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體制改革的思考 ——民辦學校考察報告

教育體制改革的思考——民辦學校考察報告

教育體制改革的思考 ——民辦學校考察報告

10月23日省骨幹教師培訓班成員有機會到山東美澳國際學校及雙月園學校兩所民辦學校進行了實地考察。並聽取了他們校長對辦學情況的介紹。兩所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機制,辦學特色給筆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教17年,當校長3年,對教育和辦學也曾苦苦地思索過,公、民辦學校對比,使我產生了諸多思考。

1、辦學體制的改革是中國的國情,2、是社會的需要。自古以來,學校就有公學和民學之分。公學是政府辦的,民學是老百姓辦的。孔子、武訓、陶行知就是辦民學的代表人物,而且卓有成效。新中國成立之後,在公有制、計劃經濟制度下,把私立學校全部改製為公立學校,形成了國家統攬辦學的單一教育體制。隨着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受教育的需求的增長,國家統攬辦學滿足不了羣眾受教育的需要,所以在80年代又創辦了許多私立學校,到90年代,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形式多種多樣,辦學體制呈現多元化。國家包攬辦學是一元化;既有公立學校,又有私立學校是二元化;除了公立、私立以外,還有公辦民助、民辦公助、公民交融的多種體制是多元化。世界本來就是五彩繽紛的。人們總是以創新精神去發展教育,使之與社會經濟相適應。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國家的經濟實力單薄,能夠投放到教育上來的經費相當不足,教育不能完全由國家來辦,而要鼓勵社會力量辦學,這是中國的國情。從多方面籌措教育資金,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體制。目前由於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民眾對子女教育的要求也升格了,要滿足人民羣眾多方面,多種層次的受教育需求,要有多元體制。隨着經濟的高速發展,出現了許多事業型家庭,他們急需有全寄宿、現代化的學校代替他們做父母的責任,使他們的孩子接受全天候的服務。山東臨沂民辦學校,公辦民助等多種形式辦學風起雲湧,在全省獨領風騷,浙江更是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獨樹一幟。前者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後者是經濟發達地區。可見辦學體制的改革適用於各種不同的地區。我國是文明古國,有優良的教育傳統,多少年來積澱下來豐富的教育資源,隨着社會的發展,又新增了許多教育資源,充分地利用教育資源也要求多元的辦學體制。可見實行教育的多元體制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必然,符合中國的國情,社會的需要。

辦學首先考慮的應該是需要,人民的需要就是事業發展的要求,其次要考慮如何不違反政策。我們知道政策是落後於社會的發展,因為社會的發展到某種程度才需要政策出台。當政策不適應社會的發展的時候,就需要人們通過實踐來創造出新的政策。多種體制辦學就是教育改革者們用創新的教育實踐推動了一元化教育體制發展的結果。南方有位有名的校長在介紹辦學經驗時説:“遇到紅燈繞着走,遇到黃燈瞧着走,遇到綠燈快步走。”這是一種辦學理念,更是一種事業發展的理念。這不正是鄧小平“發展是硬道理”的具體體現嗎?二、辦優質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教育是一種產業,所謂“教育產業”其核心或實質是,辦學這件事必須強調其效率和效益的雙重性,辦教育同樣是以效率和效益為導向的。具體而言,應有兩義:即“產業化的教育”與“教育的產業化”。前者是指可以借鑑企業中組織經營的理念辦教育,故有“教育經營學”或“學校經營學”之説,強調的是學校內部管理思想與運作機制的變革,強化學校組織的作業效率,杜絕“教育浪費”,盤活教育資源存量等;後者是指形式上直接以市場為導向的辦學方式。教育能否產業化?實踐已經作出肯定的回答。只有效益與質量並重學校才能更快更好地發展。辦學的具體方式多種多樣如“社會力量辦學”“私人辦學”“合作辦學”“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市場競爭是“第一法則”。用辦產業的思想來辦學,就是要借鑑經濟建設的成果,不斷推進辦學效率與效益的提高。目前猶應重視兩方面的問題:辦學必須確立“管理出效益”的意識;辦學必須確立“市場競爭”的意識。用辦產業的思想來辦學,不是要“一切向錢看”,更不是要把學校辦成一個“謀利的機構”“賺錢的場所”,而是要把學校辦成一個對外能夠始終適應、滿足社會及個體不斷變化的教育需求,對內充滿競爭、合作與激勵機制的健康的組織,真正使學校納入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內。教育產業化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1999年9月2日《組織人事報》刊登的《民間教育投資外流不容忽視》或許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文章指出,國外高校及其他辦學機構紛紛“搶灘”我國大城市舉辦各種展覽、介紹等,招徠赴外留學。如果把我國社會的每個家庭所支出的教育費用,看作是我國民間向教育投資的話,那麼這種投資現正隨着教育市場的外移而流向國外。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每年約有25萬人自費出國留學,按每人每年外匯人民幣14至18萬元的低限來計算,每年這個市場的規模就達40億元。1999年,僅廣東一省去外國自費讀書,就花去10億元。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市場。當前,社會日益增長的教育要求和現有的供給的矛盾較大,廣大羣眾希望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受到更高質量的教育。因此,發展教育產業,鼓勵多元化辦學,鼓勵企業和民間投資興辦教育,無疑是擴大教育消費,推動經濟發展,遏制民間教育投資外流的重要途徑。有出國意向的大學生、中國小生越來越多。中國的留學生,近年來,從數量上看愈來愈多,而且呈現低齡化趨勢。據英國駐中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的Geodonslaven簽證官介紹,中國到英國的留學的學生數量在最近兩年快速增長,1997年是2000人,去年是12000人,今年到現在已經有17000人。他們的留學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多數中國學生是去英國讀研究生,現在則多數是中學生去讀大學預科;以前中國留學生多數是申請獎學金,現在則多數是自費。最近,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朋友到國外留學,中國加入WTO後會有更多的青少年走出國門接受再教育。英、美、新、澳等國家非常看好中國的留學市場。因為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使得中國的青少年到外國去求學。當然也有外國的學生來中國留學,因為中國的教育也有非常好的學校。教育確實已經進入了市場化、產業化的時代,我們必須承認這一事實。誰的教育辦得好誰就有市場,就有競爭力。筆者目睹,東營、廣饒的學生向壽光流動,壽光的學生向濰坊流動,今年暑假青島等外地學校在壽光城大街打出招生廣告。中國的學生每年有大量的向國外流動,這不是市場作用在影響着生源市場嗎?生源大量外流,這是教育資源的流失。我們學校辦不好,沒有競爭力,我們的師資、我們的生源就要外流。這是對壽光的損失啊!出於對教育的責任感,對事業的責任感。我們必須改革我們的教育體制。“供銷社”曾一度成為社會的一種最好的行業,但市場經濟首先衝擊的是“供銷社”,供銷社在改制之時也曾有過痛苦的經歷,不想改,改不動。但是市場經濟在發展,個體户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以後,對“供銷社”是巨大的衝擊,以致使“供銷社”不得不解體。市場經濟,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人民需要市場經濟的靈活優質的服務。人民的需要就是市場發展的前景。人民需要優質的教育資源,呼喚優質教育。而我們現行的公辦學校確沒有或很少這樣的教育資源。民辦學校應運而生,而且迅速發展,適應了這一需要。一些公辦學校,有志有識之士也正在積極地尋求改革,尋求適應這種需要的教育資源,於是出現了一校兩制,國有民辦,公辦民助,民辦公助等等,這些都是民辦教育的不同形式體現。教育的發展也必須走向市場化,產業化。這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公辦教育不能適應人民對教育日益增長的需要的時候,必然要進行體制改革。必然產生民辦教育。當小規模的民辦教育不能適應教育的更高要求的時候,教育必然走向集團化,規模化。3、公立學校要發展需要引入私立學校這樣一個競爭的對手。民辦教育的出現得益於社會教育需求的膨脹,正如研究專家袁振國説的那樣:“社會教育需求的膨脹比預想的發展速度更快,單一的公立辦學體制已經難以滿足這種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民間藴藏的巨大的辦學積極性和潛力呼喚一種新的辦學形式——民辦教育的出現。”現在家庭的投資列在第一位的應該是子女的教育投資,有的家長説,“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民辦學校的發展會不會把公立學校衝擊?這要受實踐的檢驗。民辦學校的興起對公辦學校肯定是一種衝擊,這對於人民,對於社會都是一種好事,把辦學效益差的學校沖垮,從而湧現出有生命力的,辦學效益好的學校,這不是好事嗎?公立學校自然也有他的優勢,起步早,有多年辦學經驗,又是政府辦的,有政府的投入作為基本保證,教育成本低,收費低,正好滿足了家庭收入在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子女的上學需求。自有它的生存發展優勢和市場。公、民辦學校正好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公辦學校多一個競爭對手,就多一份活力。如果把學校按辦學條件和教學水平分成ABC三個等級,把學生按家庭經濟狀況和對教育的需求也分成abc三個類別。那麼,目前我市的教育是一種形式的學校存在,即窮國辦大教育,所有的學校因為投資的不足而以C的形式出現(即使是建設非常好的學校,內部的投資也是十分不足的)。而abc三類家庭子女都進入C級學校就讀。ab類家庭經濟條件好,對教育的需求高,他們希望能到A級或B級學校去就讀,但是我們沒有提供,他們只能擠在C級學校裏,或者自謀出路(到國外或外地學校就讀)。如果我們能辦好AB級學校(條件好收費較高),正好滿足了ab類家庭的需要,同時又化解了C級學校生源暴滿、投入不足的矛盾。這樣C級學校生源少了,政府的投入不變,學校的辦學效益就會相對提高,辦學條件就會達到B級水平,而收費還會保留在c類程度,滿足c類家庭的需要。從而,三個等級的學校,就滿足了三個類別的家庭的教育需求,提高整個社會教育的水平。圖示如下:(學校)(家庭)AaBbCc(帶箭頭的實線表示現在學生的求學去向;帶箭頭的虛線表示多種形式辦學後,增加的學生求學去向;帶箭頭的雙線表示多種形式辦學後,學校辦學水平的普遍提升。)4、公、私立學校的對比來看,5、民辦學校有強大的生命力,6、公辦學校急需從體制上根本性改革。我深感,民辦學校的異軍突起給教育改革帶來了一泉湧動的“活水”,公辦學校想擺脱困境,變“死水”為“活水”,需從民辦學校身上吸取諸多“營養”,死水尚待波瀾驚,公辦學校的實質性改革——辦學體制的改革,已大勢所趨,勢在必行。

民辦學校在辦學特點上有許多共同點概括講即:“新”、“特”、“活”、“實”、“嚴”等。1、“新”即辦學理念新。通過兩所學校領導的介紹我們瞭解到兩所學校都有一些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如:“美澳無差生”“為成功做準備”“特苗特育”“特生特教”“使每個學生幸福生活愉快學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等都閃爍着素質教育光芒的辦學理念,在這些理念指導下各自開創了一條適合民辦學校自身發展的有突出特色的辦學之路。2、“特”。兩所民辦學校在辦學上都有獨特的地方,具體表現為:獨特的人才觀:學校不但注重使用人才,而且更加註重人才的再教育和培養,提出了“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用人原則,教師是學校的創業者。獨特的教風:學校把“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句古訓確立為教風,使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並在日益優化的人文環境中不但吸取人類文明成果,從而形成一種優良的羣體作風。獨特的學風:美澳提出了學風:“立德,博學,重能,求真”使教育更加註重學生個性發展,重視學生的綜合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學識淵博,能力卓越的複合型人才。獨特的教育目標。兩所民辦學校立足於時代的高度,針對現行教育中存在忽視個性發展問題,確立了人人成才,個個成功“的教育目標,不僅從客觀上明確了辦學方向,而且從微觀上體現了兩所民辦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路。3、“活”。考察兩所民辦學校,深感民辦學校在管理體制上靈活,校長真正具有辦學自主權,管理機構的設置,管理人員的聘用,辦學經費的投入等,校長都能説了算。(公立學校中,校長連自主選擇課本、自主定作業本、自主招聘教師的權力都沒有,校長的工作有相當一部分是忙着應付上級的指導檢查。)學校內部實行分層管理,校委會下設各學部,(幼兒部、國小部、國中部、高中部)各部實行學部主任負責制條塊清晰,職責分明,政令暢通,建立起了一套高效靈活的管理運行機制。4、“實”。兩所民辦學校在抓教育教學質量上抓得實,抓得靠。把落實素質教育的着眼點放在了課堂上。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行小班化教學,每班人數限制30人左右。並縮短課時。在學校實施“提優補差”工程,提出了“美奧無差生”的理念,並且組織每月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這些措施實實在在對提高教學質量有立竿見影之效果,此外學校利用學生在校時間長的優勢開設了選修課。學校還探索考試方法的改革,檢驗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和能力等。5、“嚴”。民辦學校在教學管理中“嚴”字當先,對學生實行“封閉式半軍事化管理”從開學第一天起學校就對學生進行一日常規教育,從起牀,整理內務到熄燈就寢都有嚴格而又具體的要求。學校還經常對學生進行校風校紀教育,並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注意培養學生吃苦精神和堅強意志。6、“全天候服務,全日制食宿”。隨着經濟的高速發展,出現了許多事業型家庭,他們急需有一所全寄宿、現代化的學校代替他們做父母的責任,使他們的孩子接受全天候的服務。民辦全日制寄宿學校,正好滿足了人們這一需要。而這又是一般的公立學校所辦不到的。縱觀兩所民辦學校的發展,民辦學校在辦學上的優勢顯而易見,也許正是有着這些優勢使得民辦教育成為教育教改的一支生力軍,勢頭髮展迅猛,實現了規模效應。而公辦學校呢?改革發展到今天,恐怕只有公辦教育還躺在計劃經濟的温牀上,反觀現行公辦教育體制,明顯地暴露出一些弊端。1、公辦學校辦學經費相對不2、足。和民辦學校相比,民辦學校的經濟投入和回報是絕大部分公辦學校所難以企及的。辦公經費不足,工資拖欠,已經成為制約公辦學校發展的“瓶頸”。據調查,一個經濟欠發達的鄉鎮要用年收入總額的70%—80%來支付教師工資,教育成為鄉鎮經濟的一個巨大包袱。縣直學校的教師工資支出也佔縣財政相當大的比例。辦學經費的不足,制約了公辦學校方方面面的發展。公辦學校無法做到“待遇留人”,因為在公辦學校里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了一個吃大鍋飯的習慣,那些在教育教學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無法享受到應有的待遇,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這些人的積極性。3、公辦學校辦學體制不4、夠靈活。教育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管理機制在公辦學校中責、權、利不分。一所公辦學校,校級領導成員的任免權非一校之長所能為。而一線教職工人員的聘任也非是最瞭解他們的中層領導所能為,這種責權利不能分級負責的體制往往導致用人不當,人不能盡其才,物不能盡其用,有真才實學者,未必得以重用,極大挫傷教職工的積極性。在現在的公辦學校裏,有為數不少的吃閒飯的人,他們以“教學幾十年”的功臣自居,坐吃閒飯,少勞多獲,給青年教師造成心理上不平衡。校長對他們也是無能為力,因為校長沒有自主選擇教師的權力,只能聽命於上級的分派。5、公辦學校缺少生存競爭的意識,6、危機意識,7、功利主義意識強。受功利主義驅使,公辦學校在很多方面喜歡做表面文章,“虛假空“的現象,時有發生,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這是公辦學校虛假的表象之一,一位聰明的校長説:“素質教育喊喊口號而已,是絕對不敢拿升學率這個衡量自己政績的唯一法碼來當兒戲的。”如此之下書山題海,加班加點屢見不鮮,此外,假數字,虛彙報等等也時有發生。公辦學校因性質為公,吃大鍋飯現象日趨嚴重,不僅多勞難以多得,嚴重挫傷積極性,而且部分教職工“高枕無憂”缺少競爭意識和危急意識。

筆者從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的比較中認為,公辦學校的改革首先要樹立起超前的教育教學理念,保持公辦學校的服務性、公益性的基礎上,強化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的產業性、市場性。徹底改變公辦學校的管理機制、用人機制(某些學校已做出有益嘗試,如創辦國有民辦、公辦民助,民辦公助等多種辦學形式)做到責權利分明,構建起一個省時、高效、政令暢通的運行機制,在此基礎上吸收民辦學校辦學中的有益因素,我想公辦學校的這潭沉寂的“死水”會變成為波瀾有驚的“活水”汩汩長流。公辦學校只有從體制上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才能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共同支撐起中國的教育事業,這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寇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