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玲:自己就是一塊招牌大綱


文/李麗

陳曉玲:自己就是一塊招牌大綱

沃爾頓靠小賣部起家,麥克唐納以小小的漢堡包發財,李嘉誠開始做的也是小小塑料花生意,世界上的富商巨賈幾乎都是這樣“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財富和光榮聚焦在塔尖之上,而換一個角度,去看看一粒“沙子”的生存,它們的經營之道將帶來另一種啟示,最特殊的是那種老闆加員工不超過5人的超小型公司。

老闆就是招牌

陳曉玲今年5月在廣州創辦了比思得廣告策劃公司,業務範圍包括市場策劃、市場研究、平面設計、禮儀服務、危機公關、媒體公關、展覽設計、政府公關、產品代理8項。啟動資金10萬,沒有合夥人,員工僅4名。很難想象公司如何正常運轉,陳曉玲卻説前景樂觀。

“我原來的公司就是做這行的,在業內有些名氣,我負責的是統籌工作,服務過許多大客户,他們都比較滿意。有了好的口碑和關係網,自己“另立門户”接業務並不難,因為公司雖然換了,客户認做事的人,放心把業務交給我辦,加上朋友的推薦,其他客户也願意讓我嘗試。”

1997年初,陳曉玲來到廣州一家主營企業策劃的廣告公司,從客户經理做到市場主任、執行總監職位,她曾成功為美國帝盟公司做了一系列品牌推廣方案,比如在全國開展有獎徵名活動等,使這家在美國僅是一家小IT企業迅速在中國樹立起品牌,後被成功收購。

而4年間,她和同事還策劃了北方電信、Maxtor、AMD、NEC、EPSON等品牌的推廣方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資源,以至後來作為超小型公司的老闆,陳曉玲自己就是一塊招牌。

做生意常言:“不熟不做。”創業者要熟悉某個行業,在創業前的工作環境很重要。創業者的創業眼界,管理經驗,市場知識,業務關係,往往從他們原來服務過的單位中獲得,人們常將其比作“孵化器”。超小型公司脱殼而出,作為核心人物的老闆必先經過良好的“孵化”。

運籌於夾層中

陳曉玲擅長活動執行,按公司目前的規模,對應的服務對象本該是小企業,但國內的許多小企業的公關意識還不成熟,企業內部沒設立市場部,也不願出錢給策劃公司,把小企業當作目標客户顯然不實際。

這兩年,廣州的一些廣告公司在慢慢轉型,從傳統做平面設計為主的轉為市場策劃公司,尤其像奧美、博雅這樣的國際大公司都在廣州設立了辦事處,大企業為了品牌效應,通常會不惜重金把活動策劃交給它們做。但對於小活動,它們更願意找些執行能力強,服務價格又實惠的公司,抓住這個市場機會,將大有可為。於是陳曉玲制定了這樣的策略:與國際大公司的公關部或者國際廣告公司合作,承包它們的一部分小項目,然後與相關的專業公司簽定協議,把項目的具體分工給它們完成,自己的公司則在中間扮演統籌角色。

“沒有一個公司能夠擁有全部資源,小公司為大公司服務是很普遍的,我們是一個超小型公司,但是可以利用對行業的熟悉,把資源整合起來,形成更快捷方便的網絡。”陳曉玲所説的這個資源,包括展架、設計、設備、演出、場地租借等等相關服務公司和隊伍,結網就是與它們簽訂協議,共同執行活動,而且協議規定各方責任和利益,具有可靠性和法律效力。

“比如公司與一些創作室簽訂協議,提供客源給它們,它們提交設計作品,並按內部合作報價,就好像是公司的創作部,但又保持各自的獨立性。我們還可以根據客户的不同要求選擇不同的合作伙伴,它們通常也是成長中的小公司或工作室,前提是必須有好產品。”

“服務質量和成本必須同時考慮,我們儘量選擇最基層的供應者,比如許多公關活動現場需要禮儀小姐,公司便運用以在校大學生為主的兼職禮儀隊伍,而不是找禮儀公司,因為中間多了一層,成本就會增加。”

比思得在“網絡”中佔據重要的結網點,又不同於一般的中介,主要以協議的形式拓展。大公司在各地設立辦事處,比思得則在各地建立聯絡處,當有業務需要在當地開展時,各種資源馬上調動起來,而這些聯絡處並不需要公司親自投入人力財力,只是合作伙伴。

與國際公司合作能提升自身的企業形象並學習最先進的東西,與相關的專業服務公司聯手則可以加強實力、節省成本和降低風險。這正是一個超小型公司健康成長合適的道路。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