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管理啟示

其實,現實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是有其生存、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而且 ,萬事萬物的存在並非彼此孤立,而是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的。自然界如此, 經濟社會如此,企業管理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從一種事物的發展變化,推斷出 另一些事物的變化規律,並得到有意的啟示和借鑑。

自然界的管理啟示



有這樣一個故事:智利是位於南美洲安第斯山麓的國家,由於歷史的原 因,一度外債高舉、經濟滯後,連糧食也要依賴進口供應。為了改變這種狀況 ,好管閒事的美國人決定派遣一個農業考察團前往智利,為那裏的人們提供必 要的農業技術指導,以提高當地農業作物生產水平。安第斯山脈盛產馬鈴薯, 幾千年來是智利人的主要食品。但是,經過實地考察後農業專家發現,儘管已 經積累了如此之久的種植經驗,當地的農民好象還沒有發展出現代化的量產技 術。例如,產地位處貧瘠的高地,每塊田地的形狀並不規則,而且佈滿了大石 頭,種植的品種高達十餘種,各品種的馬鈴薯產量不一。收割馬鈴薯時,農民 對於藏在地處偏僻、地形崎嶇的馬鈴薯,並沒有採收,只是任憑它生長,缺乏 完整的收成規劃。



農業考察團認為他們已經發現了問題的根源,而且很容易就針對上述的 問題,提出了農業改良的建議:如果可以挑選高產量的馬鈴薯品種,廣泛改良 種植技術,並重新整理田地,例如除去巨石與雜草,根據科學統計,起碼可以 比過去增加百分之十五的產量,剛好可以彌補智利糧食不足的缺口。

事情似乎解決得很順利,現代科學似乎可以輕易地解決一些自然界的問題。 可是,這種改良的結果卻給當地的農作物產業帶來了近乎毀滅性的災難,糧食 問題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引發了更嚴重的饑荒。因為農業專家短期的觀察 ,並無法與安第斯山脈的農民數千年經驗相比。當專家們只是考慮從作物品種 、土壤條件、種植方法等可控因素方面去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時,卻忽略了( 或者説是沒有觀察到)那些不可控的因素所造成的損害。比如,當地頻頻發生 的、意外的天然災害,春天半夜的凍霜,夏天毛毛蟲的侵害,微菌在馬鈴薯成 形前所從事的破壞,甚至冬天太早來臨,都可能影響到當年的收成。也恰恰是 在這樣嚴酷的自然環境之下,使當地的馬鈴薯必須發展出抵擋災害的能力。所 以農民會在災難後,前往偏僻角落、巨石與雜草間,尋找倖存的馬鈴薯塊莖, 這些馬鈴薯塊莖都是具有相當的抗自然災害能力的品種。雖然當時可能會面臨 糧食不足的窘境,但是明年種植時卻可以種植多品種馬鈴薯,來應付不同情境 的災害。所以多樣化的產品品類,看上去並不科學的收成規劃,農業專家認為 沒有效率的種植方式,卻正是智利農民求生存的變通之道。



生態學稱有效率的農業為“單一收成”(Mono-cropping),也就是減 少農作物品種的種植,透過單一收成,可以保證在短期內有豐富的產量。但是 相對地,也可能會影響長期穩定的收益。一方面,反覆的土地利用,會使土壤 養分枯竭,破壞生態系統內自然循環的涵養,也威脅到原本當地動植物的生存 ;另一方面,“單一收成”固然可以形成很高的短期收益,但同時也降低了對 於環境風險的抵禦能力,一旦出現變化,有可能會對整個生產系統產生毀滅性 的打擊。



正如很多追求永續經營的長壽公司一樣,他們不會只將目標放在短期獲 利最高的產品,而是能夠包容其他開發中的獲利性項目。因為如果只是像美國 農業考察團般只重視單一收成、卻忽視環境的劇烈變動的話,將面臨生存的嚴 苛挑戰。同時,在很多的時候,看上去很合理很科學的傳統習慣方式,往往成 為我們處理現實問題的羈絆。每個企業都有每個企業的特點,每個時期都有每 個時期的現實問題,如果我們試圖用一種“模式”來生搬硬套的話,受到現實 懲罰的只能是我們自己。最後,正因為環境的變化需要我們發展出適應環境變 化的應對能力,所以,一些企業鼓勵員工習慣嘗試“違反本性”的活動,其中 ,3M公司發展的最為徹底。它允許科技人員百分之十五的時間,花在自己所選 擇和主動提出的計劃上,籍由制度上對創新的刺激,讓員工不斷超越自己,就 是企業維持生命活力的原動力。

再來看第二個故事:二十世紀初期的時候,英國鄉村有一套牛奶配送系統, 每天早上將沒有蓋子的牛奶瓶,送達顧客的門口。但是,沒有蓋子的牛奶瓶也 為其他的小動物提供了覓食的便利性。其中,山雀鳥與紅知更鳥就得以不費力 氣享用那些漂浮在奶瓶上的乳脂。經過科學研究發現,這套系統引起了某些動 物進化上的創新效應,鳥類找到更有營養的食物,同時消化系統也進行某種學 習的調適,應付特殊的養分變化。



後來,廠商應顧客的要求,在牛奶瓶上加裝了鋁製封蓋,這個食物通路 就此關閉,一切似乎已經結束。但是到了五十年代初期,研究人員發現,幾乎 所有的山雀鳥都學會了用堅硬的喙刺穿鋁製封蓋的方法,重新開啟了這條食物 通路的大門。而紅知更鳥卻只有少數學會,也沒有擴散到其他的紅知更鳥,在瓶 蓋封裝之後,曾經一度引起紅知更鳥數量的下降。這種現象證實了山雀鳥歷經 組織學習的過程,籍由個體創新的技能,能夠透過社會傳導的力量,傳遞給羣 體成員,以增益族羣對環境的適應力。因此雖同屬鳴禽類,進化程度卻比紅知 更鳥,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動。



根據研究,其實山雀鳥在年幼時期,就開始習慣羣體行動,喜歡以數量 約八到十隻的編隊方式,以一個不變的隊形在鄉間成羣飛行。而紅知更鳥是排 他性較強的鳥類,雄鳥勢力範圍內是不允許其他雄鳥侵入,遭遇威脅之際,才 會發出警告叫聲,彼此沒有太多交流,基本上將其他羣體當成敵對方來看待。 因此,習慣集體行動的山雀鳥彼此學習互助,較彼此採取敵視態度的紅知更鳥 ,更加擁有加速學習的效應,使自己擁有更多生存空間與進化的機會。

就象生物進化一樣,企業管理的發展同樣符合“世代間的學習”(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理論,組織的行為才是企業進化的主要驅動力 。“世代間學習”有三種特性,是促使企業組織加速進化的關鍵因素:



第一、創新(Innovation):有能力根據環境的變化,並充分利用環境 以及現有的資源,改善原有的經營行為,或者創造出新的經營模式與利潤增長 點;



第二、社會傳導(Social Propagation):習慣於團隊活動,善於在團 隊內進行溝通傳播和知識分享,將個體創新技能傳送至羣體,直至發展出具備 更強競爭力和發展能力的整體技能;



第三、流動性(Mobility):具備象生物界“遷徙能力”一樣的變革能 力,一旦失去現有的“奶酪”,馬上有意識有能力四處“遊走”,尋找新的“ 奶酪”或製造“奶酪”的方法——也就是新的、更具挑戰性同時利潤可能更為 豐厚的事業領域。



企業生命決定於創新能力、知識管理與分享能力以及對變革的適應能力 ,為此,一方面,企業應該透過個體與羣體間的成功溝通,進行學習型組織的 加速進化;另一方面,企業應該認識到,人類畢竟不像紅知更鳥具有天生敵對 的宿命,而是完全可以象瑞士教育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研究的那樣來學 習。學習有兩種形態:“吸收”(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 ),前者是學習者在基本能力上,經過學習並吸收後,再加以運用;後者則是 經過信仰、思想、態度等內心結構的改變,是不同於動物的深度學習,足以適 應變動的環境。企業進行調適學習,才能達成新的覺悟與共識,繼而進行深度 分享,然後對環境變遷進行評估,直到做出正確的決策行動——改善抑或是變 革,這才是企業生命進化的活力泉源。

來源:商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