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娛樂化現象研究開題報告

一、 選題意義

新聞娛樂化現象研究開題報告

1、 理論意義

在我國新聞界,日益明顯的新聞娛樂化趨向已形成一種潮流,大有左右新聞傳媒之勢。有人對此持反對意見,將新聞娛樂化視為洪水猛獸,認為新聞的娛樂化必將導致媒介的庸俗化; 也有人完全贊同,將新聞娛樂化看作爭取受眾和市場的法寶。應該如何看待當前愈演愈烈的新聞娛樂化現象?這需要我們深入用傳播學的研究方法來分析它的成因和利弊,從而正確地認識這一現象,處理好新聞與娛樂的關係

2、 現實意義

對新聞娛樂化傾向的影響,可以説國內學者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人對新聞娛樂化持反對意見,視其為洪水猛獸,認為新聞娛樂化將導致傳媒流於庸俗,最終使傳媒的權威下降、公信力喪失,甚至危害社會風氣。而有的人則將新聞娛樂化當作爭取受眾和市場的法寶。有的人認為新聞娛樂化有利又有弊,既要杜絕其負面影響,又要充分發揮其優勢。]新聞娛樂化已經成為中國的新聞傳播業界的寵兒,這一現象之所以會在中國成為一種時尚,不單是步世界傳媒發展之後塵。中國新聞娛樂化現象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二、 論文綜述

1、 理論的淵源及演進過程

目前,我國理論界對新聞娛樂化無簡單明確的定義,一般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來加以闡述:內容上,偏向軟新聞(西方媒介稱之為大眾新聞)或盡力使硬新聞軟化。其表徵是減少嚴肅新聞的比例,將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帶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災害事件、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軟性內容作為新聞的重點,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形式上,強調故事性、情節性,從最初強調新聞寫作中適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強貼近性,衍變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強化事件的戲劇懸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聞故事化、新聞文學化道路。以上闡述強調了新聞娛樂化現象的三點特徵:一是內容上注重軟性新聞,二是挖掘硬新聞中的娛樂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強調吸引力。

從新聞的傳播功能這個角度來看,新聞娛樂化是對新聞提供娛樂的功能的異化,即:它放大了娛樂新聞在整個媒介新聞中的地位,放大了新聞價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離了新聞娛樂功能的初衷。在新聞娛樂化中,娛樂、迎合受眾是其主要宗旨,新聞在給受眾傳送愉悦的同時,不可避免也製造出着低俗的、色情的、暴力的信息垃圾、引導着消費的、享樂的生活潮流。新聞娛樂化使新聞已不再重視客觀冷靜的報道,而重在傳達一種感官上的娛樂體驗:或輕鬆、或驚險、或奇異。

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新聞娛樂化現象在大眾媒介中日漸興盛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從報紙到電視、從廣播到網絡,娛樂成為一個出現頻率越來越高的詞語,而一切與娛樂有關的的節目,也成為各大媒體爭相開發的重點。從內容上看主要有:社會新聞的低俗化、

娛樂新聞的明星化、體育新聞的情色化;而從形式上來看主要有:新聞標題的煽情化、新聞敍述方式的故事化。然而,透過紛繁熱鬧的娛樂化的表面現象,隱藏其後的深刻的社會根源卻是我最終追尋的目標。下面將從經濟層面、政治層面、文化層面及受眾層面來具體分析新聞娛樂化現象的成因。

從經濟層面上來看:大眾媒介對經濟利益的追逐是新聞娛樂化現象產生的原動力。經濟的變革必然影響甚至決定媒介的發展,雖然迄今為止我國媒介基本上仍然受政府控制,但媒介作為在經濟上自主經營的單位實體已是不爭的事實。面對當前來勢洶湧的市場化浪潮,無論操作方式、運營模式還是編輯方針等,我國媒介都不同程度地突現出了商業化取向,表現在媒介內容上則是娛樂化傾向的強化,其中最深刻也是最具有爭議性的便是新聞娛樂化的潮流。 首先,經濟壓力促使傳媒走新聞娛樂化道路。我國媒體的市場化進程是隨着經濟改革的深入而推進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分批對傳媒斷乳,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照章納税,財政不給補貼的新體制,傳媒在各種成本上漲、財政補貼驟減的情況下被真正推向了市場,廣告收入成為傳媒的主要經濟收入。這一時期,媒體規模急劇擴大,媒體競爭激烈,從1996年以來,除個別晚報外,各種媒介都有廣告吃不飽的現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誘人的市場利益的驅動下,一些媒介在內容上和經營上的商業化傾向就不可避免出現,媒介商業化的發展導致了傳播者對獲利性比對文化質量更加重視。大眾傳媒要贏利,必須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力,以換取廣告融資。作為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現代媒體,它的產品生產和銷售同樣執行着經濟學中的大數法則(law of large number)和通用法則,即什麼商品最好銷,消費羣最大,就生產什麼;哪些商品投入小產出大,就着力經營哪些商品(新聞)。新聞雖然不是商品,但它具有商品性這一點卻是毫無疑問的。大眾傳媒究竟以什麼樣的新聞吸引大數的受眾,讓產品易於銷售從而提升廣告經營呢?最可靠的辦法就是假設受眾的智能有限,喜歡娛樂,而對深入探討任何課題不感興趣。由此可見,新聞傳播者較有把握吸引大多數受眾的法寶就是:傳播智力要求低但娛樂性強的新聞。於是,新聞界就產生了自己的格雷沙姆法則,即經濟領域中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變種在爭奪受眾的競逐中,出現誹謗性醜聞和煽情新聞驅逐嚴肅新聞的傾向。

其次,娛樂經濟的影響,也使新聞滑向娛樂化方向。

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曾説,人類在完成了維持和延續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後,尚有剩餘的精力存在,這種剩餘精力的釋放,主要是娛樂。而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大多數人都能逐漸享受到生產勞動與娛樂休閒的雙重待遇。尤其是今天,娛樂的高速發展,更使市場上的產品和服務相應地提供娛樂功能或與娛樂活動相結合,從而形成娛樂經濟。(沃爾夫語)不管我們有沒有意識到,事實上,現在我們已經踏進娛樂經濟時代的門檻了。正如管理顧問大師湯姆;彼得斯所説的:每個人都活在娛樂事業中的説法,一點也不誇張。據美國學者預測,休閒、娛樂活動、旅遊業將成為下一個席捲全球的經濟大潮。尤其以傳媒為核心的文化娛樂產業,更成為21世紀令人眩目的暴利產業,受此影響,新聞出現娛樂化潮流的現象,亦是意料之中的。

從受眾層面上來看:受眾的心理本質要求,為新聞娛樂化的產生提供了需求經濟富足的現代社會,娛樂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在心理上,人們追求一種工作之餘的全身心的放鬆,青睞拳頭+枕頭+噱頭式的程序化文本克隆出的精神鴉片;在行為上,表現出常人怎麼享樂,我就怎麼享樂;常人怎樣判斷,我就怎樣判斷的傾向。具有娛樂化色彩的新聞,由於它的有趣性、刺激性,很容易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主題,之後,從眾心理將導致更

多的人在無意識中去大眾媒介中尋找類似的新聞閲聽,從而促進新聞娛樂化的盛行。cbs的王牌主持丹拉瑟提出的著名的後院籬笆原則 (back-fence principle),就從某一側面反映了這一點。按照拉瑟的解釋,就是設想一天結束的時候,兩位家庭主婦倚在後院的籬笆上聊天討論的新聞。例如20世紀 80年代有三大新聞事件:英阿福克蘭羣島之戰、中東戰爭和英國黛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那麼人們會趨向於談論哪件事呢?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當然是輕鬆有趣的皇太子話題。為此,拉瑟認為媒介應多報道皇太子的新聞,理由就是後院籬笆原則。而前幾年台灣白曉燕被綁架撕票案及香港陳健康事件,除了媒介不道德地介入外,人們在從眾心理作用下對此事的關注甚至參與,在事情的惡化或演化進程也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前者如一羣不怕死愛看熱鬧的現場觀眾的介入,妨礙了現場警務人員的救援工作,後者如有正義的民間團體出來呼籲市民罷看有關電視節目、罷買有關報紙,結果只有寥寥一小部分人響應。相比之下,卻有幾十萬人仍然收看那些電視節目與買報紙追看香港版?真人秀?。反過來,受眾的這種從眾行為與心理,又進一步刺激了媒介對此事的報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一方面是受眾有接受娛樂化新聞的深層心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在從眾心理的支配下,受眾對娛樂化新聞的接受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當娛樂化新聞成為一種時尚之後,它的泛濫就是一種宿命。

從政治層面上來看:官方意志的默許是新聞娛樂化現象能夠持續存在的現實條件娛樂作為最普遍的傳播產品類別,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同時因為它不挑戰現存社會制度的遊戲規則,因此有其生存的政治空間,而且對社會融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