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從小到大不知經歷了多少考試,考完之後就立即對答案,想知道到底答對了沒有,正確的答案是什麼。這些答案都是由出題的老師提供,因此通常稱之為「標準答案」。有時候不免會懷疑這答案的正確性,以及為何我的答案是錯的。但是老師畢竟有他的權威,他説對,就是對的;他説錯,就是錯的。未入學前,父母親是最有權威的,凡是不懂的就去問他,父母親説的就是標準答案。等到入國小之後,老師是最懂的人,他教我們許多事情,這時候如果意見與父母親或別人不同時,就會把老師抬出來説「老師説…」,以表示這是出自權威的人,他所説的就是正確。然後隨着年長,判斷力越來越強,發現父母親説的、老師説的,都可能不是標準答案時,這時候就得靠自己去找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

答案

也許是考試製度的緣故,大多數人已養成習慣,只想趕快知道答案,卻不問這個題目要問的是什麼。然而不管是考試或是現實世界裏,許多的問題背後隱含着一些假設的條件,這些假設條件一但改變了之後,答案也就截然不同。愛因斯坦就曾説:「問對的問題,就等於找到一半的答案」,另外有一句話説:「強有力的答案(解決方法)來自於問對的問題」但是大多數人只是對答案有興趣,而不會深究這個題目在問什麼。這情形就像有一則故事説:有一個人在暗夜的燈光下尋找東西,一位警察走過來問他:你在找什麼?他説他正在找一串鑰匙,警察再問他,你是否在這附近丟了那一串鑰匙,這人回答:不確定,只是這裏燈比較亮,比較容易找!

什麼是「正確的答案」?在某些情況或時空下,某些答案是正確的,但是在不同的情況下,它可能是錯,例如古時候的人都認為我們居住的土地是平的,但是偏偏有人認為它是一個圓形的球。他的想法和當時眾人的想法都不同,因而被視為異類邪説。今天受過教育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人不同意;我們是居住在一個圓形的地球上。但是這樣子的理念是在人類出現在這地球上數千年之後才被接受的。

初學算術時一加一的標準答案是二。就算術而言,這公式是對的:但是就管理來説,這答案就未必正確,例如二個人加起來的產出就未必大於一個人。以算術計算一加一,再加一的和應等於三,但在組織的運作上,其答案可能是「三個和尚沒水喝」。在今天社會上任何一個簡單的問題都可能產生許多不同的答案,全憑每一個人從什麼樣的角度出發去觀看一件事情。

這些年來,從事管理顧問的工作之後,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許多提問題的人都希望顧問可以很快地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但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例如有人問:「目前市面上有那麼多種的ERP(企業資源規劃)套裝的軟件,哪一套較好呢?」這樣的問題就類似問:目前市面上有這麼多種的汽車、鋼琴….,我該選擇哪一個較好呢?我於是請教他,貴公司生產的產品或服務的項目是什麼?一年的營業額有多少?員工、人數有多少?貴公司未來有沒有擴充業務的計畫?短期、長期的目標?公司的願景是什麼?員工普遍的英文能力如何?與國外廠商來往是否頻繁…等。提問題的人一下子也沒想到要求別人回答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的答案之前,自己要先回答更多的問題或提供更多的資料,因為要不是先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最後他就會説你提供的不是他要的所要的答案,例如這套系統太大了,價格太貴了,公司沒有這麼多的預算,不適合他的需要,他要的不是這樣的功能,而是另外一種…等,但是也只有透過雙方這種一問一答對談的方式,才可以協助提出問題者,找到他真正所需要的答案。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主張「認識你自己」是思考最重要的起步,他常常和當時詭辯學派的人辯論。例如當對方認為自己擁有一些知識,瞭解什麼是「真理」或「德行」時,他就用一般日常的語言和思想開始,以一些看似〝無知〞的問題詢問詭辯學派的人,然後一層層地問下去直到對方承認自己瞭解不夠深入,尚有一些不知,才能開始接受知識。這種方式和孔子所説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頗有相似之處。

許多人在提問題之前,已經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他之所以會提出問題,一部分的原因是在求證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若是在已有先入為主的情況下,和別人提供的答案不一致時,他不是放棄別人提供給他不喜歡的答案,就是堅持自己原先的想法是對的。這樣的現象特別容易發生在企業裏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中高階主管身上。而這些身居高層的主管除非先掏空自己原有的想法,使自己迴歸為〝無知〞的狀態,否則是很難接受別人的看法或意見。

現實生活裏有許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例如哲學和宗教探討的基本問題:「人從何處來?」「人死後往何處去?」或是「人生追求的到底是什麼?」這些都是大哉問,在管理上問一家公司「成立的目的是什麼?」「公司的願景是什麼?」「未來要往何處去?」這些問題也是大哉問,但是每家公司的答案肯定都不一樣。但是隻有每個人,每家公司的企業主認真的思考,才會找到自己所要的答案。

很久以前看過一部由希區考克導演的影片「擒兇記」,片中桃樂詩黛(DorisDay)所唱的〝世事難料〞(Whatwillbe,willbe)印象深刻。歌詞裏説「當我是小女孩時,我問我母親長大後我會變得很漂亮,很有錢嗎?母親温柔地告訴我,未來是不可知的,一切都難預料。當我談戀愛時,我問我的甜心,當我們結婚後,是否可以過得很幸福(每天都有彩虹),我的甜心告訴我,未來是不可知的,一切都難預料。當我作了母親,我的兒子問我,長大後會不會變得很英俊,很有錢嗎?我温柔地告訴我的男孩,未來是不可知的,一切都難預料。」

從事顧問工作這些年來,我經常會有個矛盾或衝突。那就是每當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時,我就思考是否應該立即給他一個「標準」的答案或讓他自己去想。現在我採用的方法是讓他先思考一陣子之後,再給他答案。我不確定這樣是不是一個好的方法,也許有人可以針對這個問題給我更好的答案。


上傳日期:2004-07-07
作者/轉載:曾渙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