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黨支部事蹟材料4篇

本文目錄村黨支部事蹟材料村黨支部書記先進事蹟材料山區農民的貼心人(村黨支部書記事蹟材料)村黨支部書記典型事蹟材料

披肝瀝膽廿五載 只為羣眾謀幸福

村黨支部事蹟材料4篇

我叫xx,今年52歲,1982年擔任xx市xx樹鄉xx頭村黨支部書記。今天,我還清晰地記得,在當年的就職大會上,我向全體村民莊嚴承諾“一定要讓羣眾的日子好起來”,從而贏得了羣眾的熱烈掌聲。沒想到,我竟然在村黨支部書記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半輩子。按理説,我這樣一個年過半百、家庭和睦、兒孫滿堂的人,什麼都可以放下了,但到現在,我依然放不下當年的那個莊嚴承諾。

剛上任的那幾年,由於自己工作經驗不足,再加上個別村隊幹部素質不高,我村班子軟弱,民心渙散,羣眾上訪不斷,矛盾糾紛很多。這使我真切地感受到,當好“村官”不容易,你不幹不行,幹不好也不行。在農村,口號喊得響,不如工作幹得實。村幹部的威信是幹出來的,不是喊出來的,窮根不除,威信難樹。經黨支部研究,我決定先從治理土地鹽鹼化抓起,全力改變廣種薄收的局面。想法一提出,就有一些人放話,你們一幫泥腿子,能幹出什麼大事業。面對非議,我們積極發動羣眾,挨家挨户給農民講道理,有時甚至通宵做工作。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終於,羣眾的工作做通了,村上集資、籌措資金300多萬元,鋪設鹽鹼暗排水管道24公里,徹底解決了近8000畝農田鹽鹼化的問題,也邁出了我們幹事創業的第一步。

我村原是一個以糧食種植為主的村,一直處在增產不增收的狀態。為了打破傳統的種植模式,我們發動黨員,示範種植西瓜和蔬菜。由於效益好,帶動了其他羣眾開始自發地種植,瓜菜的種植面積發展到現在的5000畝,其中西瓜就種了3000畝。但是,後來西瓜銷售難就成為羣眾的一塊心玻部分羣眾看見市場一有波動,就競相壓價、互相拆台。為了打開市場銷路,我們帶着成袋子的西瓜,上北京、下西寧,積極與銷售公司聯繫,簽訂訂單合同,併成立了“支部十協會”模式的西瓜合作社,使羣眾足不出户就能賣個好價錢,真正使我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西瓜村”。現在,僅種植西瓜一項,每年就為全村增收33萬多元。老百姓腰包鼓了,我們的心也樂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對於xx村來説,水就是命根子。我村有水田1萬多畝,近年來,隨着黃河水量減少,我們村全靠提水灌溉。xx年夏季,黃河水位嚴重偏低,我村半個月抽不上水,近1萬畝水稻在烈日的暴曬下,瀕臨枯死。羣眾一急就上訪,鄉上、市上就批評我們沒把矛盾解決在基層。為了解羣眾燃眉之急,我急忙組織黨員多處架設水泵,連續半個月,日日夜夜守在水泵房。晚上冷了,就鋪點稻草蓆地而睡,白天熱了,就用黃河水衝頭。一直看着河水淌到老百姓的田裏,我心裏才平靜下來。但到頭來,自家的田卻因為沒有時間照看,秧苗全部旱死。

1989年春節前夕,我村九隊xx與媳婦拌嘴,媳婦撇下四歲的娃娃,跑回河南老家,再不見了音訊。我就領上xx去河南給人家“下話求情”,把他媳婦領回了家。鄰居們有時耍笑説:“我看這個老劉,做了村官是越做越上癮。”老百姓真是説到了我的心坎上。因為我已經習慣把羣眾的小事,當成自己的大事,不為他們解決問題和困難,我心裏就發慌啊!工作上,我幾乎沒有星期天。就這麼忙,我還是不後悔,反而自得其樂,特別是看到村民收入不斷增加,我們村子由過去出了名的後進村,變為全市新農村建設的示範點,我感到無比自豪。

當村官的25年來,我錯過了很多次的致富機會。有人勸我:“劉成,你一年辛辛苦苦圖個啥,一月幾十元錢的工資,還不夠個淘氣錢。”對此,我不是沒有想法,但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支撐着我堅持了下來,一干就是25年。現在也終於明白:25年的艱辛,25年的付出,以我一人的得失能夠換得眾人的好日子,我覺得值!

羣眾的心是公正的。只要你做得正,做得公平,羣眾就會信任你、支持你。回顧25年來的風風雨雨、甜酸苦辣,我感觸最深的還是那句老話:“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事實就是這樣,誰輕誰重,羣眾拎得最清;誰好誰差,羣眾看得最準。想想我們在帶領羣眾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能得到組織的信任和羣眾的支持,就是我一個農村基層共產黨員的最大欣慰。

村黨支部書記先進事蹟材料村黨支部事蹟材料(2) | 返回目錄

在清清儛水河畔,在悠悠長樂坪村農舍村頭,在隆隆的項目建設工地上,在欣欣的產業發展基地中,我們經常可以看見一位身材清瘦、果敢大方的中年男子在奔波忙碌着,他就是新晃縣興隆鎮長樂坪村的黨支部書記——張顯幹同志。從XX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張書記憑着勤奮、執着、膽識、魄力和一股闖勁帶領村民踏上了致富路,他關心百姓疾苦,反映羣眾的呼聲,贏得了廣大村民的信任和好評。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我的職責用幾個概括就是“瞭解民情、傾聽民聲、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聚集民力、排解民憂”。張書記如是説,行動上也似這麼做的。

“先淨其屋,而後敬其客”

公共服務體系作為經濟發展的保障線,其建設的滯後最終影響着農業產業化、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張書記當選後,特別是XX年創建新農村示範村以來,他帶領村“兩委”一班人按照“羣眾自願、村民自治、由易到難、重點突破、點面結合、分佈推進”的建設原則,全面實施“綠化、硬化、淨化、亮化”的四化工程改善村容村貌;大力推行“改水、改廚、改廁、改圈”的四改工程提高村民生活條件,通過“利用條件爭資,發動羣眾捐資,盤活閒置資產籌資,利用在外工作人員助資”等諸多渠道籌集資金上百萬元。到目前,共維修和新修水渠3000多米,全村至各組道路硬化基本完成,架設灌溉用電線路1000多米,完成了25萬元的自來水工程。通過積極實施“四化四改”工程基本改變了過去農户柴草亂放、糞土亂堆、污水亂倒、家禽亂跑、垃圾亂倒的“五亂”現象,改善了人居環境,使廣大村民逐漸形成了講衞生、有禮貌的好習慣。通過幾年努力,目前,全村農業總產值達1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00元。60%的農户吃上了城裏的自來水,100%農户走上了平坦整潔的水泥硬化路,60%農户用上了沼氣、液化氣、省柴灶等清潔新能源,80%的農户安裝了電話,90%以上農民掌握2門以上農村農業實用技術,96%以上農民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障,開辦了農村夜校、文化室、圖書室、電教室,組建了村級籃球隊、腰鼓隊和中老年文藝宣傳隊,基本形成“五保”專人供養機制。

在張書記引導帶領下,新農村建設正穩步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初具規模,民生大事得到很好改善。正如一村民所説,“張書記工作很有一套,他做事我們大家都放心,他就是我們村老百姓的主心骨……”

“獨樂不樂,眾樂樂”

栽種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在張書記帶領下,隨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力度的加大,該村也逐漸焦聚着多方投資者的目光。XX年一位姓曾的金銀花開發商來到長樂坪,意圖租下村小作為金銀花加工廠。此時的村小因為學生都收置興隆鎮中心國小就讀而長期閒置,這給張書記率領的班子發展地方產業帶來了希望。經過協商,曾老闆表示村裏只要免收十年租金,他願意租用校舍30年並自資修通由村部到學校的水泥路。可其後在黨員組長會上,許多人提出每年5000元租金一分不能少。眼看商機就要化為泡影,張書記深思熟慮,從招商可以解決就業,增加村民收入的角度出發,對村民一一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思想動員,通過一次又一次真摯耐心的勸解,終於贏得了羣眾的支持。目前,金銀花加工廠已成功落户該村並正常運轉,30餘名村民加入了該生產隊伍從事生產和管理工作,金銀花廠為該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為村民們帶來了豐厚的實惠。

長樂坪村雖有其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但長期以來由於主導產業不明確、生產力水平不高、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速度緩慢,農業產業發展主要以户為單位各自為政,導致沒有形成規模型經濟開發實體,資源優勢沒有很好轉化為經濟優勢,羣眾沒有獲得較大經濟實惠,農民增產增收困難。針對這一現狀,張書記從實際出發,帶領村班子成員長期苦心經營,出村、出縣考察學習,借鑑先進經驗,結合村裏實際實施了系列改革,助推經濟發展。一是擺脱傳統農業“各自為政”的思想束縛,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按照“抓大户促規模、抓典型帶全面、抓服務增效益”的思路,作好無公害蔬菜、優質水果種植和金銀花加工三篇文章,農業產業結構和農產品結構日趨合理,農業從過去的末端產業逐漸成為長樂坪村發展的支柱產業。目前,全村共種植無公害蔬菜150多畝,新開發高山葡萄100畝,種植特優水果300畝,新開發金銀花420畝,人均增收300餘元;二是依託地緣區位優勢,積極引進外資,大力發展工業企業建設。先後引資籌資興辦了煤廠、中藥材加工廠、機械器件廠等企業,這些企業安置了該村勞動力220多名,每名月工資達600元以上。此外,今年來為順應全縣“旅遊活縣”的發展大局,張書記帶領村班子努力發掘本村旅遊資源,開發長樂坪休閒旅遊山莊,積極與北京來的外商協商投資事宜。

心繫百姓,意表民生

作為村級組織的主要領導,張書記全心全意為長樂坪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服務。

一個清瘦矯健的身影,一本輕便而厚重的“民生”日誌,每天來回於這片他心中的熱土。走進長樂坪,通過與鄉親們的交談,你會驚異而後是感動。廖冬秀是長樂坪村的鰥寡老人,一個人住在一間小小的木房裏,張書記體諒她的疾苦,經常會送糧食給她,幫老人修房子、劈木柴,老人家説書記真的很貼心,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

當談到張書記時,鄉親們眾口如一地給予親切褒揚,他們會説“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有什麼要求張書記都會耐心聽述和真情解答,並將情況記錄於一個小日誌本中,對於鄉親們反映的問題能立即解決的,張書記馬上會幫你解決。不能當即解決的,張書記會幫你出謀劃策,直到你滿意為止。”翻開張書記那被歲月磨爛邊角的“民生日誌”,你會發現裏面內容的厚重,記錄的是鄉親們憨直樸實的語言,記錄的是各級領導心恤百姓的迴音,記錄的是一個普通農民兒子對父老鄉親的款款深情。

山區農民的貼心人(村黨支部書記事蹟材料)村黨支部事蹟材料(3) | 返回目錄

山 區 農 民 的 貼 心 人

——郴州市甦仙區廖家灣鄉吳溪村 廖茂海

廖茂海,男,40歲,廖家灣鄉吳溪村農民,任吳溪村黨支部書記,~年被郴州市政府授予“市級勞動模範”,同年,被省政府授予“省級勞動模範”。吳溪村是廖家灣鄉貧困後進村之一,村民受窮,集體受苦,羣眾怨聲載道,幹部灰心喪氣。全村有210多户,892名村民,分散居住在海拔400-700米,自然條件差,村民生活較困難,到九十年代末,人均收入還不到700元,村組集體經濟幾乎空白且負債累累。自1996年任村支部書記以來,他身感責任重大,時刻思索尋找改變落後面貌的良策,經過大量的考察研究,多次和幹部、黨員、羣眾交談,認真分析全村貧困現狀和成因,並以村支兩委換屆為契機,調整充實兩委班子,建立起黨員活動室,通過開展支部活動,組成了一個團結向上的村級領導集體。同時,他提出了 “爭取上下支持,充分利用本地優勢,發展壯大村級經濟”,團結和帶領全村人民依靠資源和科技脱貧致富的發展思路。理清思路後,廖茂海與村支兩委一班人,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盡心盡力為當地農民解困,切實辦了幾件實事:先修通全村公路12km,爭取了市人大駐村建整,發展金秋梨,引資建成吳溪電站,實施退耕還林。經過幾年艱苦努力,該村貧困面貌有了明顯改觀,農民收入普遍提高,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廖茂海也成為了吳溪村百姓的貼心人。

一、要想富,先修路

吳溪村有13個村民小組,1996年前只有3個組通了公路,村民千百年來,只能靠肩挑背伏來運物資,處在貧困線上掙扎,山區豐富的水電資源也無法開發利用,經濟也難以發展起來,這一切源於交通的閉塞。為改變交通不暢的局面,他上任後,與班子成員一道,走組串户調查研究做工作,決定分兩年修通全村各組公路。經過全村籌勞集資計價14.4萬元,於1997年底,修整老公路6km,新修公路6km,並直接通到吳溪電站壩址。同年,還經過努力,爭得了市人大到該村駐點搞建整扶貧。交通問題解決了,但信息不通還是嚴重影響着吳溪村的經濟發展。為此,他於XX年與電信部門協調架通了電話線。現在,全村已擁有汽車8輛,摩托車62輛,村民安裝電話82台,解決了農~輸不暢、信息不靈的狀況。

二、發展經作,帶民致富

吳溪村是山區村,山地貧瘠,人均不足一畝耕地,七十年代吃飯都困難。他上任後,思前想後,多方求計,決定實施“1112”工程,帶民致富,即每人栽10珠金秋梨,共栽1萬株金秋梨;每户種一畝反季節蔬菜,現在達到360畝;每人實施退耕還林一畝山,全村已實施退耕還林1200餘畝;每户養殖禾花魚2畝,現有水百700畝,農民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實施了立體農業發展模式。人平純收入由1995年720元增加到~年的3675元。實行退耕還林後,現在不再到户徵收農業税了。

三、興建電站,壯大集體經濟

他退伍回來時,村集體經濟是一片空白,首先想到的是想帶民致富,必須要有集體經濟,才能把村幹部攏起來,才能辦公益事業。吳溪村有豐富的水利資源,但無資金髮展,只能靠引資建股份制電站,才能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經村支兩委研究決定合股共投資168萬元興建吳溪電站,其中個人投資佔51%的股份,區人事局佔29%的股份,村委會佔20%股份(主要是公路、投勞投工入股),於XX年4月下旬試運轉成功。電站投產以來,村委會共分紅12.8萬元。同時,他到上級政府、有關部門爭取支持和村委共籌資20萬元,新建村小教學樓,添置了新課桌椅,改善了教學環境,現在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均達100%。

四、勤政廉政,義在村民

他時刻都情繫村民,從未利用手中丁點權利謀私利。一是村支兩委工作年終考核自1999年來連續評為一等獎。二是與施工人員同吃同住。建電站時,他為了協調矛盾,打通隧道,堅守工地2個月,既是指導員,又是戰鬥員。三是情繫村民。當羣眾遇到困難時,他多次解囊相助。為幫助殘疾貧困人廖六斤,他出資為其購買20只黑山羊,建成了羊場,已發展到120多隻,年收入過萬元,擺脱了貧困。1999年8月13日特大洪災,他徹夜未眠,與村幹部一道,每家每户,逐山逐田檢查災情,杜絕了山林滑坡給羣眾帶來損失。洪水過後,他又及時組織村民修復水毀工程,恢復發電,村民們一致稱讚:“廖茂海是我們山區農民的貼心人。”

村黨支部書記典型事蹟材料村黨支部事蹟材料(4) | 返回目錄

*是殷都區遠近聞名的私營企業家,他創辦的西郊鐵合金廠擁有職工480餘人,資產達3000萬元,產品遠銷全國二十多個省市。20*年,在村民的一再要求下,他毅然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把紅紅火火的企業託付給了二弟管理,自己一心一意地作起了“村官”。

上任三年來,在他的帶領下,南流寺村從一個昔日方圓有名的窮村、髒村、落後村,變成了殷都區公認的小康村、文明村、明星村,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流寺現象”。20*年,南流寺村黨支部被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本人也被評為市優秀共產黨員;20*年,該村黨支部被組織部門推薦為受省委表彰的先進基層黨組織。

修通民心路

多年來,村內道坑窪不平,污水橫流,羣眾出行不便,對此反映非常強烈。上任伊始,*就把修建村中道路作為為羣眾辦的第一件實事。

要修路,談何容易!村集體經濟賬面資金為零,修路的錢從哪裏來?道路取直,涉及到74户村民的拆遷,怎麼補償,怎麼安置?歷屆幹部在這兩個問題面前知難而退。

*自己首先拿出30萬元。同時積極向周邊企業集資,號召黨員幹部捐款,短短三天時間,40萬元修路款全部到位。

為了做好拆遷工作,不影響工程施工,*和“兩委”幹部挨家挨户講政策,協商補償和安置方案。村民白天不在家,夜裏上門做工作;個別村民不理解,就苦口婆心、反覆向他們做工作。精誠所至,金石為開,74户村民的拆遷工作順利完成。

修路期間,*上下協調,監督質量,催促工期,日夜奔波在工地,叮囑安全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課”。為了工作方便,他從城裏搬會了農村,把鋪蓋搬到了村委會。

正在修路的關鍵當口,一場罕見的大雨驟至。新鋪設的地下水管道還沒有安裝完畢,瓢潑般的大雨眨眼間就把地溝灌滿了。地溝裏的水越積越深,路基隨時都可能被沖垮,地下水管道隨時都有可能被沖走,形勢越來越危急。傾盆大雨中,*帶領兩委一班人手拿鋼釺,二話沒説,跳進了齊腰深的水溝。看到黨員幹部帶頭,羣眾也不甘落後,紛紛跑回家裏拿起工具,加入了搶險的行列。風聲、雨聲、勞動號子聲交織在一起,彙集成了一曲幹羣互相理解支持的大合唱。風停了,雨住了,新修的道路、新裝的下水管道安然無恙。

短短兩個月,村中主幹道完工;又用2個月時間,村中小街道硬化工程全部完工。

路不僅修到了每户村民的家門口,也修到每個村民的心上。從這條路,廣大黨員幹部看到了*的作風,也感受到了*真心實意為村民辦事的情懷。就連以前對他有看法的村民也感慨地説:“真沒有想到新一屆兩委班子能夠將路修起來,太了不起了,這是一個為羣眾幹實事的好班子”。

架起致富橋

農村要發展,經濟是基礎。*引導黨員幹部羣眾實現了從思富到致富的轉變。

南流寺村瀕臨安鋼、電廠,緊靠安林大道,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發展工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是多年來,由於眼界不開闊,保本守攤思想嚴重,羣眾靠着搖錢樹過苦日子,捧着聚寶盆過窮日子。

*一上任,就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採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引導幹部轉變觀念,解放思想。先後邀請市、區規劃設計院、土地等部門的專家領導,為廣大廣大黨員幹部授課,開展新農村建設規劃;組織廣大幹部黨員遠赴劉莊、耿莊、西辛莊等先進單位參觀學習,強化黨員幹部羣眾搶抓機遇、發展經濟的意識。

黨員幹部的見識多了,思想活了,一門心思想思致富、想致富了。*見時機成熟,及時轉變工作重心,集中“兩委”精力,發展集體經濟。首先,優化投資環境。聯合周邊北流寺、郭流寺、駢家莊等村建成了千畝“天盛工業園區” ,“栽下梧桐樹,單等鳳凰來”。其次,抓住安林大道環境整治這個機遇,積極開展招商引資。20*年,先後有12家企業入駐工業園區,並且全部順利投產;20*年,投資3000餘萬元的貞元鋼瓶項目和二甲醚項目入駐,預計年底即可建成投產。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首次超過80萬元。

“天盛工業園區”的建成,不僅富了集體經濟,也帶富了村民。兩年來,工業園區先後為村民提供了800餘個就業崗位。圍繞為企業提供配套服務,運輸業、餐飲業等第三產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20*年底,南流寺村民人均收入達到了4210元。

解好疑難事

在村“兩委”會上,*經常對幹部講:“咱當幹部就是想為羣眾辦點實事。只要是為羣眾辦好事、辦實事,不管咱們作多大難、受多少委屈,絕對不能含糊。”

由於歷史原因,南流寺村20年來沒有方過一處房基地,好多村民的住房變成了危房,村民與村民之間、村民與村委會之間糾紛不斷,上訪不斷。20*年,*和支部一班人主動聯繫區、鄉土地、城建等部門,搞規劃,跑手續,先後幫助120餘户建房困難户蓋起了新房,一舉解決了這個困擾村民多年的“老大難”。因為房基地問題,鬧了20年矛盾的孫振平、孫明新兩家,也順順當當地搬進了新居,20年的積怨一朝冰消雪融。

農村文化生活單調,村內一度賭博成風,既影響村民家庭關係,又容易引發治安隱患。為引導村民遠離賭博,倡導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又帶領“兩委”投資30餘萬元,購買了漫步機、扭腰器、單雙槓等31套老少皆宜的健身器材,建成了一座環境幽雅、設施齊全的健身苑;重修了老年活動中心,建立了門球場、棋牌室,成立了圖書室,依託文化大院,組建了12支羣眾性文化娛樂團隊。20*年,又投資5萬餘元,建立了建立了高標準的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終端接收站點。如今,健身苑、棋牌室、圖書室的吸引力超過了麻將的吸引力,村民茶餘飯後談論的是健康、關注的是科學、追捧的是文明。

同時,村裏還結合自身實際,深入開展了“三爭三促”、“好鄰居”、“好媳婦”等各項評比活動,每年都要評出一批科技致富户、尊老愛幼户、遵紀守法户、衞生户、誠信户、文明户、文明村,好公婆、好兒媳、好妯娌,並對他們的事蹟在廣播裏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進一步在全村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