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實踐本位”人才觀

新的時代呼喚新的人才,人才戰略決定發展戰略。着眼新的實踐,創新人才工作,推進偉大事業,是各級黨委政府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

(一)什麼叫人才?現代人才學對人才的解釋是“通過創造性勞動,對社會或社會某方面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的人”。這一解釋既吸取了前人思想成果,也順應了當今時代要求,更加強調人才的實踐能力和實踐價值,實質上就是“實踐本位”的人才觀。

論“實踐本位”人才觀

國以才興,政以才治;小康大業,人才為本。在新世紀新階段,人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所處的地位和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人才是一種生產要素。在今天知識經濟社會,人類智能的發展決定着對物質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財富的創造不再主要依靠簡單的體力勞動,主要靠的是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因此,人才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的生產要素。

人才是一種寶貴資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成長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與一般人相比,人才天生是“少數派”,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人才的稀缺性帶來了全球劇烈的人才爭奪。正因如此,黨中央作出了“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科學判斷。

人才是一種競爭優勢。市場競爭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競爭。抓人才就是抓發展,抓發展必須抓人才。我們要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人才工作,堅持實踐本位抓好人才工作。

1.識別人才的基點是能力。只有堅持實踐本位,才能正確選拔人才。人力與人才的根本差別就是能力差別。因此,識別人才的基點就是看能力大小。人才能力的終極表現是實踐力。實踐是檢驗能力的唯一標準。去年黨中央在《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中指出:黨政人才的評價重在羣眾認可,企業管理人才的評價重在市場和出資人認可,專業技術人才的評價重在社會和業內認可。這“三個認可”歸結起來就是實踐認可,實質上就是強調要重視人才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過程中的能力再造。因此,我們要真正選準有用之才,就必須進一步強化“實踐本位”意識,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科學公正地選拔人才。

2.配置人才的手段是市場。只有堅持實踐本位,才能用準用好人才。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才配置資源的市場化進程加快,促進了人才優化配置。但總的説來,阻滯人才配置市場化的體制障礙還比較多,如原有的經濟體制、所有制結構、身份制度以及城鄉二元分割的影響等。目前,很多地方、很多領域仍然是以行政配置人才為主,行政配置率遠遠高於市場配置率。這種人才配置格局,一方面容易造成人才供需信息不對稱,導致有人沒事做,有事沒人做,浪費人才資源;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人才能力與崗位要求不對稱,不能充分實現人適其崗、事得其人,降低人才使用效益。因此,我們要想使有限的人才資源發揮出更大的效益,就要順應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按照弱化行政配置、強化市場配置的原則,努力消除人才流動的體制障礙,堅決打破人才條塊分割、單位和部門所有制壁壘,突破地域、所有制、身份制度的限制,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實單位用人自主權,加強人才市場建設,真正實現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動,通過提高人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水平,促進人才資源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的整體功能。

3.生長人才的沃土是社會。只有堅持實踐本位,才能造就優秀人才。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的社會性決定了人才成長必須植根於社會。縱觀古今中外優秀人才,並不是純粹靠讀書讀出來的,而是在認識規律、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中培養出來的。人才總是在社會中成長,在實踐中提高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把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成豐富的人才資源,必須堅持實踐本位,憑藉社會這個大熔爐,根據時代需求,創造有利條件,積極引導各方面的人力資源到開發建設的最前沿、重大工程第一線、矛盾集中和條件艱苦的基層崗位去經受磨鍊,讓他們通過社會環境的薰陶、大風大浪的洗禮,不斷掌握新知識、積累新經驗、增長新本領。

4.使用人才的舞台是事業。只有堅持實踐本位,才能吸引集聚人才。對於人才來説,事業是最大的磁場。哪裏成就事業的條件最優越,人才就會向哪裏集聚。事業需要人才,人才選擇事業。面對當前這種激烈的人才爭奪態勢,我們要想構建人才優勢,加快發展進程,就必須堅持實踐本位,順應人才的實際需求,努力營造有利於各類人才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和條件。

(二)實踐顯才幹,實踐出人才。科學選用人才,一定要堅持實踐本位,運用實踐眼光,把握實踐標準。

1.着眼實踐,拓寬選用人才的視野。

選用人才,要有寬廣的眼界。求眼界之寬,“衡才”須不拘一格,“聚才”宜海納百川。選用人才,既要眼睛向“內”,用好本地、本單位的現有人才,又要眼睛向“外”,吸引和招攬外地、外單位的精英;既要眼睛向“下”,從基層各行各業中發現人才,又要眼睛向“上”,延攬高端人才為我所用。

選用人才,要有敏鋭的眼力。發現和識別人才,是一個“剖石為玉、淘沙為金”的過程。慧眼識人,要立足於實踐,在實踐中觀察。

選用人才,要有發展的眼光。選用人才要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人,在實踐中不斷髮現人才的潛質,在實踐中不斷培養人才進步。“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用發展的眼光看人,必須反對憑初始印象“打印記”,用孤立靜止的眼光去度量。

2.着眼實踐,把握選用人才的規律。

充分認識人才成長的內在規律,堅持量才錄用與破格錄用相結合。一方面,人才的整體是有差異性和層次性的,同時人才的個體也是峯谷並存,優點與缺點同在,而且往往是才能越突出,弱點也越明顯。因此,選用人才自古以來都講究“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確保量才錄用,用長避短。另一方面,人才成才有其最佳年齡段。據統計,人才最具創造力的時期是25—45歲,黃金值是37週歲。基於成才黃金年齡規律,我們必須打破選用人才上的論資排輩,破格錄用、大膽使用年輕人才,讓人才在成長的最佳創造期做出最大成績。

充分認識人才開發的基本規律,堅持培養人才與使用人才相結合。在人才開發過程中,培養人才與使用人才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培養人才是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在使用中才能更好地發現和培養人才。只有堅持培養人才與使用人才相結合,加大繼續教育力度,提高人才使用效率,才能讓人才輩出的源泉充分湧流。

充分認識人才價值的市場規律,堅持市場配置與政策引導相結合。現代社會,人才的價值越來越依賴於市場評估、社會認可,傳統的學歷、職級評價體系日益被打破。選用人才必須適應社會變遷中的這一趨勢,遵循市場競爭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人才中的基礎性作用,確保才得其所、才適所用、才盡其用。同樣,我們的人才政策也要適應這一變化,打破人才的條塊分割,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推進人才價值的實現。

3.着眼實踐,更新選用人才的標準。

堅持以能力為依據,勿以學歷論高低。學歷高能力也強的人當然是人才,但決不能説能力強學歷低的人就不是人才。識別人才,選拔人才,檢驗人才,評價人才,都應以能力為依據,特別是應當注重實踐能力。不能在實踐中顯示能力,學歷再高也只能是“兩腳書櫥”。

堅持以貢獻為座標,勿以職稱論短長。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必須注重業績和貢獻,建立科學的社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全面堅持“三認可”原則。要從規範職位分類與職業標準入手,改革人才評價方式,完善人才評價手段,在良莠不齊中發現、甄選出有用的人才。

堅持以發展為導向,勿以資歷論英雄。現代社會在飛躍發展,職務不再是人才的標籤,資歷不再是人才的尺度。安於現狀,今天是人才,明天可能就不被社會認可;自強不息,今天不是人才,明天很可能大有作為。這是人才成長的辯證法。在這個風雲際會的新時代,人人都可以成才。

4.着眼實踐,完善選用人才的機制。

建立以實踐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機制。以實踐為核心培養人才,一方面要善於培養。另一方面,要敢於培養。正如古訓所説:“玉不琢,不成器”、“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建立競爭擇優的人才選拔機制。競爭擇優的目的就是要造成萬馬奔騰的競爭態勢,在“賽馬場”上發現人才,從而形成人才能上能下、能進能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

建立與人才貢獻相適應的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建立向高層次、高技術人才和優秀拔尖人才傾斜的分配激勵機制,對取得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人才實行重獎,真正使一流人才、一流貢獻獲得一流報酬,充分體現人才的知識和創造性勞動的價值,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

5.着眼實踐,優化選用人才的環境。

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積極出台和實施先進的人才政策,發揮政策對人才成長的導向作用。尤其在用人政策上堅持重用德才兼備的人,重獎貢獻突出的人,留住才華出眾的人。

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要鼓勵創造,鼓勵冒尖,堅決反對“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不良風氣;要倡導競爭,包容失敗,弘揚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社會風尚;要強調團結,減少內耗,構建相互支持、共同進步的人際關係;要強化宣傳,把握導向,大力表彰和推介重大創新成果和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才,形成“創業光榮、創新可貴、創造無價”的社會輿論導向。

打造優質的服務環境。切實為各類人才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盡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三)堅持實踐本位,做好人才工作,必須防止選用人才中的錯誤傾向。

1.防止注重數量,忽視質量。人才隊伍應當是數量與質量的有機統一。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我國人才工作的推進,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規模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與此同時,在某些地方、某些領域,注重人才數量,忽視人才質量的問題也日益突顯。如近年來的高校擴招,本科生、碩士乃至博士人數激增,而我國高等教育的承載水平尚未適應這一增長,這些“擴招”出來的高學歷人才質量是不是也打了折扣?人才之所以稱之為人才,關鍵在其“才”,“才”就是質量。注重數量,忽視質量,實不可取。

2.防止注重文憑,忽視能力。把文憑作為篩選人才的一種基礎標準是必要的,但過分看重文憑,忽視能力,其侷限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要看到,我國的教育體制存在重大弊端,從國小到大學的基本特徵是“應試教育”,所以高分低能的現象較為普遍。還要看到,過分強調文憑的重要性,也導致了錢學交易、權學交易和文憑商品化,混文憑成為時尚,甚至連有真才實學的人也被迫混個文憑以提高身份。與國內這種做法相反,發達國家早已走出“唯文憑”的誤區,強調業績和能力導向。

3.防止注重引進,忽視自有。重視人才引進是拓寬用人渠道、激發人才活力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是,選用人才必須走出只有“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和“家花沒有野花香”的誤區。事實上,一方面,引進人才往往成本較高,引進後未必與本地“水土相符”;另一方面,在選用人才上“捨近求遠”、厚外薄內,不僅造成了自有人才資源的浪費,而且堵塞了自有人才的成長途徑,壓抑了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嚴重地還會導致人心渙散、人心思走。留不住人,長遠來看也引不來人。只有堅持引進人才與用好自有人才相結合,防止偏執一端,才能形成集聚人才的磁場效應。

4.防止注重消耗,忽視效益。高消耗和低效益日益成為突出的人才問題。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人才市場上,90%以上的用人單位要求求職者具備大學以上畢業文憑,而2001年《華盛頓郵報》一年的科技類招聘廣告3544個,其中2799個完全沒有任何學歷要求,要求學士學位的僅206個,要求碩士的僅77個。相比之下,我國在人才相對匱乏的背景下造成了何等巨大的人才浪費。有研究表明,高、中、低三級人才的比例一般為1:3:6才合理,現在很多地方人才的高消耗,明顯超出了這一比例,其結果必然導致人才積壓、才無所用,人才錯位、才不盡用。

5.防止注重流動,忽視流向。人才流動是人才價值規律的現實表現。改革開放以來,逐步以市場為配置人才資源的主要手段推動了人才的柔性流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浪費人才、壓制人才、輕視人才等不良現象。但事物總是矛盾的,在人才流動的自由度逐漸擴大的同時,人才的流向日益成為人才工作中的新的突出問題。由於對人才流向問題的忽視,國內優秀人才向國外流動,國企人才向外企流動,西部人才向東部流動,農村優秀人才向城市流動,已成趨勢,造成了人才配置上的結構嚴重失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優化人才流向,關鍵要創新人才觀念,創造吸引人才的條件。要進一步加大事業引才的力度。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現實,也意味着人才將擁有更多的事業發展機會和更大的才能施展空間。堅持人才流動與流向的有機統一,才能真正保證才得其所、才盡其用。

6.防止注重高端,忽視基礎。人才是傑出性和大眾性的統一。重視高端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同時也不能忽視面廣量大、實務型的基礎人才。一方面,高端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決定着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高端人才日益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出重的牽引作用。另一方面,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1%,勞動力佔世界的26%,熟練勞動力佔世界的17.5%。這是巨大的人力資源,其優勢極其顯赫,必須高度重視。這是社會基礎人才之力、社會基礎人才之功。目前,我國7億多就業人口中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僅2000多萬,我國公民具有科學素養的比例僅為1.3%,而美國為6.9%。這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危機。因此,在注重高端人才的同時,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基礎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加快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樹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觀念,以培養人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重點,積極開展創建“學習型機關”、“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區”等活動,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努力營造人人都能成才的社會環境,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四)人是實踐的主體。我們堅持實踐本位,做好人才工作,必須把人才工作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做好人才工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圍繞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好人才工作。

1.要把人才建設和產業建設統一起來。發展要靠人才支撐。產業是發展的載體,找準人才和發展的結合點,關鍵是要把人才建設和產業建設結合起來,圍繞產業發展培養和引進人才。結合常德實際,當前全市工業以培育壯大煙草、鋁材、林紙、建材等11大優勢產業為重點,農業以深入推進“五個百萬畝工程”建設為重點。我們的人才工作就要圍繞這些重點來開展,以人才建設促進產業發展,以產業提升促進人才成長,形成人才和產業的良性互動。高校和職業技術學校要針對這些產業設計教學課程,組織師資力量,開展技術研究,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企業培訓和引進人才要着眼於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和長遠需要,努力培訓和引進有利於提升產業水平、增強產業效益的人才,為產業發展增添後勁。

2.要把人才開發與人力開發統一起來。
把人才開發作為人力開發的重點。人才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開拓者,是先進文化的重要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在發展競爭中,如果我們沒有一大批在市場經濟中善於取勝的經濟人才,我們就會“屢戰屢敗”;在文化競爭中,如果沒有一大批優秀的理論家、藝術家、作家等文化人才,我們就不能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在政治競爭中,如果沒有一大批有本事、靠得住、過得硬的政治人才,我們就難以保證黨的執政地位長期鞏固。我們開發人力資源,要高度重視人才開發,堅持走人才強國、強省、強市之路,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把發現和培養人才作為人力開發的重要任務。人才資源在人力資源中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力資本存量和競爭能力的重要指標。我們要在人力資源開發中重視做好發現和培養人才的工作,以人才資源的增加促進人力資源的提升,加快推進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源的轉變。

把能力建設作為人力開發和人才開發的核心內容。我們抓人力開發和人才開發,必須以能力建設為主題,高度重視人的學識、品德的培養和提高,着力培養人的勤奮、主動和好學的態度,以及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3.要把人才創造和羣眾創造統一起來。
人的創造可分為人才創造和羣眾創造。人才創造和羣眾創造是有機統一、不可或缺的。只重視人才創造,不重視羣眾創造,這樣的創造缺乏支撐力;只重視羣眾創造,不重視人才創造,這樣的創造缺乏突破力。

重視人才創造貴在尊重知識、尊重技術,不斷激發人才的創造活力。人才資源是人力資源中的優異部分,是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稀缺資源。我們要切實重視人才的創造作用,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保障人才的利益分配和待遇落實,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的創造潛能。要把促進發展作為人才創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第一資源與第一要務的有機統一,堅持科學發展觀與科學人才觀的有機統一,充分發揮人才的創造作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進步。

重視羣眾創造貴在尊重勞動、尊重民意,不斷激發羣眾的創造熱情。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要着眼人民利益,切實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有益於社會的勞動,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全社會全民族的勞動熱情,凝聚千百萬人的力量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4.要把人才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起來。

要牢固樹立個人服從社會的價值觀。人是社會的人,人都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之中,不能脱離社會而存在。每一個欲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都要牢固樹立局部服從整體、個人服從社會的觀念,以社會大局為重,以社會價值為先,決不能把個人價值凌駕於社會價值之上。

要牢固樹立服務人民羣眾的價值觀。離開了人民羣眾,人才再有本事、再有價值,也會失去生存的土壤,也會失去個人的價值。我們社會的各類人才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力量,要把實現自己的價值與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緊密結合起來。

要牢固樹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觀。衡量人才價值大小的標準,在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大小。作為人才,就要着眼於擴大社會價值,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掌握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斷研究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鑽研和創新經濟社會發展的辦法和途徑,努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陳志兵)

來源:常德農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