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三無人員”別急着“下海”

“考研越來越難考,工作越來越難找,弄個項目創業去,不是小康也能温飽”,據有關統計,XX年本科畢業生中,選擇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人數佔到總人數的兩成還多,而且人數還在驚人地增長,就業形勢的嚴峻,國家優惠政策,當地税收扶持,網絡、街區等新興平台,都正在催生一支大學生“創業一族”,“被創業”、“我媽媽喊我回家鄉創業”也成為冷幽默色彩的網絡流行語。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於今年7月正式啟動“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對策研究”調研計劃,由該院的國家重點學科資深專家、學者帶隊,20多名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赴江蘇省蘇北、蘇南等地進行實地訪談調研,結果令人驚訝:在有效的XX個研究樣本中,“創業一族”啟動成功率不足三成,成功走向市場化運作的不足兩成,盈利並良性運轉的不足一成!這讓人訝異的“321現象”背後究竟昭示着什麼?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大學生“三無人員”別急着“下海”

一屋不掃,如何能夠贏天下?

“學校答應的承諾不兑現,弄得我們處境尷尬。”本次調研中,某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高明這樣對專家們抱怨。他説,畢業前夕,懷揣着創業夢想,他參加了學校啟動的“大學生創業團隊遴選資助計劃”,和兩位同伴商量起草了計劃書,一路過關斬將,並在首批創業團隊遴選中獲得成功。“意外”的收穫讓三個人興奮不已,打算以此作為人生事業的起點,然而,他們的創業行動至今還停留在那本薄薄的計劃書上,未能真正“試水”。他給出的解釋是,學校先前允諾的啟動資金1萬元已經到位,但是答應提供的創業工作室卻由於種種原因未能交付使用。當調研者問及其有沒有想自己主動聯絡其他地點,比如社會商鋪、網絡營銷、大市場等,或者將自己的“金點子”轉讓,與有條件的企業合作時,窩在家中等消息、已經“失業”兩個月的高明一臉茫然。他認為是由於外部的原因讓他“壯志未酬”,他坦言現在也沒什麼興趣了,準備先找個工作再説。

專家説,困擾高明的其實不是這一間無法兑現的工作室,真正的創業者不會一遇挫就怨天尤人、輕言放棄。調研也證實,僅憑一時衝動和興趣,而缺乏能動(activ e ly )和主觀(p o sitiv e ly )的積極性,這種遊戲心理和惰性心理是導致大學生“創業一族”啟動成功不足三成的重要原因,即使勉強運作了,也在明顯延滯着此後的創業理念實踐、創業資源準備、創業組織管理等諸多環節。

懷揣寶貝,緣何深閨無人識?

去年畢業的無錫大學生王小燕在本科期間就擁有一項兒童步行矯正鞋的國家發明專利,畢業後的一年時間裏,她沒有急於找工作,而是和很多企業聯繫,希望能將這項專利成功孵化,但是看似很有市場前景的項目卻少人問津,只有一家鄉辦廠願意合作,還要先投產才能分紅,小燕考慮再三最終還是拒絕了。該項專利至今“深居閨中”,已在一傢俬企擔任文祕工作的她無奈地説:“説到底,還是沒有資金,不然我可以打廣告,不怕沒人來找我。”

調研顯示,在大學畢業生中,像小燕這樣有着“金點子”的不在少數,但七成以上沒有轉化為可以創造利益的市場產品。孵化“瓶頸”在哪裏?86.5%的受訪者不約而同地回答:“資金”。大學畢業生由於經濟上的不獨立性、資產抵押品的極度缺乏使其難以籌措相對龐大的啟動資金或者銀行貸款,絕大多數創業者將資金籌集渠道只能轉向非常有限的親友,這勢必會影響創業資源走向市場的過程,雖然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已經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和法規,但就目前來看還是覆蓋面狹窄,金額上也是杯水車薪。同時專家也表示,這並不是大學生“創業一族”市場化運作失敗的唯一理由。大學生長期遠離市場氛圍,交際圈子相對狹窄,客觀上難以獲取有價值的前沿信息;單一的知識結構、淺薄的社會閲歷以及關鍵性的創業意識準備,也使其難以察覺到有益的市場以及技術和競爭的時空變化,這些都導致他們與寶貴的機遇擦肩而過。

武功單調,只因專挑同門人?

畢業於某重點大學的凌風是受訪者中相對“成功”的創業者,去年畢業之後,他和3個要好的大學同學開辦了自己的公司,主營數碼產品和網絡維護。由於他們都是計算機專業畢業的,有着共同的愛好和理想,所以公司運營之初就比較順利地打開了市場,但同是理科出身的他們在具體的商務運作中只能從事單一專長的業務項目,只要超出了專業範圍,就顯得捉襟見肘、無法應對,這樣白白浪費了很多機會,流失了很多客户,根本無法拓展新項目。凌風説:“我也想補充一些擅長新項目的新鮮血液,但這必然影響其他合夥人的地位,他們就是不答應。現在公司業務量少了,他們乾脆不來上班了,反正我一個人也能搞定。”

調研發現,諸多大學畢業生的創業實體皆由當初在校時某一比賽或者活動而組成的團隊發展而成,大都由相同或相近專業、地域、性別、知識結構以及從業經驗的人員組成,彼此之間相互熟悉,也配合默契,但是走上市場以後,難免會出現管理學上所説的“人力資源重疊和單一”,不能發揮出成員之間的互補優勢和梯隊優勢。專家指出,這種窘境是大學生“創業一族”所特有的“遺傳病”,應當加以避免。現在包括大學生“挑戰杯”在內的一些大型賽事已經開始要求參賽團隊除了本專業的學生之外還必須有相關多學科的人員加盟,這種規定性已經顯現出優化創業團隊人員組合形式的需求,值得創業的大學生們重視和借鑑。

提前試水,或能提高成功率?

“與大學畢業生倉促‘下海’成功率極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學校就嘗試小規模‘試水’的學生反而日後有可能成功當上老闆。”南師大商學院日前舉行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專題研討會”上,專家給出了這樣的建議。該校商學院院長李晏墅認為,當下大學畢業生屬於在創業心理、創業資金、創業協作方面都匱缺的“三無人員”,按通行法則,如果畢業時只是出於工作難找的動因,就一頭紮下去倉促創業,成功率不足5%。真正有意向創業的同學應該從大二開始準備,先用少量的資金創業,從簡單的事做起。比如父母支持5000元,充分利用課後的時間,先別在乎盈利,關鍵在鍛鍊能力,為畢業後的創業積累經驗與關係脈絡。

據瞭解,針對這一情況,南師大商學院在今年上半年就啟動了“校企合作大學生創業綠色通道”的全新模式,今年暑假期間,已有1300名大學在校生“嚐鮮”這一無風險、高收穫的“大富翁遊戲”平台,該院還正在策劃省內首家“大學生創業聯盟”,讓更多有志於此的學子提前能在實戰中鍛鍊自己的創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