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其實一生都在“賣大米”

第一次聽説王永慶的名字,就是從聽到“王永慶賣大米”的故事開始的,那是在2002年左右,以後不斷有人重複這個故事,我對王永慶的瞭解也就是僅僅是賣大米的故事,其它的真説不上來。説來也巧,新年伊始剛剛出版的《王永慶全傳》一書,在機場就讓我看到了,自然就會收歸囊中,細細地品味這位老先生是如何“賣大米”的。

王永慶:其實一生都在“賣大米”

看完此書後,一直好幾天我都在想該用篇什麼樣的文章來把這本書濃縮一下,在此前已經有兩個不錯的文題,但在真正動筆時突然冒出了這個《王永慶:一生都在“賣大米”》,我覺得挺能代表我想要表達的意思的,所以欣然採用。

一、 從王永慶賣大米説起

問:王永慶為什麼要賣大米?

答:因為王永慶世代貧農,從小就在貧窮中生活,飢餓中成長,為生計15歲那年只去日本開的米店當夥計,學會了賣大米。

注:王永慶祖籍福建省安溪縣,清道光年間,王永慶曾祖父王天來,迫於生計漂洋過海來到台灣,並定居在台灣省嘉義縣新店鎮直潭裏,到台灣后王家世代種茶為生,父親王長庚也是個貧苦茶農,一年辛辛苦苦勞作,只能勉強度日,有時候肚子都填不飽。1917年1月9日,王永慶就出生在此。王永慶5歲和父母一起上山撿煤賣錢補貼家用、7歲開始上國小,每天上學前要幫家裏做好多事,首先是要把水缸的水打滿,後來母親生了妹妹,王永慶每天放學後還得扛一袋50斤重的飼料回家餵豬。

問:王永慶怎麼會在15歲就離家打工?

答:王永慶國小畢業後家裏再供不起他繼續上學,就在父親的茶田裏打雜,後來父親要求其弟弟帶王永慶出去闖一闖。於是在1931年,王永慶15歲那年在叔叔有幫助下在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的嘉義,找到一家米店打工,管吃管住,月工資40元。

日本人要求很嚴,做事不能有絲毫偏差。王永慶邊幹活邊學習,每天關門後看老闆怎麼記賬、如何核算成本。每天晚上睡覺後就想一天做過的事,回憶老闆的每個動作、每句話,學會就記在腦子裏。就這樣到春節回家前,王永慶就籌劃自己要開一家米店。1932年在父母親戚的支持下,王永慶帶着家裏湊的200元錢和兩個弟弟到嘉義開米店。

問:王永慶米店開張後是怎麼賣大米的?

米店開張後,任憑永慶喊破嗓子,也沒賣出去多少,過了幾天生意更加冷清。經過觀察,王永慶發現大部分顧客都習慣於在一家店買米,而且總是選最近的那一家。他還發現每家的米里面都有很多糠、沙礫和小石頭等雜物,這樣兄弟三人就分了一下工,三弟外向善交際,就照顧客人和店面,二弟內向就專挑雜物,他自己則去走街串巷搞推銷。不久他們挑過的米開始走俏,三兄弟要晚上加班加點才能供應得上白天的需求。

如此雖然米的質量是提高了,但米的份量卻減少了,要想彌補損失,只有增加銷售量。為此王永慶又在苦思冥想。某一天一位主婦來慕名來米店,一下子要買三鬥,但因為太重拎不動又改要一斗,王永慶靈機一動主動要求幫顧客把米送回家。

在送米的過程中,遇到了三家米店,有認識王永慶的人就問:“阿慶仔,怎麼送米上門嗎?”,就這樣問了幾次把王永慶問醒悟了,為什麼不送米上門?就這樣,米送到後還主動問人家三鬥米大概能吃多久,下次直接送過來就可以,不用去店裏跑了。

這件事後,王永慶把送米上門提到米店經營的日程上來,他開始添置一些運輸工具,這樣就可以同時送很多家,減少路上消耗的時間。同時他又作了一些精心的統計,比如這家人幾口人,每天用米量是多少,需要多長時間送一次,每次送多少都一一列在本子上。送米的時候他會細心地為顧客擦洗米缸,記下米缸的容量,把新米放在下面,陳米放在上面。同時還了解一下顧客家發工資的日子,並記錄下來,在他們發了工資一兩天內去討米錢。就這樣最多一天可以賣出一百多斗的米,由此王永慶米店良好的口碑在嘉義廣為流傳,大家開始爭相效仿,王永慶在米店行業的地位也就提高了。

就這樣王永慶通過賣大米積累了資金,後又買了碾米設備,在嘉義建了一家碾米廠,一直到1941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人實施“共進共販”,王永慶的碾米廠和米店都被迫關門。然後王永慶用自己10年辛苦經營的積蓄在家鄉附近新店廣興購買了20畝的山林地,在雲林大埤和嘉義大溪厝共買了5畝水田。

這應該是王永慶賣大米最完整的故事版本了,我以前聽到的也沒這麼多,這也是王永慶一生最初的創業歷程,也是最經典有創業故事。

二、從小米店到石化王國傳奇

自碾米廠和米店關門後,王永慶又開過兩個磚廠,但因污染稻米等原因沒多久就被迫關門,以慘敗而告終。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永慶發現鄉下每户的人家養的雞、鴨、鵝因糧食短缺沒有足夠的食物,都骨瘦如柴故沒人願意收購。王永慶就試着用菜根和粗葉,再去碾米廠買些碎米和稻殼,磨碎了混在一起餵鵝,結果成功了。

王永慶就大量向農户收購瘦鵝,集中飼養兩個月後就成七八斤重的肥鵝,結果王永慶又發了筆小財。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國民政府派員接管台灣。

1946年初王永慶在嘉義車站附近投資興建了台灣最大的碾米廠,1946年10月5日正式開張。

然後1947年2月28日,台灣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二.二八”事件,此後國民黨加強了在台灣的軍事統治,對糧食等重要物資嚴加控制,嚴禁越區運輸糧食。

1947年3月11日,王永慶在運回了一車稻穀後被警局以越區運糧的罪名,拘禁29天。出獄後決定放棄米生意。

此後,王永慶開始做木材生意,開始因缺乏經驗,經營不善而血本無歸,在摯友林老先生的鼎力相助下,才得以度過難關,站穩腳跟,並從原來的木材買賣發展為收購原木與委託加工經營業務。作為一名木材商人,他也加入盜伐林木的行列,後被人告發,台灣警方向他發出了通緝令,王永慶被迫流亡日本。

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敗北,到了台灣,當時急需要有膽識的企業家來辦實業,時任台灣“行政院長”的陳誠力保王永慶回台,讓他度過一劫。

王永慶回台後繼續做木材生意,由於國民黨來台灣帶來大量的資金,一到台灣就大興土木,一時木材價格飛漲,王永慶充分利用這個機會,迅速發展,幾年間便牟取暴利,從一個小商人發展成為大商人。同時也覺察到了繼續做木材生意的風險和危機,並積極準備把資金投工業。

1953年台灣當局設立“經濟安全委員會”,負責擬定玻璃、紡織、人造纖維、塑膠原料、水泥等建設計劃,恰好美國政府答應援助台灣5000萬美元用於建設。王永慶申請的項目都別人佔了,到最後只有一個破產的塑膠廠項目可供王永慶選擇,王永慶經過詳細考察,走訪學者專家,親自到日本考察,最後得出結論是:塑膠業為基礎工業,今後在台灣經濟發展階段作用是巨大的。

1954年王永慶登記設立了“台灣塑料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資金50萬美金,美國援助67萬美金。後因美國國會議員反對又有反覆,直到1957年3月,台塑建廠才宣告完成並正式開始生產。月產量100噸,是全世界規模最小的,但就是如此仍供過於求,從開工到年底,台塑生產的PVC粉沒有賣出一噸,庫存堆積如山,危機一觸即發。此時只的開拓海外市場,否則只有死路一條。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又必須擴大生產,否則在國際市場根本沒有競爭力,就在這個時候股東間出現分歧,紛紛要求撤股,王永慶在此時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四處籌錢收購股東的股份。

1958年,台塑月產量由100噸增加至200噸,而那時日本的產量已經是5000--6000噸,故王永慶又決定增產至1200噸,並於1960年完成擴建計劃。與此同時,王永慶於1958年成立了南亞塑料公司,做二次加工,生產膠布與膠皮,設法協助台塑銷售PVC粉。等二次加工穩定後,王永慶又發展第三次加工,在他的努力下,美國人卡林開辦第三次加工的加工廠,後來王永慶又與卡林合作在台灣成立了卡林塑料公司,專門生產吹氣產品、雨衣、浴室簾布等養料製品。

1959年,王永慶在卡林先生及朋友協助下,成立新東亞塑膠加工公司,1961年投入運營,大批量生產鞋類、皮包、玩具等塑料三次加工產品,很快就以低價打入國際市場,並由此帶動了一大批三次加工企業的產生。1967年新東公司併入南亞公司,並更名為南亞塑膠股份有限公司,大力發展石化中游原料工業。

1965年,王永慶相繼在冬山建立電石廠及在前鎮興建鹼氯廠,以充實製造聚氯乙烯粉所需要的原料。

同年3月,公司股票公開上市。

為適應市場擴張需求,王永慶於1973年左右,先後在南部高雄仁武地區興建及增建仁物鹼廠、仁武氯乙烯廠、仁武塑膠廠等。

由於塑膠粉產量大於氯乙烯單體產量,供需仍不平衡,1984年增資,在林園廠擴建年產24萬噸氯乙烯單體工程。

1965年台塑和南亞公司的產品以勢不可擋之勢打入日本市場,對日本塑料行業形成致命衝擊,從而退出主流市場。

1978年,王永慶自行設計,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建立了一個大型工廠,開始了台灣石化工廠的整體輸出的先例。此後又在美國連續收購工廠。

1980年,王永慶在美國德州休斯敦籌建一家全世界規模最大的PVC塑料工廠,其中包括氯乙烯和PVC廠各一座,年產量為24萬噸。

1981年王永慶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從卜內門公司手是買下一家氯乙烯廠;不久又在德拉瓦州向史託福石化公司買下一個PVC廠,1982年年底又以1950萬美元買下美國JM塑料管公司的8個PVC下游工廠。

經過幾十年的奮鬥,王永慶建立了石化工業中、下游完整的原料生產體系,其規模之大,堪稱世界塑膠王國。但王永慶一直未能進入上游的乙烯與煉油生產領域,為此王永慶希望建立一座輕油裂解廠,生產乙烯。但一直未得到台灣當局的批准,為此王永慶苦苦追求了二十年。

1986年8月,王永慶正式向台灣經濟部提出自行興建第六輕油裂解廠,才被正式通過。直到1991年才選址雲林的麥寮。

六輕工程包括兩套煉油廠、兩套輕油裂解廠及49座石化工廠。從1993年7月開工到2000年12月初止,總投資新台幣3324.5億元,2001年全部竣工。自此公司的年營業額由3788億元增加到5800億元以上,成為台灣地區最大的企業集團。

最近幾年,王永慶陸續在大陸投資,在廣東、福建、安徽、四川等地設廠生產PVC管、門窗、地磚、紙張等下游產品,其中包括在廣州、廈門、蕪湖、東營、南通、重慶等地12座工廠。

2001年初,王永慶決定在寧波梅山島投資300億的PVC項目,以解決南亞在內的下游工廠對PVC原料的需求,他還投資50億美元,把整個梅山島建成石化專區,以爭取大陸寵大的商機。

這就是王永慶從小米店到石化王國的傳奇故事,讓人覺得簡真是不可思議。

三、為什麼説王永慶一生都在“賣大米”?

問:王永慶賣大米到底得到了什麼?

答:心到、力到、功夫到,無所不成。按王永慶自己的信條就是:“一勤天下無難事”。

問:何以見得?

答:每個人都可試一下,每天拿一斤黃豆撒地下再一粒粒撿起來,看看能堅持多久。王永慶三兄弟十年如一日在米中捉石,得到的僅僅是賣大米賺來的錢嗎?顯然不是,這已經是非常的修煉了,十年的修煉讓王永慶兄弟的心志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凡事心到、力到、功夫到。

問:為什麼説王永慶一生都在“賣大米”?

答:1、從1941年王永慶的碾米廠和米店關門後,他自始至終一直是重操舊業。1946年碾米廠開張,1947年3月11日,王永慶因“越區運糧”的罪名,被拘禁29天出獄後不得不放棄米生意。這一段時間他的心都在做“賣大米”上。

2、後來王永慶做木材生意其實是按“賣大米”的模式做經營木材生意,只是時運不濟,未到開花結果之時。

3、1949年王永慶從日本回到台灣後,重操木業,其實依然是按“賣大米”的方式在賣木材,只是他否極泰來,撞大運了,如果真一如既往地賣大米,恐怕就不會有王永慶的暴富了,但恰恰是歪打正着王永慶按“賣大米”的方式在賣木材,發了大財。

4、等到進入塑膠行業後,剛剛開始就象當年“賣大米”一樣,在公司生死存亡之時,毅然用大手筆進軍國際市場,這與送米上門是異曲同工;此後就認準一個點,向下遊的二級加工、三級加工延伸和上游的煉油、輕油裂解領域擴張,終於形成了石化王國,這依然“賣大米”的翻版。

王永慶最後是在用十年“賣大米”的方法、心得、思想、感悟在做塑膠,用細心、耐心、恆心來成就一項事業,想不成功都很難。

縱觀王永慶的塑膠產業的發展,就象一隻會下蛋的老母雞,下一個蛋孵一隻小雞,雞生蛋、蛋孵雞,最後孵出一個龐大的雞羣。

四、心到、力到、功夫到,天下無難事

王永慶是一個從舊時代過來的人,到目前為止他身上還保留着那種舊時代大家長、大地主、大商人印記(王永慶從創業之就在置地,至今沒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少土地),但不管世事如何在變,心到、力到、功夫到總不會過時,這也是王永慶可以象“賣大米”一樣去經營塑膠,甚至可以賣任何東西,做任何的事都做的很好。

不管時代怎麼在變,老母雞自己下蛋孵小雞的方法永遠是最正確的、最管用的。心到、力到、功夫到,不管做任何事有這三到必然無難。(邱旭瑜)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