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陝西省政府工作報告全文下載

各位代表:

2022年陝西省政府工作報告全文下載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任務完成情況

去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貫穿全年的嚴峻形勢,我們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認真貫徹中央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決策,全省經濟繼續在上升通道的合理區間穩健運行。完成生產總值1.77萬億元,增長9.7%。地方財政收入1890億元,增長13.6%。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為24366元和7932元,增長9%和11.8%。城鎮登記失業率3.41%,物價上漲1.6%,明顯低於控制目標。單位GDP能耗預計下降3.3%,四項污染物減排指標全面完成計劃。

(一)緊扣穩增長的關鍵環節精準發力,經濟增長穩居全國第一方陣。一是兩次出台穩產促銷保市場十項綜合舉措,重點抓煤炭綠色外運通道、蘭炭出省、增設油品銷售網點、用電用氣直接交易等,有效緩解了工業增長乏力狀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1.3%,名列全國第五。二是狠抓項目建設考核,精簡61%的省級投資核准事項,推出39個項目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一改連續下滑態勢,全年增長17.8%,其中民間投資增長21.1%,大西客專、西安地鐵2號線南段、鹹旬高速、漢中機場、李家河水庫等項目建成投用,引漢濟渭、東莊水庫建設取得突破進展。三是緊緊圍繞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加強物價調控、培育消費新熱點激活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提高。四是統籌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與農村土地確權登記,新增省級園區81個、高標準基本農田160萬畝,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豐”,果肉菜蛋奶茶產銷兩旺,農業基礎地位更加穩固。

(二)圍繞打造陝西經濟升級版優化結構,轉型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我們在深入推進能源化工產業高端化的同時,加快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新支柱產業,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項目建設亮點紛呈。全球首套煤油氣資源綜合轉化項目和國內首個煤電鋁鎂合金一體化項目建成投產,備受矚目的三星閃存芯片項目如期量產,西部的智能終端生產基地中興1500萬部手機項目開工,我省生產的天然氣重卡和混合動力轎車銷量位居全國第一,大飛機、新舟系列客機和無人機項目同步推進,全省非能源工業產值增速高於能源工業13.4個百分點,12個行業中10個利潤增長。我們以漢唐帝陵文化旅遊精品線路等30個重點文化項目建設為抓手,大力促進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旅遊總收入增長18.1%,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4%。我們以建設國家創新型省份為契機,深入推進統籌科技資源改革,啟動建設20個省級科技成果中試基地,世界的自由鍛造油壓機、3D打印、智能輸變電設備等項目的研製實現突破,26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技術合同成交額和專利授權量分別增長20%和9.5%,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8%。

(三)抓住機遇加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內陸開發開放高地建設開局良好。一是對內對外交流全方位展開。首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電影節、旅博會和第27屆世佛聯大會成功舉辦,第18屆西洽會暨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楊凌農高會、陝粵港澳合作周等活動更加務實,與中亞四國相關省州締結友好關係。二是貿易便利化程度明顯提升。西安海關獲准複製上海自貿區制度,延安、渭南海關正式設立,合作機制拓展到內蒙古、廣西,“長安號”實現常態運行,新開通4條國際航線,咸陽機場口岸實行“72小時過境免籤”,西鹹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和西安鐵路口岸獲批,西安成為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城市。三是“引進來、走出去”同步推進。與中亞國家在基礎設施、地勘、能源、農業等領域的合作項目超過百個。全省引進內資4980億元、外資41.8億美元,分別增長19%和13.5%。進出口總額增長36%,其中出口139.3億美元,增長36.2%,外貿依存度繼續提高。

(四)堅持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統籌城鄉發展取得可喜成績。我們把進城農村居民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全面放開中小城市户籍,投資139.3億元建設重點示範鎮和文化旅遊名鎮,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43.4萬套,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31.59萬套,其中棚改8.44萬套,全省25.3萬户羣眾喬遷新居,100.22萬農村居民進城落户,26.75萬農民工子女免費就學。我們借力西鹹新區獲批國家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示範和出台全省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升城鎮化質量,西鹹新區建設進入新階段,西安南門歷史文化街區正式開放,延安新區建設加快推進,28個縣城過境公路改造和沿黃河公路建設全面實施,31個文化旅遊名鎮旅遊收入達33.2億元,榆林等地“多規合一”試點上升到國家層面,商洛入選全國生態文明示範試點,咸陽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我們把移民搬遷、扶貧開發、鎮村改革、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改善羣眾生產生活條件,陝南搬遷開工住房6萬户、完工5.3萬户,陝北開工4萬户、完工3.2萬户,秦嶺北麓和渭北旱塬開工1.42萬户、完工1.15萬户,延安災後重建任務全面完成,全省建成新型農村社區236個,114萬人脱貧。

(五)針對突出問題實施鐵腕治理,天藍地綠水清逐步成為現實。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18.8萬輛,率先實現國V油品供應覆蓋全省,建成改造脱硫脱硝設施1317萬千瓦,拆改燃煤鍋爐2347台,關中地區煤炭消費出現負增長,工地揚塵得到控制,西安連續10個月退出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後十位,治污降霾初見成效。秦嶺保護和“一河兩江”治理力度明顯加大,提前全面完成秦嶺北麓西安段違法建築整治任務,渭河三年變清目標如期實現,氵河等支流污染排放達標,漢、丹江水質穩定在Ⅱ、Ⅲ類。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深入實施,42個縣的122個鄉鎮、872個行政村示範項目全面完成,受益羣眾超過130萬人。淘汰落後和過剩產能341.4萬噸、3700萬米,節約標準煤172萬噸,超額完成國家任務。造林綠化497.6萬畝,保護恢復濕地146萬畝,退耕還林56萬畝。

(六)按照兜底補短要求辦好民生實事,人民羣眾享受到更多改革發展成果。一是就業基本穩定。城鎮新增就業43.6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6.05萬人,大學生初次就業率達88.5%,轉移農村勞動力696.3萬人。二是社會保障水平繼續提高。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補貼標準從80元提高到200元,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均增加200元,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在全國率先減半繳費,統一提高了22個特殊羣體的社會保險待遇,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人均財政補助水平高出國家標準30元。三是社會救助更加廣泛。撥付救助資金近70億元,實施醫療救助41.2萬人次、臨時救助16.6萬户次,建設公益性公墓287個。四是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公辦幼兒園發展到2178所,毛入園率達96.9%。新建改建中國小校舍162萬平方米,義務教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和大學區制改革全面鋪開。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樣化步伐加快,中職教育資源優化整合深入實施,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積極推進。營養改善計劃在全國率先覆蓋全省,惠及學生230.8萬人。五是衞生服務能力有效提升。西北婦女兒童醫院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用,延安醫療集團、寶雞醫療聯合體正式組建,172所縣級公立醫院與367所鎮衞生院實行了一體化管理,定向為基層招聘的醫學本科生已達3436名,市以上醫療單位全部實行藥品質量追溯制度,大病保障病種達到22種,省內異地就醫和新疆、青海、海南跨省就醫實現即時結算。六是計劃生育、婦女兒童和老齡事業得到加強。計生特殊困難家庭扶助金標準實現城鄉統一,單獨兩孩政策平穩實施。完善兒童福利機構25個,新建留守兒童成長家園21所。新增養老牀位2.41萬張,老年人牀位擁有量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7個千分點。七是文化事業更加繁榮。延安大劇院、省圖書新館等省級重點項目陸續開工,一批市縣文化體育場館建成投用,電視劇《聶榮臻》等精品力作獲得好評,羣眾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購買公共演出服務2100餘場,新增廣播電視户户通51萬户。首次在省會之外舉辦省藝術節和省運會,7處遺蹟和12個項目分別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第17屆亞運會上創8金2銅戰績。八是平安陝西建設不斷加強。各類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9.1%、6.9%,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力度明顯加大,社會治安環境進一步改善。

(七)結合教育實踐活動狠抓自身建設,政府工作效能進一步提升。省政府班子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改措施全面落實,各部門及時解決了一批羣眾反映的突出問題。預決算和“三公”經費公開擴大到所有縣區,壓縮“三公”經費5.8億元,因公出國出境人次下降16%,“文山會海”得到遏制,公車改革全面啟動,查處違反八項規定問題875起、1235人,清理“吃空餉”944起。窗口單位普遍實行一站式審批和服務,縣鄉村三級羣眾辦事幹部代辦制度全面建立,新招聘社區專職工作人員2500名,羣眾辦事更加方便。我們把依法行政作為政府工作生命線,自覺接受省人大的監督,主動與省政協加強溝通,全面推行規範性文件“三統一”制度,切實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嚴肅查處各種不當執法行為,全年向省人大常委會提交地方性法規草案7件,辦理人大代表建議669件、政協提案798件。

(八)依靠改革破解體制機制障礙,發展的內生活力和動力加快釋放。我們根據省委的統一部署,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全面深化行政、經濟、生態、農村、文化、社會等領域的改革,特別是在簡政放權、減輕企業負擔、強化社會治理方面邁出較大步伐。完成新一輪省政府機構改革,精簡內設機構57個、編制632名,實行了省級事業單位分類。全面推進市縣、鄉鎮機構改革,鄉鎮普遍設立“五辦三站”和食品藥品監管所,撤併鄉鎮195個、行政村9801個。取消下放省級審批事項556項、精簡幅度達52.7%,全面實行先照後證工商登記制度,清理規範涉企行政收費22項。國有文化資產監管體系初步建立,水、電、氣價格改革步伐加快,鐵路運輸、郵政業、電信業納入“營改增”試點。積極推進金融改革,秦農銀行和西北第一家汽車金融公司獲准組建,省內貸款增速高出全國2.6個百分點。改革的不斷深化激發了市場活力,全省新註冊各類市場主體30.25萬户,增長34.68%,組建了新華出版、航空產業等企業集團,新增一批混合所有制企業,3户企業成功上市,20家中小企業在新三板掛牌,非公有制經濟佔比提高0.5個百分點,省屬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增速名列全國第四。

過去一年,我省國防動員、人才、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地震、氣象、測繪、檔案等領域的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去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省人大和省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省上下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駐陝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陝西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一些深層次矛盾。主要是:受資源環境約束,結構調整和污染治理任務艱鉅,科技創新動力和市場主體活力仍顯不足,城鄉居民收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場監管、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有待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仍是長期任務。對此,我們將在今後工作中努力加以解決。

二、新常態下我省發展的基本遵循和20xx年主要指標

當前,宏觀經濟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央作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戰略判斷,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既是新常態的發展必然,也是今後工作的基本遵循。

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挑戰與機遇同在。我們必須承受實際增長與預期目標有差距、經濟增速連續波動下滑的壓力,資源依賴和投資拉動式粗放發展面臨的結構調整壓力,全省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與許多東部已解決問題集中顯現的壓力。但機遇更加難得,我們有信心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信心來自,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創新驅動和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我們將獲得更多支持;信心來自,中央賦予陝西西部科學發展新引擎、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和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範例等重大使命,陝西在全國大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信心來自,我們及早按“存量調結構騰空間、增量優結構擴空間”原則調整產業結構,戰略性新興產業多元帶動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必將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先機。信心來自,在各省區共同遭遇“三期疊加”陣痛背景下,陝西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優勢更加凸顯,特別是全國居中的區位優勢極大拓展了經濟版圖,完全有條件實現後來居上。

我們一定要正確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引領新常態,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運用系統化思維全面開創“三個陝西”建設新局面。要不斷深化改革,以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帶動整體推進,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加快轉型升級,提升優勢骨幹產業與培育新支柱產業並舉,構建具有陝西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擴大開放,統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外向型經濟發展,不斷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強化創新驅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限度地激發內生增長動力;嚴守生態紅線,實行山水林田湖一體化治理,全面推進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持續改善民生,兜住底線、完善制度、推進普惠,使全省人民生活得更加自尊自信、幸福安康。

20xx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xx大、xx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為統領,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圍繞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統籌推進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工作。

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2%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1%和12%左右,CPI控制在3%左右,單位GDP能耗下降3.2%,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削減0.5%、1.5%、1.5%和6%。需要説明的是,新常態下的發展目標,是一個預期性、區間性、引領性目標。特別是經濟增速按高於國家兩到三個百分點安排,既是促就業、保民生的剛性需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追求,既是凝聚發展信心的需要,也符合多年來增速全國的實際,兼顧了需要與可能、當前與長遠。我們一定要保持定力,主動作為,切實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在新常態下創造更為輝煌的成就!

三、20xx年的主要工作任務

(一)把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擺在首位

穩定優勢骨幹行業產銷與培育新支柱產業同步發力,加快打造陝西經濟升級版。進一步落實煤炭和蘭炭出省銷售、重大裝備首台風險補償、建材與保障性安居工程對接、企業用電用氣直供等產銷銜接政策。在穩步增加一次能源產能的同時,支持煤制芳烴、甲醇制烯烴和煤制油項目,促進高端化工加速成長。發揮閃存與智能終端、混合動力汽車與新能源電池、干支線飛機與無人機、生物疫苗等重大項目的牽引作用,依託高新區、開發區和漢中航空智慧新城,打造具有一流水準的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和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以儘快把文化產業打造成新支柱為目標,繼續抓好30個重大文化項目,支持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構建制造業、大宗商品、農產品和保税四大物流體系,促進文化、物流、會展、金融等產業融合發展。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左右,現代服務業增長9%左右,其中文化產業增長25%以上。

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以重點項目建設進度和整體質量保經濟增長速度與效益。緊盯國家政策取向,以我為主謀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降低准入門檻,推廣PPP模式,落實項目質量評估和目標考核制度,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萬億元,增長20%左右。確保西合複線、灃河綜合治理、銅黃高速二通道、西鹹北環線等項目建成投用,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000公里。力促關中城際鐵路、吳定高速、安康新機場、斗門水庫、渭南熱電聯產、陝北至濰坊輸電線路、四醫大綜合園區等一批項目按期開工。進一步加快西包客專、西安地鐵、沿黃河公路、延安新機場、引漢濟渭、東莊水庫、陝北黃河引水、鎮安抽水蓄能電站、電力外送通道等重大項目的建設和前期進度。要通過重大項目建設,拉動當期增長,增添發展後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牢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