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的用人謀略:“聽其言觀其行”

漢文帝是一代明君,西漢“文景之治”就是從他開始的。他也是一個善於用人的皇帝,但是有一次他沒有使用一個看來很有才能的人,有點奇怪吧?

漢文帝的用人謀略:“聽其言觀其行”

話説漢文帝平時比較喜歡打獵,有一次他帶着大小隨從到皇家園林上林苑打獵遊玩,只見奇珍異獸,應有盡有,心裏非常高興。來到老虎園的時候,上林苑的主管官員前來拜見,文帝就向他詢問上林苑的面積以及動物種類。沒想到這隨口一問,那主管官員竟然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文帝很生氣。旁邊的一個老虎管理人員對各種禽獸的情況非常熟悉,自告奮勇地跑了出來,回答了文帝的問題,並且口齒伶俐,誇誇而談。文帝聽了非常高興,就打算撤掉原先的那個主管官員,改用這個老虎管理人員。他剛想下令,卻被大臣張釋之攔住了。張迂迴地問道,陛下覺得絳侯周勃這個人怎麼樣啊?文帝説,那還用問,堪稱長者。張釋之又問,那東陽侯張相如呢?文帝説,也是長者。此二人都是漢初重臣,但是都有些木訥,不怎麼會説話。所以張釋之説道,既然如此,那絳侯周勃、東陽侯張相如都曾經有些事情説不清楚,哪裏像這個管理人員這麼伶牙俐齒啊!接着,他闡述了自己的主要顧慮。他説,秦朝的時候,就是注重耍嘴皮子的功夫,結果朝廷官員以耍嘴皮子為能事,文過飾非,導致亡國。今天的這件事陛下是不是應該再考慮一下。文帝乃一代明君,一下子就明白了張釋之的話,提拔了這個老虎管理人員,確實有可能獲得一個好的上林苑主管官員,但其他大臣會認為這是耍嘴皮子的結果,若聞風而動,人人以耍嘴皮子為能事,定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危害。權衡了利弊之後,文帝決定不提拔那位老虎管理人員,只是撤了那個主管官員,因為玩忽職守是必須受到懲罰的。自此,漢文帝在用人上就特別注意“聽其言觀其行”,官場之風得以淨化,漢文帝的統治也得以鞏固,也因此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人才是第一資本。正如斯大林指出的:“人才是世界上所有寶貴的資本中最有決定意義的資本。”古語云“得人者興,失人才崩。”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資本是一切資本的基礎。“在爭人才中爭天下,在爭天下中爭人才”,已成為治國興邦、富民強國的戰略之舉。經濟的競爭,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黨爭。財富可以失而復得,而人才一旦失去就難以挽回。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經理深有體會地説:“你可把我的資產拿走,但是請把找公司的人才留給我,五年之後我將使被拿走的一切失而復得。”

古語云:“以人為鏡明得失。”歷史上自古到今,能否知人善任已成為事業成敗的關鍵。成也在人,敗也在人,這是領導者識人善任的定律。怎樣去識別人才、選準人才,就成為用人的前提。晉朝的傅玄説:“聽其言不如觀其事,觀其事不如觀其行”.領導者用人也應遵循這句話。有的員工總是誇誇其談,卻沒有真才實學,領導者不要被他的花言巧語所矇蔽,所以,識人,成為領導者必須關注的大事。

聽其言,觀其行,這是識別人才常用的萬法。有的人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只説不做。因此在考察時,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如何觀其行呢?諸葛亮提出七條方法可供借鑑。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資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這七條,具有規範性和可操作性,對今天考察識別人才仍具有現實意義。而作為一個領導者要做到真正瞭解下屬的才能,就必須遵循以下的六項原則:

1、 直接面談

聽其言,觀其色,從而能夠窺視到下屬的思想水平,見識的多少。聽的時候要拋開他的巧言令色,抓問題的實質。在談話前領導者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比如掌握他的背景資料,如何去掌握談話的主動性,怎樣從談話中去觀察他的反應。

2、 平時觀察

在工作中,多注意一下你的下屬的言行,看他們説和做是否存在的差距,發現問題及時溝通,觀察的主要內容有:看他們與哪些人交往甚密,如何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志向興趣是什麼等等。

3、 故意考驗

從實踐中摸索一個人的真正品質和學識,要給他設一個"局",這個局有可能是一個有針對性的工作任務,也有可能是一次與外界的社交活動,從完成的結果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4、 他人評價

從側面去了解一個人,就需要其他員工對某個人的評價,因為一個人的思維難免要有主觀性,出現偏差,"羣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得到的信息越多,你對一個人瞭解的越透徹。

5、 依靠內行

外行領導內行時,是很難評價一個下屬的工作,這時就需要領導者請教其他專家來測評你的下屬,這是科學可行的辦法

6、 工作成績

下屬説的再好聽,馬屁拍的再多,離不開一個鐵打的準則,就是他的工作成績,這是一項硬指標,是對下屬優秀與否的衡量指標。

身為領導者,識人準確,有利於公司的可持續性發展,作一名合格的“伯樂”,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必備的素質。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都會體驗到選拔一個人才確實不像挑選一件商品或工藝品那樣簡便易行。古人云:“明其視,則舉不失德;廣其聽,則野無遺賢。”這一段話的意思就是説,言行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思想、品德、才學和見識。俗話説,行能傳神,言為心聲,而言行又是人物思想和性格特徵的具體體現。但是聽言觀行往往還只是在較短時間內對所選之才所獲取的最一般的最初步的印象、感覺和看法。在全面選擇評價一個人時,如果僅憑短時間的觀察,是很難鑑別出他的全部特點的。有一句成語叫做“差之毫釐,謬之千里”。這個道理也很適用於人才的考核與選拔。這就是説,在聽其言觀其行的基礎上還必須堅持實踐唯上的原則。要立足於在實踐中選拔人才,不能急於求成,幻想在極短的時間內選出極為優秀的人才,甚至僅憑藉一時的印象就急於蓋棺定論,這是選拔人才者之大忌。(德隆)

來源: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