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蹟(精選13篇)

202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蹟 篇1

35歲時,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36歲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43歲時,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59歲時,他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享年71歲;而在84歲時,他被授予世界華人節終身成就獎。

202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蹟(精選13篇)

他一生獲獎無數,是對全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物理學家之一。或許僅僅從學術成就上,霍金是無法與之相比的。它不僅跟隨時代的洪流,事業也一帆風順,似乎生活中各種好運都會一直伴隨着他,讓人感到心酸。如果上帝註定要眷顧一個人,那一定是他。

但是從20__年他82歲的時候開始,他應該住在28歲的翁帆。這位擁有享譽世界的科學成就的老人無法安寧,她的後半生一直處於風口浪尖。是的,他是楊振寧。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一個學術家庭。他的父親楊武之是當時著名的數學家和教育家。曾在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等頂尖大學任教,培養了一批優秀學者。南開大學校長和著名數學家華都是他的學生。楊振寧出生後不久,他的父親去芝加哥大學學習,後來成為芝加哥大學歷史上第一位中國博士。

基於父親的影響,楊振寧似乎註定要走上科學的道路。當時據説母親已經把楊振寧和他弟弟妹妹的照片發給了在美國的父親。看到楊振寧的照片後,五隻羊寫道:“這孩子好像有點,就像楊福説的。”楊振寧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示了他非凡的才能。年僅16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南林業大學物理系。1945年,23歲的楊振寧獲得了庚子賠款獎學金,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三年後,他成功獲得博士學位,這也為他後來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美國的第12年,楊振寧教授終於迎來了他人生的第一個高峯。1957年,他和李政道先生因弱相互作用下的宇宙非守恆理論一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消息震驚了全國。這個獎項不僅是楊振寧和李政道先生的榮譽,也是整個中國世界至高無上的榮譽之王。世界各地的中國人紛紛舉行慶祝活動。楊振寧教授去巴西講學時,大批中國人眼含熱淚守護着機場。他們的獎項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不亞於任何一個種族和國家!我們也可以站在世界科學的頂峯,在人類文明的道路上用現代科學裝點我們的旅程。

作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人,楊振寧和李政道創造的價值至今無人能及。正如後來也獲得諾貝爾獎的丁肇中教授所説,是楊振寧為中國人民在世界科學上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但是在談到獲獎的感受時,楊振寧教授總是謙虛地説,我對獲獎最大的貢獻就是幫助中國人改變了自卑的心理。的確,對於當時的世界來説,中國人民始終處於被誤解和被歧視的狀態,楊振寧先生在物理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這無疑給了當時的中國人民一劑強心針。

但對楊振寧來説,這只是他傳奇的一部分。此外,他的其他成就更加驚人。比如相變理論的研究比其他同事早了十幾年,後來引起了愛因斯坦的注意。他的“楊-巴克斯特”方程、超導體通量量子化的理論解釋、“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等諸多理論在後來的物理研究中被廣泛應用,成為現代物理科學的基礎理論。它還在粒子物理、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領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他甚至提出了許多其他的理論和模型。雖然他當時提出的許多內容無法通過實驗來驗證,但隨着近年來科學技術和物理研究的不斷髮展,他的理論越來越被證實。

他的成就足以打動世界科學史上任何一位偉大的科學大師。人們把他和愛因斯坦相比較,説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在他之後,許多人因為發現了他預言的粒子而獲得了諾貝爾獎。毫不誇張地説,他為現代科學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晚年,楊振寧回到小時候生活的清華校園,創辦了清華大學高級研究中心,致力於為中國科學界培養新一代人才。正如他最喜歡的英國詩人艾略特所説,我的起點就是我的終點,而我的終點就是我的起點。萬水千山遍遊天下,榮辱與共。在他心裏,恐怕永遠忘不了已經深入骨髓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也忘不了祖國帶給他的東西。

20__年,獲得圖靈獎的楊振寧教授、姚期智教授相繼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正式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無論他們選擇了什麼,無論是形勢好還是時代所迫,楊振寧先生最終真正回到了他一生都不能放棄的故國,投身科研十年,發表了幾十篇科研論文,成績斐然。楊振寧先生被認為是世界物理學界的領軍人物,許多國家都聘請他為院士,以他的理論為研究基礎。然而,面對這樣一位有成就的科學家,中國人卻對他頗有微詞。

202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蹟 篇2

楊振寧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致辭:“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在廣義上説,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衝突的產物,我願意説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誠哉斯言,楊振寧的一生奉獻在兩國建交和科學研究中,樂得其所。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美關係鬆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瞭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71年夏,楊振寧回中國訪問,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在當時中美關係還沒有解凍的情況下,他這樣做,是擔了相當大的風險的,但他認為正面報道中國在各方面的許多發展是他的義務。由於他在學術上的地位,他經常到歐洲、南美洲、東南亞、日本等地去講學或訪問,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關於中國的情況的報告,他的報告在這些地方,尤其是對當地的華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美國人、尤其是科學家對中國持友好的態度,願意同中國親近,楊振寧的功勞是非常之大的。

1971年上半年,楊振寧參加保釣運動。作為海外華裔科學家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應“保釣”學生的邀請,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講,以所見中國不屈不撓之精神示於學生,感染了一批熱血青年立下報國之念。

他在保釣學生中發表題為《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印象》的演講,轟動異常。他和歷史學家何炳棣、數學家陳省身都堅決支持保釣運動,被稱之為運動的精神導師。當年中國台灣赴美留學生寫的回憶錄,談到楊振寧在保釣運動中的影響力,征服了許多中國台灣學生。

1971年10月,楊振寧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舉行的“歸還衝繩協定”聽證會上作證。他從歷史、地理和現實的角度全面講述了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事實,為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7年,楊振寧和樑恩佐等人在波士頓創辦了“全美華人協會”,任會長,促進中美關係。同年,他以該協會負責人的身份與他人共同發起成立“全美華人促進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員會”,自費8000美金在《紐約時報》上整版刊登“致美國卡特總統公開信”及其他文章,敦促兩國建交。公開信全文用英文發表,旁邊加了八個中文字:“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202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蹟 篇3

1975年,楊振寧向周恩來建議加強科普工作,並建議引進《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版權。在等領導的關心下,這本刊物進入中國,成為改革開放後我國第一本版權合作的期刊,即《環球科學》前身。《科學美國人》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雜誌,影響了數代精英人羣。

1978年3月,在楊振寧等人的倡導下,中科大創建首期少年班。

1983年12月,楊振寧向建議:“國外認為,搞軟件15—18歲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設立了計算機軟件專業。

1999年5月,在楊振寧等人發起和倡議下,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註冊登記。楊振寧談到,隨着國際間科技交流的日益頻繁,各學科互相影響日益劇增,國際科技交流越來越重要,希望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成為中國與國際科技交流的一個平台,促進科技交流傳播。

20__年9月13日,81歲的楊振寧在清華大學開始為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他説:“現在很多教授不願意給本科生上課,但我覺得,給本科生上課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夠帶動更多的人。”他説:“每一次課前。我要花兩個小時認真備課。我要了解學生的進度。”

20__年4月2日,楊振寧在海南大學捐資設立“楊振寧特困優秀生獎學金”,用於資助海南大學每年20名品學兼優特困生順利完成學業。楊振寧20__年11月來海南參加中國科協學術年會開幕式時,表示自己有幫扶海南省高校貧困生的願望。以楊振寧名字命名的獎學金為每人1000元人民幣。

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早期畢業生,包括現任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薛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蘇剛,都曾受楊振寧的資助到他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訪問一年。他們當時並不知道,楊振寧為了籌錢,曾發着高燒去唐人街演講。

1971年,中美關係稍有鬆動,他馬上就決定回中國來看一看。回到美國以後,他對中國的情形作了很多報告。由於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風和為人,他的演講和報道在美國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當時中美關係還沒有解凍的情況下,他這樣做,是擔了相當大的風險的,但他認為正面報道中國在各方面的許多發展是他的義務。由於他在學術上的地位,他經常到歐洲、南美洲、東南亞、日本等地去講學或訪問,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關於中國的情況的報告,他的報告在這些地方,尤其是對當地的華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美國人、尤其是科學家對中國持友好的態度,願意同中國親近,楊先生的功勞是非常之大的。

楊先生還花了不少時間,盡力為在美國的華人做些事情。譬如,在美國有一些華裔認為美國的華人不夠團結,於是組織了一個全美華人協會。楊先生做了這個協會的主席,對他個人做學問來説這是一個犧牲。這個協會建立以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宣傳中美人民之間的友誼,促進中美建立邦交等方面發揮了作用。譬如,在中美建交之前,全美華人協會在報紙上發表聲明,極力主張中美正式建立邦交。

此外,以楊先生為主席的全美華人協會還盡力去促進美國華人的團結。他花了不少時間,費了不少力,設法來把華僑社會團結起來,一方面能為華僑自己爭取福利,另一方面也能為中美之間的交流作出更多的貢獻。

202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蹟 篇4

有人説他不愛國,把他和一系列回國為錢學森、鄧稼先工作的科學家相提並論。有人説這是奉承,而更多的人嘲笑它與現任妻子吳帆54年的戀情。其實我覺得當時情況變了,未來不可預測。作為一個在世界科學界被載入史冊的科學家,或許養老只是選擇了一條最適合他繼續科研的道路,你我或許沒有更好的選擇。另外,我們很難知道各種各樣的原因。批評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老人恐怕太草率了。楊振寧不止一次展示了他的愛國主義。他把清華大學給他的百萬年薪和出售房產的資金,連同諾貝爾獎的一大部分捐給了清華大學高級研究中心,支持這裏的研究工作。

這樣的科學家,他用自己的行為讓各種難聽的話難以立足。至於他和妻子王女士的感情,恐怕別人沒資格評論。他們不容樂觀的婚姻,已經走過了13年。不管外界怎麼猜測,他們都保持着平淡的幸福。

時至今日,這位90歲的老人依然興高采烈,與當代年輕人探討中國教育和未來科學。和老婆談感情,生活總是很難笑。這種淡而無味的甜味怎麼樣?為什麼不被祝福?正如老陽所説,在如今的思想道德衝突下,這段婚姻可能還是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可,但只要雙方真心相愛,我相信總有一天他們的愛情會成為故事。

我們是聽着科學家的故事長大的,恐怕每個人都曾經有過科學夢。牛頓-愛因斯坦-瑪麗·居里,一個又一個頂尖科學家,人盡皆知。然而,我們不應該忽視中國也有一位偉大的世界物理學家。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為擁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當代物理學家而感到驕傲,併為他的歸來而感到興奮。

少一些懷疑和無望的指責,多一些理性的評價和對科學的關注,讓老陽先生得到了他應得的尊重和公正的評論,也讓歷史悠久的畫家和神仙們少了一些“圖靈”的遺憾。

202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蹟 篇5

蘇州籍兩院院士顧誦芬名列其中,在他的頒獎辭中這樣説道:像靜水深流,靜水裏湧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着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顧誦芬是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航空戰略科學家。他建立了新中國飛機空氣動力學設計體系,開了我國自主研製殲擊機的先河,持續開展航空戰略研究,為我國航空科技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去年11月3日,20__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顧誦芬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30年,顧誦芬出生於蘇州的一户書香世家,祖上繫有着“江南第一讀書人家”美譽的蘇州名門唯亭顧氏。他的父親顧廷龍是我國著名古籍版本目錄學家、書法家。5歲那年,父親顧廷龍應邀到燕京大學任職,顧誦芬全家遷居北京。顧誦芬少時便立志航空報國,高中畢業後,他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攻讀航空工程系。1951年大學畢業後,顧誦芬毅然投身新中國剛剛起步的航空事業,此後的30多年間,在基礎全無、經驗空白、人力缺乏、設備掣肘的境況下,顧誦芬先後參與或主導設計研發了“殲教1”“殲8”和“殲8Ⅱ”等一批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機型。

多年來,顧誦芬院士始終關心、關注着家鄉的建設和發展。20__年5月,市科協專程拜訪看望顧誦芬院士,他親筆寄語蘇州:“科技創新,引領蘇州高質量發展。”去年10月,市科協、姑蘇區科協等共同為遠在北京的顧誦芬院士寄去了精心準備的重陽禮物。顧誦芬院士親筆致信表示感謝:“家鄉如需我做什麼,我當盡力為之。”寥寥數語間,盡是心繫桑梓的拳拳深情。

202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蹟 篇6

有報道説,一個短跑選手最大的年齡限度為28歲,蘇炳添參加20__年東京奧運會時已經32歲。

在20__年的國內比賽中,蘇炳添發現,參賽名單上的運動員內,他是唯一的“80後”,在以“00後”為主力的賽場上,他的年齡有些突兀。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蘇炳添在本該退役的年紀,堅持自己的奪冠夢想,用實力證明了,只要付出努力,一切都不晚!

“我覺得我還能跑”,蘇炳添懷揣着這句話,一直跑進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比賽中,以9秒83 的成績,成為亞洲第一位站在百米決戰現場的黃種人,又一次刷新了亞洲紀錄。

這場讓蘇炳添封神的比賽後,他在網絡平台發文:回頭再看這場比賽,好多情緒都湧上心頭,32歲了,當時外界有很多聲音認為我的成績很難再有突破……

然而,“超齡”蘇炳添的名字成了中國優秀運動員的代名詞,15歲開始練短跑,32歲才站上事業的巔峯,蘇炳添慶幸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目標,併為之付出了畢生心血。

蘇炳添提高0.01秒的成績,用了近十年的時間,追夢的人,總會跑着與夢想相遇,沒有天賦就靠努力創造奇蹟。

在接受一次採訪中,蘇炳添説到:

當運動員不就是這樣嗎?到了一個高度,就想要另一個高度。

人生沒有捷徑,所有的成功都是要靠自己幹出來的,所以,你只管付出,命運總會在不經意間給你最好的回報。

蘇炳添用自己的實力打破黃種人無法進入田徑短跑賽道的魔咒,讓世界看到中國速度!

刷新紀錄後,蘇炳添又有了新的目標,他將身披紅色鎧甲,飛出亞洲、飛向世界!

202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蹟 篇7

終於開始了正規的短跑訓練,蘇炳添的天賦更是一下子展現出來。有一次蘇炳添家聚會,蘇炳添問表哥蔡健發100米最好的成績是多少,蔡健發説11秒多。蘇炳添就笑話表哥,“這麼慢,我可以跑到11秒以內。”表哥蔡健髮根本不信,當即和他打賭,如果蘇炳添能夠跑進11秒,可以答應蘇炳添要求,“要什麼就獎勵什麼。”結果,他們就到附近一個學校測了一把,蘇炳添跑出了10秒7,這個速度把當時一旁上課的體育老師都震住了。

不過,真正的體育訓練並非那麼輕鬆。蘇炳添在20__年代表古鎮參加了中山市運動會,被當時中山體校的教練發現,並將蘇炳添從鄉下中學帶到了中山市體校。剛到體校的時候,蘇炳添對於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牀訓練並不適應。而且,由於剛到市體校,又沒有朋友,蘇炳添一個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個人3次從體校跑回家。體校教練發現後,就動員楊永強教練再去蘇炳添家裏做説客,勸説蘇炳添回去。

之後隨着成績越來越好,蘇炳添在新學校也開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來。20__年,蘇炳添代表中山市參加了廣東省中學生比賽,暫露頭角。於是,蘇炳添成為了廣東省田徑隊的一員,真正進入了專業運動員的行列。

即便成為了專業運動員,蘇炳添也一度險些放棄。在田徑隊成績中游,蘇炳添一年之後遭遇成績瓶頸,甚至還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過放棄。後來很多人都勸他留下,幫助他堅持渡過瓶頸期。這才有了後來短跑名將袁國強發掘出蘇炳添,一路成就中國速度的故事。

202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蹟 篇8

他出生於1964年,湖北棗陽楊壋鎮的一個小村莊裏。

家裏姐弟八人,他排行老六。

父母靠種田維持生計,家大口闊,日子過得很拮据,糧食往往不夠吃。

在他的記憶裏,每次吃飯餐桌上主食都是紅薯面做的黑窩子、雜麪餅,主菜就是蘿蔔乾、鹹菜、大醬,以至於到了現在,聞到大醬味他就犯惡心。

雖然家境貧寒,但父母從不耽誤他的學習,想盡一切辦法供他讀書。

因為交不起學費,每次都是東挪西借,甚至有一次交到老師手裏的“學費”是一隻兔子。

他也沒有辜負父母,學習非常刻苦,沒有錢買課外資料,那就吃透課本內容。

課本上的知識,在哪頁哪個位置,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在他16歲那年,父親意外病逝,讓原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但依然沒有動搖他繼續求學的決心,在父親去世的第二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棗陽一中,當時的重點高中,全鎮只有他和另一同學被錄取。

學校瞭解到他家的特殊情況,專門為他申請了救濟金。

每年假期,他也會到離家十幾裏外的堂兄家搬木材、裝茶葉、下地幹活,一個假期掙十幾元錢,用來交學費。

就這樣,他靠自己的努力,賺到了上高中的學費,始終沒有動過輟學的念頭。

1983年高中畢業時,趕上空軍招飛,他瞞着家人,抱着試試看的想法報了名,沒想到各項考核和體檢全都順利過關。

直到有一天,縣武部派人到他家瞭解情況,他才知道自己被選上了。

到了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今空軍航空大學),他非常珍惜這次難能可貴的機會。

學習刻苦、訓練嚴格,門門成績都很優秀,同期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兩次被評為全優學員並擔任學員班長。

1998年3月,經過層層篩選,他被選拔為中國首批航天員。

學習理論知識時,他明顯有些吃力,離開校園10多年的他像備戰大學聯考一樣,沒日沒夜地學,家裏成了他的學習室,客廳到卧室到處堆滿了學習資料,甚至連牆上都貼滿了背記的紙條。

妻子和女兒臨時當起了他的英語輔導老師,糾正他的英語發音、聽寫單詞。

他不斷充實大腦,擴充知識,就在今年春天,57歲的他獲得了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博士研究生學位。

他就是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航天員聶海勝。

202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蹟 篇9

首位以將軍身份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

20__年7月,聶海勝晉升少將軍銜,這個湖北棗陽鄉村走出的農家子弟成為共和國將軍。費俊龍、聶海勝晉升少將儀式

兩年後,20__年4月,聶海勝入選神十飛行乘組。在擔任指令長的同時,還承擔手控交會對接的操作任務。在我國載人航天飛行史上,這兩項艱鉅任務首次由同一人承擔。執行任務前,聶海勝的地面模擬訓練超過20__次。

20__年6月11日下午,3位航天員踏上了飛天之路。從火箭起飛到太空遨遊,從進駐天宮到太空授課,從交會對接到安全着陸,各項工作按計劃順利進行。經15天太空飛行,在圓滿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後,聶海勝和戰友們安全回到了祖國懷抱。聶海勝曾在一次講座中回憶起飛船返回的情景,“飛船返回艙進入大氣層時,速度極快,和空氣劇烈摩擦,變成一個火球,透過舷窗往只見熊熊大火,自己彷彿孫悟空在煉丹爐裏。”20__年6月26日,歷經15天太空飛行、圓滿完成任務的3位航天員張曉光、聶海勝、王亞平(從左至右)自主出艙後向人們致意

與聶海勝一起執行“神十”任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曾評價説:“聶師兄在我眼裏穩重、踏實,是一個非常值得信賴的人。他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非常得嚴格,他要求我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肯定是一定會做到。給我的感覺,聶師兄就是我們乘組的定海神針,只要有他在,我們心裏就很踏實。”

202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蹟 篇10

在_年的東京奧運會上,蘇炳添在百米半決賽中跑出了9秒83的成績,半決賽排名第一進入決賽。決賽中由於有人搶跑,影響了蘇炳添的心態,最終蘇炳添只跑出9米98,排名第六。

近日,外媒製作的蘇炳添紀錄片播出,給我們帶來了關於蘇炳添更多的信息。紀錄片中説到,蘇炳添在半決賽中跑出的9秒83不僅是亞洲紀錄,其前60秒用時6秒29更是前無古人,載入史冊。

注意了,前無古人,也就是説,蘇炳添是60米世界第一人。如果奧運會有60米跑,蘇炳添不但能夠站上領獎台,還很有可能拿到金牌。不過很可惜,奧運會最短距離是100米,並沒有60米跑。

蘇炳添前半程跑能力出色,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一張照片很經典,那就是蘇炳添和博爾特一起隔道而跑。蘇炳添超快的前半程讓博爾特都感到驚訝,看着快如閃電的蘇炳添,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

不是吹蘇炳添,如果只比60米,那博爾特都不是蘇炳添的對手。博爾特起跑反應並不算很快,啟動速度也一般般,但後程爆發力十足。博爾特通常是在40米左右開始發力,大步流星甩開對手衝向終點線。

蘇炳添由於身高所限,步子邁得相對小一些,所以雖然前半程能建立優勢,後半程還是很難和博爾特這樣的高手媲美,能夠跑出9秒83,已經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一個成績了。

蘇炳添爆發力不如博爾特他們,為什麼前60米卻能跑出世界第一的成績?這都是因為蘇炳添的努力和堅持。在短跑這個領域,30歲算是老將了。博爾特29歲就退役了,可想而知短跑對於年齡的要求是很嚴格的。

蘇炳添在30歲後還能取得進步,在32歲時創造個人生涯最佳成績,打破亞洲記錄,靠的就是不停的打磨技術。為了能夠跑得更快,蘇炳添對起跑姿勢,對槍聲的預判,對頻率的協調等等,都做得非常細緻。

很多人以為短跑靠的就是身體素質,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身體素質自然是最關鍵的要素之一,如果沒有強壯的腿部肌肉,那想在短跑取得好成績是不可能的。但要想在世界大賽中跑出好成績取得名次,除了身體素質,技術也很重要。尤其像蘇炳添這樣身體素質並沒有黑人運動員好,就更需要技術來補救了。

可以這麼説,以蘇炳添的技術,如果他擁有黑人運動員平均的身體素質,那100米跑很可能博爾特都要甘拜下風。

在東京奧運會結束後,蘇炳添就沒有再參加比賽。蘇炳添開始陪伴家人,享受生活。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職業運動員,經常要東奔西跑,和家人聚少離多,是非常辛苦的。到了蘇炳添這個年紀,想回歸家庭,也屬正常。

不知道外媒製作的這個蘇炳添紀錄片,會不會重新喚起蘇炳添的雄心壯志。作為60米世界第一人,如果就這樣結束告別奧運會賽場,那是非常可惜的。蘇炳添既然能在32歲時再創新高,那為什麼不能在3年後的巴黎奧運會再創輝煌?支持蘇炳添繼續跑下去,在巴黎創造奇蹟!

202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蹟 篇11

隊員們説,吳天一在高寒地帶開展科研工作的拼搏精神和獻身精神,曾令外國專家欽佩不已。

那是1990年夏,中外科學家攜手組建“阿尼瑪卿雪山聯合登山隊”。海拔6282米的阿尼瑪卿雪山位於青海南部,以其海拔高、地形複雜、氣温低、風力大、紫外線照射強,氣候多變等特點,為高山環境生理研究提供了完備條件。此次登山目的之一就是考察人在徒步急進登山狀態下的複合反應。

在海拔5000米進行高山生理實驗10天后,外方醫療隊員因為出現急性高原反應停下了腳步。而同樣出現高原反應的12名中方隊員,在隊長吳天一的率領下卻一直攀登至5600米高度,並建立了實驗站,完成了一週的科學考察。此次考察結果———《人在特高海拔的生理研究》論文在國際高原醫學界引起轟動,為我國贏得一項特別貢獻獎。

在高原醫學研究中,吳天一不僅是勇者,更是一位智者。他極富語言天賦,精通英語、俄語,且與藏胞交談不用翻譯。陪同外賓訪問時,他地道的英語令美國科技參贊驚詫不已。

掌握多種語言,賦予他登上世界舞台的階梯。他第一個向世人介紹高原肺水腫和成人高原心臟病。他將險境中求得的數以萬計的科學數據,撰寫成100多篇論文。其中,《我國藏族在世界高原人羣中獲最佳高原適應性》一文,榮獲世界高原醫學界認可。《高原病命名與分型》等論文被國際低氧學術研討會多次引用,並收錄於國際科技資料數據庫。

年過八旬的吳天一仍帶着心臟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開展科研工作。他直言,高原醫學研究的“無限風光”在崇山峻嶺之間,只要事業需要,他將隨時背起行囊奔赴險峯。

202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蹟 篇12

尖端科學講究精細嚴謹,但彭士祿偏偏“大膽”。

在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開發前期,許多人對核動力的知識都幾乎為零,他們有學電的、有學化工的、有學儀表的,對某個技術上的問題意見不一致,甚至經常發生激烈的爭論。出現這種情況,他就對研究人員説“不要吵,做實驗,用實驗結果説話。根據實驗結果,我來簽字,我負責!”

1970年7月,反應堆開始緩緩提升功率。每提高一檔功率,出現的險情也越多。問題不斷增加,反對繼續提升功率的意見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彭士祿力排眾議,繼續提升功率,8月30日,他決定實現主機“滿功率”。這一天,實驗現場圍滿了人,負責數據運算的黃士鑑並不知道彭士祿滿功率的計劃,下午六點多鐘,黃士鑑發現,竟然滿功率了!他以為自己算錯了,繼續算第二遍、第三遍,第三遍,他才確定。

彭士祿的“大膽”,並非有勇無謀,“拍板”也並非胸中無數。有一次,有人問他:“為什麼敢於拍板?”他説:“其實,有個祕訣,一定要用數據説話。”牢牢掌握實驗數據,是他大膽決策的科學依據。也有人問他,“在潛艇核動力研製過程中,那麼多次拍板,有沒有拍錯的時候?”彭士祿毫不掩飾地説:“有啊,怎麼可能沒有。錯了,我就改過來,再繼續前進。只要三七開,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幹,不然,都準備好了,要我們幹什麼?”

就在核潛艇進行最後調試工作時,劇烈的胃疼襲來,彭士祿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醫生診斷為急性胃穿孔,這一次手術,彭士祿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那一年,他才49歲!他説:“我喜歡這個工作,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1988年,彭士祿又擔任了秦山核電二期工程董事長,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到:“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羣體團結,是合力,至關重要,最怕‘窩裏鬥’,分力抵消,越使勁越糟糕,最後變成負力,悲矣!儘自己的力氣去做正功,沒有白活。”

大國重器,以命鑄之。他們在祖國貧弱的年代,創造出了蔭護萬代的財富,用自己堅挺的脊樑,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幾十年後,中國大地上已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潔的核電站。一代又一代核工業人不弛於空想,不鶩於虛聲,將青春年華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潛艇、澎湃動力的核電站,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202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蹟 篇13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其作戰性能要求遠超殲8飛機。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是航空工業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他制訂了兩側進氣的氣動佈局方案,解決了二元超音速可調進氣道設計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他作為型號總設計師,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四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

殲8系列飛機共衍生16種型號和技術驗證機,裝備部隊350餘架,一直是我軍20世紀的主戰裝備。殲8系列飛機的研製,牽引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航空工業體系,促進了冶金、化工、電子等工業的發展。顧誦芬被譽為新中國傑出的飛機設計大師、飛機氣動力設計第一人。

大飛機是國之重器,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顧誦芬先後擔任國家大飛機重大專項論證組副組長和大飛機方案論證委員會主任委員。20__年,他牽頭論證並提交了《關於把發展大型飛機列為國家標誌性重大專項工程的建議》。他基於對軍用、民用航空技術相通的規律性認識,提出“軍民統籌、大客大運並舉”的大飛機發展思路,並得到採納。20__年,國家批准設立大飛機重大科技專項。20__年,運20列裝部隊。20__年,C919成功首飛。

顧誦芬在航空事業耕耘70載,由於國防與航空工業的特殊性,直至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後,因國家、軍方、航空工業系統、地方政府多次的獎勵、表彰,顧誦芬的名字才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

顧誦芬還十分重視人才培養,他帶領的團隊走出了一位科學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兩位型號總指揮。他主持編纂了70餘部航空科技書籍,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一書,已經成為我國航空院校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必修課教材,主編的《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空軍武器裝備卷》《大飛機出版工程》等多個系列、數十種航空專著與圖書也都產生了巨大而廣泛的影響。

如今,年過九旬的顧誦芬仍不斷思考着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