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全:賺錢的商人是天生的

近一段時間,房地產商張寶全頻頻在文化活動中亮相:先是為首屆“中國建築藝術雙年展”拿出一筆“救場”贊助,使“雙年展”得以進行;前不久,設立了“今典環球EVD中國學生短片獎和優秀獎”。在經營上,張寶全也開始越來越多地涉足文化產業,EVD就是他重推的項目。

張寶全:賺錢的商人是天生的

現象之——一流的商人賣標準

EVD,用張寶全的話來説,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比DVD清晰5倍的視聽產品,而且,其碟片無法被盜版。這個被宣傳為張寶全前期注資兩億元、正在全力推動的產業,據説是張寶全在今年夏天僅用了10分鐘時間就談成的合作項目。

合作方是EVD技術專利的擁有者。當然,EVD對張寶全的吸引力絕不僅在於它和電影方面的關聯,張寶全更看中的是它的前景

張寶全稱:“三流的商人賣產品,二流的商人賣技術,一流的商人賣標準。而我拿到的,就是EVD的高清晰數字視聽產品的標準,國家即將把EVD的指標作為行業標準,那麼掌握這個技術專利的我們就等於佔領了整個市場,無論是碟機、碟片,甚至以後的EVD院線,都是相關的產業。”他説,也許5年之後,EVD就是集團最主要的業務。

解讀之——從賣房子到“賣文化”

“我做文化,是因為文化是我的優勢也是我的興趣”

記:你從房地產涉足文化產業,有人説,是因為房地產市場越來越難做了。

張:如果有一天我要是做不了房地產了,那麼至少98%的人也幹不了房地產了。

我做文化產業,是出於公司多元化發展的需要。以前中國沒有房地產市場,所以大家做房地產,都是在一個起點上跑,一開始,誰聰明誰能幹,就能取得優勢。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你要對未來進行考慮,房地產企業多元化其實是個很自然的現象。

記:你的多元化選擇了文化領域,潘石屹好像也在多元化,比如長城腳下的公社,他還要演電影,這也都是文化領域。“賣房子”賣到最後都會轉向“賣文化”嗎?

張:我做文化,是因為文化是我的優勢也是我的興趣。信息文化是支柱產業,而且我有自身優勢,我當然要幹高興又熟悉的事情。其實我從2000年就開始研究數字電影,但是一直沒有把握。今年夏天,當我瞭解到EVD的時候,我發現,它幾乎解決了所有數字電影所沒能解決的問題,而且解決得更好。

記:在多元化經營中,“賣房子”和“賣文化”有什麼不同呢?

張:我提出的觀點是輕鬆多元化。如何輕鬆,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則:儘可能不用現金,儘量多佔有資源。不用現金,用房子做資本,不掏錢就沒有風險。此外,誰佔有資源,誰就佔有市場。我們在亞龍灣的項目就是看重了它得天獨厚的風景資源。

現象之——導演系畢業先下海

1988年,張寶全是以筆試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著名導演謝飛是他的班主任。

上學期間,張寶全替人做“槍手”拍攝了一些影視劇,並完成了一部曾在央視播放的電視劇《中校和他的女兵們》。畢業前夕,他還創作了一個在他看來可以超越當時紅極一時的“《瘋狂的代價》系列電影”的動作片劇本。

張寶全説,本來內蒙古電影廠想用八一廠的攝製批號投資拍攝這部電影,結果兩家都沒能拍成。於是,不願意在電影廠“屈尊”拍攝錄像盒帶的張寶全一氣之下放棄了進入電影廠工作的機會,而是選擇了下海。他説,當時就是“咬牙切齒”地想掙50萬元錢自己投資拍個電影,“那時,謝飛的《本命年》不過投資70萬元,一集電視劇的投資也就是兩萬多元。”

解讀之——明後年打算拍電影

“不再是不幹活就沒有飯吃的時候,才能有個性實現”

記:當你掙到了50萬的時候,你想起了自己拍電影的目標嗎?

張:沒有。在你積累的過程中,你可能都意識不到你已經掙到了50萬,而且,真的到那個時候了,你也不能再停下來説,好了,我掙到50萬了,可以出來拍電影了。如果你停下來,連這個50萬也沒有了,因為公司實際上已經是融到社會價值之中了,它是一個運動的鏈條,停不下來。

記:從電影導演轉換成房地產商,開始的時候,你是會因有文化而持一種優越感呢,還是無所適從?

張:人是由兩種東西決定的:興趣和壓力。壓力之下,個人化的東西就不存在了。我直到後期不需要再每天干活的時候,才能有優越感,原來的藝術家情結也就覺醒了,我會有能力來參與些“雙年展”等這些不會給我帶來過大商業威脅的文化藝術。但在文化藝術上,我會花些錢卻不會亂花。

記:在你開發的項目中,“文化”一直被你作為“賣點”,是不是為了強化你在房地產市場的“藝術出身優勢”?文化有多大價值?

張:其實,很多人都在強調文化。我的文化優勢和興趣使我自己在不傷害商業價值或者小傷害的時候,更願意把商業變成更藝術的。

記:現在有沒有打算再從房地產商轉換成電影導演?是不是已經有打算了?

張:本來計劃今年拍攝一部電影的。去年也看到一個報道不錯,想拍成電影,還想請顧長衞。現在很少有本子能讓你熱血沸騰,以前自己寫的那些本子也舊了。更主要的是現在很多精力還在EVD上,這樣可能會拖到明年或者後年再拍攝電影吧。

現象之——手中高舉文化大旗

在網上搜索的張寶全資料有點讓人驚訝,原來除了房子之外,張寶全還有一堆文字、書法、美術作品。在1998年,他曾經出版了一套四冊的《張寶全文集》,裏面是他15至20年前的報告文學、劇本、散文等。在他的今日美術館門前,你可以買到用他的書法作品印製的明信片。

所以,在他的個人網站上,張寶全這樣介紹自己:文化商人。

文化,一直是張寶全手中高舉的一面“旗幟”:從“賣房子”開始,他就一直以文化價值來描述他的樓盤,並表現出了對文化的熱衷——開辦今日美術館、經營文化休閒的“極度探險”、從樓盤開盤到形象打造都是在一系列文化的形式中進行。

解讀之——藝術家和商人不對立

“好藝術家和好商人,都是要把獨特的產品賣給你”

記:人們一般會把商人和藝術家對立起來,成為商人就很難再成為藝術家了。但是你把自己評價為既是商人又是藝術家,難道這種對立在你身上就可以得到統一嗎?

張:我認為藝術家與商人並不是對立的,其實,藝術家與商人還有很多相似之處,最重要的就是靈感,搞藝術,沒有靈感就是工匠,做生意,沒有靈感就會賠錢。有不少人問我説:“我們做的可行性報告非常好啊,但是為什麼卻失敗了。”我就説,如果一個可行性報告做得完美無缺了,那就一定要賠錢,為什麼,因為可行性報告是需要數字的,如果你能從市場得到很好的數據分析,就説明已經到了後期,倒黴的就是你。因為在前期,你到哪裏去找可行性數字啊,所謂可行性就是靈感。

記:但是,藝術家講求的是思維的與眾不同,他強調的是自我,越有個性,作品就越有價值;商人則要討巧市場,要洞察別人的需要,不能主觀行事。這兩種思維方式完全不同啊。

張:你要看到藝術家和商人所拿出的最終作品,其實質都是相通的:個性。如果一個藝術家拿出的作品是模仿的,沒有人喜歡;同樣,如果一個商人拿出的產品是千篇一律的,就賣得不好。好藝術家和好商人,都是要把獨特的產品賣給你。

所以,無論做藝術家還是商人並不矛盾,我的目標都是獨特個人價值的表達和追求,這就是個性化,也是我一直所説的“無競爭狀態”,用個性化來做到沒有人跟我競爭。

記:你已經證明了你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做好商人,最需要具備什麼素質?

張:商人和藝術家都是天生的。這種天分是後天培養不出來的,後天的培養只能使天賦獲得啟發。

比如最簡單的,商人需要有反向思維。比如你明天就要簽訂一個可能會帶給你100萬利潤的合同,那麼你今天晚上會想什麼。如果你想的是掙了錢之後怎麼花、怎麼再投資,那麼你絕對做不成一個好商人。商人想的是,會不會節外生枝,使合同籤不成;簽了合同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問題。這才是商人,他要先想壞的,然後考慮自己能不能做,先把壞的東西想到了,你才能賺錢。這種居安思危的思維方式就是天賦,首先,反向思維是天生的,不是刻意能夠做到的;其次,其中的風險想像也是天分,不良因素的想像是需要想像力和靈感的,這也是後天學不來的。

我就是這樣的,房子賣得再好我也擔心,比如擔心入住的時候會不會有問題。(王小星)

來源: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