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第一組組長:張國尚、 成員:高 紅、趙雙宏;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第二組 組長:段東乾、 成員:陳興雪、王 榮;

第三組 組長:包偉偉、 成員:陸 明、朱永權;

攝影:李恆 照相:張康

走訪1

我們這組來的第一家是一個家庭經濟較好的一户。户主在靖會四泵上班,妻子在家務農,其下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兒子結婚成家。兩個女兒,小的一個在靖遠三中唸書,大女兒畢業於定西衞校,現工作于靖遠縣縣醫院。由於户主不在家,家裏人都忙。我和大女兒開始在聊的的同時瞭解當地的發展狀況。

該家的主要經濟來源是户主的工資和家裏種的四畝地,其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和洋芋。家裏的收入也剛夠兩個女兒唸書,現在大女兒出來工作了,在經濟上也可以為家裏或妹妹唸書出一點。家裏平均收入也在每人5000/年,家裏現在主要支出就是二女兒的學費,二女兒大學聯考沒考上本科打算念三本,一年光學費就一萬元,四年算下來也至少要六萬塊錢,這在一個農民家庭是一個很大的開支。兒子也在農閒的時候出去到建築工地上打工,解決家裏人所有的生活問題。學生在假期裏回家幫家裏人乾點農活,減輕父母的負擔。高中的時候二女兒一年學費和生活費也至少要4500元,現在上大學要的就更多了。在當地的學生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國小和國中學費現在都免了,一學期就交20—40元的雜費。現在的學生和家長不像以前那樣看唸書不好就不讓唸書了,實在因家庭有困難得也會有教育貧困補助。會考時考上的學生就去念高中,考不上缺的分數少的家裏經濟條件好的就交高費上高中。會考考不上的多半就去念中專,有很少一部分就去到外面打工或學技術。考上高中的經過三年的奮鬥考上本科的也很多,有山東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蘭州大學、四川大學等等,基本上讀了高中的學生都念大學了只不過是學歷不等。

看他們的生活條件如衣食住行都還算可以,一年種地也沒有什麼困難。當地的交通、通信都好,水地為主沙地很少,氣温對農作物的影響不是很明顯,最主要的是那條靖會水渠,它是該鄉的生命線。這邊沒有什麼自然災害,耕地也不再是牲畜走向了機械化,糧食的長勢就靠這條水渠引上來的水澆灌的是否及時而決定。國家在農業上也給予幫扶,比如農用的機械在購買的時候都有相應的補貼。二十年前這裏耕地全部靠牲畜,十年前有部分靠拖拉機耕種,現在基本全部是拖拉機耕種,運輸作物全部是機動車。國家在貧困的農户有補助,按月發放糧食補貼,對所有農户都有糧田補助。現在當地國小和國中學生的人數比起前三年少的多了,計劃生育對獨女户或二女户給予經濟幫扶。

走訪2

我們小組去的第二家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困難,更讓我們感到吃驚的是在我們的採訪過程中得知這家户主已經在幾年前因得病過世了。這家有三個孩子,女兒最大現在靖遠三中讀高三,還有兩個兒子,大的一個讀九年級,小的一個讀七年級。當我們走進他家院子裏時,院子也比較大但還算收拾的乾淨,孩子的母親忙裏忙外的進進出出,我們就和他家的孩子進行了交流,大女兒的獎狀在這屋裏的牆上貼的很多,大概有二十個左右。兩個兒子在學習上沒有女兒那麼用功,成績在班裏平平,大女兒在家時會幫兩個小弟做功課。在學校裏女兒每一年XX元學費還要跟其他人一樣要交,但是每一年都能拿上貧困補助,生活費就靠其母親一年在家種地所得的來交付,這樣在經濟上大大的減輕了母親的負擔。兩個小的就在離家不遠的國中唸書,學費雜費都是全免的,吃飯都是在家吃。鄉政府每月都會給他們家裏發放貧困補助的糧食如:面。他家有鄉政府發的貧困證,當政府有什麼貧困補助他們可以直接去領。

由於家裏地不多,其母親由於體力不好不能去當苦力,這樣一來家裏的收入在女兒念大學的時候就會完全不夠用的,那個時候女兒讀大學,大兒子也應該讀高中,他的母親給我們説女兒考上了大學也不一定讓唸的,家裏沒辦法負起那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我們三個和他們母女兩個談了大學裏的一些事。只要他們家裏的孩子在大學裏繼續好好學習,每年學校都有貧困補助大概每年是3000元,學校還設立了金額不等的獎學金,在努力刻苦學習的前提下爭取拿上一份5000元的獎學金,這樣一年下來學費和生活費都靠自己的努力全部掙下了。每年各地都有助學貸款,可以先把學費先貸上以後了再還。這樣減輕家裏人的負擔也讓兩個弟弟有錢唸書,以後的生活就靠這三個孩子的工作了,但前提都要他們三個都好好讀書,才能完全脱貧。母親聽了我們的一番話,鼓勵三個孩子認真讀書為將來能過上好日子努力學習。我們三個看了他們家裏的情況真的很感動,一位母親用自己一雙勤勞的雙手為三個孩子起早貪黑,汗流浹背、任勞任怨。家裏的僅有的五間房子也緊夠他們一家四口人住了,來客人也沒地方住。門前有一個菜園子種了幾樣菜,一年連菜都沒有賣過,生活算是很節儉了,孩子們在學校裏也省吃儉用,為家裏減輕負擔。他家以前的主要勞動力沒有了,三輪車現在都是其母親駕駛上每年收糧食,孩子們不在家時,裏裏外外全靠他一個人忙活。因為其夫是得了一種腦部遺傳病,連其兄弟四個在相隔時間不長連續死亡了。這樣他們得到親人們的接濟很少,完全是靠自己勞動才能勉強度過艱難的日子。

經過我們三個社會實踐小組的走訪和當地羣眾交流也瞭解了當地的一些情況。這個村大概有460户人家,總人口大概有2300人。農民基本上都是靠種地來維持生活的,孩子外出工作的就會少種地,各户的經濟狀況都算是小康了(個別貧困户除外)。農業生產也不靠天,靠的是自己的辛勤勞動和靖會水渠的灌溉。大規模養殖在當地比較少,但是每家每户都基本上養這幾隻羊,最多的可達上百隻。自然災害對這裏的發展沒有明顯的影響,讓農民經濟受挫的就算是瘟疫了,如去年的口蹄疫,使大量的農家養的牲畜死亡。經濟上大的支出就是蓋房子和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高中、中專、大學),對於經濟來源單一的農民來説這是他們的辛苦的動力,為了讓兒女們跳出農門,為了自己有個好住所這是他們一輩子的目標。

國小和國中的學生現在就只交個雜費,支出比較少。該村子裏還有個四個國小一箇中學,國小的學生現在越來越少,教學的質量也在不斷的提高。我們支教的學校在當地的升學率在全鄉幾個中學還是最好的一所,教學設施、教學器材都比較齊全,老師們也在不斷的學習中給學生用最新的理念和方法講課。現在農民與外界溝通也比較廣泛,手機基本上每家都有2—3部,雖比不上城市裏的眾多媒體但也算是沒有與世隔絕。農業的技術發展很快,機械化已經普及。國家實行的一些惠民政策,農民也能夠得到。

總體而言,農民的生活水平較幾十年甚至近幾年都有着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收入也在逐漸的上漲,經濟來源也也向多樣化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當地縣、鄉、村的教育體制也在不斷的改革與完善,人們對學生的教育較以前重視多了。以現在的發展形式,當地在將來發展前景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