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創新50強學校”申報材料大綱

泰安市實驗學校國中部現有教學班34個,分佈在東西兩個校區,其中東校區27個班、西校區7個班。在校生達XX多人,教職工80多名,其中省特級教師2人,省市創新教師、教學能手15人。在學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國中部貫徹“以人為本,德育為首,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改方針,創建教學管理新機制,探索課堂教學新方法,成功培育高素質教師隊伍,提高學校辦學品位,學校先後被評為“泰安市校本建設先進單位”、“泰安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泰安市中國小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泰安市課程與教學工作先進學校”、“泰安市藝體教學工作先進學校”,連續十年被評為“泰安市教育教學質量先進單位”,2011年被評為“山東省創新教育先進學校”。先進事蹟及經驗先後被山東電視台、泰安電視台、齊魯晚報和泰安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宣傳報道。

“教學創新50強學校”申報材料大綱

一、以先進理念引領創新發展

1、創新教育應用理論,引領學校教學實踐

成熟的教育思想是一所好學校的靈魂,先進的教學理念是創新實踐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我校結合現代教育理論和本校實際,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奠基”作為自己的辦學理念,促進廣大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讓每一個學生在健康、快樂的教學環境中成長。

在艱難的課堂教學變革過程中,我們逐步認識到“輸入導向、強迫內化”教學使課堂處於一種死氣沉沉的“照本宣科”環境中,是學生厭學、自主探究和創新能力不足的癥結所在。於是,學校決定以新課程改革為抓手,揚棄傳統教學,轉變教學方式,走“輕負擔、高質量”的內涵發展之路。程校長來我校任職以後,帶來了通過推進素質教育轉變質量增長方式的新思路,國中部以“構建三級課堂”為突破口,逐步清晰了以“產出導向、思維外顯”的教改思想,讓枯燥單調的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的雙提高。

“產出導向、思維外顯”的教學策略,即由學習產品(問題解決、思路展示、成果表達)來引導教學組織過程,讓學生在分析問題、研討任務、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順利建構起知識結構,並通過所獲得的“成果”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產生成就感和喜悦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國中教導處開展的“學科成果展示周”,就是基於“產出導向”教改理念組織的系列性活動。學科周活動“結合學科特點,結合日常教學,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成果展示、才華展示、個性展示”,把日常教學中學生的成功之作展示出來,把學生的才華發揮出來,藉此推動學生能力發展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比如,本學期的學科周,以“快樂英語,享受英語”(happyenglish,enjoyenglish)為活動主題,以“全員參與,人人體驗,讓英語走進生活”為活動宗旨,營造出來濃厚的英語氛圍,讓學生感受英語,應用英語,享受英語。活動期間,宣傳欄貼滿了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英語詞彙和圖片,教室的牆壁上,走廊上貼滿了精美的具有勵志意義的標語牌。以“快樂英語’為主題的黑板報圖文並茂,英語作文展、英語書法展、英語手抄報展、與英語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展內容豐富,精彩紛呈。高唱英語歌曲,上演英語短劇,用英語講故事,説繞口令,英語課文我來背等形式多樣的英語才藝展示。而單詞記憶王大賽更調動了所有同學的學習熱情。2011年12月23號下午,聘請校外專家做的以“粉碎聾啞英語,成就激情人生”為主題的大型英語互動演講,把這一活動推向了高潮。此外,歷史學科以“演情景劇”、“講歷史故事”、“歷史漫畫和知識樹設計”以及小論文等形式,擴展歷史知識,增強愛國情感。地理學科舉辦“校園平面圖繪製”比賽,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識圖、繪圖,提高實踐能力。生物學科的“室內室外空氣質量調查活動”、“預防艾滋病換水遊戲”,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總之,學科周活動的開展,大大調動了老師們的積極性,學校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局面。學生在參與中鍛鍊着能力,在展示中享受着成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性特長,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科周作品還大大豐富了校園文化內涵,成為了師生再創新的課程資源。通過“學科周”活動,你會發現,學生的世界是那麼的豐富多彩、美麗可愛,特別是那些平時看上去“默默無聞”的學生,在活動中展現了他(她)們的個性智慧,享受到了“參與”帶給他們的無比快樂。

2、完善創新保障機制,營造學校創新文化

建立創新型學校,關鍵是學校形成“吐故納新”的良性循環系統,建成一個開放的、不斷創新的、充滿活力的機制,使學校在競爭中保持教育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學校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創新制度和管理辦法,如《泰安市實驗學校教師創新發展規劃》、《特色課堂提升辦法》、《名師培養行動計劃》、《“雙高工程”實施方案》等,倡導創新,鼓勵創新,為教師課堂教學創新創設條件、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具體行動有:

(1)創新教師學習機制

開設“教師論壇”,讓老師們利用這一平台,展示自己的教學思想,介紹科學的育人方法,推廣成功的實踐經驗,以此激發教師的研究熱情,提高教育理論水平,提升教學創新能力。我校採用的主要方式:一是利用網絡、創建教師博客進行交流,網上論壇可以方便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校長、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專家等各種階層之間開展有關教育方面的交流與探討,目前國中部80%的教師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有的教師藉此在省內外產生較大影響;二是開展教學沙龍、演講賽等活動,讓教師們在活動中提升理論的認識程度。三是採取教育理論學習例會、講座、座談會等方式學習理論,探討教育實踐,讓老師,不斷吸取國內外教育新理念、新知識、新信息。

(2)落實教師成長工程

制定名師培養行動計劃,積極引導進入“人才培養遞進工程”的教師開展課程教法的研究,鼓勵“學科教學形成特色、個性教師形成風格”。同時,積極發揮功勛教師、泰山名師、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的專業引領作用,給他們搭建施展特長的舞台,使他們成為課改信息的傳播者,教師的幫助者,學科改革的帶動者。積極開展校際交流研討活動,利用“齊魯名校長協作組獲得”平台,爭取教師更多學習機會,2011年我校派教師外出學習達100多人次,與濟南、聊城、臨沂等六所學校開展了同課異構和經驗交流,促進了國中部辦學思想的開放和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積極爭取山東省化學優質課比賽、英語市直優質課、生物市直中心教研組研討活動、歷史研究課、思想品德課研討活動等在我校舉行,為我校多名教師爭取到了公開展示和鍛鍊的機會,促進了一大批年輕教師的迅速成長。

(3)實行課題帶動戰略

確立“問題即課題,反思即研究,教學即行動,交流即互助,學習即引領,效果即成果”的研究思路;建立課題研究激勵機制,定期獎勵教科成果;對教師教研活動、合作交流、課題研究等情況進行定期考核評價,適時總結反饋,規範教師校科研行為。發揮國家省市級課題的引領作用,重點抓好省市級課題的中期檢查和研討,2011年完成了2項省級課題和5項市級課題的結題工作,60%以上的青年教師開展了微型課題的研究。2011年11月,省級立項重點課題“新雙基課堂教學實踐研究”、“民主和諧數學教學”通過了省級專家鑑定,被評定為省內領先。

3、搭建學生創新平台,促進學習全面發展

竭盡全力為學生提供創新平台,讓全體學生在濃厚的創新氛圍中盡顯才能。如開展綜合實踐課、學生社團活動、學科周活動、自我展示活動、學習經驗交流活動、讀書交流會、育故事徵文比賽等形式,重在學生能力發展和個性展示。形成了“尖子冒得出、多數邁大步、差生不落伍”的良好發展局面,取得顯著成效。近幾年來,,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及質量檢測成績等綜合評價在全市一直名列前茅。2011年會考,楊婉瑩同學考出了761分的全市最高分,她還與陳慶垚同學考取了新加坡的留學生,並享受到60萬人民幣的獎學金;XX年,李一龍同學取得了1054的高分。僅2011年,就有69名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獲獎,其中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賽我校包攬全市前4名,李一龍、呂亮同學獲全國一等獎、宋世平獲全國二等獎,被授予“全國信息學奧賽金牌學校”,是十幾年來泰安市唯一獲得此殊榮的學校。XX年,中教處加大了對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力度,專門組織評委對學生假期綜合實踐活動作品進行了評選,評出特等獎6名、一等獎160名、二等獎137名、三等獎162名。其中,趙曙天、孟語涵、劉明遠等6名同學,沿奈河取的12瓶水樣進行化驗,沿途採訪泰安市民,她們設計了問卷、進行了錄像,研究過程的細緻程度、研究成果的嚴謹程度已經與大學研究生相當。此外,戴子怡、方瑞等4名同學對“漢服”的研究細緻入微,其研究成果讓老師們都感到大開眼界。把當代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學實踐當中去,是我們的追求,2011年10月,我校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獲市一等獎。

二、以課程改革建構學校特色

1、創造性開發“三級課程”

(1)國家課程校本化。為了進一步吸收、消化、豐富國家課程,校長程和方親自掛帥,成立了涵蓋國中各學科國家課程校本化課題小組,為老師搭建成長的平台,引領教師進行新課程學習與實施,強化教師的課程思維,加深了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和對學科的把握,按照國家規定開展好信息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育教學工作,成立各類藝術興趣小組,真正把活動的開展落到實處。

(2)地方課程實施。地方課程包括民族文化、生命教育、社會探究、自然探究四個領域,開設《民防教育》、《健康教育》、《環境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地方課程。充分發揮活動課的作用。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培育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審美能力,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3)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新課程以來,我們充分開發和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組織有關教師探索編寫了《泰山》、《mountaintai》、《綜合實踐活動》、篆刻、泥塑、口風琴、特色體育、泰山封禪、生活中的化學、齊魯文化、泰山摩崖石刻、英文歌曲、剪紙、三十六計、唐宋詞韻、感恩教育、環球文化之旅等十多種校本課程,校本課程執教教師達到近30人。我們的目標是:全校每一名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特長,每學期都可以選擇一門自己喜歡的校本課程進行學習,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多種多樣、生動活潑課程活動中施展自己的才華。

2、智慧性打造“三級課堂”

“三級課堂”為:有效課堂、高效課堂、智慧教學。其中,有效課堂是基本底線,智慧課堂是高位目標。要求:適應期教師做到“有效教學”,成長期教師做到“高效教學”,成熟期教師做到“智慧教學”。【有效課堂的標準——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崔允漷);高效課堂的標準——有思想、有智慧、有激情、有個性、有品位(余文森);智慧課堂的標準——紮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葉瀾)】具體措施:一是“活化教材”,激發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二是“方法創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科思維能力;三是“改革評價”,促進學習方式的轉化和學生全面發展;四是“轉變後進”,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成績。

在“三級課堂”理念引領下,國中部推行了一系列教學模式的改革實驗,比如英語學科的“任務驅動式教學”、數學學科的“問題解決式教學”、理化學科的“問題探究式教學”、地理學科的“創新嘗試教學”、生物學科的“互動式”和政治學科的“參與式”教學等,其中,語文學科的“情意課堂”、數學學科的“本色課堂”、理化學科的“探究課堂”、地理學科的“嘗試課堂”等,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實踐經驗。張勇老師的“本色課堂”、崔成林老師的“外化共享式學習”已經在省級報刊登載推廣。

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我校在“三級課堂”構建中,逐步確立了“產出導向、思維外顯”的教改思路,教學圍繞“學生如何“如何‘説’、‘做’”而設計,課堂圍繞“學生如何“如何‘説’、‘做’”而行動。從學生課堂學習產品(問題、成果)設計入手,引領師生“教”、“學”行動,把“教師引領性學習、同伴互助性學習和個人反思性學習”有機結合,實現高質量、高效益的教學改革目標。比如,語文組的柳瑩穎老師的作文批改創新,不僅是堅持“精批少改與學生自我修改‘批’、‘改’結合,學生互評互改與教師重點批改點面結合,書面批改與口頭批改‘背’、‘面’結合”,更大的祕密是學生習作的“成果展示”,她把每次習作結集成冊,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互評互改、交流共享,大大提高了學生寫作興趣和創作水平。王志剛老師開展“基於課堂的研究性學習”,以“樹葉從樹下落下是背面朝上還是正面朝上”、“電風扇四周的風力分佈”等生活化問題為課題,讓學生動眼去觀察,讓學生動手去實驗,讓學生動嘴去表達,讓學生動腦去想象。崔成林老師的“外化共享”式學習,“為學生知識‘應用’和‘實踐’而設計,為學生思維‘表達’和‘表現’而行動”,把“成果展示”作為學習過程的指向,讓學生釋放、展露學習內容和思路,以消化、深化知識,彌補了課堂“過分關注輸入,輕視外化輸出”的不足,相對“靜聽式學習”、“死練式學習”來説是一種反叛,省教育廳張志勇副廳長給予較高評價,並被收錄到“創新教育”研究主要成果目錄中,《當代教育科學》、《創新教育》、《山東教育報》都刊載了相關研究成果。

“三級課堂”的打造,點燃了師生課堂創新的熱潮,為實現“雙高”教改目標和創建“雙50強”學校踏出了堅實的一步。

3、推行個性化作業

實踐性作業:與學科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提倡雙休日及節假日進行實踐性探究。如王開軍老師的作文課上到了岱廟裏,化學課的泰城水污染調查,生物組的泰山植物收集等,讓學生走進自然,探索發現,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個性化作業:推行數學學科“五本合一”經驗,即鼓勵學生把課前預習、課堂記錄、課堂練習本、小測驗和改錯糾正五個內容合而為一,學生手中只有一本練習本,實現了“五本合一”,學生可以在上面寫、記、改、貼。通過這種靈活性作業,學生學習過程和教師教學過程一目瞭然,家長、學生、老師都能清楚地瞭解學習情況。部分老師創造性的採用“剪貼式”學生作業,同樣內容形式不同,表格式、綱要式、知識樹式,打開學生的作業本你可以看到“芭比娃娃”、“喜愛動物”、“頭像粘貼”,作業變成了學生展示個性的平台。

改革現行的作業佈置與批改方式,變作業佈置千篇一律、整齊劃一為層次性、適量性和趣味性相結合,控制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鼓勵老師在作業本上與學生“對話”(如蘭傳斌)。

三、以長效機制積澱學校內涵

1、堅持集體備課

改變過去抄教案、單純羅列知識點的備課方式,提倡“集慧式”備課、課前會課和課後論課。教務處重點加強對備課的過程管理和督查力度,做到“六看”,一看備教材、二看備學生、三看備雙邊活動、四看備教學策略、五看備學習方法、六看備能力培養。嚴格的管理促進了碑刻質量,比如王昕老師帶領的語文組,將導學稿的設計與使用分六步完成:集體單元備課;個人分課備課;集體討論評析;個人二次備課;課上實踐;個人反思,集體交流。通過集體備課,碰撞教育智慧、探討教學方法、切磋教學技藝,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優化教學。

2、實施課堂會診

組成由專家、領導、研究教師組成的研究小組,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會診,引導教師對課堂教學問題進行觀察、研討,學習相關理論,提升教學、教研水平。通過“同題異課”研討、骨幹教師觀摩課、高效課堂展示課和開放課堂等活動,加大集體教研力度,努力打造教師研究共同體。實施“推門聽課”制度,組織以“高效課堂”為研究主題的課堂教學研究;在各學科教研組研究的基礎上,推出跨學科、跨年級的展示、評課活動;開展“大教研”活動,單週集體備課,雙週聽評課。集體備課採取説講課的形式,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2011年上半年進行的高效課堂研究月活動,歷時2個月的時間,各教研組45歲以下全體教師參加展示課活動,45歲以上教師為指導組成員,對教師的備課、上課、反思等各個環節進行指導,各教研組對展示課進行評價研究,並針對每位教師的研討課進行進行全程錄像剖析,找出癥結與亮點,極大的激發了教師追求高效課堂的熱情,為打造教師研究共同體,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起到了推進作用,贏得了校領導及老師們的高度評價。

3、規範學習常規

從學生的學習常規抓起,規範學習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努力把教師的勞動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成果。一是狠抓學生的課前預習,培養學生在教師未講之前的嘗試性和自主探究習慣;二是狠抓學生的課堂學習管理,讓學生緊跟教學思路,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進行緊張的思維和緊張地學習,完成當堂的學習任務;三是明確作業要求,規範作業步驟,做到先審題,後做題,再檢查;四是抓好學生的學習總結,做到每次考查考試後,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總結,並將總結作為學生學習管理的重要檔案之一。

四、以科學評價保障改革發展

1、樹立激勵評價理念

我校在對學生評價上以激勵性評價為核心,內容上分成過程評價和期末評價兩種。過程評價主要有課堂表現、作業、學習態度等構成平時成績,期末以書面考查構成期末綜合成績,記錄以等級進行。對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學校也制定了相應得評價方法和標準,為每個學生建立了評價檔案,評價結果都以等級形式表達。各學科的評價以激勵性評價為核心,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

2、實行“低重心”策略

最大限度地關注中下游學生,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把學困生轉化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指標,將教師的日常行為規範、教學常規檢查、學生評教、教學信息反饋等各個方面均與教師考評掛鈎,將教師考評與教師評優樹先、職務聘任、晉升職稱掛鈎,發揮教師考評的動力作用。

3、規範學情檢測行為

國中除單元檢測(等級評價)外,每學期期中期末各有一次學情檢測。學業成績評定實行等級制(a、b、c、d)。建立、健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不以學科成績作為唯一標準來判定學生的等第,不按檢測成績或升學率給班級、教師和學生排列名次。學生檢測成績不以任何形式張榜公佈。學生的成績只是作為教學反饋矯正的依據,不做它用。

3、嘗試綜合素質評價

學校為每一位學生設立《綜合素質發展報告書》,收集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每學期期末,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並將三部分評價分數按照比例合成最終評價分數,然後再由高到低排序後根據各班評價等第比例最終確定每個學生的評價等第(分為a、b、c、d)。學生的學習狀況通過學生綜合素質報告單的形式通知家長。班主任根據學生平時表現等情況,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寫出班級中每位學生的發展性評語,記入《綜合素質發展報告書》。

5、完善教師評價方法

通過教師自評、互評,家長、學生評教等評價方式,全面評價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要加大對教師的過程性評價力度,把過程性評價結果納入教師的年度考核。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評價,促進教師職業道德和專業水平的提高。高度重視家長的口碑、學生的反饋及公眾的評估,加倍珍惜學校的品牌效應。

創新的理念和具體實踐必然帶來優異的創新成果。2011年,國中部2人分別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山東省優秀教師,2人分別被評為第八批拔尖人才、市優秀教師。在今年的省市教學能手評比中成績斐然,2人被評為山東省教學能手,3人被評為市教學能手。張雪芹老師等4位教師獲市創新課、優質課比賽一等獎。2011年,教師參與優質課、創新課、公開課等活動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王玉璽獲得了全國信息技術課堂比賽一等獎,王樂芳、何方、唐淑琴、王志剛、徐西偉、張明代表我市參加省優質課比賽,已知四位同志獲得了省一等獎(其他成績暫時不知)。遊波、王宏獲得了市數學優質課比賽一等獎,王利獲得了市英語優質課比賽。馮偉、路欣、劉豔美參加市創新課比賽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崔成林老師被評為“山東省2011年創新人物”,成為了山東省十大創新性教師之一。16篇論文教師發表在核心期刊或省級以上教育刊物上。

總之,當今的時代是創新的時代。學校教育只有在創新中謀求生存與發展。運用創新的理念,開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創新型人才,是時代賦予我們歷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