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課題開題報告模板

課題名稱:

微型課題開題報告模板

學生初步小組合作學習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自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小組合作學習"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大"亮點".小組合作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學習方式。但在當前的很多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搞得熱火朝天,但細細分析存在許多誤區。縱觀分析不外乎有以下幾點:1、部分教師盲目的追求,"流行色"、"趕時髦".沒有切合實際,片面追求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對合作學習的理念瞭解不足,理解不全面,很多時候小組活動流於形式,看似"熱熱鬧鬧",其實是一種擺設;往往部分優等生是教師的"寵兒",他們思維活躍,反應靈敏,是教師"導演"下的學習 "主角",大部分學生則是學習的"配角".因而在同一課堂上,優等生往往比中差等生獲得更多的表現機會。有的小組分工不明確,學生顯得手忙腳亂,降低了合作的效果;2、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不確定,僅隨隨便便限於"前後桌",學生之間也沒有明確的分工,導致交流與討論具有隨意性;學生沒有主動學習的能力3、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是生生合作,還是師師合作、師生合作,教師不善於合作交流,勢必也會影響教學效率;4、現實的學習生活中,教師往往偏愛和關注學習好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參與較高,而學習不好的學生或學習缺乏主動性的學生,教學中教師沒有考慮到互補性,在角色安排上缺乏明確的分工。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通過研究,確實改變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動力;

(2)通過研究,使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學會策略性地學習;

(3)通過研究,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學會做學習的主人。

(4)通過該課題研究,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新要求。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理論依據

合作學習成功最為重要的原因即在於它有着非常堅實的理論基礎。王坦對其理論基礎做了簡要的分析,涉及一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社會互賴理論、選擇理論、動機理論、凝聚力理論。

1、社會互賴理論是指當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工作時,靠的是互相團結的力量。相互依靠為個人提供了動力,使他們:(1)互勉,願意做任何促進小組成功的事;(2)互助,力使小組成功;(3)互愛,因為人都喜歡別人幫助自己達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組員之間的接觸。

2、選擇理論認為,青少年學生有四種需要,即歸屬的需要、力量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樂的需要。選擇理論其實就是一種需要滿足理論,認為學校是滿足學生需要的場所,學生只有願意學,才能學得好。

3、動機理論認為,學習動機是藉助於人際交往過程中產生的,其本質體現了一種人際相互作用建立起來的積極的彼此依賴關係。小組成員之間形成"休慼相關"、"榮譽與共"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關係是動機激發的一個重要標誌。

4、凝聚力理論認為,小組建設,小組評議及任務的專門化,不但可以使小組的成員協調工作,而且還使全班作為一個整體發揮整體功能。

四、課題研究價值

對於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改變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同時又為新課程提出的改變學習方式豐富了一定的理論。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1、改變傳統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觀念,樹立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中的主動性學習為核心的教學宗旨,有重點地培養學生與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主動性學習習慣,增強主動意識。

2、根據新課程標準,創立新的教學模式。(1)設置情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所營造的特殊合作、互助的氛圍中,同學們朝夕相處的共同學習與交往中,增進了彼此間的感情交流,培養了彼此間的合作與協作精神。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積極動腦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並進行小組討論,合作學習,體現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2)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創立新的教學模式,聯繫教學內容,把多種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合作成果進行鞏固,合作中的主動性學習能激勵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3)教師在教學中營造出平等、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個性發展,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

3、在實踐活動中,體現自我,發展合作學習能力。(1)讓學生根據要求,選擇合作學習的形式。這樣學生在互相學習中,能夠不斷的學習別人的優點,反省自己的缺點,就有助於進一步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潛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習能力。(2)通過培養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學習小組的組建。首先宣傳發動,然後採用自願組合與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方法,根據平日表現及學習成績把班級20名同學組成4個學習小組,每組4人,使各組總分基本相近,各組選出品學兼優的學生擔任組長,明確組長的職責,同時座位按學習小組編排,4人成"方陣"形,便於討論問題,便於展開活動。各組設計自己的組名,口號,製作成卡片粘貼於教師版面。

2、建立競爭激勵機制。在學習小組之間營造互相競爭的氛圍,組內每人尋找各自的競爭目標,五人擰成一股繩。形成"齊心協力,力爭上游,挑戰自我,永不言棄!"的信念。

3、對小組的成績的變化經常進行分析和對比,每次考試後對一、二、三名的小組分別給予:"三星"、"二星"、"一星"稱號以鼓勵,對進步的小組也給予鼓勵,對落後的小組給予激勵,對全體學生都有促進,進步的小組償到了成功的喜悦,未考好的小組中的未考好的同學會感到對不起本組同學,會暗暗地下決心爭取下次考好,這樣各組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氛圍自然形成。

4、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各組組長自己有學習任務還要幫別人,這種精神要不斷表揚。其實,輔導別人的同時,自己對輔導的知識得到進一步的理解,自已收益更大。對各小組進步特別明顯的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5、運用評價策略,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與管理能力,自主學習評價策略主要是指對學生學習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一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教師、學生或同學之間對學習過程、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對促進學生實現學習目標有調整和指導作用。在學習活動中可以採取各種正規或非正規的評價方法。實驗中,根據年級學生特點,建立相適應的自主學習評價指標體系,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進行較為全面的考查。評價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注重評價學生的自主意識、參與程度、參與能力的增強與提高。如高年級具體的評價指標:1、學習目標明確,有強烈的求知慾,知道學習是自己的責任。2、有不甘落後、自強不息、競爭向前的自信和意志力。3、有積極探索,敢於質疑,創新的精神。4、形成勤于思索、善於思考的優良思維品質。5、能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進行適當的調控。6、能有計劃、有目標的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自覺地支配和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為習慣。7、能積極地參與實踐,善於與他人交流合作。顯然,通過評價策略的科學應用,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表現和學習能力做出評價,這樣不但能使學生之間互相學會客觀的評價自己和他人,在評價過程中逐步完善自我認識、自我教育和自主學習的過程,而且能夠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異,從而修正自己的方法,規範自己的行為,不斷進行自我調節。另外,還要提供機會,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國小生天性活潑開朗,頑皮好動,喜愛集體生活,已具備一定的生活實踐能力。若把這些來自於學生的問題,放回於學生之中,鼓勵他們去自主解決,就一定會鍛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首先我成立學習互助組、採用"輪流值周,人人當班委、當學習組長、當小老師"這一自我教育形式。

6、從方法措施入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自主學法"指導。通過學法指導,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意識地總結和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具體做法是備課中有"學法"設計,上課時有"學法"指導,課後有"學法"總結。實驗中,更要關注那些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僅靠自己還不會進行有效學習,因此對他們進行方法指導尤為重要。實驗時,力爭做到在建構新知識時,教給學生課前預習、查閲資料的方法;在複習時教給學生歸類、整理、綜合性學習的方法;在出現錯誤時教給學生糾正、反思的方法。學習指導方法很多,還可以結合班級實際,靈活運用教法傳授學法。學期末評選"自主學習小主人".條件是:愛學、會學、主動學、有創造性、有毅力、學習效果好、團結協作好等。

7、採用多種教學形式,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努力創設適宜而新穎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參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一是創設專題性自主學習活動的空間。即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在一段時間內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專題性學習活動,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如"成語趣話"、"錯字門診"、"古詩積累"、"佳作賞析"、"即興演講"、"製作課本劇表演"等活動。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學科內容,又充實了學習生活,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又進一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上進心,進而產生"不由自主"的自主學習活動,有助於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二是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訓練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是智力結構的核心,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基礎和關鍵。因此,教學中必須要注重學生各種思維能力的訓練。運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調動學生各種感官來參與接受信息,有利於改變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運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教會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將直觀生動地對學生心理"催化"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