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蹟

革命烈士英雄事蹟:楊靖宇將軍

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蹟

楊靖宇(1905——1940),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漢族,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敵人周旋戰鬥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1932年,中共派楊奠坤到吉林,組建武裝隊伍,進行抗日鬥爭。在一次和日軍的戰鬥中負傷,返回哈爾濱治療。接替他的是滿洲省委的戰友,後來大名鼎鼎的抗聯英雄馬尚德--楊靖宇。由於楊奠坤在抗日隊伍中威信較高,這樣一來可能會影響部隊士氣。因此,楊靖宇(原名叫馬尚德)決定改名。他了解到楊奠坤説話時的聲音佷像“靖宇”,而且“靖宇”在朝鮮語中有“驅逐外敵”之意。因此,楊靖宇(原名叫馬尚德)決定改名。

生平事蹟

1936年春,在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鼓舞下,為了配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楊靖宇率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在遼寧與吉林毗連的東部地區主動出擊,積極打擊日偽軍。從2月至4月,第一軍與日偽軍作戰11次,殲滅日軍60人,偽軍382人。1936年7月初,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軍部下轄教導團和3個師,全軍共有3000人

1936年初,日軍為了徹底消滅活動在撫順地區的抗日聯軍,調集了一個師團的兵力,在漢奸邵本良一羣土匪的配合下,開始大舉向撫順地區進攻。在強大的敵人面前,楊靖宇採取牽“牛鼻子”的辦法,迂迴作戰。為粉碎敵人這次“大討伐”的陰謀,楊靖宇帶領軍部和一師部分指戰員擔當了牽“牛鼻子”的任務。他們從清原向新賓方向轉移,再從新賓向桓仁轉移,然後再回到清原。經過幾次的長途急行軍,拖得敵人筋疲力盡,失去了剛開始時的囂張氣焰。

東北抗聯當年戰鬥在日本侵華主力——關東軍所盤踞的中心地帶,鬥爭環境異常艱險,所以楊靖宇不可能有大段時間來安心創作大部頭作品,他的文學創作多是鼓士氣、壯軍威的軍歌。其中,以《西征勝利歌》和《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兩首最為有名。

革命先烈趙尚志

1925年考入哈爾濱許公工業學校。同年“五卅”運動中,積極開展募捐、抵制日貨等活動。同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因參加反帝愛國鬥爭,被校方以“不守校規”之名開除學籍。同年11月,赴廣州考入黃埔軍校。1926年3月,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後,曾積極參與抗議活動和營救被捕的中共黨員。同年夏到哈爾濱,領導進步青年進行革命鬥爭。1926年底至1930年4月,曾2次被捕,在獄中受盡酷刑,始終堅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經營救出獄。1932年初,負責中共滿洲省委軍委工作。曾與楊靖宇等到工廠、學校宣傳抗日,組織工人、學生參加抗日義勇軍。1933年10月,任珠河反日遊擊隊隊長。1934年2月後,歷任東北反日聯合軍司令、反日遊擊隊哈東支隊司令、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等職。在東北地區早期抗日戰爭中,英勇頑強,作出了重大貢獻。1942年2月12日,率部襲擊梧桐警察分駐所,戰鬥中,為內奸打傷,昏迷中被敵逮捕,後英勇犧牲。時年34歲。 革命先烈葛振林

60多年前,他在河北狼牙山的縱身一躍,被定格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最悲壯的一幕。XX年3月21日晚11時11分,在湖南衡陽169醫院,狼牙山五壯士最後惟一的倖存者葛振林因肺功能、心功能、腎功能衰竭,經搶救無效,心臟停止了跳動,享年88歲。他充滿血與火的人生從此永遠定格。

葛振林出生在河北省曲陽縣黨城鄉喜峪村。他1937年5月參加革命,1940年2月入黨,參加過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歷任參謀、連長、省軍區警衞營長、衡陽軍分區後勤處副處長等職。離休後一直住在衡陽警備區幹休所安度晚年。

離休後的葛老仍發揮餘熱,擔任了駐地10餘所中國小的校外輔導員,經常去學校熱心為孩子們説故事,講傳統、談理想。他還先後到北京、河北、河南、湖北、廣東、廣西等10多個省(區)的部隊、機關、學校和廠礦,義務做革命傳統教育報告400餘場次,聽眾40多萬人次。

去年11月11日,葛老因病入院接受治療,當時被診斷為“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支氣管哮喘、冠心病、陳舊性肺結核、前列腺肥大”等多種病症。在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下,病情曾有所好轉。但今年3月15日老人病情突然加重,醫院在向衡陽警備區幹休所下達病危通知書的同時,組織醫務人員全力搶救,並分別從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及長沙、衡陽等軍地醫院請來呼吸科專家會診。

葛老病重的消息傳出後,社會各界給予深深關注。衡陽市委書記徐明華、市長賀仁雨,衡陽警備區司令員杜兆清、政委許金池等領導均趕到醫院看望。葛老病逝後,當地羣眾紛紛敬獻花圈,前往殯儀館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