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報告:尋訪英烈足跡,弘揚抗戰精神

XX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在這樣一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年份裏,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為響應團中央、人民日報、新華網利用暑期進行“全國大學生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尋訪活動”的倡議,開展了河北工業大學全國大學生抗戰勝利尋訪活動。馬克思主義學院組建了抗戰尋訪冀東小分隊和太行小分隊(與城市學院聯合組成),兩隊共31人。兩支抗戰尋訪小分隊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谷路寧書記帶隊並特邀校友楊裕民烈士的曾孫楊小冀先生全程陪同指導,分別於7月9日至12日(17人)和7月15日至20日(14人)在冀東和太行兩地區相繼開展了實地尋訪。此次尋訪活動前後歷時十天,橫跨晉冀京津四省市,行程3千多公里,走訪了20餘處舊址和單位,直接訪問50餘人。此次活動,通過共同追尋抗戰遺蹟,緬懷前輩英勇事蹟,激發了小分隊全體師生繼承英烈遺志、發揚抗戰精神、愛國愛校的極大熱忱,為當代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造了很好的載體。

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報告:尋訪英烈足跡,弘揚抗戰精神

馬克思主義學院抗戰尋訪活動啟動

XX年7月8日馬克思主義學院召開了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啟動儀式。與會的領導和老師有校黨委宣傳部陳鴻雁部長,校友辦戴景新主任,校團委趙庚書記,原機械學院黨委餘永璋書記,天津市創舉科技有限公司王柱祥總經理,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谷路寧書記、樑永郭副院長、院團委武芬書記、近現代教研室高京平主任,城市學院學工辦劉徵主任、何樹、張樹亮老師,以及參與實踐的所有同學。首先,武芬老師強調了暑期社會實踐隊的紀律要求;小分隊學生負責人苗春瑩、楊佳慧分別介紹了此次社會實踐的目的、意義以及組隊形式、實踐流程等大家所關心的話題。隨後,與會的領導和老師們就此次尋訪提出許多很好意見和建議,鼓舞全隊士氣並寄予厚望。陳部長指出,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希望此次實地尋訪,真正做到弘揚愛國精神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另外在我們已經掌握的先烈事蹟基礎上,挖掘出一些不見經文的校友革命事蹟,藉此契機豐富校史內容;戴主任講了一些冀東抗戰鮮為人知的軼事,豐富了學生對冀東地區抗戰歷史的瞭解;王總説,我在校團委工作過,也是唐山人,有感情有義務支持同學們這次很有意義的活動。同學們也就此次尋訪向老師提出自己的問題,都得到滿意解答。谷書記強調:追尋英烈足跡,弘揚抗戰精神,是這次活動的主題;校友英烈在國難當頭時刻,棄筆從戎,馳騁沙場,為國捐軀,深度挖掘校友英烈的抗戰事蹟,實地考證史,取得印證實據,收集烈士及其他校友在抗戰中做出卓越貢獻的相關資料,是此次尋訪的主要內容;小分隊此行任務艱鉅,大家一定要團結協作,不負眾望,圓滿完成這次尋訪。最後,在學院樓前舉行了授旗儀式,由校團委趙庚書記向兩小分隊授旗。

先烈勇捐軀,既存功績猶存意志;後人常仰德,既見事蹟更見精神

一部河北工業大學校史就是一部愛國、救國、強國的奮鬥史!自19XX年建立以來,在歷次反帝愛國鬥爭中,都能看到河工師生的身影。抗戰時期,廣大進步師生更是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全民族抗戰的洪流當中,湧現出了一大批捨身救國的英雄人物。其中,留美博士楊十三教授、洪麟閣教授、田野(趙觀民)烈士宛如一顆顆閃亮的星,光照燕趙大地,彪炳中華史冊,是河工精神的楷模。

勤、慎、公、忠的河工先輩

7月9日下午,抗戰尋訪冀東小分隊一行奔赴首站地唐山冀東烈士陵園(上圖),緬懷校友化工系楊裕民教授、洪麟閣教授以及學校地下黨支部書記趙觀民烈士。熱血遍撒燕趙地,忠骨漫埋華夏土。1939年7月21日,楊裕民教授在日寇第二次九路圍攻太行山作戰轉移時犧牲於擔架上。楊教授以自己的抗日義舉,實現了他“誓必效死疆場,馬革裹屍,絕不輾轉牀縟作亡國奴”的錚錚誓言。洪麟閣教授於1938年10月,在薊縣與日寇戰至流盡最後一滴血,壯烈犧牲,年僅36歲。學校地下黨支部書記趙觀民烈士於1942年9月19日因叛徒出賣犧牲在興隆縣小沙峪溝,年僅28歲,無子嗣。英烈們的熱血灑滿燕趙大地,與祖國化為一體,雖然是百般面孔但卻是同一個信念同一種精神!小分隊在谷書記的帶領下,做吟國歌,向革命烈士默哀並於紀念碑下莊嚴宣誓:追尋英烈足跡,弘揚抗戰精神!參觀陳列後,師生代表分別向三位烈士的銅像敬獻花籃,鞠躬致哀,瞻仰碑文。尋訪第一站,實際上是河北工業大學大學精神的尋根之旅,使我們既有銘記苦難和恥辱、緬懷先輩、敬畏生命的儀式感,又有珍惜當下、警醒未來、追求和平、勇於擔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7月10日上午,我們懷着崇敬的心情到達李大釗紀念館,瞻仰這位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追尋這位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中國帶來新血液的偉大曆程。李大釗先生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精神,百折不撓的堅定信念,為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赴湯蹈火、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壯舉,深深感染着全隊師生。我們的耳畔彷彿響起了那個時代青年人的呼喊:“北李南陳,兩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輩仰辰”。

全為中華,碎為中華

帶着感動也帶着自豪,上午我們又趕到達盧龍縣冀東抗戰紀念館。聽着講解員講到冀東抗戰事蹟,看着一張張照片中稚嫩卻又堅毅的神情,震憾於前人為我們今天所付出的犧牲和代價,為那些尚未經歷過人間幸福而早逝的中國士兵們而難過,更為先烈們的理想和壯志所激勵。作為當代大學生應永遠銘記,並將感恩之心代代相傳,永誌不忘!

探尋歷史、銘記先烈、傳承精神是河工人的責任,小分隊代表河北工業大學在冀東抗戰紀念館建立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下圖),使河北工業大學以抗戰尋訪活動為契機的社會實踐活動生了根。

循着先輩抗戰的印跡我們一路北上,7月10日下午趕到遷安市博物館(上圖)。通過參觀博物館的各個展館,感受到了遷安的歷史變化。之後我們來到“英烈之歌”展區,瞻仰校友楊十三烈士銅像;聽講解員着重講解有關楊十三、楊秀峯的光榮事蹟,親身感受到了楊家叔侄的滿腔熱血、奮勇殺敵、一心報國的決心,彷彿看到了戰場上叱吒風雲,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楊十三。

“冀東小延安”、“江北井岡山”

在先烈們抗戰事蹟的鞭策下,7月11日我們馬不停蹄地到達遵化市地北頭鎮魯家峪村(上圖)。在抗日戰爭水火之中,誰人為國幹灑熱血,在魯家峪我再次見證了中國人民用鋼鐵意志做出的回答。抗日時期,魯家峪因地勢險要,山林茂密,成為冀東的抗日領導中心,更是被譽為“冀東小延安”、“江北井岡山”。日寇對魯家峪根據地恨之入骨,對魯家峪進行重點圍剿,造成駭人聽聞的魯家峪大慘案。魯家峪村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丹心碧血沃中華!

“紓國難,解民憂”的“洪司令”

在距離魯家峪村6公里遠的地北頭村是校友、抗日英雄洪麟閣的家鄉。在地北頭村我們參觀了洪麟閣紀念館(上圖),走訪了當地村民,並考察了河北工業大學100週年校慶火炬傳遞燃火地點。“紓國難,解民憂”,洪麟閣從學生時代就立下了這樣的志向。1938年7月8日,他與楊十三等人一起建立冀東抗日聯軍,毀家紓難,捨身為國,所以人們尊稱他為“洪司令”。洪麟閣在犧牲前,忍痛扯下一塊樹皮,蘸着鮮血寫下了“還我河山”的戰鬥檄文。看如今,洪先生可以含笑九泉了,因為現代的中國正向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健步奔跑!

冀東第一塊根據地

冀東抗戰首先要看盤山,因為這裏建了冀東第一塊抗日根據地。盤山烈士陵園(上圖)墓區長眠2700名戰士,這些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是中華民族魂濃墨重彩的一筆。步入墓區,小分隊來到田野(趙觀民)烈士墓前,講解員給我們詳細解説了田野烈士的短暫又輝煌的一生。丹心碧血為人民,革命精神傳萬代!全體師生給田野(趙觀民)烈士祭掃陵墓,敬獻花圈,並於紀念碑下莊嚴宣誓。瞻仰這片肅靜的陵墓,雖然這只是上一世紀最偉大的愛國救亡樂章中的一個音符,但是卻藴含着最寶貴的值得當代人終身追尋的革命精神,今天追憶這種精神不但會給我們帶來思想的滋養,還會淨化我們的靈魂,澄清我們的人生目標!

尋訪冀東抗戰使我們感到了驕傲與自豪,因為在冀東抗戰中有我們河工人的拼命救國的身影。雖然70多年過去了,但是河工人愛國、強國的志向和責任有增無減。帶着這份情感,12日在北京我們看望了楊十三烈士的後代101歲高齡的楊曉苓奶奶、校友也是楊十三的戰友連以農的後代連景文奶奶、連爺爺。親臨英烈後代,校友情深、血濃於水,給了我們不一樣的感動。楊奶奶、連奶奶、連爺爺給我們講了許多先烈事蹟,囑咐我們珍惜現在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好好學習,修身治國。想當年,書生報國,毀家紓難;投筆從戎,為國捐軀,使中國走出了存亡的危機,終贏得生前死後名。看今朝,作為晚輩後學,實現中國的富強,當然當仁不讓。中國夢,學子行,我先行!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當我們探尋的腳步邁入宛平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時候,幾天來頭腦中日漸清晰的冀東抗戰一下子匯入到了全民族抗戰的洪流中。穿梭在在紀念館各展館中,一段波瀾壯闊、刻骨銘心的歲月,一部中國人民浴血抗戰的英雄史詩展現在我們眼前,縈繞在我們心頭。雖然70多年過去了,但是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精神歷久彌新,光耀現在,輝映未來。小分隊莊嚴地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建立了河北工業大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走出紀念館向西步行800餘米,我們來到了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戰爆發的起點——盧溝橋。78年前盧溝橋上的石獅親眼目睹一個以寬容、和善、仁義作為道德標準的民族,怎樣在一種痛苦中去以血還血、捍衞生命和民族尊嚴,而78年後的今天,石獅正見證着中國的繁榮與富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