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方言中的人稱代詞——恁》開題報告的範文

選題價值:

《郯城方言中的人稱代詞——恁》開題報告的範文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必然帶有社會時代環境和社會普遍心理影響的烙印。“恁”作為人稱代詞,在郯城方言裏,它卻有着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時代特徵,鮮明的體現着郯城的民俗文化心理和社會歷史狀況,這為我們提供了描寫的必要性。

英國哈特曼(man)和斯托特(k)在《語言與語言學詞典》的“詞源學”條下説,“指對詞的來源與歷史以及對詞的意義及形式的變化(包括向其他語言藉詞)所做的研究。”這是説,探索一個詞的來源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考證詞的來源;二是研究詞在使用中的變化;三是查考藉詞。

我國對於詞源的探究即“國小”歷史悠久,著作頗豐:《爾雅》講詞義,《説文解字》講字的本義,揚雄的《方言》講方言詞彙和藉詞,漢代劉熙的《釋名》則用聲訓解釋詞的得名由來……這些著作在現代漢語研究中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究一個詞的來源,考察它的發展演變歷史,求證它的轉借情況,對於我們深入地理解這個詞的意義,掌握它的用法,預測它的發展趨勢,並藉以把握漢語本身的規律,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

漢語人稱代詞“恁”最早出現在金人諸宮調中。清代學者徐渭在《南詞敍錄》中説“你每二字合呼為恁”,這是對人稱代詞“恁”的來源的首次探索。之後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或深或淺的考證與研究,大致同意“合音説”,但卻多把“恁”看作“您”的異體字,繼而把考證與研究的焦點放在了“您”字上,割斷了對“恁”的來源的探討。據本文作者初步瞭解,郯城方言和贛榆話中只有“恁”而沒有“您”,這一現象讓作者想到“恁”作人稱代詞時獨立存在的可能性。正是這種可能性,支撐了這篇論文的深入描寫與調查研究。

前人研究成果:

①清代學者徐渭主張“你每二字合呼為恁”;

②呂叔湘先生認為“恁”是“您”的異體字,而“您”“為你老(=你老人家)的合音”,也就是説,“恁”最先是作為第二人稱單數敬稱出現的;

③張惠英先生認為“恁”是“你們”的合音,而“恁”作為第二人稱單數及敬稱,是因為它與北京話的第二人稱單數及敬稱“您”同音而相混;

④廣西師範大學的李嬋婷指出“恁”主要用作指示代詞,用作人稱代詞時,最初只具有複數及單數領格的用法,因而同意“合音説”;

⑤在詞源研究的方法方面,陳寅恪先生主張“然語根之學實一比較語言學之學……必須再詳考與中國語同系諸語言,如西@#$%#$$$#藏、緬甸語之類,則其推測之途徑及證據,更為完備”(《沈兼士學術文集》183頁《陳寅恪先生來書》);劉又辛先生主張“研究漢語詞源,文字學是基礎,音韻學是工具,訓詁學是核心,這三門學科缺一不可”(劉又辛《漢語詞源研究》(第一輯))。

個人研究突破口及難點:

早在宋代,王聖美、戴侗等人就注意到了形聲字中“聲符有義”的現象,在現代漢字學的理論中,更是承認形聲字的聲旁具有表意的功能。“恁”的聲旁“任”在佛經中是一個敬辭,同時又與“仁”同音,那麼,“恁”會不會也因為聲旁表意而最先用作第二人稱單數的敬稱呢?於是這裏出現了一個矛盾,即單從語音上考慮,“恁”的來源就有了兩種不同的解釋,一個是“你們”合音説,即“恁”最初表複數;另一個是“恁”聲旁表意,即“恁”最初表敬稱。為解決這一矛盾,本文將調查和蒐集儘可能豐富的語料,統計出“恁”的不同義項在使用中的頻率,使用頻率大的義項顯然是它的本義,從而據此考證出“恁”的來源。力求語料的詳盡、真實、全面,因此其蒐集、調查與整理工作將是重難點。

研究計劃:

①深入調查“恁”在郯城方言中的使用情況,並做好記錄;

②調查各大方言區(實際調查或者參考方言志),確定人稱代詞“恁”的使用區域;

③查閲使用人稱代詞“恁”的文學作品,統計出“恁”的用法及各用法的使用頻率;尤其注意以山東方言為背景的《聊齋俚曲集》、《醒世姻緣傳》、《金瓶梅詞話》、《劉知遠諸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