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通用6篇)

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 篇1

七月的開封高温漸有愈演愈烈之勢,偶爾一絲的風也是毫不客氣的乾燥,十二號的早晨,我們與朝霞齊上,踏上這未知而美妙的“征程”。對於蘭考這座城市,我並非全然陌生,參加黨課培訓之時曾經與它有過一次短暫的接觸,但這次,雖然今天只是去簡單的考察實地,可是攜着另一個願望,懷揣迥然不同的心境再次與它相遇,仍舊令我悸動不已。七月十三日,再一次的行程顛簸,我們正式開始了活動的第一個環節,遣發關於留守兒童的宣傳手冊和調查問卷。此舉旨在究明除了我們之外,其他的小朋友們,父母們,其他長輩們以及社會中各個階層的廣大羣眾們對於留守兒童的認知和關心程度是一個什麼樣的現狀。有多少人瞭解他們,有多少人關注他們,有多少人願意聆聽他們,又有多少人想要幫助他們。在汽車站門口,我們建立起第一個站點,做宣傳手冊和活動的定點諮詢。簡單的午飯過後,我們決定留下兩名志願者守崗做定點諮詢,其餘的隊員們都深入到蘭考市中心的大街小巷。我們頂着烈日沿柏油路的邊緣行走,手拿紙筆,面帶微笑,做好了迎接各種迴應的準備。無論是笑臉,冷漠抑或是拒絕,我都會以最大的真誠尊重每一個路人的選擇,人事經歷漸多,便懂得不強求,我想這也正是一次對自己進行磨練的機會。

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通用6篇)

街頭匆忙行走的人羣,因為我們的出現而短暫駐足。我用最真誠的態度向每一個我所面對的人認真地講解着我們的活動和我們的期望,遞過問答卷的那一刻我接收到了許多理解與善意的目光,感受到了人們深藏在心底卻從不曾遺忘的純樸與善良,原來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本善,每一個人在關心自我生活之餘,對於其他同伴也有着臻貴的惻隱之心。當他們瞭解到原來在自己的認知與接觸之外,還有這麼一羣可愛的孩子無法感受到正常的關心與愛護,他們的心自然而然地柔軟起來,大家願意集結力量去温暖更多人。許多人詢問我們來自哪個學校,為什麼要做這種活動,在瞭解緣由之後對我們表示了由衷的肯定和祝福,説實話心裏除了温暖更多的是感動,這個活動沒白做!穿梭在這個久負盛名,以人民公僕焦裕祿為城市形象的小城裏,尋找着著名前輩遺留下的精神財富,在日光中在清風中我似乎感受到那些遙遠的美好品德跨越時間的洪流傳遞到了每一個人的身上。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第三天,真正的活動就要拉開帷幕。早上我們一行人集結在會議室,仔細地統計了前一天調查問卷的答卷數據,對每一個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問題答案都做了儘可能準確的分析。我們發現,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安全感缺失的問題尤其需要重視,同時許多人也感覺到了這個問題的急迫性,很多善良單純的孩子由於長期感受不到應有的照顧與重視,從而覺得自己與周圍的環境、人羣產生了遙遠的距離,由此產生了被拋棄的感覺,更有甚者轉念妄圖報復社會以此來表達內心的憤怒與不滿。我們決定在下午的近距離接觸留守兒童的活動中,在這方面給予他們足夠的鼓勵與支持,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其他同胞的真心愛護。

下午我們抵達了蘭考鄉郊的一所國小,這個國小裏有許多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時跟隨家中的爺爺奶奶或者較大的兄長一同生活。兩名隊員首先在主席台上分別做了兩場演講,一個闡明瞭我們此行的目的以及活動的期望成果,另一個講述了作為法律人我們能夠給予這些孩子以及他的家人怎樣的幫助,當普通人面臨兒童的撫養教育或其他問題時,我們可以用哪些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合法的權益。孩子們對這些新鮮的議題顯得很是好奇,聽得認真異常,他們的眼神裏透漏出對我們的琢磨和打量,似乎是在判斷我們到底“是敵是友”。當我們和這些孩子在一起,試圖邀請他們一起做遊戲時,可以明顯地感覺到這些孩子怯懦與躲避的神態,對於陌生人他們的警戒心遠遠要高於普通的孩子。我的心裏一陣酸楚,可能是好久沒有其他人這樣走入他們的生活,以致他們懼怕正常的社會交往。我和隊員們商議後一致認為越是這個時候越不能心急行事,我們要先和他們交流,慢慢地走近他們,然後再成為他們值得信任的好朋友。這樣的方法果然奏效,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磨合,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對我們放下了戒心,更有活潑好動的已經主動向我們發出了做遊戲的邀請,我們順勢而行馬上開始了遊戲環節。和這些孩子一起跑着跳着,隊伍中的每一個成員似乎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在記憶裏選撿那些美好的片段。遊戲過後,大家開心地合了影,依依不捨地揮手道別,雖然接觸短暫有限,但一同擁有的珍貴經歷已經永遠地存在於我們和孩子的腦海中,永生難以忘懷。我們是哥哥姐姐,他們是弟弟妹妹,大家已然把彼此視作親人,在心中把這種美妙的情感聯結當作天賜的禮物。一張張純真的笑臉融化在夕陽的餘暉之中,這一天是最疲勞的,卻又是最問心無愧的,我甚至覺得我所收穫的遠遠多於自己付出的。我感謝這次的經歷,慶幸自己和同伴的堅持初心,用真誠的心發現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又用虔誠的愛去澆灌他們稚嫩的心靈,反過來他們又以自己最質樸的情感治癒了久在樊籠的我們。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 篇2

“爸爸和媽媽什麼時候能回來呢?”當《桔子的天空》中的小福果用晶瑩的雙眸望着眼前的小桔樹,向身旁年事已高的爺爺問出這句話時,當這顆手植的幼小樹苗經過一年又一年時光的磨礪年輪漸豐枝葉漸茂,但父母回家的音訊仍舊杳杳無期時,無聲的烈日炙烤的不是孩子的體膚而是孩子企盼的情緒,凜冽的秋風侵襲的不是孩子的身軀而是孩子焦灼的心靈。有這麼一羣孩子,父母是他們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們的心情無關春夏秋冬,他們的喜樂不在玩具多少,一切的幸福和快樂都來源於與爸爸和媽媽相處的分分秒秒真實的時間。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

從第一次觀看留守兒童題材的電影,第一次留心留守兒童這個話題起,這羣和我們相似卻又特殊於我們的孩子就深深地吸引着我,他們過着怎樣的生活?他們渴望怎樣的情感?我的心裏對於有朝一日能夠真正地走進他們,感受他們,幫助他們懷着很大的憧憬和期待。我希冀一個契機,一個能真正地從心底連接起我們和他們的機會。未承想,竟然在進入大學之後如夢般的獲得了曾經惦念了好久的機會,在老師的指導意見下,在和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們幾番商議決策之後,我們拿出了“暑期走近留守兒童”的活動方案,由於地域的因素,我們將目的地定在了開封周圍的蘭考市。此時不光是我,隊伍中的每一個人心情都十分激動,渴望早日啟程的心情裏也夾雜着對自己接下來行動是否妥善的擔憂。作為新時代的法科生,我們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小行動能夠喚起社會中更大的共鳴,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細心縝密地策劃佈置每一個環節,查閲資料,準備具體的活動,心中的願景是我們的到來能為他們的生活稍稍添上一抹色彩,成為他們童年中一道特別的彩虹。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 篇3

在我們身邊,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比比皆是。關注留守兒童,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關注留守兒童,要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留守兒童面臨的主要問題有那些?為了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我們社團在20xx年寒假期間深入農村進行社會實踐,為 農村留守兒童在身心各方面的健康發展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市場逐漸成為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機制,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據有關部門估算,我國目前的年流動人口已逾1.2億,且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流動人口大軍中,隨同父母一起流動且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齡兒童、少年約有300萬人數,“留守兒童”則遠遠超出這個數字。據福建省的一項調查,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一些學校中,“留守兒童”的比例已達到在校生的1/3,而且有着擴大化和低齡化的趨勢。另有報道,中部地區的一所農村學校有842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為455名,佔學生總數的54.5%。可見,在我國廣大農村,留守兒童佔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斷增長。由於“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環境,由此引發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

1.缺乏父母的關愛,性格孤僻,學習壓力大、自卑。

2.缺乏安全保障(家庭照官不力,容易犯錯誤甚至犯罪)。

3.對孩子本身,由於長期被託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缺陷,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而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 4導致文化的斷層和全民素質的下降; 5導致的經濟建設生產力的低素質;

6的城鄉貧富差距繼續變大和社會的不穩定,如我國的青少年犯罪率明顯提高,並呈逐步上升態勢。

具體來看:

1監護現狀堪憂

目前“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採用這種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於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着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由於天然的血緣、親緣關係,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二是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一般來説,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而現在的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為孫輩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遠不止一兩個“留守小孩”,真是力不從心。以上情況説明祖輩難以承擔監護教育之責。二是上代監護,即“留守兒童”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於監護對象並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於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而對於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説,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上代監護還容易出現轉託情況,即小孩被父母託付給親戚後,沒多久因親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轉託給另一個親戚,幾經託付的小孩幾乎無所適從。

2.父母“關愛缺失”引起嚴重的“情感飢餓”

20世紀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對於兒童來説最好的環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説:“母親必須餵養子女,當她出門時不應單獨將他們留在家中。兒童需要‘營養’與聯結母子間的‘愛’,因為她們可解決兒童適應上的困難。”由於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情感飢餓”。情感的缺失會使他們在人格發展上出現很大的扭曲和變形。例如,這些孩子由於“情感飢餓”很容易對父母產生怨恨,成年後會滋生怨恨社會甚至報復社會的不良心態,等等。由於這些影響是潛在的,平時一般不易察覺,不覺中埋下了很多無法預知的“雷區”。“留守兒童”由於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的環節,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裏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

3.打工父母的一些觀念和不良職業活動存在負面影響

儘管“留守兒童”家庭這種親子之間的交往在時間上的長期間斷,但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則是顯而易見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掙了錢,增長了見識,深刻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他們對子女的要求一般較高,隨時關心着子女健康成長和學業成績,會經常與教師或監護人取得聯繫。他們的思想和情緒也會引起其“留守孩子”積極要求進步,勤奮學習,這種影響是良性互動的。另一種情況卻是,因機遇掙了錢,或者認為自己下苦力掙的錢比文化較高的人掙錢還多的“打工”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滋長着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於是對子女沒有明確的要求,順其自然,從而“能讀書就讀,讀不好去打工也能賺錢”的觀念在農村兒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沒有掙得什麼錢的打工父母,認為是命運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對子女的一切不聞不問,不負責任。使“留守兒童”幼小的心靈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緒包袱,承擔着很大精神壓力,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

一些打工父母的不良“職業”對自己的孩子發展的負面影響更大。有一個被稱為“假證之鄉”的小鎮,外出務工者的職業是“做證件生意”,實為造假證件。務工者心裏非常清楚這種職業違法,但他們不但沒有對孩子作任何矯飾,而是認為這是一條生財的捷徑。更有甚者,寒暑假期間,有些父母把孩子接到城市去,利用孩子還未成年,法律不便追究這一特點,要孩子散發做假證傳單,教孩子逃避檢查和被抓後的方法和技巧,孩子直接成為生意的幫手,做着觸犯法律的事情。對於這種害人害己的違法活動,一些父母卻是積重難返,執迷不悟。可悲的是,耳濡目染,更加上親身經歷,對於還不諳世事的孩子來説,這將嚴重影響其今後的人生道路。

4.監督弱化,學校教育獨立難支

由於一些鄉村學校的教育質量較差,校風不好,加之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大部分“留守兒童”到了中學,覺得升學無望而產生厭學情緒。繼續學習者只是其中少數。據調查顯示,在“留守兒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讀職業技術高中和中專,多達70%的孩子則在會考後便走上打工之路。雖然完成了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要求,但由於缺少進一步學習深造,帶來的將是不適應社會迅猛發展的要求,影響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大部分監護人往往對“留守兒童”要求不嚴,或缺乏文化知識,無法對孩子的學習進行監督。父母在家的檢查作業、參加家長會等對孩子最基本的學習監督職責都無人擔當。處於童年時期的孩子學習自覺性、主動性、自我控制能力本來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勵和督導,甚至失去監督後,就沒有學習壓力和動力,學習處於放任自流狀態,自然難以上進。另外,“留守兒童”雖然在學習條件上有所好轉,能獲得更多的書籍,更多的學習用品等,但校外的學習時間變少了。

二、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本策略

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本策略主要應從民工輸出地即農村入手。 1.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家長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一方面,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繫,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

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動態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上,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璞”,只要心裏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學校: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學校統一部署管理。檔案資料應全面反映“留守兒童”的各方面情況,包括“留守兒童”姓名、年齡、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徵、學習動機和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與代管人的融洽程度,與打工父母的溝通情況等;監護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特徵,重點是監護人如何對孩子進行管教等;“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單位及工種、經濟收入情況、對子女的希望要求、與子女聯繫溝通情況等。 3.地方政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建立並完善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使之成為農村教育保障機制。成立關心“留守兒童”教育指導機構,建立農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可由鄉鎮政府牽頭,學校組織,村民委員會、派出所及熱心的退休教師等參加。建立對“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訪問制度、與在外務工父母聯繫制度,瞭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羣體承擔起更多的教育、關心和保護責任。湖南省新寧縣婦聯倡議的要求各級婦女組織、婦女幹部擔任“代管媽媽”行動就是為“留守兒童”營造親情、加強管理方面的一個典範。

比較欣慰的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現在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孩子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也是祖國的未來,我堅信,在全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關愛和共同努力下,沐浴着祖國燦爛陽光,感受着社會大家庭温暖的“留守兒童”,都將會健康茁壯地成長,我們偉大祖國的明天也將會更加輝煌美好!

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 篇4

目的:關愛留守兒童,體察民情,瞭解國情,增長才幹

形式:深入農村,愛心支教,與村民洽談,搞農村書屋

時間:20xx年x月x日—8月25日

地點:安徽省六安市壽縣隱賢鎮

組織者:合肥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

參與者:合肥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赴安徽隱賢鎮教育關愛服務暑期社會實踐團隊。

一、 調查數據

概況:

隱賢鎮轄24個行政村、1個街道,國土面積77.5平方公里。全鎮共有5.15萬人,其中勞力3.5萬人,耕地5.9萬畝,屬平原地帶,四季分明。六七十年代,由於水路交通,該鎮與正陽關鎮並列為壽縣兩大水上重鎮。全鎮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協作,鋭意進取,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初見成效,農民收入逐年增加,人民安居樂業。

農業狀況:

該鎮年產優質稻穀3萬噸,遠銷江蘇、浙江、上海等地,有樑家湖20xx畝連片綜合生態養殖基地,鵝游魚躍的美景讓你留連忘返。年產白鵝3萬隻,水產品產銷量居全縣前列,屬典型的魚米之鄉。

地理區位: 隱賢鎮地理相似於中國版圖,南北長15公里,東西長7.5公里,有隱馬路貫穿街道、隱南、三裏、太平、興安、郝崗、衞郢、青龍、外圩十個行政村而過,南通六安、北達壽縣。有安隱公路從街道起經二里、竹套、樑湖、陳塘、牌坊、姚祠、梨園等七村直達壽六公路。

隱賢鎮轄24個行政村、1個街道,國土面積77.5平方公里。全鎮共有4.9萬人,其中勞力3.5萬人,耕地5.9萬畝,屬平原地帶,四季分明。

二、下鄉感悟

這是我第一次經歷社會實踐。對於一個大學生生而言,敢於接受挑戰是一種基本的素質。雖天氣嚴熱,太陽高照,我毅然踏上了社會實踐的道路。想通過親身體驗社會實踐讓自己更進一步瞭解社會,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鍊自己的才幹,培養自己的韌性,想通過社會實踐,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在現今社會,就業問題就似乎總是圍繞在我們的身邊,成了説不完的話題。招聘會上的大字報都總寫着“有經驗者優先”,可還在校園裏面的我們這班學子社會經驗又會擁有多少呢?為了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增加個人在社會競爭中的經驗,鍛鍊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後畢業後能真真正正走入社會,能夠適應國內外的經濟形勢的變化,並且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處理各方面的問題,我來到了安徽省六安市壽縣隱賢鎮,開始了我這個假期的社會實踐。實踐,就是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客觀實際中去,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只學不實踐,那麼所學的就等於零。理論應該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實踐可為以後找工作打基礎。通過這段時間的實習,學到一些在學校裏學不到的東西。因為環境的不同,接觸的人與事不同,從中所學的東西自然就不一樣了。要學會從實踐中學習,從學習中實踐。

在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又加入了世貿組織後,國內外經濟日趨變化,每天都不斷有新的東西湧現,在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的同時,也有了更多的挑戰,前天才剛學到的知識可能在今天就已經被淘汰掉了,中國的經濟越和外面接軌,對於人才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我們不只要學好學校裏所學到的知識,還要不斷從生活中,實踐中學其他知識,不斷地從各方面武裝自已,才能在競爭中突出自已,表現自已。

在實踐的這段時間內,我們穿街走户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這些都是在學校裏無法感受到的,在學校裏也許有老師分配説今天做些什麼,明天做些什麼,但在這裏,不會有人會告訴你這些,你必須要知道做什麼,要自己地去做,而且要儘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在學校,只有學習的氛圍,畢竟學校是學習的場所,每一個學生都在為取得更高的成績而努力。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存在着競爭,在競爭中就要不斷學習別人先進的地方,也要不斷學習別人怎樣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記得老師曾經説過大學是一個小社會,但我總覺得校園裏總少不了那份純真,那份真誠,儘管是大學高校,學生還終歸保持着學生的身份。接觸那些剛剛畢業的學長學姐,他們總是隊我説要好好珍惜在學校的時間。在這次實踐中,我感受很深的一點是,在學校,理論的學習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幾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會遇到書本上沒學到的,又可能是書本上的知識一點都用不上的情況。

回想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我學到了很多,從我接觸的每個人身上學到了很多社會經驗,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這些在學校裏是學不到的。在社會上要善於與別人溝通是需要長期的練習。以前沒有工作的機會,使我與別人對話時不會應變,會使談話時有冷場,這是很尷尬的。人在社會中都會融入社會這個團體中,人與人之間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過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別人給你的意見,你要聽取、耐心、虛心地接受。

在工作上還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誇,而是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會經驗缺乏,學歷不足等種種原因會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實有誰一生下來句什麼都會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礙,那一切就變得容易解決了。

知識的積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識猶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這次接觸的釀造業,對我來説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須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對其各方面都有深入的瞭解,才能更好地應用於工作中。

這次親身體驗讓我有了深刻感觸,這不僅是一次實踐,還是一次人生經歷,是一生寶貴的財富。在今後我要參加更多的社會實踐,磨練自己的同時讓自己認識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會就已體會社會更多方面。

從準備下鄉到下鄉結束,我的心情經歷過一次次的萬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與鄉親們從接觸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鄉親們對我們關懷備至,待我們如親生兒女,我們體會到鄉親們淳樸的情懷,也感受到了農村對知識的渴求,對富裕的渴望。面對這份深重的情誼,我們都想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為隱賢鎮的父老鄉親們做出貢獻。然而現今我們只能在宣傳隱賢鎮成功的經驗的同時,提一些不夠成熟的建議。

21號,上午我們到達目的地,下午貼橫幅,剪綵,整理書籍。

22號,上午,佈置儀式會場,領導講話,xx大宣講。下午介紹書屋使用方法,帶領去看書。

23號,上午,象棋比賽,下午小品,歌曲表演,慰問貧困家庭。

24號,上午,繼續對外宣傳我們的農村書屋,下午,去鎮政府和領導進行農村書屋的辦理交流。

25號,選出村民愛看的書的類別,小組成員對農村書屋建立發表感言,下午選定圖書管理員,農村書屋的交接。

在安徽省六安市壽縣隱賢鎮5天的實習已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在這裏,第一次接觸社會的實踐生活,體驗到生活的艱辛和不易,總體來説還是有不少的收穫和所得。從實習的收穫是不能用語言一一所能描述的,總的來説有酸有甜、有苦有樂,樂的是自己既充實又有滋有味的實習生活過程。其實實習的日子不是很長,在隱賢鎮實習的這5天,在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付出的不光有汗水,還有智慧和技巧,更多的是自我超越。因此,自己變的成熟了,少了一份脆弱,多了份堅強,忘了如何去依靠,想的是如何去學習讓自己獨立自強。沒有了父親和母親的關懷,沒有了老師和同學的指點,自己的一切事物都得要自己親自去解決,增強了自己的自信心,從這次實習中我深深的體會到沒有自己辦不成的事,只有自己不去做,認認真真的學習,勤勤懇懇的做事,這就是生活,是真正的生活!通過實訓、實習,我對西餐的專業知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了,尤其是服務意識、語言交流與表達能力、外語能力、處理賓客關係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提高,社會上由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那就是社會經驗,為人處世的經驗,想想自己明年就要真正的走向社會,參加工作,也許自己的這次實習就是自己新的開始,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成熟,我會在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不怕困難,勇於克服,在實踐中鍛鍊自己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實現自己的理想。通過這次社會的實踐,我學會了自立,懂得了團隊在工作中的作用,為以後的工作和學習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我會依次為起點,以後更加勤奮學習,鍛鍊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

三、此次三下鄉的意義

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是五四青年的人生之路,是我們經得起社會考驗的方式之一,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必由之路。抓住有利時機參與各種形式的暑期"三下鄉"活動,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於社會實踐統一起來,自覺走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努力縮短成長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距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想這對未來自己的發展有着巨大的意義。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瞭解國情。身為21世紀的青年,本身就應該有一種頑強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我將以此次三下鄉,重新認識自己,考核自己,樹立一種適應當代社會的做人理念和做事方式,將來可以真正的為人民服務。本次社會實踐活動給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我們提供了廣泛接觸基層、瞭解基層的機會。“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幹”。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內容,使我逐步瞭解了社會,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幹,並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認清了自己的位置,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對自身價值能夠進行客觀評價。這在無形中使我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增強了我努力學習的信心和毅力。我們即將走上社會,更應該提早走進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實踐使同學們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尤其是我們學生,只重視理論學習,忽視實踐環節,往往在實際工作崗位上發揮的不很理想。通過實踐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得到鞏固和提高。就是緊密結合自身專業特色,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知識和水平。通過實踐,原來理論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鞏固,原先理論上欠缺的在實踐環節中得到補償,加深了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在短短三天的實踐活動中,汗水淋濕了我們的內褲,淚水模糊了我們的眼睛。但我們選擇了堅持。我們把當代大學生的優秀品質和良好的精神風貌體現得淋漓盡致。在X村民的心底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八月,我們走進火熱社會,用汗和淚譜寫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這是愛的奉獻,這是我們的無悔選擇。八月,我們撒播希望,同時擁抱豐收,就如新世紀的第一縷曙光,我們的暑期社會實踐也給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

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 篇5

應温--總理髮出了“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的號召,我院組織了以一位經歷資深教師指導、一位07級學生隊長、6位08級精幹學生及下車鄉政府的2位大學生村官為隊員的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於今年7月份在灌雲縣下車鄉開展了為期一週的以“攜手明天、共享成長”為主要內容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現總結如下:

一、高度重視、精心準備

今年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校團委響應江蘇共青團省委“服務科學發展、建設美好江蘇”的號召,我院採取“雙贏”政策,將理論實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小分隊成員在實習的過程中將理論迴歸到實際中去指導社會實踐,突出高校服務地方的功能,受到了淮海工學院領導和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

我院暑期社會實踐服務團先後多次召開服務團成員會議,對本次暑期社會實踐的行前準備工作做了具體的安排和分工。對於實踐方案的制定,也力求科學化、合理化、創新化,經過服務團全體成員的幾天努力,一套思路明確、實際結合緊密並結合學科特色的方案出爐。

為了使此次實踐活動順利開展,我院特別邀請了歷年來多次指導學生暑期實踐工作的資深教師佟瑛親臨指導。小分隊成員是由院學生會主席為分隊隊長、08級各班學生中經過層層考核中脱穎而出的學生和自願請纓加入的當地大學生村官組成的。大學生村官的加入為此次實踐活動增加了籌碼也是歷次實踐活動所沒有的成員,不管是師資隊伍還是實踐團隊,可以説,此次實踐活動我院傾注了大量的物力和財力。

二、紮根基層、服務社會

1、村官加入,如虎添翼。

服務團成員到下車鄉後,得到了當地政府的熱情接待,同時下車鄉兩名村官自願請纓加入。由於村官長期居住於此,對下車鄉實地情況相當瞭解,有他們的加入更能瞭解當地留守兒童在的生活情況、心理問題等各方面,因此也更有利於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順利進行。村官加入,我們暑期社會實踐服務團如虎添翼。

2、指導老師也成了“服務隊員”。

此次實踐活動,文學院指導老師佟瑛親自帶隊,與隊員們一起生活、一起開會討論、一起和留守兒童開展活動,完全成為一個“小大人”,成為服務團隊員,他沒有架子,沒有教師的嚴肅,很多孩子們都很願意和他交流。

3、領導親臨,指導監督。

在實踐開營式上,校團委書記金芙蓉、文學院黨委副書記蘆海英等一行人冒雨前來現場指導慰問,給實踐分隊成員極大鼓舞,大家當場表示認真完成學校賦予的使命,向社會交一份滿意的答案。

4、活動多樣,孩子們受益匪淺。

實踐過程中,隊員們開拓思路集眾人之力想了很多有意義的活動。家書、手機短信送親情縮短了孩子們與父母的距離,讓孩子們的情感得到了釋放,達到了親子情感互動的目的;素質拓展訓練培養留守兒童的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讓孩子們懂得如何與人交流合作;愛心家教,讓孩子們能在暑期得到免費的輔導,解決了孩子們學習中的困難;世博宣傳使“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深深紮在孩子們心中,開啟了還在們放眼看城市的窗口等等。這些活動使孩子們增加了見聞、增長了見識。

5、家訪,感觸頗多。

時間後期,在指導老師佟瑛的帶領下,服務團成員們自籌資金買了一些文具、水果等慰問品,以表他們的關切之情,看到留守兒童家庭的實際情況,隊員們都感觸很多,讓隊員們知道生活的不易,大家當即表示要趁次機會好好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同時珍惜人生中的每一天,讓生活絢麗多彩。

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 篇6

在這個炎熱的七月,我們參加東北大學“青春建功,實踐成才”關愛留守兒童志願服務團赴卧牛石鄉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8月3日至8月5日的三天時間內,我們為留守兒童送去了温暖與慰問,通過開展素質拓展遊戲、課業輔導、家書手機短信送親情等方式瞭解了他們的生活、學習狀況,同時增長了他們的知識,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尊重了他們的人格。與孩子們的接觸與交流,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也讓我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留守兒童的現狀

(一)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

在調查中發現有近68%的留守兒童與其祖父母住在一起, 11%與其親戚住在一起,還有21%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住在一起。由於父母不在身邊,43%的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監護人之間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兒童在處理矛盾時採取悶不吭聲的態度,只有22%選擇向父母訴苦。在調查中,只有不到70%的留守兒童覺得社會對自己是關心的,超過1%的留守兒童覺得這個社會對自己一點都不關心。

(二)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留和心理狀況

家境好一點的留守兒童,被送到了當地的寄宿學校,有相對安定的學習環境。與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兒童,雖然在生活上能夠有所照顧,但是在學習上,年邁的爺爺奶奶給予不了任何輔導。在調問卷查中,49%的留守兒童遇到學習問題時,採取向老師求助,自己解決的人數只佔到25%。只有46%的留守兒童在週末學習,玩的人數達到14%。在學校學習態度好的留守兒童只有48%,35%的同學寫作業是出於老師的要求。在被調查的100名留守兒童中,有77%的留守兒童除了在學校學習外,沒有其他的學習途徑了。

家境好一點的留守兒童,去父母的約束後,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愛,失行為散漫。一些寄宿在學校的留守兒童,情緒憂鬱低落。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閉,對他人漠不關心,不接受他人善意關懷等心理。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缺乏與父母溝通,從而導致留守兒童在心理、行為上產生了嚴重的缺陷。諸如他們性格孤僻,情感相對冷漠;進取心不足,學習成績不理想;生活習慣和人際交往能力差,違紀違法行為時有發生等。68%的留守兒童認為如果政府努力幫助他們,他們的生活將會更好。

(三)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

由於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出現漏洞,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再加上當前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問題還沒能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導致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低於其他學生,健康成長狀況也令人堪憂。

大多數教師也認為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兒”。他們的學習狀況令人擔憂,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進取心、自覺性不強,有厭學傾向。還有的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説謊打架,小偷小摸,花錢大手大腳,沉迷於錄像、遊戲,具有破壞性。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親情缺乏、心態失衡

71%的留守兒童經常會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兒童有時會想念父母。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差。90%的留守兒童希望得到同學們的關心,與同學們一起學習,玩耍。他們在生活中有時候不能得到滿足,就會在某個特別時期心態異常,出現失常的情況,嚴重的兒童也出現了偏激的舉動。

(二)習慣不良、學習較差。教育單調、安全難保

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行為偏激。調查中發現34%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他們不聽監護人的教導,目無學校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撒謊和欺負同學等行為發生。

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臨時監護人重養輕教,教育的責任就全部落到了學校的身上,而學校教育是需要家長配合、社會支持的。然而,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監護人的配合。如家長會無人蔘加,學生違紀或者受到侵害後無監護人配合處理。留守兒童是弱勢羣體,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侵害後又無親人傾訴,往往得不到及時的發現和處理。加上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斷點,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三)道德滑坡、價值扭曲

家長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條件,但部分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倫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暇照顧子女而產生負疚感,於是採取給孩子物質和對孩子放任的方式來進行補償,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擁有過多零花錢,極易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人生觀和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等陋習,甚至導致了一些“讀書無用”的錯誤思想的產生。調查中,不想讀書,想自己去賺錢的留守兒童佔12%,他們並把人生髮展方向定位為打工掙錢。

怎樣幫助這些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是我國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 農村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還將繼續, 留守兒童現象將會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 它不僅僅是個教育問題, 更是一個社會問題。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幫助他們,我們從童年走過,爛漫的人生季節他們也應該享有。

比如我們可以組成一個志願團隊,在每週週末的時候,可以為他們輔導功課,講授知識。同時為他們帶去一些小禮品,帶去社會的關懷,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温暖。我們也可以組織留守兒童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留守兒童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組織留守兒童參加諸如郊遊、野炊、體育鍛煉、參觀名勝古蹟“清潔家園 綠化鄉村”等集體活動。孩子們在集體活動中培養互幫互助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對於我們大學生而言,關愛他們是履行基本職能、體現社會責任、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作為青年志願者,作為東大一員,我們更要為農民工子女健康成長提供形式多樣、切實有效的志願服務,加強新格局下青年志願者行動品牌建設。同時豐富學生的社會閲歷,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水平。我們應在深化社會服務的基礎上,開展與服務主題相關的調查研究,為共創和諧生活貢獻大學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