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樂教學研究開題報告

音樂課程是高校教育的組成部分和必修學科,改革開放以來日益受到重視並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音樂課程依然是整個高校教育中的薄弱環節,離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難以跟上新世紀社會經濟和教育發展的步伐。如何加強音樂教育自身的建設,完善音樂課程體系,已成為擺在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和緊迫的課題。

高校音樂教學研究開題報告

一、音樂課程概述

高校音樂教育課程一直以來是我國高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並逐漸建立起相應的音樂課程體系。這種課程體系對於中國音樂教育走上系統化、規範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才。儘管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進行了多次課程改革,但總體框架並沒有大的改變。面對新世紀音樂課程標準的實施,這種以分科設置為主流的學科課程體系已不適應新時期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要求。

二、音樂課教學對象

作為音樂專業課的教學對象自然是音樂系的學生,在開設音樂課之前,這些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包括識譜、樂理知識、簡單的曲式理論知識等等;瞭解了很多的音樂家及其音樂故事;至少掌握了一門樂器的演奏基礎技能和歌唱發生方法了,這給他們的音樂課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是,這些學生又有着相對豐富的歷史、政治、文學知識,從目前的普遍情況來看,這類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和創造力相對於音樂非專業學生更強一些,這對他們深刻的欣賞和理解音樂又有很大的幫助;而非音樂專業的學生選修音樂課的目的不是讓音樂成為他們的職業,只是想通過這個課程來提高音自身的樂審美能力,擁有更好的藝術修養。隨着一些較深奧的專業知識的學習,他們的興趣便悄然減退。所以,非音樂專業音樂課的教學一定要遵從授課對象的特點進行教學,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考慮音樂欣賞課內容的選擇和設置,儘量避免非音樂專業音樂課教學的隨意性和不規範性,只有這樣,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音樂課教學目標

音樂課作為專業必修課程和非專業選修課程時,在教學目標上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異,應根據實際的教學對象來制定教學目標,才是切實可行的。作為非音樂專業的學生學習的音樂課程應該是以審美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要能通過這個課程來開拓大學生的音樂文化背景,使他們喜愛音樂、感受音樂、樂在音樂,通過對音樂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提高審美境界,拓展知識結構,陶冶情操,活躍思維、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等等,所以開設非音樂專業學生選修的音賞課程應注重情感欣賞,讓學生能夠充分享受音樂創造的美,讓學生可以在一種美的環境中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從而逐步完善其人格品質,達到個性全面健康發展的目的。在進行音樂專業課教學和非音樂專業課教學之前,一定要明確不同的教學目標,並依據各自教學目標的特點來安排教學內容,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音樂課師資

高校的音樂系擁有一大批專業的音樂教師,其中不乏一些優秀的、業務能力強、專業知識技能過硬的教師,師資力量應該是比較雄厚的。學校根據其具體情況,安排這些老師擔任音樂課的教學,理論上來説應該是完全可以勝任的,但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大部分的老師是在音樂的某一方面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技能以及與此相關的系統的教學方法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比如一位音樂專業中西音樂史課程的教師或者一位器樂教師又或者一位聲樂教師,教授其專業課程得心應手,教學成績有目共睹。可是要上出一堂精彩的音樂課對這些老師來説,卻不是那麼輕鬆自如了。音樂課的內容相當豐富,對教師的要求更多的是在知識、技能的廣度上。高質量的音賞課,更不可或缺的是教師對課程的飽滿情緒,積極的狀態,全身心的投入。課堂上,教師起着控制場面、調動氣氛的作用,一堂形式新穎、充滿熱情的課更能吸引學生的目光。教師還應有意識的根據當前的教學環境和教學目的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和方式方法,實驗新的教學模式,總結教學經驗,對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多思考,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加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這樣才能讓音樂欣的教學活動更加生動精彩。

五、音樂課改革

首先,在音樂課中運用現代聲光音像技術,豐富教學模式和手段。音樂課上,聆聽是最主要的教學方式,學生是通過聽覺來接受知識的。在傳統教學中,一般都只是聽,單調的教學模式很容易使學生漸漸失去最初的學習興趣。現代聲光音像技術應用於音樂課的教學,給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起到了很大的輔助和推動作用。在傳統音樂課的教學中,有時學生很難直接感知老師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而通過現代化的聲光音像技術可以得到清晰的展示,克服了傳統教學在時空、地域上的限制,讓學生耳聞目睹,猶如身臨其境,使其獲得更全面、豐富、深刻的審美體驗。高校音樂課的內容設置也應做到“與時俱進”。傳統的音樂專業課程內容都是一些經典的世界名作,掌握對於這些作品的分析、理解、再度創作是必須的,但是也應看到,流行音樂、爵士音樂等多元化的音樂正在大量的充斥、豐富着音樂活動。

其次,使音樂藝術的特殊性和音樂教育規律的統一。音樂藝術從本質上説就是一種實踐,音樂的教學也就是一種藝術實踐的教學,所以音樂教育應重視實踐性,以藝術實踐作為主要教學形式和內容。音樂實踐又是一個塑造音樂形象的過程,音樂的藝術性只有在技巧與藝術修養的有機統一中才能體現出來,故音樂教育是一種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的審美教育。音樂具有終生性和社會性,音樂是人的精神產物,潛移默化地表達思想感情,具有無限的潛能。

讓欣賞課走出課堂,充分體現音樂多元化特徵。目前的音樂課由於現代化教學設備的進入,已具備可聽可看的特點,但是課堂上再好的音頻視頻效果往往也無法代替現場觀賞能給予內心的震撼和衝擊,所以,如果條件允許,大可以讓音樂課走進音樂廳,讓學生可以細細的聆聽現代音樂大師再次演繹的經典名作,又或是最新的時代力作。

最後,做好多元化音樂教育與中國音樂教育的統一。音樂教育要充分體現音樂多元化特徵,這是由高校生適應未來各級各類學校音樂教育教學任務需要而確定的,也是由高校生應具備在未來不斷變化的社會中所應有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而決定的。“如果在未來新世紀裏中國人也將走向世界,參與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麼,多元化音樂教育的課程安排,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樂文化,東西方音樂體系及文化價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對話的條件下,應本着相互尊重、相互瞭解、相互認知的原則,改變以往以西方音樂為主、中國音樂為輔的音樂教育狀況,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國音樂理論體系為基礎,進行音樂教育改革,建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課程與教材的建設。所以,音樂學科的課程體系應大力強化中國音樂的課程內容,摒棄多年的重西輕中,即重視西方音樂,輕視中國傳統音樂的做法和以西否中的錯誤觀念。

總之,新世紀是更加註重人才素質的世紀。使每個人都能成為具有審美理想、審美需求、審美能力的人,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也是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我們必須改革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科學合理地設置音樂課程,重視音樂教師的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使之通過對高校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推動,我國音樂教育事業才能有強大的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劉建濤.高校音樂課程改革需適應社會發展的探討[j].科技風,XX.10.

[2]孟凡虹.高校音樂教育調整教師培養方式初探[j].中國音樂教育,XX.12.

[3]陳榕.試論高校音樂新課程的審美要素[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XX.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