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報告(精選8篇)

課題研究報告 篇1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課題研究報告(精選8篇)

二、課題界定

三、課題研究的預設目標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設計

六、課題研究的基本過程

七、課題的研究內容

八、課題研究成果

九、遺憾和思考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課題背景

“語文教學正面臨危機。現行中學語文教材體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費’,厭教厭學的惡果,不徹底改變它,中學語文教學就走不出死衚衕!”(<審視中學語文教育>)在此嚴峻形勢下,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語文教材(試驗修訂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兩省一市試驗三年後,根據教育部20xx年頒佈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於20xx年秋季開始在全國使用,從而取代了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課本,真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應該説這幾年課程、教材的變革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需要我們對實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學進行有意義的理論研究和有價值的課堂實踐。新教材是出來了,可如何適應新教材在體系和結構方面對舊教材所作的三個方面的改革(閲讀和寫作、口語交際分編;破除以記敍、説明和議論的文體為中心的模式;為擴大學生的閲讀量,編寫與教科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高中課本必要的組成部分),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

,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課題研究報告範文。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範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導思想,還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新教材的教法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課題界定

關於“高中語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的20xx年秋在全國大範圍內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及配套讀本。其“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強調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和自我發展意識的培養;

3、強化了選文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

4、突出了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新教材使用研究的範圍包括:圍繞新教材的閲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從教材、教者、學生和教學手段等教學元素出發,以理論研究為主導,側重於教學實踐,在構建有關新教材多層面、多功能立體交叉的課堂結構和有一定操作性、示範性的課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預設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是以高中語文新教材閲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的相關內容為基本研究對象,在進行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品位,發展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為目標,在具體的教學研究中,不僅有實踐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構建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的多側面、多功能立體交叉的課堂結構和有一定操作性、示範性的課件模式。特別在我們這所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學校裏,擁有國內比較先進的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積累了一定的校本課程的教學經驗,教學的對象也是不同層次的,這些個性和特色更加激發我們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能夠結合實際,針對性地、有效地開展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凸顯我們研究使用新教材的個性,走出研討教學相結合,以教法促學法的路子來。課題研究報告範文。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理論支撐

多元智能理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在智力觀、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等方面對我國的高中新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加德納認為,智力是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並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對自己所屬文化提供有價值的創造和服務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對八種智能作了明確闡釋。他認為,語言智能是指用言語思維、用語言表達和欣賞語言深層內涵的能力。其他還有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係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加德納認為,相對於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論和智力評價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能夠更為準確地描繪和評價人類能力的面貌。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構成每個人的各具特點的個性心理結構。他還認為,每個人的智能強項是不同的,也並非一成不變,教育的責任就是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智能強項,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心理優勢的地位,能在發展過程中及早地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育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從強項領域走向困難領域。因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課題研究報告 篇2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正在成為當前我國信息技術教育乃至整個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也都是逐漸將信息技術教育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們英語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等來輔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國小英語學科教學中,以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對基礎教育所產生的促進和變革作用,對學校和教師實施新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創新地運用信息技術成為教師實施新課程的重要素養之一。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國小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來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與國小英語教學進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新的課程觀讓我們重新審視延續多年的教學觀、質量觀、發展觀、人才觀,深刻影響着教師長期習慣的教學行為。同時隨着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對學校教育教學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無論是宏觀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還是微觀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最終都在因之而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體現了在保證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思想,必將成為教育改革的着力點和發展方向。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通過“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課題的研究,我們力求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共同推進,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增強師生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進的教育技術,促進教與學的革命。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方向,怎樣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有效將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其應用價值是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與國小英語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同時也讓教師能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讓英語學習更貼近生活。

教師要改變以課件製作、電腦輔助教學即為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整合的片面的教學觀念,努力貫穿開放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尋求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相結合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實現人與機、人與人、課程與信息的高度交互,並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的實現,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真正還給學生,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自主式地學習,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資源中自由發展。

三、課題研究組織分工

負責人:

成員:國小一級教師(英語)

國小高級教師(語文)

國小高級教師(語文)

學一級教師(數學)

國小一級教師(語文)

國小一級教師(數學)

國小一級教師(數學)

國小一級教師(語文)

分工安排:

課題總負責:

制定課題方案:課題組全體成員,

資料蒐集整理:課題組全體成員

階段總結:

最終成果總結:課題組全體成員

四、課題研究方法步驟

“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採用綜合運用、文獻研究、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經驗總結等方法。課題組成員帶領教師立足課堂教學實踐,加強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會反思、學會批判,在實踐中邊學習邊總結,一方面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另一方面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把全新的課堂帶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

本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學習相關理論,確定研究課題,組建課題組,制訂相應的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明確分工。瞭解國內外對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學科整合教學研究的現狀,進而認識本課題研究的價值。

2、實施階段。在保定市現代教育技術“”課題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時開展課題的研究工作。分別在2個年級實施課程計劃及學期方案。分析總結階段性教學成果寫出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學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關論文。通過課堂教學、問卷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再次分析、總結教學成果,調整原教學計劃,寫出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相關論文。

3、總結階段。(1)系統整理過程資料,總結研究經驗、成果,形成論文。(2)教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3)撰寫課題研究報告;並申請結項。

五、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經過一年的認真學習,努力實踐,我們的課題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師生信息技術素養得到有效的發展提高,會應用計算機等工具進行信息收集、處理,絕大多數教師能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將計算機作為自己教和學生學的工具,學生的信息素養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2、教師通過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進行教學,使得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有了新的變化,學生的主體特徵凸現,動手慾望加大,創新意識增強,達到較之以往更高的學習水平。

3、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初步構建了符合我校學情的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

4、通過課題研究,鍛鍊了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學校湧現出了一批信息技術運用比較熟練的師生羣體,如在我鎮總校擔任現代教育技術組長的張海遷老師等,有在安新縣文體教育局舉辦的文字錄入比賽中獲獎的楊子軒季明偉等學生。

5、通過課題實驗,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和能力都得到加強,新的課程觀、質量觀、教學觀逐步形成。廣大教師認真總結自己在實驗中的心得體會,撰寫的論文分別在各級各類雜誌上發表或評比中獲獎。

6、課題研究的開展,促進了教師改變長期習慣的教學行為,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讓課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證了學校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

六、課題研究的特色及價值

從宏觀上講,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必然會帶動教育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改革。從微觀上看,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可為我們教與學構建新的平台。因為網絡的交互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計算機的超文本性可實現課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體的外部刺激多樣性容易激活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師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將知識的表達多媒體化,利用信息技術,既可以構建個別化學習環境,也可以營造協作化學習氛圍。信息技術教育與國小英語課程的整合,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是提高英語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力求凸現信息技術和網絡的顯著特點,在互動化、網絡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從目前情況看,要真正把計算機網絡技術融合到國小英語的教學中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教學改革任務。我們首先狠抓教師教育理論的學習,立足於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其次是培養骨幹,建設隊伍;再則就是選擇帶頭教師,力爭以點帶面。在實驗中,我們力求突出信息技術的特點,圍繞教學內容的難點,尋找整合實驗的關鍵點。

七、我們的反思

1、要有課程改革的大視野

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必須要有課程改革的大視野,必須要以實現課程改革目標為目的。也就是説,整合是在課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進行的。

2、要有全體師生的高素養

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很大程度取決於師生的信息素養,因此,要從教師培訓機制、學校課程設置、人員經費投入等方面進行改革,切實扭轉不利局面,為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對每一個教師而言,在保持和發揚朗讀、演講、板書、繪畫等傳統的教學基本功的基礎上,應當隨着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學習新的技能和方法。如蒐集、篩選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課程要素、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等等。

八、未來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們還決心在下階段進一步深化研究。學校的校園整體改造已正式啟動,在不久的將來,當新的“三機一幕”進入教室後,教師和學生的學習將會向更高層次開展。

1、加快校園網絡環境的建設。

在校園整體改造中,學校將建成一流的網絡設施,學校將繼續投入較大的人力和物力來建設學校的網絡環境。除了硬件建設外,學校將完善已經建立的國小英語教學資源庫,開發學校網絡教學平台。

2、加強對教師網絡信息技術的培訓

首先是積極、認真參加上級培訓,加強管理,加強考核;其次是繼續進行校級培訓,要求四十週歲以下的老師都要較為熟練的掌握信息技術,堅持每年進行電教使用的活動,並不斷豐富內容。

3、繼續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利用網絡學習有機的結合起來,將研究課所探索的教學模式不斷擴大,應用於平時的常規課教學,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在網絡環境下得到進一步的開展。

我們堅信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在各位專家的引領下,在兄弟學校的幫助下,我們的思路一定會越來越清晰,我們南地國小的科研之路也一定會越走越寬廣。以上就是我們要報告的情況。

課題研究報告 篇3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萬物之始,先有節奏。德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兒童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奧爾夫更是提出了“節奏第一”的口號。對於低年級學生,通過啟發和引導,培養他們對節奏的創作意識和創造才能,讓他們感受到音樂是美好的,但也不是隨心所欲的,因為它有一定的“約束”──節奏。節奏訓練是國小音樂課的重要學習內容,小型節奏器音色豐富、簡便易學又易於尋找代用品,是音樂課堂常用的教學工具,廣泛應用於音樂教學的唱、奏、演、聽、創等音樂實踐中,對培養學生的羣體意識和合作精神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眾所周知,喚起兒童對音樂的興趣,激發兒童對音樂的情感,是培養兒童音樂感覺和情感的金鑰匙,但是許多低年級學生欠缺音樂節奏感,不能操作簡單的打擊樂,更不能準確地表達音樂的節奏,所以在低年級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是十分重要的。

為此,我做了節奏教學要融入豐富生動的音樂內容、要符合音樂課教學內容、鼓勵學生有明確學習目的的創編、教師如何布臵任務與提出要求等方面的探索,嘗試着摸索和運用新的節奏訓練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尋求學生易於接受、樂於接受的節奏學習方式,達到提高學生音樂感受力,提升音樂表現力的國小音樂教學目的。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次我校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一)、探索國小音樂課堂教學中低年級節奏教學的基本原則。 在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音樂教學中節奏教學的重要性,準確的把握好節奏是國小音樂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音樂教學中有針對性的進行節奏訓練,是節奏教學的基本原則。

1、在律動中感知節奏,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2、在音樂遊戲中滲透節奏訓練,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3、在歌唱欣賞活動中貫穿節奏,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4、讓節奏與生活緊密結合,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二)、針對低年級音樂教學構建低年級音樂課堂節奏教學資源組件庫。

1通過多媒體及音樂包看文獻等收集整理有關音樂課堂節奏教學資料,並將其整理為資源包,以便今後教學使用。

2、利用多媒體資源收集相關課堂實錄音像資料,以便在今後的實際教學中進行參考分析和借鑑。

(三)、發展出課堂中節奏教學實施框架和方法。

學習節奏不能脱離開實踐,相反,還在實踐中加以運用。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要最終還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感知、去表現、去應用,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發展出以下四點學習方法,並將其作為實施框架運用到音樂課的節奏教學中去。

1、專門學習基本節奏以及由幾種基本節奏組合而成的節奏小組。

2、在遊戲中鞏固基本節奏以及節奏組合。

3、在歌曲中學會運用。

4、在創作中熟練掌握節奏。

(四)、探索更多樣更有效地教學模式和方法。

常規音樂課堂中的節奏訓練比較枯燥,學生一般不感興趣。如果此時不注意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去聽、去練,那麼教學效果肯定是枯燥無效的,在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探索出以下兩點方法。

1、可利用客觀存在的節奏,建立學生心理恆拍

節奏是客觀存在於我們身邊的。如:脈搏、呼吸、日落日出、潮汐、鐘錶、火車勻速行駛等都是客觀存在的節奏。教師可利用這些客觀存在的,就在孩子們身邊的節奏,讓他們從小就建立一個心理恆拍。心理衡拍對於學生的節奏感受是非常重要的,相當於建立參照物。

2、節奏朗誦促進節奏訓練

奧爾夫在談到他主張的音樂教育方式時曾説:“原本的音樂是什麼呢?原本的音樂決不只是單獨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語言是人人都具備的能力。每個人自出生後有兩個基本的能力是“每個”家長都要教的:一是説話;二是學走路。

所以利用説話作為起步的音樂教學,會使孩子們感到非常的熟悉、親切、它無需專門的訓練和技能技巧的準備,就可以開始音樂教學,學習中自然減少了心理障礙。這也充分體現了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原則:從孩子們熟悉的環境與事物入手。擇孩子熟悉事物作為節奏朗誦最佳。例如小動物的名字、自己的名字、交通工具、成語等等都非常好。這些可作為節奏訓練的最初階段,讓學生對節奏有最初的概念。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

本次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探索節奏教學模式和方法在音樂課堂中的有效運用,從而培養學生的節奏創造能力,節奏感、音樂感受力,使之都有所提高。

音樂的本質在於對情感的反映。人類通過身體將內心情緒轉為音樂,這就是音樂的起源。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説它是一種智力的過程,不如説是情感的過程。——審美體驗。因此,音樂教育首先要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人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同時通過節奏運動的這種教育手段,可以使學生從小就開始在生理運動器官和思維之間構成一種自由轉換和密切聯繫的媒介,以達到身心的和諧發展。

(一)、通過節奏運動使身心和諧發展

隨着實驗研究的深入,音樂和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已經不只屬於音樂學習的範疇,它實際上是把音樂當作一種“人性化力量”,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必要手段。生命本身就是節奏,它由連續不斷的多重組合單位構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同樣作為由多種功能的綜合和矛盾共存的個體,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節奏。這種節奏是誰體節奏和精神節奏的統一,是潛意識的自覺和有意識的意志被同樣控制着進行交替。

(二)、通過節奏運動喚起兒童的音樂本能

音樂與身體運動的結合訓練特別適合於兒童的本能與天性。人無不具有天生的節奏本能,不過需要加以誘發和培養,進而為音樂所用。

但是,孤立的聽覺訓練不會使兒童熱愛和理解音樂。只有從兒童本身所具有的節奏要素入手,以聽音樂和身體運動為手段,才能喚起兒童天生的音樂本能。

四、課題研究的特色和創新之處

(1)理論方面:從“重構”的概念出發,深入探究國小音樂課堂中節奏教學設計特性和原則,研究節奏教學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尋求其對於提高學生音樂表現力和音樂創造力核心價值。例:初識節奏,可以讓學生有節奏的喊名,如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主要運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李曉冬()、近處叫王剛,則用節奏()、遠處叫王剛,則用節奏(x-x-. );又如歐陽春()、歐陽雪茹()王曉麗等,來提高學生興趣,讓他們產生創造節奏的信心。

我們還可以採用節奏接龍遊戲的方法,我唱前半句孩子們唱後半句。學生學習的興趣非常高,學生不僅很好的掌握了節奏,還使學生在音樂的世界裏盡情享受。

(2)實踐方面:力求積累和開發可應用於目前低年級音樂課堂教學中節奏教學的有效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切實提高低年級音樂課堂教學實效。

奧爾夫説過:“讓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教師需要做的,是引導,但不能只讓學生進行單一的模仿,模仿是創造的基礎,但是長期的單一模仿只會產生扼殺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的副作用,使學生產生盲從的惰性與依賴性。一開始,我在課堂上的創編活動中,最容易聽到的是學生手足無措的聲音“老師,應該怎麼做呀?”“老師,我不會做……”“老師,你教教我呀……”有時候,這樣的叫喊聲甚至讓創編活動無法進行,最後還是我在指揮學生操作。經過課後的反思與分析後我發現,低段國小生接觸的事物還比較少,尤其是低段的孩子,有些書本上提到的樂器,或者小動物是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甚至連見都沒有見過,又如何讓他們展開想象,或者去模仿動作或者聲音呢?改變這種現狀的策略是從生活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尋找“原本性的音樂”。

有一次,我找到了一個十分有趣的視頻,在課堂上先給學生聽,讓學生猜一猜是什麼樂器演奏的,學生聽到叮叮咚咚的旋律,七嘴八舌的猜了好幾種樂器,猜是鋼琴啦、三角鐵啦、碰鐘啦等等,還有學生叫不出樂器名字,用手拼命比畫了一番……我都搖頭説不是,孩子們急了,那是什麼呀?我把視頻打開,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街頭藝人用雙手在敲打一口倒扣的鐵鍋子,敲出了清脆好聽的旋律。這口鍋子一下子啟發了孩子們的靈感,一個小男孩馬上從課桌裏摸出了自己的不鏽鋼飯盒,用勺子開心的敲了起來,其他孩子見狀也紛紛摸出了不少的“樂器”,調羹、不鏽鋼飯碗、保温水壺、鉛筆盒、旺仔牛奶罐……頓時教室裏響起了一片鍋碗瓢盆交響樂。我給了每個發現“新樂器”的孩子鼓勵與讚揚,並引導他們敲擊節奏,鼓勵他們想象聲音像什麼?孩子們的思維漸漸開闊起來。書本、桌子、筆、玻璃窗都漸漸成為他們創編各種音響(如颳風下雨)的“樂器”。

奧爾夫教學法要求“每一節課都是遊戲”。當然,這裏所説的“遊戲”並不是單純地玩,而是有明確的目的性的。在音樂課堂裏所進行的遊戲都是具有音樂性的,是和音樂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只有這樣,遊戲才能成為音樂課堂中有效的教學手段與方式。遊戲的設計在課堂教學中顯得至關重要。

例如,國小二年級《可愛的動物》這一單元有一個瞭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時值的音樂知識,教材上有三隻袋鼠摘果子的圖片,並提出問題,每隻袋鼠的口袋裏分別可以裝幾個果子?這個內容就可以設計成多種節奏遊戲,可以讓學生扮演小袋鼠用腳蹦跳來練習節奏,也可以讓學生用打擊樂器敲出蘋果上的節奏來“摘”蘋果,還可以讓學生將摘到的蘋果按規律排列起來組成節奏,選擇不同的打擊樂器進行演奏。我在這裏先將學生摘到的二分音符的蘋果擺在第一行,四分音符擺在第二行,八分音符擺在第三行,讓學生選擇打擊樂器有對比地進行觀察與練習後,學生立刻發現了一個二分音符敲1下的相同時間裏,四分音符需要敲2下,八分音符則需要敲4下,從而瞭解一個二分音符 = 兩個四分音符 = 四個八分音符,這三種音符之間的時值關係。之後,我又讓學生按這個時值關係來擺放蘋果組成。

課題研究報告 篇4

一、自然情況摘要

1、課題總名稱

《新課改下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研究》(尚志市規劃課題)

2、課題簡介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教學工作的永恆主題。而當前我校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的受累,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提高課堂效率、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老街基學校在課改的浪潮中從沒停止前行的腳步,瞄準名校教學經驗,依靠教師求發展,力爭從應試教育的弊端中破繭而出。教育實踐表明,課堂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效率高低起着關鍵的作用,因此20xx年我校立項了《新課改下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建構研究》,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高效課堂特點研究”、第二階段“高效課堂策略研究”、第三階段“新課改下學習小組建設與作用發揮研究”、第四階段“四研”互助式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研究、第五階段以打造各學科典型課例為重點探究常態課和網絡環境下學科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研究,目前試驗資料已整理完成結題報告已經上交到市課題規劃領導小組,進入課題驗收階段。

3、研究者在本課題中的角色

孫基瀚是英語學科教研成員,參與本課題的研究工作,承擔七年級英語課程的教學工作。負責制定英語學科科研組子課題研究方案,並帶領英語學科教師進行課題研究,參與學校組織的課題研究活動。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借鑑已有的經驗,積極探索高效課堂的主要特點,不斷的探索摸索制定適合我們的教學設計,有促進學生的全面和可持

續發展。並完成英語學科科研組階段報告和英語學科高效課堂教學建構研究結題報告。

二、本次試驗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促使教師深入分析反思當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借鑑已有的經驗,積極探索高效課堂的主要特點、基本模塊和基本環節,努力構建英語學科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效率的質的提高,努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課堂教學效益,以解決當前課堂效益較低的實際問題,並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

本節課是《Topic 1  Can you danceSection A》英語學科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研究專題。通過本節課的實施,對英語高效課堂特點教學模式構建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並結合實際情況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努力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

本節課的實施有以下幾點具體目標。

1、觀察學生對課程的反響,瞭解學生們對課程的具體要求。

2、觀察課堂的教學過程。通過對課堂過程的瞭解,分析研討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3、通過班級的授課,不斷完善,實現實驗目標。

三、實驗研究過程

1、學情分析

2、教材分析

3、教法分析

4、學法分析

5、預設教學過程,導學案四、實驗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各版塊之間屬於“遞進關係”希望這樣的設計將學生的思路逐步引向深入。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出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課堂結構完整,容量合理,體現了高效課堂的特色和新教育的基本理念。

經過課後的仔細翻閲和個別學生訪談明顯感受到學生們很喜歡這樣的設計,也感到本課程對他們的各門課程學習有所幫助。部分學生體會到了高效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愉悦感覺,在同學和教師的鼓勵聲中,孩子們逐漸體會到了成就感。興趣很高。

課題實驗課《威尼斯商人》師有針對性的對問題進行講解。“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做到了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注重“水漲船高”,注重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個體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會了自主、合作與探究,讓學生獲得“自我實現”,學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由衷而發的成就感更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通過授課,我完成了這次實驗任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我也在課堂上獲取着大量的信息。這次實驗所得到的第一手素材為課題研究提供了依據。這次的實驗過程,充分體會到了老師自身提高的途徑“ 實驗——反思——實驗”的的第一過程,教師自身的成長就是在這樣的循環往復中進行,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進行實驗、體驗實驗的過程、在課堂上運用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並得到進一步的實驗數據來支撐自身的課題研究。

附:

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威尼斯商人 課實驗信息採集表

課題研究報告 篇5

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與困惑

國小科學課程內容由“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組成。在這三大領域中,“地球與宇宙”部分內容的教學相對較難,特別是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的《宇宙》單元,是國小生初次接觸天體星空的內容,由於宇宙天體與國小生的生活所處空間較遠,加之國小生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受限等原因,學習理解時往往比較困難,故本單元教學難點多,學習效果差。對教師而言,由於教師對宇宙天體教學缺乏專業知識儲備與支撐,教師對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本身也同樣面臨着較大的挑戰。然受現行教學評價影響,本單元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較多,故在教學中普遍存在以教師灌輸代替學生自主探究和為“考”而“教”、為“考”而“學”的現象,這不僅不能讓學生充分理解掌握宇宙天體知識,感受到浩瀚宇宙無窮的魅力,而且易讓學生產生厭倦怕學情緒,繼而影響到學生對探究宇宙的興趣,與科學教學的根本目標相背離。如何改變這一教師怕教、學生怕學的“雙怕”困局,是擺在我們一線教師面前的一個現實的課題。

產生該問題的原因分析

分析這一“雙怕”局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從教學內容看:雖然我們生活在宇宙之中,但其與我們的生活時空差距大(相對而言,宇宙中的時空是宏觀的、抽象的,而我們生活的時空是微觀的、具體的),對其中的現象缺乏具體的生活經驗與感受,從而影響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雖然本單元教學僅是宇宙知識的起始內容,但需掌握的知識仍然不少,如月相變化、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太陽系組成、星座等,這些知識遠離學生的生活與經歷,故對知識的理解是一種“嵌入式”的,而非在原有知識與生活經歷的基礎上的一種演繹、歸納與提升,教學很難達到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從學生思維能力看:國小生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較差,對形象直觀的事物比較容易接受,抽象的事物往往束手無策,認識事物的本質、規律有相當大的難度。因此,學生對浩瀚宇宙中天體之間的相對運動造成的月相、日食、月食等現象,難以在腦海中予以想象,造成理解困難,許多學生只能靠死記硬背。

從教師自身看:國小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專業性很強的學科,而國小科學教師大都以培養能勝任國小各科教學的“通才”為目標的師範畢業生,教師本身缺乏專業知識支撐,面對宇宙天體知識,老師很難駕馭課堂。

採取的措施與行動

基於對上述問題的研究與分析,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與學生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我們提出“建模教學法”,以期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

建立模型,簡言之為“建模”。這一理論在數學界研究運用較為廣泛,指通過運用數學的語言和方法,通過抽象、簡化建立能近似刻畫並“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強有力的數學手段。本課題中的建模僅指通過運用多手段、多途徑,幫助學生建立宇宙空間模型,從而理解宇宙運行變化的規律。所謂模型是以某種形式對一個系統的本質屬性的描述,以揭示系統的功能、行為及其變化規律。當然,模型不僅僅是一種將實際物體小型化或大型化的實體,科學課的模型既可以是一個裝置、一個計劃、一份草圖,甚至也可以是一種想象。本課題所指的宇宙空間模型不僅指將宇宙空間小型化的模型,而是幫助學生建立一種合理的想象,讓宇宙中各種天體不斷運動變化及產生的現象在學生的頭腦中展現並組合,形成大腦中的宇宙空間模型。本課題嘗試利用資料、形象、實驗、圖形、活動等途徑幫助學生建立宇宙模型,讓學生學會運用模型來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具體做法如下:

一、資料建模

良好的教育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基礎上的再提升。課堂學習是學生認識宇宙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非學生認識與學習的全部。在教學時,我們可以能通過運用書籍、影視、網絡等資料資源,讓學生在收集資料、積累資料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充實已有知識。毫無疑問學生平時通過許多途徑也瞭解了一些有關宇宙的知識,但都是零星的、獨立的、不完整的,有的甚至是錯誤的。這時學生大腦中的宇宙是朦朧的、模糊的,課前可以佈置查找資料,幫助學生把那些不完整、錯誤的知識及時的替補,使學生在大腦中初步形成宇宙空間模型,為後續的建模做準備。本單元資料的收集貫穿於學生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課前為學生開出相關的書目,如《十萬個為什麼》、《少年科普世界》、《國小生自然百科》、《科學探索者》叢書中的《天文學》、《中國少年科學(6—9歲)》叢書中的《太空鄰居》等,還鼓勵學生瀏覽中國月球科普網、星空天文網、夢幻星緣天文網等天文網站,讓學生把得到的第一手文本資料按教材的內容分類,通過整理分析學生們對宇宙單元的大部分內容都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形成初步的宇宙空間模型。

二、形象建模

國小生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相對較差。《宇宙》單元學習的內容離學生很近又很遠,“近”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宇宙的天體——地球上,時刻都能看到晝夜的日月星辰等變化,都能感受到四季冷暖交替等變化;“遠”是因為宇宙浩瀚無邊,而我們肉眼可視的範圍又是如此的狹窄,遙遠的宇宙太空還有多少陌生領域需要我們去探索。對於人類已知的宇宙領域也是讓許多人為之“着迷”。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按課本言傳口授,用具體的、龐大的數據描述、介紹天體,學生聽了往往驚歎不已,只知道很大,但到底大到怎樣的程度、天體之間的大小關係怎麼樣,仍然一知半解。實踐表明,通過強化式的記憶,雖然能記住相關知識,但在學生頭腦中知識間往往“支離破瘁”,無法在大腦中形成完整的形象,也就體會不到宇宙的浩瀚,更加不能激起學生學習天文的興趣。教學中,我們利用比喻,把學生實際能觀察的事物、現象與遙遠的宇宙空間事物、現象聯繫起來,溝通起來,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形成宇宙空間模型,真正體會宇宙的浩瀚無邊。如把宇宙比喻為一片汪洋大海,我們人類所認識的那一部分時空——總星系,就是大海中的一處島嶼,銀河系只是小島上的一個小石塊,太陽系是粘附在這塊小石塊上的一顆沙粒,地球就更渺小;把恆星比喻為一台功率強大的探照燈,那麼行星就只是站在探照燈邊緣的一隻小小螢火蟲;如果站在遠太空遙望銀河系,側看它像體育運動中拋擲出的鐵餅,瞰視則像急流中的大旋渦。還利用圖片、錄象,把天體大小對比的圖片、天體運動的錄象展示給學生,如《太陽系》一課中可以給學生展示太陽系天體大小真實比較圖,讓他們直觀形象的感知,從而在頭腦中建立太陽系模型。

三、實驗建模

實驗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模型的建立也可以通過模擬實驗的手段來進行。模擬實驗可以比較直觀的再現宇宙天體的運動變化,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形成比較完整的天體運動的模型。本單元教學中,關於太陽——地球——月球“三球”運行所引起的月相的變化,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大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更是知識測試的重點。在教學時,如果僅通過一般的講解與演示,學生的認識仍然普遍停留在“識記”的層面上,而且很容易忘記相關知識,表現在考試中,往往錯誤率較高。雖然我們的教學不是僅為了考試,但這一失分現象表現出來的是學生對知識不理解而造成的。教學時,我們通過模擬實驗來幫助學生建立模型:用籃球代表月球(一半用白色粉筆塗白代表太陽照亮的一半),黑板代表太陽,學生圍坐在中間代表地球上的觀察者。月球圍繞着地球逆時針運動,讓學生記錄月相的形狀。這個模擬實驗打破了時空的界限,把遙遠的宇宙空間發生的,需要一個月甚至幾個月連續觀察才能觀察到的完整現象展示了出來,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了完整的月球運轉的空間模型,從而讓學生知道了月相變化的規律。

四、圖形建模

教學示意圖是化抽象為形象的常用方法,由於其具有明顯的簡潔性、方便性、靈活性特點,普遍為教師教學所接受。畫示意圖也是幫助學生建立宇宙空間模型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如在日食和月食的模擬實驗的同時,讓學生用示意圖(見下圖)把日、地、月三者的位置表示出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做好模擬實驗,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月相變化及日食、月食成因的模型。《太陽系》一課中,在學生交流太陽系八大行星資料的基礎上畫出八大行星排列順序示意圖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太陽系的模型,然後再讓學生根據書本提供的數據表來畫太陽系的模型圖,從而讓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發現八大行星大小、距離太陽的遠近差異是非常大的,從而使學生在頭腦中真正建立太陽系的模型,為後期的學習打下基礎。

五、活動建模

活動教學模式具有開放性、趣味性等特點,符合國小生的求知慾強、好參與、善於想象的特點,是國小階段教學的重要形式。宇宙浩瀚無邊、奧祕無窮,要使學生真正認識宇宙,光靠課堂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課外我們讓學生經歷一次次有趣而且有價值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有一定解釋力的宇宙結構模型。本單元典型的實踐活動是製作月球卡、觀察白天月相、製作太陽系模型和北斗七星模型、觀察星座等,如製作月球卡,讓學生課外用電腦幻燈片、word文檔或文字等形式製作月球卡,並對優秀作品進行展覽,孩子們積極性很高,都很認真的完成了,其實製作的過程也是他們建模的過程。

成效

通過一輪次的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理解掌握明顯得到加強,特別是通過舉辦小報展覽、宇宙影像資料展播等形式,學生對宇宙知識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對空間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也有所增強,有的班級還掀起了探索宇宙奧祕的熱潮,自發組織宇宙探祕小分隊,利用晚間或週末時間到鄉下觀察月相及星空,形成的觀察報告參加市國際天文年評比活動、區國小生科學觀察日記比賽,有7人次獲獎。

通過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主要體現在:教師通過閲讀查閲大量的相關資料,積累豐厚的教育信息;教師通過課堂實踐,教學效率提高;教師學會了課題研究的方法,獲得一些成績,如:總結撰寫的《利用多種途徑幫助學生建立模型——關於<宇宙>單元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建議》獲區科學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市二等獎, 2篇論文在省級刊物發表等。

反思及後續研究

在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注意和深思的問題:

1、研究工作缺乏持續性。《宇宙》單元的教學內容只有短短的一個月時間,也就是説課題的具體實施只有一個月時間,在實施過程中,有許多新產生的問題來不及解決,新的想法又只能在下一輪的教學中再作提升。

2、研究成果推廣普及面不廣。由於本次研究研究十分注意課題的實踐性與針對性,選擇的課題也十分單一,參與研究個體也僅是六年級的教師(實際只有1人),教師參與面不廣,受益面也不廣,成果的運用也難以得到推廣。

3、觀察(觀測)缺乏統盤考慮與安排。觀察(觀測)仍是建模的有效途徑發,也是探究科學的重要方法。由於教學時間相對集中,在安排的天體星空觀察(觀測)中,往往受天氣等因素影響,很難實現觀察(觀測)目標。

因此,在下步的研究中,一方面,要吸收更多的教師參與其中,以增強研究的持續性,增強研究成果運用;另一方面,要對學生的觀察有個統盤的考慮,特別是在適合學生觀察(觀測)星相天體景觀的節點上,要及時發佈消息,引導或組織學生觀察,增強學生對宇宙天體的興趣,寓抽象的知識於平時的觀察觀測之中。

課題研究報告 篇6

我校在信息技術建設和教育科研上有着一定的基礎,尤其在“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實踐研究上取得一定的 成效。自從承擔本課題以來,課題組在上級領導的關心指導下,認真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理論水平;立足課堂、堅持研究、提升教學質量;強化管理、總結經驗、擴大研究成果。學校對該課題研究予以高度重視,把該課題研究作為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髮展的重要措施;作為加快教師專業化發展,構築科研優勢的途徑;加強了課題組管理,為課題組創造了良好的研究條件,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使該課題研究達到預期的目標。

本課題於20xx年6月向濟寧市教科室申請立項,並制定了研究方案,20xx年7月舉行了開題會並開始研究,現將主要工作彙報如下:

一、課題的提出

本課題的研究,旨在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構建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創新學習方式,並不斷完善教學目標,形成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形成互動、交往的教學過程,形成自主、探索、發現的教學方式,真正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指導和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訓練學生正確運用數學工具去思維、去創新的習慣,以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和個人生存需要的人才。

本課題中的“自主創新學習方式”,就是要有創意、要出新,克

服原來教學方式的弊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實踐的場所;把注入式教學改變為啟發式教學,使數學教學真正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好祖國語言,發展思維能力,培養人文精神。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世界繼新技術革命以後,又掀起了一場以加速社會信息化為宗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浪潮。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態勢滲透於社會的方方面面,改變着人們原有的社會空間和觀念。人們越來越感受到對原有知識的不滿和對新思想、新理論的渴望,教育作為人類獲取知識的手段怎樣才能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要求,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縱觀我校實施新課程實踐,在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上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學習能力和操作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成績,但是,教師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缺乏經驗,更缺乏廣義上的信息技術環境的信息互動交流的理念與策略。在教學中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仍然是目前有待解決的重大課題。為此本課題組擬展開《運用信息技術營造數學教學情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這一課題的研究,試圖能更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有利於培養教師教學藝術,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增強教育的魅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實踐意義:課題的實施能夠有效地藉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建設優質的教育資源,改善農村國小的教育環境,能夠彌補因師資、環境等

問題帶來的城鄉教育的不均衡,讓農村孩子接受優質教育,推動素質教育和教育教學改革的實施。

理論價值:課題研究所總結出的研究成果,可以豐富優質教育理論,為廣大農村國小應用信息技術實施優質教育提供可借鑑的經驗,為信息技術在農村國小優質教育實施過程中的應用提供有利的指導。

三、研究條件

1、領導和教師教育觀念新,教師初步掌握現代教育技能。

2、我校教科研起步較早,已具備一批課題研究骨幹。每年教師中有十多篇論文發表或獲省市級乃至全國獎。本課題組成員是一批具有相當業務水平的中青年骨幹教師。其中課題組負責人馬樹興老師是我校校長,市優質課執教者。他本人曾多次參加過市級、省級研究課題,是研究經驗豐富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有十多篇論文獲省、市級獎勵。魚台電視台曾多次報道我校的教育成果。此外,本課組的劉金花同志所撰寫的《淺談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一文,曾被中央教育科所評為二等獎。還有本課題組成員甄恩波曾組織過多個縣級實驗題。並且已有多篇電教論文獲市、縣論文的各種獎項。

3、我校有一整套較為完善的教學設施。如:高標準學生機房每天為學生開放;教師多媒體制作室可以方便教師隨時進行課件設計、製作、網上下載資料。

4、領導十分重視教科研,校級領導專人分管,學校設立教科室,每年學校有一定的資金投入用於課題研究工作和電化教學。

四、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1、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及和諧教育思想,以抓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為切入點,促進我鎮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普及與深化,促進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和教學專業化水平的提高,進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及農村國小遠程教育工程的應用效益,使農村國小的優質教育得到協調發展。

2、理論依據

(1)學生的自身發展理論:學生逐步學會運用多元認知能力,強化自我意識,逐步主動、自覺地按照社會發展的方向,協同發展自己的知、情、意、行,並嘗試實現自我價值。

(2)新課程理論: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讓農村孩子受到優質教育。

五、研究目標

1、通過課題研究, 提高學生自主創新學習能力

2、促進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自覺運用信息技術滲透教育,增強教育的魅力。

3、促進教師改變教學行為、徹底改變灌輸式教學方法,全新營造新教學氛圍。

4、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增強教育的魅力、發展學生能力。

六、研究對象

選取我校二至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設班級對比。

七、研究內容

1、運用信息技術,探究具有新、奇、趣的“互動”式導學策略,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性學習興趣。

2、運用信息技術,探究具有豐富教學情景的“互動”式的課堂教學推進策略,培養學生主動進行自主學習的習慣。

4、運用趣味遊戲學生積極參與的互動式課堂學習策略。

5、運用信息技術,探究具有充滿人性化的“互動”式的學習評價策略,促進學生主動進行自我評價。

八、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管理、強化研究意識

1、組建研究小組、形成研究網絡。

課題申報以後,我們就積極組建實驗隊伍,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由馬樹興擔任課題組長,負責研究計劃的制定,過程的管理,研究質量的考核;劉金花、甄恩波等中青年骨幹教師任實驗班老師,負責落實研究計劃,開展研究活動,提供研究信息,總結研究經驗;教科室主任為課題組指導老師,對課題組開展實驗,給予理論與實踐的指導,提供有效的保障。

2、確立實驗班級、明確研究內容。

課題研究報告 篇7

一、 問題的提出

“事實學習”課型是自然學科的重要基礎課。其教學的中心內容是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的事實,包括認識事物的名稱、個體的顯著特徵、認識事物和現象變化的結果、過程。其典型課例有《生活中的靜電現象》、《空氣》、《巖石》、《銅、鐵、鋁》等。在“事實學習”課型中,包含許多基本的科學知識,強調對事物描述的準確、對事物性質的理解、對特徵或變化結果的認識。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看重學生是否掌握了全部的知識,是否記住了事物的特徵或變化的結果,而忽視調查、觀察、設計、實驗、收集數據、探討等活動。教師也往往容易滿足於學生規規矩矩地學,老老實實地記、聽,以致相當多的學生對自然學科不感興趣,甚至厭惡。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改變聽、讀、學、記的教學方法,改變以知識為重點的教學,運用探究的方法實施“事實學習”課型的學習。

二、 探究為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的理論依據

(一)探究教學能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受學習的目的性、學習的成就感、學習中的交往和認識興趣四個因素的影響。其中,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主要的內部動力。依據起因不同,興趣可以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因此,堅持興趣在教學中的作用,就要求自然教學中加強動手“做”科學和體驗探究過程,強調運用探究為中心的方法進行科學教育。

(二)探究教學有充分的理論研究基礎

“事實學習”課型教學中,認識的物體和現象都緊密聯繫着學生周圍的生活。例如青蛙、水、空氣、銅、鐵、鋁、螞蟻、根、葉、四季的的特徵等事物和現象,學生經常接觸到而且十分感興趣。因此,要將這些興趣穩固下來,成為學生深入研究科學的內驅力,就必須通過以探究為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的教學。

三、 以探究為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的教學目標

以探究為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的教學目標框架是以自然事實和現象的知識為載體,以探究過程的操作和體驗為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1.讓學生充分體驗對自然事實探究的過程和樂趣,形成對科學探究的強烈興趣和好學求知的慾望,形成認真細緻、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勇於探究、不斷創新的精神,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培養學生具有對簡單的自然事物和現象進行分析、綜合的能力,初步具有科學探究的能力,瞭解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認識自然事實的形態、構造、性質、變化。

四、 教學策略

(一)精心選擇教學材料的策略

材料是探究的基礎,要設計以探究為中心的教學過程,首先必須精心選擇、準備有結構的材料。所謂材料的結構性是指材料與所要進行的探究活動有密切的聯繫,學生通過對材料的擺弄能揭示自然事實的性質和特徵,體現探究過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例如《電磁鐵(一)》的教學,一位教師選用三套不同的製作電磁鐵線圈的材料:① 用較細的漆包線(沿海版自然教材配套實驗材料);②使用直徑0.6毫米的裸銅線;③ 使用帶絕緣塑料的電話線。教師把三套材料分別用於三個班的教學,其結果是:使用①②套材料,學生製作電磁鐵的時間佔用約20分鐘,探究其性質的時間卻只有短短的幾分鐘,而且製作的電磁鐵效果也不理想。使用第三套材料製作線圈,僅花不到5分鐘的時間,留給學生用於探究其性質的時間充裕,探究的氣氛熱烈,而且實驗效果明顯,有助於學生髮現電磁鐵的性質。有此可見,第三套材料體現了材料的結構性和合理性,適合學生的探究。

(二)指導探究的策略

以探究為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中,要求給學生一個靈活、自由的空間讓其充分探究,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發展。有經驗的老師總是密切觀察學生的探究活動,從中發現學生探究過程遇到的困難,適時給予精心啟發、有效指導。

1.精心誘導,激發探索的動機

教育心理學認為:需要指向某一具體對象,產生達到目的的慾望時就形成了探索的動機。因此,利用矛盾懸念或趣味活動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活動中,可以有效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形成探索的動機。例如在教學《葉子》一課,學生對幾乎每天都能見到的樹葉非常熟悉,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能吸引學生。然而,知識的興趣並不是一下就能看到的,其源泉是藏在深處的。教師可以佈置孩子們課前收集校園的各種樹葉,上課時通過“給樹葉找媽媽”的遊戲,就可以把孩子們的興趣吸引到葉子的不同形狀上來,並引導學生説出各自的理由。通過老師的精心誘導,孩子們瞭解、探索、思考的慾望隨之就被激發起來了。

2.指導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

社會資訊和信息技術發展,使人們越來越感到掌握學習的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良好的方法使人們更能發揮自身的潛力。而在科學研究中,評價人的科學素質高低的標準應該是能否提出新的問題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因此,擔負科學啟蒙教育任務的自然課,必須滲透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淺顯的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其中包括:① 分析與綜合的方法。研究某一自然事物時,一般可以先整體瞭解,然後將整體分成多個組成部分進行探究,最後再綜合認識,即按整體à部分à整體的過程分析綜合學習。例如《魚》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收集有關魚類的資料、圖片,在課前讓學生閲讀有關資料。課堂上讓學生觀察魚身體的組成,提出疑問,設計實驗,對魚各部分器官的作用進行探究認識,總結出魚類的共同特徵。最後可以將自己探究的結論和收集的材料彙編、裝訂成為資料保存。② 比較與分類的方法。例如《各種各樣的根》一課中認識直根與鬚根,可以通過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再分類。③ 觀察與實驗的方法。例如用按順序的方法、對比的方法觀察,用對比或模擬的方法實驗等。另外,還應滲透數學分析、抽象與概括等探究的方法的運用。

3、恰當的評價

每一個探究活動,都是學生積極學習的具體體現。對探究活動的評價應遵循兩個原則:①保護積極性原則。對學生參與的態度、情感和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倡導堅持不懈、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② 重過程評價的原則。不簡單以成果、結論肯定或否定每一個探索者。過程的體驗、過程的實施方法和操作是評價的重要取向。

課題研究報告 篇8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正在成為當前我國信息技術教育乃至整個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也都是逐漸將信息技術教育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們英語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等來輔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有機 “地融入到國小英語學科教學中,以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對基礎教育所產生的促進和變革作用,對學校和教師實施新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創新地運用信息技術成為教師實施新課程的重要素養之一。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國小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來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與國小英語教學進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新的課程觀讓我們重新審視延續多年的教學觀、質量觀、發展觀、人才觀,深刻影響着教師長期習慣的教學行為。同時隨着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 對學校教育教學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無論是宏觀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還是微觀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最終都在因之而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體現了在保證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思想,必將成為教育改革的着力點和發展方向。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通過“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課題的研究,我們力求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共同推進,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增強師生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進的教育技術,促進教與學的革命。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方向,怎樣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有效將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其應用價值是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與國小英語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同時也讓教師能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讓英語學習更貼近生活。

教師要改變以課件製作、電腦輔助教學即為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整合的片面的教學觀念,努力貫穿開放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尋求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相結合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實現人與機、人與人、課程與信息的高度交互,並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的實現,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真正還給學生,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自主式地學習,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資源中自由發展。

三、課題研究組織分工

負責人:

成 員:國小一級教師(英語)

國小高級教師(語文)

國小高級教師(語文)

學一級教師(數學)

國小一級教師(語文)

國小一級教師(數學)

國小一級教師(數學)

國小一級教師(語文)

分工安排:

課題總負責:

制定課題方案:課題組全體成員,

資料蒐集整理: 課題組全體成員

階段總結:

最終成果總結:課題組全體成員

四、課題研究方法步驟

“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採用綜合運用、文獻研究、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經驗總結等方法。課題組成員帶領教師立足課堂教學實踐,加強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會反思、學會批判,在實踐中邊學習邊總結,一方面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另一方面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把全新的課堂帶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

本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學習相關理論,確定研究課題,組建課題組,制訂相應的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明確分工。瞭解國內外對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學科整合教學研究的現狀,進而認識本課題研究的價值。

2、實施階段。在保定市現代教育技術“”課題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時開展課題的研究工作。分別在2個年級實施課程計劃及學期方案。分析總結階段性教學成果寫出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學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關論文。通過課堂教學、問卷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再次分析、總結教學成果,調整原教學計劃,寫出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相關論文。

3、總結階段。⑴系統整理過程資料,總結研究經驗、成果,形成論文。⑵教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 ⑶撰寫課題研究報告;並申請結項。

五、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經過一年的認真學習,努力實踐,我們的課題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師生信息技術素養得到有效的發展提高,會應用計算機等工具進行信息收集、處理,絕大多數教師能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將計算機作為自己教和學生學的工具,學生的信息素養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2、教師通過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進行教學,使得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有了新的變化,學生的主體特徵凸現,動手慾望加大,創新意識增強,達到較之以往更高的學習水平。

3、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初步構建了符合我校學情的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

4、通過課題研究,鍛鍊了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學校湧現出了一批信息技術運用比較熟練的師生羣體,如在我鎮總校擔任現代教育技術組長的張海遷老師等,有在安新縣文體教育局舉辦的文字錄入比賽中獲獎的楊子軒季明偉等學生。

5、通過課題實驗,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和能力都得到加強,新的課程觀、質量觀、教學觀逐步形成。廣大教師認真總結自己在實驗中的心得體會,撰寫的論文分別在各級各類雜誌上發表或評比中獲獎。

6、課題研究的開展,促進了教師改變長期習慣的教學行為,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讓課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證了學校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

六、課題研究的特色及價值

從宏觀上講,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必然會帶動教育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改革。從微觀上看,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可為我們教與學構建新的平台。因為網絡的交互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計算機的超文本性可實現課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體的外部刺激多樣性容易激活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師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將知識的表達多媒體化,利用信息技術,既可以構建個別化學習環境,也可以營造協作化學習氛圍。信息技術教育與國小英語課程的整合,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是提高英語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力求凸現信息技術和網絡的顯著特點,在互動化、網絡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從目前情況看,要真正把計算機網絡技術融合到國小英語的教學中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教學改革任務。我們首先狠抓教師教育理論的學習,立足於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其次是培養骨幹,建設隊伍;再則就是選擇帶頭教師,力爭以點帶面。在實驗中,我們力求突出信息技術的特點,圍繞教學內容的難點,尋找整合實驗的關鍵點。

七、我們的反思

1.要有課程改革的大視野

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必須要有課程改革的大視野,必須要以實現課程改革目標為目的。也就是説,整合是在課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進行的。

2.要有全體師生的高素養

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很大程度取決於師生的信息素養,因此,要從教師培訓機制、學校課程設置、人員經費投入等方面進行改革,切實扭轉不利局面,為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對每一個教師而言,在保持和發揚朗讀、演講、板書、繪畫等傳統的教學基本功的基礎上,應當隨着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學習新的技能和方法。如蒐集、篩選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課程要素、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等等。

八、未來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們還決心在下階段進一步深化研究。學校的校園整體改造已正式啟動,在不久的將來,當新的“三機一幕”進入教室後,教師和學生的學習將會向更高層次開展。

1、加快校園網絡環境的建設。

在校園整體改造中,學校將建成一流的網絡設施,學校將繼續投入較大的人力和物力來建設學校的網絡環境。除了硬件建設外,學校將完善已經建立的國小英語教學資源庫,開發學校網絡教學平台。

2、加強對教師網絡信息技術的培訓

首先是積極、認真參加上級培訓,加強管理,加強考核;其次是繼續進行校級培訓,要求四十週歲以下的老師都要較為熟練的掌握信息技術,堅持每年進行電教使用的活動,並不斷豐富內容。

3、繼續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利用網絡學習有機的結合起來,將研究課所探索的教學模式不斷擴大,應用於平時的常規課教學,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在網絡環境下得到進一步的開展。

我們堅信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在各位專家的引領下,在兄弟學校的幫助下,我們的思路一定會越來越清晰,我們南地國小的科研之路也一定會越走越寬廣。以上就是我們要報告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