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麗安徽導遊詞(通用5篇)

秀麗安徽導遊詞 篇1

坊位於巢湖的西壩口,是湖濱大道的入口處,建於1994年仲夏,是一座仿古牌式坊古人文景觀,雄立湖濱,氣勢恢弘,象徵巢湖的東大門。石坊兩側有四副楹聯,由方克逸親自撰寫。其中有“位列五湖,水秀出明千里錦;名馳四海,地靈人傑萬年春”,分別由劉子善、王公壽等書法家題寫。穿過古坊就來到了湖濱大道,湖濱大道東起巢湖市區,西至中廟鎮,全長53千米,是集旅遊、防洪、交通以及高科農業發展於一體,建於1991年的那次洪水過後,總投資2億元。濱湖大道為三級柏油路面,沿途亭台水榭,花香草茂,自然成趣。市區西壩口路段,已成為市區早晨鍛鍊、假日郊遊、週末垂釣和夏夜納涼的最佳去處,與上海外灘有異曲同工之妙。濱湖大道還是觀賞巢湖風光和體驗巢湖民情的前沿,湖光山色與風土民情往往交映生輝,融為一體。規劃中的湖濱大道,將興建休閒度假村、湖濱浴場和水上游樂園等,最終成為吃、住、行、遊、購、娛一條龍的皖中第一長廊。現在大家往左邊看就是我們的巢湖,巢湖湖區水面800平方千米,是全省最大的湖泊,被列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與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洪澤湖相比,巢湖面積居小,但卻別具特色。巢湖沿湖23個鄉鎮,岸線周長180千米,水面東西最長55千米,南北均寬15千米。水位12米時,面積800平方千米,容積48億立方米。巢湖是因登山遠看象一個鳥巢故得名。這裏還有一個故事(故事略)。巢湖水系發達,自古號稱“三百六十汊”。現有入湖河流主要分佈在湖區的西部和西南部。如發源與皖西大別山的南淝河,匯經上派、中派、下派的派河,流經三河的豐樂河,金牛河接流的白山河,相傳曹操開鑿的馬尾河,源於桴槎山東麓的柘皋河。裕溪河又名運漕河,古稱儒須河,西起巢湖東湖口,東南流至裕溪口,全長75千米,與長江溝通,是巢湖唯一的通江水系。巢湖流域面積總計32345平方千米,由於水源豐富,氣候適宜,素為皖中魚米之鄉。右邊大家看到的是龜山,登山瞰湖,只見萬頃碧波至此陡然收縮,東擁而去,大有湖水自西天傾潑而來之勢。此山酷似巨龜故名,是巢湖的三龜之首。另二龜分別為南龜山和東龜山,南龜山位於巢湖南岸的桃溪嘴,與此龜山是遙遙相望,東龜山也就是濡須山,位於湖東釣魚台。與龜山相對的是一座石龜,此石龜為四不像,因為它是龍頭、鳳爪、龜身、··,此龜為我們巢湖的鎮湖之龜,相傳很久以前,湖內有一水怪,常年在湖中興風作浪,使周邊的百姓不得安寧,且莊稼遭秧,顆粒無收,後來人們聽説此水怪最怕的就是龍、鳳、龜及·,於是人們就在湖邊建了這一石像,因與龜山相對,故稱為石龜。巢湖又稱為焦湖,關於它的形成在我們巢湖流傳着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華東大地上有一座巢州城,城內……(故事略)。到前面就是中廟——姥山景區。中廟有名“忠廟”,位於巢湖市居巢區中廟鎮,距市區48千米,古因居巢州、廬州中間,故曰“中廟”,號稱“湖天第一勝境”。由於歷代香火旺盛,素有“南九華,北中廟”之説。中廟初建於漢代,歷代屢廢屢修。後唐龍紀元年重修的廟宇,“鴛瓦攙空,虹樑用狀,妙臻土木,美極丹青”。南唐保大二年再修,共6排24間,“丹臉桃紅,雙眉柳綠”的太姥神像“立於寶室,列位於香壇”。元朝將廟基圈拱成橋,稱“熬背洞”,在洞上建殿。清時廟有“傑閣,有拜殿,有亭,有欄榭”。光緒十五年李鴻章倡募重修,分前、中、後3殿,70餘間,後殿藏經閣3層,窗開八面,四角飛檐,角角系鈴。民國十年加以裝修,民國二十七年底,後殿因火災被毀,僅存前、中兩殿及廂房。1986年以來中廟多次整修,再具規模,殿內壁樑壁畫也更彩換顏。中廟坐落在巢湖北岸延伸湖面百米的巨石磯上。石磯呈硃砂色,突入湖中,形似飛鳳,通稱鳳凰台。古廟坐北朝南,橫峙湖岸,凌空映波,殿高壓雲。廟門 上有“巢湖中廟”書刻。整個廟宇樓閣重檐飛出,似丹鳳之冠,在晚霞的照射下,燦燦生輝。中廟現供奉關羽、觀音和諸神。據傳原奉還有泰山玉女、巢湖焦姥。…… 位於巢湖水面中心,距中廟鎮4千米,離巢湖、合肥二市各的姥山,傳説陷巢州時,焦姥捨身濟世,變成此山,故名。姥山實為一億多年前火山爆發形成的湖心島,海拔105米,面積0.86平方千米。山呈橢圓形,遠看是三山,近瞧有九峯。據《南塘通志》記載:“姥山,又名南塘。”在姥山上有一座文峯塔,佇立在姥山之顛的筆架山上。雄偉壯觀,是觀賞巢湖風光的最佳處。傳説焦姥登塔可以更好的看望姑山,故又名望兒塔。此塔始建於明崇禎四年,廬州知府嚴爾圭倡建,建成四層,因農民起義而輟工。清光緒四年,李鴻章倡捐,委江蘇候補道吳 芬續建三層完工。塔共7層,133級,高51米,繫條石青磚結構,八角形,層出飛檐,每檐懸鐵鈴,內有磚雕佛像802尊,匾額題詞25件。因建塔是為了顯示地方人文之勝,故名文峯塔。有民謠雲:“姥山寶塔尖一尖,廬州府裏出狀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身由外壁、畫廊、塔心三個部分組成,奇巧堪絕。塔門刻有“雲梯”二字。

秀麗安徽導遊詞(通用5篇)

秀麗安徽導遊詞 篇2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們光臨平武——報恩寺參加遊覽。我很榮幸能夠擔任您們的導遊,陪同各位領略平武人文風光的神韻,共同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在美麗而神奇的平武縣城,有一座馳名中外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報恩寺。它集悠遠厚重的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美絕倫的建築、繁富瑰麗的藝術於一體,是當之無愧的國寶。

平武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先秦時期這裏就是氐人所建白馬國的一部分。西漢初年正式設置縣級政區剛氐道,距今已有2200年曆史。西晉時始有平武之名,北魏孝武帝時置江油郡。西魏廢帝二年置龍州,延至明朝嘉靖四十五年改為龍安府,所以平武又稱龍州或龍安。

報恩寺是由龍州宣撫司世襲土官僉事王璽王鑑奉旨修造的。於明英宗正統五年(1440年)正式動工,至正統十一年(1446年)主體工程基本建成。景泰三年(1452年)王璽死後,其子王鑑承襲僉事之職,與同僚薛公輔、李爵等多方集資,裝塑點染,繼續修葺。至天順四年(1460年),歷20年方全工告成。距今已有560餘年歷史。1956年被四川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報恩寺佔地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它坐西向東,其主體建築佈局在一條長300米的中軸線上,由東向西次第升高,附屬建築左右對稱排列,分為門前廣場和前、中、後三進院落。由於規模宏大,其設計和主持施工盧禹、郭鼎等20餘名工匠又是王璽從北京等地請來,因而其形制和氣勢都酷似皇城宮殿,故又有深山宮殿之名。報恩寺不僅規模宏大,建築精美,其建築還獨具特色。它的建築在風格上由宋、元嚮明、清過渡,體現了承前啟後的特點。其單體建築,既嚴格按照宮式手法建造,細部裝修又靈活地運用了地方技巧,在建築藝術上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每座建築不僅雄偉壯麗,各具特色,並且還具有高度的抗震性,自創建以來,經受了1610年、1630年和1976年等多次強烈地震,仍安然無恙,完好如初,被中外建築、地震專家譽為“明初罕見之遺構”,“獨具匠心的抗震建築”。這座古老的寺院雖然全系木質結構,卻不腐蛀,甚至不結蛛網,這又是一個奇蹟。原因何在?它的用料十分考究。整座寺院,木村全部選用本地所優質楠木建成,此處僅有,別處絕無,堪稱一絕。

現在我們來到了山門,山門位於中軸張前端,是報恩寺的正門,為單檐懸山式建築,兩側連以八字形高牆,門上懸橫匾一方,上書“赦修報恩寺”五個蒼勁有力的金色大字。因為這是王璽請示皇帝,經皇帝特別批准而修建的,故稱赦修。匾額周圍鏤空透雕雲龍圖案,立體感極強。山門外稍間內,彩塑兩尊金剛神像。左為密跡金剛,右為那羅廷金剛。山門內兩稍間中彩塑“三頭六臂”、“四頭八臂”明王神像各一尊,頭作焰發,手持法器,體形魁偉,相貌威嚴,令人望而生畏。山門前廣場正中,有兩座形制相同的石經幢。經幢原來是絲帛的傘蓋狀物,上書佛經,於佛前立杆懸掛。相傳幢影映於人身,可以免除罪垢。山門與廣場之間的三角形平台上,安置雌雄狻猊一對。狻猊身高3米,昂首蹲坐,左右對峙,姿態威武,充分顯示了報恩寺石雕技藝的精湛。

穿過山門就進入了寺內第一進院落,三座單孔石拱橋並列其間,連接着山門與對面的天王殿。橋面呈弧形,中橋橋面鋪砌團花圖案的白色琉璃磚,兩側橋面嵌以青磚。橋身兩側均安裝雕刻精美的石護欄。

橋北側是鐘樓。樓高13米,平面呈正方形,總面積152平方米,為16柱重檐歇山式建築,綠色琉璃瓦屋頂。正面檐下懸橫匾一方,楷書“天音醒世”四個金字。鐘樓脊樑懸掛一大一小兩口鑄鐵鐘,大鐘重約5噸,小鐘重約2.5噸。均為明代鑄造,鐘聲宏亮,輕輕一擊,便能聲響數裏。

鐘樓西面有座小小方亭,內有水井一口,名曰“範公井”。此井為明代龍州宣撫司經歷範輅所鑿。範輅原任御史,因直諫犯上而於正德十四年(1519年)被明武宗貶為龍州宣撫司經歷。此時距報恩寺建成已有70餘年。他見寺內僧侶飲水困難,便慷概解囊,出資鑿成此井。井成之後,寺內僧侶飲水思源,對範公十分懷念,便在井上建亭樹碑,以為紀念。井深17米,設計考究,工程艱鉅。水味香冽,四季浮澤如露。

跨過石拱橋,迎面就是天王殿。殿高13米,總面積269.4平方米,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檐下懸橫匾一方,製作精美。四周透雕雲龍紋飾,兩旁圓雕託匾力士各一,造形極為生動。屋頂覆蓋黑色琉璃色彩,隨着早晚陽光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華光四射,令人稱奇。屋內裝飾華麗,頂部120塊天花板,繪製成“百花圖案”,各種花朵,立體感很強。全都保持了五百多年前的原貌。

殿內南北兩稍間內置佛台,台上彩塑四大天王神像。像高4米,胸寬1米,體態勻稱,造型威武。左邊兩尊為東方持國天王和南方增長天王。持國天王手持琵琶,增長天王按劍挺立。右邊兩尊為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廣目天王手託寶塔,多聞天王手杵寶傘。這四位已經完全漢化了的天王。

走出天王殿,就進入了第二進院落。正面為全寺的中心建築物大友寶殿,左右兩側北為大悲殿,南為華嚴藏。

先看大悲殿。殿高16米,為16柱重檐歇山式建築,總面積369平方米。殿頂為黑色琉璃瓦蓋面,綠色琉璃瓦剪邊。東西兩側山花各拼裝“羣獅戲繡球”圖案,嬉戲的小獅俯仰轉側,姿態各異,生動活潑,天真可愛。檐下斗拱每層裝飾各不相同,門窗裝修古樸典雅,天花藻井製作考究全部繪製龍鳳花草圖案,構圖生動,色彩淡雅,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豐富多彩的斗拱,也是報恩寺一大物色之一。斗拱是古代大型木結構建築物的重要構件之一,具有結構和裝飾的雙重功用。報恩寺除山門之外,其他木建築均大量施用了斗拱,總數達2200餘朵,種類達48種,變化無窮,裝飾各異,被建築專家譽為“斗拱博物館”。

秀麗安徽導遊詞 篇3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安徽旅行社導遊員王萍,三橫一豎的王,萍水相逢的萍,大家口譯叫我“小王”,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歡迎來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看到大家,我就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彷彿上天早就安排,冥冥之中牽引着我們一起走過,相遇在這茫茫人海。在接下來的一天裏,小王將陪同大家遊覽壽縣古城牆、劉安墓、報恩寺、安豐塘等主要景點。預祝大家玩得開心!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會合肥市接壤,與國家能源城淮南市毗鄰,是安徽省重點旅遊城市之一,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什麼壽縣是歷史文化名城呢?因為早在春秋時期壽縣就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漢時淮南王劉安建淮南國之都城於此,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餘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後到唐、宋,壽縣繼續以繁華著稱於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

你看壽縣的古城牆,是全國唯一保存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牆,磚壁石基、周長7147米。它雖無明長城之宏偉 ,卻也經歷了千年的風雨考驗。壽縣城外四面環水,正陽關乃是六安境內淠河穎河入淮之處。1991年的那場大洪水大家都還記憶猶新吧?當時來勢洶洶的洪水不知沖毀了多少堤壩,多少人的家園,唯有這座千年古城在肆虐的洪水中巍然屹立,毫不動搖。難道您不好奇這麼古老的古董牆是如何能抵抗住洪水如此猛烈的衝擊和攻勢嗎?奧祕就在他的東西南北四個正門和甕門裏。呆會到了古城牆我再跟大家詳細解説。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也是出自這裏。 你説的也不算錯,不過咱們到壽縣來住看是什麼?是文化,是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中繼承下來的古文化!壽縣 在歷經千年的洗禮之後,早已沉澱成一本耐人尋味的書。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壽縣城小,文化精深。

我們所熟識的很多的成語,像“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等都是出自於此地。 壽縣是我國六十二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內無處不透着一個“古”字。 再看壽縣的山頭——八公山,位於淮南與壽縣的交界之地,瞰淮河,臨淝水,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古戰場。成語“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皆出自於這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主峯僅有242米,和桂林的山一樣小巧秀氣 。可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西漢淮南王劉安都壽春,劉安篤好神仙黃白之術,賓客甚眾,門下八位賢士蘇非、李尚、田由、左吳、伍被、毛被、雷被 、晉昌人才尤為出眾,號稱“八公”。八公聚此煉丹,丹藥方成,劉安因被告謀反畏罪自殺,八公除雷被一人外均被誅殺。後傳説漢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劉安吞服丹藥與罷工攜手昇天,餘藥雞犬啄食也隨之昇天。你看,這一下子不知出了多少的神

仙,他能不出名嗎?八公山上現在尚留有他們當時留下的昇仙台,還有後人們為紀念他建的淮南王廟以及淮南王墓。

説到淮南王墓有句話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南方才子北方將,西安的黃土埋皇上。”那咱們壽縣的黃土埋什麼呢?全是王侯和將相。都有哪些呢?請您聽我慢慢報來:有咱們剛才提到的“豆腐鼻祖”淮南王劉安,趙大將軍廉頗墓,一代賢君春申軍墓,楚烈王墓、春秋魯國單父宓子賤墓,曹操謀士荀彧之墓等等。此外楚蔡兩國王侯和公卿貴族的墓葬也多在縣境。這些黃土內埋的全是名人精英。淮南王劉安在壽春和“八公”完成了繼《呂氏春秋》之後,我國古代第二部集體編寫的鉅著《淮南子》。它論述的煉丹術,在化學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書中提出二十八宿、二十四節氣和干支紀年法對天文學有重大貢獻。廉頗是趙國大將軍,“紙上談兵”,“負荊請罪”這兩個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都與廉頗有關。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廣納天下賢才,黃歇被封於此,後被王舅李園“伏死士”刺殺於壽春棘門之內。為紀念黃歇,後人在城內建春申坊、春申台。荀為曹操之謀事,因反對曹操稱魏公,操以“空器”饋食,荀彧自殺於壽春,葬於城南門外。

壽縣報恩寺光頭沒有,但是有骨頭。嘿嘿,這可不是什麼普通的骨頭,而是佛舍利!報恩寺 在壽縣城關東北角,舊名崇教禪院、東禪寺,據《壽州志》記載,此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據穿傳是唐玄奘法師所建,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全寺總面積 14700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建築之雄偉,在江淮大地上可謂首屈一指。明洪武年間改為今名。明末清初宿十八羅漢,堪稱藝術珍品,現為壽縣博物館所在地。院正中是宋塔地宮,原為九級的北宋舍利磚塔,後倒塌六級,殘存的三級因危及遊人安全, 於1977年拆除。清基時發現了塔下的地宮,地宮有彩繪壁畫,地宮內有一石棺。也許大家覺得這石棺沒什麼了不起,材料也不珍貴,的確,但是在過去達官貴人墓中不少都用石棺,但並不是直接用石棺殮屍,而是棺中有棺。打開石棺一看,果不其然,內有一銀棺,是用銀質薄片捶揲鉚接而成,棺蓋上飾有雙龍戲珠圖案,棺身一側有十個佛門弟子緩步徐行敲鈸送葬的場面,另一側是釋迦牟尼半卧象,後有十大弟子精心守護,神情莊重。這個場景描述的是佛祖時的場景。銀棺內有一金棺,金棺上書“重佛舍利”, 內裝滿舍利子。不過據説,全為影骨。

不知不覺中,我們就到了安豐塘。安豐塘古稱“芍陂”,被譽為“天下第一塘”,為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所造,至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安豐塘位於壽縣縣城南30公里處,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之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塘堤周長25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放水涵閘19座,灌溉面積93萬畝。安豐塘是我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選址科學,工程佈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對後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千百年來,安豐塘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投入資金對安豐塘進

行維修,充分發揮古塘效益,灌區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壽縣也被列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先後到此參觀,對安豐塘水利工程歷史之久長,設計建造之科學而且至今仍發揮着巨大效益評價極高。安豐塘北堤外側的孫公祠,是古人為紀念創建芍陂的楚相孫叔敖而建。祠內藏有古碑刻二十餘方,是研究安豐塘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許多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和鑑賞價值。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天的行程就快結束了,小王也將要和大家説聲再見了。如果小王有什麼做的不夠好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擔待,多提意見,以便更好地為大家服務。最後,祝大家能有一個美好的回憶,期待和各位的再次相逢。謝謝!

秀麗安徽導遊詞 篇4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長江南岸池州市,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規劃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面積174平方公里。

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因唐代大詩人李白見此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峯如蓮花”,賦詩更名為九華山。唐開元年間,新羅國(今韓國境內)國王近親金喬覺卓錫九華,潛心修持75年, 99歲圓寂,佛門認證他是地藏菩薩化身,九華山由此被闢為地藏道場,明、清鼎盛時期,寺院多達360餘座,僧尼四、五千人。“勝境層層別,高僧院院逢”,香火之盛甲於天下。現存古寺廟99座,佛像1萬餘尊,文物20xx餘件,僧尼700餘人。

九華山山勢雄偉,羣峯競秀,植被繁茂,瀑飛泉湧;氣候温和濕潤,四季分明,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佛教氣氛融為一體,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自古就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

據考證,兩億年前,九華山所在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後在一次名為印支運動的地殼運動中,古揚子海乾涸,九華山鉅變為陸地。此後經過幾次造山運動,九華山花崗巖體從地殼之中隆起於地表。由於花崗巖的垂直節理特別發育, 加上長期的雨水沖刷和長短不一的水平節理的切割等外力作用,形成了奇峯峻嶺、重巒疊障、懸崖峭壁、怪石崢嶸的花崗巖山地地貌。十王峯為九華山第一高峯,海拔1342米。周圍羣峯爭峙,千姿百態。 天台峯、天柱峯、獨秀峯、花台峯、雲外峯,如台如柱,聳入雲霄;蓮花峯、翠屏峯、翠微峯、滴翠峯、翠蓋峯,有芙蓉出水之姿。其他如五老、七賢、九子、列仙、少微、獅子、伏虎、蠟燭、香爐、筆架諸峯,或擬人、或象獸、或狀物,無不呈奇獻秀。"觀音慈航"、"仙人擊鼓"、“大鵬聽經”、“金龜朝北斗”、“犀牛望月”、“雄雞叫天門”以及“飛來石”、"棋盤石"等嶙峋巧石,莫不神工鬼削,妙趣橫生。山間清泉潺流,銀瀑飛瀉,日出、雲海、佛光、霧淞、雪霰、幽潭蔚為奇觀。自然分佈維管植物1400餘種,珍稀名貴者有香果、銀杏、青檀、金錢柳、紅豆樹、珍珠黃洋木、鐵杉、天女花、馬褂木等;千畝“閔園竹海”,鬱鬱葱葱;上百種名花異草,爭奇鬥豔;數百種飛禽走獸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神彩奇異的九華宛如一幅幅清麗多姿的山水畫卷。

秀麗安徽導遊詞 篇5

天柱山坐落於安徽省潛山縣境內,屬於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文明森林公園。三百三十三平方公里的景區內既有雄、奇、靈的自然風光,又有歷史悠久。可謂:“天下有奇觀,爭似此山好”。

我們四點起牀,經過七個半小時才到安徽,途經好幾個服務區和收費站,還上了兩次高速公路。小憩一會兒後,我們三人恢復了體力。第一站,我們打算去“天柱大峽谷”。聽導遊介紹,天柱大峽谷有許多瀑布:彩虹瀑、游龍瀑、通天瀑,瀑布成羣。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趕快出發。

在“天柱大峽谷”,我看到了各式各樣的瀑布,禁不住下水洗洗腳、玩玩水,一路玩到了游龍瀑。和我們一行的小胖墩居然掉下了水,全身濕透,我們哈哈大笑,緊接着王周杰跳下水,於是,大家紛紛跳下。我大聲説:“看我游龍戲水!”我活像一條嬌龍,一頭扎進水中,在水中自由嬉戲,大家都樂了。

我們一路走着,沿途溪流淙淙,潭水盈盈,伴有翠竹幽徑、楓林桃園、山野人家,風景如畫。盪舟桃源湖,令人心曠神怡;峽谷探險漂流,讓我們蕩氣迴腸。大佛聽濤、猿人戲水、雄獅回首等奇形怪石,栩栩如生。

就這樣,令人心情暢快而又開心的一天過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又喜出望外地開車出發,前往天柱山主峯。天柱山有峯四十五、嶺十七、崗十七、崖十八、巖十四、關七、洞二十二、河十三、泉十七、井十六以及佛教禪教宗三祖寺、摩崖石刻羣牛古洞等等,還是很久以前漢武帝立南嶽時留下的!(現在是衡山,天柱山是古南嶽)

天柱山主峯天柱景區有:晶瑩透亮六月雪,惟妙惟肖大象石,天外飛仙飛來峯,耐人尋味男子背姑,鬼斧神工皖公石像,幽深莫測神祕谷,天柱鬆,渡仙橋,王母洗浴池峯,天柱主峯(海拔一千四百八十米),漢武帝拜岳台,御史夜宿仙八洞,驚險絕倫青龍仙境,中國三大高山平湖——煉丹湖……

我們打算上山坐覽車,下山步行。第一次坐覽車,沒啥經驗。還沒坐,屁股先撞到了,不過坐在覽車上感覺真不錯、迎面陣陣微風猶如夏姑娘的手,拂過羣山。古鬆的樹枝被風吹得上下襬動,好像在向我打招呼。由於,上山不能全坐覽車,要小走一段路。而這一段路便是天柱山大有名氣的“百步雲梯”。這一串石梯共有一百步,調皮的我們都用上了“狗爬式”。因為天柱山主峯太高太陡,遊客不準上去,我們只好在對面觀看。飛來峯十分險峻,上面還有一塊兩米高的飛來石,據説是人放上去的。我們在對面的山峯上休息、拍照……

之後,我們又去了“頂天立地石”,我們成了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還上了“雲湧青龍背”。在一條只能一個人通過的長石上走很可怕,腳下是萬丈深淵。但我心裏想着“頂天立地”四個字,鼓起勇氣,第一個走過去,碰到了龍頭,摸了發財石,還拍了一張快照。

傍晚,我們下山,繼續前往中國第一個煉丹師住過的地方——煉丹湖……