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

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於它是同各個國家的具體實踐相聯繫的;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説,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環境。因此,必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立足中國國情,按照中國的特點去運用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創立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形成了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三大理論成果的相繼形成,不僅標誌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髮展,而且指導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是為了更好地走今後的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

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歷史”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以當時經濟比較發達、工人運動也比較發展的一些西歐國家的實際為重心,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鑄造了一個既是階級的又是科學的鋭利武器。但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觀察問題的方法和行動的指南,是在實踐中不斷髮展的科學,馬克思主義的力量和生命就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走的就是一條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道路。這條道路我們稱之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要義,是信仰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行動。如果根本就不相信馬克思主義,行動同馬克思主義根本不沾邊,哪裏還有什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呢?所謂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堅持構成這個科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原理,堅持貫穿於這些基本原理之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要義,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所謂“結合”,就是把馬克思主義運用於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國情,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用馬克思主義總結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經驗,把經驗上升為理論,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如果把馬克思主義“神聖”化,把它看作千古不變的教條,動不動就“拿本本來”,生搬硬套具體的現實的生活和運動,那麼,不管自己如何自許,實際上一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在面對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傾向時,要強調在堅持中發展;在面對教條主義傾向時,要強調在發展中堅持。然而,不論什麼時候都不可忘記堅持和發展的辯證法,這就是江澤民同志指出的堅持兩個“堅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一點,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勇於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這一點,也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能否做到這兩個“堅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終是檢驗是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試金石。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在堅持和發展的辯證法中不斷前進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實質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和實踐的要求在理論上不斷創新。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戰爭與革命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適應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要求,創立了毛澤東思想;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適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歷史條件下,適應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靈魂。沒有了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命就停止了。

立足中國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

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於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恩格斯這個著名論斷的精神實質,用中國的語言來表達,就是研究問題不能從本本出發,而要從實際出發。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問題,首要的也是必須從中國的現實國情出發。中國的國情是一個歷史造成的現實,是一個國際環境中的客觀存在。人們只有適應它,洞察它的本質和規律,才能正確地開拓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道路。

中國國情既包括自然地理、人口條件、歷史文化傳統、民族宗教演變,又包括現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狀況。所有這一切,都要認真研究,但最為重要的是從它們的聯繫中,即從總體上把握其特點和規律,認清中國的社會性質和發展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毛澤東思想的起始部分,而這個理論得以建立的根據,就是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毛澤東同志正是根據這一基本國情,正確規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性質、動力、領導者和同盟軍以及發展前途。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情出發進行革命的理論。鄧小平理論的實質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得以建立的國情根據,就是在以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的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有兩個意義:一是中國的社會性質屬社會主義範疇,二是這個社會主義還處於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點是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後且發展不平衡。鄧小平理論就是按照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規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它要有中國特色的表現形式;二是它的內容必須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規律的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形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通過總結中國經驗,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做到這一點,唯一正確的途徑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這條反映了認識基本規律的思想路線中,首要的一環是從實際出發,即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如果脱離了這個出發點,其他環節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礎。

繼承中國歷史優秀文化,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氣派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出發點是中國現實的國情,同時也涉及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的現實存在不是孤立的現象,而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説,不瞭解中國的歷史,就不可能真正認識中國的現實。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形成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中國共產黨人在應用馬克思主義時,非常重視對中國文化現象的創造性研究。由“五四”運動為開端的新文化運動之所以能沿着正確的方向發展,就是因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產生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又形成了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兩大文化形態的形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標誌。

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重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批判繼承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一方面是開闢這一文化資源,豐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實現中國歷史文化的現代化,為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服務;一方面是為了探索和尋找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新形式,使其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使中國的老百姓易於接受,並化作自己的思想。這一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畢竟誕生於西方,在傳統上屬於西方文化,在其話語和表現形式上不可避免地帶有西方文化的特徵。要使它成為我們的指導思想,就必須把它融於中國文化的海洋中,使它有一種中國化的表現形式。

在這個重大問題上,我們黨創造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例如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通常被稱為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毛澤東同志從本質上闡發這一哲學思想時,使用了中國歷史上“實事求是”這一概念,並對這一概念作了馬克思主義的闡釋。鄧小平同志則明確指出: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哲學的根本和精髓就是實事求是。鄧小平同志和江澤民同志又先後提出“解放思想”和“與時俱進”,形成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表現形式,豐富和完善了這條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路線。當然,講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並不是拋棄馬克思、恩格斯創造的話語系統。實際上,這套話語系統在翻譯為中國語言時就已經開始向中國化轉化了。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總結了新經驗,提出了新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讓馬克思主義掌握羣眾,讓羣眾掌握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説: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羣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説服人,就能掌握羣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説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馬克思的這些名言,講的是理論和羣眾的關係。馬克思主義就是那種抓住了事物根本的理論,所以它能掌握羣眾;而馬克思主義一旦為羣眾掌握,就能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不可忘記馬克思的這一科學論斷。總結這方面的經驗,可以化作兩句話:讓馬克思主義掌握羣眾,讓羣眾掌握馬克思主義。

人民羣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動力。但人民羣眾創造歷史有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分界線就是是否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當馬克思主義尚未產生或產生後還未被羣眾所接受時,人民羣眾的歷史活動還處在“必然王國”之中。當人民羣眾有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按照歷史規律自覺進行歷史創造時,就由“必然王國”進入到“自由王國”,從而更加自覺地發揮自己的歷史創造力,並在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變成了現實。

馬克思主義掌握人民羣眾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變為現實的過程,也是在人民羣眾實踐基礎上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人民羣眾實踐經驗的總結。總結這個經驗的唯一途徑,就是羣眾路線。這是正確的領導路線,也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的路線。

讓馬克思主義掌握羣眾和羣眾掌握馬克思主義,這是同一過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羣眾路線就是把這兩方面密切結合起來的科學方法。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它和人民羣眾之間存在着天然的親和力。從羣眾中來,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瞭解羣眾意見、集中羣眾智慧、把握羣眾利益的過程;到羣眾中去,就是將羣眾的要求和智慧化作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在羣眾中貫徹、檢驗和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集中體現着一個根本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羣眾觀,即把人民羣眾看作歷史的動力、實踐的主體、智慧的源泉,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作黨為之奮鬥的宗旨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