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先進事蹟材料(精選16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先進事蹟材料 篇1

從20__年入選航天員到現在的成功圓夢“飛天”,神舟十二號航天員楊洪波歷時11年多,這足以看出“飛天”考核之嚴格。

那麼,在中國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名航天員?實現“飛天”,航天員需要完成哪些鍛鍊?

“航天”先“航空”

成為空軍飛行員,是成為真正的航天員的第一步。

專職的航天員一般都是從空軍飛行員中進行選拔,因為空軍飛行員平時的工作狀態最為接近航天器的狀態,當戰鬥機飛行員在駕駛戰機做某些動作的時候,其身體承受的載荷與航天器中的載荷相接近。

而且,空軍飛行員本身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就比較好,十分適合航天工作的要求。

成為預備航天員

正式“飛天”前,先要成為預備航天員。

我國預備航天員的基本條件是:具有堅定的意志、獻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160-172釐米;體重55-70公斤,年齡25-35歲;

殲擊機、強擊機飛行員;累計飛行600小時以上,大專以上水平,飛行成績優良,無等級事故,無煙酒癮,最近3年體檢均為甲類。

嚴格的綜合訓練

通過第一階段選拔的預備航天員,只有通過第二階段的選拔才能成為執行飛行任務的真正航天員。

整個選拔過程宛如過五關斬六將,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篩選、淘汰,最終能夠成為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只能是最優秀的十幾個人

航天員訓練課程包括了理論知識、體質鍛鍊、心理訓練、航天環境適應訓練、野外生存訓練、人船地合練、人船箭地合練等內容。

體質訓練方面,航天員接受的體質訓練都是按照運動員標準來進行,包括了田徑、球類、體操、肌力、游泳等內容,訓練量非常大,而且尤其強調航天員的耐力。

此外,為適應太空環境,他們需要經過常人無法想象的各種極限訓練,

如:三維滾環訓練、超重訓練、幽閉空間訓練等等,每一種訓練都是挑戰航天員的生理極限的。

心理訓練也是航天員的必修課。在密閉無人的太空艙中,人容易出現焦慮等心理問題,所以需要通過心理訓練來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

航天員的心理訓練包括了心理學基礎和心理健康教育、放鬆訓練等內容。

航天員到太空需要進行各種任務,面臨形形色色的挑戰,這不僅是對他們體能的挑戰,還對他們的文化理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文化理論方面,航天員將接受高等數學、力學基礎、電工學、電子學、自動控制、英語、計算機、地理、氣象、空氣動力學、火箭、飛船設計原理、航天醫學等近60門文化基礎和航天理論課程的學習。

據瞭解,每門課程的書本都是16開,幾百頁厚的。

同時,航天員必須熟記9大本、上百萬字的飛行手冊,上千條指令、數百項操作,達到閉上眼睛都能精準無誤地全流程操作的程度。

文化理論覆蓋面廣,複雜的課程和繁重的學習任務,無疑高度考驗着航天員的觀察力、空間力、記憶力、創造力、計算力、推理力和專注力。

可以説,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不僅需要強大的身體素質,還要一個強大的大腦。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先進事蹟材料 篇2

何為夢想?敢夢敢想是目標實現的奠基石。因為有夢想,所以有激情;因為有激情,所以有動力;因為有動力,所以有堅持;因為有堅持,所以有成功。

湯洪波用11年的奮鬥實現了“飛天夢”,他把自己為數不多的11年投入在他熱愛的事業中,這既是挑戰也是堅守。

他用11年的時間去賭,賭一個可能沒有結果的未來;他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默默堅守了好多年。

也許在他看來,這既是無法推脱的責任,也是義不容辭的使命。

楊洪波也是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收入全靠家裏的那10多畝地。孝心爆棚的他不忍心看自己的父母在田地裏幹活,所以他從小就下田地幹活。不僅如此,他還幫家裏人做家務活。國中正是青少年、攀比、享樂、叛逆的時期,而他並沒有,他早晨起早為了燒火做飯。父親也經常告訴他做事要勤快。

“不插完這丘田不準回家吃飯,不割滿一擔魚草不準休息”,這不只是父親的言行教導,也是自己得以深刻領悟的源泉。吃過生活的苦,所以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不管多累都不叫苦。這份“稱不上”苦的事業源自於他的追求,源自於他的教養,源自於他的韌性。

湯洪波高三畢業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招飛考試”這條路。1995年成功入選飛行員的他,有着孩子般的天真與稚嫩,或許這就是青春的模樣。年僅19歲的他開始了飛天之路,在這條“重重艱難困苦”的路上他對自己的選擇從未動搖過。在八年艱苦訓練之後,終於不負眾望,圓自己所夢,成為飛行大隊的領班人。成為飛行員是湯洪波的“小夢”,當“小夢”紮根的那一刻,他開始了自己的“大夢”之旅,從飛行員到航天員的轉化需要一個更加艱辛的過程。

一切從零開始,嚴苛的訓練、艱辛的條件、無數個累到癱倒的日日夜夜,這是湯洪波的選擇。數不盡的艱難困苦在他身上上演,他沒有一絲抱怨,他只知道堅持下去會離他的夢想越來越近。

終於,在20__年他入圍我國第二批預備航天員,這就是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

“不怕吃苦,能吃苦,能堅持吃苦”是對他最好的詮釋,

從20__到20__,11年的時間他經歷了常人難體會的辛苦。野外訓練,剝脱睡眠訓練等等,更艱難的是在不確定未來之路會如何的同時,他還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是努力,而是必須。就怕因為一個行為得不到位就斷送了自己的航天之路,他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

在等待這條坐立不安的路上,他一直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未知的一切。對他而言,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是他的熱愛,因為是他的選擇;因為這是社會的命脈;因為這是國家的希望。他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在他飛行過程中用過的頭盔自始至終都陳列在他辦公室最顯眼的地方。

“要向上生長,先要向下紮根”,這是湯洪波的信念,

鼓勵着新一代青年也要在自己的選擇中堅持不懈,在自己生命裏熠熠生輝。堅持不只是一個話題,更是一種行動,楊洪波的成功,源自於他的堅持和努力,這就是他最重要的因素。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先進事蹟材料 篇3

今年6月17日,46歲的航天員湯洪波,和他的戰友聶海勝、劉伯明乘坐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火箭的託舉下飛向太空。

3個月的太空之旅,他們完成了諸多任務,也領略到太空的深邃和奇妙。

湯洪波於1999年畢業於空軍第五飛行學院,曾經是一名戰鬥機飛行員,安全飛行1000多小時。20__年,他通過層層選拔成為一名航天員,來到了航天員大隊,經過11年的刻苦學習與執着堅守,他終於圓了自己的航天夢。

在軌期間,湯洪波和他的戰友用了大約一週的時間,建立起了空間站載人環境,完成了大量的航天醫學、空間科學實(試)驗,並且兩次空間出艙完成了艙外設備安裝任務,在軌飛行的3個月後成功返回地球。

記者會上,湯洪波表示,“航天員經常説的一句話就是‘身體失重,心靈永不失重’。我深深地知道,是黨培養了我,是人民軍隊培養了我,讓我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學子成長為一名飛行員、一名航天員,是祖國的強大為航天事業作出了有力支撐。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作出更多成績。”

另據其他航天代表介紹,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已經進入第三階段,同時,中國航天人還要瞄準更遠的目標,就是深空探測。中國航天員要不要上月球,現階段正在開展載人登月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深化論證工作,相信到時候一定會有所作為。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先進事蹟材料 篇4

“我喜歡聽飛機起飛時,發動機轟鳴的聲音,也喜歡開着飛機在雲層裏鑽來鑽去,直插雲霄的那種感覺。”湯洪波想着早年做飛行員的時候,這樣説。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船,帶着3名航天英雄上了天,湯洪波的父母、好友、同鄉的一顆心,也隨着他跟到了天上。

神十二起飛的前夜,湯洪波的父母緊張得躺牀上翻來覆去,就是睡不着覺,只好把電視一直開着。第二天早上6點村幹部到湯家時,湯洪波的父母都吃完早飯了,母親伍蘭清表示,昨天她跟老伴就睡了兩個小時。

伍蘭清既盼着兒子早點飛天,又對第一次上天的他有着諸多擔心。兒行千里母擔憂,更何況是去往遙遠的外太空。相比之下,父親湯海秋就淡定很多了,17日早上,他特意把兒子留給他的空軍襯衣拿出來穿上了。十多年來,每逢什麼重要場合,湯海秋都要把這件衣服穿上,像是什麼儀式。

火箭點火升空的那一刻,伍蘭清激動得跟着火箭一同站起,還將右手高高舉起,她的眼神亮亮的,裏面裝滿了對兒子的驕傲。

“湯洪波很有耐心,人也冷靜,要是做一件事,能堅持好久。”湯洪波的舅舅這樣形容他。不過湯洪波小時候也是個十足的“皮孩子”。湯洪波小時候總到舅舅家去住,有一年舅舅家殺豬,牆上掛了許多豬肉,有人問湯洪波回不回家,這小子説不回,要在舅舅家住着把肉吃完了再回去。

舅舅説,現在侄兒為國爭光上天了,雖然祖國給他們備了120多種吃的,但還是希望他有空能回家來,多吃幾頓家鄉菜。

1975年出生的湯洪波,是家裏的老大,他還有一個小三歲的弟弟。5歲時,他就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幹活了,等到10多歲,湯洪波已經是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他幹起活來也不叫苦不叫累,大人們幹完活一回頭,就看見他滿身都是灰,只能看清兩個眼珠子。

27年前,19歲的湯洪波通過了招飛考核,他高興地從村口買了一掛鞭炮,看着噼裏啪啦炸開的爆竹,湯洪波又蹦又跳,説自己以後就要去保衞祖國了。

從那時起,飛欄村就“飛”出了一位飛行員。

村裏的老街坊説,洪波這孩子懂事,還在部隊那會兒,每次回家都會來看望他們這些長輩,還會去鎮上給他爸媽添置好多家用品。去年,湯洪波還託弟弟在家安裝了兩個攝像頭,想家的時候就看看爸爸媽媽。

6月16日,神十二的新聞發佈會結束不久後,湯洪波就給父親打去了電話。“爸爸,不要擔心,我們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的。”“兒子,多餘的話沒有,好好幹!”父子倆的對話,簡單又飽含着滿滿的期望。

湯洪波的弟媳説,這幾天家裏都忙壞了,連接個電話的功夫都沒有。她們全家都等着大哥凱旋,還計劃着要去降落地點接他回家。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先進事蹟材料 篇5

6月16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宣佈,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北京時間6月17日9時22分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備份航天員為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

翻看已確定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3人簡歷,進行首次飛行的航天員湯洪波系湖南湘潭人,20__年5月入選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是首位飛向太空的湘潭籍宇航員。

楊洪波,男,漢族,籍貫湖南湘潭,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75年10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大隊長,安全飛行1159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__年5月入選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20__年5月,入選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20__年12月,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乘組。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先進事蹟材料 篇6

楊振寧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2箇中國人之一(最早獲得提名的華人是在清朝政府任職的馬來西亞醫學家伍連德),也是目前成就最高的華人物理學家。關於宇稱不守恆的研究在發表的次年就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快的獲獎速度在諾貝爾獎歷史上是第一次出現,而且在此後也非常少見。楊振寧的成就已經達到即使再多獲一次諾貝爾獎也很難繼續提升其地位。楊振寧的事蹟鼓舞了不少後輩華人物理學家。

1997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宣佈,國際小行星中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報,將該台於1975年11月26日發現,國際編號為342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楊振寧星”。

1999年5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

20__年4月21日,清華大學設立“楊振寧講座基金”,用於聘請國際著名教授及傑出年輕學者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潛心從事科學研究。

20__年11月29日,楊振寧當選“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

20__年5月14日,楊振寧先生捐贈清華大學暨“楊振寧資料室”揭牌儀式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館舉行。

20__年9月22日至20__年1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大學展覽廳舉辦“楊振寧教授百齡華誕:物理巨擘中大摯友”公眾展覽,介紹楊教授的人生里程和事蹟,並展出楊教授的珍藏。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先進事蹟材料 篇7

香港主持人陳貝兒憑專題及紀錄片《無窮之路》獲“TVB最佳女主持”獎項,該紀錄片聚焦內地扶貧故事,播出後備受好評,此前,該片也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選定為20__年度20部“優秀海外傳播作品”之一。

拍攝過程中,主持人陳貝兒親自帶領大家去“看”、去感受每一個貧困地區的轉變,從南部熱帶雨林到雲貴高原大峽谷,從大西北戈壁沙漠再到川藏高原……她親自攀登四川涼山的攀天梯、溜鋼索渡過怒江峽谷,讓觀眾感受到了貧困地區曾經的“窮”,也讓大家深刻理解了紀錄片片名,“無窮之路”,四個字,是國家解決貧困地區民眾困難的決心,這曾是一段很艱難的路,如今終於“通”了。

據香港大公網報道,本月2日晚,TVB舉行“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__”,陳貝兒憑藉《無窮之路》獲得“最佳女主持”。不過由於陳貝兒目前在內地,未能回到香港出席頒獎禮,所以她通過視頻領獎。

獲獎後,陳貝兒也在個人社交媒體感謝了團隊以及觀眾的支持,“多謝、多謝大家支持!多謝公司,一直給我很多機會。我好幸運有機會拍到《無窮之路》這個節目,我以我們的團隊為榮!我們會繼續努力!”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先進事蹟材料 篇8

1970年8月30日,在西南大山深處的“909”基地,由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設計研製的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順利達到滿功率,發出了中國第一度核電!這意味着,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心臟——核動力裝置開始運行了!

這一天,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自主核動力技術的國家,大家欣喜若狂,而總設計師彭士祿卻在悶頭大睡,在這之前,他已經連續五天五夜沒有閤眼。

彭士祿這個名字,鮮有人知。直到1988年9月27日,中國導彈核潛艇發射運載火箭成功,他才作為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走進人們的視野。而在這之前,他隱姓埋名30年,他的名字和他從事的工作一樣,都是中國的最高機密!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無產階級革命家、烈士彭湃的兒子。

時隔50年,又是一個8月30日,重温歷史,致敬這位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

“他是個大人物,全家都要為他隱姓埋名”

1925年,彭士祿出生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是彭湃的二子。上世紀二十年代,出身工商地主家庭的彭湃,衝破階級的“枷鎖”,成為“中國農民運動的第一個戰士”。

“一個漆黑的夜裏,奶媽揹着我逃難。”這是彭士祿關於人生最早的記憶。1928年,他3歲,母親蔡素屏不幸被捕,英勇就義。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高唱《國際歌》,慷慨赴死。那一年,年僅4歲的彭士祿成了孤兒。儘管彭士祿才4歲,他就已經成了敵人的“眼中釘”、全國懸賞搜捕的“通緝犯”。

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斬草除根”,彭士祿過起了姓百家姓、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生活。他先後在幾十個貧苦百姓家生活過,每到一家,他都要改名。8歲時,彭士祿被國民黨當局抓進監獄。在那裏,他吃的飯裏滿是沙子、蟲子,渾身都是蝨子、疥子,晚上睡覺蓋的是破麻袋。

1935年,在獄友們的掩護下,在監獄受了一年苦、差點被餓死的彭士祿終於出獄。之後,他從監獄轉到廣州感化院,患重疾又差點病死。10歲時,他開始沿着鐵道流浪,一度靠乞討度日。後來,彭士祿再度被捕,這一次,祖母周鳳將其營救出獄。此後他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在香港、澳門學習和生活。直至1940年,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彭士祿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周恩來見到彭士祿時凝視了一陣子,親切地拉着他的手説:“終於把你找到了。你爸爸是我的好朋友!”“要繼承你爸爸的遺志,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後來,15歲的彭士祿來到了延安,於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回顧過往,彭士祿總是飽含深情地説,“坎坷的童年經歷,磨練了我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我對人民永遠感激,無論我怎樣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報他們給予我的恩情。”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

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

1954年1月,美國東海岸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個巨大而靈巧的“黑色水怪”轉眼潛入太平洋,遊過墨西哥灣、蕩過南美洲、橫穿大西洋,途經歐亞非三大洲後又回到了美國東海岸,而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動力來自一塊高爾夫球大小的鈾燃料。如果換了石油作燃料,需要整整90節車皮的石油,消息一經公佈,舉世震驚。這就是繼原子彈之後再度震驚世界的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

1956年,陳賡大將到蘇聯訪問,正準備回國的彭士祿被密召到中國駐蘇大使館。陳賡問他:“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彭士祿堅定地説。

“從未在晚上12點以前就寢過,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一頭扎進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見了湖泊那樣。當時,那種奮進不息、為祖國奪取知識制高點的心情是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回憶這段時光,彭士祿這樣説道。也正是這段時光讓彭士祿與核動力結下了一生的緣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先進事蹟材料 篇9

6月23日,3名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內的訓練視頻顯示,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在節點艙內,進行艙外航天服首套安裝與測試、服裝尺寸調節等工作,聶海勝在艙內使用訓練仿真軟件,與操作枱配合,進行第一次出艙前活動機械臂操控科目訓練。

7月4日,中國空間站兩名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身着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後成功出艙,完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首次出艙任務。

時隔13年,中國人再一次在太空留下“中國足跡”。

然而,劉伯明在那一次時曾遇到險情,當時甚至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20__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飛上太空。9月27日,神舟七號出艙任務正準備執行。然而,就在出艙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第一次拉門,翟志剛和劉伯明使出全力,艙門卻紋絲未動。第二次拉門,艙門拉出了手掌寬的縫隙,又迅速吸了回去。此時,兩人的體力已經透支到極限。如果艙門打不開,神七的核心任務,出艙行走就無法達成。

休息片刻後,劉伯明把一根撬棍遞給翟志剛,兩人利用槓桿原理艱難地撬開了艙門。就在兩人準備出艙時,軌道艙中竟突然響起了火災報警聲。太空中一旦產生火花,軌道艙很可能發生爆炸。

然而太空出艙活動即將展開,無數中國人都在翹首以盼,到底是排除警報,還是繼續出艙,航天員們面臨艱難抉擇。

劉伯明在採訪中曾表示:“‘神七’這次任務是什麼,就是出艙。只要我們出艙了,這次任務就順利完成了,至於我們回不回得去,其實個人的生死,跟國家民族大義相比,輕如鴻毛。”按照出艙程序,翟志剛出艙後,首先要取回艙外一塊固體材料的試驗模塊,然後再展示國旗。那天,三名航天員臨時決定改變出艙程序——首先展示五星紅旗。

“我們執行任務目的是什麼,就是要出艙,那麼最具代表的,就是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證明我們來到了太空。”劉伯明説,“展示五星紅旗,就是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先進事蹟材料 篇10

1964年10月13日,聶海勝出生在湖北省棗陽縣楊壋鎮西北邊緣一個偏僻貧窮的小村莊。

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人民剛剛經歷了捱餓的饑荒。聶海勝出生時,父母已經生了5個女兒。因為家裏貧困,母親身體虛弱,奶水不夠,姐姐們抱着他,隔三差五地央求有奶水的嫂嫂和嬸嬸,才把他養活。

和許多男孩子一樣,聶海勝從小就嚮往軍營。他愛看打仗的電影,喜歡聽部隊的軍歌。

有一次,正在放牛的聶海勝看到天上一架戰鬥機飛過,他激動地追着飛機的轟鳴聲跑了好久,從那一刻起,他有了屬於自己的夢想,長大當兵,當飛行員!

為了這個夢想,他更加刻苦地學習,1980年6月的一天,正在上國中的聶海勝突然接到母親捎來的口信,説他父親胃疼得厲害,聶海勝急得要命,撒腿就往家裏跑。

可是等他跑回去時,胃壁嚴重潰爛穿孔的父親已經被人用板車從醫院拉回來了,父親就這樣匆匆走了,沒來得及看兒子一眼……

父親的去世,讓本來就很艱難的家境雪上加霜!從此以後,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在了母親一個人的肩上。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她沒日沒夜地操勞,養豬、餵雞、種地……聶海勝看在眼裏,疼在心上,他決定偷偷輟學。

九年級那年,他揹回書包,向媽媽撒謊説學校放假,扛起工具就去田間幹起了農活。母親得知真相後又是心急又是心疼,和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反覆勸説,聶海勝才終於回到學校。

重返課堂的聶海勝在學習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終於從數百名畢業生中脱穎而出,成為唯一一個從鎮中學考入縣一中的學生。瞭解到他的家庭情況後,學校為聶海勝申請了救濟金。為了減輕家裏負擔,高中每年假期,聶海勝就去搬木材、裝茶葉、下地幹活,一個假期能掙十幾元錢。

高中離家遠,坐車回家要八毛錢,第一次放假回家,聶海勝站在售票口卻又捨不得買票,於是他決定走路回家。剛走出去一段,又怕把媽媽做的布鞋磨壞,就脱了鞋赤腳趕路,30多公里路程,一直到天黑他才折騰到家。

聶海勝的高中同學説,雖然跟他睡在一個通鋪上,但大家都不知道他早晨什麼時候起的牀,晚上什麼時候睡的覺。有時就寢鈴響後,看到他鑽了被窩,但熄燈後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又悄悄起牀躲在路燈下學習去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先進事蹟材料 篇11

他是功勛卓著的革命功臣,14歲參軍,身經百戰,屢立戰功,在朝鮮戰場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他是頑強不屈的生命鬥士,18歲重殘,以驚人的毅力,實現了生活自理,主動放棄榮軍院的特護待遇,回到家鄉參加生產建設;他是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帶頭人,24歲擔任村支書,帶領羣眾治山種樹,打井修渠,架電辦學,一干就是25年,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建成了當時全鄉的先進村;他是當代中國的保爾,49歲離職後,以特殘多病之軀,創作出版了長篇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這個人就是朱彥夫,一個身體殘缺,卻又無比健全高大的人!

事蹟報告會上的每一個人都給我們展現了朱彥夫的一個側面:他是黨支部書記的好榜樣。他是永遠的戰士。他是父老鄉親的貼心人。他是兒女心中的明燈。他是精神高地的堅守者。而這些連起來就是一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朱彥夫。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以苦為樂,朱彥夫創造了人生一個又一個奇蹟。

當黨支部書記的25年間,他自掏腰包辦夜校、自當教員教羣眾識字,興辦學校、發展教育事業;他興修水利、平坡造田、種植林果,修路架電、發展農業,帶領羣眾走上致富之路;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堅持特殊家庭每個成員不搞特殊,常常傾已所有接濟病困羣眾。他用實際行動踐行着當幹部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就是要一心為羣眾着想、為百姓謀福的諾言。無論是在與敵人拼殺的戰場,還是與命運搏鬥的人生戰場,還是與自己較勁親筆寫書,他都是一個永遠在廝殺的戰士。在他身上散發着為國家為人民的利益甘願犧牲的凜然正氣,體現着一個特殘軍人自強不息、挑戰生命極限的精神信念和奮鬥歷程!

感動之餘,我們應該是思考如何向朱彥夫學習,以他為榜樣,開始拔高自己人生的高度。我要像他那樣,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時刻把羣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羣眾所想,幫羣眾所需,從實際出發,真抓實幹,艱苦創業,不圖虛名,不辱使命。我想,我們要像他那樣,胸懷遠大理想抱負,不畏艱難,勇於拼搏,敢於擔當,書寫精彩人生。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先進事蹟材料 篇12

面對敵人的再次衝鋒,朱彥夫把三挺機槍壓滿子彈,不停地換位射擊,死守陣地。而就在朱彥夫再一次給機槍上子彈時,眼前突然飛來幾顆手榴彈。他迅速抓起一顆扔向敵人,又抓起另一顆剛扔出手,就聽到“轟隆”一聲巨響,眼前一道火光,隨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不知過了多久,鑽心的疼痛將朱彥夫從昏迷中喚醒,身體已經被厚厚的雪花覆蓋,他想大聲喊,但喊不出聲;想伸開手,手指早已被凍壞。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頭搓揉雙眼和臉部,想把沾在臉上的冰涼的東西去掉,但拳頭不聽使喚,又飢又渴之下,他索性將這個異物吞下,後來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彈炸出來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於對生命的本能渴望,朱彥夫咬緊牙關,開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艱難地挪動軀體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昏迷了多少次,朱彥夫終於被兩名志願軍戰友發現救起,緊急地送往戰地救護所救治。

由於朱彥夫的傷勢太重,他被輾轉送回國內接受治療和手術。在長春軍醫大學附屬醫院,朱彥夫先後進行了47次手術,昏迷了93天,流出體外的腸子被塞了回去,醫生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朱彥夫醒來後,發現自己的雙手和雙腿都沒有了,痛心至極,滿腦子都是輕生的念頭。想餓死,但護理人員按時往他嘴裏餵食物;想跳樓,但沒有手腳連窗台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藥睡過去,好不容易攢起8片安眠藥,吃下去卻沒能把自己“解決”掉。朱彥夫自殺了三次,都沒有成功。

還是醫生的一句話點醒了朱彥夫:“你的命是我們用幾個月的時間,千難萬難,硬從死神那裏奪回來的,你有什麼資格不珍惜?”從此,朱彥夫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嚴酷的現實是,他的雙腿從膝蓋以下被全部截去,雙臂手腕以下被鋸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視力也下降到0.3。一個沒有四肢、沒有左眼的特等傷殘軍人,怎樣才能生存下去啊!

雖然國家對像朱彥夫這樣的特等傷殘軍人有切實的優待和撫卹保障,但朱彥夫認為自己“無手無腳仍是軍人”,他不甘於成為一個躺在牀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廢人。1956年,他放棄在條件優越的醫院療養康復,毅然回到了故鄉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先進事蹟材料 篇13

何玥:主動捐獻器官的國小生

【頒獎詞】正是花樣年華,你卻悄然離開。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從枝頭散落,留得滿地清香。命運如此殘酷,你卻像天使一樣飛翔。你來過,你不曾離開,你用平凡生命最後的閃光,把人間照亮。

【事蹟】人物介紹:何玥,女,12歲,廣西桂林人,國小生。因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20xx年11月腦死亡。在她聽説自己的生命只剩3個月時,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

“雖然我們的女兒沒了,但我們幫她完成了心願,我們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從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幾度泣不成聲。

去年4月,何玥即將國小畢業之時,被查出患有高度惡性小腦膠質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復發,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在聽説生命只剩3個月時,何玥做出了父母親人都難以理解的決定……

那天,何玥對剛打工回家的父親説的第一句話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嚇了一大跳的父親把何玥罵了一頓,因為按桂林老家的風俗,人死後屍體被剖開無異於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儘自己的能力給別人生的希望。”最終,爸爸媽媽含淚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時10分,小何玥在醫院裏走完了短短20xx年的人生路。凌晨4時,她的兩個腎被送到解放軍第181醫院捐給了兩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裏,何玥一直是個品學兼優有愛心的孩子。家裏滿滿一面牆貼着“三好學生”之類的榮譽獎狀。20xx年汶川地震時,她曾讓父母捐出一個月的工資。被查出腦瘤後,學校為她捐錢,她卻要把錢捐給更需要的人……

為了給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經欠下了10萬元的債務。但為了完成女兒的遺願,他們拒絕了器官捐獻的補貼,也從未主動找過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們想以最美的方式,實現女兒的“最美願望”。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先進事蹟材料 篇14

10月,淄博市沂源縣張家泉村,漫山果樹枝頭上熱鬧起來,掛滿一個個“沂源紅”蘋果。看到當年的荒山生機勃勃,村民們過上了好日子,曾經的村黨支部書記朱彥夫滿懷欣慰。在朱彥夫家,86歲的老英雄坐在牀上,依舊是戰士的英姿。

1947年沂源解放,那年冬天,14歲的朱彥夫穿上了軍裝。讓他自豪的是,在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戰鬥中,他都立過戰功。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朱彥夫失去四肢和左眼。是一輩子在療養院被人伺候,還是回老家?“去”還是“留”,如當年的“生”還是“死”一樣,擺在了他面前。最後,他作出決定:不能讓國家養起來,我要回家。

1956年春,主動放棄榮軍休養所特護待遇,朱彥夫毅然回到家鄉——沂源縣張家泉村。1957年,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在人生的第二個“戰場”,與鄉親們一起奮鬥25年。

一上任,朱彥夫就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臂上搭着塊隨時擦汗的毛巾,深一腳淺一腳,到田間地頭查看生產,逐門逐户查訪民情。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電。一個個山裏人想都沒想過的大工程,在張家泉村熱火朝天地展開。他始終掌握第一手資料,春天的耕播、用肥、苗情他了解;夏天莊稼長勢、旱、澇、蟲、草荒他知道;秋天莊稼收割、打場情況他説得清;冬天整地、積肥狀況他了然於胸。

全縣第一個有拖拉機、第一個平均畝產過600斤;全鄉第一個用上電、村民人均收入第一……誰能想到,這麼多“第一”,竟是張家泉村,這個新中國成立初期村民連地瓜幹都吃不飽、一到災年就靠討飯餬口的窮山村創造的。

在休養所頤養天年,不是很好嗎?即使回到村裏,也可以吃國庫糧,衣食無憂,為什麼非要幹村支書這個苦差事呢?朱彥夫説:“雖然我沒手沒腳,但有心有腦,哪能吃閒飯?看到鄉親們連飯都吃不飽,我哪能袖手旁觀?帶領大夥過好日子,困難肯定不少,但再難,比戰場上拼刺刀還難嗎?與其腐爛,不如燃燒!”

那時候,村裏沒有辦公室,朱彥夫家狹窄的屋子就是會議室。支部開會,一開就到深夜。他不止一次對全家人説:“咱家有特等殘廢這一個‘特’字就夠了,絕不容許再有一個‘特’字出現!”

對家人嚴苛得近乎“殘忍”,但朱彥夫對村民卻百般呵護。他的大女兒朱向華告訴記者,父親每月的傷殘金,大部分都用在了集體的事和接濟村裏的窮人、病人上。上級每月配給他的白麪、紅糖,他也總要分一些給四鄰八舍的老年人、五保户、病人和烈軍屬。家裏的雞蛋也不讓孩子們吃,用作公務招待。公社、縣城來人,到了吃飯點兒,他就自掏腰包在家裏招待。

前不久,張家泉村現任支書劉文合又來到朱彥夫家。一落座,朱彥夫就扒拉開自己的日記本,搓出一張紙條交給劉文合。這是老書記的習慣,自從朱彥夫患腦梗塞後,思維就難以一直清晰。看電視時,有什麼致富項目和信息,覺得村裏能用上,或者自己有什麼建議,他就寫下來,等村裏來人交給他們。

朱彥夫是個發光源,釋放正能量。在他身上,沒有暮氣,沒有怨氣,沒有驕氣,而是處處彰顯着勤儉樸實的優良作風、感天動地的浩然正氣。從1952年開始,到1996年突發腦梗塞倒在講台上,44年間,朱彥夫拖着殘腿,每請必到,奔走大江南北,無償作了1000餘場報告,聽眾達幾百萬人,所到之處,都會引起聽眾的強烈共鳴。

談吐間,他有軍人的豪氣,也有沂蒙漢子的樸實。他常拿自己開玩笑,身上的傷疤每到陰天下雨就疼,他説自己是“天氣預報”;假腿走在泥水裏,他説這就是優越性,零上100度不覺得燙,零下100度不凍得慌。“我當了一輩子‘小偷’,14歲偷着去參軍,從療養院裏偷着回家,當村支書也是瞞着家人偷着幹上的。晚上想出門查看工程,老伴、子女都不讓,我就偷着去。見熟人就躲到莊稼地裏,要不讓他們發現了就揹着你、推着你,你就看不到想看的東西了,就不自由了。”在朱彥夫心裏,“偷”是一種幸福。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先進事蹟材料 篇15

他出生於1964年,湖北棗陽楊壋鎮的一個小村莊裏。

家裏姐弟八人,他排行老六。

父母靠種田維持生計,家大口闊,日子過得很拮据,糧食往往不夠吃。

在他的記憶裏,每次吃飯餐桌上主食都是紅薯面做的黑窩子、雜麪餅,主菜就是蘿蔔乾、鹹菜、大醬,以至於到了現在,聞到大醬味他就犯惡心。

雖然家境貧寒,但父母從不耽誤他的學習,想盡一切辦法供他讀書。

因為交不起學費,每次都是東挪西借,甚至有一次交到老師手裏的“學費”是一隻兔子。

他也沒有辜負父母,學習非常刻苦,沒有錢買課外資料,那就吃透課本內容。

課本上的知識,在哪頁哪個位置,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在他16歲那年,父親意外病逝,讓原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但依然沒有動搖他繼續求學的決心,在父親去世的第二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棗陽一中,當時的重點高中,全鎮只有他和另一同學被錄取。

學校瞭解到他家的特殊情況,專門為他申請了救濟金。

每年假期,他也會到離家十幾裏外的堂兄家搬木材、裝茶葉、下地幹活,一個假期掙十幾元錢,用來交學費。

就這樣,他靠自己的努力,賺到了上高中的學費,始終沒有動過輟學的念頭。

1983年高中畢業時,趕上空軍招飛,他瞞着家人,抱着試試看的想法報了名,沒想到各項考核和體檢全都順利過關。

直到有一天,縣武部派人到他家瞭解情況,他才知道自己被選上了。

到了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今空軍航空大學),他非常珍惜這次難能可貴的機會。

學習刻苦、訓練嚴格,門門成績都很優秀,同期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兩次被評為全優學員並擔任學員班長。

1998年3月,經過層層篩選,他被選拔為中國首批航天員。

學習理論知識時,他明顯有些吃力,離開校園10多年的他像備戰大學聯考一樣,沒日沒夜地學,家裏成了他的學習室,客廳到卧室到處堆滿了學習資料,甚至連牆上都貼滿了背記的紙條。

妻子和女兒臨時當起了他的英語輔導老師,糾正他的英語發音、聽寫單詞。

他不斷充實大腦,擴充知識,就在今年春天,57歲的他獲得了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博士研究生學位。

他就是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航天員聶海勝。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先進事蹟材料 篇16

顧誦芬是新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感動中國》節目在給他的頒獎辭中説到:像靜水深流,靜水裏湧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着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北京,中國航空工業科技委院內,一條500米的路,顧誦芬從60多歲走到了90多歲。

現在的顧老雖已92高齡,但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他仍然堅持從家中步行至辦公室。

500米,40分鐘,顧誦芬始終不疾不徐、沉着平和。他記得,從前的自己經過這條路時,“走路都帶風”。

1956年,瀋陽飛機設計室成立,顧誦芬作為首批核心成員,開啟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征程。

1964年,中國開始自行設計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顧誦芬先作為副總設計師負責殲-8飛機氣動設計,後全面主持該機研製工作。他帶領設計部門與風洞試驗單位聯合攻關,在國內第一次創建了戰鬥機噴流影響試驗方法,該試驗方法也成為後來確定發動機噴流影響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清晨,在沈飛試機跑道的一端,殲-8英姿勃發地停在那裏,等待着起飛的命令。上午9點半,試飛員尹玉煥駕駛殲-8飛機在跑道上疾速滑行,拉桿爬升,直衝藍天,飛至3000米上空,做平穩歡快地盤旋,動作矯健而輕盈。“飛行正常”,塔台的話筒裏傳來尹玉煥的報告。飛機在兩次通過機場上空後,平穩地降落在機場上,殲-8首飛成功了!正式宣告終結了中國不能研製高空高速戰鬥機的歷史。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四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

20__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0__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此次大會上,書記為91歲的顧誦芬頒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很高的榮譽。這些榮譽應歸功於那些振興中國航空工業的領導和默默無聞、頑強奮鬥的工人、技術人員。”顧誦芬談到這至高榮譽時這樣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