少先隊員佩戴了光榮的紅領巾,開展了以“鮮豔的紅領巾飄起來”為主題的少先隊入隊典禮。

4.“一幫一,我能行”(合作 感恩)。一個奮發向上、團結友愛的班集體,能充分地激發每個學生內心的集體榮譽感。一些平時表現一般甚至比較落後的學生,生活在這樣的集體裏,也會很快地發生變化。因此,本學期少先隊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了“一幫一”活動。不僅僅是學習上的互助,相互監督,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的互相幫助,相互提醒,相互關心。隨着“一幫一”小組的大力開展,文萃國小的每個班級都將成為一個奮發向上、團結友愛的集體。

5. 小記者海選(堅韌 勇敢)。為了豐富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發掘和培養更多的小記者人才,大隊部本學期舉辦了首屆小記者海選大賽,招募優秀的小記者,給同學們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此次活動,不僅為懷揣記者夢的同學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平台,而且激發了他們擔當學校小主人翁的決心和勇氣,為學校少先大隊今後順利開展活動奠定了基礎,為孩子們的國小生活增加了亮色。

6.《陽光語露伴我行》隊會。本學期為了迎接蘇州市少先隊先進學校的驗收,參加省級少先隊課的比賽,王麗老師的《陽光語露伴我行》隊會錄像課完成,並遞交到上級部門參賽。

7. 多姿多彩班隊會(創新 感恩 責任)。本學期的班隊會以班級、年級為單位處處開花。有三(2)班的孝道主題體驗活動,三(1)班的誦經進班,三(5)班的西餐禮儀我來學,四年級的《十歲生日我感恩》等等。

8.裝修少先隊隊室完成。

子課題三:以活動為載體,寓積極德育於體驗中

1.世遺青少年基地成立(責任)。為了增強世界遺產傳承意識,激發學生對大運河申遺的熱情營造新學年的良好氛圍,我校在開學初舉行新學年開學典禮暨“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基地”揭牌儀式。

2.保護小眼晴(責任)。為了落實“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增強學生愛眼、護眼的自我保健意識,提高學生眼保健操技能水平,本學期開展了文萃國小第一屆眼操比賽,使學生明確保護視力的重要性,掌握做眼操的正確方法。

3. 親親吾師,悠悠我心。(感恩)本學期值此教師節之際,開展了親親吾師,悠悠我心教師節系列慶祝活動,孩子們通過自己的畫筆畫出心中最愛的老師,或優雅,或帥氣,或童真,都通過學生的體驗,將感恩教育溶入其中。

4.爭當“漢字英雄”。(責任 堅韌)漢字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本學期開展了這項集綜藝性和知識性於一體,將文化和娛樂相包容的活動,普及中華經典漢字,各班識字最多的孩子傾情參與,一筆一劃寫字的體驗中,滲透一心一意做人。漢字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文萃國小德育課題階段彙報暨校園“漢字英雄”決賽。

5.圖書義賣,愛心行動。(感恩)本學期的校園書香節積極體驗活動中的《圖書淘淘樂》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施人玫瑰,手留餘香的感動。

6. 秋季綜合實踐活動(勇敢 合作)本學期秋遊通過四個年級不同德育基地的體驗,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力,認知社會、品嚐艱辛、理解工作、懂得分享、學會合作,從而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秋來風物別樣情,文萃學子遠山行——記文萃國小一二年級秋季綜合實踐活動。

子課題四:發展心育教育,滲透積極德育理念

一、“陽光語露”“心理小故事”伴我行

積極陽光從會説話做起。我校陽光語露“親子篇”“師生篇”“夥伴篇”三大篇章確立後,10月舉辦了文萃國小陽光語露分享會,在輕鬆、愉悦的氣氛中,師生滿懷憧憬與感恩。心理小故事校本教材編寫完畢,從本學期起每週五的晨會,都是班主任和學生們分享心理小故事的美好時刻。精彩紛呈又富含哲理的小故事記錄在每一個孩子的心中。

二、知心哥哥、姐姐引我行

本學期為達成學校對孩子“發展心育教育,滲透積極德育理念”的美好願望,11月,我校又一次舉行“大手拉小手,幸福牽着走”知心哥哥、姐姐的聘任儀式,這是學校心理特色的重要內容和延伸。同月,“知心哥哥姐姐進校園”系列活動之“聽哥哥姐姐話成長”主題活動拉開帷幕。18名大學生走進班級,與孩子們分享成長中令人難忘的經歷。有的講述自己如何樹立理想、勇於進取的歷程,有的訴説自己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艱辛,有的感恩遇到好師長的幸運,有的回味珍貴的友誼帶來的温暖和力量……一個個真實的小故事如甘甜的雨露,滋潤着孩子的心靈;更如一個個明亮的燈塔,指引孩子前進的方向。

三、“心理體驗”快樂行

11月,我校進行了秋季綜合實踐活動,讓孩子們走近自然,走進自然,在自然中享受別樣風情。我們還舉行了三、四年級學生在花卉植物公園進行了心理團體體驗活動。讓文萃娃們品嚐了艱辛、懂得了分享、學會了合作和競爭,培養了他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相信這將是給孩子們上的一堂最精彩的自然課!

四、“文萃精神”促我行

文萃人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要具備一種積極的“文萃精神”。7月,在學校教師研究發展院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文萃精神”大討論活動後, 10月,我校舉辦了“薈文心精神,萃桃李芬芳”為主題的文萃精神大討論語錄的揭曉,呈現了匯聚文萃教師智慧的文萃精神語錄:樂觀向上的感恩心、忠誠愛校的責任感、信任團結的合作情、積極主動的行動力、堅韌求精的敬業勁。這些凝練的語錄,桃李的芬芳自此綻放在文萃校園的每個角落,感染文萃的每一個孩子,教育孩子也要成為一個具有“文萃精神”的文萃人。

五、“積極溝通”助我行

老師是學生的榜樣,只有以身作則,才能使學生積極向上。10月,我校舉行了“積極溝通訓練營”,減輕教師們面對生活中的諸多壓力,更好地適應快節奏的生活。11月,我校舉行了教師積極溝通心理拓展活動,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讓點滴時光變成歡樂的音符,文萃教師們不僅收穫了團結教育的理念與方法,而且還學會了更多家校溝通方法。

子課題五:運用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建構兒童的新生活

1.家校合作,攜手前行。11月,我校開展了積極心理家長大講堂活動和二、四年級家長會,為家校積極溝通與攜手前行增添了初冬的温暖。本次活動使家長對孩子的習慣養成、生活學習和家校溝通方面都有所瞭解,讓家長充分了解學校以生為本、積極德育的理念。向家長們傳遞了愛與温暖,還讓家長們在反思和學習中找尋適宜自己孩子的教育途徑。共搭溝通橋樑,攜手積極前行——記文萃國小積極心理大講堂與家長會活動

2.家長報《大手牽小手》。家長志願者定期編輯家長報《大手牽小手》第三期,給家長一面“鏡子”。每位家長參與其中,檢查其子女的言行,在教育方式、目標總體上,能夠與學校要求保持一致,從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3.輕鬆家長會,按需召開。本學期三(2)班,三(4)班根據自己班級的需求,自行召開了三次小型的家長會,旨在與家長儘快達成默契,對症下藥,因材適教,也收到了明顯的教育效果。家校攜手,共築教育堡壘——記文萃國小三年(2)班期初家長會(園區)陶量俚

4.家長志願者愛的回饋。(感恩)本學期繼續延續上學期對家長志願者進行愛的回饋,計劃在24日上午優秀家長志願者頒獎後,施老師將對優秀家長志願者和學生做一個小時的親子溝通訓練,以此來激勵家長們繼續為學校做出貢獻。

二、本學期課題研究主要成果

1.心理故事校本教材。

2德育論文發表17篇,獲獎4篇。

3.運河廊,春夏秋冬樓梯文化牆,少先隊室打造。

4.積極德育區級以上報道41篇。

5心理劇《蜕變》

6.少先隊建隊錄視頻、《陽光語露伴我行》隊會錄像課視頻。

7.第五期心理報《文心報》出刊。

三、課題研究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存在問題:

1. 研究團隊年輕,骨幹教師較少,經驗尚淺;理論學習仍不夠。

2. 本學期撰寫德育方面的論文、案例評析不多,課題實施課程中,沒有時時圍繞“積極”這一課題核心理念,缺乏針對性,特色不夠凸顯。

改進措施:

1.發揮年輕羣體思維活躍、勇於創新的優勢,羣策羣力,把課題做深做透。

2.緊緊圍繞主課題積極體驗的理念,以我校六個積極品質為核心,開展各項活動。

3.課題實施過程加強計劃性、前瞻性,將德育課題理念凸顯。

德育課題工作報告 篇4

20xx年,評審中心在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在主管局長的具體指導和同志們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局黨組的重大決策、部署,按照年初確定的工作任務,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服務經濟為中心,以強化責任心為關鍵,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目標,充分發揮財政投資評審職能,堅持“客觀、公平、公正”的評審原則,努力踐行“不唯增、不唯減、只唯實”的財政投資評審理念,較好的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逐步實現財政投資評審工作精細化、科學化,促進了財政投資評審工作的全面開展。

一、積極開展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強化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技能培訓,不斷提高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水平,狠抓評審服務質量,積極主動為評審工作服務。

(一)圍繞20xx年財政中心工作,積極開展財政投資評審。圍繞20xx年財政中心工作,評審中心認真把握財政系統工作的側重點和着力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局黨組的要求上來,統一到會議精神上來,緊緊圍繞會議確定的工作思路目標和朱局長提出的“重持續、促提升、努力推動我縣財政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工作要求,紮實穩妥地抓好工作落實。及時掌握財政工作方向,把項目評審作為工作重點,提高主動服務的能力,做好全年的工作計劃,做到工作早準備,問題早解決。抓好具體落實,牢固樹立 “大局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以及“和諧評審、科學評審”的理念,突出財政投資評審的公正性、客觀性、科學性和規範性。

(二)深入學習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加強政治思想和業務技術學習。

深入開展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按照優化全縣經濟發展環境的基本要求,借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東風,中心同志撰寫了讀書心得和讀書筆記。通過對照教育活動的工作部署,對照中心所擔負的工作,特別是工作職責行為規範,切實找到了差距,找到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並制定切實有效的整改措施。使我們更加堅定理想信念,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強化服務宗旨,進一步增強了評審隊伍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並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認真開展“太平官”“老爺官”“懶散官”專項治理活動,牢固樹立忠誠履職、勇於擔當、奮發有為的良好導向,為財政評審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評審中心各位同志積極投身到“三官”治理活動當中,以清醒的政治頭腦、嚴謹的工作態度,結合崗位職責和思想實際,認真查擺問題、深刻剖析整改,真正達到“作風轉變、效能提升、服務提質”的效果。在評審制度和管理流程上下功夫,對重大事項採取聯席會議制度,通過邀請各方專家現場對接、答疑,及時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評審服務。財政評審中心以此次“太平官”“老爺官”“懶散官”專項治理活動為契機,主動服務全縣

項目建設大局,本着“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立即就辦”的原則,按照“早安排、早實施、早行動”的思路,制定方案、細化責任、合理部署,為襄城縣各項事業的順利推進保駕護航!

(四)開展多種多樣學習活動,拓寬知識面,應對評審知識的不斷更新。

我們評審人員利用網絡及學習軟件進行業務學習,採取中心內部傳幫帶學習方式,老同志帶新同志共同學習業務知識;同時邀請專家講解,認真熟悉工程定額並虛心請教,很快便掌握了定額套用、計算工程量、材料造價選定等業務知識並廣泛應用到評審工作當中。3月20—22日中心人員參加全市財政投資評審水利項目業務培訓,對水利項目基本概況、工程清單編制、預算的編制和審核進行業務培訓學習。通過培訓學習,評審中心業務人員掌握了工程清單和預算編制審核等相關內容,進一步提高了財政評審工作的質量和效能,為下一步精確評審財政投資項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評審中心緊緊圍繞局工作總目標,積極認真的履行財政投資評審職責,建立財政投資評審事前、事中、事後監督服務機制,積極推進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有效控制財政投資項目資金流失現象。

(一)20xx年評審中心在時間緊、任務重、技術不斷更新的情況下,加班加點,努力工作,及時高效的完成了各項評審任務。

截至目前,共評審各類財政投資項目111個,評審財政資金5.31億元,審定3.79億元,審減1.52億元,平均審減率28.6%,節支率較高。

(二)已經評審的主要項目分別為:一是交通項目:如青雲路南延主線工程、青雲路南延支線工程項目、襄城縣汝河堤頂道路工程;二是綠化建設項目:如襄城縣生豬產業羣綠化、襄城縣實驗高中美化校園工程、襄城縣中心路東延綠化工程等;三是市政、道路建設項目:如許襄快速通道增設安全設施、北工業園區增設交通信號燈電警設施、2019年城區街道清淤疏通維修下水道等項目;四是建築工程項目:如和諧家園地下室隔牆及坡道、襄城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門診樓工程等項目;五是裝飾裝修項目:如首山市場大棚修繕及加固項目、襄城縣衞生執法監督所辦公樓裝飾項目等;六是電力項目:如襄城縣子翔中學校址內35KV線路搬遷工程、襄城縣侯莊站10KV線路配出工程等項目、襄城縣中心路東延氾河橋工程增加200KV變電設施工程。以上項目均已按時間節點評審結束,保證了各項工程按期招標開工建設。

三、創新財政評審機制,順利實施了財政投資建設項目造價諮詢中介機構公開招標工作。 在中介招標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嚴格程序,確保公平”的原則,嚴格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購法》和財政部《財政投資評審管理規定》的有關要求,研究制定了《公開招標委託評審中介機構招標文件》,明確了招標的

條件、標準和步驟;嚴格履行政府採購程序,委託襄城縣招投標交易中心負責招投標的組織工作,並在政府採購網和襄城縣政府網等主流媒體上發佈招標公告,保證了招標工作的公開透明。經資格初審,共有20傢俱備工程造價諮詢乙級及以上資質的中介機構符合招標條件;招標中嚴格按照開標、述標、評標的步驟組織實施,專家評委按照“信譽較好、業績優良、專業人員多、整體素質強”的標準對20家競標中介機構分別進行了綜合評分,最後,確定9家造價諮詢公司成為我局20xx-2019年度財政投資建設項目造價諮詢委託評審中介機構。

四、評審工作中的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是規範評審工作流程,推進評審工作制度化,在評審工作中努力做到四個告知:(1)告知審批流程:優化審批流程,將審批流程由九項優化到目前的五項,簡化評審程序,規範行政行為。(2)告知報審材料:對建設單位按照規定向評審機構提供評審項目所需相關資料施行一次性告知,提供報審資料一覽表,提高送審時效。(3)告知限時辦結:在評審項目資料齊全、質疑答疑之後,10個工作日內出具初步評審報告。對評審中心出具的初步評審報告由建設單位應在五個工作日內簽署書面意見,經領導批示後出具正式評審報告。(4)告知量價對接:實行項目評審結果量價全面對接,給建設單位充分了解、知情工程評審結果,做到無異議後簽字認可。評審中心向社會公開辦事流程,不斷提高評審時效。

德育課題工作報告 篇5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從小就缺乏父母的關愛,多數長期與爺爺奶奶等生活在一起,情感缺乏溝通,加之大多都是貧困家庭,生活拮据,飲食更談不上營養,因此大多孩子身體素質較弱。此外,因長輩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隔代教育溺愛現象比較普遍,導致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同時生活與家庭環境也困擾着這些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影響着他們的健康成長。

筆者對榆林全市50多所鄉村學校進行了走訪調查。山區鄉村學校留守兒童一般佔到10%~25%左右,有少數學校留守兒童數甚至超過一半。調查表明:留守兒童與一般兒童相比,個性差異較大。這些孩子普遍存在消極自卑、孤僻厭世、抑鬱等心理問題,行為表現為膽怯、煩亂、迷茫,在校學習成績一般較差。針對這些現象,調整德育內容,改進德育方法,採取有效措施已成為學校德育的當務之急。就留守兒童德育這一課題,筆者談談自己的幾點建議,供同仁們參考。

一、專人負責,廣泛動員,提高社會關注度,做到留守兒童幫扶全覆蓋。

1.鄉村學校,特別是留守兒童比較多的學校,應配備專人負責留守兒童的管理工作。對每個留守兒童應建立管理檔案,可按其家庭狀況、由誰來看管撫養、父母是否都在外地打工、是否託管、在校表現等情況造冊登記,分類管理。

2.學校對家庭特困的兒童,可爭取國家救助資金進行救助,也可選擇企業等愛心人士給予經濟上的資助;對於失去父母的個別託管、失學兒童,應作為重點幫扶對象,動員鄰居、愛心人士、代課老師等作為臨時代理監護人,與政府和有關慈善機構共同幫其尋找合適的家庭或愛心人士作為代理監護人,幫他們建立一個“家”,使這些孩子生活、學習有着落。同時學校應組織動員全體師生進行結對幫扶,也可讓同班、同宿舍同學互幫互助,從生活上、情感上給予關心照顧。

3.利用廣電、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提高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程度。深入動員,拓寬幫扶渠道,聯繫當地的企業、民政婦聯、公益組織、鄉村領導等社會團體和愛心人士,組成愛心幫扶團隊,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確定自己的幫扶對象。同時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愛留守兒童,建立起一個學校、家庭及愛心人士組成的幫扶網絡體系,力爭使所有留守兒童都能得到幫扶,真正做到不讓一個留守兒童輟學,不讓一個託管兒童成為四處遊蕩的“野孩子”。

二、親情化教育,全方位關愛,讓學校成為留守兒童快樂的家園。

每個託管的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各不相同,學校應動員班主任和主管老師,採取家訪、談話、走訪鄰居等形式,調查摸清每個留守兒童的家庭背景、生活境況以及身體狀況等。注意觀察留守兒童在課堂及平時的舉止言談,揣摩其行為表現中的細微差別。在廣泛瞭解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每個兒童的心理、行為差異,在教育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對症下藥。

1.學校應告知留守兒童父母,督促其履行作為第一責任人應盡的職責:要求父母做到每月或半年要和孩子見面溝通一次,一年至少必須和孩子有一次團聚,讓孩子體會到家庭的氛圍,消除對父母的陌生感,逐步克服自卑孤獨情緒。

2.開通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每週與在外務工的父母通一次電話(有條件的可以視頻)進行親情溝通。有條件的學校可開設留守兒童心理諮詢“夢想小屋”,配備心理諮詢老師,架起師生溝通的橋樑。

3.學校應建立完善留守兒童成長檔案,認真分析,區別對待,動員全體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幫教:對母親不在身邊的,儘量選擇女性教師幫教,對父親外出的可選擇男性教師幫教;對父母雙方都外出以及少數拖管兒童,學校應該讓班主任或帶課老師作為重點幫教對象,共同幫教。要從留守兒童的飲食起居做起,教他們洗漱穿衣,鋪牀疊被,正確處理生理問題等,使留守兒童漸漸將老師當成父母一樣看待,無形中建立起父子、母子真情,在生活上能夠享受一個完整家庭孩子能夠得到的親情真愛。

4.對性格孤僻,自卑感強,膽小怕事的留守兒童,教師應有意讓其多參加一些文體娛樂活動,課堂上多提問,讓其多與同學互動,發現其微小的進步就及時表揚鼓勵。班主任也可有意讓其擔任班幹部,增強其自信心;活動課有意安排其他孩子和留守兒童一起玩耍,做遊戲等,逐漸消除其孤僻自卑心理,養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對少數特困、心理癥結嚴重的留守兒童,學校要作為重點關愛對象。要求代理監護人、任課老師及班主任,更應像父母一樣體貼入微。在生活上,應觀察孩子每天是冷是暖,是否有心事等;在學習上,上課注意力是否集中,作業完成情況等,教師應瞭如指掌。

三、發揮家長學校引領作用,改變家教現狀,促使留守兒童健康地成長。

1.針對留守兒童多半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撫養這種現狀,學校應有效利用家長學校,有計劃地舉辦專題講座,宣傳家教基本知識,學習安全法律常識。對一些年齡較大行動不便的家長,學校也可動員教師、學生組成學雷鋒小組,利用節假日送教到家,幫助這些留守家長們讀書看報,共同學習,瞭解家教知識,育兒常識。讓他們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配合學校做好家教。針對少年兒童的生理、心理髮展的規律特點,學校可將生理衞生知識,如何防禦性侵犯,怎樣鑑別網上有害信息等家教常識,印成宣傳材料發給留守兒童家長和周圍羣眾共同學習,使每位家長都能認識到掌握兒童心、身安全預防知識的重要性,逐步改善家教環境。

2.聘請公安司法人員作為校外輔導員。定期為留守兒童和家長講授安全、法律知識。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當地的一些典型案例教育家長、學生提高安全防範意識。教給他們一些必要的安全防禦措施,讓留守兒童清楚平時在校內外應怎樣保護自己;知道遇到危險第一時間告訴家長、老師;做到上學外出必須結伴而行等。有條件的學校,也可進行安全自救、防暴逃生演練,讓孩子們掌握一般的自救措施和安全逃生要領,知道遇到壞人應怎樣冷靜應對,增強自身保護意識。利用信息技術課指導家長、兒童學習信息技術知識。讓家長們也能瞭解電腦使用常識,能夠鑑別網上的有害信息,提高兒童抵禦不良信息侵蝕的能力。總之,要改變家教現狀,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全方位教育合力,確保留守兒童能夠健康安全地成長。

四、培養自主能力,涵養傳統美德,堅定留守兒童建設家鄉的理想信念。

學校應利用勞動技術課,儘早教會留守兒童洗衣、做飯、打掃衞生等基本要領,掌握用水、用電的一般常識。讓每個留守兒童飲食起居能自己操作,親身體驗,掌握日常生活基本技能,做到生活能自理。從小養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動手的好習慣,感知動手的快樂,培養勞動興趣,提高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減少在生活上對父母對家庭的依賴性。利用小農場等實驗基地進行勞動技術教育,讓留守兒童在勞動中磨鍊健全的體魄。同時也讓他們體驗生活中勞動的艱辛,增強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同時知道勞動成果來之不易,逐漸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培養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教育引導留守兒童多幫爺爺奶奶做家務,打掃衞生,幹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在勞動中消除與隔輩的情感代溝,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品德,從小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邀請鄉村幹部講鄉情村史,讓學生了解家鄉的過去,在與今天對比中自然萌發愛鄉之情。組織瀏覽當地風景名勝,觀光保護秀美山川等活動,增強學生環保意識,以物激情,以景染情,使學生切身體會到家鄉的可愛、山河的美麗。激勵深化留守兒童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堅定其改變家鄉面貌,建設美麗鄉村的理想信念。

總之,有留守兒童的學校應不斷探索德育方法,採取行之有效的德育措施,形成學校、家庭、社會關注留守兒童的社會氛圍,共同攜手幫留守兒童克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走出陰霾籠罩的心理誤區,塑造健全人格。讓所有的留守兒童都能在温暖的陽光下,與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