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勇於和善於進行理論創新的黨。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新的提高,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上取得了重大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理論成果,其中最主要的理論創新成果就是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求真務實思想路線指導下的最新理論成果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理論,都是建立在正確的思想路線基礎之上的科學理論。沒有正確的思想路線的指引,就不可能產生新的科學理論。黨的思想路線是我們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觀點和根本方法。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能否把社會主義建設好,首先要解決好黨的思想路線問題。黨的思想路線與黨的興衰成敗息息相關。黨的思想路線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深入並結出碩果的過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思想路線的形成過程,就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過程。在新世紀新階段,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戰略目標,呼喚黨的思想路線有新的發展,並對當代共產黨人更好地堅持黨的思想路線提出了新要求。XX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在全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並提出“四求”、“四務”的根本要求,深化了我們對求真務實要求的理解和認識。科學發展觀就是我們黨在求“四真”、務“四實”過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論創新。

求真務實在理論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內涵。“求真”就是不斷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側重認識世界,着力揭示世界的本質和規律,體現科學精神。“務實”,就是要在這種規律性認識的指導下,去實踐、去行動,側重在認識世界的同時改造世界,體現實踐品格。只有求真,才能更好地務實;只有務實,才能達到求真的目的。求真務實,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所要求的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使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踐內涵更加深刻和完整,使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踐意義更加突顯和具體,進一步突出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實踐精神和歷史責任感。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求真務實,要緊緊圍繞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來進行,最重要的是付諸實踐、見諸行動、取得成效。”可以説,“求真務實”是黨的思想路線與時俱進的新成果,是繼“與時俱進”之後的又一個新理念和重大理論創新。堅持求真務實,就是堅持黨的思想路線。求真務實的過程,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過程。

當今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正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求真務實的理論,使我們對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形態的主要特徵、歷史任務、運行規律和必須實行的方針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使我們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長期性、艱鉅性、複雜性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因此,我們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要以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作為根本的思想和作風保障。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是內在統一的。”“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以求真務實為着力點,用求真務實的作風落實科學發展觀。”十六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於我們黨堅持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今後我們仍然需要繼續堅持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這是永恆而又常新的真理。

創造性地闡發和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理論,都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礎之上的科學理論。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規律,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黨的指導思想重要的哲學基礎。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在發展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一方面強調歷史決定論,認為生產力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另一方面,則是強調歷史辯證法,強調經濟不是社會發展的唯一決定因素,要重視政治、文化、思想及自然因素等各方面因素在社會整體發展中的作用。科學發展觀既講歷史決定論,又講歷史辯證法,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理論根據,着眼於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闡發和運用,顯示了深厚的理論底藴和巨大的理論貢獻。

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是對唯物史觀關於歷史主體思想的運用和闡發,認為以人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廣大人民羣眾,他們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最積極的因素,是歷史發展的主體力量;這裏所説的“本”,不是事物的本體,而是發展的中心和目標,是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發展,是對唯物史觀關於社會結構和社會系統理論的運用和闡發,認為不僅要進行經濟建設,還要進行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拓寬了發展內涵,使發展的要求更加全面、系統。科學發展觀強調可持續發展,是對唯物史觀關於人、社會對自然界的依賴性和社會歷史連續性理論的運用和闡發,認為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努力實現人、社會、自然之間的良性互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可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和理論前提,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具體運用和生動體現,是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高度對發展問題的科學認識,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作為本質和核心,是唯物史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關於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最終理想,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弘揚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價值理想,體現了這一科學理論鮮明的理論立場。理論立場決定一個政黨的歸屬和命運。如果一個政黨的理論及相應的路線、方針、政策是為廣大人民謀利益,那麼,這個政黨就能夠贏民心,為人民所擁護。反之,就會失去民心,為人民所拋棄。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作為其本質與核心,將以人為本滲透於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中,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這樣,堅持以人為本,就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問題,而是重要的治黨治國理念;不是一般的人文關懷,而是事關黨“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等重大原則性問題,使黨的發展理念與“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高度一致,與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高度融合,與“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的共產主義最高理想高度統一,必然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示出光輝燦爛的前景。科學發展觀日益深入民心,它必將轉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大物質力量。

科學提煉了人類文明進步的豐碩成果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理論,都是在廣泛吸取和借鑑人類文明成果基礎上創立起來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是在廣泛吸納人類文明成果中實現飛躍的,是人類文明成果之集大成者。正如列寧所説,馬克思主義決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説。科學發展觀是在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視野積極借鑑當今世界有關發展的認識成果的基礎上創立和形成的,具有寬廣的世界眼光和理論視野,是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是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着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不斷豐富,人們對發展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發展的內涵越來越充實。大體説來,國外關於發展觀的理論演進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即經濟增長髮展觀、“經濟增長+社會變革”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以人為中心的綜合發展觀,並逐漸形成了增長不等於發展、經濟發展不等於社會進步、注重人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等共識,強調要注重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在實踐上,也有許多成功的做法,如重視資源的合理開發、可持續利用;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堅持科教興國,注重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反哺農業,減少農業人口,推進城市化;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安全網,等等。這些理論和實際經驗,體現了發展的共性,為我們形成科學發展觀提供了借鑑,啟發、豐富了我們黨對於發展問題的認識。科學發展觀在追蹤世界發展理論前沿的過程中,注重吸取國際社會發展的有益成果和實踐經驗,借鑑其體現歷史發展規律與社會進步成果的積極因素,並結合中國實際進行思想創造,使人類文明的進步成果在中國語境下得以提煉與昇華。

科學發展觀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緊密聯繫起來,向世界貢獻了中國特色的發展理論。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就會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由於科學發展觀着眼於未來發展趨勢,注重發展的綜合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這一人類社會發展理念的主流,實現了對傳統發展觀的歷史性超越,因此對改變許多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在經濟發展中重速度、輕效益的主要傾向,緩解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約束越來越大的壓力,有着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因而它既能解決中國發展中的各種複雜矛盾和問題,也能解決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順應了世界各國人民求和平、求發展、求合作的歷史潮流,必將會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所接受。因此,科學發展觀不僅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理論、新思路,而且開闢了一條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新道路,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也是一個重要貢獻。

深刻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中的經驗教訓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理論,都是在深刻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創立起來的科學理論。善於總結經驗,是我們黨的智慧,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途徑。科學發展觀是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中國發展經濟和社會實踐經驗的理論昇華,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都對探索中國現代化建設道路作出了重大貢獻,使我們黨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論不斷完善和發展。毛澤東同志關於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各種關係的理論,鄧小平同志關於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關於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思想、關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江澤民同志關於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思想、關於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十二種關係的思想等,都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而且對於我們今天解決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在理論上依然具有重要而直接的指導意義。但隨着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三代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理論並不能解決今天我們所面臨的所有問題,需要不斷地加以充實、豐富、完善和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波瀾壯闊,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曲折的教訓。在改革開放前,我們在發展問題上走過不少彎路,有過許多不科學之處,受到過客觀規律的懲罰。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過艱苦探索,在發展問題上,我們黨積累了不少經驗: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經濟增長由數量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為困難羣眾編織“安全網”;注重經濟與人口、資源、生態的協調發展等。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因為堅持了正確的發展觀,制定和貫徹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我們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黨的十六大在深入總結這段歷程的基礎上,提出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條基本經驗,為我們繼續前進提供了方向盤。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牢牢把握髮展這個主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前進。特別是抗擊非典的實踐,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正是對以往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具有堅實的歷史基礎和實踐基礎。

科學發展觀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經驗加以深化,與新的時代特點和當前國情相結合,賦予發展觀以新的時代內涵。總的説來,就是發展目的更鮮明: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強調讓人民羣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發展思路更清晰: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發展方略更完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努力建設和諧世界;發展要求更具時代性: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深入回答了事關中國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理論,必須是能夠解決重大實踐問題的理論。馬克思曾指出,每個時代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準確地把握和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人類社會推向前進。現在,我國改革發展正處於關鍵階段,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科學發展觀深入系統地回答了“為什麼要發展”、“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等事關中國長遠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問題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為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

科學發展觀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回答了“為什麼要發展”的問題。發展是硬道理。中國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發展。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要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增強國防實力、維護國家安全,要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這一切都要靠發展。離開發展,就無所謂發展觀。我們必須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

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深刻回答了“為誰發展”的問題。是否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斷一個理論或政黨是否具有馬克思主義性質的根本標尺。在發展目的上,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要為了人民,發展要着眼於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發展依靠力量上,科學發展觀強調要把人民羣眾作為推動發展的主體和基本力量,努力營造全體人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在發展成果上,科學發展觀強調要從解決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千方百計為困難羣眾多辦實事、好事,使廣大人民羣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科學發展觀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基本要求,系統回答了“怎樣發展”的問題。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落實“五個統籌”,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把建設和諧社會作為目標和保障,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事業。科學發展觀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強調在推進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必須堅持不懈地抓好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由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科學發展觀在對這些重大問題的回答中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這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部署構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方方面面。對於以發展為主題的當代中國來説,科學發展觀是精而管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作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發展觀對於我們的各項工作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