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內涵及其哲學意藴

又到畢業季了,大家的論文準備的怎麼樣了,下文是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內涵及其哲學意藴,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內涵及其哲學意藴

一、生態文明與農民意識的關係

1.生態文明的建設的基礎是提高農民意識。一是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根本上轉變農民意識。我國是農業大國,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需要國家經濟政策的推動,更需要我國廣大農民從意識上的支持,只有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提高了,我國的大部分企業內部生態文明建設會隨着提高。二是農民意識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長期健康的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因素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有一定的作用,但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依賴於國家利用經濟因素不斷刺激就可以有效的。

2.生態文明是農民意識建設的新內涵。

(1)在全社會環境道德達成共識,生態文化、生態意識成為大眾的主導文化意識。人們對自然的價值有明確的認識,確立符合自然生態原則的價值需求、價值規範和價值目標,環境道德信念、環境道德態度和環境倫理規範內化為民眾的社會心理、思想意識和思維方式並逐漸形成自覺的保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2)社會產業結構發生根本變革,主導產業由原來以高能耗、高污染為特徵的高新技術產業羣轉變為以物質的封閉循環和能量梯級利用為特徵的生態工業產業羣。生產過程的生態化能夠為產業結構形成物質循環架設“增鏈和補鏈環節”,併為生產生態條件裝備廢棄物回收和處理場。產業結構和生產過程的生態化轉向需要在政府優惠政策和市場機制的雙重保證下才能良好地運轉,也只有這樣,生態工業產業羣經濟和生態效益才能達到雙贏。

(3)生態化滲透到社會結構中,環境影響評價和公眾參與環境決策成享:種社會建制。諸如在社會政策上考慮如何組織好經濟,以便協調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國公民參與重大環境決策,既成為政府指導和監督職能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成為家喻户曉的公民應當和自覺行使的公共權力。

二、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內涵

1.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含義。當工業文明的煙霧覆蓋了藍色的天空,在經歷了高速的經濟發展之後,越來越多的人承認,他們是在道路上與自然異化。這種異化帶來的不僅是經濟增長放緩或停滯,也帶來的焦慮和沮喪的人的快速增長。異化和焦慮,使得人們重新深思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找到一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維行為模式。這種模式是農民生態文明意識。

2.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內容。農民生態文明意識是與傳統的“社會教育”的不同,是一種新的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它引導人們重新認識在生物圈中位置,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主張在追求健康生活、豐富的生產成果的同時,應努力保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以教育人們對待自然,對待一切。人類社會生態學的發展趨勢要求我們要加強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觀念,特別是教育和社會環保意識的元素,這已成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和農民整體素質的基本知識結構,成為一種社會意識和社會質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哲學意藴

1.和諧發展的核心理念。在生態文明的基礎上,生態環境自然的整體思想,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關係,共生意識。因此,對人性的改造有個限度,超過這個限額將導致生命支持系統的破壞,因此,需要在可以承受的生態系統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限制人類活動的限制。

2.文明合理的價值觀。生態文明的價值是人與自然,自己的行為、功能、效果和重要性的總體評價結果的性質和作用之間的關係。生態文明值是全面發展的人是一種更合理,更有益的思想從本質上指導,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價值判斷,並引導一個人,一個社會組,甚至整個人類的行為對制定原則,標準的生態文明。

3.跨學科性的結構體系。

(1)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人格情操,自覺地把尊重人、尊重其他生命放在首位,這是人類文明發展到生態文明階段的必定要求。

(2)轉換對待自然及人與自然關係的思維方式,尊重自然的內在價值,是生態文明賦予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所在。而要實現人的豐富的全面的發展從而成為符合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新人,就必須做到:一是使人擺脱對自然的貪慾,自覺地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幸福觀,確立“最大的愉悦是合理的創新而不是無限的消費”以及“消費不該沒有一個歸宿”的信念;二是確立人與自然的平等原則。這種社會建構將激勵新人的魍造,進而對社會新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且直接的推動作用。

總之,論在什麼場合下,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的調整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協調,都應當以相對“弱”的一面為尺度,這是在人之外實現了的人的價值,是“以人為本”的生態表達式。

上文是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內涵及其哲學意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